人教新课标六上五单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新课标六上五单元

教 案 内 容 我的改进 ‎17少年闰土 教学要求:‎ ‎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媒体:课件: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读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3、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后面的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4、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 ‎(1)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教师适时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3、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1)若学生不知从哪说起,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进行对比阅读。‎ ‎(2)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换上“苍白的”“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板书:年少 健康 天真 活泼 ‎(3)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的特点。‎ 三、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年少、健康 颈套银项圈 天真、活泼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从对“我”和闰土初次会面时对闰土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出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这篇课文还描写了闰土的哪些方面?(语言)‎ 请你们细细地品味6~16自然段,边读边想闰土向我们讲述了几件事?‎ 二、再识闰土,探究深读 ‎1、学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师生交流,适时板书:雪地捕鸟夏日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3、闰土向“我”讲述自己的海边生活,你们能想象出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请你试着用成语描述一下。(眉飞色舞等)‎ ‎4、用你们所说的那种感受读这几段话,相信会读得更好。练好之后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一评。‎ ‎5、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看谁能让大家身临其境。(每件事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导朗读。如,“雪地捕鸟”可让学生边朗读边表演;“看瓜刺猹”教师可扮成“我”引导朗读,调动学生情绪)‎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教师相机板书: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 三、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月亮地下,闰土一个人看瓜刺猹在“我”眼里是多么惊险刺激的事啊。所以,三十年过后,“我”回忆起闰土来,头脑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这幅画面。‎ 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我 的 改 进 学生描述。‎ 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景色描写烘托气氛、动词的恰当使用使画面动了起来)‎ 引导背诵(可以出示段落填空进行提示)‎ 四、解疑释惑,升华认识 ‎1、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学生肯定会回答: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比如说:池塘捕鱼、捉泥鳅……)‎ 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你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 如果是“佩服”,该怎么读?‎ 如果是“羡慕”,该怎么读?‎ 如果是“惊奇”,该怎么读?‎ 如果是“自叹不如”,该怎么读?‎ ‎3、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的贝壳)‎ 闰土在(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一件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小结: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们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想起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画面(出示“看瓜刺猹”图)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五、观看插图,想象表演 ‎1、闰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多么想再和他相处几天,再听听那些新鲜有趣的事儿呀,可惜我们却要分手了。‎ ‎2、读一读17自然段。他们会怎样话别呢 ‎3、同桌分角色想象表演。板书:难舍难分 六、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2、“我”和闰土一别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闰土的一句“老爷”让“我”大吃一惊。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然后交流读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我 的 改 进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夏日拾贝 看瓜刺猹 潮汛看鱼 聪明、能干 勇敢、见多识广 羡慕 佩服 向往 难舍难分 我 的 改 进 作业:‎ 反思:‎ ‎ ‎ 教 案 内 容 ‎ 我 的 改 进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   2、学习本课生字词.‎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 教学难点: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揭示课题:‎ ‎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2、介绍作者.‎ ‎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 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  2、什么事使“我”惊异?‎ ‎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               第二课时 ‎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 我 的 改 进 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  三、学习第五段.‎ ‎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  板书设计:‎ ‎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鲁迅其人 ‎    他的事迹 ‎    他的品格 我 的 改 进 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把词语补充完整.‎ ‎  张(  )李(  )  囫囵(  )(  )  (  )然大(  )  三(  )半(  )‎ ‎  (  )经风(  )  (  )声(  )哭  难以(  )受  接连不(  )‎ 反思:‎ ‎19 一面 学习目标 ‎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6、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 的 改 进 学生反馈交流 ‎7、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我 的 改 进 反思:‎ ‎19、有的人 学习目标:‎ ‎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师:鲁迅,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我 的 改 进 ‎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  二、听录音,朗读 ‎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    生:听录音。‎ ‎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  生:自由朗读。‎ ‎  师:请同学朗读。‎ ‎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  讨论、合作、交流。‎ ‎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  师:材料准备:‎ ‎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  师:小结:‎鲁迅 我 的 改 进 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  生:动笔写。(2分钟)‎ ‎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我 的 改 进 反思:‎ ‎ ‎ 口语交际 习作五 学习目标 ‎   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 ‎   2、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  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  1、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  2、板书课题:留在心里的印象。‎ ‎  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  1、指名回答:‎ ‎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 ‎  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  2、指名回答:‎ ‎  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  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  课件出示上述两组问题。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  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  全课总结。‎ ‎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欣赏、评价着,突然,我的好朋友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我忍不住和他吵了起来,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  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又会怎样?‎ ‎  各抒己见,发散思维 ‎  1、小组讨论,设想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组长将意见汇总。‎ ‎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  3、集体评议: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所设想的哪一种事情经过和结果更积极,更能激发人向上?‎ 我 的 改 进 ‎  小结:虽然事情的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也可能在情理之中,但你的续写应该让人感到更积极向上,而不是消极低落。‎ ‎  回顾课文,自然衔接 ‎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回忆文章《少年闰土》,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揭示了闰土的形象?‎ ‎  2、在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也发生过令人难忘的事,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  出示选题,选择习作 ‎  课件出示:‎ ‎  习作一 ‎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  习作二 ‎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  以上这段话很简略地讲了“我”和好朋友之间的一件事情,没有详细地讲述事情后来怎样了,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  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一个,完成习作。‎ ‎  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  明确要求 ‎   课件出示作文批改要求和重点:‎ ‎   内容叙述得是否具体;‎ ‎   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流畅;‎ ‎   书写是否工整美观;‎ ‎   结构是否比较严谨;‎ ‎   是否有创意;‎ ‎   是否切题。‎ ‎   范文引路 ‎   课件出示一篇中等水平的学生习作。‎ ‎   学生快速朗读。‎ ‎   合作学习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评价、讨论。‎ ‎   小组派代表予以点评,宣布本组成员所给分数及理由。‎ ‎  合作批改 ‎   同桌交换阅读对方作文。‎ ‎   用修改符号批改,按项目评分。‎ ‎  汇报交流 ‎   指名读自己或他人所写的优美语句。‎ ‎   课件出示几名程度不同的学生的作文,同桌读眉批、总批,汇报批改意见。‎ ‎   作者谈收获。‎ 我 的 改 进 反思:‎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    3、积累鲁迅的名言。‎ ‎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交流平台 ‎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 ‎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  联系上下文。‎ ‎  联系生活实际。‎ ‎  结合时代背景。‎ ‎  展开丰富联想。‎ ‎  ……‎ ‎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  日积月累 ‎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  1、学生自读。指名读。‎ ‎  2、理解重点词语:‎ 我 的 改 进 ‎  千夫:众多的人。‎ ‎  孺子:小孩子。‎ ‎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  空耗:白白地消耗。‎ ‎  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  趣味语文 ‎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  2、学生自读。指名读。‎ ‎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我 的 改 进 反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