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4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件(共46张PPT)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法美德力量对比排名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60 年世界工业生产量 1 2 3 4 1913 年世界工业生产量 3 4 1 2 1913 年殖民地面积位次 1 2 4 5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 我们也要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对殖民者: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殖民地的扩张与争夺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秩序的变动。 1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3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2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 4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 战后国际秩序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898 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胜利。西班牙放弃古巴,将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割让给美国,将菲律宾的主权以 2000 万美元转让给美国。 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美西战争 手工工场 ( 工业革命前 ) 工厂制度 (中小企业为主) (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 大企业 (垄断组织) (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的帝国,企图瓜分世界。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背景) 现象:经济 实力与殖民地占有出现 倒挂 现象。 影响: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 ,争夺世界霸权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情况之间存在什么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 经济实力与国际政治地位不平衡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 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 - 1913 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 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 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材料: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 政治民主化 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 第二类是以俄德日 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一战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 …… 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 …… 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 …… 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 …… 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 · 现代编(上册)》 法国战败: ① 法国把阿尔萨斯与洛林割让予德国; ② 规定法国付出五十亿法郎作为赔偿德国在战争所失; 法国 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国内各阶级一致要求报仇雪恨。 德国 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 德国啃食世界 帝国主 义 列 强瓜分世界的争斗(一战根源) 意 贸易摩擦 突尼斯问题 英 法 德 奥 俄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巴尔干问题 普法战争积怨和北非殖民地 1879 1904 1907 协约国 1892 同盟国 1882 1882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879 年 意 德 奥匈 1882 年加入德奥集团 俄 英 1892 年 1904 年 1907 年 法 20 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 1914 年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一战爆发背景: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 帝国主义阶段 ;它们竞相奉行帝国主义政策,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帝国主义各国之间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导致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3.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争斗(一战根源) 4.20 世纪初, 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 一战爆发: 事后不久,德奥集团即欣喜若狂的叫嚣道: “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 1914 年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继投入战争。 各国相互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征兵招贴画 7 月 28 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宣战 日本、美国、中国等 33 国先后参战 地区性战争 欧洲战争 世界大战 8 月 1 日德国对俄宣战 8 月 3 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 月 4 日英、法向德国宣战, 8 天后对奥匈帝国宣战 8 月 6 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 8 月 10 日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西 线 东线 南 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 时间 战线与交战双方 战争阶段与重大战役 1914.7-1918.11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 — 德 俄 — 德、奥 俄、塞尔维亚 — 奥 第一阶段 ( 1914 年) 第二阶段 ( 1915-1916 年) 第三阶段 ( 1917-1918 年) 马恩河战役 日本占领山东半岛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 日德兰海战 美国、中国参战 ,俄国退出战争,同盟国战败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 ( 1 )第一阶段: 1914 年 施利芬 ,德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 1905 年主持制定了该计划。目标是: 避 免 两线作战 , 要先发制人,迅速决战 ,各个击破( 6 个星期内击败法国 。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 力争 3—4 个 月结束战争。 施利芬计划制定 “ 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 德皇威廉二世 “速决战”破产 马恩河战役 ( 1 )第一阶段: 1914 年 日本 “二十一条” 1914年8月 23日, 日本 正式 对德宣战 。10月6日占济南车站,占领了胶济铁路全线。11月10日,占领青岛。日本 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 。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 ( 2 )第二阶段: 1915 1915 年,德军把主攻方向转向东线,企图首先打败俄国,以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5 年,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纵观 1915 年战局,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 年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凡尔登战役 1916 年 2 月 21 日 , 凡尔登战役 爆发。一直 延续到 12 月 19 日, 凡尔登战役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 。 此次战役中, 德、法两国投入 100 多个师兵力, 双方军队死亡超过 25 万人, 50 多万人受伤,被称为 “ 凡尔登绞肉机 ” 。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转折点 ,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 战争主动权逐渐转 到协约国手里 。 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 :“ 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 , 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 …… 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索姆河战役 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 。 1916年6月24日, 索姆河战役 爆发。 至 11 月中结束,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超过 150 个师, 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 是一战中 规模最大 的一次战役,是 最大 的一次 消耗战 , 也 是一战中 最惨烈 的阵地战,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 索姆河地狱 ”。 联军只夺回了240平方公里的土地, 没有达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 这片名为德尔维尔的小树林,面积仅有1.5平方千米,英军却进攻了90次,然后德军反击70次重新占领这里。在战役结束时,这里没有留下一棵树,在这片树林里,丧生的官兵人数超过了20000人。 英军占领德军阵地,在被炸毁的隐蔽所内发现大量德军的尸体。 英军正在检查丧生士兵的背包,搜寻私人信件、文件和钱,以便将它们交给死者的亲属。 埋葬尸体 一般 是不可能的。通常情况下,战斗中阵亡士兵的尸体用炮架运回来,但尸体越来越多,根本运不过来。我们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尸体,不仅有我们的,还有德国人的尸体。太阳照在被毒气毒死的士兵的尸体上,经常将肿胀的尸体变成蓝色,与海蓝色差不多。随着毒气排出,尸体像木乃伊一样干瘪,保持着死前的姿势,有坐着的,跪着的,绝大多数趴在或者躺在地上。 ——《 破碎的世界 : 一战信件、日记和回忆录 》 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英国伤兵 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31日,德国为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发动了日德兰海战 (又称斯卡格拉克海战) ,它是一战期间 规模最大的海战 。 英国出动了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100艘军舰。战斗结果:英国损失 14 艘,德国损失 11 艘,英国损失的吨位数几乎是德国的 2 倍。 但德国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英国仍牢牢的控制着制海权,没有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 此后,双方的活动更加小心,北海水域内的战斗基本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转向 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 英 VS 德 第三阶段: 1917 年 ① 美国对德宣战 ② 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③ 俄国退出一战 所谓 " 无限制潜艇战 " 、是德国海军部于 1917 年 2 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 1916 年 7 月 10 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每一位华工都是顶呱呱的多面手,能忍难忍之苦,工作风雨无阻、冷热不惧。他们善于学习,对英国远征军的各种工作需求,都能应付自如。” ——英国记者韦克菲尔德 “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工人!”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军元帅福熙 “一战华工以血肉之躯架起从战争通往和平的‘桥梁’,他们为欧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比利时波普林格市长克里斯托弗·德雅盖 1917 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约有 5 万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 华工纪念雕像 俄国退出一战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 布列斯特和约 》 签订 俄国退出一战 结束: 1918 年 11 月 11 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同盟国的失败 而告终。 福煦车厢 德法代表签订了 《 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 》 第三阶段: 1918 年 决策者的战略 VS 大战进程走向 材料 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 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 。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 长期阵地战 的僵局;他们本以为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 长期消耗的总体战 …… —— 徐蓝《国际史视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 速战速决取得胜利 战争的不可控性:一战走向了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 ——旷日持久损失惨重的世界大战 参战国 目的 结果 德国 取代英国的位置, 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的日耳曼帝国 奥匈 帝国 占领巴尔干,取得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的出口,扩大成三元帝国 英国 保住老牌帝国的地位,打败德国,夺取更多殖民地,在近东肢解奥斯曼帝国 法国 为普法战争雪耻,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萨尔区的殖民地,重新成为欧洲霸主 沙俄 毁德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势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国” 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面临巨额战争赔款,国内经济崩溃,发展受到限制 帝国解体 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 人员、经济损失惨重,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因爆发革命退出一战,帝国被摧毁,十月革命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 自身走向没落和毁灭 决策者的战略 VS 大战进程走向 国际秩序 : 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 1919年 和 1921—1922 年 分别召 开了 巴黎和会 与 华盛顿会议 ,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 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 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 体系。 它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 , 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 1. 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影响) (1)缔结条约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对德 《 凡尔赛和约 》 对奥、保、匈、土等国 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 四国条约 》 《 五国海军条约 》 《 九国公约 》 ( 2 )体系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凡尔 赛 体系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华盛 顿 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 中国将其全部 开为商埠 ,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 既得利益 ; 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 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 向日本赎回 ,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 中日合办 。 ——《 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 》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 机会均等 的原则; 各国 不得 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 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 , 不得 鼓励 有害友邦安全 的举动。 ——《 九国公约 》 美: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地位; 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 英:开始丧失海上优势。 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 3 )国际联盟: ①首倡者及意图 : ②国联宗旨: ③“全体一致”原则: ④评价: 美国,企图利用国联 , 领导世界 ( 称霸世界 )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 性质 : 实质 : 积极 : 局限 :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 , 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 , 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 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1. 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的弱点:桥梁中的缺口 国际联盟 威尔逊 美國沒有加入 国际联盟的弱点 兔子说: “ 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 ” ( 4 )体系特征: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 5 )体系实质: 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 国际新秩序是否解决了大国之间的矛盾,维护了世界和平?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 列宁 德国一军人:“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 体面 的 和平 ,败军不可辱。但 《 凡尔赛和约 》 侮辱 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 继续战斗 。” 德国一工人:“我期待着战争的结束,我盼望着过上 和平 和 安定 的生活,但是和约 毁灭 了我的愿望,它迫使我为巨额的赔款而工作,难道这就是我为和平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 这个和约 ,正如其他和约一样,只不过 是战争的延续 而已。 ” ——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 这不是和平,这是 20 年的休战 。 ” —— 法军元帅福煦 “ 靠 凡尔赛和约 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 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 ” —— 列宁 福煦车厢 《 凡尔赛和约 》 签字后二十年后的 1939 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年,法国沦陷。 德军将停放在博物馆的福煦车厢拉了出来,又停在了贡比涅森林当年德国投降的地方。 法德的停战协定再次在福煦车厢内签署,只是这次胜负双方易主,历史上演了轮回。 ① 作用: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 , 有利于缓和国际局势 , 成为 20 世纪 20 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繁荣的基本前提; 外交争斗与妥协达成相关国际条约 的方式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② 不稳定性: 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 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宰割战败国 分赃不均 奴役弱小民族 敌视社会主义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评价 2 . 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 40% ,而 美国 却猛烈扩大。到 1919 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 100 亿 美元。世界黄金储备 40% 在美国手中。 日本 趁火打劫 …… 基本上 工业国 和 债权国 。 英国 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 …… 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 跌落 下去。 法国 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 10 个省,工农业生产 损失严重 。沙皇 俄国 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 勾销 了。 德国 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 陷入经济困境 。 —— 宋则行、樊亢 《 世界经济史 》 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的变化 最大特点是英国的衰落和美国实力的膨胀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 中国 、自治的 印度 、代议制的 埃及 、 非洲人的 、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 非洲 。 —— 基尔生 《 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 3 . 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4 . 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兴起 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 …… 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三《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同时,在科技方面, 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 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战争还 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战争历时 4 年零 3 个月( 1914.7 — 1918.11.11 ) 参战国家 三十多个国家 战争范围 14 个国家的 400 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 15 亿 参战人员 7000 多万 伤亡人员 3000 多万,另有 1000 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 经济损失 3400 多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清单 埋葬尸体 一般 是不可能的。通常情况下,战斗中阵亡士兵的尸体用炮架运回来,但尸体越来越多,根本运不过来。我们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尸体,不仅有我们的,还有德国人的尸体。太阳照在被毒气毒死的士兵的尸体上,经常将肿胀的尸体变成蓝色,与海蓝色差不多。随着毒气排出,尸体像木乃伊一样干瘪,保持着死前的姿势,有坐着的,跪着的,绝大多数趴在或者躺在地上。 ——《 破碎的世界 : 一战信件、日记和回忆录 》 被毒气伤到眼睛的士兵 四、一战的反思 2009 年,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 ∙ 帕奇去世,终年111岁。 哈里 ∙ 帕奇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 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 ” 一战老兵哈里∙帕奇 科技 究竟应当如何合理利用才能 造福 而不是 造祸 ? 民众 究竟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才是 爱国 而不是 祸国 ? 矛盾 究竟应当如何解决才能带来 和平 而不是 战争 ? 一战的影响: 1. 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3 . 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4 . 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兴起。 2 . 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的世界。” 习总书记用 五个“要” 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 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堂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与世 界大战的酝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 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表现:帝国主义列强矛盾重重 结果: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一战的开始 一战的进程( 1914-1918 ):三条战线、三个阶段 一战的结束( 1918.11.11 )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标志: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的缔结 国际联盟 :地位、宗旨、决议原则、评价 国际格局、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