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16年12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讲话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这是因为(  ) ①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家庭教育的好传统 ②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③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起决定作用 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设问是问广大家庭重视家庭教育的原因,该说法重复了设问,未回答问题; ②符合题意,材料中广大家庭重视家庭教育,是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③表述错误,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有一定影响而不是起决定作用; ④符合题意,“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教育的作用 1、文化对人的影响 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2、教育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2. 有学者在谈及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体会时说,我会把读到的精彩段落用电脑打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段话阐述一下,马克思写300字,我们可以写500字。久而久之,你就将马克思的文字、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你会开始学会理解马克思和他的思想,这表明(  ) ①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都是人们主动学习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③只有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接受健康文化影响往往需要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符合题意,材料提到学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表明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 ‎③说法错误,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特点不具有因果联系; ④符合题意,从学者学习过程可以表明接受健康文化影响往往需要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被人们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 1. ‎2018年5月7日至10日,在联合国中文日活动期间,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经典纪录片、专题片每天播放,全面展示中国的新面貌、“一带一路”建设、中医和武术等传统文化,还通过短片重点推介今年11月将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材料透露出(  ) ①文化能通过特定环境和各种活动影响人 ②文化总会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③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 ④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及其影响力不断提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文化对人的影响。 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文化的影响作用。 ③符合题意,纪录片、专题片作为文化产品反映的是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④符合题意,联合国举办中文日,播放中国纪录片说明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及其影响力不断提高。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文化有其的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 ‎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推动民主和法制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有利于抵制西方少数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的文化霸权主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 1. ‎《2017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接近4亿,市场规模达到15亿元左右,人均阅读电子书达10.1本,纸质书达到7.5本。数字阅读正在加速助推全民阅读时代的来临。由此可见(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塑造人生,数字阅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数字阅读正在取代传统阅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接近4亿,市场规模达到15亿元左右,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文化塑造人生,数字阅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符合题意,数字阅读不论在阅读内容的数字化,还是阅读载体的变化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展现一定的文化,这说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说法错误,数字阅读并不会取代传统阅读。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2)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2019年1月10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学生欺凌事件的种类和适用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给他人起海辱性绰号、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贬低或者侮辱他人人 格言论等列入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学校对于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批评的同 时给予惩戒,严重者可以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这一《实施办法》的依据是(  ) ①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②充分的物质条件,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主观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一个人“三观”的形成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A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学生欺凌事件的种类和适用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一《实施办法》的依据是: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一个人“三观”的形成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说法错误,充分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③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并不完全是主观的。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①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民族、地域、阶级、阶层的人们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 2. ‎2018年10月8日,综艺节目《一本好书》开播,每一期节目演绎一本好书,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场景化导读,引导激发观众,打开书本,亲自到其中领略品味更壮丽的绵延跌宕的人性风景。之所以要引导观众阅读经典好书是因为(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有形的 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 ④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塑造健全人格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强制的、有形的; ②④符合题意,之所以要引导观众阅读经典好书是因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塑造健全人格; ③说法错误,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的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化幸福的生活。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 1. 在中国,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礼貌行为;而在日本,尽量别在地铁里给老年人让座,因为老年人会认为你是觉得他老了、不中用了。这表明(  ) ①文化多样性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②人们的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③文化素养是人们在生活体验中自发形成的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②④符合题意,不同国家对“给老年人让座”的认识和评价不同,表明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说明了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说法错误,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 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 2. ‎《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要求开展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深人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助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以助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事实告诉我们(  ) ①革命文化的保护利用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革命文物对于研究我国革命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革命文化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④革命文物的保护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革命文化的保护利用不能起决定作用; ②错误,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④正确,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以助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事实告诉我们革命文化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革命文物的保护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2018年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习近平强调,海南要利用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契机,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教育、农业旅游等交流平台,这将有利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丰富教育、旅游等文化传播手段 ③不同国家在交流中彼此尊重,建设和谐世界 ④各国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认同,和睦相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海南利用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契机,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教育、农业旅游等交流平台,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有利于不同国家在交流中彼此尊重,建设和谐世界; ②说法错误,教育、旅游等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不是传播手段; ④说法错误,各国文化在交流中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并不意味着要相互认同。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从国内看: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香港、澳门多元文化共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要利用香港、澳门对外联系广泛的有利条件,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香港故事、澳门故事。港澳多元文化共存(  ) ①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②能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③可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④能推进人类文明演进的研究,繁荣世界文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②③符合题意,港澳多元文化共存能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可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④不合题意,文化遗产能推进人类文明演进的研究。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 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语言也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流之中。网络语言具有简洁精炼、形象传神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租俗泛滥,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等问题。可见,网络语言(  ) 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语言文化的发展创新 ②日益成为文化交流传播的主要工具 ③是否为新事物还有待历史的筛选和检验 ④根源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正确,“网络语言具有简洁精炼、形象传神的特点”说明网络语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语言文化的发展创新。 ②错误,文化交流传播的主要工具是大众传媒。 ③正确,“同时也存在租俗泛滥,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等问题”说明网络语言是否为新事物还有待历史的筛选和检验。 ④错误,网络语言根源于社会实践。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1‎ ‎)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该题遵循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命题原则,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着眼于考生发展需要,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解答时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2018年7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英文版电子书在亚马逊、Overdrive、易阅通、掌阅四家数字交易平台上线,面向全球发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行中国方案 ②加速国际社会对中国智慧的了解 ③彰显了充分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④夯实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政治基础(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文化渗透反映的是霸权主义的做法; ②③符合题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英文版电子书面向全球发布,显然能够加速国际社会对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了解,同时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④不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现象,与政治基础无关。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 ‎)表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 1. 法家是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他们提出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这表明(  ) ①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的同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④符合题意,法家提出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这表明现代法治建设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同时,也说明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的同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 ③不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的相关内容。 故选:B。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的同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 ②创新与继承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文化创新要着眼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该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和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现代法治建设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信息,注意题干的规定性,题肢的适应性是解答选择题的重要原则。 ‎ 2. 家风正则民风浮;民风淳则社稷兴。一颗内化于心灵深处的美好粒子只有持续不断传递下去,才可能回归到一种人心向善的生活。新时代的家风建设,要在充分了解家文化的变与不变中实现新发展。这里强调了(  )‎ A.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传承 B. 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C. 要保持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D. 文化要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答案】B ‎【解析】A错误,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B符合题意,新时代的家风建设,要在充分了解家文化的变与不变中实现新发展。说明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 C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要保持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D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文化要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①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 1. 川剧有三百年历史,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明末清初,各地移民入川过程中,江苏、江西、陕西等地南北声腔与四川方言土语及说唱曲艺相互糅合,逐步形成了川剧“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腔特色。这表明(  ) ①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必经之路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客观要求 ③博采众家之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④批判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根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正确,材料“明末清初,各地移民入川过程中,江苏、江西、陕西等地南北声腔与四川方言土语及说唱曲艺相互糅合,逐步形成了川剧“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腔特色。”表明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必经之路;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客观要求; ③错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批判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根基;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 ‎)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该题遵循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命题原则,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着眼于考生发展需要,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解答时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电影《我不是药神》探讨了现实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医药公司的商业困境。题材中蕴藏的温暖与希望,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让人感受到该剧的人性力量。人性矛盾和社会价值的融入是《我不是药神》的闪光之处。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成功表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必须(  ) ①把提高质量和票房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④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票房并不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 ②④符合题意,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成功表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③不合题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体不是文艺工作者;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 2. 大型人文艺术节目《信中国》是央视2018年推出的开年大片,节目每季精选一个书信主题,由著名演员以及观众喜爱的各界文艺工作者来读书信,使用最新舞台科技、老照片、影像资料鲜活呈现,营造出电影化的节目效果,充分做到了对价值观和社会现实的双层关照,用语言的力量传递时代信念,反响强烈。这表明(  ) ①社会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②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③文化创新能增加传统文化的价值 ④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创新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大型人文艺术节目《信中国》依托著名演员以及观众喜爱的各界文艺工作者来读书信,使用最新舞台科技、老照片、影像资料鲜活呈现,营造出电影化的节目效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表明社会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创新; ②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文化创新的作用; ‎ ‎③不合题意,在文化创新中能够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但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价值。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穿越古今王朝、探访先贤今人,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同时,该片又用“卖萌”的表达方式把古老文物拍出了新鲜萌感。这表明(  )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创断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④符合题意,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用“卖萌”的表达方式把古老文物拍出了新鲜萌感,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表明创断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要通过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意义,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 2. 汉字是表意文字,但对其中的“意”,相当多的人理解得比较简单。近年来,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出现了 乱解汉字现象。一些人热衷于从汉字字形中寻找“微言大义”,把某些道理或看法附会到现代字形中, 导致对一些汉字的乱解误读在网络上大量传播。这一现象(  )‎ A. 进一步推动了汉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B. 是对汉字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C. 体现了大众传媒传递文化的强大功能 D. 不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答案】D ‎【解析】A说法错误,对一些汉字的乱解误读在网络上大量传播的现象,不利于汉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B说法错误,对一些汉字的乱解误读在网络上大量传播,不是对汉字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C不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要正确使用汉字,而不是强调大众传媒的作用; D符合题意,对一些汉字的乱解误读在网络上大量传播的现象,不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二者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②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 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这体现出(  ) ①传统文化在继承中进一步发展 ②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传统文化在继承中进一步发展。 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中,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体现了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稳定性,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③错误,应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故选: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的表现: (1)传统习俗:它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 (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3.传统文化的影响: (1)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具有灵活的思考能力,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教材的知识点。 ‎ 1. ‎2018年8月9日,央视《新闻联播》再次点赞“西迁精神”,专题报道了西安交通大学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响应号召。投身到西部高等教育事业中,用自已的青春年华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62年过去了,虽然岁月变迁,但“西迁精神”却在一代一代延续着。下列对“西迁精神”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西迁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②西迁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西迁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④传承西迁精神对新时期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正确,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促进了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经过62年的岁月变迁,却在一代一代延续着,这说明西迁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传承西迁精神对新时期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错误,西迁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的,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材料式选择题一般选取现实生活中重大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实例或以最新的热点材料为命题切入点,要求考生应用所学政治学科知识对材料中的现象或者热点进行分析、认识和综合评述,在设问中往往会出现“说明”、“表明”、“体现”等词语。解答材料式选择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中心意思,理清题干与所给答案的关系,把握材料的实质。其次需要逐一将每个选项与题干相对照,以题干的指向为重点来确定选项。 ‎ 2. ‎2018年9月是我国的第15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全国各地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我国有许多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诗词格言。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①团结精神--上下同欲者胜 ②创造精神--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③梦想精神--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④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正确,上下同欲者胜意思是指上下团结一心,有着共同的追求,互相合作,就会成功,体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 ②错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体现了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体现创造精神; ‎ ‎③正确,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精神; ④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①伟大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②伟大梦想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构件”并承载着独特的使命,是伟大创造精神的前行航标,是伟大奋斗精神的目标取向,是伟大团结精神的价值支撑,具有极其深刻的意蕴。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持续的创造、奋斗、团结,伟大创造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内生动力,伟大奋斗是实现伟大梦想的现实基础,伟大团结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力量支撑。 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全面细致掌握知识点,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 1.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2018 年 11 月,“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印证了(  ) ①藏医药科学技术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领先世界 ②藏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③藏族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 ④藏族人民的伟大创造丰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领先世界”的说法夸大了藏医药科学技术的地位; ②符合题意,藏医药浴法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这表明藏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③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体现不出“藏医药浴法”兼收并蓄; ④符合题意,“藏医药浴法”是我国的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印证了藏族人民的伟大创造,丰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成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①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构成的,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 1. 台湾主流媒体的调查显示,近年来“两岸的情感兼容性,远远比从片面新闻事件与舆论上看到的要乐观许多”,台湾民众对“两岸统一”存有强烈的预期感。这说明(  ) ①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涌动着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 ②大陆经济成就是促成两岸文化认同的决定性因素 ③文化是实现海峡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物质性力量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台湾主流媒体的调查显示,近年来“两岸的情感兼容性,远远比从片面新闻事件与舆论上看到的要乐观许多”,台湾民众对“两岸统一”存有强烈的预期感,这说明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涌动着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 ②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大陆经济成就是促成两岸文化认同的决定性因素; ③说法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中华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2. 新疆居住着维吾尔汉等十三个民族,各民族性格开朗外向,自由奔放;由于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小。因此,新疆民歌蓬勃舒展,直抒胸臆,壮美绚丽。人们形容新疆民歌有着火焰山的热力,冰川融水的清冽,天山雪莲的明媚,令听者仿佛置身于天山碧野、葡萄架下。这说明(  ) ①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②文化能表现地域的自然风貌和民族的精神气质 ③传统思想对文化自身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④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的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影响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 ‎②③符合题意,新疆民歌蓬勃舒展,直抒胸臆,壮美绚丽。人们形容新疆民歌有着火焰山的热力,冰川融水的清冽,天山雪莲的明媚,令听者仿佛置身于天山碧野、葡萄架下。这说明文化能表现地域的自然风貌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传统思想对文化自身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④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个性,未涉及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的。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文化的作用 (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会促进其发展,反之,会阻碍其发展。 (2)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民族及国家历史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①对国家而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民族而言,只有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对个人而言,健康的、先进的文化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变化,也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和无关的选项。 ‎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  ) ①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②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③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 ④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③说法错误,应该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④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故选:A。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基本内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①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②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力量和磅礴力量。 ③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设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1. 近期,某保健品公司因涉嫌传销、虚假广告等行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部分消费者对一些保健品“疗效”不加质疑地相信,是公众缺乏科学素质的表现。为此,进一步普及医疗保健常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势在必行。以下有关公众科学素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众科学素质为国家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②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就能提高明辨是非的道德能力 ③科学素质影响人们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培养公众科学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科学素养不能提供物质保障; ②错误,提高科学文化文化修养,不一定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③④正确,部分消费者对一些保健品“疗效”不加质疑地相信,是公众缺乏科学素质的表现,这表明科学素质影响人们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培养公众科学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③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⑤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2018年10月8日起,《百家讲坛》开播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该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生动阐释,节目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这表明(  ) ①面向世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的新需求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面向世界的内容; ②说法错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 ③④符合题意,“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生动阐释,节目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表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说明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的新需求。 故选:B。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影响 (1)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的及错误的选项。 ‎ 2. 近期2018年网络热词发布,其中如“命运共同体”、“官宣”“确认过眼神”等入围。这些网络热词能成为流行语,表明了:(  )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文化基因 ③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④体现文化创新,引领了社会思潮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命运共同体”、“官宣”“确认过眼神”等这些热词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被人们所利用,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②不合题意,“命运共同体”、“官宣”“确认过眼神”等这些热词不属于传统文化; ③符合题意,“命运共同体”、“官宣”“确认过眼神”等这些热词是对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体现了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④说法错误,“引领了社会思潮”夸大了这些网络热词的作用。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 ‎②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 1. 截至2018年9月底,我国已累计限制失信人购买飞机票1478万人次,限制失信人购买动车高铁票524万人次。中国正在织就一张越来越严密的失信惩戒网,惩戒的效力正在显现,失信者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因此,青少年要(  ) 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③积极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 ④把重信守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中国正在织就一张越来越严密的失信惩戒网,惩戒的效力正在显现,失信者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因此,青少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重信守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②③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青少年的角度,而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积极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是国家角度。 故选: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措施: ①要发挥思想道德模范的作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公民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金秋遍地香,举国庆丰收。2018年9月23‎ 日,正值传统的农历秋分日,我国迎来了全国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麻洞川乡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上,展出了民间传统泥塑艺术传承人胡光云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五九旅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为题材的系列泥塑,为全乡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系列泥塑表现了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来到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展轰轰烈烈的垦荒大生产运动。战士们一边生产,一边时刻准备战斗,一边双拥共建。他们严格遵守军规,挖窑洞,建土房,造农具,搞养殖,办文化学校,办军人合作社,发展多种经营,建工厂,促进边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培育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答案】①在保护红色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及传统农耕文化等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开发挖掘其经济价值,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②用红色革命文化激励农民武装农民头脑,增强农民振兴农村的精神力量; ③对优秀的民俗文化及传统农耕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増强农民文化自信,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④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兴盛,为乡村振兴培育新人,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属于措施类试题,知识限定为文化生活。依据材料“”,有助于凝聚共同推进乡 村振兴的强大力量”的信息,可以从对优秀的民俗文化及传统农耕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开发挖掘其经济价值,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等角度来分析;根据材料中“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以及这一系列泥塑所展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信息,可以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发挥优秀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培育时代新人等角度提出措施。最后整理答案,结合材料分层作答。 本题为措施类试题,解答措施类试题一般“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以“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 1. 经过6年的实践,“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愿景转化为现实行动,得到了全球积极响应与参与,取得了重大进展。 材料: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制定印发了教育、科技,金融、能源、农业、检验检疫、标准联通等多个领域的专项合作计划。通过实施“丝绸之路”奖学金计划,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等,为沿线国家培育技术管理人才。2017年,来自沿线国家留学生达30多万人,赴沿线国家留学的人数6万多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与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人数将超过8500万人次,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 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需要通过沿线国家留学生的视角,分享自己在中国的见闻,请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评析此观点。‎ ‎【答案】①促进文化交流,需要沿线国家留学生分享自己在中国的见闻,也需要留学生把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中国来,因此题中观点具有合理性。 ②我们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更需要中国留学生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传播,做中华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③促进文化的双向互动,需要借助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文化传播途径,也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等文化传播手段。‎ ‎【解析】本题题目类型评析类主观试题,答题范围文化生活,知识限定: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要求评析“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需要通过沿线国家留学生的视角,分享自己在中国的见闻”。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通过实施“丝绸之路”奖学金计划,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等,为沿线国家培育技术管理人才。2017年,来自沿线国家留学生达30多万人,赴沿线国家留学的人数6万多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与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人数将超过8500万人次,旅游消费约1100‎ 亿美元。可从促进文化交流,需要沿线国家留学生分享自己在中国的见闻,也需要留学生把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中国来,以此说明该观点具有合理性。但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更需要中国留学生做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同时需要借助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文化传播途径,也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等文化传播手段促进文化的双向互动,推动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 本题属于评析类主观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作答,知识限定明确,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在文化生活第三课中,包括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意义及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也包括文化交流的意义、途径和手段,解题时应该根据题目指定范围、题型,结合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再选择相关知识进行评析,且分角度写出。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播出后就圈粉无数,热议无休。 材料一《平“语”近人》是新时代电视文化节目的探索与创新,其成功之处在于把握住了一个“近”字。亲近中华历史文化。每一集的经典佳句,源自千古名篇,至今还广为流传;贴近我们所处的时代。这些典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精选的总书记用典,是党的领导核心与普通百姓的贴心话、连心语;切近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把严肃的理论思想转化为亲民的大众语言。 材料二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作为切入点,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段子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结合在一起,是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与传统文化人高度契合,既能教育干部,又能加强思想修养,是近年来贯彻十九大精神最高档次的好节目。 节目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用典,阐述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思考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循序渐进,抽丝剥茧,严肃的理论思想妥帖转化为亲民的大众语言。让大家深深感受到总书记执政智慧与人文情怀。‎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谈谈《平“语”近人》的成功之处给我们在“文化创新”方面哪些启示。‎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平语近人节目是如何引领文化自信的。‎ ‎【答案】【小题1】(1) ①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方面创新。“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把严肃的理论思想转化为亲民的大众语言。 ②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精选的总书记用典,是党的领导核心与普通百姓的贴心话、连心语,切近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亲近中华历史文化,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时代精神,这些典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 (2) ①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②该节目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段子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结合在一起,是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与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彰显了文化自信。 ③该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朴素的大众语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既教育干部又能加强思想修养,彰显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了文化自信。‎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谈谈《平“语”近人》的成功之处给我们在“文化创新”方面哪些启示。属于启示类试题。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二谈谈《平“语”近人》的成功之处给我们在“文化创新”方面哪些启示。属于启示类主观试题,材料““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说明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方面创新;材料“精选的总书记用典,是党的领导核心与普通百姓的贴心话、连心语;切近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说明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材料“贴近我们所处的时代。这些典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说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平语近人》节目是如何引领文化自信的,属于措施类试题,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具体的知识指向是文化自信的知识。首先,学生要调动文化自信的表现;其次,材料中“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段子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结合在一起”,这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彰显了文化自信;该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朴素的大众语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既教育干部,又能加强思想修养,彰显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了文化自信。 (1)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悟出材料说明的道理; 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着重回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 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 (2)本题为措施类试题,首先审设问: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其次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最后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