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概括“中体西用”思想的特点、实质并分析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和特点。 3.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师夷”和“制夷”的关系,理解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点一 “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 (2)清朝君臣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 2.概况 代表 贡献 地位 林则徐 设立译馆,编译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四洲志》与《各国律例》等资料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 撰写了《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历史作用 (1)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 (2)既体现了对封建王朝的维护,也包含了对封建传统的怀疑与否定,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知识点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含义: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 7 -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6.意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李鸿章等为代表,两者虽都属于地主阶级派别,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知识点三 维新变法思想 1.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评价:未能形成完整理论,也未能付诸实践。 2.发展——康梁维新思想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 主要活动 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思想特点 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将西方政治学说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思想作用 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3.实践及结果:在维新思想推动下出现了戊戌变法,但很快就失败了。 4.评价: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变法思想 - 7 - 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 史料一 [解读] ①体现了学习西方的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的主张。 [思考] 《海国图志》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其学习的内容及目的是什么?评价这一思想。 【提示】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内容: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评价:积极方面,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消极方面,对中国的落后没有充分的认识。 史料二 “中体西用”……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使中国人……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读] ②说明引导人们认识西方,同时使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两派有个彼此合适的接受点。 [思考] 根据史料二,分析“那个世界的部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中体西用”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的? 【提示】 内涵: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迎合: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了封建纲常制度。 洋务派和顽固派主张的异同点 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 7 - 2.不同 (1)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2)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 康梁维新思想 史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①,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 [解读] ①体现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 [思考] 根据史料分析康有为的主要思想。 【提示】 兴民权、设议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史料二 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②。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 ②说明了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思考] 有学者认为,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其“高明”在何处。导致维新派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高明: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减少了宣传新思想的阻力。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系统的成熟理论作指导;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2.成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 (3)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康有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深知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 - 7 - 不同阶段西学东渐的比较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9世纪末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领导者 地主阶级洋务派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重点 先进科技 政治制度 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倡西学,兴民权,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实践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影响 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课堂小结] 时 空 坐 标 答 题 术 语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迈出了重要一步。 2.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爱国性质,而且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重视探访外情,组织编译了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该书是( ) A.《四洲志》 B.《各国律例》 C.《资政新篇》 D.《新青年》 A [林则徐组织编译的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是《四洲志》,因此答案选A项。] 2.下列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 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 B.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7 - C.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B [材料中“中学为体,西学为要”即是中体西用,就是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其富国强兵进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故选B项。A项说法不够全面,C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D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 3.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的(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A [经分析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 4.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康有为在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时对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其思想特点是( ) A.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B.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A [康有为借助于孔子的权威,通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指是的行动而不是思想特点,D项不属于康有为的主张,均排除。] 5.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思想家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该思想家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李鸿章 D.梁启超 D [由“变法之本”“在变官制”等信息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变法维新,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在所选四项中只有梁启超是维新派人物,故选D项。A、B两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没有主张变法维新,可排除;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器物”而不“学制度”,排除C项。] 6.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销毁,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皇帝而贬低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权威 - 7 - D.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D [《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故选D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海国图志》 材料二 “外国之长,度不过技巧制造,船坚炮利而已”。“炸弹轮船虽利,然军中制胜之道,究在人心而不在器。”“……艺事虽未所兼长,究不能离道而言艺,本来轻重之分,固有如此”。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梁启超及其《变法通议》: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以上材料和图片分别属于哪些派别?其主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及图片,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解析] 第(1)问比较简单,通过分析三段材料即可判断其所属派别及主张。第(2)问通过对比以上三个派别的不同主张,可以看出这三个派别正好反映了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基本历程,其突出特点就是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不断地深入。 [答案] (1)材料一是开眼看世界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长处,“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是洋务派,主张以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主张改变具体规章制度、生产方式和技术;材料三是维新派,主张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兴民权,行宪政。 (2)西学东渐,学习西方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不断地深入。 - 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