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选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选考)(解析版)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选考)‎ 一、判断题 ‎1.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答案】错误 ‎【解析】该题是判断题目。该观点判断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 ‎【答案】错误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题中观点错误。‎ ‎3.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答案】正确 ‎【解析】此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准确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课本知识可知,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题中观点正确。‎ ‎4.“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说明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 ‎【答案】正确 ‎【解析】“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强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因此,故本题判断为正确。‎ ‎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和谬误是不能转化的。‎ ‎【答案】错误 ‎【解析】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是正确的,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越具体的条件,真理就可能变成谬误,因此,因此真理和谬误是可以转化的,故本题判断为错误。‎ ‎6.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答案】正确 ‎【解析】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通过意识这一“思维的眼睛”,人类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故题目观点正确。‎ ‎7.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正确 ‎【解析】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故本题判断为正确。‎ ‎8.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答案】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而不是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故本题观点错误。‎ ‎9.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答案】正确 ‎【解析】关于意识是如何产生的,首先必须知道,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物质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思维的生物,进而产生出意识,是物质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故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故本题表述正确。‎ ‎10.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之间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答案】错误 ‎【解析】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但联系具有条件性,只有条件具备,才会存在联系,故本题判断为错误。‎ 二、选择题 ‎11.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进,不屈不挠。以上材料说明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C.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未揭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阐释的是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材料阐释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C:“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未揭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D:命由天定,还是人定胜天,都是世界观的体现,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在困难面前积极奋进,不屈不挠,这是人们面对问题时处理问题的方法,材料体现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D正确。故本题选D。‎ ‎12.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 ‎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这体现了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体现了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①③正确。②: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认为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是错误的,②错误。④:该选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④。故本题选B。‎ ‎1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下列观点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②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③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④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体现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符合题意;“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均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与哲学基本问题无关,排除②④;“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是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体现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③符合题意。故选D。‎ ‎14.下列不能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③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④物是观念的集合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关系。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的是物质实体是产生精神的基础,这一说法坚持了唯物主义思想,①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试题要求,排除。②③④:“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物是观念的集合”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可能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5.我国明朝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下列观点与此观点蕴含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③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④人是万物的尺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王阳明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④项与此观点蕴含的哲学思想相一致;②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正确选项为D。‎ ‎16.如今的美国政府,对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规则不利自己就修改规则,修改还不合意就废弃规则。这一行为的世界观依据是 A.主张整个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 ‎ B.认为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C.否认事物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 ‎ D.否认事物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运动与静止。B:合则用,不合则弃。规则不利自己就修改规则,修改还不合意就废弃规则,这说明美国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体现了美国认为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符合题意。A:主张整个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A排除。CD:材料未涉及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7.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答案】C ‎【解析】C: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符合题意。ABD: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不选。故本题选C。‎ ‎18.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①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②“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③“存在即是被感知”‎ ‎④“气者,理之依也” ⑤画饼充饥 ⑥削足适履 ‎⑦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⑤⑦⑧ C.①②③⑤⑥⑦ D.⑤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区别知识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世界上先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④⑧是唯物主义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①②③⑤⑥⑦是唯心主义观点。承认意识决定物质。本题选C。‎ ‎19.海啸与平常可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啸时掀起的海浪,高度可达十多米,形成“水墙”。海啸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果“水墙”冲上陆地,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B.反映客观实在的意识是客观的 C.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D.物质是各种具体物的总和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海啸时掀起的海浪,高度可达十多米,形成“水墙”, 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果“水墙”冲上陆地,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表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A项正确;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B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问题,C项与材料不符合,排除;物质是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而非万事万物的总和。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2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A.固有属性 B.唯一特性 C.根本属性 D.存在方式 ‎【答案】B ‎【解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项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A项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C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21.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说:“凡事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最后追溯到有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对此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这一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②这一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③承认运动,但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④承认物质,但否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题中把上帝当作运动的推动者,认为上帝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②③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不选;④‎ 错误,题干观点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故本题答案为D。‎ ‎22.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米深的地方。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一事实说明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 ‎②运动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④绝对运动过程中的事物不存在静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一事实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静止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②说法错误;动中有静,绝对运动过程中的事物存在相对静止,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23.科学研究发现,人在快乐的时候,大脑中会分泌一中叫做内啡肽的物质。人的幸福程度,很大程度是脑中内啡肽浓度的外在表现。这一研究佐证了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答案】B ‎【解析】B:快乐是人的一种情绪,属于意识,快乐的时候,大脑中会分泌一中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这表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B符合题意。AC:选项A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D:意识有正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D错误。故本题选B。‎ ‎24.2019年1月3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卫星,给国庆70周年送上厚礼。“嫦娥奔月”又演绎了一则美妙神话,人类将获得更多的太空知识。从哲学上看,“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 A.源自于人的意识能动性 ‎ B.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 C.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 ‎ D.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答案】B ‎【解析】A: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不是源自于人的意识能动性,A错误。B:“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是意识的一种具体形式,但其实质仍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B正确。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C错误。D:“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歪曲、虚幻的反映,D错误。本题选B。‎ ‎25.“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某地结合当地特色,围绕“一溪三轴连四区,多点汇文湖”的布局,打造集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这说明该地 ‎①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 ‎②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出具体发展思路 ‎③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该地发展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立足本地特色,围绕“一溪三轴连四区,多点汇文湖”的布局,既利用了本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走上富裕道路,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③④符合题意;“客观与主观相统一”表述错误,排除①;“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表述错误,排除②。故选D。‎ ‎26.为什么有人唱歌不着调?研究表明,音调的处理一般由大脑右颞控制的,正常的次级听觉皮层会处理音调的变化并操控正确的语音语调。而最近的研究显示,双颞区和神经运动区的互联缺乏是致使“不着调”的重要原因。这说明 ‎①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 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题目中,经过研究发现,有的人之所以唱歌不着调,这是因为双颞区和神经运动区的互联缺乏导致的,这说明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故③④入选。①②选项表述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27.“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通过对所处情景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悲苦哀愁的境界。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所处情景是哀愁情绪的物质载体 ‎ ‎②哀愁情绪是所处情景的真实再现 ‎③哀愁情绪对所处情景具有决定作用 ‎ ‎④诗人的哀愁情绪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A ‎【解析】李清照通过对所处情景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悲苦哀愁的境界,这其中所处情景是哀愁情绪的物质载体,①正确;哀愁情绪是对所处情景的能动反映,并不是真实再现,②不选;情绪并不对情景起决定作用,③错误;诗人寓情于景,它的哀愁情绪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A。‎ ‎28.2018年6月2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从2.2万年前的大熊猫化石中提取捕获和测序了个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这是迄今为止进行基因测序的最古老的大熊猫,将有助于科学家准确还原大熊猫的进化历史。这表明 ‎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 ‎ ‎②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 ‎ ‎④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从大熊猫化石中提取、捕获和测序了一个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这表明意识具有目的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①④入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非意识,故②错误;③与题意无关,不选。故本题答案为D。‎ ‎29.2019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基调。国家有关部门强调,在宏观大局的变化中把握好这一政策,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和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做好预调微调,但也要把握好度。这一决策体现的哲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促进作用 ‎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立足整体,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③:在宏观大局的变化中把握好这一政策,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和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做好预调微调,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①③符合题意。②:意识有正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促进作用,②错误。④:选项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故本题选A。‎ ‎30.2018年8月,我国发射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这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及机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②技术创新为人们开辟了新的认识对象 ‎③科技进步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工具 ‎ ‎④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及机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科技进步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工具,①③适合题意;②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31.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蜜蜂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表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 ‎①能动性 ②客观物质性 ③目的性 ④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这表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于动物无目的纯本能的活动,①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②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32.近日,欧洲南方天文台宣布新发现,他们利用VLT望远镜观测到一颗恒星的光在通过一个巨大黑洞附近时出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所预测的那种弯曲,首次证明了相对论在超质量黑洞强引力场下的有效性。这表明 ‎①实践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的实际意义在于服务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实践的含义。②符合题意,新的VLT望远镜推动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体现了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③符合题意,科学观察证明了相对论的观点,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不合题意,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故选D。‎ ‎33.继引力波探测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物理学界又传来好消息,中国“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宇宙射线电子能谱TeV处首次直接探测到拐折,这有99.99%的可能性是来自于暗物质,但也有可能来自于超新星或者脉冲星对电子和负电子的加速过程。这表明 ‎①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④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来源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以中国在暗物质研究领域的成就为载体,考查认识的特点、真理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科学精神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悟空”号探测到的情况有较小的可能是除暗物质以外其他因素引起的,反映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说明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②③‎ 两项符合题意;真理作为正确的认识不可能包含谬误,①项观点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科学实验只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3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围绕当前时代形势,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说明真理 A.是正确的客观的 ‎ B.是反复的无限的 ‎ C.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 D.是可以被推翻的 ‎【答案】C ‎【解析】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围绕当前时代形势在前有理论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这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正确。AB:选项AB不符合题意,不选。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可以被超越,但被推翻的说法错误,D错误。故本题选C。‎ ‎35.自从塑料被广泛使用以后,“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最近,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 A.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答案】C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故A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可见,材料没体现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故D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C正确。故选C。‎ ‎36.浙中生态廊道东起磐安,西至兰溪。廊道集水利、交通、城建等功能于一体,融合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将极大提髙金华的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竞争力。生态廊道建设说明 ‎①认识事物的质联系,能引导亊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②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建立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客观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j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浙中生态廊道集水利、交通、城建等功能于一体,融合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将极大提高金华的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竞争力,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 可以建立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从而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①③项符合题意;自在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会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而改变,②项说法错误;离开了事物的客观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正确发挥作用,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37.2018年11月7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本届大会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揭示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主要趋势,勾画出全球互联网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体现了 A.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C.意识活动具有科学预见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答案】D ‎【解析】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排除A。B:题目中的表述没有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排除B。C:正确的意识活动具有科学预见性,排除C。D: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揭示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主要趋势,勾画出全球互联网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D。‎ ‎38.下边的这幅漫画(根据张砚钧漫画改编)启示我们 ‎①要破除不合时宜的成规陈说 ‎②要不断研究新问题,寻找新思路 ‎③要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 ‎④要不断超越客观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漫画中的人物通过创新举动,搭建桥梁,避免了走弯路,这启示我们应破除不合时宜的成规陈说,不断研究新问题,寻找新思路,故①②正确;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故③错误;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不能超越客观条件,故④错误。故选A。‎ ‎39.为了生存需要,哀牢山区的哈尼族人修筑缠绕大山的沟渠,在沟渠下开发梯田。他们将沟渠中的水引入田中,让水流经过梯田层层下注,汇入谷底江河,又蒸发为云雾并贮留在高山森林中,形成特有的生态循环。梯田因此千年不衰。哈尼族人的梯田建设 ‎①体现联系的思想和方法 ‎②表明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③说明按规律办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④说明只要有生存需要就能建立起有利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①:修筑缠绕大山的沟渠,在沟渠下开发梯田。他们将沟渠中的水引入田中,让水流经过梯田层层下注,汇入谷底江河,又蒸发为云雾并贮留在高山森林中,这体现了联系的思想和方法,①符合题意。③:形成特有的生态循环,这体现了按规律办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③符合题意。②:选项②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④: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有生存需要就能建立起有利的联系的说法错误,④‎ 错误。故本题选C。‎ ‎40.人体健康和自然界万物变化关系密切。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月亮的圆缺变化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人在月缺时气血较虚,月盈时气血比较旺盛。因此养生时一定要注意并利用好这种联系,根据月亮盈亏的变化,及时调整不同时段的养生方法。这一研究结论进一步佐证了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 ‎④要根据需要利用客观联系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②: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月亮的圆缺变化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因此养生时一定要注意并用好这种变化,根据月亮盈亏的改变,及时调整不同时段的养生方法”,这一研究结论佐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也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②符合题意。③:选项③正确,但不符合题意。④: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根据需要利用客观联系的说法错误,④错误。故本题选C。‎ 三、问答题 ‎41.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其组合优势和显著的区位经济优势,海洋产业较为完备。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海洋经济强省发展战略,以建设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载体,建设和保护一批重要海岛;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分析浙江确立发展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科学性。‎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是立足于浙江省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其组合优势和显著的区位经济优势做出的正确抉择;②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浙江海洋经济强省战略必将对浙江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推动作用。‎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答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其组合优势和显著的区位经济优势,海洋产业较为完备。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海洋经济强省发展战略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海洋经济强省发展战略,,以建设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载体,建设和保护一批重要海岛;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表明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42.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总的很好,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更加需要坚定自信、鼓舞斗志,更加需要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的“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的合理性。‎ ‎【答案】(1)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世界的改造。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有利于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加坚定自信,鼓舞斗志,促进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实际,尊重了可观规律。‎ ‎【解析】本题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中的“意识的作用”的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的“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的合理性。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认真解读,根据材料的表述,从中提取出关键的信息,结合教材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结合材料,学生可以围绕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世界的改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43.“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鸡儿跑”,这是内蒙古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鲜场景。草原散养牧鸡,鸡吃草籽、昆虫,不用饲料添加剂,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牛羊改吃农田秸秆,既可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其田间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①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草原养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新模式,有利于恢复草原生态和农田地力,保护生态平衡,体现了人在生产活动中遵循与利用自然规律,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5分)‎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这一新模式体现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生产模式,趋利避害地改造自然,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可持续发展。(5分)‎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用规律的知识分析“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的做法尊重了规律的客观性,并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考生从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加以分析即可。‎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福建省从2021届开始,实行新的高考方案,该方案明确了高考科目设置为六科,除了必选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之外,其他三门考试科目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选择性必修学科中自主选择,即“六选三”。‎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是新高考方案的第一届考生,为适应高考改革,他们将全面推行“走班制”教学。所谓“走班制”是指“六选三”的选择性必修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而学生则打破原来的传统固定班级,根据自己的选择,重新组合到选择性必修学科班级上课。‎ 这种班级重组,有人测算竟有近20种不同的上课组合。有人担心教学管理将会混乱而采取批评态度,有人则赞赏这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对“走班制”,不同的地方和学校对它的态度有差异,专家、学者、老师、学生褒贬不一,不尽相同。“走班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有良好的开端,但是“走班制”的推广依然任重而道远。‎ 请运用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阐明不同的人对“走班制”的认识为什么会不尽相同?‎ ‎【答案】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各地实行“走班制”的实践水平、条件是有差异的,而专家、学者等不同群体的立场、观点、知识水平等也有差异,所以对“走班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②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走班制”是一种新型复杂的教学模式,人们对其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③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走班制”的推广依然任重而道远。‎ ‎【解析】本题以实行新的高考方案,推行“走班制”教学为背景,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有关的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运用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阐明不同的人对“走班制”的认识为什么会不尽相同?‎ 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题目限定认识的反复性知识。本题实际是考查考生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考生可依据教材知识作答即可。‎ 解答本题,考生可从认识的主客体条件以及人们对一个事物正确认识的过程等角度考虑作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