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由此可见,齐景公认为治理国家关键在于( ) A.解决粮食生产问题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维护社会等级名分 D.尊重知识分子意见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治国的关键是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则,即维护社会等级名分,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维护君臣父子等级秩序,就是有粮食也吃不上,A项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材料提及的齐景公时期是春秋时期,还未出现中央集权制,B项排除。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 2.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______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______虽然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______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______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汉武帝以后,儒学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法家思想渗透其中,主宰2000多年来专制朝廷的政治,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成为隐士的精神家园,墨家强调是“兼爱非攻”适应了春秋战国之际的平民百姓的利益而兴盛,一闪而过后就烟消云散了,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D。 3.“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 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成为神化皇权的理论依据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的是“天人感应”学说,在一定程度可以限制君权,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君权神授”是神化皇权的理论依据,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的主旨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是人与自然的反应,D项排除。故选C。 4.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异质的新思想系统”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B.西方启蒙运动思想的深刻影响 C.程朱理学失去了其统治地位 D.中国自然经济的崩溃和瓦解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的“明清之际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指的是明清进步儒学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其出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萌芽是出现和发展,A项符合题意,正确。明清的进步思想与西方无关,B项排除。此时中国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仍是程朱理学,C项排除。D项出现在1840年以后的中国,排除。故选A。 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 A.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B.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C.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D.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其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为的就是限制君权,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黄宗羲是反对君主专制,但不反对君主制度,D项排除。故选A。 6.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举考试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 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C.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 考点:文学成就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宋代是书坊普及并出现了各种实用的书籍,可见此时宋代的商业活跃和市民阶层的崛起,B项符合题意,正确。宋代理学的出现,对思想控制加强,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文人受理学的影响,不能自由发挥,C项排除。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故选B。 7.某古代科技书籍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这本书可能是( ) A.《齐民要术》 B.《授时历》 C.《农书》 D.《农政全书》 考点:科技成就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玉米”的种植,联系所学知识,玉米是明朝时期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可见此数成书时间应该在明朝时期,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出现在魏晋时期,B项是元代,C项是元朝,三项都与题意时间不符,均排除。故选D。 8.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考点:文学成就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小说得到了“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等人的推广,可见市民阶层的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正确。小说不是宗教,A项排除。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提及的是世俗文化的发展,但未提及其社会价值观的变化,D项排除。故选C。 9.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在西方社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 ) A.固守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发展停滞倒退 考点:科技成就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中西的命运不同,根源在于中国的经济,A项符合题意,正确。四大发明出现在中国的古代,此时中国未被侵略,B项排除。C项不是根源,排除。宋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并未停滞倒退,反而商业领域高度繁荣,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10.宋代一直被人认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至成熟的重要阶段,下列史实能证明此观点的( ) A.火药开始被应用于战争 B.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 C.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D.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 考点:科技成就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A项出现在唐末,B项出现在东汉,D项出现在明朝,三项都与宋代时间不符合,均排除。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宋代,C项正确。故选C。 1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李约瑟强调的是( ) A.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 B.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 C.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 D.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考点:科技成就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中西的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可见中国科技具有独立的特质,B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强调是中国科技的独立性,A项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提及“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B。 12.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考点:文学成就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的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变迁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其多元化发展,诗词和元曲小说并存,体现雅俗共赏,A项符合材料旨意,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从诗词到曲、小说,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B项符合材料旨意,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从诗歌到小说,体现了市民化和世俗化的倾向,C项符合材料旨意,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诗歌到小说的形式转变,无关体现形式的先进和落后,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但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13.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所强调的是《诗经》具有( ) A.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鲜明的浪漫主义传统 D.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考点:文学成就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的《诗经》的风格是“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可见其现实主义的特色,A项符合题意,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是《楚辞》,排除。故选A。 14.学者在分析元曲兴盛的原因时提出:“元代戏曲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依此分析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国家政策的影响 D.世俗文化的兴起 考点:文学成就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元曲的创作是“部分原因是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可见与国家放弃科举制有关,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其原因,但与材料旨意不符,均排除。故选C。 15.“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考点: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的脸谱代表着不同性格的人物,可见其固化了大众对历史人物的认知,B项正确。脸谱固化了人物认知,就不能真实再现历史,也不能正确评断历史人物,AC两项均排除。固化人物的认知,无法确定是否提升历史人物价值,D项排除。故选B。 16.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古代希腊人缺乏人民主权观念 C.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可见其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智者学派的言论,与民主政体下的运转无关,AB两项排除。材料强调“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 C项排除。故选D。 17.下列历史现象,能够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是( )A.宗教画中的圣母表情呆板、冷漠 B.欧洲流行窄袖,服装突出人体美 C.甲国古代妇女以“三寸金莲”为美 D.程颐提倡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欧洲的服饰体现出“人体美”,凸显出人性,B项符合题意,正确。ACD三项都不能凸显以人为本,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 18.“世界上最快乐得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材料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出自(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普罗泰戈拉 D.亚里士多德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为善至乐’的乐”,“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即凸显道德和善,联系所学知识,A项符合题意,正确。柏拉图强调理性主义,普罗塔哥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B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A。 19.“春秋战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作为新旧两个时代的中间环节、中间阶段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新旧时代都是指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B.两者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 C.两者都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 D.两者都为反对封建神学体系作出了贡献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折期,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注重民生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文主义”为核心,可见二者的共同点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B项符合题意,正确。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都是为落后的奴隶主或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C项排除。春秋战国的思想家是反奴隶主的统治,没有反封建神学,D项排除。故选B。 20.法国学者费内隆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复古。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们( ) A.借助了传统文化的外衣 B.都是古典主义的拥护者 C.没有提出新的思想主张 D.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文艺复兴“为复古”,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手段,A项符合题意,正确。文艺复兴者是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BC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D项是宗教改革的史实,排除。故选A。 21.“如果上帝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虔诚的基督徒要尽可能地利用这天赐良机;如果你拒绝它,那么你就会背离上帝赋予你的天职和使命,上帝的圣训是,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有可能是( ) A.薄伽丘 B.马丁·路德 C.加尔文 D.伏尔泰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如果上帝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虔诚的基督徒要尽可能地利用这天赐良机”,可见其注重信仰中的选民机会,联系所学知识,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与题意相符,C项正确。A项是文艺复兴的代表,D项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两项都与宗教改革无关,均排除。B项未提出“先定论”思想,排除。故选C。 22.1967年马丁•路德荣登《时代周刊》封面,目的是褒扬马丁•路德对人类进步所作的贡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较之文艺复兴有巨大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他将思想解放的领域扩展到( ) A.下层人民群众 B.上流社会 C.骑士阶层 D.知识阶层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他使千千万万的民众的思想得到解放,可见A项符合题意,正确。文艺复兴停留在上流社会,骑士阶层和知识阶层,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 23.下图为《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作品。对这幅画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表达了画家对古典文化的仰慕 B.体现了雅典深厚的学术氛围 C.彰显了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 D.反映了雅典教育体系的完备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片和文字的介绍无法体现教育体系的完备,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但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都符合材料旨意,但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D。 24.“与上帝直接对话”,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是( ) A.希腊先哲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和上帝直接对话,联系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实现了与上帝直接对话来实现自我救赎,C项符合题意,正确。希腊先哲是人文精神的起源代表,文艺复兴仍是以神学的前提下注重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是反神权,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C。 25.以下图示反映了某一思想的产生,该思想是 ( ) A.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C.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 D.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智者学派的研究视角从神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转变,A项符合题意,正确。中国的明清进步思想是从对传统儒学的批评反思,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对社会的研究,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二、材料问答题(25分) 26.不同时期的教育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并简要评价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起步时呈现的特点及其成因。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1)核心:注重道德教育(或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影响:①扩大了儒学思想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标准;②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形成,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③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重道轻器,忽视实用技术的发展。 (2)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注重考试,建立专门的制度。 原因: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大一统的需要。 (3)特点:教会起推动作用;以宗教常识为教学内容。 原因: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的信息,“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从中概括其核心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对儒学、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局限等角度分析其影响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的信息,“在长安设太学,在郡国兴办学校”,“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从中概括特点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思想和国家统一角度分析影响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的信息,“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等,从中可以看出教会的推动作用;“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可见其内容以宗教常识为教学内容。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时间入手,“17世纪中叶”的英国和法国等,可以看出宗教改革的推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