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5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四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53张)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四 考纲要求 (1) 商鞅变法 ; (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 (3 ) 王安石变法 ; ( 4) 俄国农奴制改革 ; ( 5) 明治维新 ; ( 6) 戊戌变法 。 知识整合与重点深化 攻大题 —— 决胜全国卷增分制高点 知识整合与重点深化 一、商鞅变法 1. 背景 (1)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 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 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1 主干知识排查 2. 内容 (1) 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 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 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 燔诗书而明法令 ” ;制定秦律。 (4) 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 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 评价 (1) 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 背景 (1)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 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 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 措施 (1) 推行均田制; (2) 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 (3) 整顿吏治; (4) 迁都洛阳; (5)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 性质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 评价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 背景 (1) 北宋中期,出现 “ 三冗 ” ( 冗官、冗兵、冗费 ) “ 两积 ” ( 积贫、积弱 ) 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 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 2. 措施 (1) 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 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 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 3. 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 评价 (1) 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 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 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 背景 (1)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2)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3) 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2. 内容 (1) “ 二一九法令 ”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 “ 村社 ” 的管理。 (2) 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3. 评价 (1) 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2) 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五、明治维新 1. 背景 (1) 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 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 (3) 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 2. 措施 (1) 政治:废藩置县; “ 四民平等 ” ;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2) 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 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 (4) 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 评价 (1) 进步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 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 六、戊戌变法 1. 背景 (1) 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 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 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 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2. 内容 (1) 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2) 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 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 (4) 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 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4. 评价 (1) 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 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 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 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1. 中国古代的经济改革 (1) 经济改革的原因 ① 旧的经济政策阻碍社会发展。 ② 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如商鞅变法。 ③ 统治面临危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如王安石变法。 ④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2 热 考重点 深化 (2) 经济改革的内容 ① 制度方面: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经济管理政策。 ② 金融方面:货币、金融体系。 ③ 其他方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改革。 (3) 经济改革的影响 ①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 改变了社会形态,如商鞅变法,促使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③ 清除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真题例证 1 唐代币制改革 (2015· 课标全国卷 Ⅰ , 45) 材料 从秦朝铸造 “ 半两 ” 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 “ 五铢 ” 钱, “ 重如其文 ” ,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 “ 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 (621) 唐高祖下诏铸 “ 开元通宝 ” 钱,即在钱币上铸 “ 开元通宝 ” 字样 ( 或识读成 “ 开通元宝 ” ) ,大小仿汉 “ 五铢 ” ,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 “ 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 ” ,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 “ 钱 ” 取代 “ 铢 ” 成为 “ 两 ” 以下 的 真题例证 1 唐代币制改革 (2015· 课标全国卷 Ⅰ , 45) 材料 从秦朝铸造 “ 半两 ” 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 “ 五铢 ” 钱, “ 重如其文 ” ,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 “ 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 (621) 唐高祖下诏铸 “ 开元通宝 ” 钱,即在钱币上铸 “ 开元通宝 ” 字样 ( 或识读成 “ 开通元宝 ” ) ,大小仿汉 “ 五铢 ” ,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 “ 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 ” ,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 “ 钱 ” 取代 “ 铢 ” 成为 “ 两 ” 以下 的 答案 解析 重量单位。 此后 历代钱币均称 “ 通宝 ” 或 “ 元宝 ” ,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 “ 熙宁通宝 ”“ 光绪元宝 ” 等。 ——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等 (1) 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 推动 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解析 可 从材料中概括得出,从名称、样式、重量等角度解答 。 答案 解析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 终止 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解析 从 材料中可以得出币制统一、范式固定,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2. 确立法律儒家化的法制改革 (1) 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① 儒家化的启动:汉代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 引礼入法 ” 。 ② 儒家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 “ 纳礼入律 ” 。 ③ 儒家化的成熟:隋唐时期, “ 礼法合一 ” 。 (2) 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意义 ①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 “ 礼 ” 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定法律的依据。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都是依据 “ 礼 ” 的原则制定的。 ②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 “ 德治 ” 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法律的正统。 ③ 在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中,对于以纲常礼教为核心的封建伦理制度的维护不断强化,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有根本作用。 真题例证 2 隋代法律制度改革 (2017· 课标全国卷 Ⅲ , 44)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 “ 凡二十五篇 ” ,制罪 “ 二十五等 ” ,定罪 1 537 条, “ 条流苛密,比于齐 ( 北齐 ) 法,烦而不要 ” 。宣帝 “ 更峻其法 ” ,导致 “ 上下愁怨 ”“ 内外离心 ”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 “ 更定新律 ” ,史谓《开皇律》 。 答案 解析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 “ 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 ,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 “ 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 ” ,成文 “ 十二卷 ” 。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 “ 前代鞭刑及枭首 ” 等 “ 苛惨之法 ”“ 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 ;定罪 500 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 81 条、流放刑 154 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 “ 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 。 —— 据 《隋书》 (1) 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答案 改变 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 解析 据 材料信息 “ 废除 ‘ 前代鞭刑及枭首 ’ 等 ‘ 苛惨之法 ’‘ 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 可概括其特点是改变前代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据材料信息 “ 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 ” 可概括其特点是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据材料信息 “ 删繁就简 …… 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 可概括其特点是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答案 总结 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解析 结合 材料实行新法的背景,从法律的演变,法律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和对整个法律进程的作用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解析 3. 关乎政权稳定的廉政改革 (1) 中国古代 “ 吏治 ” 成败得失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 “ 吏治 ” 的许多做法,如科举、考核、监察等制度和诸多惩贪律法的建立,在整个中国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首创,影响深远,并对后世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① 中国古代 “ 吏治 ” 成功的原因 皇帝重视 “ 吏治 ” 。重视官员教育和培养、重用贤能良臣。 有完善、严密的制度律法和严格的实施程序、方法。 全面 “ 考核 ” 保提拔,严格 “ 问责 ” 法律化。 ② 中国古代 “ 吏治 ” 失败的原因 立法严而执法宽,渐不克终。皇权至上, “ 天下之法 ” 沦为维护皇权的工具。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的官本位思想强化。 (2) 中国古代 “ 吏治 ” 对当今反腐的启示 ① 树立 “ 法律至上 ” 的治国理念 强化廉政法律最高权威,树立 “ 法贵责上 ” 观念。 刑罚不避权贵,平等执法,树立法律无等级观念 。 ② 有相当完备、严密的制度保障 健全惩贪法律法规,建立严密法网。 严格规范执法司法程序,重典治贪。 加强 “ 刑法监督 ” ,完善监察立法,坚固最后一道拒腐防线 。 ③ 必须强化 “ 官德 ” 教育 选任官员重视道德品行,促进其奉公守法,勤政爱民。 加强官德修养教育,促进其修身节欲,严以律己。 真题 例证 3 清朝养廉银制度 (2015· 课标全国卷 Ⅱ , 45)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 两,正七品知县 45 两,正九品官员 33 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 ” ,额外加征 “ 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 ” ;部分州县 “ 数倍于正额 ” ,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 “ 养廉 ” 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答案 解析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 答案 官员 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 解析 根据 材料 “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 这些银两 …… 入不敷出 ”“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 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 引发民变 ”“ 雍正帝 …… 决定改革 ” 等信息概括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答案 提高 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解析 养廉 银制度的作用可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 。 答案 解析 4. 探索近代化道路的政治改革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 起步阶段:以 “ 中体西用 ” 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洋务企业、近代海军、近代教育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2) 发展阶段 ① 经济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② 政治体制民主化:政治体制近代化出现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③ 思想文化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 真题 例证 4 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 (2017· 课标全国卷 Ⅱ , 45)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 “ 严且备矣 ” ,但 “ 究其实,无一人过问 ” ,以致北京城 “ 粪土载道,秽污山积 ” , “ 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 “ 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 。对此改革, “ 官吏闾民,皆称不便 ” ,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 ——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 —— 摘自梁启超 《戊戌政变记》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答案 西方 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解析 依据 材料中的 “ 粪土载道 ”“ 款项皆被官员私吞 ”“ 戊戌变法时期 ”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环境脏乱、经费被官吏贪污、西方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原因 。 答案 解析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 答案 困难 :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解析 第一 小问从改革遭到官民的反对等方面说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存在的困难 ;第二 小问根据材料信息 “ 除旧 ”“ 布新 ” 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内容、困难、领导、宗旨以及改革者的毅力等方面来谈启示 。 答案 解析 —— 决胜全国卷增分制高点 攻大题 一、题型特点 命题不拘泥于教材,主要考查教材上未讲到的改革,主要是以中国古代的改革为主。多从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设问方式一般为两问,第一问多是据材料 “ 概括 ” 、 “ 指出 ” 改革的 “ 内容 ”“ 措施 ” ;第二问基本是在第一问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 ”“ 说明 ” 改革的 “ 意义 ”“ 作用 ” 或 “ 影响 ” 。 全国卷选考题试题突破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二、题型示例 例题 (2016· 课标全国卷 Ⅲ , 45)(15 分 )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 398 年,拓跋 珪 迁都平城 ,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 “ 太祖 ”“ 高祖 ” 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 “ 宗有功、祖有德 ” 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 珪 为太祖 ,不再为拓跋 珪 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 珪 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 ,为了不违 “ 天子七庙 ” 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 “ 非太祖子孙 ” 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 ——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 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 分 ) 三、做题流程 第一步 审题,弄清题目考查的点,是改革的背景,还是内容或影响。例如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步 读材料,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粗略列出答案的关键点及答案条数。 第三步 联系所学知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答案。如改革的背景可从政治 ( 国内外各种矛盾 ) 、经济 ( 生产力发展 ) 、文化习俗等方面分析;改革的评价要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分析。改革的内容要从材料中找出能体现改革前后变化的关键词,然后概括;分析 “ 影响 ” 或 “ 作用 ” 时可联系背景,一般背景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了,就是改革的影响。 第四 步 严密作答,书写正确答案。 答案 答案 (1) 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 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文化;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四、增分定律 1. 学会寻找题目的题眼。题眼体现题目的主题或核心内容。例如本题中 “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 ” 即是题眼。据此题眼,寻找材料中的答案。 2. 要充分利用题目材料中看似 “ 无用 ” 的信息。例如本题 “ 题眼 ” (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 ) 前的文字,这有助于对比改革前后的社会状况,可用来回答改革的意义。如果不利用这些信息,则第 (2) 题只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样仅能拿到较少的分数。 3. 如果做题时答案无从下手,摘抄部分题干材料,有时也能拿到不少分数。例如本题中摘抄 “ 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 ” 可得 2 分;摘抄不违 “ 儒家礼制 ” , “ 为自己虚设一庙 ” 可得 2 分。注意摘抄时要取关键词句,千万不要一字不丢地抄。 4. 如果不会回答题目中有关意义影响等设问,千万不要空白不答,结合教材相关或类似改革的意义、影响来回答,也能得一少部分分数。例如本题中可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来回答。 五、针对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匠籍制度下的工匠必须定期到官府作坊服役,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低下。明代民户为三等, “ 曰民、曰军、曰匠 ” ,匠户最为卑贱。其中 “ 匠 ” 世代不能转业脱籍,不得做官。明成化二十一年 ( 公元 1485 年 ) ,发布了班匠以银代役的法令,根据法令,凡愿出银者可以出银代役,不愿者仍旧当班,这是双轨并行的办法。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匠籍。班匠制度废除后,官营手工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匠和一般工匠,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 —— 转引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1591 年,丰臣秀吉颁布《身份统制令》,严禁士、农、工、商横向流动,农民不得弃农从商,武士不可获取町人与农民身份。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 转引自《日本的政治进程:从明治维新到 “ 55 年体制 ” 》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和日本古代身份制度的共同特点。 答案 特点 :区分尊卑贵贱,工商业者地位低下,手工业者世代不能转业脱籍 。 答案 解析 解析 提取 材料一 “ 社会地位低下 ”“ 世代不能转业脱籍 ”“ 民户为三等 ” 和材料二 “ 严禁士、农、工、商横向流动 ”“ 农民不得弃农从商 ” 信息,来概括中国和日本古代身份制度的共同特点即可。 (2) 分析中国废除班匠制度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身份制度改革的影响 。 答案 中国 :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减轻了工匠的负担;促进了商品经济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 ( 答出三点即可 ) 日本:使低等级的居民在法律上获得了平等地位,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有利于不同身份的人自由流动,并可以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答出两点即可 ) 答案 解析 解析 中国 废除班匠制度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一 “ 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 ” 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工匠的社会地位、手工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等方面来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身份制度改革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二 “ 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 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居民社会地位提高、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