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漳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两校联考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三代”在祭祀的时候,“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C项符合题意。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的说法太绝对,A项错误。各族并不都是黄帝真正的后裔,所以本题无关“宗法观”和“世袭制”的事,B、D选项所说的“强化”和"延续”均为错误说法。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准确识记和运用。 2.东汉末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要求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各级官吏就要向上举荐,不得遗漏,可推知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的背景是 A. 察举制度已彻底废除 B. 曹操集团反对以德取人 C. 九品中正制僵化保守 D. 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曹操采取了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这是针对察举制“以德举才”和以家族背景为主要标准的弊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东汉末年察举制尚未被彻底废除;B选项是曹操求贤令的体现,不是背景;C 选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尚未实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了明朝 A. 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 B. 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C.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D. 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了严重制约,皇帝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说明明朝中后期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相权不复存在;B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孔子时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仁”和“礼”,汉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孝”,并有“汉以孝治天下”之说。据此推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B. 察举制取代了军功授爵制 C. 汉武帝采取诸多尊儒措施 D. 汉代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代儒学又称为经学,通经致用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它脱胎于先秦儒学又不同于先秦儒学,这中间 变化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背景的变化。汉武帝时期,内有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王国尾大不掉之势以及因土地兼并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外有北方匈奴威胁,因此急需一套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理论,同时小农经济条件下小农已成为社会基本细胞,所以,把“孝”这种家庭伦理观念放大,就可以用来规范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并非说明儒学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同时也不能说明儒学深受黄老之学影响,排除;B项,察举制也是深受汉代治国思想变化的影响,排除;C项,汉武帝采取的诸多尊儒措施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排除。 5.《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 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 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 铁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D.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反映了农业动力发生质的飞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的结论,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选项中“普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民的生活水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故《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由此可见,这一规定旨在 A. 抑制逃避赋役 B. 敦厚社会风俗 C. 严格管理户口 D. 维护伦理孝道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析产分户意味着户等的降低,影响政府的赋役征收,所以《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因此A选项正确。这一规定主要与政府的赋役征收有关,不是敦厚社会风俗,也不是严格管理户口和维护伦理孝道,其它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宋代经济现象的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史实是,宋代 记载 出处 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在湖南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太平(半)在外。 《宋会要辑稿·食货》 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的罗成还不著,卖钱买的素丝归。 徐积《织女》诗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有陕民值凶荒,母妻之别地受佣,民居家耕种自给。 元好问《夷坚志》 A. 农民从事商业活动成为社会大趋势 B. 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 C. 雇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D. 社会经济基本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中史籍记载可以看出,宋代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商贩、小手工业者、雇工,表明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故选B项;材料在农民从事商贩、小手工业者、雇工是农闲时的兼业行为,不是社会大势所趋,故A项错误;C项表述与表中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和史实均不相符,故排除;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经济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故D项错误。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例如国学生黄斌替上海招商局制订章程,监生朱纯祖中年创设米行,监生姚光第感于地方贫瘠设立机器轧棉厂。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旧式商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B. 旧式士人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 C. 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 D. 传统社会秩序已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旧式士人投身工商业活动,说明他们的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上海招商局和机器轧棉厂属于近代工商业,不是旧式商业;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传统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受到了冲击,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下图的菩萨像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画像衣纹线条非常柔软,好像被风吹起,一叠一叠的。这种线条,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接近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这反映了唐朝 A. 南方艺术风格成主流 B. 佛教文化开始了本土化 C.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融合 D. 绘画注重意境忽视法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莫高窟壁画地处西北地区,而顾恺之则是东晋画家,生活在南方。材料中“敦煌莫高窟壁画”“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接近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体现了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现象,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唐朝时期,南方艺术风格并未成为主流,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佛教文化本土化早在刚刚传入中国时便开始了,并不是从唐朝开始的;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并不是忽视法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喻世明言》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一个新谚语:“一品官,二品贾”,……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这反映 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B. 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传统四民社会已经解体 D. 明政府不重视科举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社会拜金风气的盛行,强调的是商业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并未改变;C选项错误,传统四民社会并未解体;D选项错误,明朝政府重视科举。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的名剧,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这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关汉卿对赵盼儿的文学塑造 A. 折射出其对当时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 B. 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C. 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 D. 反映出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理学依然占统治地位,受理性“三纲五常”的影响,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而关汉卿把风尘女子赵盼儿塑造成英雄形象,说明他对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故选A项;在材料中的“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可知,理学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也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故C项错误;材料现象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联系所学理学思想的内容何影响分析解答。 12.伯里克利善于在正直和政治技巧之间寻求平衡,为此采取的基本策略有三种:第一,如果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的选择,则尽量不开会;第二,在会议上,随机采取两种演讲策略,以求打动雅典人;第三,如有必要,有时还对公众隐瞒关键信息。这从侧面反映出 A. 雅典公民政治素养深厚 B. 公民大会决定城邦要务 C. 政治领袖善于以权谋私 D. 雅典民主政治遭受重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如果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的选择,则尽量不开会”、“在会议上,随机采取两种演讲策略,以求打动雅典人”、“如有必要,有时还对公众隐瞒关键信息。”等信息可知,公民操纵的公民大会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雅典公民的政治素养;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得出伯利克里此举是为谋求私利;D选项错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并未遭到重创。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审判官,专门审理涉及异邦人的民商事案件,但在审判时,既不适用罗马公民法,也不适用异邦法,而是对于本案相关各国的实体法进行综合处理,运用相对简单的规则。这些审判规则 A. 根本上维护了异邦人的合法权益 B. 利于公民法完善和发展到万民法 C. 使民商事等法律开始融进罗马法 D. 体现出万民法中公平正义等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罗马法的发展与外事审判官不断的“造法”活动极有关联,从而在罗马公民法之外形成了一套用于调整罗马人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之间民商事法律体系即“万民法”。故答案为B项。A项,罗马共和国在征服的过程中,随着异邦人的不断增加,为缓和社会矛盾,其法律也相应地进行了一定的修订和完善,对异邦人的权利也做出一些安排,但是异邦人在法律地位上无法与罗马市民相比,如异邦人不能享有选举权等,排除;C项,在罗马习惯法和早期公民法中也有关于罗马市民间民商事等法律的规定,排除;D项,万民法出现于公元3世纪初,排除。 14.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A. 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 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C. 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D. 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强调“企业家”和他们的“资本”在欧洲“海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知正确答案是B项;材料没有否定航海家的作用,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企业家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并不是要提高资本家的政治地位,C项错误;早期新航路开辟的时候还没有确立资本主义制度,D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殖民扩张的时代特征和影响,以及“早期”殖民扩张的背景等史实。 15.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方殖民掠夺与扩张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甘蔗生产成本下降对蔗糖价格的影响,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甘蔗生产成本下降对蔗糖价格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有限,不是蔗糖逐渐普及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近年来史学研究表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国王和代表议会的两大阵营里,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都有贵族、乡绅、富商巨贾和一般商人,也有中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据此 A. 可以分析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 B. 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 C. 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 D. 能探讨英国发生革命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信息可以得出,当时英国两大阵营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反映了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基本特征,这恰恰能够用来分析英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以及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基本原因。故答案为A项。B项,从中也可得出,这种社会结构明显不利于革命,排除;C项,划分英国两大阵营最明显界限主要在于宗教信仰,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该材料也无法探讨英国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因为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排除。 17.有学者指出,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晚期,法国的政治制度进入到多变时代。这一时期最核心的变化是 A. 封建帝制与君主立宪制之争 B. 王权与公民权利地位的变化 C. 君主立宪派内部权力之争 D. 民主共和派内部权力之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国大革命后到19世纪晚期,虽然法国政权更迭频繁,并一度出现了波旁王朝的复辟,但是激烈的权力之争主要表现为君主派和共和派之间,即王权和公民权利地位上的反复较量,而非封建帝制和君主立宪制之争,更非君主立宪派或民主共和派内部的权力之争,在法国政权更迭中,公民权利地位也不断扩大,虽有反复,但总趋势是共和制代替了君主制。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中的1791年宪法已经推翻封建帝制而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CD项,法国大革命过程中充斥着立宪派与共和派的斗争,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8.巴黎公社做出规定,一切工作人员都实行全面选举制并可以随时撤换,把国家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水平。这些规定 A. 有助于打碎一切国家暴力机器 B. 提高了民众的政治与经济地位 C. 铲除了产生社会不公平的基础 D. 意在调动工人参与革命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对公职人员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限制,很显然这符合工人阶级的要求,因而有利于调动工人阶级参加巴黎公社的积极性,但并未涉及到提高民众的政治、经济地位。故答案为D项,B项排除。A项,“一切”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巴黎公社作为一个政权,必须拥有一定的国家机器,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铲除经济上的私有制,排除。 19.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 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 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 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乡村女性依然固守在农村,捡拾谷物维持生活,而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使她们更倾向于进入工厂劳动,C正确;据材料1843年可知,圈地运动(14—16世纪)已经完成,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女性地位的变化,B错误;福利救助体系形成于二战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错误。 【点睛】一般认为,到19世纪末,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拾穗传统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其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特别是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普及,耕地上遗落的谷物越来越少,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从而失去了对穷人的吸引力,这在客观上促使拾穗惯例趋于衰弱。其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 20.1802年美国成立的西点军工学院和1824年成立的闵斯利尔多科技术学院堪称美国科技教育史上的两个先驱1869年又仿效柏林大学,又办起了美国自己的第一所大学霍普金斯大学:1876年美国首创科学技术研究院,这些院校的创办 A. 推动美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B. 取得了与西欧平起平坐地位 C. 充分发挥了中央集权的作用 D. 加速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在十九世纪创办的这些院校成为美国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和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重要支撑点,也是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起源国的原因之一。故答案为D项。A项,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完成了工业革命,晚于英国,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美国取得与西欧平起平坐地位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这些院校创办的主体,排除。 2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后,内阁依仗其在议会中的多数票优势,一再更改议会工作日程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即内阁事务。这足以说明英国 A. 内阁加强对立法工作的控制 B. 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C. 国家权力核心已转移至内阁 D. 议会改革助推内阁权力膨胀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一再更改议会工作日程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后的英国内阁权力扩大,加强了对议会立法方面的控制力度,A项正确;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近代英国国家权力核心在议会,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促使英国内阁权力膨胀,而非议会改革,D项错误。 22.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时期 流行词汇 15、16世纪 新航路、新教 17、18世纪 革命、殖民扩张 19世纪中期 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A. 工业家、社会主义 B. 理性、危机 C. 进化论、浪漫主义 D. 垄断、罢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A项符合题意;17、18世纪,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故B项排除;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后期,故C项排除;垄断出现于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排除。 【点睛】“19世纪中期”是关键时间信息。 23.“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张或活动。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以下属于“帝国主义”经典含义的是 A. 鸦片战争 B. 英法的殖民战争 C. 杜鲁门主义 D. 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认为“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张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鸦片战争和英法的殖民战争是英法等国对包括中国的亚非拉地区的对外扩张,因此A和B选项不属于材料提问的“帝国主义”经典含义,故A和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所指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扩张以及由此引发的竞争与冲突,这个意义上说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冷战开始的标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扩张以及由此引发的竞争与冲突,故C选项符合题意;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一定程度上属于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24.《三等车箱》是1862年法国具有战斗精神的讽刺艺术画家杜米埃的作品。作品描绘了在昏暗、肮脏、拥挤的三等车箱中,前排座位上坐着贫穷的一家人,他们相依在一起,看上去都很疲惫。整个画面中的人看上去似乎都各有生活的苦衷。该作品 A. 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绝望 B. 抨击了法国的政治制度 C. 是反传统反理性绘画风格 D. 抒发了强烈的个性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三等车箱》是1862年法国具有战斗精神的讽刺艺术画家杜米埃的作品。”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风格,主要是抨击当时的法国政治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现实生活的绝望,而是对现实制度的一种批判;C选项是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强烈的个性色彩的抒发。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3)以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为例,简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且持续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形式(类型)功能多样;有较明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支撑);建设总体上以政府(规划)为主;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 积极作用:逐渐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改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和社会进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创建和谐社会。 (2)原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3)问题: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意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依据(顺应)时代趋势与国情需要;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公共生活的需要;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得出历史悠久;根据“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得出形式比较多样,功能比较丰富;根据“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得出体现“天人合一”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得出布局相对开放;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受商品经济影响;根据“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得出近代公共空间受西方影响;现代公共空间建设总体上以政府(规划)为主;总体上持续发展。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及所学可从其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2)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15世纪这一时代的背景入手分析,从政治、经济、思想、科学发展等角度展开分析。 (3)问题:结合所学要从环境治理、能源利用、城市中文化娱乐的建设、城市多元化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等角度概括。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近代思想家对中国的印象和态度 伏尔泰 莱布尼茨 魁奈(欧洲重农学派创始人) 孟德斯鸠 服膺孔子将耶稣画像改为孔子像。中国君主政治中设有谏议制度,所有官员都可以对皇帝提出建议和异议。 宋儒哲学家尊崇“理”,即最高的“理性”。 中国历代都是按照自然法来安排农业生产的,依照自然法,重视农业,破除政治干预,实现经济自由。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对上表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看法: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说明:中国文化思想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崇尚孔子实质上是以孔子的思想作为攻击宗教神秘主义的武器,借儒家的伦理道德宣扬理性主义;莱布尼茨倾心于中国文化,借宋代理学推进其理性主义思想的构建;伏尔泰赞美中国的政治制度,借中国开明君主制度批判法国封建专制独裁体制,倡导开明君主制。中国文化影响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欧洲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从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中找到了合理的思想成分,主张按照自然法来安排农业生产,破除政治干预实现经济自由,这对后来西方欧洲自由主义思想影响重大。 示例二看法:欧洲近代思想家对中国的评价出现逆转(或中国在西方中的形象逐渐恶化)。 说明:欧洲近代思想家对中国的评价由赞美、崇尚到批评。 启蒙运动之初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了解不全面;启蒙思想家更多的是借中国文化积极的一面来批评对抗欧洲宗教和政治专制的桎梏,宣扬理性主义;西方当时的“中国文化热”只是假借中国来匡正欧洲。清朝自身衰落欧洲不再把这个东方帝国看作榜样;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不断深入;欧洲工业化兴起欧洲人的优越感大增,等等。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决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总结相关观点,如根据伏尔泰的观点可知儒家思想对近代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伏尔泰和启蒙运动的相关观点进行论证即可。如根据孟德斯鸠的观点可知近代欧洲思想家对中国思想的评价出现了变化,由赞美到批评,结合启蒙运动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证即可。要求引用史实准确,能够自圆其说。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是由于社会阶级和权力结构需要重新组合而进行的重要改革运动。由于两者社会结构和各方面基础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改革的推动力量有别,而使两者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对“人”及其生存的基本权利诸核心问题存在着本质性差异。古希腊罗马的社会改革,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平民的基本权利问题而展开;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 ——摘编自杨师群《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材料二 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的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主要是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的方式缓和了公民集体内部的矛盾。商鞅改革使得秦人因为耕战而成为国家严密控制的对象,沦为了国家的奴隶。梭伦改革则将政治权利扩大到包括穷人在内的整个公民集体,提升了城邦公民的内部凝聚力,使得雅典公民成为了城邦的主人。 ——摘编自贾文言《商鞅与梭伦耕战思想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与梭伦解决耕战困境方式的差异,分别说明其影响。 【答案】(1)经济基础:古希腊罗马奴隶制工商业发达,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确立;思想基础:古希腊罗马改革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战国变法受法家思想影响;推动力量:古希腊罗马改革的推动力量是平民阶层,战国变法的推动力量是新兴地主。 (2)差异:商鞅倡导打破现状,重在变革,重构政治秩序;梭伦则承认现实,重在继承,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 影响:商鞅:打击了旧贵族,加强了君主专制;稳定了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梭伦: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城邦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由于两者社会结构和各方面基础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改革的推动力量有别,而使两者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思想基础、推动力量等方面简析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原因。 (2)差异,根据材料二“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的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主要是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的方式缓和了公民集体内部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重构政治秩序、平衡阶层利益等方面指出商鞅与梭伦解决耕战困境方式的差异。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打击旧贵族、君主专制、富国强兵、民主政治、城邦发展等方面分别说明其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