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统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统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台州中学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统练试题 高一历史(素培)‎ 一、单选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下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是 A. 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B.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C. 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 D.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可以看出,女子在家织布,男子在田间耕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经营方式为男耕女织。故答案为D项。A项,图片信息没有反映饲养业,排除;B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片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图片信息不能反映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排除。‎ ‎2.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妇即客春持,夫即客扶梨。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这反映出 A. 中国北方常受饥谨的威胁 B. 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C. 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D. 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答案】D ‎【解析】‎ ‎【详解】“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该诗以深切同情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处境,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北方”,排除A;B不符合“贫儿二亩地”,排除B;唐朝出现曲辕犁,耕作技术有了重大进步,C错误,并且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3.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它开始出现于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A选项符合题意。BCD中的时间铁犁牛耕已经出现,排除。‎ ‎【点睛】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 ‎4.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 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 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 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选项C、D与材料不符,故C、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5.《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A. 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 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 新型的雇佣关系出现 D. 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若干机工进行生产。这是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故答案为C项。A项,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在民营手工业中,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排除;B项,农产品商品化指的是农业产品投放向市场并成为商品,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无关,排除;D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彻底改变”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6.明朝中后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地主田庄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明代中后期之前,官营手工业水平最高,之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且在民营手工业领域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答案为B项。ACD项,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地主田庄没有最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7.宋代城市商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商业活动扩散到大街小巷。其根本原因是 A. 经营时间限制被取消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海外贸易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经营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B符合题意。经营时间限制被取消属于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C选项排除。海外贸易发展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D选项排除。‎ ‎8.下图所示是清康熙帝为纪念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而题写的匾额。该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子 D. 墨子“万世师表”的匾额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中国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中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主张对中国教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B选项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代表,A选项排除。韩非子是法家代表,C选项排除。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D选项排除。‎ ‎9.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说:“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下列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 理学与传统儒学在维护社会伦常方面一致 B. 理学教人“学作圣贤”‎ C. 传统儒学教人“学做人”,教人“寡欲”‎ D. 传统儒学与理学都探究世界的本原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养心”、“诚”、“明”是儒家的思想 其目的是维护社会伦理,A项表述正确;从材料中周敦颐的话可得出B项;从材料中孟子的 话可知C项表述正确;孟子所说的“心”仅指思想,陆王心所说的“心”是万物产生的本原,‎ 并不是同一个概念,D项表述不正确。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0.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 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工整而规范”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明时期,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经义,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宋明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以伦理为道德核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B选项符合题意。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A选项排除。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的结论,D选项排除。‎ ‎【点睛】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 ‎11.以下主张,属于黄宗羲提出的是 A. 天下为主,君为客 B. 君主受命于天 C. 人人都有良知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观点,故选A;“君主受命于天”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排除B;“人人都有良知”是明代王守仁的观点,排除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对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的观点的归纳,排除D。‎ ‎12.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客观上有利于 A. 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B. 儒学维系统治秩序 C. 促进小农经济稳定发展 D.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说明不利于增强地方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地方权力的弱化有利于中央对社会底层农民的控制,形成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要维持整个国家之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因此这种构成客观上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强调社会的两极分化,故D项错误。‎ ‎13.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有一位航海家坚信地圆说,他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多次横渡大西洋向西航行,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这位航海家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C选项符合题意。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A选项排除。达伽马到达印度,B选项排除。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试题难度较易,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即可得出答案。‎ ‎14.下图直接反映 ‎1500—1557英国物价指数变化 A. 价格革命 B. 商业革命 C. 工业革命 D. 交通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抓住题干中文字“1500—1557英国物价指数变化”和图示可知英国物价不断攀升,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涌入欧洲,使得物价上涨,A选项符合题意。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商路和商业贸易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等,B选项排除。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前后,C选项排除。交通革命会使得成本下降而会降低物价,D选项排除。‎ ‎【点睛】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是引起“价格革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 ‎15.观察“三角贸易示意图”(见下图),能够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是 ‎①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②美国是三角贸易中最大的奴隶贩子 ‎③贩卖黑奴给美洲带去廉价的劳动力 ‎④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巨大人口损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通过贩卖黑奴换取大量金银和美洲原材料商品,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故①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将黑人贩卖给美洲的白人土地主、工厂主做奴隶,给美洲带去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故③项正确;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非洲损失了大量人口。故④项正确,①③④项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由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地处美洲,是购买黑奴的主要人群而不是贩卖人群,英国是当时最大的奴隶贩卖者,故②项错误,ABD选项排除。‎ ‎16.下图中航海活动所起的作用是 A. 开辟了新的商业航路 B. 确立了英国世界殖民霸权 C. 阻碍了欧洲商品经济发展 D. 使意大利成为商贸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航行路线和到达的地点可知,材料中的航海活动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完成,开辟了新的商业路线,A选项符合题意。英国殖民霸权是通过同荷兰、法国等国的作战中确立的,B选项排除。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C选项排除。新航路开辟使商贸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D选项排除。‎ ‎17.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确立的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是 A. 工场制 B. 工厂制 C. 垄断组织 D. 跨国公司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组织形式是工厂代替手工工场,排除A,选B。跨国公司和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CD排除。‎ ‎18.19世纪后期开始兴起的工业部门是 A. 纺织业 B. 机器制造业 C. 铁路业 D. 电器工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结合材料“19世纪后期开始兴起的工业部门”可知是电器工业,D选项符合题意。ABC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 ‎19.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 B. 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 C. 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 D. 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故答案为C项。马克思认为“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纯属商业性质”,反映出该认识并不客观,实际上一些条款损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D项错误,马克思所说是各国得到的好处,而非战争本身,排除D项。‎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解体 ‎20.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主要原因是 A. 西方列强的侵略 B. 封建主义的压迫 C. 自然经济的阻碍 D. 洋务企业的排挤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大量掠夺中国的煤炭、钢铁等资源,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尤其重工业的发展更加步履艰难,说明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主要原因,A选项符合题意。封建主义的压迫是阻碍因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排除。自然经济的阻碍的说法与中国重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无关,C选项排除。洋务企业排挤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1.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出现这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 C. 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D. 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逐步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甲午战争后3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等信息说明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初步发展阶段,该时期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导致民族工业出现初步发展状况,A选项符合题意。欧洲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B选项排除。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不属于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C选项排除。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逐步开放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D选项排除。‎ ‎22.宣传画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特征,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它能够反映 A. 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B. 一批新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 C. 服饰受到港台、欧美文化影响 D. 握手开始成为常见的社交礼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20世纪80年代的宣传画看出,男青年穿牛仔裤,女青年传高跟鞋,这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受到港台、欧美文化影响,人们由穿的暖向穿的美转变,故C正确;A是建国初期我国服饰的特点,排除;从宣传画看不出“反对包办婚姻”的信息,排除B;从宣传画中的个例无法得出握手开始成为常见的社交礼节,排除D。‎ ‎23.下图所示是1908年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只有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中国有轨电车的出现 A. 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 B. 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 消除了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 D. 实现了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只有一节车厢”说明车厢不分男女贵贱,这种新式交通冲击了当时国人的道德传统和行为规范,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故A正确;近代中国交通工具传统与近代并存,“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落后,不可能消除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排除C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社会观念依然存在,没有实现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排除D。‎ ‎2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场危机首先爆发于 A. 金融领域 B. 贸易领域 C. 农业领域 D. 工业领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先爆发于股票交易所即金融领域,A项正确。贸易领域、 农业领域、工业领域也均出现了经济危机,但均不是首先爆发的领域,排除BCD。‎ ‎25.1933年,美国通过《造林救济法案》,建立民间资源保护组织,其任务是植树、建设森林步道和营地、消灭森林火灾等。罗斯福新政中与之相关的举措是 A. 复兴工业 B. 整顿银行 C. 以工代赈 D. 调整农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3年……建立民间资源保护组织,其任务是植树、建设森林步道和营地、消灭森林火灾等”可知美国提供的是就业岗位,体现的是以工代赈,C选项符合题意。复兴工业、整顿银行、调整农业均与材料无关,ABD选项排除。‎ ‎26.克林顿总统曾在国情咨文中宣布他的经济振兴计划,“计划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以扩大就业机会;二是增加投资和削减联邦财政赤字,为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克林顿经济振兴计划的重要目标不包括 A. 平衡预算 B. 偿还国债 C. 消灭赤字 D. 缩减开支 ‎【答案】D ‎【解析】‎ ‎【详解】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克林顿政府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因此,缩减开支是克林顿政府解决赤字问题的措施,而非振兴经济的目标,D符合题意,故选D。‎ ‎27.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中普遍奉行的政策是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 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化解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的罗斯福采取了国家干预措施进行调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干预经济成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的经济发展模式,A选项符合题意。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B选项排除。贸易保护主义属于重商主义的一种,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自由放任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前各国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D选项排除。‎ ‎28.下图是一张年历画,画中题诗:“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人众财多好建设,工农业遍地开花。”此年历画应该出现在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一五”计划期间 D. “大跃进”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可知指的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基本上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属于同一时期,D选项符合题意。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在1949——1952年,A选项排除。三大改造时期是在1953——1956年,B选项排除。“一五”计划期间是在1953——1957年,C选项排除。‎ ‎29.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始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一五"计划实施 C. 中共“八大”召开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始于一五计划的实施,B选项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八大”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都与材料中大规模开展工业建设无关,故ACD选项排除。‎ ‎30.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明确:“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 分田单干 B. 集体经营 C. 包产到组 D. 包干到户 ‎【答案】D ‎【解析】‎ ‎【详解】“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经营方式是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故D正确,C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并不是分田单干,排除A;集体经营是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经营方式,排除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83年”“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联系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31.下列是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表。该表不能直接反映的是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数据中国海关统计)‎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金额(亿美元)‎ 比重(%)‎ 金额(亿美元)‎ 比重(%)‎ 金额(亿美元)‎ 比重(%)‎ 金额(亿美元)‎ 比重(%)‎ 出口商品总额 ‎181.2‎ ‎100.0‎ ‎620.9‎ ‎100.0‎ ‎2492.1‎ ‎100.0‎ ‎15777.5‎ ‎100.0‎ 初级产品 ‎91.1‎ ‎150.3‎ ‎158.9‎ ‎125.6‎ ‎254.6‎ ‎10.2‎ ‎817.2‎ ‎5.2‎ 工业制成品 ‎90.1‎ ‎49.7‎ ‎461.8‎ ‎74.4‎ ‎2237.5‎ ‎89.8‎ ‎14962.2‎ ‎94.8‎ 机电产品 ‎13.9‎ ‎7.7‎ ‎110.9‎ ‎17.9‎ ‎1053.1‎ ‎42.3‎ ‎9334.3‎ ‎59.2‎ 高新技术产品 ‎——‎ ‎——‎ ‎——‎ ‎——‎ ‎370.4‎ ‎14.9‎ ‎4924.1‎ ‎31.2‎ A. 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B. 90年代以来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越来越大 C.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 D. 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的出口总额已超过国有企业 ‎【答案】D ‎【解析】‎ 由“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表格可以看出,1980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工业制成品和机电产品以及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呈逐渐上升的态势,故AB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B;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从2000年开始实现了逐渐上升,故C的说法也是正确的,故排除C ‎;表格中根本没有提到外资企业或者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 ‎32.1980年,位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四个经济特区相继开发建设。这些特区的经济活动以 A. 国家计划为主 B. 内地支持为主 C. 外商资助为主 D. 市场调节为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位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四个经济特区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辅,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特区是为了突破计划经济,属于改革的试点窗口,A选项排除。经济特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与内地支持无关,B选项排除。外商资助为主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33.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根据以上所述吕蒙可能读的书是 A. 《诗》、《书》、《礼》、《春秋》‎ B.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 《孙子》、《左传》、《史记》、《汉书》‎ D. 《周易》、《老子》、《庄子》、《孙子》‎ ‎【答案】C ‎【解析】‎ 材料“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说明吕蒙读的书是有关时政分析和天下局势的,那么史书和兵法、谋略类的书符合题意,《孙子》、《左传》、《史记》、《汉书》多属于兵法、谋略、史书类,故C正确;《诗》、《书》、《礼》、《春秋》多属于文学、礼制类,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属于“四书”,主要内容与兵法、谋略无关,故B错误;《老子》、《庄子》属于道家典籍,与时政分析和关注天下无关,故D错误。故选C。‎ ‎34.艾伦•布林克利认为:事实上,对历史持不同见解是试图理解历史的关键,正如对当代持不同见解是试图真正理解当代一样。对当代史学界持批评态度的人,经常指责历史学家不断改变对以往的阐释;有些则指责阐释行为本身。他们认为历史就是“发生过的事”,历史学家就应该“尊重事实”。但学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于是形成了当今围绕历史学研究的许多争议。作者在此阐释的观点是 A. 历史事实是存在的,后人只能尽力阐释 B. 历史事实是存在的,其阐释就是权威著作 C. 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是找出真实的历史事实 D. 历史事实并不真正存在,任何阐释都是可以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使用排除法较好,由题干中“历史学家不断改变对以往的阐释”可知对历史的阐释不是权威著作,故B项排除;题干中作者强调的是对历史的阐释不断发生变化,并没有强调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故C项排除;历史事实是真实存在的,D项表述明显不对,排除;由题干中“历史就是发生过的事”“ 但学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于是形成了当今围绕历史学研究的许多争议”等信息可知历史事实是存在的,后人只能尽力阐释,故答案为A项。‎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史学常识 ‎35.近代史学家顾颉刚指出:“在《诗》《书》中,禹的地位是独立的,事迹是神话的;禹是禹,夏是夏,两者毫无交涉。一直到战国以后的文籍里,我们才发现禹是夏代的第一世君主。”对此,郭沫若评价说:“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概是被他道破了。”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有 ‎①顾颉刚先生主要是基于文献考辨,质疑夏朝的存在 ‎②在未获考古学支持前,夏朝存在与否始终无法确认 ‎③《诗》《书》是经孔子编订的,故较为可信 ‎④在郭沫若看来,顾颉刚的考证有其合理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禹是禹,夏是夏,两者毫无交涉”和“一直到战国以后的文籍里,我们才发现禹是夏代的第一世君主”可知顾颉刚先生主要是基于文献考辨,质疑夏朝的存在,故①正确;据材料“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可知在未获考古学支持前,夏朝存在与否始终无法确认,故②正确;据材料“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概是被他道破了”说明在郭沫若看来,顾颉刚的考证有其合理性,故④正确,①②④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证明《诗》《书》是经孔子编订的就较为可信,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故③错误,ABD选项排除。‎ 二、阅读理解(每题10分,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量短缺,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和外围、工业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 ‎——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归纳18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简析中国在这一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1)原因:棉纺织工具改进(棉纺织技术进步);政府对棉业的鼓励政策;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商品经济发展;中外贸易推动。‎ 影响:棉花棉布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大宗货物;影响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推动东西方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2)条件: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贸易;国内政局稳定。‎ 变化:从独立的市场主体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影响:冲击了中国的棉纺织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可知体现的是棉纺织工具改进;根据材料“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可知体现的是政府对棉业的鼓励政策和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根据材料“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可知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外贸易推动。‎ 影响:根据材料“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可知体现的是棉花棉布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大宗货物、东西方海上贸易发展和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根据材料““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可知体现的是影响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 ‎(2)条件: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可知体现的是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可知体现的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贸易、国内政局稳定也是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 变化:根据材料“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可知体现的是从独立的市场主体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这一变化的影响需要从冲击中国的棉纺织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37.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答案】(1)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 ‎【解析】‎ ‎【详解】(1)内涵: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可以概括为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得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由“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得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者说是“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2‎ ‎)题目要求“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主要是从理论上说明其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其中的包容和创新还需要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具体知识点进行理解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其包容体现在:由材料二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再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来源可知,宋明理学融合了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由所学宋明理学的不同流派可知,其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由材料二中的“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得出,理学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由材料一中先秦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后来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可以得出,它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点睛】这一题的第一小题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难度较低,考生只要是将材料一中的信息分层概括就能得出答案。第二小题则考查考生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首先理解“包容”和“创新”的含义,然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来论证宋明理学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考查考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需要能够迅速迁移所学知识才能做好。‎ ‎38.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80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以上材料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作用。‎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答案】(1)措施: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含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影响: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2)原因:经济地理优势、降低试验风险 作用: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市场转型 ‎(3)特点:从边缘到中心;自下而上;从外围向核心;农村推动城市;开放推动改革;先试点后推广。‎ ‎【解析】‎ ‎【详解】(1)根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使农民重获“经济自由”的措施指的是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实质上是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从而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对于农业改革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农村社会面貌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根据“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可知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是由于其经济地理优势和为了降低改革试验的风险。根据“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可知经济特区起到了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市场转型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可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由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到逐渐深入,体现出了从边缘到中心;自下而上;从外围向核心;农村推动城市;开放推动改革;先试点后推广等特点。‎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