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吉林省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某人到山东泰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C.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D.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答案】A 【解析】《道德经》属于道家经典,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属于道家思想,故A项正确;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属于儒家孔子思想,故B项错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属于儒家孟子思想,故C项错误;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属于墨家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诸子百家思想内容,再紧扣题干关键词“《道德经》”,即可结合所学知识从道家老子思想的内容出发,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君主专制,为君主争霸出谋划策的学派是法家, B项正确。儒家主张“仁”“仁政”、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都不是“专替君主打算”排除A C、D。所以选B。 3. 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 A. 仁政思想得到发展 B. 思想体系日趋完善 C. 社会矛盾走向缓和 D. 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到宋朝,再到明末清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要求;朱熹的“君臣关系”更是对社会中君臣父子等级秩序合理性的阐述,而黄宗羲“君主为天下之大害”的言论则更进一步说明当时君主专制的强化程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4. 13-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手工业生产起飞,行会头目成为资本家,他们直接掌握城市政权;而热那亚海外贸易发达,由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前者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后者与此无缘。这一现象说明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A. 取决于经济实力强弱 B. 延续并发展了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C. 与城市政治状况相关 D. 符合了城市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主要考查文艺复兴。从题干信息可知文艺复兴没有在热那亚兴起的原因是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而不是经济实力弱,故A项错误;文艺复习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并非是对中世纪封建文明的延续,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能否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关键是谁掌握了城市的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时间是13—14世纪,此时工业资产阶级并未产生,故D项错误。所以应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 5.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感撤回任何意见。”他的意见是 A. 国家和个人都应该摆脱宗教束缚而获得自由 B. 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C. 信仰即可得救,无须教皇和教士的中介 D. 列举兜售赎罪券的诸多荒谬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要知识点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中“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可知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就是通过《圣经》信仰上帝,无需通过教皇,因此C符合题意。而ABD与材料无关。所以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改革 6. 启蒙运动对改变社会实际状况产生了积极的政治影响,下列表述的正确有 ①在它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②在它的影响下,美国发生独立战争并且制订了1787年宪法 ③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④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及归纳分析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关键词“政治影响”,由此可以排除④,其属于思想方面。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在启蒙运动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美国发生了独立战争,且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政治影响 7.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 ……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 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 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 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D 【解析】欧阳修上书的大义是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多为议论时政的内容,如果传到“虏中”,恐于朝廷不便,所以建议政府加强对书籍出版业的管理,故选D。材料中是文化的影响不是书籍出版,故B错误;AC并非欧阳修的主要的表达的意思。 8. 郑燮的《墨竹图》,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特点,属于 A. 原始岩画 B. 中国文人画 C. 汉代帛画 D. 民间绘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书画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文人画不在于写实而在于追求神韵追求意趣,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人画而非原始岩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文人画而非汉代帛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文人画而非民间绘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画的发展 9.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 B. 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 C. 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D. 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他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可知,这一发现指的是量子论。爱因斯坦根据量子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B说法正确。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并非量子论,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量子论的发现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促进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深入认识,故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量子论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粒子的无限可分和信息携带等;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量子论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启发人类更多的发现和创造,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相对论和量子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10. 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有力地冲击了神创世学说 B. 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 C. 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 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理论指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论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有力冲击了神创世说,故A项正确;B项是量子理论的影响;CD项牛顿力学的影响;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进化论的影响 11. 林则徐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能够说明这一点的依据不包括 A.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B. 组织编译出《各国律例》、《四洲志》 C. 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 D. 领导虎门销烟,打击英国侵略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林则徐率先提倡、实践的“师夷”之说,具有重大的启蒙意义,是近代中国逐渐生成的“新文化”的起点,历史学家范文澜称赞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结合所学,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组织编译的《各国律例》、《四洲志》;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新式海军主张 均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表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新思想的萌发 12.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 民主共和 B. 改良维新 C. 暴力革命 D. 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反对革命、主张改良维新的思想,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民主共和,故A排除。材料反对暴力革命,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13.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新世纪的思想启蒙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A. 爱国主义救亡运动成为主题 B. 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 C.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D. 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 【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新时期的思想启蒙也就进入一个新阶段即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4.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目隐性考查历史时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是在1977年12月。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1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 16.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刻意突出人的理性②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③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④在文学创作风格上以想像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为主要特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浪漫主义文学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文学较多地抒发人的主观感受,不是刻意突出人的理性,故①错误;浪漫主义文学注重体现人类的感情世界,故②正确;浪漫主义文学的人物形象往往比较鲜明,富有个性,故③正确;浪漫主义文学往往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起伏的情节,故④正确。故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C。 17. 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候七鼎,大夫五鼎”。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考古存在造假嫌疑 B. 郡县制的消亡 C. 中山国的地位较高 D. 分封制的瓦解 【答案】D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的准确理解。 18.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常会遭破坏,并不是否认了嫡长子继承的合法性,排除A。题干体现不出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排除B。依据题干“国君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和“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现象,可知实质上都是王权至上的表现,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权力继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未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9.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 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B. 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D. 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穷苦子弟”通过读书和考试也可以做官、“跃登上第”。ACD均和材料不符,故答案为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20.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反映了雅典的公职人员受到监督,从而保证了直接民主的实现,故A符合题意。B项与史实不符;D项材料未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材料“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是解题的关键。 21. 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一论述 A. 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 B. 促进了《十二铜表法》的诞生 C. 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 D. 说明罗马法只维护奴隶主利益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体现出罗马法的两个特点,一是万民性,一个是重视对外贸易。正是基于这两点,罗马法才会从公民法转变成万民法,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错在本题涉及的是罗马法的受众对象,与习惯和成文无关;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点睛:解答本题要格外注意到涉及到罗马法的问题也一定要看清楚是有关习惯法和成文法的内容还是有关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内容,将这两部分区别开,可以排出很多干扰选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22. 英国历史学家屈维廉指出:1688-1689年威廉入主英国“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 王权结束 B.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C. 国王与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 D. 责任制内阁形成 【答案】B 【解析】据题干“1688-1689 年威廉入主英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廉入主英国后仍然是英国国王,王权并未结束,故A项错误;1688年光荣革命后,王权逐渐被限制,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故B项正确;当时国王与议会之间并未形成制衡关系,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故C项错误;18世纪早期责任制内阁形成,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转折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光荣革命的影响入手,即可分析选项,排除无关或错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3. 华盛顿曾说:“即使对宪法表示最热烈拥护和支持的人们也并不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假如这些缺点将产生恶果,也应在今后加以补救。”事实上,其“补救”形式主要是 A. 议会改革 B. 宪法修正案 C. 两党竞选 D. 扩大国会的权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后来通过宪法修正案,来补充完善1787年宪法,故B项正确;A项议会改革发生在英国,故A项不正确;C项两党竞选与补救宪法无关,故C项不正确;D项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可能扩大议会权力,故D项不正确。 24. 有人认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一种共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指的是 A. 彰显资本主义民主原则 B. 保留本国旧专制残余 C. 避免行政权力过于集中 D.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都实行联邦制,赋予联邦政府以很大的权力,D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A错误。美国未经历封建社会,不涉及旧专制残余,B错误。德意志帝国的行政权力集中在皇帝的手中,C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题(共3题,共5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薄敛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5)理念: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思想演变过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由材料中“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可知天下得失在于是否“得民”,是否得民在于是否“得民心”,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本题可根据材料及联系所学来回答。 (2)董仲舒的主张可以根据材料的主题来回答,这种主张的目的可以联系所学来回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学地位可以联系所学来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从程朱理学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化与发展的角度分析归纳。 (4)从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可以看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在于百姓的忧乐;为此他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本题可根据材料及联系所学来回答。 (5)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从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和儒家思想发展的时代性来回答,儒家思想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使儒学始终成为主导思想。 26. 古希腊文明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人在思想上建构了西方,而罗马人则按照希腊人的设计图纸在现实中建构了西方,所以人们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的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这一点又是我们和其他人民不同的地方。 ——摘自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罗马在其政治原则方面最大的建树是认真地制定法典。罗马法提供了对于帝国任何地区的公民都适用的普遍法律系统,这便利了商业的发展。罗马的法学家们仔细地构筑了通用的法律准则.……这为特殊的民事和刑事案件提供了统一的标准,这是历史上最普遍适用的法律系统之一。 罗马法律主要集中于保护私人财产和家庭稳定。它也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以适应变化的情况,但不要变动太大。要用法律和客观的判断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罗马法律也促进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 ——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第三版)》 材料三 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1)材料一中,伯利克里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有哪些?据所学知识指出,为了保证“全体公民”掌权,雅典创造出了哪些民主运作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罗马法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罗马法的影响。 (4)综合上述内容,说明“光荣属于希腊,伟大于罗马”在政治建树上的主要体现 【答案】(1)优势:能充分调动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利于实现科学决策。 方式: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 (2)作用:便利了商业的发展;为处理特殊的民事和刑事案件提供了统一标准;保护私人财产和家庭稳定;增强法律观念;促进社会公平。 (3)影响:为近现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提供了范本。 (4)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律建设。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选拔人才;科学决策等方面回答伯利克里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有哪些。再据所学知识即可从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方面指出为了保证“全体公民”掌权,雅典创造出了哪些民主运作方式。 (2)本题根据材料二“这便利了商业的发展……这为特殊的民事和刑事案件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主要集中于保护私人财产和家庭稳定。它也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罗马法律也促进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商业的发展、特殊的民事和刑事案件、保护私人财产和家庭稳定、增强法律观念、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概括指出罗马法的历史作用。 (3)本题根据材料三“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近现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的角度指出罗马法的影响。 (4)本题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律建设等方面说明“光荣属于希腊,伟大于罗马”在政治建树上的主要体现。 27. 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材料三 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政府间则展开激烈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要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的“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答案】(1)著作:《论法的精神》。主要内容: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而又相互监督(或三权制约与平衡)。 (2)立法权:国会分成众议院和参议院;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 行政权: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3)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个部门扯皮,甚至相互否决的现象,这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解析】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通过设问中的“三权分立”可联想到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其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第二小问,思想观点主要从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等分析。对三权分立一定要答出其核心,即是三权的制衡。 (2)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特点。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综合阐释和评价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依据美国的权力机构及各自的职能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明确答出三权之间是如何相互制衡的。 (3)对于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要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分析,一分为二,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积极性: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局限性: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论法的精神》;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 【名师点睛】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在联邦中央官制上,是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具体实践,涉及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个领域。把握到“制衡”(即制约与平衡,实现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内涵及深远影响。第二,在平衡和协调利益方面,涉及到解决三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与小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