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

散 文 中国三大瀑布 黄果树瀑布 亚洲最大的瀑布 新课导入 壶口瀑布 吊水楼瀑布 吊水楼瀑布,又称镜泊湖瀑布,它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西南,瀑布幅宽约70余米,雨水量大时,幅 宽达 300 余米。落差 20 米。它下边的水潭深 60 米,叫“黑龙潭”。每逢雨季或汛期,水声如雷 ,激流呼啸飞泻,水石相击,白流滔滔,水雾蒸腾出缤纷的彩虹。它形状好像加拿大尼亚加拉大瀑 布,是世界最大的玄武岩瀑布。枯水期间,瀑布不见了,潭水波平如镜。据测黑石潭深达六十米, 直径也有一百余米。每逢晴天丽日,光照相瀑布,则有色彩斑斓的彩虹出现。 新课导入 壶口在晋陕两省边境 黄河 壶口瀑布 宜川县 夏季的壶口瀑布 冬季的壶口瀑布 1、反复朗读,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的表达效果。 3、掌握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领悟作 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 精神的歌颂。 4、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学 习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梁衡,著名学者,1946年出生,1968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 报》记者、《光明日报》者、国家新闻出 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 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其代表作品有《没有 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 《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 《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 中学教材,今天又有《壶口瀑布》。作者简介 《壶口瀑布》是梁衡在记者任上写的最后一 篇散文。 梁衡说:“黄河于我有特殊的缘分。我小学、 中学阶段是在黄河的支流汾河边成长。大学一毕 业就分配在内蒙古黄河边的临河县。只听这个名 字,就知道离河有多么近了……后来当了记者就沿 黄河上下采访,河边的人和事,还有黄河因雨季 和地势不同而出现的万千变化,在我的脑子里印 象亟深。这篇《壶口瀑布》是我心中黄河的缩影, 也是我对黄河精神的理解。” 背景介绍 文体知识 游记三要素: 所至,即作者的游踪。(骨骼) 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 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 生活等;(骨肉)(写景技巧) 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感。 (灵魂) 铸成( ) 推搡( ) 驰骋( ) 凿开( ) 寒噤( ) 霎时( ) 雾霭( ) 出轧( ) 乘隙( ) 迂回( ) 汩汩( ) 潺潺( ) 凹下去( ) 恕不可遏( ) 漩涡( ) ǎi zhù jìn xuán wō sǎnɡ chěnɡ ɡǔ zhá xì yū chán è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检查预习 shàzáo āo 推搡:使劲推;推抢。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雾霭: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潺潺:形容雨声、水声等,潺潺流水。 重点词语释义 检查预习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不寒而栗:不寒冷却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荡然无存: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不存在了。 先声夺人:声:指声威。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 雷霆万钧:比喻威力巨大,不可阻挡。 重点词语释义 检查预习 题目解说 题目点明所要描写的景物,简明概括。 1、壶口瀑布地点在哪里?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 节?作者详写了哪次经历? 整体感知 第一次 雨季 第二次 枯水季节 略写第一次经历  详写第二次经历 晋陕两省边境 ;  两次。  整体感知 2、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 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 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3、跳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整体感知 1 2-5 6 简介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一( ): 二( ): 三( ): 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概括黄 河伟大的性格,赞扬民族精神。 u壶口瀑布与其他地方的瀑布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 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 什么也听不见 ……” “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 离 ……” u为什么作者雨季去了一次还不够,又 “专选了个枯水季节”再去看黄河? u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 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 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 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 “壶口”。 合作探究 u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 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 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经过 几百几千年的冲刷,坚硬的石头被冲出 了深深的糟,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u从立足点和观察角度比较一下壶口瀑 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 立足点:河滩 观察角度:站在河岸上俯视 雨季观瀑 俯视龙槽,这便是壶口。 向上游看去,仰观河面 河水畅游时,突然跌了下去…从 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消失在远山 青色的背景中。视线随河水由上 至下,“跌入龙槽,继而又随水 雾由下而上,直抵青山。 洪流向两边涌去,平视龙槽两边 细观脚下的石,俯视,视线收回脚下 定点换景的 写法。 立足点是河 心,先写水, 后写石,视 角反复转换 立足点: 河心 枯水季节观瀑 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 当地人叫“龙槽”,这便是壶口“壶口”。 俯视龙槽 河中 有河,重在“奇” 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 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 上排排涌来,势如千军万马…… 仰观河面 浊浪奔涌,重在“雄” 看河水冲跌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险” 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 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 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 碎成点,碎成雾。 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消失在远山青色 的背景中。 视线由下而上 俯视 仰望 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 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 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平视龙槽两边 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 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 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 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还有那顺壁挂下得,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细看龙槽附近的水,形态丰富多样,映着 七色彩虹,呈现多姿多彩的美。 这些如钢似铁的玩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 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 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 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巨石特写,震撼人心的美。 俯视 合作探究 u 从声音、气势、景物、感受方面比较一下 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季节 声音 气势 景物 感受 隐隐如雷 震耳欲聋 (刚) 隆隆冲去、 轰然而下 (刚)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漩、 如丝如缕 (柔) “上面的水还是一 股劲地冲进去,冲 进去……”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龙槽”“深不可测”; 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 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 碎成雾”。大水“向两边 涌去”时,“平平的,大 大的,如飞毯抖落”。 “其势如千军万马, 互相挤着、撞着、推 推搡搡、前呼后拥, 撞向石壁,排排黄浪 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凝重”“猛烈”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 胆战心惊(惊心动魄 ) 撼人心魄的壮美 (波澜壮阔) “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 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旱季 (借物 喻人赋 予水以 人的情 感 ) 详写 合作探究 第3段从河床角度描写黄河之水,表现其 威势。 第4段从水流角度描写黄河之水,表现其 “人”的感情。 第5段从石头角度描写黄河之水,表现其 气势与精神。 u第3到第5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黄 河之水的? 合作探究 u“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 愁——人的各种感情”。④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描写? 喜: 怒: 哀: 怨: 愁: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 下,……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 迂回的”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合作探究 u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小小的壶口,“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 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赞美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 作者赋予壶口瀑布人的“喜、怒、哀、怨、愁”,水的 世界也是人的世界,表现了黄河瀑布博大的胸怀。为下文 揭示水的性格作铺垫。 又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特点:“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 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 必生,勇往直前。” 文章主旨 合作探究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壶 口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精细地 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表现出 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抒发了对自然的 热爱之情,赞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 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 合作探究 u 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壶口瀑布不仅仅写黄河之水,更是在写 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无往不胜、勇往 直前的民族精神。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 博大的气势,给人鼓舞和力量,让我们学会 以一种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 合作探究 写石头的形态,是为了赞颂水的力量,借 水来比喻人的勇于反抗、坚韧不拔的精神, 进而引出末段对于民族精神的赞颂。 u 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石头的形态? 合作探究 u 作者引用徐霞客游记中关于壶口瀑布位置的 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壶口瀑布原来的位置在 下游1500米处,一千多年间,是这黄河水把这一 千五百多米坚硬的岩石冲刷掉。这是通过引用的 方法,具体说明水的柔中带刚的特点。 u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 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 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 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⑤ 河水“怒”在哪里?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怒”表现在“凿”“旋”“切”“剁”等动作, 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句子借水喻人,赋 予水以人的感情:“柔和之中有宽厚绝无软弱”。借 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 的意志。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赞美黄河不可阻挡、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合作探究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 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②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黄河壶口瀑布声大 如雷,雨季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景象。 语言品析 “天下黄河一壶收” 品味语言,感受力量之美 2、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 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② 通过“我”的感受,从 侧面烘托出飞瀑的磅礴气势 和瀑布之险,一个“扫”字 不仅照应了“急慌慌”、 “匆匆”等词,更写出作者 当时想看又不敢多逗留,既 喜又惧,深受震撼的情态。 回应了段首中心句。语言品析 3、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 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 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③ 通过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瀑布的声 响、形状、态势、力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河水的 气势壮阔,奔腾激越,令人震撼。 “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 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写出了黄河水从 上游涌向壶口时的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表现了催 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语言品析 4、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 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 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③ “驰骋”,呼应了前文“其势如千军万马”的比喻, 生动地描绘出壶口瀑布处的黄河水汹涌奔腾的雄壮气势。 用“跌”字写出了壶口险峻的地势,表现了河水之 急坠、瀑布之险,相当形象,再加上“还来不及……便 一齐”这样的强调,更显得急坠的突然。 后面的“闹”“挤”“急”用拟人写法,分别从声 音、横向宽度、纵向速度三个方面描绘河水急坠的画面, 既全面,又准确。语言品析 5、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 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 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③ 从侧面烘托出水流 的汹涌、力量大和壶口 之险。 语言品析 6、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 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 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 那种猛烈。④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柔而无形的水比 作“飞毯”“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 重”“猛烈”、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 表现作者对黄河的赞颂。 语言品析 7、“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 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 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 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 ④ 排比、拟人、比喻。形象地写出河水的多姿 多彩和千变万化的特点。 语言品析 8、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 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 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④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 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柔的一面及给人带 来的美的感受。表达出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 语言品析 9、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 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 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 深沟。 ⑤ 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河水的力量之大 不容忽视。 “凿”“旋”、“切”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水 的力量巨大。写石的形态从侧面烘托了水之力。 语言品析 10、“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到地剁去”。 “剁”有什么表达效果?⑤ “剁”形象地写出河水的力量之大不容忽视。 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的意志、不懈的 努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语言品析 11、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 竟会这样怒不可遏。⑤ 比喻、 拟人。赋予黄河水以人的品性,表现 了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1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 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 勇往直前。⑥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 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 手法,表现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 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 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语言品析 (1)写景细腻,用词准确。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 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形状、态势以及伟力,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文在用词方面也十分准 确,如“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 重,那种猛烈。”句中的“凝重”“猛烈”二词, 把黄河奔腾至此,从河床跌入了深谷,那种惊人、 磅礴之势,写的生动准确。 写作借鉴 合作探究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是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二是结 尾的巧妙联想。文章借助议论、抒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 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 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 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3)详略得当,句式错落。 文章对一到壶口瀑布,雨季观瀑,采用 了略笔处理。 对二到壶口,春天观瀑,则祥写,描写了大水由高到低, 流泻而去,令人震撼的形态。结尾一段长句与短句参差错 落,很有韵味,引发出诗意的联想。 写作借鉴 合作探究 首先、描绘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其次、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描绘景物。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视、听、嗅、味、触多种感官角度; 描写顺序,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等; 仰视、俯视、平视不同的视角(观察角度)写; 语言修辞:骈散结合、八大修辞 ……合作探究 怎样写景 拓展延伸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 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 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拓展延伸 飞夺泸定桥时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抗日期间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 狼牙山五壮士抗争到底英勇牺牲 2008年汶川大地震人民群情振奋 用勇往直前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 拓展延伸 我们的中国经历了五千年的沧桑,接近一百 年的耻辱,我们有唐宋的华彩乐章,也有日本 铁蹄下的累累伤痕,但我们并没有倒下,我们 依然坚韧地站立了起来,压迫越重,我们的民 族越是发出动人的光彩,这就是我们的中国! 这,就是我们的中国!这就是,我们的中国! 从今天起,我要把黄河气势记心间,民族精神 融骨髓,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自强不息、勇往直 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自强不息、勇往直 前! 课堂小结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梁 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 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 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 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 出来。“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 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 息的精神。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驰骋 推推搡搡 震耳欲聋 奋力抗争 B. 旋涡 如丝如楼 浪沫横谥 汩汩如泉 C. 雾霭 怒不可遏 搏大宽厚 潺潺成溪 D. 番身 钢板出轧 挟而不服 窟窟窍窍 A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 宽宽的河面,正好 形成一个丁字。 B.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 汩汩如泉。或淌过 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 哀哀打漩。 C.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 面的水还是一股劲 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 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D. 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 更挤、更急。 D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3、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法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1)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 人叫“龙槽”, 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在这里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 水像是被一个 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 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 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 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3)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4)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 则呼,遇强则 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A. 说明 描写 记叙 议论 B. 记叙 抒情 记叙 议论 C. 记叙 抒情 抒情 描写 D. 说明 描写 抒情 议论 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