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西安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 第一卷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 说“孝”‎ ‎ 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 ‎ 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 ‎  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 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人开始,请从孝开始。‎ ‎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 ‎(摘自《国学》,有删改)‎ ‎1.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B.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 C. “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D.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这样看来,“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是荀子对于人类能胜过其他动物以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原因的论述,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获得发展。 B. 基督教、佛教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 这似乎让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使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它文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C. 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但仅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D.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B. 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 C.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 他们关于孝的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D. “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 ‎  ①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我的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  ②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做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的经历大致如此。‎ ‎  ③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间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就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 ‎  ④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的精神里似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素,跃跃欲成一番事业了。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  ⑤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他觉得由我来继续以农为本的农业是最合适的。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可笑了,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像阿尔青(保尔的哥哥)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  ⑥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或者说自我奋斗。‎ ‎  ⑦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为了避免太多的讽刺和嘲笑对我平白无故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我使自己的学习处于秘密状态,与一般不搞文学的人绝口不谈文学创作的事。每被问及,只是淡然回避,或转移话题。即使我的父亲也不例外。‎ ‎  ⑧我很自信,又很自卑,几乎没有勇气拜访求教那些艺术家。像柳青这位我十分尊敬的作家,在他生前,我也一直没有勇气去拜访。尽管我是他的崇拜者。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期,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陈忠实的老爷曾经是私塾先生,父亲也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他们为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基础。 B. 陈忠实阅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是赵树理的《三里湾》,它在他心灵中引起了惊讶、欣喜和浮动,也激发了他浓厚的写作兴趣。 C. 陈忠实的创作题材大多与农民、农村有关,这得益于他1962年到1982年当了20年的农村基层干部。 D.高考落榜。陈忠实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他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他别无选择。‎ ‎5.在那个年代,陈忠实为什么说“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5分)‎ ‎6.陈忠实说他这一生的全部幸运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请结合材料,‎ 分析《三里湾》给他带来了哪些幸运或不幸。请就其中一方面加以分析。(6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题。(13分)‎ 材料一  ‎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   附图: ‎ ‎(选自2017年2月2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 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B. 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C.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D.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4分)‎ A.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B.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 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地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 ‎9.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6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小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房玄龄 ‎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B.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C.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D.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太子詹事是中国古代官职,是内侍职官之一,秦朝起开始设立,担任该职务的人掌管整个宫中的事务。 B.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C.《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记载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 D.古代称诸侯之死为“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在唐朝,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到庶人则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房玄龄自幼聪颖,阅读广泛,有孝心,在父亲生病期间尽心伺候。 B.房玄龄善用人,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 C.房玄龄做太子太傅后因非常担忧继母而离职,后来又恢复了原职。 D.李世民非常器重房玄龄,将其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委以重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5分)‎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5分)‎ 三、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0)分 普明寺见梅 ‎【宋】杨万里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 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 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城中”在古代诗人笔下多含“憎厌”之意,用来指争名夺利、红尘喧嚣之地,本诗中同样含有贬抑之意。 B.“僧窗”二字,照应诗题中的“普明寺”,在空间位置上又与“城中”相对,说明这是世外一角、幽静所在。 C.颈联是说今冬没有下雪又有什么关系,仅仅是让梅花缺少“雪”这一同伴,‎ 诗人以梅衬雪。 D.诗人从寻梅、赏梅、怜梅写到慰梅,全诗的重点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诗人独特的感受只一笔带过。 E.“月落山空”时梅花孤独寂寞,诗人用“新诗”表示慰问,不仅流露出关切之情,更有一种知己之感。‎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四、默写题(6分)‎ ‎16. 补写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据传衡阳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回。《滕王阁序》中“        ,        ”两句就借用了这个典故。‎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3)《陈情表》中李密在文章结尾用“        ,        ”两句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第二卷 五.语言表达(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粗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就个人的最终结局而言,他没有像某些人那样及时离开,暂时保全生命,而是以飞蛾扑火的方式,在慷慨激昂中绽放自我光芒,留下生命的灿烂。‎ ‎②想要收获漂亮的语文成绩,就要和语文长相厮守,不离不弃。常学不懈,必定功不唐捐。‎ ‎③一块20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成为全市的重大项目建设主战场,38亿元的项目相继在这里落地生根。‎ ‎④研究者认为,这部著作涉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焊接文白、应对采访等诸多方面,细心教学生如何写作,可谓金针度人。‎ ‎⑤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制度建设,强调标本兼治,从源头预防腐败,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 ‎⑥在热烈的掌声中,为期一星期的漫长论证会终于打退堂鼓了。作为主办方,我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A. ①③⑥B.①⑤⑥C.②④⑤D.②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我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B.7月8日清晨,山东省临沂市一位出租车司机因操作不当,开车冲进在机动车道的左侧快车道暴走晨练的暴走队伍,‎ 造成一死两伤。对于在机动车道暴走这样显而易见的危险,为何能让马路暴走人士视而不见? C.《人民日报》评论员指出,我们只要不动摇、不懈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的目标。 D.伊拉克总理阿巴迪7月10日在位于摩苏尔前线的反恐部队指挥部宣布,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摩苏尔的统治已被彻底推翻,这个城市于当天全面解放。但摩苏尔被收复是否意味着这一极端组织走向终结?多名观察人士给出否定答案。‎ ‎19.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水浒》中,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他最终起来反抗,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及手下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不得不手刃仇敌,投奔梁山。 B.《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别里科夫一方面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逃避现实,另一方面又极力维护现行秩序。 C.在沈从文所写的《边城》里,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大佬天保热心助人,即使被翠翠误会,也托他人送翠翠回家。后来,大佬的善良和关爱深深触动了翠翠的心。 D.《三国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在赤壁之战中,作者不仅写出周瑜、孔明的英雄才略,而且写出鲁肃的诚恳忠厚,黄盖的赤胆忠心。‎ ‎2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个人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足够了,   ①  只要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现,  ②  已经是幸福的了。  ③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④  在数学领域,  ⑤   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⑥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但是 ‎ 就 ‎ ‎/ ‎ 即使 ‎ 也 ‎ 并且 ‎ B ‎ 即使 ‎ 也 ‎ 但是 ‎ 无论 都 ‎ ‎/‎ C ‎ 即使 ‎ 就 ‎ ‎/ ‎ 即便 ‎ 也 ‎ 并且 ‎ D ‎ 即便 ‎ 也 ‎ 但是 ‎ 甚至 ‎ 都 ‎ 而且 ‎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般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待客的基本态度。‎ ‎②待客之道,首在分清宾主。‎ ‎③当然,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 ‎④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 ‎⑤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谒、暂居的一方。‎ ‎⑥主人为客人尽量想得周到,客人也尽量不给主人添麻烦。‎ A.②⑤④⑥①③ B.④②⑤①③⑥ C.④①③②⑤⑥ D.②⑤④①③⑥‎ ‎22.请根据画面的内容,为邮局写宣传语。要求:运用第二人称,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50个字。(4分) ‎ 六、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有一种人,他穿时尚的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开高档的车是为了让别人看,他精心装修家是为了让别人看,他选择从事的工作是为了让别人看,他送孩子读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的一切举动都是为了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品味、格调或成绩,他的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的眼光为唯一标准,这种人被称为“橱窗人”。‎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西安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答案 ‎ 一.现代文阅读 ‎1. D 因果颠倒,由原文第5段可知,“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是父母”是原因,“孝成为百善之首”“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是结果。 2. B 无中生有,“有了差距”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且强加因果,由原文第4段可知,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原因。 3. C “孟子的四端说”是指人的天性中的合作、利他因素,“荀子的合作说”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论述,这两种说法都不是关于孝的理解和认识。‎ ‎4.B 解析: A项,他们并没有为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打下基础;C项, “当了20年的农村基层干部”错;D项,原文是“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 ‎5.①从自身条件来说,当时的陈忠实仅仅高中毕业,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文学创作的功底还比较薄弱;‎ ‎ ②身处农村, 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之下,用来创作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 ‎ ③没有人可以请教,全凭自己摸索,甚至要忍受种种嘲讽与打击;‎ ‎ ④成功的机会很小,但他还是选择了这条充满艰辛的道路。 6.幸运:①《三里湾》引发了陈忠实人生中的第一次崇拜, 那是对文学和作家的崇拜,激发了他对写作的浓厚兴趣;② 《桃园风波》是他写作的开端,正是有了这个开端,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③他最终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成功。‎ 不幸:①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陈忠实努力自修,自我奋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②在当时的环境中,要坚持自己的文学梦,不得不忍受外人的讽刺、嘲笑,甚至亲人的反对;③每次接到退稿信,他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感到矛盾而又痛苦,甚至悲哀。(谈一方面即可,因审题不清两方面都写了,只给3分) 7.B A项,“海归”回国并非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而且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C项,不是体现文化吸引力,而是体现文化归属感。D项,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8. BC A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D项,老科学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E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9.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 ‎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 ‎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因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三点即可)‎ ‎ 二.文言文阅读 ‎10.C 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解题思路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注意断句的标志性词语,像做主语的名词,表停顿的虚词等,然后,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 11. A 太子詹事主要掌管皇太子宫中事务。 12‎ ‎. C;解析房玄龄是因继母去世而离职。解题思路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辨析,看陈述对象是否一致,看其他细节是否对应。 13.(1)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被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 ‎(2)如果他的病略能减轻,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 参考译文:‎ ‎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便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申重结合,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被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实际上赐予的封户)一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主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从回本官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轻,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三.诗歌鉴赏 ‎14.CD 解析: C“以梅衬雪”错误,应是“以雪衬梅”。D项,诗中只有“孤芳”“幽独”等极少数词是描写梅花形神的,全诗重点抒写的是诗人赏梅时的独特感受,而不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 ‎ 15.①懊悔、叹惋之情。诗中“忙失”二字,流露出诗人错过探梅佳期的懊悔感伤情绪,“却欠伊”三字,是为梅花缺少同伴而发出轻轻的惋惜喟叹。‎ ‎②庆幸、欣喜之情。诗人将“半开时”的情状与“那恨晚”的心绪相对应,略感庆幸;‎ ‎“犹喜”二字,直抒胸臆,凸显欣喜。‎ ‎③欣赏、赞美之情。诗人目睹仅有“一两枝”的山寺梅花“半开”,却认为“应更好”,又言“今冬不雪何关事”,其对腊梅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④豁达、释然之情。诗人觉得梅花“半开时”来观赏反而更好,哪里是什么失期呢?表现出豁达乐观、超脱淡泊的情怀。(三点即可) ‎ 四.默写题 ‎16.(1)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语言表达 ‎17.C解析: ①飞蛾扑火,比喻自取灭亡,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当。②功不唐捐,表示功夫不会白白的抛弃。唐,徒然,白白的;捐,舍弃。使用正确。③方寸之地,指心。④金针度人:比喻将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使用正确。⑤标本兼治:原是中医学术语,指医者在治疗时采取治标兼治本的手段。现比喻查处问题和防止问题发生,两方面的工作同时进行,既要解决问题的表象,又要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产生。使用正确。⑥打退堂鼓:古代官史退堂时要击鼓。比喻做事畏难退缩。不合语境。‎ ‎18. D解析: A.“能否被刊用”与“没抱太大的希望”照应失当。B.后半句无主语,应改为“对于在机动车道暴走这样显而易见的危险,为何马路暴走人士还视而不见?” C.“推进”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搭配不当。‎ ‎19. C解析:“大佬天保”应是“二佬傩送。‎ ‎20. D ‎21. B解析: ④句中的“好客”和前面的“慷慨好客”照应,作为第一句。②句中的“待客之道”紧承④句。⑤句紧承 ②句解释主宾。①③⑥解释待客之道。‎ ‎22.例:远在天边还是近在指尖?写一封信仿佛开一扇门,让你用力拥抱思念的人。‎ 解析: 该题目考查的是表达简明、准确、得体等语言表达综合能力,重点考查语言得体,能力层级为E。‎ 六.作文 ‎23. 解析: 这道题很有现实意义,反映了生活中一部分人的“活给别人看”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只有在别人那里受到了夸奖,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于是努力地迎合别人的口味,不管是否适合自己。这种生活方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我们都在沉重的压力下奋斗,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只有得到别人的赞扬才算是取得了成功,我们期待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但这种生活方式往往是以牺牲自己的个性为代价,忽略了个人的情感和尊严,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 由此可立意为:①莫让他人的赞美压抑自己的个性;‎ ‎ ②压力之下的妥协;‎ ‎ ③学会调节生活,给自己的心灵放假;‎ ‎ ④轻松生活,活出自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