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完整
第9讲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建议2课时完成) [考试目标] (1)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选考内容) (5)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6)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选考内容) [要点精析]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①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家建立了原子学说; ②1903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建立了“葡萄干布丁”模型; ③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 ④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建立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⑤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二、原子的组成 决定 决定原子种类 中子N(0) 核素、同位素 原子核 质量数(A)→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Z(+1)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 电子数: 核外电子电子层数决定 内层电子数: e(-1) 排布规律 :分层排布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1、原子中存在的两个关系式是: ① 质量关系:质量数A=Z+N (1个质子质量约为1.673×10-27Kg,1个中子质量约为1.675×10-27Kg,用其分别与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Kg)相比而得1个质子和中子相对质量分别为1.007和1.008,1个电子的相对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② 电子关系:中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原子序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阳离子所带电荷数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阳离子所带电荷数 实例:微粒所含质子数__17___;中子数__35-17=18____;电子数_17+1=18___;质量数__35____。 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 元素 同位素 核素 同素异形体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用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质略有不同)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结构和性质不同的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例 氧(O)元素 氢(H)元素 如160、17O、180是氧元素的三种核素,互为同位素。 如1H(H)、2H(D)、3H(T)就各为一种核素。 O2和O3 红磷和白磷 金刚石和石墨 3、质量数、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质量数是忽略电子质量,将核素中所有质子相对质量和中子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之和。 实例:相对原子质量为的核素35Cl的质量数为35。 相对原子质量为的核素37Cl的质量数为37。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与其原子百分比的乘积之和。 实例:(1) Cl元素的两种核素35Cl、37Cl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34.969和36.966,则35Cl和37Cl的关系是___同位素___。其质量数分别是__35___、___37___。 (2) 若35Cl和37Cl在自然界的原子百分组成之比是3∶1,则Cl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_35_×3/4 + 37×1/4 =35.5___。 三、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基态和激发态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许多元素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练习]当氢原子中的电子从2p能级,向其他低能量能级跃迁时 ( ) A. 产生的光谱为吸收光谱 B. 产生的光谱为发射光谱 C. 产生的光谱线的条数可能是2 条 D. 电子的势能将升高. 2、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量子力学中:电子质量非常小,运动速度非常快,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电子运动的速度和空间位置,没有确定运动轨道,只能采用统计的方法,作出几率性的判断。 电子云是用小黑点的疏密表示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电子在原子核外电子出现概率的统计。 其规律是:在离核近的地方小黑点密度大,表示电子在此出现的机会多;离核远的地方小黑点密度小,表示电子出现的机会少。 注意:氢原子电子云示意图中的小黑点只是表示氢原子核外的一个电子曾经在这里出现过,而绝不是无数个电子在核外的运动状态。 常把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人们把这种电子云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原子轨道是用来描写原子核外电子在空间运动状态的图象。 S轨道是球形的;P轨道是纺锤形的有3个轨道,它们互相垂直分别以Px、Py、Pz为符号。 能层序数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就越大。 四、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能层和能级 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排布分成不同的能层,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分成不同的能级。 电子层(能层) 原子轨道类型(能 级) 原子轨道数目 最多容纳电子数 K(1) 1s 1 2 L(2) 2s 2p 4 8 M(3) 3s 3p 3d 9 18 N (4) 4s 4p 4d 4f 16 32 O(5) 5s 5p 5d 5f 5g 25 50 ……(n) n 2 2n 2 (1) 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 (2) s、p、d、f……的轨道数依次是1、3、5、7…… (3) 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其轨道数1、3、5、7……的两倍 (4)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5) 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次外层最多容纳18个(若此外层为1或2,最多只能有2或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有32个电子(若该层n=1,2,3,最多只能有2,8,18个电子) 2、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的三个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原子轨道里,然后再依次进入能量逐渐升高的原子轨道,这样使整个原子处于最低的能量状态。 构造原理: 三层以上的电子层中出现能级交错现象,对核外电子排布的影响很大。 规律:①能量顺序按照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 5d 6p 7s…… 能量由低到高 即按照ns (n-2)f (n-1)d np顺序排列 ②能量高低1s<2s<3s …… 2p<3p<4p…… ns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