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高考政治(通用版)二轮复习讲义:14 物质运动与意识作用
常考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 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偶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2014·广东高考,35A)( ) 提示 ×。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以非科学的哲学指导实践会犯错误。 2.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2012·天津高考,9②)( ) 提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3.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2015·海南高考,21②)( ) 提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2014·全国Ⅱ,20③)( ) 提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有本质的差别。 5.雾和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2014·广东高考,34A)( ) 提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的概括。雾和霾都属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体现。 6.人们顺应自然节律,对自然征服。(2015·北京高考,24①)( ) 提示 ×。人们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不是征服自然。 7.意识是对客观对象正确的反映。(2014·天津高考,4C)( ) 提示 ×。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8.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2015·江苏高考,27③)( ) 提示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的前提条件,但不是一定能够认识规律。 9.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2015·重庆高考,4D)( ) 提示 ×。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科幻文学也源于客观存在,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1.全面认识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 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思维发散] 通过图表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 2.全面把握哲学的基本派别 两大 派别 基本观点 基本形态 主要观点 唯物 主义 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唯心 主义 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主观精神为唯一的实在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3.全面把握哲学的作用 (1)一般哲学角度 ①哲学与生活: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正的哲学能够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研究: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与时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对时代的功能主要有批判功能: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塑造功能: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激励功能:哲学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命题角度一 哲学的内涵与作用 1.(2016·江苏高考)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 )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认为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是错误的,②排除;④与题意无关,排除;①③正确的表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且与题意相符,故答案选B。 命题角度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2.(2014·山东高考)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答案 C 解析 做好本题的关键是对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的理解。“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的观点,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的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感悟 从考查的内容看,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形态、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的题型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2017年高考,可能会以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的经典言论、重大科学发现等为命题载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贡献在于发现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 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1992 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1978年,经专家鉴定,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屠呦呦团队成功的文化意义。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上述材料给了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3)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请你就发展我国中医药文化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1)①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②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中医药文化。③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又能更好地使之为人民服务。(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2)①屠呦呦团队善于利用我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经验,最终取得成功,启示我们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屠呦呦团队注重细节,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启示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屠呦呦科研团队的科研人员,筛选2 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启示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如果从联系的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矛盾的特殊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否定观等角度,写方法论,言之有理均可) (3)①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重视中医药文献的编纂,鼓励和推动中医药文化创新。②鼓励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可知,应当从中华文化、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角度分析。第(2)问需要结合材料,从辩证法角度分析。第(3)问属于建议类题目,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 质 运 动 备注 区别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联系 ①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来说,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二是事物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不可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 两种 错误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思维发散] 正确认识相对静止 (1)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2)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没有实现质变。 (3)静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 (4)正确认识有关静止的三种观点 类别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 承认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 否认运动,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相对主义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思维发散] 有关“规律”的常见误区 (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提示 这些都是规律的表现形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2)人们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提示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3)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提示 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据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规律有好坏之分。 提示 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命题角度一 物质与运动、静止 1.(2015·江苏高考)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是指世间万物不住地变化,强调物质是运动的,故①正确。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强调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思想与观念,故②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排除③。本题没有涉及矛盾的对立统一,排除④。 命题角度二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2016·全国甲卷)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这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遵循利用规律用兵的体现,答案为B。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而不是认识,②错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重要但并非起决定性作用,④错误。 感悟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考查集中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等考点,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2017年高考,命题可能会以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为载体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结合哲学家的观点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以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为载体考查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曾几何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曾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穆青一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亿万人民心里播撒了党的好干部“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的精神种子;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唤起一代代年轻人投身科学、报效祖国的青春激情……这些报告文学、通讯穿过时光的隙缝,依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春节期间,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返乡记”,多是在外工作的人回到农村老家有感而写。有的是说农村发展迅速,农民生活变好,有的慨叹农村颓废衰败;有人看到山水如画的故园,有人看到的是家乡“空心化”的凄凉……这些 报道中,有的以局部的真实代替整体的真实,有的以记忆揣测现在和未来,还有的并非返乡之作而是虚构。怎样的报道才能真实准确、分析客观,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1)“文以贯道”,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说明应该怎样让报道真实准确、分析客观。 (3)假如你要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请你为自己把关,写出两条必须遵守的约定。 答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新闻舆论工作肩负社会责任,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流价值;坚持正确导向,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新闻报道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俯下身、沉下心,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反映全面的实际而不是片面的实际;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做到真实准确、分析客观。 (3)答案示例:①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做有担当的中国好网民。②理性表达,尊重事实,尊重法律,遵守网络道德。③增强自律意识和底线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传播正能量。④传递积极向上信息,不发违法违规言论。 解析 第(1)问属于原因类的设问,可以从必要性和意义的角度分析。第(2)问实际考查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第(3)问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 关系 内容阐述 方法论 物质 决定 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 对物 质具 有能 动作 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要增强认识活动的目的性,积极主动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断提高认识能力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一是要重视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二是要重视精神的力量,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 2.正确理解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② 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唯物论角度 ①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从辩证法角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思维发散]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别 含义 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侧重 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 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 角度 从唯物论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从辩证法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联系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命题角度一 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1.(2016·全国甲卷)《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老马识途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错误;知道老马识途并跟老马找到返回的路,这是具体分析老马识途的功能、发挥人意识能动性的体现,答案为C;人之“智”源于实践,但意识是人特有的,④错误。 命题角度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2015·江苏高考)“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诗句表明( )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案 D 解析 鱼生活在水里,不要迷恋天空,强调把握自身实际。鸟飞翔在天空,不能在海里游泳,所以要明确自身的实际。材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故答案为D。材料并不是强调鸟与鱼的对立统一,排除A。材料强调依据客观实际,正确认识自己,没有涉及认识的发展,排除B。材料强调主观符合客观,没有涉及矛盾的观点,排除C。 命题角度三 主观能动性与规律客观性 3.(2014·山东高考)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答案 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 解析 本题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背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明确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因此需要回答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二者的结合。 感悟 本考点是高频考点,从考查的内容上看,意识的本质和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的题型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2017年高考,可能以漫画、名人名言、哲理典故为命题载体,或以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人们生产生活的具体案例为背景命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4月,英国国际传媒ITV集团宣布,订购模式节目《中国好歌曲》。2015年3月,越南国家电视3台宣布订购《中国好歌曲》,并于2016年初播出越南版《中国好歌曲》。专家评论说:这是“里程碑式的交易” ,中国综艺节目在苦心探索多年后终于实现了第一次逆袭,意味着中国电视界开始从购买洋节目模式发展到出售本土节目模式,结束了只“引进来”不“走出去”的历史。这提振了中国电视人的文化自信,能激励更多可被海外借鉴、复制的中国节目的出现。作为首档走出国门的节目,《中国好歌曲》从模式、赛制到宝典均为原创,这也是它能获得国际市场版权认证的根本原因。灿星制作副总裁尹晓崴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曾经成功制作了很多优秀节目,在积累经验之后,是时候研发自己的模式了。” 材料二 中学语文教材修订中,“去鲁迅化”“拒绝鲁迅”声音再起:据悉,一向在此方面行动最为谨慎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将初中语文教材(供2014年秋季使用)中仅有的一篇鲁迅作品《风筝》删除。对此,社会各界或赞成,或反对,议论纷纷。 赞成者认为: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不符合现代白话文标准和人们的阅读习惯。鲁迅的文章所体现的那种“一个也不宽恕”“缺少春天的明媚、夏天的火热、秋天的哀怨,有的只是冬天的严酷”“缺少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等等与当今社会讲包容求和谐主旋律总格调不一致,与时代脱节,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背离,不适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型公民…… 反对者认为:鲁迅的作品和语言都是一流的,鲁迅的全面退出,也寓示着当代社会思想混乱仍需漫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形成新的价值。当今中国,社会问题依然很多,国人的道德水准仍然不高,被先生痛批过的国民劣根性大有发展壮大的声势,孔乙己、阿Q、华老栓及众多看客,仍生活在当今社会生活舞台,先生对体现在这些人身上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远没有过时…… 当前,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已经结束,但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争论还会延续下去。 (1)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角度,谈谈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作用的?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争论还会延续下去”的认识。 (3)请你就中外文化交流提两条具体建议。 答案 (1)①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中国好歌曲》的成功主要在于它对原创的坚持。②《中国好歌曲》坚持原创,引领中国电视界结束了只“引进来” ,购买洋节目模式,发展到出售本土节目模式,体现了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中国好歌曲》坚持原创,实现了“里程碑式的交易”,提振了中国电视人的文化自信,激励更多原创节目的出现,体现了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2)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由于争论各方对社会实际的把握不同,因而对如何修改教材会形成不同看法从而产生延续的争论。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人们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的不同,人们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修改应达到的目的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因而对怎样修改教材的争论还会进行下去。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人们关于教材修改争论的深入延续会深化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3)只要合理即可。 解析 第(1)问考查文化创新的作用,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第(2)问要求从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角度,分析教材修改争论的原因,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影响认识的主观因素、认识的特点等角度分析。第(3)问开放性较强,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怎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设问方式] ①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谈谈抗战剧创作者应如何做到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的统一? ②阐释材料蕴含的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③结合上述材料,从唯物论的角度,指出建立地铁票价动态调整机制符合的方法论原则。 ④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把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 答题思路]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放开二孩生育不会改变基本人口形势,但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和改善未来劳动力供给。将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全面放开“二孩”不等于人口激增。因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生育观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活、就业、教育、医疗的成本有了极大的提升,导致人们生育意愿大大降低。 ★ 教材观点 1.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所带来的大量新生人口将催生新的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2.政府应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使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增加生养两孩的物质基础。 3.政府应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4.人口政策的调整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人口政策应结合人口状况的变化而调整。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调整人口政策,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需要。 ★ 时政术语 1.我国当前生育率低以及性别比例失衡,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突出、年轻人口占比过低等。 2.劳动年龄人口呈下降趋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负担加剧。 3.全国净增用工需求不断增长,而新增劳动年龄人口逐年下降,劳动力供求不平衡不断加剧。 4.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5.加强人口基本国情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国情和国策意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支持政策落实的良好氛围。 6.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单独二孩”政策顺利落地,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我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这说明( ) A.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政策调整是对以前政策的全面否定 D.制定政策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案 D 解析 政策的不断调整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应选D。 2.为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不断调整生育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口政策经历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到目前的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我国人口政策不断变化的原因是( ) A.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只有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找到正确的人口政策 B.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我国的人口政策要符合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 C.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多样性的特点决定我国人口政策的多样性 D.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决定我国人口政策的多样性 答案 B 解析 我国人口政策的不断变化是因为我国的国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应选B。 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1971年7月,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成就巨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加速、企业用工荒等。为此,党中央着眼长远,完善人口发展战略,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和质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让很多家庭欢欣鼓舞,但面对孩子抚养和教育成本不断增加,导致不少家庭在做出生育决定时犹豫不决。 (1)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能够通过影响供给促进经济增长,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对此做出解释。 (2)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合理性。 (3)运用政府职能知识,说明如何打消不少家庭在做出生育决定时的犹豫? 答案 (1)①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能够增加劳动力供给,有效解决劳动力供应短缺问题。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助于推动企业和产业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③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所带来的大量新生人口将催生新的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人口政策应结合人口状况的变化而调整。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合理的人口政策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调整人口政策,是尊重人口发展规律的需要。 (3)①政府应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使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增加生养两孩的物质基础。②政府应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解析 第(1)问解答要注意“通过影响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从生产力、劳动者、生产与消费等角度分析。第(2)问要求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难度不大。第(3)问考查政府职能,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一、选择题 1.近年来,大数据这个大众原本陌生的专业词汇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大数据是一场新的数据技术革命,它必然会对传统哲学理论提出新挑战,传统哲学也将随大数据革命而产生革命性变革,并随着对问题的回应而获得哲学自身的丰富和发展。这表明( ) A.哲学只有不断被推翻,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B.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C.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哲学智慧产生并服务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答案 B 解析 A中“哲学不断被推翻”的说法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促进作用,没有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B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哲学的产生和作用,D不选。 2.(2015·广东高考)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属于主观范畴,排除①。世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④表述错误。接受不能改变的,凸显对世界物质性的尊重,改变能改变的,凸显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故②正确。哲人告诉我们的哲理,对我们生活具有指导作用,故③正确。 3.2015年12月17 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迈出重要一步,我们也越来越接近发现暗物质的边缘。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③追求真理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暗物质的探索进程。通过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来发现暗物质,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也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②与题意不符。追求真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是循环往复的运动,③说法错误。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下列各项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举一纲而万目张” ②“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①反映的是唯心主义观点和辩证法的重点论,排除。②体现的是矛盾双方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和形而上学的静止观,排除。③④体现了围绕哲学基本问题产生的分歧,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符合题意。 5.(2015·福建高考)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 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答案 A 解析 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是:意识是自然界(生命、非生命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据此应该是滴水穿石、根系沃土、犬吠非主、敬德保民,即①→②→④→③,选A。 6.(2016·全国丙卷)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这表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意识的变化源于客观实际的变化,答案为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变化,①错误;③是颠倒物质与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7.(2015·全国Ⅰ)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人的意识决定了”,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故①排除;意识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正确;人的意识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仍就夸大了意识的作用,且材料也未体现“实践结果的性质”,故排除④。故选A。 8.既让环境好转,又让经济同时得到发展,这是一道棘手的选择题,要做好选择,我们应( ) A.通过实践来推翻和发展真理性认识 B.从科学理念出发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C.尊重不同的人作出的不同价值选择 D.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答案 D 解析 真理不能被推翻但可以不断丰富、发展、完善,A说法错误。科学理念不能作为出发点,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说法错误。不同的价值选择有对有错,如果是错误的价值选择,就不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C不符合题意。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是办事成功的关键,D符合题意。 9.(2016·海南高考)为了摆脱贫困,核桃坝村炼过铁、办过化肥厂,但经济状况并没有好转,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该村汲取教训,改变思路,在茶叶专家的帮助下,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带领村民种茶,形成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整体发展格局,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该村的转型发展表明( ) ①成功的实践基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②失败与成功相互渗透和转化,没有明确的界限 ③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④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该村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从而转型成功,说明成功的实践是基于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把握,①正确;失败与成功的相互渗透与转化有明确的界限,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②不选;“该村汲取教训,改变思路,最后取得了成功”,说明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③正确;实践转变为现实也要遵循客观规律,不是总能成功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0.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吸引和造就了无数科幻迷,也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成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科幻的魅力在于其( ) ①具有独立性,能够离开科学事实而存在 ②具有创造性,基于并超越了科学事实 ③能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再现真实的客观世界 ④能激发更多的人去探究未来客观世界的欲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科幻属于意识,不具有独立性,①说法错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不是再现真实的客观世界,③说法错误。②④是科幻的魅力所在,符合题意。 11.研究发现,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变化受到人体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男性头发和鼻子。容貌的这种特点给大年龄跨度的人脸识别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这说明( ) 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③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限制容貌变化的不利影响 ④物质世界在进行绝对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的静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表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容貌的这种特点给大年龄跨度的人脸识别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这说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故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与题意无关;③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12.(2014·重庆高考)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等题眼信息。“ 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表明我们按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D项入选。A项中“就”、B项中“根本上”、C项中“消除”表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技部、文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2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2016年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通知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三下乡”活动始终,把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作为“三下乡”活动的重点,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 12部门还印发决定,通报表扬“三下乡”活动50个先进集体和100名先进个人,这既能让人感受到“三下乡”活动的强大生命力,更是对20年“三下乡”历程的认可,也会让参与新一轮“三下乡”的单位和个人见贤思齐,对照先进找差距,进一步鼓舞他们的士气,这对于推动“三下乡”活动扎实深入开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的意义。 (2)结合材料,分析通报表扬“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3)结合材料,为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答案 (1)①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③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2)①通报表扬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意在让参与者对照先进找差距,更好地推动“三下乡”活动扎实深入开展,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②通报表扬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能让人感受到“三下乡”活动的强大生命力,也是对20年“三下乡”历程的认可,说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③通报表扬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有利于推动“三下乡” 活动扎实深入开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说明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④通报表扬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有利于进一步鼓舞参与者的士气,让他们积极投身到“三下乡”活动中去,说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①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三下乡”活动始终。②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作为“三下乡”活动的重点,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 解析 第(1)问属于意义类设问,根据其限定的知识范围,可以从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等角度分析。第(2)问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第(3)问属于建议类设问,解答的关键是要注意“方法论”这一要求。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11月,韩国济州、日本奈良、中国宁波当选为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此项活动开始于2013年,是中日韩三国共同发起的多边文化活动,通过两届活动的开展,目前已成为三国文化领域的重要品牌。每年中日韩三国分别有一个城市当选,当选城市在这一年中可以“东亚文化之都”名义,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材料二 2016年宁波“东亚文化之都”将围绕东亚文化圈渊源共生的基本要素,以“东方大港、东南佛国、东方儒学”等为核心元素,依托和融合宁波地域文化特色,组织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浙东学术、建筑寻根、霓裳飞扬、非遗巡展、演艺争秀、旅游美食等十大板块100余场东亚及国际多层次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弘扬东亚文化之都精神,促进东亚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进一步提升宁波城市文化底蕴、知名度和影响力。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开展“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说明宁波是如何为打造“东亚文化之都”做准备的? (3)从探究世界本质的角度,为宁波打造“东亚文化之都”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答案 (1)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和发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弘扬传播东方文化和地方城市文化,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②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此项活动开展可以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此项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加强与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②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托和融合宁波地域文化特色,组织开展多层次文化交流活动。③把握主要矛盾,突出活动的核心和主题。 (3)建议: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②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答两条即可) 解析 第(1)问以“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为背景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可以从文化的作用、文化影响的来源、精神文明建设等角度分析。第(2)问除了明确知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以外,关键是结合材料分析。第(3)问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限定的知识范围是探究世界的本质,也就是从唯物论的角度提建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