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押题卷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押题卷生物试题 1.下列有关大肠杆菌和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两者都只有生活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后代 B. 两者都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 两者都可以在繁殖过程中独立地进行基因表达 D. 两者遗传物质的五碳糖、碱基和化学元素组成均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的有关知识,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专门寄生在细菌内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T2噬菌体.噬菌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成分构成的。 【详解】A大肠杆菌不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病毒只有生活在活细据中才能繁殖后代,A项错误;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种细胞器而T2噬菌体是DNA病毒,没有细胞器,B项错误;C T2噬菌体需要寄生在大肠杆离中才能进行基因表达,C项错误;D大场杆菌和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所以它们遗传物质的五碳糖、碱基和化学元素组成均相同,D项正确,故选D。 2.下列关于“造血干细胞→B细胞→浆细胞”的分化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这三种细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过程都相同 B. 这三种细胞细胞核内的DNA相同,RNA有差异 C. 上述分化过程需要经历多个不同的细胞周期 D. 这三种细胞中,浆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可能性最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目主要考查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 13 - 【详解】A这三种细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过程不相同,A项错误;B这三种细胞细胞核内的DNA相同,RNA有差异,B项正确;C造血干组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不同的细胞周期,C项正确;D这三种细胞中,浆细胞的分化程度最高,发生基因突变的可能性最小,D项正确,故选A。 3.洋葱可以用作很多实验的材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可以用来作为观察质壁分离的实验材料 B. 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某个细胞完整的有丝分裂过程 C. 分离洋葱管状叶片中的色素时,色素带在滤纸条上的位置可表示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大小 D. 观察洋葱叶肉细胞中绿色的叶绿体时,细胞处于活的状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洋葱是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实验中,可以利用洋葱的管状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可以利用洋葱的根尖。 【详解】A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可以用来作为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材料,A项正确;B显微镜下不可能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某个细胞完整的有丝分裂过程,因为细胞已死亡,B项错误;C分离洋葱管状叶片中的色素时,色素带在滤纸条上的位置可表示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大小,C项正确;D观察洋葱叶肉细胞中绿色的叶绿体时,细胞处于活的状态,D项正确,故选B。 4.T细胞内HIV的遗传物质RNA不能直接翻译成蛋白质;结核杆菌可以边转录边翻译出蛋白质;酵母菌的mRNA从核孔出来之后才能翻译成蛋白质。下列有关上述材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生物mRNA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 B. 细菌中蛋白质的合成可以在拟核区进行 C. 以上三种生物的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的中心法则各不相同 D. 碱基序列相同的DNA分子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 13 - 本题以HIV 为素材,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IV的遗传物质RNA,经逆转录形成的DNA可整合到患者细胞的基因组中,再通过病毒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就成为生产出大量的HIV,然后由被感染的细胞裂解释放出来。 【详解】A不同生物的mRNA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都是核糖核苷酸,A项正确;B细菌中蛋白质的合成可以在拟核区进行,B项正确;C酵母菌、结核杆菌的基因表达都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这两种生物的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的中心法则相同,而HIV的遗传物质RNA需要先经过逆转录合成DNA,再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才能成蛋白质,C项错误;D在不同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细胞中,碱基序列相同的DNA分子上的基因的表达情况可能不同,合成的mRNA也可能不同,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也就可能不同,D项正确,故选C。 5.豌豆种子萌发时,幼苗顶端的“弯钩”是由于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该侧生长而出现的。水杨酸(SA)和乙烯前体(ACC)对“弯钩”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幼苗“弯钩”的形成与基因有关,与进化无关 B. SA和ACC均可能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C. SA和ACC对“弯钩”的形成具有拮抗作用 D. “弯钩”可减轻幼苗出土时土壤对幼苗的损伤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知识,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物增高,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 13 - 【详解】A豌豆幼苗顶端的“弯钩”的形成受基因的控制,也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行为,A项错误;B依据图中信息可以推知,SA和ACC均可能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SA和ACC对“弯钩”的形成具有拮抗作用,B项、C项正确;D“弯钩”可减轻幼苗出土时土壤对幼苗的损伤,D项正确,故选A。 6.某遗传病为单基因遗传病。有一对正常夫妻,他们的父母也都正常,但是他们都各有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同胞姐妹或兄弟。下列是对他们子女患该遗传病风险值的测算,正确的是 A. 如果他们首胎生出异卵双胞胎,则这两个孩子同时患该遗传病的概率是2/9 B. 如果他们首胎生出同卵双胞胎,则这两个孩子都正常的概率是64/81 C. 如果他们已经生了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孩子,那么再生一个患该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18 D. 如果他们已经生了一个正常孩子,那么再生一个孩子为患该遗传病女孩的概率是1/18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正常夫妻双方的父母都正常,但是他们都各有一个患该病的姐妹或兄弟,由此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1)正确理解“如果他们首胎异卵双生获得双胞胎,则有患病孩子的概率”。异卵双生的双胞胎A、B相互独立,互不影响,遗传物质不同;有患病孩子包括三种情况:两个孩子均患病;A患病,B不患病;A不患病,B患病。 (2)根据“算少不算多” 的原则,可先求出两个孩子均正常的概率,用1减去正常概率,即为患病概率。 【详解】A由题干中的条件可判断,该遗传传病为隐性遗传病,且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这对夫妇的父母都是该遗传病致病基因携带者。如果这对夫妇首胎生出异卵双胞胎,则这两个孩子同时患该遗传病的概率是[(2/3)×(2/3)×(1/4)]2=1/81,A项错误;B如果这对夫妇首胎生出同卵双胞胎,则这两个孩子都正常的概率是1-(2/3)×(2/3)×(1/4)=8/9,B项错误;C如果这对夫妇已经生了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孩子,说明他们二人都是该遗传病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再生一个患该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4)×(1/2)=1/8,C项错误;D如果这对夫妇已经生了一个正常孩子,那么再生一个孩子为患该遗传病女孩的概率是(2/3)×(2/3)×(1/4)×(1/2)=1/18,D项正确,故选D。 7.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老年性痴呆的最常见类型。近年研究认为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会诱发细胞凋亡炎症反应,使细胞内钙稳态失衡等,并对神经元造成损伤。下图表示Aβ沉积诱发神经小胶质细胞(MC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 13 - (1)上图中,Aβ沉积使K酶和IK依次磷酸化,引起NF与_________分离;NF进人细胞核后,可调控______。 (2)合成IL-1 mRNA时所需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IL-1在细胞质中的____________上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诱发炎症反应,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用体外培养的MC细胞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经AB处理过的MC组胞进行破裂处理,再进行差速离心,分离出细胞核,测定细胞核和细胞质中NF的量。与处理前的细胞相比,若经过处理的细胞细胞核中的NF量明显增加,细胞质中的NF量减少,则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答案】 (1). IK (2). IL-1基因的转录 (3). RNA聚合酶 (4). 核糖体 (5). Ⅲ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会引起K酶的磷酸化,K酶磷酸化会引发IK磷酸化,同时降解产生NF,NF进入细胞核与基因特定部位结合,调控IL-1基因的表达,合成IL-1,IL-1释放到细胞外诱发炎症,引起神经元损伤、凋亡或坏死,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据此分析。 【详解】(1)据图可知,Aβ沉积会引起NF与IK分离,分离后NF进入细胞核;NF可以调控IL-1基因的转录。 (2)由题目可知,转录时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IL-1由IL-1mRNA翻译形成,合成场所在核糖体。 (3)据图可知,经过Aβ处理后,IK-NF会被磷酸化和降解产生NF,NF进入细跑核中,因此,与处理前细胞相比,经过Aβ处理后的细胞,细跑核中的NF量明显增加,细胞质中的NF下降为过程Ⅲ提供了实验证据。 - 13 - 【点睛】本题以Aβ沉积诱发神经小胶质细胞(MC细胞)引起炎症反应为背景,结合图示机制,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认识,从图形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总结推理。 8.请回答下列关于光合作用过程的探究历程的问题: (1)美国科学家阿农等在给离体叶绿体照光时发现,当向离体叶绿体培养体系中供给无机磷、ADP和NADP+时,叶绿体中就会有ATP和NADPH产生;如果直接给体系提供ATP和NADPH,即使在黑暗条件下,叶绿体中也可以合成一定量的糖。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此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卡尔文将小球藻装在密闭容器中,通过控制CO2和光照的有无进行实验。 ①光下: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4CO2,当反应进行到0.5s时,14C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当反应进行到5s时,14C出现在一种五碳化合物(C5)和一种六碳糖(C6)中。透说明CO2中C的转移路径是___________(以→的形式表示)。这种追踪14C的研究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卡尔文利用改变实验条件监测物质变化的方法来研究固定CO2的物质。他发现,在光照和CO2充足的情况下,C3和C5的量很快达到饱和并保持稳定,此时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C5积累,C3的量急速降低;但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C3积累,同时C5的量急速降低。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照产生的ATP和NADPH为暗反应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即使没有光,暗反应也能发生 (2). (3). 同位素标记法 (4). 只停止CO2的供应 (5). 只停止光照 (6). 固定CO2的物质是C5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该题目主要考查学生从题目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卡尔文将小球藻装在一个密闭容器中,通过一个通气管向容器中通入CO2,通气管上有一个开关,可控制CO2的供应,容器周围有光源,通过控制电源开关可控制光照的有无.根据其中“可控制CO2的供应”和“通过控制电源开关可控制光照的有无”答题。卡尔文在进行下列实验时采用了同位素示踪法和纸层析法等技术方法。 【详解】(1)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信息,光照条件下,给予无机磷、ADP和NADP+ - 13 - 时,叶绿体中就会有ATP和NADPH产生,黑暗条件下,直接给体系提供ATP和NADPH,叶绿体中也可以合成一定量的糖,同理可推光照可以产生ATP和NADPH,因而光照产生的ATP和NADPH为暗反应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即使没有光,暗反应也能发生。 (2) ①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4CO2,当将反应进行到0.5s时,14C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当反应进行到5s时,14C出现在一种五碳化合物(C5)和一种六碳糖(C6)中,这说明CO2中C的转移路径是CO2 到C3再到C5和C6。可见,上述实验中卡尔文是通过控制反应时间来探究CO2中碳原子转移路径的,这种追踪14C的研究方法为称之为同位素标记法或者同位素示踪法。 ②根据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物质变化来看,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二氧化碳的固定:CO2+C5化合物→2C3化合物;二是C3的还原:2C3化合物+4NADPH+ATP→(CH2O)+ C5化合物+H2O;再根据题干信息中的C5积累,C3的量急速降低结果可推知其原因,说明短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固定不能进行,但是C3的还原再在继续,说明改变的条件是停止CO2供应;同理可知,C3积累,同时C5的量急速降低,说明短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固定在继续,但是C3的还原不能进行,说明改变的条件是停止光照。由于题目中“卡尔文利用改变实验条件监测物质变化的方法来研究固定CO2的物质”因而可得出的结论是:C5参与CO2的固定。 【点睛】注意:卡尔文实验设计过程中单一变量原则。 9.下图中曲线Ⅰ、Ⅱ分别表示野免被引入某农场后的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农场中野兔的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调查所捕获野兔的性别可了解野兔种群数量特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要知道野免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还需要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项)等种群数量特征。 (2)B点,野免的死亡率___________出生率,农场里的野兔种群数量没有呈理想的“J”型曲线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1的K值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标志重捕法 (2). 性别比例 (3).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人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 (4). 等于 (5).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也会增加 (6). K2 - 13 - 【解析】 【分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良好条件下,该动物种群每年以λ倍进行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N0λt。J型增长需要满足的良好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时会围绕环境容纳量(K值)上下波动,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生物个体数量,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详解】(1)野兔活动能力强,我们采用标志重捕法测得种群密度,调查性别,能统计性别比例,进而可以判断该种群的增长趋势,种群的特征除了性别比例外,还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之类的。 (2)B点是野兔的数目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死亡率=出生率,之所以不是J增长,主要是食物和空间条件有限、存在敌害情况。 (3)据此分析图示可知:如果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Ⅰ所示,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应该是K2。 【点睛】注意“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主要区别,特别是“J”型曲线成立的条件。 10.普通有毛黄瓜基叶表面生有短刚毛,果实表面有的有瘤,有的无瘤,但均有刺;无毛突变体黄瓜的茎叶表面光滑,果实表面无瘤、无刺。研究者对无毛突变体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用上述两种黄瓜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以上杂交实验结果可知,控制黄瓜这三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应该位于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其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定律。 (2)通过上述杂交实验发现,茎叶有毛黄瓜的果实表面均有刺,茎叶无毛黄瓜的果实表面均无刺。结合杂交实验结果推测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与所在染色体的关系可能是__________,请对所推测结果存在的可能性加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 (3)若控制茎叶有无刚毛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控制果实是否有瘤的相关基因用B、b表示。据杂交实验结果分析,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据实验结果可推测,非等位基因存在着相互作用,即_____________(填“A”或“a”)基因会抑制B基因发挥作用。 (4)研究者通过基因定位发现,控制普通黄瓜茎叶有毛和果实表面有刺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的同一位点上,则让上述杂交实验中F2的有毛、有瘤、有刺普通黄瓜自交,子代中出现有毛、无瘤、有刺普通黄瓜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1). 两 (2).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或自由组合) (3). 这两对性状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4). 这对等位基因在黄瓜植株不同部位表现出的性状不同 (5). AAbb、aaBB (6). a (7). 5/36 【解析】 【分析】 由杂交图解有毛与无毛杂交,子代全部有毛,说明有毛为显性,有刺与无刺杂交,子代全部为有刺,说明有刺为显性,同理有刺为显性,F1自交,F2中有毛有瘤有刺:有毛无瘤有刺:无毛无瘤无刺=9:3:4,有毛均有刺,无毛均无刺,说明这两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详解】(1)由以上杂交实验结果9:3:4可知,控制黄瓜这三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应该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通过上述杂交实验发现,茎叶有毛黄瓜的果实表面均有刺,茎叶无毛黄瓜的果实表面均无刺,分析可知这两对性状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这对等位基因在黄瓜植株不同都位表现出的性状不同; (3)若控制茎叶有无刚毛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控制果实是否有瘤的相关基因用B、b表示,其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其中a基因会抑制B基因发挥作用。 (4)研究者通过基因定位发现,控制普通黄瓜茎叶有毛和果实表面有刺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的同一位点上,则让上述杂交实验中F2的有毛、有瘤、有刺普通黄瓜的基因型为A_B_,其中有1/9AABB,2/9AaBB,2/9AABb,4/9AaBb,上述四种基因型其中2/9AABb和4/9AaBb自交后能产生有毛、无瘤、有刺普通黄瓜的后代,2/9AABb自交后2/9×1/4=2/36AAbb,4/9AaBb自交后4/9×3/4×1/4=3/36A_bb,合计5/36。 【点睛】此题是一道遗传题,题目较难,做题时不仅要看遗传图解,还要分析题目中的信息,依据题目中的信息和遗传图解共同分析回答。 - 13 - 11.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蚯蚓体表分泌液中含有的多种抗菌肽类对土壤微生物是否具有抑制作用,进行了相应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称量牛肉膏、蛋白胨、NaCl、水和_______________制作固体培养基,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灭菌后,倒平板,获得固体培养基。 (2)获得土壤沥出液后,利用__________________法将沥出液均匀地接种在培养基上。 (3)利用平板打孔法将蚯蚓体表分泌液注入平板上分散的孔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结果是平板上注入了蚯蚓体表分泌液的孔周围没有菌落,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土壤沥出液接种到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含有蚯蚓体表分泌液的培养基上,培养后用刚果红染色。结果发现绝大部分菌落周围出现不变红的透明圈,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家使用_______________法分离分泌液中不同分子量的抗菌肽类,最先分离出来的是___________的肽类。 【答案】 (1). 琼脂 (2). 高压蒸汽灭菌 (3). 稀释涂布平板 (4). 蚯蚓体表分泌液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 (5). 蚯蚓体表分泌液对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无抑制作用 (6). 凝胶色谱 (7). 分子量大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蚯蚓的分泌液对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为背景,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等知识,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实验涉及的原理、方法和技能等迁移运用。 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需使用不同的鉴别方法。 【详解】(1)制作固体培养基时用到琼脂,培养基只能用高压蒸汽灭菌。 (2)将沥出液均匀地接种在培养基上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3)蚯蚓体表分泌液周围没有微生物说明蚯蚓体表分泌液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 (4)纤维素鉴别培养基上加入蚯蚓体表分泌液,结果还有透明圈产生,说明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不受蚯蚓体表分泌液的影响。 (5 - 13 - )凝胶色谱法用来分离蛋白质时首先分离出来的时分子量大的物质,大分子物质不进入凝胶分子内部,首先洗脱出来。 【点睛】纤维素分解菌可使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筛选。其原理是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培养基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透明圈大则分解能力大,透明圈小则分解能力小。以此作为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大小的依据。 12.我国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了乙型肝炎病毒疫菌,为预防乙肝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基因工程生产乙肝疫菌的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可采用PCR技术进行体外扩增,该技术中使用的引物有_________种,所需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②过程之前,需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其中常用的载体是_______________。为提高②过程的转化效率,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上述受体菌换成酵母菌生产乙肝疫菌的效果会更好,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 (4)乙肝病毒可以用于基因工程中,可推知乙肝病毒属于____________(填“DNA”或“RNA”)病毒。乙肝病毒专一侵染肝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2). Taq酶(或热稳定DNA聚合酶) (3). 质粒 (4). 用Ca2+(CaCl2)溶液处理细菌 (5). 酵母菌具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可以对核糖体合成的肽链进行剪切、折叠加工、修饰等处理 (6). DNA (7). 肝细胞表面有乙肝病毒的受体 【解析】 【分析】 本题目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所谓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基因工程一般流程: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详解】(1)PCR技术中,需要2种不同的引物,使得热稳定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结合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2)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 - 13 - 连接酶,常用的载体是质粒,为了提高将重组质粒导入细菌的转化速率,常用Ca2+(CaCl2)溶液处理细菌,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 (3)酵母菌具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可以对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进行剪切、折叠、加工、修饰等处理,因此醇母菌生产乙肝疫菌的效果会更好。 (4)乙肝病毒属于DNA病毒,肝细胞表面具有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因而乙肝病毒能专一侵染肝细胞。 【点睛】注意:引物相关知识,引物是人工合成的两段寡核苷酸序列,一个引物与目的基因一端的一条DNA模板链互补,另一个引物与目的基因另一端的另一条DNA模板链互补。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中,已知一段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利用PCR扩增技术,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链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然后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延伸,如此重复循环,延伸后得到的产物同样可以和引物结合。 - 13 -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