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省联考2021届高三1月考前预测模拟卷语文试卷 A卷 Word版含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预测模拟卷 A 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视角看,网络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是“在线写作”和“付费阅读”, 其中作品方便快捷的“更新”和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即时性“互动”等特点,都极大地超越了 传统文学的限制。作者基于互联网跨时空特性的“在线写作”,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间 的距离,读者通过点赞、打赏、转发、催更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网络文学的扩散速度,形成 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付费阅读”模式的确立,不仅为网络文学奠 定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石,也为中国网文的繁荣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文学作品的成功与作品的更新频率有很大关系,更新是联系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最 直接的方式。由起点中文网所开创的 VIP 付费阅读制度被各文学网站相继推行后,网络小说 主要以连载形式在平台上更新,“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互 动”,互动化写作和欣赏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方式,各大文学网站存储量最多、最受 关注的作品大都是在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如宫斗、武侠、玄幻等。为了更好地 引导读者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文学网站通常会对作品进行分类,自起点中文网分成主站和 “女频”开始,网络文学分为“男频”“女频”的模式渐渐深入人心,现已成为网络文学最 常见的“分类法”。 (摘编自陈定家《网络文学 20 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浅显、直白的小白文成为网络类型小说的主导性语言,它们缺少必要的铺垫和修饰,往 往直奔主题,口语化特征极为突出。写手们在持续更新的巨大压力下,不再花心思去推敲语 言,语言的主观化色彩较浓,显得随意而粗糙。只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把人物关 系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就算是万事大吉。也就是说,网络小说的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直观 化倾向,它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而是让人物不断地说话和行动。 就文本属性而言,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的印刷文本相比,具有较为突出的互文性。互文 性概念是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指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孤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察,转而关注文本之间的复杂互动。传统的文本分析活动习惯性地将文本看作稳定的对象, 但在互文性的视野中,一个文本中往往还包含了其他文本的元素,即具有引文性特征。文本 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文本生成的动力机制。在迄今为止的网络文学写作中,互文性的现象非 常突出。这一方面表现为原创性的缺失,读者在阅读时经常会看到不同文本的混杂与嵌入; 另一方面,网络文本突破了单纯的文字文本形式,将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融入文本, 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奇特的互文效果。随着语言的重要性的降低,语言很可能在未来的网络 文本中成为一种装饰和点缀,只发挥注释的功能。在这样的文本环境中,不仅意味着文学语 言的退化,而且可能导致文学性乃至文学的退化。 (摘编自黄发有《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学的前景》) 材料三: 以下所谓的“矛盾”并不是决定网络文学未来的真实矛盾: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 矛盾;网络文学文本“文学性”与“娱乐性”的矛盾;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与“文学性” 的矛盾;等等。 上述“矛盾”之所以成为众多批评者争论不休的话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洞悉 网络文学真实矛盾的视野。我们必须在反思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基础上来客观分析其产生的 效果和经验。如果我们把网络文学当作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实,当作在网络时代文学应然的形 态,那就陷入了“文学一般”的形式。不首先去“了解它们的历史性质”,而仅仅满足于“从 事后开始的”思索,又怎能把握它身后那些真实的矛盾? 我们认为,制约着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真实的矛盾根本上有两个。其一,是数百万网文 劳工与网络文学资本方的矛盾。网络文学既是一种一般的文学活动形式——由众多不同的作 者写出数量巨大的文本,再由更多的读者阅读,但它更是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非物质劳动。 它当然需要文学创造的能力,但此时它已经不再是一种个性的创造性,而是一种社会的创造 性,一种被资本改组和收编的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说创造性是奢 侈的;为什么大多数网络写手不愿称自己为作家;为什么不论是网文大神,还是没什么名声 的码字工,几乎都很难从网文写作中收获足以安心的欣悦。 其二,是数亿网络文学读者真实而丰富的阅读需求,与高度预设的类型化快感机制之间 的矛盾。目前,主流的对网络文学的评判,就是把它视为通俗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延续和发展, 这种论点从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出发,认为网络文学是迎合大众读者,“满足大众心理 乃至生理需求”,“为读者提供快感补偿与情感体验功能”的通俗文学。然而,通俗文学从 来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中获得相对的定位,其功能形态并非固定不变,而且一个时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俗文学常常会在另外的时代成为严肃文学的经典。同样,通俗文学的读者大众也并非一个 超历史的群体。正如洛文塔尔曾经指出的那样,分析“不能把‘大众的趣味’作为一个基本 范畴,而是要坚持查明这种趣味作为技术、政治和经济条件以及生产领域主宰利益的特定结 果,是如何灌输给消费者的”。这就意味着,所谓大众的心理需求不只是网络类型文学服务 的对象,更是后者生产的一种结果。 这些才是网络类型文学生产中真实的矛盾,是诸多矛盾现象的根源所在。在这一矛盾的 形式中,网络文学可能释放出的人民巨大的创作热情和阅读热情都被压扁在资本主导的生产 界面上。这一矛盾也呈现在网络文学的文本形态中:网络文学的问题远不是什么文学性的衰 变或审美性的缺失。 (摘编自乔焕江《要素与矛盾:如何理解网络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网络文学“付费阅读”的模式,为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中国网络 文学的健康、繁荣发展。 B.网络文学的语言存在着主观化的色彩和直观化的倾向,重在展现人物外在的语言、行动, 而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刻画。 C.许多研究者难以把握网络文学的真实矛盾,因而将网络文学当作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实,以 文学应然的形态来批评网络文学。 D.网络文学读者和写作者相互作用,读者通过点赞、催更等方式影响写作者的创作过程,写 作者也通过作品影响读者的心理需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网络文学存在着一个由不断摸索到模式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部分网站的做法起 到了强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B.起点中文网等文学网站开启的“女频”“男频”分类法,既方便读者的阅读,又在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类型化的发展。 C.网络文学既可以混杂不同的文本,又可以嵌入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等不同媒介,这 将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D.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当下某些受到读者热捧的网络文学作品存在着语言表达、人物设置 等问题,不会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 3.根据材料内容,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对“互文性”概念的解释一项是(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任何文本的建构都是引言的组合,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 B.文本一旦被创作出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再属于它的创作者。 C.文学创作中的影响意味着没有绝对独立的文本,只有文本之间的关系。 D.引用、参考、仿作、戏拟,以及各种的照搬,文本创作方式不胜枚举。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存在着文学性退化的问题,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的看法。(6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老镇蔑匠 李笙清 旧时匠人传授手艺,大都喜欢传授给自己的子女,俗称“门第师”。除非匠人的后人有 了更好的出路而不愿学父辈的手艺,匠人这才会将手艺传授给外姓徒弟。我的小叔便是这样 的手艺传人。 小叔大我九岁,他十七岁那年,拜了住在老街的老蔑匠漆师傅为师,学起了蔑匠手艺。 漆师傅是从湖南湘西搬来的,在老街上买了两间带后院的小屋。他把堂屋跟正房打通,做了 作坊,后院用来堆放竹子和蔑器,后面厨房旁边的小屋是他歇息的地方。屋后有一条大河, 漆师傅的竹子原料大都是从水路运来的,青石板码头边,经常浸泡着漆师傅编好的蔑器—— 据说浸泡过的蔑器经久耐用。 漆师傅的老婆死得早,没有给他留下一男半女,他也一直没有续弦,在老镇上孤独地生 活了二十多年,堂屋供桌上的黑边相框里,有我没见过的漆师傅的老婆的照片。我小时候经 常看到漆师傅将镜框擦得干干净净,拿在手里一看就是好一会儿,有时候还喃喃自语,说的 是我听不懂的湖南方言。 据说当年漆师傅来老镇落脚时,受到了本地蔑匠师傅的排挤,还是在老镇素有声望的我 的祖父出面摆平了这件事,帮漆师傅置买了住房,让他在老镇扎下根来。因为有这种交情, 在祖父的恳求下,漆师傅收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个徒弟,也就是我的小叔。所以小叔很是自 得,常以正宗的湖南蔑器技艺嫡传弟子自居。 拜师那天,家里准备了荤素搭配十个碗的一桌宴席,请来了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族长作 陪。小叔按拜师的礼节给漆师傅磕头敬茶。漆师傅笑呵呵地对祖父说:“我们谁跟谁啊!不 用这么烦琐啦!”祖父一脸严肃,说礼数是祖宗定下的,千万不能马虎。那天,漆师傅脱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常年穿在身上的那套黑衣裤和粗布围腰,特意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坐在上首。他喝 酒喝得脸红扑扑的,整个人神采飞扬,话格外多。 那时候乡村里的谷囤都是用竹蔑编制的围子,长长的,一圈一圈围上去,就成了农家储 存粮食的仓库。还有扫地的撮箕,筛米的筛子,淘米的筲箕,打场的连枷,屋角的鸡笼…… 这些都是蔑匠的杰作。还有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的竹椅、竹凳,厨房里用的蒸笼、刷锅的刷 子……蔑匠用一双巧手,做出了形形色色的蔑器,丰富着老镇人们的生活。 那时我常常在放学后,转到老街看漆师傅做手艺活。漆师傅抽出一根竹子,操起厚脊薄 刃的蔑刀,用刀身在竹子的底部随意比画一下,就挥刀劈下,一截粗大的竹子便在脆响中一 分为二。然后漆师傅拿起一柄长长的凿子,几下就将竹子中的痂结清除掉。随着蔑刀的上下 翻飞,竹子变成了一根根长长的竹片,竹皮则被削成薄薄的蔑丝,看得人眼花缭乱。漆师傅 一边做活,一边给小叔讲解蔑活中的砍、锯、切、剖、削等基本功要领,不厌其烦,直到小 叔领悟。料裁好后,师徒俩便开始忙活起来,编蔑席,做鸡笼…… 漆师傅不赶活的闲暇时候,我特别喜欢到他家里听他讲神秘的湘西故事,吃他晒制的湖 南苕果子和苕丝,喝他泡在陶壶里的大叶茶,那感觉就像坐在茶馆里听评书一样。漆师傅是 一个天生的故事家,一个李天宝的故事,他讲了半个多月都没讲完,让一众街坊听得兴致勃 勃,欲罢不能,天天挤在他的作坊。有时遇上漆师傅带着小叔赶活,上门来的街坊就只好打 道回府,神色中明显露出几分失落。故事每次讲到夜深,漆师傅都会拿起他的那块有些泛黄 的小竹片,“啪”地打出一声脆响,宛若惊堂木的回声,听故事的就知道到了“要知结果如 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时候了。 漆师傅还有一个绝活,就是用细蔑编制出各种各样的动物,锦鸡、鹅鸭、小猪、老虎、 鲤鱼……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他都能很快做出来,而且小动物们个个憨态可掬, 惟妙惟肖。可惜小叔没学会这门技艺。漆师傅要小叔先学好蔑匠手艺,以后再教他这个。可 没想到当小叔快出师时,漆师傅却因醉酒后去码头捞蔑器,不小心落入河中溺亡了。每每提 起这个,小叔都一脸的遗憾。 时隔多年,我有一次回老镇,听说住在镇西古桥边的守寡半生的孙婆婆去世了,她离世 时手里紧紧捏着一对竹编的连在一起的比翼鸟——这是漆师傅留在这个世上的最后一件竹 编作品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漆蔑匠在老街购置的带有后院的两间小屋,无论是布局还是地理位置,都为他做蔑匠活提 供了便利,表现了他和祖父的交情匪浅。 B.漆蔑匠早年丧妻,无儿无女,离开湖南老家后,多亏了祖父的帮助,才能在老镇扎根,所 以他主动收下小叔做他的唯一弟子。 C.小叔成了漆蔑匠的徒弟后,十分自得,常以正宗湖南蔑器技艺嫡传弟子自居,可见蔑匠在 当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 D.“每每提起这个,小叔都一脸的遗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漆蔑匠意外失足落水离世; 二是漆蔑匠绝活的失传。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老街”“老镇”“门第师”“囤谷的围子”“打场的连枷”等词语的使用,使小说 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B.文章使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回忆,将蔑匠漆师傅的故事娓娓道来,增强了故事 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C.第 6 段列举了漆蔑匠制作的众多蔑器和它们在老镇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表现了“我”对蔑 匠这一传统手工艺人的赞美。 D.小说以“守寡半生的孙婆婆捏着竹编的比翼鸟去世”结尾,有着复杂的意味,也暗示出传 统手工艺的没落衰败。 8.请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 3 段中的画线句。(4 分) 9.小说的题目为“老镇蔑匠”,但作者为什么没有始终围绕漆师傅的手艺展开描写,反而加 入了漆师傅闲暇时给街坊们讲故事的情节?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王檝字巨川,凤翔虢县人。檝性倜傥弱冠举进士不第乃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吴泰和中 复下第诣阙上书论当世急务金主俾给事缙山元帅府寻用元帅高琪荐,授副统军,守涿鹿隘。 太祖将兵南下,檝鏖战三日,兵败见执,将戮之,神色不变,太祖问曰:“汝曷敢抗我师, 独不惧死乎?”对曰:“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帝义而释之, 授都统,佩以金符。甲戌,授宣抚使,兼行尚书六部事。从太傅猛安率兵南征,所过迎降, 得汉军数万,遂围中都。乙亥,中都降。檝进言曰:“国家以仁义取天下,不可失信于民, 宜禁虏掠,以慰民望。”时城中绝粒,人相食,乃许军士给粮,入城转粜,故士得金帛,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获粒食。又议:“田野久荒,而兵后无牛,宜差官泸沟桥索军回所驱牛,十取其一,以给 农民。”用其说,得数千头,分给近县,民大悦,复业者众。猛安俾檝招谕保定、雄、霸诸 城,皆望风款附,乃置行司于沧州以镇之。时河间、清、沧复叛,帝命檝讨之,遂复河间, 得军民万口。驸马孛秃恶其反复,欲尽诛之,檝解之曰:“驱群羊使东西者,牧人也,羊何 知哉!歼其渠魁足矣。释此辈,迁之近县,强者使从军,弱者使为农,此天之所以畀我也, 何以杀为!”孛秃曰:“汝能保此辈不复反耶?”檝曰:“可。”即移文保任之,俱得全活。 时都城庙学,既毁于兵,檝取旧枢密院地复创立之,春秋率诸生行释菜礼,仍取旧岐阳石鼓 列庑下。癸巳,奉命持国书使宋,以兀鲁剌副之。至宋,宋人甚礼重之,即遣使以金币入贡。 檝前后凡五往,以和议未决,隐忧致疾,卒于南。宋人重赗之,仍遣使归其柩,葬于燕。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檝性倜傥/弱冠举进士/不第乃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吴/泰和中/复下第/诣阙上书/论当世急 务/金主俾给事缙山元帅府/ B.檝性倜傥/弱冠举进士不第/乃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吴/泰和中/复下第/诣阙上书/论当世急 务/金主俾给事缙山元帅府/ C.檝性倜傥/弱冠举进士/不第乃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吴/泰和中/复下第/诣阙上书论/当世急 务/金主俾给事缙山元帅府/ D.檝性倜傥/弱冠举进士不第/乃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吴/泰和中/复下第/诣阙上书论/当世急 务/金主俾给事缙山元帅府/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县,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春秋时期,秦统一六国后,确立郡县制,县隶于郡。 B.布衣,代指平民。“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古代平民终身只能穿布制衣服,不能穿丝绸 衣服,所以“布衣”可代指平民。 C.乙亥,干支之一,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戌”也 属于该种纪年法。 D.释菜礼,是我国古代学生与教师初次见面时的一种礼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拜师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檝视死如归,得到重用。身为金国副统军,他与元太祖激战三天,后兵败被俘,临死神 色不变,言辞慷慨;元太祖欣赏他的忠义,任命他为都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王檝积极进言,造福民众。他曾进言应对百姓施行仁义,禁止抢掠,又以有效的措施解决 了百姓缺少粮食和耕牛的问题,使百姓得以恢复生产。 C.王檝宅心仁厚,为民担保。驸马孛秃认为河间民众反复无常,收复河间后想要将那里的人 全部杀死,王檝劝阻并立下文书做担保,使百姓得以存活。 D.王檝重视教育,为国捐躯。他曾修复在战争中毁坏的文庙学校;奉命出使南宋时,因议和 未果多次往复于宋、元间,终因过度劳累,死于南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时城中绝粒,人相食,乃许军士给粮,入城转粜,故士得金帛,而民获粒食。(4 分) (2)驱群羊使东西者,牧人也,羊何知哉!歼其渠魁足矣。(4 分) 14.作为元廷的使臣,王檝受到了南宋人的礼遇敬重,这种礼遇敬重表现在哪些方面?(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因假①归白阁西草堂 岑参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 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②踪。 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 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钓竿不复把,野碓③无人舂。 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 【注释】①因假:一作“田假”,唐代官吏到职田理田的假期。②二仲:汉代隐士羊仲、求 仲。③碓(duì):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雷声傍太白”一句,起势突兀,巨响自天而降,震撼人心,其有先声夺人的咄咄气势。 B.开头四句重在描写山中骤雨来临时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可怖、萧瑟的景象,视角由远而近。 C.五、六句起过渡的作用,由外景之“胜概”转入“衡门”之“趣”,统领了下文内容。 D.诗歌表面上写诗人在草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实际隐含着他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抒情言志是古代诗歌的传统,这首诗在这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大千世界生机勃勃的景象,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 , ”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七律·长征》中描写面对横亘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用比喻手法写出红军战 士毫不畏惧的两句是 , 。 (3)徐志摩《再别康桥》中“ , ”两句,描绘诗人 康河寻梦,星辉相伴,高声放歌的情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毛泽东年轻时曾 采用了几种锻炼自己意志的方法,其中一种便是“闹市读书”。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 来,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早年间我也曾在喧闹的环境中习得了这种功夫, 然而多年不用,已经退步了,我现在写东西总还是希望有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但也不必一定 要到海边或山中的别墅里才能构思。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 沙发,有几十年了。我天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端 然坐着,然而却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 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楚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 点儿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觉 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齐白石老人题画所说: “心闲气静一挥。”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儿如我家乡 话所说“心里长草”。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儿事,读一点 儿书,写一点儿文章。 18.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所用双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B.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二种极理想的“流线型”。 C.我喜欢花港的美,但更喜欢诗人诗中描述的“泉白如玉”的玉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可一查黄河近 2000 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心生敬畏。 19.举例说理更具说服力,请根据文段分析作者举毛泽东“闹市读书”这一例证所产生的效 果。(4 分) 20.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安静坐下来想事、读书,写文 章。”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睡眠是有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过程,②其意义在于整和恢复体能,保护大脑皮质,③ 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等。④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⑤睡眠质量不佳会引发 多种青少年疾病。⑥调查报告显示,⑦15 和 19 岁的青少年每天使用手机超过 7 小时容易出 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差等问题。⑧对手机的依赖会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造成负 面影响,⑨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怀。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85 个字。(5 分) 2020 年 8 月 6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城镇 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到 2023 年,推动具 备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 处理系统,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推动 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逐步健全,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网友感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氢弹之父”于敏逝世,抵不过一条八卦新闻。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 2018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③郁达夫: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④2019 年 9 月 30 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向为国家解放和建 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默哀。 ⑤林鸣,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攻克十余项世界级工程难题, 被称为新时代英雄! ⑥2020 年,距 2003 年非典 17 年后,面对疫情考验,84 岁的钟南山再一次成为“逆行者”; 此次疫情中,全国有超 43000 名一线医务人员参与援鄂抗疫……他们是最美“逆行”英雄,也 是平凡的血肉之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体会?请从中选择两三则材料,呈现你的思考和认识。要 求:选好材料,使之形成有机联系;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扩大范围,且“健康”于文无据。由材 料一第 1 段可知,“付费模式”的确立是在“一定意义上”为“网络文学奠定了产业化发展 的基石”,“为中国网文的繁荣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没有体现“健康”。B 项,说 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二第 1 段“网络小说……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可知,选项中“而 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刻画”说法有误。C 项,因果倒置。由材料三第 2 段可知,是研究者“把 网络文学当作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实”,导致了他们难以“把握它身后那些真实的矛盾”。 2.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不会成为经典的 文学作品”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三第 4 段,当前主流的评判观点认为网络文学属于通俗 文学,而“通俗文学从来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中获得相对的定位,其功能形态并非固定 不变,而且一个时代的通俗文学常常会在另外的时代成为严肃文学的经典”,故而当下的通 俗作品以后也有可能成为经典之作。 3.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 2 段,互文性是指“不再局 限于对文本的孤立考察,转而关注文本之间的复杂互动”。A、C、D 三个选项均从文本创 作的角度阐述了“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文本生成的动力机制”,B 项则从文本自身的角 度阐述了文本的自足性,不符题意。 4.①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先反驳众多批评者所认为的网络文学的真实矛盾,然后深入分析 制约网络文学发展的矛盾根源。②以反问提出问题,追问众多批评者思维的漏洞,引发读者 思考。③论证中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手法,如引证法、举例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论证上的特点主要从论证方式、论证 手法,及特殊的行文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材料三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篇第 1、2 段 反驳众多批评者所认为的网络文学的真实矛盾,并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第 3、4 段指 出制约着网络文学发展的两个根本矛盾分别是什么。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将结构梳理清楚之 后,结合具体内容,多角度分析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网络文学“在线写作”使得“互动化”成为主要创作方式,“不断更”的基本要求给写 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造成网络文学语言浅显直白、追求视觉化效果和类型化等问题。② 网络文学文本经常会有不同文本的混杂与嵌入,并将图片、视频和其他电子科技融入文本, 表现出原创性的缺失,导致文学性受损。③资本的注入“压扁”了网络文学可能释放出的巨 大的创作热情和阅读热情,使得写作者的文学创造性异化成被资本改组和收编的创造性,读 者的阅读需求也成为资本生产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需综合三则材料作答。 材料一,虽然没有点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衰退的问题,但其“互动化”的创作方式恰恰造成 了材料二中所呈现的原创性缺失等问题。材料三是对网络文学根本矛盾的分析,结合最后一 段可以看出“资本”是造成网络文学诸多矛盾的根源。 6. 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主动收下小叔做他的唯一弟 子”说法错误。由原文第 4 段可知,漆师傅收下小叔做弟子是因为“祖父的恳求”。 7. 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也暗示出传统手工艺 的没落衰败”过度解读。“比翼鸟”是传说中的一种鸟,多用来比喻夫妻恩爱。漆师傅制作 的竹编比翼鸟让守寡半生的孙婆婆至死不放,可见其手艺高超,能将传说中的动物具象化, 让人寄托情思。而这最后一件竹编作品,也强调了漆师傅这一技艺的失传。 8. 运用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形象、贴切地描绘了主人公漆篾匠典型的日常 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亡妻深切的怀念,表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线句主要写“我” 时常看见的漆师傅擦拭亡妻照片镜框的场景。这一句主要使用了细节描写,着重从动作(“擦” “拿”“看”)、神态(用湖南方言“喃喃自语”)两个方面刻画漆师傅的形象,表现了他 对亡妻的深情怀念,再结合前文他没有再娶的表述,更加突出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 9.①这样写使情节宕开一笔,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趣味性,使故事更具可读性。②能 使漆篾匠的形象更加丰满,表现他的多才多艺。③街坊们对漆师傅故事的追捧和喜爱,表现 了老镇居民对漆师傅的认可,与下文对漆师傅“还有一个绝活”的叙述形成互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读题可知,本题要求分析小说情节 的作用,可从小说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读者阅读效果等角度考虑作答。 通读全文可知,漆师傅闲暇时给街坊们讲故事的情节在小说第 8 段。从情节内容上看,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描写了漆师傅传授技艺的情节后,安排了他给乡亲们讲故事的情节,这样写能使故事情节 起伏有波澜,内容也更加丰富,也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如果 只是围绕“篾匠”这个身份描写漆师傅的技艺,就会使漆师傅的形象过于单薄,加入讲故事 的情节,可以使漆师傅的形象更加丰满,人物更加真实。“让一众街坊听得兴致勃勃,欲罢 不能,天天挤在他的作坊”“上门来的街坊就只好打道回府,神色中明显露出几分失落”等 句子表现了老镇居民对漆师傅这个外乡人的认可和接受,结构上可以与下文“还有一个绝活” 的叙述形成互应,不显突兀。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第”指科举考试不中,“举进士不第”表意完整, 应在其后断开,排除 A、C 两项。“入终南山”“读书”,是王檝落第后的行动,二者的主 语都是“王檝”且同时发生,而“涉猎孙吴”是王檝“入终南山”后读书的具体内容,故应 该在“读书”后断开,排除 D 项。 11. 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平民终身只能穿布制衣服,不能 穿丝绸衣服”说法不准确。据汉朝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 可知汉朝平民百姓活到八九十岁时可以穿丝绸衣服,但在这以前,只能穿布衣。 12. 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终因过度劳累,死于南宋”说法错 误。由原文可知,王檝离世的原因是“和议未决,隐忧致疾”。 13.(1)当时,中都城中粮食断绝,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于是(王檝)允许军士供给粮食, 进城转卖,因此军士获得金钱,而百姓获得粮食。 (2)驱赶群羊使它们向东向西(移动)的,是牧羊人,羊知道什么呢!处死河间地方的首 领就足够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相食:人吃人。给:供给。粜:卖粮。 (2)东西: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东向西。渠魁:首领。判断句:驱群羊使东西者,牧人也。 14.①王檝奉命持国书到达南宋后,南宋朝廷当即派遣使臣携带金币入朝进贡;②王檝死后, 宋人为他妥当安排后事,除了送葬的礼品,还专门派遣使臣将他的灵柩送回燕京埋葬。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回归原文, 找到对应的答题区间,对原文相关内容做出正确的理解。有关王檝受到南宋人的礼遇敬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迹,在文章的结尾部分。由原文“遣使以金币入贡”“宋人重赗之,仍遣使归其柩,葬于 燕”等,概括总结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王檝字巨川,凤翔虢县人。王槭天性豪放不羁,成年后没有考中进士,于是进入终南 山读书,涉猎孙子、吴起兵法。泰和年间,(考进士)再次落榜,到朝廷上书,论说当时 国家的紧要事务,金朝皇帝让(王檝)到缙山元帅府去任职。不久,因元帅高琪的推荐, 被任命为副统军,守卫涿鹿隘口。元太祖率军南下,王檝(与太祖)激战三天,战败被捉拿, (元军)准备处死他,(王檝)神色不变,元太祖问他说:“你怎么敢抗拒我的军队,难道 不怕死吗?”(王檝)回答说:“我以平民的身份受到(皇上的)恩惠,发誓要以死报效国 家,如今既然已经战败,能够死是(我的)荣幸!"元太祖认为他有气节而释放了他,任命 他为都统,(让他)佩带金符。甲戌年,(朝廷)任命(王檝)为宣抚使,兼管行尚书省六 部的事务。(王檝)跟随太傅猛安带领军队南征,所过之处(敌军)无不投降,获得汉军数 万人,于是包围了(金国)中都。乙亥年,中都(人)投降。王檝上奏说国家用仁义取得天 下,不能够失信于百姓,应当禁止抢掠,以慰抚百姓的心意。”当时,中都城中粮食断绝, 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于是(王檝)允许军士供给粮食,进城转卖,因此军士获得金钱,而 百姓获得粮食。(王檝)又上奏议说:“田地久已荒芜,而且战争过后(百姓)没有耕牛, 应当差遣官员到泸沟桥索求大军返回时所驱赶的牛,每十头中抽取一头,用来供给农民。”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得到数千头牛,分给附近各县,百姓大为喜悦,很多人恢复了农 耕。猛安派王檝招揽、谕示保定、雄州、霸州各城(军民),(各城军民)全部望风归顺, 于是(朝廷)在沧州设置行司来镇守各城。当时河间、清州、沧州又叛归(金朝),元太祖 命令王檝讨伐这些地方,于是(王檝)收复了河间,获得军民一万人。驸马孛秃憎恶河间等 地方反复无常,准备将这里的人全部杀死,王檝劝解他说:“驱赶群羊使它们向东向西(移 动)的,是牧羊人,羊知道什么呢!处死河间地方的首领就足够了。放过这些人,将他们迁 到附近的县城,身体强壮的让他们从军,身体瘦弱的让他们务农,这正是上天赐给我们的, 何必杀掉他们呢!”孛秃说:“你能担保这些人以后不再反叛吗?”王檝说:“可以。”于 是(王檝)立下文书为他们担保,(那些人)都得以保全性命。当时都城的文庙学校,都已 经被战乱毁坏,王檝选取过去枢密院的旧址重新创建文庙和学校,春秋两季率领诸生举行释 菜礼,并运来过去岐阳石鼓分列在两边厢房廊下。癸巳年,(王檝)奉命持国书出使南宋, (元廷)以兀鲁剌为他的副使。到达南宋朝廷,宋朝人非常礼遇敬重他,当即派遣使臣携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币入朝进贡。王檝先后五次出使宋朝,因和议未能达成,暗自忧愁致病,死于南宋。宋人 厚赠送葬礼品,并派遣使臣送回王檝的灵柩,埋葬于燕京。 15. 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容的能力。“可怖、萧瑟的景象”说法错 误。由诗歌描绘的内容可知,诗人在草堂中所见的应是雄阔、恢宏的景象。 16.(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诗人用“趣弥浓”“误徇”“愧”“惆怅”等情感色彩鲜 明的词语直接表现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喜爱向往。(2) 间接抒情。①借典抒情:诗人用隐士羊仲、求仲的典故,表现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②借 景抒情(以景结情):结尾两句,诗人借鸟儿在夜幕中归巢的景象,表现自己对滞留官场、 难以找到身心归宿的愧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答题角 度,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直接抒情一般都是借助情感色彩鲜明的词语表 达诗人的喜怒哀乐,本诗中的“趣弥浓”“惆怅”等即属于此类。间接抒情的方式有很多, 如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抒情等,本诗中诗人引用羊仲、求仲的典故就属于借典抒情; 结尾处景物描写就属于借景抒情。作答时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17.答案:(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双引号一共有五种作用:表示直接引用;表示 特定称谓;表示讽刺和否定;表示特殊含义;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文中画线句的双引 号表示引用,C 项双引号的作用与之相同。A、D 项,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 项,双引号 表示特定称谓。 19. 毛泽东“闹市读书”的例子较典型,具有代表性,生动地说明了读书的时候如果没有安 静的环境,那么就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自己不受外界干扰的观点,增强了说服 力,有力地论证了“闹中取静”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例证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若要使说理更具说服力,所举事例必须要具有 典型性、代表性,这样才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述观点,有力地证明论点。作答时按照以上思路,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①原句语气舒缓,适合放在结尾;②原文语句更能突出悠闲自在的状态;③原文语句与 上文“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在格式上保持一致,且 语言风格符合整体文风。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比较同义句表达效果的差异,首先要分析 两个句子本身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方面的差异,其次要回归文段,从文章的整体风格和思路 方面分析哪个句子更合适,最后分条作答即可。本题中的原文语句和改写句相比,更显口语 化,语气更为舒缓,更适合用来收束全文,口语化的表达也更能够体现悠然静坐的心态,而 且通读全文可以发现原文语句和语段风格更为一致。 21.(1)语句②,“调整和恢复”改为“恢复和调整”;(2)语句③,“水平”改为“速 度”;(3)语句⑦,“和”改为“到”或“至”;(4)语句⑨,“关怀”改为“关注”。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语句②,语序不当,“体能”应该是先“恢 复”,再“调整”;(2)语句③,“加快”和“水平”动宾搭配不当,可将“水平”改为 “速度”;(3)语句⑦,介词使用不当,可将“和”改为“到”或“至”;(4)语句⑨, 动词使用不当,“关怀”是“(上对下)关心”的意思,此处指的是“对手机的依赖会对青 少年的睡眠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这件事情,改用“关注”更为合适。 22.2020 年 8 月 6 日,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城镇生活垃圾 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3 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通读语段可知,新闻发生的时间是“2020 年 8 月 6 日”, 人物即新闻主体是“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主要事件是“联合印发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最终目的是“到 2023 年,推 动具备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基木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 分类处理系统,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 推动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逐步健全,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根据以上信息归类, 在规定字数内按照“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或达成了某种目的”的格式, 整合归纳作答即可。 23.答案: 今天,中国仍需要英雄 反复品读材料中关于英雄的内容,我认为,任何时候中国都需要“体现国家意志的超级英 雄”,他应该“不自私、能觉醒、够伟大”。今天,中国依然需要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英雄,当国家利益被忽略、民众权益受损害时,他们会挺身而出。当年, 鲁迅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走狗文人及政府的丑恶嘴脸;鉴湖女侠秋瑾冒着被砍头的风险宣传革 命;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选择等待抓捕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他们是英雄,面 对生死,他们勇敢、无畏地站出来,维护大众利益;当今,钟南山在非典时勇于说出真相,发出“把 重症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的铿锵之语,新冠疫情中又亲赴武汉,维护群众利益,他是精神与行 动上的硬汉,代表这个时代的国家意志,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有人说:和平年代,英雄的用武之地何在?发此疑问者只看到“世界安定如一潭幽幽湖水, 宁静美好”,殊不知,这样的岁月静好正是仰赖于英雄的负重前行。杨利伟是全国人民心目中 的飞天英雄,我们只看到飞天归来时他收到的掌声和鲜花,却没看到他在飞天前艰苦卓绝的训 练,以及飞行中要面临的许多未知的危险,他每向前迈进一步,都需要极强大的素质、智慧和勇 气做支撑。中国太空事业要发展,就需要更多的杨利伟这样的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才能看 到国家未来光辉远大辉煌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中国的科学研究领域从不缺少默默奉献、潜心钻专研的英雄,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 业业、克勤克俭。古稀之年还在苦心钻专研水稻品种的“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心扑在地球 深探领域的“科研疯子”“拼命黄郎”黄大年;被网友称赞为龙之角、凤之冠,国之栋梁的中 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这些科学巨人身上无不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科研勇气、能为天下先 的科研素养、必为天下先的科研决心。他们是代表国家意志的“超级英雄”,中国拥有了这 样一批科研英雄,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英雄,星火是学前故事的英雄情结,也是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更是惊 世骇俗的精神源泉。公交司机吴斌心系民众的安危,忍住钻心的疼痛,保住了一车人的性命, 他是我们的英雄;天津爆炸事件中,年轻的消防队员忍受毒气的侵袭,冲进灼人的火焰,谱写了 一曲可歌可泣的壮歌,他也是英雄;南海领空被非法入侵时,是心系国家权益的王伟撞向敌机 玉石俱焚震慑了敌人,他也同样是英雄……危难时刻,平凡人心底的星火被点燃了,瞬间划破 了危难的阴霾,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这时候他们是觉醒的、伟大的,成为大众意志甚至国 家意志的代言人。 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 药的。我们呼唤英雄情结,呼唤英雄横空出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及写作方法: 1、 时事新闻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 度来立意。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 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 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所谓就事论理, 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 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 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审题】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材料①③是一类,指出了社会上一些人不重视英雄的现象; 材料②④是一类,表明我们国家对英雄的保护与崇敬;材料⑤⑥是一类,当代如何定义英雄。理 论上讲,六则材料自由组合均能写成作文。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关联”是“有机的”,“有机”意味 着组合方式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也就是说两三则材料围绕同一个中心,或者是批判社会对英雄 的漠视,或者是表达对英雄的崇敬,或者是探讨“英雄”的定义等,中心始终围绕“英雄”来呈现即 可。 【立意】①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 ②在当代的中国,仍然需要英雄。 ③尊重英雄,也需要弘扬英雄精神。 ④平凡生活中也有默默奉献的英雄。 ⑤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⑥树英雄丰碑,学英雄正气。 【结构】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今天,中国依然需要英雄。然后举例论证当国家利益被忽 略、民众权益受损害时,他们会挺身而出的人算作英雄,那么和平年代为祖国事业奋力拼搏的 同样叫作英雄,最后收束全文,再次呼唤英雄情结,呼唤英雄横空出世。 【素材】1.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为弱者发声;艰苦奋斗,攻克科技难题;精益 求精,铸造大国重器;坚守平凡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冲锋在前,杀敌报国马革裹尸;坚守正道,宁 死不屈,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扶贫济困,声援弱者……这些都是英雄。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 的爱国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仰精神;是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 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无 畏精神;是舍我其谁、义不容辞的担当精神;是赤诚专一、不忘初心的实干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榜样的力量,模范的引领,个人成长的需要,家国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针对现实中的 “丧文 化”“佛系青年”“宅”“娘”“历史虛无主义”“娱乐化”“精致的利己主义”“功利浮躁”等。中国正处 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精神世界会出现迷茫,一些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的现象可能会凸显, 一些青少年对审美、对精神气质的追求可能会偏离正轨。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我们营造 好、弘扬好英雄精神。对个人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净化思想、精神补钙的过程。对一个社 会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激浊扬清、净化风尚的需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战 胜险阻、实现梦想的动力。 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新的时代,我们要 崇尚英雄,传承英雄精神;致敬英雄,为英雄正名;追随英雄让英雄情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尊重 英雄,铭记英雄,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点睛】材料作文写法指导 : 一、首先要“读”:①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 作要求。 ②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 二、其次要“析”:析读材料是必 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 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 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 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 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 合理性 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 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 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 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 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