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考历史试题
杭州二中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选考模拟考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冬十一月己巳朔(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日: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日:未可。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chong)伤,不禽(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下列有关对这段史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宋襄公的举措表明孟子“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误 B. “寡人虽亡国之余”的“国”指的是商 C. 泓之战充分体现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D. 孔子的建议没有得到宋襄公的采纳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国是西周时期分封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而建立的,故B符合题意;“春秋无义战”是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争霸战争不满,符合春秋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A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宋(襄)公及楚人战于泓”,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宋襄公对孔子的建议的态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 御史制度发源于秦汉,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影响至现代。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完善御史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确立中尉一职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B. 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 C.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 D. 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情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御史制度发源于秦汉,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影响至现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故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御史制度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下列语句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是 A. “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B. “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 C.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是对唐代和亲政策以加强汉藏两族间的关系的重要作用的肯定,故C符合题意;“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出自1912年孙中山发表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故A不符合题意;“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是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功业的赞颂,故B不符合题意;“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是康熙对满族与蒙古族关系融洽的自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学派的修习特色。下列思想方法中与此相近的是 ①格物致知 ②致良知 ③因信称义 ④叩其两端而竭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原意是:不依赖于文字的形式,原则上只要与佛法本意并不矛盾,以认识自己心念的本源为手段,以认证本来觉悟之性为目的。“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主张通过外在的探究而贯通明理,故①不符合题意;“致良知”是心学的观点,主张本心体悟,不必外求,故②符合题意;“因信称义”是宗教改革的观点,主张通过自己对《圣经》的理解,直接与上帝沟通,故③符合题意;④本意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意思是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强调要能够完全理解认识问题,反映了外在的学习探究的重要性,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②③组合,故排除ABD,C不符合题意。 5.两岸故宫博物院是收藏清宫旧藏的主体。一些原本成套成组的文物分藏两岸,或是某一同类文物,两岸都有重要的收藏。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一件明永乐款铜铃杵,原为明朝皇帝赐赠给西藏高僧,后达赖喇嘛又进献给清朝皇帝。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金嵌珊瑚松石坛城,是见证五世达赖喇嘛入京朝觐顺治皇帝这一历史事件的难得资料。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 ②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北京明清故宫这项世界遗产的扩展项目 ③两岸故宫博物院藏品具有同根同源、互为补充的特点 ④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典藏为后人研究明清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叙述“明永乐款铜铃杵”和“金嵌珊瑚松石坛城”两件文物的故事,和 “两岸故宫博物院是收藏清宫旧藏的主体。一些原本成套成组的文物分藏两岸,或是某一同类文物,两岸都有重要的收藏”观点的印证,可以得出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典藏为清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互为补充、同根同源的特色,③④说法正确;B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两岸民间交流无关,两个故宫的文物不能证明台北是北京故宫的扩散项目,①②说法错误,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6.《点石斋画报》(1884年创刊,1898年停刊)是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新闻画报。其中有一期题为《飞舟穷北》的画(如图),根据美国的一篇报道,配文日:“美国……有名匠造飞舟一艘,多其帆,如鸟革状。能载二百人凌空使驭,将往穷北极,以广眼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详实地报道了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 B. 此刊应与《民报》同时在市面流通 C. 传播新知是这一类刊物的首要特征 D. 表达了国人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向往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多其帆,如鸟革状。能载二百人凌空使驭,将往穷北极,以广眼界”,这种对“飞舟”的羡慕反映了国人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向往,故D符合题意;莱特兄弟于1903年发明飞机,《民报》创刊于1905年,时间不符合,故AB不符合题意;《点石斋画报》属于新闻类报刊,并非传播新知为首要特征,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近代某文件规定:“日本政府允将旧德胶州租借地内所有各种公产,包括地段、房屋、工程、建筑等,不论为前德所有,或后来日本买得或建造者,一并归还中国……”“现胶济铁路沿线及其支线之日本军队及宪兵,应于中国军警开达前往接护该路时,立即撤退。”该文件签订地点位于 A. 中国 B. 日本 C. 美洲 D. 欧洲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日本政府允将旧德胶州租借地内所有各种公产……一并归还中国”“日本军队及宪兵……立即撤退”,可知日本同意把接受德国在山东权益归还中国,并从山东撤军,结合所学,出自1922年华盛顿会议外,中日签订的《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故排除ABD,C题意。故选C。 8.陈独秀在1916年第一期《青年杂志》发表了题为《一九一六》的新年献词,文曰:“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法兰西之革命,法兰西国民之恶王政与教权也;美利坚之独立,十三州人民之恶苛税也;日本之维新,日本国民之恶德川专政也。是乃法、美、日本国民之运动,非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所成就。凡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每不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无与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同一年作者还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B. 中国参加一战鼓舞了作者的信心 C. 作者已经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D. 表达了作者对辛亥革命的失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凡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每不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无与于国民根本之进步”,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同盟会领导的,缺乏群众基础,辛亥革命最终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作者对辛亥革命的失望,故D正确;1917年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A错误;材料信息与一战无关,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9.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爬在公共阅报处的墙上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于是画下了这幅题为《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注:民国时期的儿童节为4月4日)。上述“我军大捷”应发生于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大捷”及时间“廿七年儿童节”(1938年4月4日)可知,此次大捷应为发生于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的台儿庄大捷,属于徐州会战一部分,故C项正确。淞沪会战时间为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且没有“大捷”;太原会战时间为1937年9月—11月;武汉会战时间为1938年6月至10月,故A、B、D排除 10.1956年4月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一文,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文中所涉及到的十大关系包括 ①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②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④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6年4 月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一文,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故①符合题意;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故②符合题意;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故④符合题意;澄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是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故③不符合题意。故选①②④组合,排除ACD,B符合题意。 11.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一位海外朋友时说:“‘九条’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他所说的“九条”是 A.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B. 《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简称“叶剑英‘九条方针’”,故D符合题意;《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于1984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于1987年,故AB不符合题意;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高度概括了1979年以来的两岸关系形势、台湾局势和国际形势、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下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③邮政和电信合一局面的开创 ④中国第一条城市地铁的运营 A. ③①④② B. ①③②④ C. ①③④② D. ①④③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1958年5月开始试播的北京电视台,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于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49年11月成立标志邮政和电信合一局面的开创,北京地铁作为中国第一条城市地铁运营于1969年,故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④②,排除BCD,A 符合题意。故选A。 13.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 加强了雅典公民的集体荣誉感 B. 使得四百人会议成员来源更为广泛 C. 奠定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基础 D.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克利斯提尼改革,将部落以地域为基础划分,打破了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故D符合题意;培养公民意识和把公民参政议政与城邦命运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加强了雅典公民的集体荣誉感,材料只是涉及选区的调整,故A不符合题意;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改革是变四百人会议为五百人会议,故B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动摇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排除C。故选D。 14.以下甲乙两幅地图,俱为大航海时代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请仔细观察,然后加以判断正确的组合选项是 ①甲图绘制应不早于15世纪晚期 ②乙图绘制于英国在北美建立新约克之后 ③新航路开辟的历史研究中,地图的价值比文字略高 ④世界地图都是基于先发现后绘制,世界地理的发现过程已基本定论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1489年的《马尔特鲁斯地图》只涉及亚洲、欧洲和非洲,它夸大了欧洲西海岸到亚洲东海岸的距离,缩小了大西洋东西海岸的宽度,反映美洲被发现前欧洲公认的世界观,故①符合题意;1507年的《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图》上面有比较完整的地球,把平阔难别美洲和太平洋海域,说明美洲已经被发现。1664 年英国占领荷兰的新阿姆斯特丹,更名为“新约克”,故②B不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的历史研究中,由于当时绘图技术所限,地图难免错漏,要与文字参照,不能一味迷信地图,故③不符合题意;由于两幅地图还没有涉及大洋洲等重要地理信息,世界地理的发现过程尚未完成,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15.1560至1580年间,佛罗伦萨的毛纺织产量平均每年是30000匹,但在1590至1600年间却下降到13000匹,而到1650年只有6000匹。同样,威尼斯的毛织品产量大约在1600年时是20000—30000匹,但到1700年却下降到2000匹。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1494年法国的入侵 B. 欧洲航路中心的转移 C. 海外殖民地的缺乏 D. 英国毛纺织业的竞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造成欧洲航路中心的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丧失了区位优势,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佛罗伦萨等地的毛纺织生产量下降, 故B符合题意;1494年法国的入侵,引发了法意数十年后战争,对意大利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破坏,但不是意大利经济持续衰退的主要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海外殖民地的缺乏和英国毛纺织业的竞争只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文艺复兴”这个术语是由15世纪的知识分子创造,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时代代表了继“黑暗时代”即他们所称的中世纪之后古典文化的再生。这一解释直到19世纪才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今天的历史学家已经不再认为这是中世纪的漆黑一团和文艺复兴的炫目明亮相对立的一个时期。事实上,中世纪人们对古典的兴趣并没有完全消失,相反,中世纪的某些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还表现得非常明显。由此可见 A. “文艺复兴”乃创造出来,实际并不存在 B. 历史术语是为研究而创造,都具有片面性 C. 延续与变迁是历史的两面,研究不可偏废 D 看清历史面貌需时间积累,后世认识更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世纪人们对古典的兴趣并没有完全消失……某些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还表现得非常明显”,可见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并非完全对立,后者包含对前者历史传统的延续,但又对历史传统有明显的跃迁,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故C符合题意;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而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并非虚构,故A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一词没有揭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实质,但认定历史术语“都具有片面性”太绝对,故B不符合题意;后世对历史的认识未必更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将大革命的基本原则转化成了法律制度,以一部集大成的法典真正地结束了革命。”下列法律条文属于这一“法典”的是 A. “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和解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 B. “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C. “联邦众议院由各邦人民每两年选举产生的众议员组成。” D. “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保护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符合这一原则。A项体现的是同态复仇,具有落后性,B项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权力,C项体现是美国国会的组成,均不符合要求。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拿破仑 18.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 暴力革命 B. 代议制民主 C. 先进的生产力 D. 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马克思描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是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类似的运动又在进行,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经济危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所有制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窄,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同时,也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社会化的生产力),并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阶级。故C项正确。 19.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早的应该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早”的时间限定。A 项是20 世纪以来现代主义画家西班牙的毕加索的作品;C项是 19 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画家俄国列宾的作品;B 项是19 世纪前期法国的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的代表作;D 项是19 世纪后半期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由此可见,B选项时间最早,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ACD,选B。 20.如图是加拿大政府为纪念某重大事件15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这一事件的发生使欧洲和北美之间的通讯时间由数周缩短至分秒之间。这一事件应是 A. 蒸汽轮船首次横渡大西洋 B. 大西洋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C. 人类首次不间断飞越大西洋 D. 跨越大西洋无线电通讯成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纪念币上“2016年”和材料“某重大事件150周年”,可知该事件发生在1866年。 1866年7月27日,人类第一条跨越大西洋的永久海底电报电缆完工,故B符合题意;1819年,美国的蒸汽动力船“萨班那号”首次从美国横渡大西洋航行至英国,故A不符合题意;1919年时人类首次完成了不间断飞越大西洋的壮举,故C不符合题意;1901年,马可尼首次成功地实现了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从1935年开始,美国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对此,罗斯福总统可以 A. 等待时机以任命新的大法官 B. 否决最高法院的相关裁决 C. 要求国会再次通过这些法案 D. 解除最高法院大法官职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可以任命新的大法官,故A符合题意;美国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法案,但无法否决最高法院的终裁,故B不符合题意;美国国会不能推翻最高法院的裁决,且美国国会不听命于总统,故C不符合题意;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除非渎职,可以任职终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 图5为历史上某次战争的形势图。该图所示战局的时间是 A. 1812年 B. 1914年 C. 1918年 D. 1941年 【答案】C 【解析】 该图上奥匈帝国告诉了我们时间在一战期间,选项BC符合,但图中阴影部分原属俄国范围,现为德国占领,依据所学知识,十月革命胜利时,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退出战争赢得和平,1918年3月,苏俄政府在布列斯特与德国签订和约,规定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一部分属德军占领,答案选C。 23.“孤立主义”政策曾对美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下对其表述不准确的是 A. 1796年华盛顿告别辞被视为先导 B. 是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的原因之一 C. 1935年出台的中立法案是其表现 D. 《租借法》通过表明其被正式放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租借法》是美国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法案,表明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被正式放弃,故D符合题意;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辞中阐发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被视为先导,故A不符合题意;由于国内孤立主义的发对,加之美国没有实现操纵国联称霸世界的野心,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故B不符合题意;1935 年出台的中立法案,从法律上把美国基本的欧洲政策固定下来,对当时欧洲的绥靖主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美国长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表现,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4.按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英、德、日、美 B. 德、英、日、美 C. 日、英、德、美 D. 英、日、德、美 【答案】A 【解析】 【详解】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先后超越英国和德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强国,而联邦德国在战后沿着“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故资本主义世界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当是英、德、日、美,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历史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发生的。古徽州因独特的地理环境留下了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二 徽州文书是指宋朝到民国徽州所属六县及与之相毗邻的淳安等县遗存的契约文书,呈现出以土地文书(土地所有权、经营方式的变动等)商业丈书(商业合同、账簿等)宗族文书(祭祀、族规、家法等)为大类的特色。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明时期)》整理 材料三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徽商江春所创的“春台班”的出现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在“春台班”出现以前,世人雅重昆曲,扬州的士大夫也不例外。虽然他们“极嫌昆曲之冷”,每听一曲,“攒眉许久,坐客亦代为苦难”。但为了附庸风雅,他们放不下架子去听“花部”的曲子。实际上,扬州昆曲之胜,靠的也是徽商。 ——陈琪(徽州古戏台》 (1)指出材料一所引著作的作者。以宏村为例,说明徽州古村落是如何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的。 (2)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徽州古文书得以大量留存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徽州古文书以土地、商业、宗族领域为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1)顾炎武 宏村:在村中开掘月沼,利用天然落差引西溪注入月沼;沿途开凿水圳作为日常用水;引水圳之水注入南湖。作为灌溉之用。 (2)留存原因:徽州古村落地处山区,环境相对封闭①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徽商往往将资金投入到购买土地,兴建宅屋。②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③徽州古村落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宗族村落。 (3)背景:①昆曲过于古雅而脱离群众;②“春台班”等四大徽班进京;③京剧博采诸多剧种的优点。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天下郡国利病书》的作者是顾炎武。由材料“田皆仰高水”,结合所学,宏村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首先,利用天然落差引西溪注入月沼;沿途开凿水圳作为日常用水,再引水圳之水作为灌溉之用。 (2)关于“徽州古村落是如何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可以从宏村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重农抑商政策下的买田置地的行为取向、徽商素来重视读书等方面作答。关于“原因”,要从徽州古村落是聚族而居的宗族村落来说明。 (3)由材料“世人雅重昆曲”,但“坐客亦代为苦难”,可得出昆曲过于古雅而脱离群众;由材料“春台班”,可得出“春台班”等四大徽班进京,为京剧的形成奠定基础;由材料“为了附庸风雅,他们放不下架子去听‘花部’的曲子”,可得出京剧博采诸多剧种的优点。 26.由于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历史学家对同一历史事件往往有不同的历史解释,有代表性的历史解释被称为“史学范式”。在中国近代化的问题上,“冲击一回应”理论和“危崖转石”理论就是有代表性的两种“范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认为,西方的挑战对中国是一种刺激,他把中国近代化的过程看成是中国对西方的“冲击一回应”过程。“冲击一回应”模式包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即中国的文化一旦形成传统,就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即使有发展,也不过是内部稍作调整,除非外来作用,否则中国难以跳出传统的窠臼。 (注:费正清,已故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问题。) ——《九华飞(从“冲击一回应”到“中国中心观”看美国汉学研究模式的嬗变》 材料二 严复早在1896年2月与梁启超讨论变法问题时便已点破,即所谓“一思变甲,即须变乙,至欲变乙,又须变丙”。可见,基本体制的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 (注:余英时,华人历史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 ——余英时《戊戌政变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三道选择题 ①鸦片战争后一度盛行“西学中源说”,持该说法的学者认为近代西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时流传到西方发展过来的。当时这一学说的出现主要是为了 A.以中国文化对抗西方文化 B.激发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志 C.反对“全盘西化”观点 D.减少向西方学习的阻力 ②根据材料二,当时严复与梁启超讨论的话题不可能是 A.《革命军》的内容 B.反割台斗争的情况 C.社会进化论的利弊 D.孙中山的海外活动 ③中国近代变革之所以存在“一思变甲,即须变乙,至欲变乙,又须变丙”的现象,合理的解释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主导了近代经济 ②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③中国文化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④学习西方的逐渐深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请选择用“冲击一回应”理论或“危崖转石”理论解释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要求逻辑通顺,史论结合) 【答案】(1)①D②A③B (2)选择“冲击——回应”理论:①两次鸦片战争造成的民族危机,使中国变成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或两次鸦片战争开始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②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④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冲击—回应”理论的答案中应该包括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以及中国的应对。) 选择“危崖转石”理论:①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②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或“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行不通”)。“改良道路行不通”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促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④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和爱国热情,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五四运动准备了阶级基础”。)(“危牙转石”理论的答案中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前一次变革对后一次变革的影响。) 【解析】 【详解】(1)①“西学中源”认为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今天“采西学”是光复旧物,这有利于士大夫放下架子学习西方, 从而减少向西方学习的阻力,故D符合题意;“西学中源”并非是探讨“西学”的渊源问题,并非要用“西学”对抗“中学”,也不是要反对列强侵略,故A不符合题意;“西学中源”使人存在“西学”并不陌生的错觉,从而比较自然的学习“西学”,材料并没有否定“中学”而一味肯定“中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②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896年2月”。《革命军》1903年4月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时间不符,故A符合题意;反割台斗争发生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派宣扬社会进化论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19世纪末孙中山就是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③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榨,发展艰难,不是主导经济,故①不符合题意;19世纪末,由于列强经济侵略,中华民族危机深重,先进的中国人努力向西方寻求挽救民族危亡和富国强兵的真理,推动我国学习西方由肤浅的器物层次到较深的制度层次,故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2) “冲击—回应”模式认为传统中国社会长期被一种巨大的惰性所牵扯,缺乏内部的动力带来改变和突破。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被西方入侵所推动和左右,是一部回应冲击的历史,可见“冲击—回应”理论应该包括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以及中国的应对。 在列举材料时,可以举出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列强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相应回应。“危崖转石”理论意指改革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依据这个观点,前一次变革对后一次变革产生影响,从而推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由浅入深,不断深化。论证环节,可以由洋务运动学器物为起点,经过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学制度,最后到新文化运动的学文化。 27.经济发展与经济理论的创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或者说,必然会使他青昧最利于社会的用途。这就像“有 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并不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其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措施的核心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1983年3月,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1980年的7%—11%,下降到1984年的4%——8%,并在4年内把政府的公共开支降低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1978——1979年度,英国的公共住房开支占到总开支的5.4%,1986—1987年度降到2%。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率也从1979年的83%和98%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60%。 ——王斯德主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所主要体现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运用这种经济思想发展经济的具体举措。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的时代背景。概述二战后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阐述“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纠正”这一观点。 【答案】(1)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措施:①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②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③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等原则;④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 (2)背景:经济大危机造成严重破坏自由放任政策失灵。 特征:①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②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③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3)阐述:采用货币主义政策,加强私人企业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 【详解】(1)关于“经济思想”,由材料“有一只无形的手”,可得出属于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生产和自由竞争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关于“措施”,可结合英国打造世界市场的措施,从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法制建设、社会福利制度和对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等角度作答。 (2)关于“背景”,由材料“1936年”,结合所学,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破坏冲击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关于“特征”,结合所学,二战后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可以从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等角度归纳。 (3)现代货币主义的中心思想是“货币最重要”,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提倡实行稳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由材料“控制货币供应量,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可知采用货币主义政策,“多市场,少政府”,加强私人企业,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