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感情(讲)-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备战2017高考二轮讲练测 讲目标 1.了解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形象与感情类试题考纲要求及常见题型。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形象与感情类试题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鉴赏形象 【真题导航】 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比如本题,从提问来看,应是考查篇章结构的技巧。 2.【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 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 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 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 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 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 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充分利用标题和注解答题。 【考点解读】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人物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鉴赏这些意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才能准确地欣赏作品中具体形象的特定含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并作赏析。在送别、怀古、闺怨、爱情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高考试题中要求鉴赏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规律揭示】 高考中对意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的象征意义设题,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2016年高考没有单独设题,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题型为主观题。但正确把握意象是读一首诗词的基础,也是正确解答其他类题目所必须的具备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刻划了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等,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少数省市也有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可单独设题,也可渗透在其他考点之中。2017年高考单独设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分为“诗中赏画”和“画中品诗”两种,“诗中赏画”就是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画中品诗”就是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题型以主观题为主。2016年高考课标1卷单独设题,其他试卷虽没有单独设题,但无论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都离不开对诗歌意境的准确把握。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2016年的命题特点。 【技巧指导】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意象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鉴赏意象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立足课本,注意积累。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意象的复习很重要,这是一种意象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3.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 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提升应试能力。 4.掌握鉴赏意象类试题解答方法: (1)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 (2)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 (3)掌握一般的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4)积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①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 ②思乡类:月亮、鸿雁、双鲤、捣衣、杜鹃、斜阳 ③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 ④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冰雪、蝉 ⑤爱恋、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比翼鸟 ⑥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羌笛、青冢 ⑦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 (5)掌握一般答题步骤: 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 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 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5.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解答方法: (1)抓住下面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2)抓住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如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 (3)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4)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 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有: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⑥献身边塞、反对征伐,⑦爱恨情长,⑧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5)掌握一般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本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ⅩⅩ是什么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①什么形象;(性格特征+身份)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6.掌握鉴赏意境类试题解答方法: (1)积累古典诗词鉴赏中常用来描绘意境的词语: 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晦涩、深远、空寂、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荒凉、冷寂、清新、淡雅 (2)掌握一般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能力热练】 1.【2017届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上月考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寻思”两句借景抒情,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达自己如今延期官场,像庄子般旷达闲适之情。 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对仗工整,表达出时光流逝但诗人却如故的悲哀之情。 D.“露泣”两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也象征着诗人往昔的功名之心已如萤火般破碎漂流。 【答案】CD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二、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1.因事抒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再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2.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乐景乐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这是乐景写乐情的例子。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哀景哀情: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哀情:古人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例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可见这几个宫女是玄宗时候的宫女,现在已经年华老去。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诗歌所表现的是凄凉哀婉的心情,却着意描写\"宫花红\",根据我们生活中的体会,红花那热烈的色彩,盛开的景象,往往烘托欢乐的心情,热闹的场面,生机勃勃的青春,但在这首诗中,却与\"古行宫\"\"白头宫女\"形成了反差,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让人有一种时移事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凉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坏心情的矛盾,突出中心思想。以乐景反衬哀情,其情之哀更增。 哀景乐情: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3.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李忱的《瀑布联句》中“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4.咏史抒怀: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2分)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1分)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 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2分)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1分) 【考点定位】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题中主要是情感比较;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2017届河南南阳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尾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5分) 【答案】深秋气候寒冷,雨声淅沥,霜叶落满庭的凄冷萧瑟的秋天早晨景象。(2分)照应首句,以景结情,烘托,突出了老翁心境的安闲自适,淡泊清静。(3分) 【解析】围绕重点意象进行描绘,概括意境特征,再明确情感,作用注意是诗歌的尾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诗句的作用注意照应和点明主旨。 (2)“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6分) 【答案】颔联: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颈联: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的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的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而是悠然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淡泊。(每联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注意诗歌的每一联是如何围绕“闲”展开的。主要从诗歌的意境的现实,人物的闲散和情感的闲淡分析,从炼意的角度属于链结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的方面考虑。 3.【2017届贵州思南中学高三上半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6分) 奉寄韦太守陟① (唐)王维②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③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④,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①韦太守陟曾任吴郡、襄阳等地太守。②王维在边关写此诗。③高馆:驿馆。④岁方晏:一年将尽。 (1)本诗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答案】前六句描写了荒芜萧瑟、空旷无边、秋日肃杀的景象。为整首诗的基调做了一个铺垫。 【解析】题干问的是“本诗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题关键词“景象”“ 用意”。首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典型意象。然后阐述作用。此诗首联开门见山,直接描写边塞孤城的萧条衰败。一座非常荒凉,被人荒废的池城,随着岁月的侵蚀,更添了些岁月斑驳的痕迹,越发地衰败,荒凉。极目望去,万里河山只一片空旷寂寥,这空不只是空间的空虚,也是回首后,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之事业付诸东流的空。这一联中,一 “自”一“空”,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自,表现了城池荒废,自身自灭,无人管辖的悲凉。或许当年无数英雄为戍守家园在此叱咤风云,而如今,那雄伟壮阔已消失殆尽,只杂草丛生,一片衰飒。空,亦是沉重的悲凉,这广阔的边城曾经何等的壮阔,何等地雄伟,如今,“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事业转头空。无尽的苍凉,无尽的悲壮,尽在这“自”与“空”中。后来杜甫《蜀相》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用了“自”与“空”,应为受此诗启发。第二联,落笔于高空。秋气肃杀,高远阔大的边城景象,只孤城一座,“天高秋日迥”,是古老的苍凉。满目疮痍,抑制不住满心悲愁。忽城外几点孤雁,凄厉的鸣叫传入耳际,那是寻找同伴的哀鸣,是跋涉在故乡途中悲苦的呼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肠。鸿雁尤可展翅飞翔,而自身呢,便怕要陷身此荒凉之地了,不禁自问何时能归乡。内心的愁绪与阴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层。第三联,诗人从身边的细节着眼。城池的荒废,秋日的高迥,欲躲避了这满眼的肃杀的景象,可眼前池塘凛冽的水,岸边衰败的草,驿馆外稀疏枯干的梧桐,处处如此,又能够向何处逃呢。而现在恰是年终之际,归乡也不得,既然躲不过,那就直面这肃杀之景,高咏一曲《思悲翁》。古人杜康以解忧,今诗人咏歌以遣怀。孰不知,“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作者表达了怀念友人的淡淡悲伤之情。首先通过描写环境来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年终岁末,故人难觅,内心什么孤独寂寞。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悲翁”“故人不可见”“寂寞”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4.【2017届福建漳州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①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②,割鸡③令得近乡关。 注:①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②湔祓:即荐拔。③割鸡:语出《沦语·阳货》,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孔子到了子由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诗中“故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案】①怀才不遇。从首联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故人”才华横溢却沉沦于下等官吏,写出了人才的遭受埋没。 ②贫贱自守,不慕荣利,诗的颔联,写友人的为官,实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可以见出他贫贱自守,不慕荣利的品格。 ③放旷不羁。诗的颈联,豪兴犹在,盛年不再,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 ④抑郁不平。以“心犹不死”一句而论,貌似放达,内里却有种种牢骚抑郁。 (答对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表达诗词中形象的意义。本题“故人”的形象特点有①才华横溢,位沉下僚:首句说老友有像司马相如那样的才华却只是身处下僚。②迫于生计,委身官场:“头白眼花”却仍奔走仕途,“儿婚女嫁” 之后,才可挂冠归去。写友人为官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见出他的品格。③壮心犹在,盛年已逝:“心犹未死”,说明内心仍有所追求;“春不能朱镜里颜”,春天能使万物复苏,但不能恢复他青春的红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人物形象。如何分析人物形象?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表达诗词中形象的意义。 (2)诗歌结尾运用了“割鸡”的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5分) 【答案】(5分) 运用“割鸡”的典故,与首联描写故人才高位卑呼应(2分),表达了对被埋没的才识之士的理解与同情(1分),对 “故人”怀才不遇的怨恨不平(1分),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之情(1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考点二:评价思想情感 【真题导航】 1.【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 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答案】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的上阕寥寥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答题时要注意的是,诗中语句只是简单概括,而答案则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叙述;特别要注意的是比如是诗句中“故将军”的“故”所饱含的情感等字眼。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 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要搞清楚诗句所用的典故和作者借以表达的感情。比如“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中的第三首,再联系诗前小序中的“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语,结合注释的解释进行分析。 2.【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如用“弱”“昏”,抓住“尚”“犹”分析;而用“健”“明”,可以结合“三十年前”这个语境分析。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 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如本题就是选择课内学过的一首词,作者也是熟知的辛弃疾,难度降低。 【考点解读】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规律揭示】 在高考中,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情感的考查往往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情感的考查。2016年高考有5套试卷在这一考点单独设题,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个别省市有客观题的形式。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这些命题特点。 【技巧指导】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立足课本,提升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的复习也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总结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答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3.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 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提升应试能力。 4.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 (1)抓显情语。 ①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②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2)分析景语。 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①分析诗歌的意象。诗歌用形象说话,一般不是直白地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而是借助于意象(形象)抒情言志。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 ②品味诗歌的意境。诗歌是否有诗味、有意蕴,是衡量诗歌美丑高下的重要标准,而意蕴来自意境。 (3)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 (4)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不同类别诗歌鉴赏要领: ①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②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 ③托物言志诗, 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 ④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⑤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⑥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⑧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 ⑨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等等。 (5)了解试题设问方式,掌握答题步骤: 设问方式: 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思路解析: 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步骤: ①回答塑造的形象;②回答作者的情感;③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 【能力热练】 1.【2017届广东湛江市高三上期中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尧夫彝叟兄弟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阙。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 【注】①尧夫,范仲淹次子。彝叟,范仲淹第三子纯礼。本诗写于宋神宗西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出于政治不得意时期。 ②青春,即春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酩酊大醉,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 B.首联写园林偏僻,连绵春雨初停,寒气袭人,反衬出于朋友相聚的喜悦。 C.“卧对满窗月”, 此举使人从视觉的角度写酒醒后,银色的月光洒满窗。 D.“万象” 只有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景象,“群动” 意谓宇宙间的各种声响。 E.颈联“万向寂”“群动绝”远近结合,写四周景色,一派沉寂,悄无声息。 【答案】(5分)A.B(A2分;B3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即是.反衬 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叫反衬.例如: ①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②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有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 ③他把手放在小宝宝的"和尚头"上摩挲着,他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茅盾《春蚕》) ④吴天宝人小,气量可大,看出姚大婶气色不善,也不介意……(杨朔《三千里江山》) ⑤空间无限辽阔,时间飞快流逝,然而苏冠兰精神上的痛楚并不能排遣和消除.(张扬《第二次握手》) 上面例①中,用"悬崖百丈冰"衬托"花枝俏",把梅花(真正的马列主义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蔑视假马列主义者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来;例②中,用描绘鲁镇除夕"祝福"的气氛和声响,强有力地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例③中,用"他(老通宝)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心里"衬托"新的希望"不可能实现;例④中,用"吴天宝人小"来衬托他"气量可大";例⑤ 中,用"空间无限辽阔,时间飞快流逝"来衬托"苏冠兰精神上的痛楚并不能排遣和消除",巧妙地说明了他对琼姐怀有永不褪色的真挚情谊.以上这些衬 托都是以旁体事物从反面来衬托本体事物. (2)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孤独寂寞。园林偏僻荒芜,以后,寒气袭人,夜半酒醒,辗转难眠,倍感孤寂。②对高洁品性的坚守。以比玉壶冰海明洁的明月自喻,表明对自我操守的坚守。③内心的压抑与委屈。尽管品性高洁却仍不被理解,政治上不得志,感到压抑委屈。(每答对一点给三分,其中答对情感一分,分析二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分析到位也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司马光出于政治不得意时期”。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2017届贵州铜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 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答案】A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A项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 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C项“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应该有些复杂,苦笑。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 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 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A项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 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答案】①希望终老田园:怎不怀归的心情和此生只应与田园相伴到老的感慨。②心念国事:官府文书到了,半夜三更奔赴邓州幕府;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官有程”,与“只合田间老”的矛盾(“怎不怀归”与“官有程”的矛盾)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岂不怀归官有程”,怎不怀归的心情和此生只应与田园相伴到老的感慨,希望终老田园。 3.【2017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文后各题。 野 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此诗定于上元元年(760年),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才有一个栖身之所。琴台:是成都的一处名胜,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 (1)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首联,概括写草堂周围环境,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柴门迎江,一切如此自然。(1分) 颔联,写草堂之外人的活动和江村的景色,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江流回曲,适于泊舟,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在此靠岸。(1分) 诗的上半部分,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1分),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2分)诗人由“贾客船”而引起他对“长路”的联想,为后面抒情作铺垫。(1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内容,概括画面内容。解答该题需要理解诗句,抓住意象进行联想丰富完整画面内容,然后组织语言回答。答案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整体概括画面和特点,即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另外是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可以先概括后描述,也可以先描述后概括。诗歌中写景句的作用,则要考虑景物表达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某种气氛,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达某种情感,除此之处,还可以从结构上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比如,为下文作铺垫。 (2)诗的后四句抒发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案】颈联,“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扰乱了诗人平静的心境,令诗人想起那漫漫归途。然而剑门失守, 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紧张危急,使诗人忧念日深。在这迷惘痛苦之中,诗人仰头见到白云,不禁 感慨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留滞蜀中,诗人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 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3分) 尾联,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 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流露出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2分)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审题,题干问的是后四句,即颔联和尾联抒发的情感。 无论理解哪句哪联,都要建立在整体理解全诗的基础之上。然年逐句分析鉴赏其中包含的具体情感。“关 心”和“ 悲”字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关切、担忧之情。后句反问,借云抒情,由浮云联想到自己漂泊无定, 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尾联前一句叙事,后一句写情中寄寓情感。哀,情感悲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2017届江苏泰州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1),三黜名惭柳士师(2)。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3)东过连山(4)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1)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2)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柳下惠为士师,三黜,(3)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4)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诗歌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友人柳宗元怎样的人生境况。(3分) 【答案】被贬远地十载,始得奉召还朝;再次贬放远地;友人分别在即。(每点1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概括诗歌内容类的题目,首先要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设题的范围及概括的方向。比如本题中,“诗歌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友人柳宗元怎样的人生境况”,“首联”是设题的范围,“诗人与友人柳宗元怎样的人生境况”这是概括的方向。然后分析首联,理解其大意,再依据事件概括出二人的人生境况即可。 (2)诗中颈联是如何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典型景物衬托。看空中回雁,闻岸边猿啼,凄凉之景中烘托离别悲愁;视听结合,上句描绘诗人与友人站在荒郊看大雁消失,下句写正在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视听结合,意境凄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一“随”一“遇”,极目远望,“回雁” 见行见逝,自己想随却不能随之,正在痛苦,却遇“断猿” 之声, 动作及心理描写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了。(每点2分,两点4分) 【解析】题干问的是“诗中颈联是如何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这两句的意思是“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比如本题中,可以从选材的角度、感官的角度、细节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 (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对当政者的不满;对自己还才不遇、忠而见弃的自嘲;思念故乡的愁苦。(一点1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比如本题中,是问全诗的思想感情,故考生应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歌中的意象以及使用的典故来分析。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