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辽宁省本溪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解析版)
辽宁省本溪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一、选择题 下图为“太阳系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 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 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B. 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C. 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D. 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2. 2015年9月28日,NASA(美国宇航局)宣布火星发现了有液态水存在的证据,这一发现引发了又一轮探索外星生命的热潮话题。火星上有液态水存在的原因最可能是 A. 火星体积大 B. 火星与太阳距离适中 C. 火星大气层稀薄 D. 火星质量大 【答案】1. B 2. B 【解析】 【1题详解】 地球上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有液态水,存在的温度和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金星和火星上虽有大气,但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B对。太阳辐射,尤其是紫外线如果过于强烈,会对生命构成危害,C错;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以及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间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D。故本题选择B。 【2题详解】 火星表面能有液态水的存在,主要原因是太阳与火星的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太近会蒸发,太远会结冰,B对。与火星的体积和质量无关,AD错。火星大气层稀薄更不会成为发育液态水的条件,C错。故本题选择B。 子曰:“…譬如北辰(注: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极星目前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一颗星星,也就是小熊座α星。它是一颗光谱型为F型的黄巨星,距离地球约434光年(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 按天体分类,“北辰”属于 A. 行星 B. 恒星 C. 彗星 D. 流星 4. 按天体系统划分,“北辰”属 A. 银河系 B. 河外星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北辰星就是北极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星星,只有恒星会发光发热,所以北辰属于恒星,故选B。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北辰星距离地球434光年,银河系的直径为8万光年,所以该恒星位于银河系,河外星系是和银河系等级相同的星系总称,太阳系的半径为0.03光年,地月系是由地球和月球组成的,所以北辰属于银河系,故选A。 5.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地球上则看不见 ①阳光 ② 极光 ③ 彗星 ④ 流星现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极光是带电粒子流与两极地区的稀薄大气摩擦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形成的;流星现象是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一种现象。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上将会看不到极光、流星现象,但阳光、彗星不因大气的消失而消失,故本题选D。 6. 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 “书页”和“文字”,下列岩石中含有化石的岩石是 A. 岩浆岩 B. 火山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答案】C 【解析】 【详解】 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理构造,是水平沉积固结形成的岩石,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石质化”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即化石。其它类型的岩石不会含有化石。故答案选C。 陕西省神木县近日发现一系列巨大脚印化石,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初步认定这批化石是1亿年前恐龙的脚印。回答下列小题。 7. 恐龙繁盛的时代是 A. 太古代 B. 元古代 C. 古生代 D. 中生代 8. 根据恐龙脚印推测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A. 干旱环境 B. 地势低洼,环境潮湿 C. 热带海域 D. 森林密布 【答案】7. D 8. B 【解析】 【7题详解】 恐龙生活在距今约22500万年(显生宙古生代三叠纪晚三叠世)至距今约6500万年(显生宙中生代白垩纪晚白垩世),因此中生代被誉为:恐龙的时代。故本题选择D。 【8题详解】 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盛。恐龙脚印化石的形成首先需要潮湿的环境,另外,化石只能在沉积岩中形成,要发生沉积,地势应该低洼。综合下来只B选项符合,故本题选择B。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 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圈层所在的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 B. ②圈层即岩石圈 C. ③圈层为岩浆发源地 D. 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10. 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波速都增加 B. 在⑤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 C. 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 D. 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 【答案】9. C 10. B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①圈层所在的大气圈,位于平流层,其大气密度很小,有臭氧层分布,A错。②圈层在陆地,厚度33千米,是陆壳平均厚度,所在圈层是地壳,B错。③圈层位于莫霍面下面,上地幔顶部,为岩浆发源地,C对。④圈层是地核,物质状态为液态,D错。 【10题详解】 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波速都增加,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减慢,A错。⑤圈层是地核,无法观测到横波,B对。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生物圈,C错。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有的是不连续的,有的是连续但不规则的,D错。 11.下图是“大气垂直分层”图,图中三个垂直分层的名称,正确的是( ) A. ①对流层 B. ②臭氧层 C. ③平流层 D. ③电离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按照大气在垂直方向的各种特性,将大气分成若干层次。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依次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按大气电离状况,可分为电离层和非电离层。读图可知,得知①大约在12千米以下范围,多对流运动,是对流层;②在对流层顶到大约50千米的范围,是平流层;③在平流层顶以上的范围,是高层大气。对应正确的只有A项,故本题选择A。 12.为进一步有效治理全球变暖,科学家将于2018年在美国发射一颗高空热气球,向大气平流层中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冷却地球的同时修复臭氧层。读图,完成下题。 平流层是指左图中的(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按照大气在垂直方向的各种特性,将大气分成若干层次。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依次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从对流层顶到50~55 KM高度的一层称为平流层。对应选项中的b,故本题选择B。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7年7月4日12时25分在吉尔吉斯斯坦(39.45°N,73.25°E)发生3.9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3. 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 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 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 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14.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岩石圈 【答案】13. A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地震是岩石圈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地球内能主要来自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故A正确,B错误。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可对人类产生巨大危害。故C、D错误。 【14题详解】 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而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仅8km,故A正确。 15.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是( ) A. 耀斑 B. 黑子 C. 太阳风 D. 日珥 【答案】A 【解析】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选择A。 16. 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活动 B. 太阳辐射会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C. 太阳活动对气候没有影响 D. 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产生“磁暴”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 地球上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不是太阳活动,A错。太阳活动会导致无线点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不是辐射,B错。太阳活动对气候的降水有影响 ,C错。太阳活动增强时会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对。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地球上的C圈层是一个( ) A. 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 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C. 连续的、有规则的圈层 D. 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8. 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其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 A. A圈层 B. B圈层 C. C圈层 D. D圈层 【答案】17. B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球上的C圈层是水圈,水圈是地球表面和接近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中,水圈的水体的三相变化,分布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分布范围广是连续的,但及到地形和海陆轮廓的影响,形状是不规则的。故本题选择B。 【18题详解】 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也就是图中的A,生物圈也就是图中的B和水圈图中的C。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链的一个统称,他包含了生物链和所有细微的生物和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活跃的一个圈层统。故本题选择B。 19. 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厚度最大圈层是地幔,厚度最小圈层是地壳 B.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C. 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 地震波中的纵波能够通过地球内部的所有圈层,横波则不能 【答案】D 【解析】地壳内部三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为地核,A错误;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B错误;地幔位于古登堡面以上,莫霍界面以下,C错误;纵波能在固、液态中传播,而横波不能通过液态,故D项正确。 20.在地球内部圈层中,莫霍界面划分开的两圈层是 ( ) A. 岩石圈和地幔 B. 地壳和地幔 C. 地幔和地核 D.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以莫霍界面划分开的两圈层是地壳和地幔。地幔和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为界。选择B项。 二、主观题 2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太阳系是地球的家园,太阳及太阳活动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表1:太阳系行星数据比较(部分) 特征 行星 轨道半径 (天文单位) 质量 (地球=1) 大气状况 表面平均温度(℃) 甲 9.5 317.94 大气稀薄,气压极低 ﹣150(云) 地球 1 1 大气以N2和O2为主,气压适中 15(固体表面) 乙 0.72 0.82 大气以CO2为主,气压是地球的90倍 480(固体表面) (1)在图1中,行星A和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与地球相邻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在图2中,亮度最大的一层是________(填字母),发生在该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________;温度最高的一层是________(填字母)。 (3)据国外媒体报道,2012年4月16日,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到一次中等强度太阳耀斑爆发。太阳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________层,该层在图2中的字母代号是________,发生在这一层的太阳活动还有________。 (4)表1中,行星甲对应于图1中的________(字母),乙对应于图1中的________(字母)。按照行星的分类,行星甲属于________行星,行星乙属于________行星。 (5)在表1“大气状况”一栏中,有一个行星的资料是错误的,该行星是________(甲/乙),判断其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 (6)根据表1中的资料,解释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答案】(1)①金星 ②木星 ③A (2)①A ②黑子 ③C (3)①色球 ②B ③日珥 (4)①B ②A ③巨行星 ④类地行星。 (5)①甲 ②甲质量巨大,可吸引大量气体,因此不会“大气稀薄,气压极低”。 (6)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的温度15℃很适合生命活动;地球质量适中,适度的引力吸引了较多的大气和水;地球大气中有适合呼吸作用的氧气。 【解析】 【详解】(1)太阳系八大行星排列顺序: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太阳系,指的是以太阳为中心的恒星系。所以A是金星,B是木星,和地球相邻的是金星。 (2)太阳大气从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读太阳外部大气示意图得知,最亮的是光球层也就是A。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色斑点。温度最高的是日冕层,也就是图中的C。 (3)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一般认为发生在色球层中,也就是图中的B。色球层上的主要活动有日珥,日冕上的主要活动有带电粒子活动,还有目前尚无定论的“冕洞”现象。 (4)八大行星分类成,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地球);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对照表格中数据,明显质量大,是巨行星;乙是类地行星。 (5)读表1:太阳系行星数据比较(部分)得知,甲的质量巨大,可吸引大量气体,因此不会“大气稀薄,气压极低”,对应错误。 (6)根据表1中的资料得知,太阳和地球距离适中,地球表面的温度15℃,很适合生命活动;地球质量适中,适度的引力吸引了较多的大气和水;大气以N2和O2为主,气压适中,有呼吸用的氧气。 22.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剖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界面名称:B________;D________。 (2)圈层名称:A________;C________;E________。 (3)________(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________的主要源地之一。 (4)岩石圈是指________层(填字母)和____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由________构成。 (5)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测知________而得到的。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 地壳 地幔 外核 (3) C 岩浆 (4)A 上地幔 岩石 (5)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有规律的变化 【解析】 【详解】(1)读地球内部圈层剖面示意图可知,界面名称:B为莫霍界面,陆地下33km处;D古登堡界面,2900km处。 (2)根据地震波变化特点,地球内部圈层分(上到下)圈层对照图示名称:A为地壳,C为地幔,E为外核,F为内核。 (3)莫霍界面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上地幔上部大致80—400km处,可能是岩浆的主要源地之一。 (4)岩石圈是指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 (5)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测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有规律的变化而得到的。地震波分有两种:横波和纵波。纵波可穿越三态,横波可穿越固态和液态。再穿过莫霍界面时两者的速度都增加,到了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速度陡然下降,后又继续增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