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第1单元 群文阅读1 找寻诗歌源头品味诗意生活 Word版含解析
- 1 - 阅读导引 一部《诗经》,镌刻着几千年前先民们或深或浅的脚印,记录着他们的喜怒哀 乐。展卷吟诵,我们仿佛感受到了那跳动的脉搏,听到了那历史的心跳,也听到 了那穿越时空的声声叹息…… 一篇《离骚》,我们惊叹于那精骛八极的想象,嗅到了那随风盘旋的花香,看 到了汨罗河畔徘徊的身影,更有那颗为国家民族而跃动的心房,和哀民生之多艰 的炽烈情怀…… 中国诗歌,发源于斯,发展于斯,繁荣于后世。 醉倚纱窗,一季繁华,却不与我有染。独守寒舍,万种风情,唯赋予落花知。 待风华正茂,和着平仄交错的韵律,轻弹琵琶语,浅唱采莲曲,低吟浣溪沙,尽 享空山鸟语的诗意生活;等流年老去,沾染风花雪月的柔情,醉卧山间云,闲钓 水中月,笑看雾里花,品味云水禅心的超然境界。 于是,在精神的天空中,永远闪耀着两颗理想的星星!我们的生活,也因有 了诗意的点缀,而变得更加精彩,更加绚丽多姿! 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 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 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 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 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 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 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 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 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 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 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 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 - 2 - 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 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 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 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 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 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 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 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 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 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 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 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 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 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 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 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 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 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 查证的河。 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 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 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 的听众,是幸福的。 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 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 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 3 -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 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 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 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选自新浪博客) 屈原与《楚辞》 李敬一 一、屈原生平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期,这是楚国历史上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战国的大环境中,屈原又生逢“合纵”“连横”斗争最为尖锐、激烈的时候。 战国七雄中,秦、楚、齐三国国力最强(秦国改革彻底,军事力量最强;齐国 濒海据陆,最为富庶;楚之疆域最大),都具有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条件。这三 国中又以秦、楚斗争最为尖锐。屈原的一生始终处在时代斗争的漩涡之中。 屈原年轻时颇有才干,“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再加 上他出身于王室公族(当时楚国有屈、景、昭三氏同为公族),所以,在他 23岁左 右,便被封为“左徒”之职,其地位仅次于“令尹”(楚相)。 屈原在担任左徒期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 诸侯”(《史记》),担负着楚国的内政改革和外交事务。屈原对内主张“修明法度” “举贤授能”,对外则主张“联齐抗秦”,统一中国,这使屈原受到楚王信任。他 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图有所作为、实现“美政”。 但是几年之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了。 怀王曾令“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 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 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这是说屈原受怀王重托,起草改革宪令。而代表旧贵族集团利益的上官大夫 想探知宪令的内容,屈原不告诉他,上官大夫试图抢夺,两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 斗争。后来上官大夫到怀王那里进谗言,挑拨怀王与屈原之间的关系,怀王轻信 上官大夫的话,疏远了屈原。 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包括屈原)对顷襄王和子兰 当初鼓动怀王赴秦之约而导致怀王死于秦、楚国蒙受奇耻大辱之事,十分愤慨, - 4 - 对顷襄王和子兰颇有怨愤之辞。于是“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 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被逐出郢都,放逐在江南长江及沅湘流域的荒野之地,过着长期漂泊愁 苦的生活。他沿江而下到过鄂渚(今湖北武汉)、陵阳(大概在今安徽境内),再折返 溯江而上过洞庭,到辰阳、溆浦(均属今湖南省),再过洞庭到达汩罗江畔,历时二 十年。 然而,正是因为流放,使得屈原广泛地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也接触了丰 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光辉的诗篇。诗人的不幸,正是文学 史的万幸,人生的悲剧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二、楚辞之花 屈原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大量的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诗歌。汉成帝时期 的刘向,把以屈原的诗歌为代表的楚国作家的作品汇编成集,题名为《楚辞》,后 世就以“楚辞”作为屈原作品的代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离骚》等作品。 《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学 史上一篇光辉千古的杰作,诗中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和 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全诗洋溢着政治热情,充满了丰富的想象,采用了奇特的象征,运用了巨大 的夸张,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同时以香草美人做比喻,代指君臣政治上的 协调,从而构成庞大的比兴体系。 诗中还大量运用当时的楚地方言,“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有着 鲜明的楚民族特色,是楚文化的优秀代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就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湘君》《湘夫人》以舜帝与二妃的传说为题材,写出了“湘君”与“湘夫人” 的深深爱恋和苦苦相思,是中国古代最具艺术意味也最为感人的爱情诗。 传说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并且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与舜为妃。 后来舜帝南巡安抚少数民族,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二妃因牵挂、思念舜帝, 便南下潇湘千里寻夫。当她们得知丈夫已死,伤心的泪水洒落在竹丛中,竹叶为 之尽斑(后世称之为斑竹,又称湘妃竹)。随后,二妃也投水而死,化为湘水女神。 - 5 - 屈原依据这一传说,在《湘君》《湘夫人》中塑造了对爱情无限忠贞的一对青 年男女的美丽形象;同时,作者将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思想情感揉进了人物形象 中,将两首诗变为失恋的主题,显得格外凄婉、沉郁。同时,又开创了中国古代 诗歌中以香草美人比喻君臣遇合的传统。 《湘君》一诗写湘夫人等待湘君,《湘夫人》则是写湘君期待与湘夫人约会, 但阴差阳错,他们却难以聚首。 再看《国殇》。《小尔雅》曰:“无主之鬼谓之殇。”国殇:死于国事者,亦即 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这首诗成功塑造了一位刚强勇武、以身殉国的令人崇敬的 爱国英雄形象,也是追悼所有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它寄托着屈原的爱国精神, 今天读来,依然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 《国殇》与“九歌”中其他篇章的艺术风格不同,声调激越、铿锵,风格刚 健、豪放、苍凉、悲壮,完全是写实的。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开篇略去任何叙述,如同运用电影特写镜头,直接描写在主帅指挥下的楚国 士兵和秦兵拼死战斗的激烈、紧张场面。 楚军阵地被秦兵攻陷,主帅车骑受伤,但他仍坚定地指挥着战斗,直杀得天 怨神怒,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与战士们一同倒下,壮烈牺牲在战场之上。这一 段具体写主帅指挥战斗直至牺牲时的情景。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这一段是对楚国阵亡将士的哀悼和对其精神的歌颂。 屈原以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他 的人格、他的品质,凝聚成一种精神,这就是“屈子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为真理而求索。屈原出身贵族,却不安于既得利益,坚持改革的理想,毕 生追求“举贤授能”的“美政”,亦即改革内政,实行法治,振兴楚国,进而由 楚国来统一全中国。 (2)光辉峻洁的人格。按常理,以屈原的身份完全可以在楚国旧贵族把持朝政 - 6 - 的环境中随波逐流,但他却不与腐朽的旧贵族集团同流合污,由此而受到黑暗势 力的残酷迫害和打击。 屈原没有低头,他奋起揭露旧贵族,同他们做斗争,正是在这一斗争中体现 了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高尚人格。 (3)赤诚的爱国精神。在战国时期,知识分子“朝秦暮楚”是常见的选择,是 一种社会风气。但屈原热爱故乡,热爱人民,深信“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并且把热爱楚国与热爱华夏民族统一起来,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屈原走了,端午节还在; 楚国早已统一于华夏大家庭了,但“楚辞”还在。 在西汉,文人深受楚辞的影响,创造了太平盛世标志性的文学样式——汉赋, 汉赋华丽的辞藻、铺张扬厉的形式,都是直接学楚辞,因而被称为汉代“辞赋”。 后来,楚辞又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如毛主席词“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 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骚”就是指屈原的作品《离骚》。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受楚辞排比、夸张手法的影响,又产生了骈体文,讲 究对仗,讲究修辞;而在南齐永明年间产生的“永明体”诗歌,讲对仗、讲平仄、 讲押韵,又直接影响了唐代格律诗(律诗、绝句)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导致了 唐诗的繁荣,更不用说以“香草”“美人”为特色的宋词了。 可以这样说,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 长江流域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学。其中,屈原和楚辞功不可没,所以,国学大 师王国维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 一代之文学。”(《宋元戏曲史·序》)楚辞是“一代之文学”,骈体文是“一代之文 学”,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当时的“一代之文学”。 (选自晴川书院人文系列讲座第十五讲《屈原与楚辞》) 唐诗过后是宋词(节选) 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 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 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 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只是因 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 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非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 - 7 - 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说实在的,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样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过 去我们文学史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给文学注入了多少多少新 鲜的养分,这都不错。不过,在“下贱者最聪明”“劳动人民最懂文学”的观念 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 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 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 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 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也许有人会以引《病梅馆 记》来讽刺说这是把朴素自然的文字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又有哪一个艺术 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崇朴素的民间 味儿也不能回到“杭呦杭呦”的时代不是?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 歌词。 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 般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理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 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唐诗宋词那里 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在花裤衩上打补丁,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 的底色。没有对语言的真正的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乔装作致也只是在玩狗熊 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文化品位 说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缺少它就是让人瞧着俗气;知识储备看上去是一个无 关的因素,但没有它就是让人看作浅薄。 诗歌是越来越不景气,这也难怪,一些故作深沉的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 那儿有意“自绝于人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画地为牢,那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 懂的诗歌把一点点有限的感情探过来拧过去,痛苦得别扭,喜欢得蹊跷,意思九 曲十八弯,上气不接下气地用生造词语拼接了又撕碎,撕碎了又拼接;流行歌曲 是越唱越热闹,倒也必然,可相当多的歌词也好像是在那里重复来重复去地唱老 调,那些浅浅的笑靥和嗲嗲的娇嗔加上东拼西凑的词语仿佛把一滴感情化开变成 一大锅浓汤灌进听众的耳朵里,常常不知所云的歌词让不知就里的听众觉得深沉 奥妙,让稍有知识的听众觉得莫名其妙。在这个既没有了唐诗又没有等到宋词的 时代,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 - 8 - 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随便怎么都行,只要有让人还能感动的 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 (选自豆丁网) 古老先民们沉重的喘息,快乐的吟唱,甚至愤怒的吼声,都汇聚成一首首动 人的诗歌。透过历史的云烟,漫过大漠绿洲,穿越惊涛骇浪,这一首首诗歌,跃 动着优美的旋律,和着时代的鼓点,款款来到我们面前。 诗歌是生活的原始记录,是感情的喷发物,也是思想的升华。诗人赋予诗歌 以旋律,生活赋予诗歌以生命。生命因为有了诗歌的存在而变得丰富多彩,生活 因有了诗歌,变得阳光明媚,变得绚丽多姿…… 《诗经》名句 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选自《诗经·卫风·淇奥》) 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选自《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选自《诗经·周南·关雎·序》)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选自《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选自《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6.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选自《诗经·墉风·相鼠》) 7.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选自《诗经·召南·江有汜》) 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选自《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9.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 9 - (选自《诗经·小雅·白驹》) 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选自《诗经·小雅·小旻》) 1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选自《诗经·大雅·荡》)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选自《诗经·王风·黍离》) 《离骚》名句 1.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芷!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7.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8.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9.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10.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1.热爱诗词,不应止于背诵 《中国诗词大会》暴露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难道就只是背诵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 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 基因链条。 千年往事凭诗见。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寻 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 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 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 10 - 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而应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 去探寻他们“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那份执着,去用心感受诗意之美。 2.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中国诗词大会》是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透露出的是观众对中华传 统文化给予我们美的滋养的认同、享受和期待,也说明很多人愿意亲近优秀传统 文化。我们一直需要的,是有一个契机去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有一种热情去延 续古老诗词歌赋的青春。 有人说,传统的诗词歌赋正在引发今天国人的文化共鸣。需要看到,从对诗 词节目的追捧,到大众“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着不小的差距。“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洲。”这种诗兴与气势不是看几次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就能达 成的。如何以诗词热为契机形成良好氛围,启迪更多人去热爱和学习传统文化, 值得思考。 培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既需要丰富艺术人文学习经历,引导人们逐步 理解传统文化精品的意境和美感,还需要在文化普及层面做更多的探索。尤其在 中小学语文教育上,需要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更加重视古诗词等优秀 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 期待在诗词热“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引导下,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 多人的追求,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真正深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问题探究】 1.《横穿〈诗经〉的河流》中“原稿”和“贫血”在文中各是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稿”在文中的含义:大自然所创造的原野、山谷、河流、森林等。 “贫血”在文中的含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 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意对即可) 2.《横穿〈诗经〉的河流》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 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②层层深 - 11 - 入,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③增加诗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空 间。 3.文题“唐诗过后是宋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 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 4.所选三篇文章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经》作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 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 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所选《横穿〈诗经〉的河流》,是一篇散文, 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 思路,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 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离骚》则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它以理想与现 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 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所选《屈 原与〈楚辞〉》是一篇发言稿,李教授详细剖析屈原的精神与楚辞的艺术特质,介 绍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而《唐诗过后是宋词》,是一篇论述类文章,作者认为诗 词创作要做到有文化品位,要做到内涵丰富深沉,就应该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 就应该有知识储备,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真情实感,深刻动人。三篇文章 体裁各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暗合了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体现了探寻诗歌源头与 诗意生活的有机统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