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延庆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2019年北京市延庆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2分) 1.(1分)陶瓷是中华民族在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发明。如图所示的陶瓷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混合 B.定型 C.烧制 D.画坯 2.(1分)下列物质中,含有金属元素的是( ) A.Al2O3 B.H2SO4 C.NO2 D.P2O5 3.(1分)缺乏下列元素,容易导致青少年得佝偻病的是( ) A.Fe B.Zn C.Na D.Ca 4.(1分)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为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 A.铁丝 B.红磷 C.木炭 D.蜡烛 5.(1分)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 A.金戒指 B.铝蒸锅 C.铁锤 D.铜导线 6.(1分)每年4月初,延庆区香营杏花园清香四溢,能闻到杏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质量小 B.分子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由原子构成 7.(1分)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煤 B.石油 C.风能 D.天然气 8.(1分)下列微粒中,能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 A.2H B.2H+ C.H2O D.2H2 9.(1分)电解水实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2中得到H2 B.产生H2与O2的质量比约为2:1 C.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O2 D.该实验说明水由H2和O2组成 10.(1分)用如图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中氮气难溶于水是该法测定的前提 B.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C.瓶中液面上升到刻度1,是因为气压减小了 D.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11.(1分)已知:20℃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固体种类 NaCl NaCl NaNO3 NaNO3 NaNO3 固体的质量/g 30 60 30 60 9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00 如表是20℃时实验得出的数据,根据该数据,则下列关于①~⑤所得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②=④ B.溶液质量:①<② C.溶质质量分数:①=③ D.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2:25 12.(1分)下列实验能达成实验目的是( ) A B C D 目的 检验碳酸盐 配制质量分数10%的NaCl溶液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验证与氧气接触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实验 A.A B.B C.C D.D 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3分)【生活现象解释】 13.(1分)补齐连线。从A或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A计分。 A 物质﹣用途 B 物质﹣﹣主要成分 14.(2分)氧烛是一种用于缺氧环境中自救的化学氧源,其主要成分为NaClO3,还含有适量的催化剂、成型剂等,一定条件下能持续放出高纯氧气。 (1)氧烛可用于自救是由于产生的氧气能够 。 (2)NaClO3属于 (填序号)。 A.纯净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15.(2分)老师带领学生参观炼铁厂结束时,老师进行了小结,并就金属冶炼和金属回收再利用提出了两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化学方程式作答. (1)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的原理是 . (2)废旧钢铁表面的铁锈可用盐酸除去,其原理是 . 三、【科普阅读理解】 16.(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茶”知多少 我国茶文化渊源流长。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苏轼有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饮茶不但可以提神,还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这些功效来源于茶叶中含有的600多种化学成分。茶叶中的咖啡碱是构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喝茶能提神解乏、兴奋消倦,其原因就是咖啡碱能使人体中枢神经产生兴奋、强心作用。茶多酚是茶叶中30多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在茶叶的药效中起主导作用。 茶树适宜生长在pH 4.5~6.5的土壤中,并且品种和环境不同,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不同。大叶种含的茶多酚较小叶种多。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光线越强的地方,所种的茶中茶多酚较多。通常而言,在500米海拔以上,相对低海拔所产的茶比高海拔产的茶所含的茶多酚要多。 茶的品质和对人体的保健功效主要取决于茶水浸出物中茶多酚的含量。茶汤越浓、刺激性越强、收敛性越明显、越苦涩、回甘越好就说明茶汤中含的茶多酚浓度越大。不同的泡茶方法影响着茶多酚的溶解。以龙井茶为例进行研究,下图2为水温及浸泡时间对茶多酚溶解率的影响。 除了控制水温和浸泡时间外,多次浸泡也可提高茶多酚的溶解率。 茶虽有多种保健功效,但有些人是不宜饮茶的。如:缺铁性贫血的人;溃疡病患者;发热病人;经常失眠的人在睡前不宜饮茶;儿童不宜饮浓茶;高血压病人不宜多饮茶。 请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茶叶中能起到提神解乏、兴奋消倦的物质是 。 (2)茶树适宜生长在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3)茶杯中的滤网可使茶叶与茶水分离,其分离方法相当于实验基本操作中的 。 (4)洗茶应采用低温水(50℃左右)短时间快速冲洗的方法,目的是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茶叶的药效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茶多酚 B.南方茶产区种的茶比北方茶产区种的茶所含茶多酚相对含量要高 C.分析上图得到的结论是:泡茶时水温越高,时间越长,茶多酚溶解越多 D.为使茶多酚溶解率达到80%以上,冲泡龙井茶水温首选90℃,并至少浸泡10min后再饮用 四、【生产实际分析】 17.(2分)烟道气中含有大量CO2,经“捕捉”可用于生产尿素、甲醇等产品。 (1)检验烟道气中CO2的方法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用“捕捉”的CO2生产甲醇(CH3OH)。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生产32千克甲醇需要乙的质量为 千克。 18.(3分)工业上用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制备硫酸,主要流程如图: (1)向沸腾炉中加入黄铁矿时需要将矿石粉碎,目的是 。 (2)接触室里的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有 。 (3)吸收塔中生成硫酸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五、【基本实验及原理分析】 19.(3分)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收集二氧化碳用C不用D装置的原因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2分)小明欲做两个实验,可供选择的基本实验操作如图: (1)去除粗盐中的泥沙实验,其主要步骤是:③→ → (填序号)。 (2)配制160g 10%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中,若图④变为仰视读数,其实验结果会 (填“偏大”或“偏小”)。 21.(2分)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 B (1)图A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操作为 。 (2)该实验的结论是 (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图B中,若X溶液为硫酸铜溶液,则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 (2)若X溶液为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该反应发生的原因是 。 22.(2分)研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一些物质的着火点如下表所示。 物质 红磷 木材 无烟煤 着火点/℃ 240 250~330 700~750 (1)实验1:在铜片两端分别放置木块和无烟煤块,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2:将红磷置于铜片上,用沙土覆盖,点燃酒精灯持续加热,红磷始终不燃烧,其原因是 。 23.(3分)实验小组用pH传感器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向烧瓶中缓慢注入稀盐酸,能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 (3)60s时,向烧瓶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则烧瓶内溶液中的溶质是 。 六、【科学探究】 24.(6分)同学们发现新鲜的苹果汁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色,仿佛铁生锈一样。 于是,研究性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苹果汁变色的原因。 【查阅资料】 a.苹果汁中含有0.001%的二价铁物质,同时也含有多酚类物质,多酚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变为褐色。 b.二价铁在空气中或与浓硝酸反应都能变为三价铁,且三价铁的溶液为黄色 c.硫氰化钾(KSCN)溶液变色规律 药品 二价铁溶液 三价铁溶液 KSCN溶液 不变色 变红色 【猜想与假设】 Ⅰ.苹果汁变色与苹果中的铁元素有关 Ⅱ.苹果汁变色是苹果汁中的多酚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结果 【进行实验】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1 试管②中未出现明显变化 试管③中 实验2 分别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 (如图所示) 试管编号 1min 10min 24 小时 ① 黄褐色 褐色 深褐色 ②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③ 略有些黄色 浅黄 黄色 实验3 苹果汁不变色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验证了苹果汁中含有二价铁物质。在该实验中③的现象是 。 (2)实验2的②中FeSO4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该实验中,试管②③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由实验2得出:猜想Ⅰ (填“成立”或“不成立”)。 (3)为验证猜想II成立,实验3应进行的操作 。 【反思与评价】 (4)写出一种防止苹果汁变色的方法 。 2019年北京市延庆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2分) 1.(1分)陶瓷是中华民族在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发明。如图所示的陶瓷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混合 B.定型 C.烧制 D.画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混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定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画坯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1分)下列物质中,含有金属元素的是( ) A.Al2O3 B.H2SO4 C.NO2 D.P2O5 【分析】根据各选项中物质的化学式的含义、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Al2O3是由铝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其中铝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 B、H2SO4是由氢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含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C、NO2是由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含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D、P2O5是由磷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含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化学式的含义、元素的分类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3.(1分)缺乏下列元素,容易导致青少年得佝偻病的是( ) A.Fe B.Zn C.Na D.Ca 【分析】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 故选:D。 【点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熟记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1分)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为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 A.铁丝 B.红磷 C.木炭 D.蜡烛 【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5.(1分)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 A.金戒指 B.铝蒸锅 C.铁锤 D.铜导线 【分析】根据金属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回答。 【解答】解:铝蒸锅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的知识,了解金属的性质和用途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6.(1分)每年4月初,延庆区香营杏花园清香四溢,能闻到杏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质量小 B.分子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香营杏花园清香四溢,能闻到杏花香,是因为杏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杏花花香。 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杏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质量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B、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闻到杏花香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 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杏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杏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由原子构成无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1分)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煤 B.石油 C.风能 D.天然气 【分析】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很少污染,且有些可以再生,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解:石油、天然气、煤属于化石能源,短时间内不可形成,是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氢能是清洁能源且可以再生,是新能源的范畴;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石能源与新能源,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 8.(1分)下列微粒中,能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 A.2H B.2H+ C.H2O D.2H2 【分析】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解答。 【解答】解: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H2。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9.(1分)电解水实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2中得到H2 B.产生H2与O2的质量比约为2:1 C.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O2 D.该实验说明水由H2和O2组成 【分析】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的相关知识解决。 【解答】解:A、由电解水实验图可知,试管2中的气体是电源的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小是O2,故此选项错误; B、试管2中的气体体积小是氧气,试管1中的气体体积大是氢气,氢气和氧气两者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故此选项错误; C、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O2,故此选项正确; D、水是纯净物不可能由两种气体组成,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要熟悉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结论,熟记“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的内涵。 10.(1分)用如图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中氮气难溶于水是该法测定的前提 B.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C.瓶中液面上升到刻度1,是因为气压减小了 D.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分析】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空气中氮气难溶于水是该法测定的前提,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额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C、瓶中液面上升到刻度1,是因为瓶内气体体积减小,瓶内压强减小了,故选项说法错误。 D、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1分)已知:20℃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固体种类 NaCl NaCl NaNO3 NaNO3 NaNO3 固体的质量/g 30 60 30 60 9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00 如表是20℃时实验得出的数据,根据该数据,则下列关于①~⑤所得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②=④ B.溶液质量:①<② C.溶质质量分数:①=③ D.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2:25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固体是否能完全溶解在水中,然后根据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已知20℃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所以①③④能完全溶解,且为不饱和溶液;而②中只能溶解36g氯化钠形成饱和溶液,⑤中只能溶解88g硝酸钠形成饱和溶液。 A.溶液②中溶质的质量为36g,④中溶质的质量为60g,故错误; B.溶液①的质量为:30g+100g=130g;溶液②的质量为:36g+100g=136g,溶液质量:①<②,故正确; C.溶液①和③均是在100g水中溶解了30g溶质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正确; D.溶液⑤是在100g水中溶解了88g硝酸钠,所以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88:100=22:25,故正确。 故选:A。 【点评】解题时要根据溶解度做出判断,哪种溶液中的溶质能完全溶解,哪一个有剩余,然后再根据选项要求解答。 12.(1分)下列实验能达成实验目的是( ) A B C D 目的 检验碳酸盐 配制质量分数10%的NaCl溶液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验证与氧气接触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实验 A.A B.B C.C D.D 【分析】A、稀盐酸能和碳酸盐、比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气体; B、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可以计算溶质质量和水的质量; C、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D、红磷着火点比白磷着火点高。 【解答】解:A、实验过程中,即使产生气泡,也不能说明固体是碳酸盐,这是因为比较活泼的金属,例如铁、锌等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配制质量分数10%的NaCl溶液时,把10g氯化钠溶解在90mL水中恰好形成10%的氯化钠溶液,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氢气逸出装置,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实验过程中,即使红磷和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这是因为热水的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3分)【生活现象解释】 13.(1分)补齐连线。从A或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A计分。 A 物质﹣用途 B 物质﹣﹣主要成分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干冰升华吸热,可冷藏食品;碳酸钙中含有钙元素,用于补钙剂;熟石灰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氯化钠俗称食盐;氧化钙俗称生石灰。 答案: 【点评】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2分)氧烛是一种用于缺氧环境中自救的化学氧源,其主要成分为NaClO3 ,还含有适量的催化剂、成型剂等,一定条件下能持续放出高纯氧气。 (1)氧烛可用于自救是由于产生的氧气能够 供给呼吸 。 (2)NaClO3属于 AB (填序号)。 A.纯净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分析】(1)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物质的分类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氧气能供给呼吸; 故填:供给呼吸; (2)NaClO3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故填:AB。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15.(2分)老师带领学生参观炼铁厂结束时,老师进行了小结,并就金属冶炼和金属回收再利用提出了两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化学方程式作答. (1)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的原理是 3CO+Fe2O32Fe+3CO2 . (2)废旧钢铁表面的铁锈可用盐酸除去,其原理是 Fe2O3+6HCl=2FeCl3+3H2O .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其中一氧化碳体现出了具有还原性;故填:3CO+Fe2O32Fe+3CO2;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三、【科普阅读理解】 16.(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茶”知多少 我国茶文化渊源流长。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苏轼有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饮茶不但可以提神,还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这些功效来源于茶叶中含有的600多种化学成分。茶叶中的咖啡碱是构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喝茶能提神解乏、兴奋消倦,其原因就是咖啡碱能使人体中枢神经产生兴奋、强心作用。茶多酚是茶叶中30多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在茶叶的药效中起主导作用。 茶树适宜生长在pH 4.5~6.5的土壤中,并且品种和环境不同,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不同。大叶种含的茶多酚较小叶种多。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光线越强的地方,所种的茶中茶多酚较多。通常而言,在500米海拔以上,相对低海拔所产的茶比高海拔产的茶所含的茶多酚要多。 茶的品质和对人体的保健功效主要取决于茶水浸出物中茶多酚的含量。茶汤越浓、刺激性越强、收敛性越明显、越苦涩、回甘越好就说明茶汤中含的茶多酚浓度越大。不同的泡茶方法影响着茶多酚的溶解。以龙井茶为例进行研究,下图2为水温及浸泡时间对茶多酚溶解率的影响。 除了控制水温和浸泡时间外,多次浸泡也可提高茶多酚的溶解率。 茶虽有多种保健功效,但有些人是不宜饮茶的。如:缺铁性贫血的人;溃疡病患者;发热病人;经常失眠的人在睡前不宜饮茶;儿童不宜饮浓茶;高血压病人不宜多饮茶。 请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茶叶中能起到提神解乏、兴奋消倦的物质是 咖啡碱 。 (2)茶树适宜生长在 酸性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3)茶杯中的滤网可使茶叶与茶水分离,其分离方法相当于实验基本操作中的 过滤 。 (4)洗茶应采用低温水(50℃左右)短时间快速冲洗的方法,目的是 减少茶多酚流失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在茶叶的药效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茶多酚 B.南方茶产区种的茶比北方茶产区种的茶所含茶多酚相对含量要高 C.分析上图得到的结论是:泡茶时水温越高,时间越长,茶多酚溶解越多 D.为使茶多酚溶解率达到80%以上,冲泡龙井茶水温首选90℃,并至少浸泡10min后再饮用 【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咖啡碱能使人体中枢神经产生兴奋、强心作用”填空; (2)根据pH<7显酸性填空; (3)对净化水的方法掌握应用程度; (4)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 (5)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分析。 【解答】解:(1)因为咖啡碱能使人体中枢神经产生兴奋、强心作用,所以茶叶中能起到提神解乏、兴奋消倦的物质是 咖啡碱。 (2)pH 4.5~6.5的土壤属于 酸性。 (3)茶杯内的纱网能滤去茶叶,和过滤器除去水中泥沙原理是一样的; (4)洗茶应采用低温水(50℃左右)短时间快速冲洗的方法,目的是 减少茶多酚流失。 (5)A、茶多酚是茶叶中30多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在茶叶的药效中起主导作用。故正确; B、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光线越强的地方,所种的茶中茶多酚较多。所以南方茶产区种的茶比北方茶产区种的茶所含茶多酚相对含量要高。故正确; C、分析上图得到的结论是:泡茶时水温越高,时间越长,茶多酚溶解越多,故正确; D、由图中的信息知,为使茶多酚溶解率达到80%以上,冲泡龙井茶水温首选90℃,并至少浸泡10min后再饮用,故正确。 故答案是:(1)咖啡碱;(2)酸性;(3)过滤;(4)减少茶多酚流失;(5)ABC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全,但难度不大,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四、【生产实际分析】 17.(2分)烟道气中含有大量CO2,经“捕捉”可用于生产尿素、甲醇等产品。 (1)检验烟道气中CO2的方法是 CO2+Ca(OH)2═Ca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用“捕捉”的CO2生产甲醇(CH3OH)。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生产32千克甲醇需要乙的质量为 6 千克。 【分析】(1)根据检验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的石灰水,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1)检验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CH3OH+H2O 设需要乙的质量为x, CO2+3H2CH3OH+H2O 6 32 x 32kg x=6kg 故答案为: (1)CO2+Ca(OH)2═CaCO3↓+H2O; (2)6。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3分)工业上用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制备硫酸,主要流程如图: (1)向沸腾炉中加入黄铁矿时需要将矿石粉碎,目的是 增大矿石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 (2)接触室里的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有 硫 。 (3)吸收塔中生成硫酸的化学方程式为 SO3+H2O═H2SO4 。 【分析】(1)根据粉碎后能增大接触面积,进行分析解答。 (2)接触室中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三氧化硫,进行分析解答。 (3)吸收塔中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向沸腾炉中加入黄铁矿时需要将矿石粉碎,目的是增大矿石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接触室中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三氧化硫,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硫元素,由+4价变为+6价。 (3)吸收塔中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3+H2O═H2SO4。 故答案为: (1)增大矿石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硫; (3)SO3+H2O═H2SO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工业上用黄铁矿制备硫酸的主要流程,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五、【基本实验及原理分析】 19.(3分)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填序号)。收集二氧化碳用C不用D装置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 【分析】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解答】解:(1)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不需要加热,应该用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收集二氧化碳用C不用D装置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故填: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故填:2KMnO4K2MnO4+MnO2+O2↑。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0.(2分)小明欲做两个实验,可供选择的基本实验操作如图: (1)去除粗盐中的泥沙实验,其主要步骤是:③→ ① → ② (填序号)。 (2)配制160g 10%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中,若图④变为仰视读数,其实验结果会 偏小 (填“偏大”或“偏小”)。 【分析】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和操作过程,分析确定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 根据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粗盐提纯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溶解时,主要步骤③①②; (2)配制160g 10%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中,若图④变为仰视读数,但量取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大,即量取的水多了,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故填:(1)①②;(2)偏小。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步骤、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1.(2分)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 B (1)图A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操作为 将纸花一半喷湿放入CO2瓶中 。 (2)该实验的结论是 CO2+H2O═H2CO3 (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图B中,若X溶液为硫酸铜溶液,则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Fe+CuSO4═Cu+FeSO4 。 (2)若X溶液为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该反应发生的原因是 铁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 。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排在H前的金属能和盐酸、硫酸反应分析解答。 【解答】解:A、(1)注意设计实验要有对照实验,故纸花一半喷湿放入CO2瓶中;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B、(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铜的前面,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 (2)铁与稀盐酸反应,因为铁排在H的前面。 故答案为:A (1)将纸花一半喷湿放入CO2瓶中; (2)CO2 +H2O═H2CO3; B (1)Fe+CuSO4═Cu+FeSO4; (2)铁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常见金属的活动性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22.(2分)研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一些物质的着火点如下表所示。 物质 红磷 木材 无烟煤 着火点/℃ 240 250~330 700~750 (1)实验1:在铜片两端分别放置木块和无烟煤块,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 木块燃烧,无烟煤块不燃烧 。 (2)实验2:将红磷置于铜片上,用沙土覆盖,点燃酒精灯持续加热,红磷始终不燃烧,其原因是 没有与氧气接触 。 【分析】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来分析,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三者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解:(1)木块的着火点较低,无烟煤块的着火点较高,所以在铜片两端分别放置木块和无烟煤块,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木块燃烧,无烟煤块不燃烧;故填:木块燃烧,无烟煤块不燃烧; (2)将红磷置于铜片上,用沙土覆盖,点燃酒精灯持续加热,由于红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红磷始终不燃烧,故填:没有与氧气接触。 【点评】本题通过实验探究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要根据题意细心分析。 23.(3分)实验小组用pH传感器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 (2)向烧瓶中缓慢注入稀盐酸,能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红色溶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至小于或等于7 。 (3)60s时,向烧瓶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则烧瓶内溶液中的溶质是 NaCl、Na2CO3 。 【分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显酸性溶液pH小于7,显中性溶液pH等于7,显碱性溶液pH大于7。 【解答】解:(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故填:NaOH+HCl═NaCl+H2O。 (2)向烧瓶中缓慢注入稀盐酸,能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红色溶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至小于7。 故填:红色溶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至小于或等于7; (3)60s时,溶液pH小于7,向烧瓶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则烧瓶内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 故填:NaCl、Na2C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科学探究】 24.(6分)同学们发现新鲜的苹果汁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色,仿佛铁生锈一样。 于是,研究性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苹果汁变色的原因。 【查阅资料】 a.苹果汁中含有0.001%的二价铁物质,同时也含有多酚类物质,多酚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变为褐色。 b.二价铁在空气中或与浓硝酸反应都能变为三价铁,且三价铁的溶液为黄色 c.硫氰化钾(KSCN)溶液变色规律 药品 二价铁溶液 三价铁溶液 KSCN溶液 不变色 变红色 【猜想与假设】 Ⅰ.苹果汁变色与苹果中的铁元素有关 Ⅱ.苹果汁变色是苹果汁中的多酚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结果 【进行实验】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1 试管②中未出现明显变化 试管③中 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2 分别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 (如图所示) 试管编号 1min 10min 24 小时 ① 黄褐色 褐色 深褐色 ②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③ 略有些黄色 浅黄 黄色 实验3 向除去氧气的空气中加入鲜苹果汁 苹果汁不变色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验证了苹果汁中含有二价铁物质。在该实验中③的现象是 溶液变为红色 。 (2)实验2的②中FeSO4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0.001 %.该实验中,试管②③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同浓度的FeSO4溶液在空气中变色情况不同 。由实验2得出:猜想Ⅰ 不成立 (填“成立”或“不成立”)。 (3)为验证猜想II成立,实验3应进行的操作 向除去氧气的空气中加入鲜苹果汁 。 【反思与评价】 (4)写出一种防止苹果汁变色的方法 现喝现榨 。 【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1)实验1验证了苹果汁中含有二价铁物质,在该实验中③的现象是:溶液变为红色; (2)实验2的②中FeSO4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001%,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苹果汁变色与铁元素无关; (3)验证猜想II成立的操作及现象分别是:向除去氧气的空气中加入鲜苹果汁,苹果汁不变色; (4)写出一种防止苹果汁变色的方法:现喝现榨、真空包装等。 【解答】解:(1)实验1验证了苹果汁中含有二价铁物质,在该实验中③的现象是:溶液变为红色;故答案为:溶液变为红色; (2)实验2的②中FeSO4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001%,该实验中,试管②③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同浓度的FeSO4溶液在空气中变色情况不同 ;由实验2得出:猜想Ⅰ不成立;故填:0.001;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同浓度的FeSO4溶液在空气中变色情况不同;不成立; (3)验证猜想2成立的操作及现象分别是:向除去氧气的空气中加入鲜苹果汁,苹果汁不变色;故填:向除去氧气的空气中加入鲜苹果汁; (4)写出一种防止苹果汁变色的方法:现喝现榨、真空包装等;故填:现喝现榨(答案合理即可)。 【点评】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5/15 13:40:11;用户:cycaiyan;邮箱:cycaiyan@126.com;学号:270237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