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卷

‎2018-2019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一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2.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3.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 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 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4.宋代梅尧臣有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该诗所描写的工具 A.用于农田犁耕 B. 利用水力灌溉农田 ‎ C.便于交通运输 D. 借助水力鼓风冶铁 ‎5.右侧宋石刻反映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西北角的“平权坊”‎ 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吴郡志》记 载,此处的跨街楼是最热闹的酒楼,通宵达旦。图文信息说明当 时的苏州城 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B.草市分布在城内各处 C.商帮云集娱乐事业繁荣 D.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6.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7.《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8.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 A.禁锢了人们思想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9.据吕思勉《中国近代史》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兵既逼江宁,清廷战守俱穷,与英使订立条约。许英商任意与华人贸易,进出口税则订明秉公议定。”这一“条约”‎ A.迫使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 B.使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D.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0.《醒睡录》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这里记载的军事行动是 A.英军割占香港岛 B.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 C.太平军进行北伐 D.八国联军进攻天津 ‎11.“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的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这里描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时人所著《中国革命史》一书指出:“中国革命自古有之,惟在本朝以今岁为烈。而川省抗路风潮亦与革命有至大关系。”作者评论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3.右面为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这一战争 A.以打到列强除军阀为革命目标 B.表明中共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 C.成为敌后抗战中的光辉典范 D.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 ‎14.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5.“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16.刘伯承在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前年我们跃进式的进军是品字形的中央突破,这次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170万人南下作战,没有后勤,没有财政是不行的。这里的“南下作战”是指 A.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7.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A.村民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历史漫画常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下列会议中贴切反映了下侧漫画主题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1961年不结盟运动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9.右边是新闻漫画《游子身上衣》,游子身披五星红旗,喜笑颜开,欢欣鼓舞。漫画反映的事件 A.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B.彻底结束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C.直接促使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 D.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以来隔绝的状态 ‎20.“克里斯提尼创立了这一机构,并以抽签的办法保证各部落各区的居民都有平等的配额参与其中。……以其庞大的规模避免为某一派别单独控制。”材料中的“这一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公民陪审法庭 C.五百人议事会 D.十将军委员会 ‎21.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这体现了 A.保护私有财产 B.限制贵族权力 C.维护平民利益 D.扩大统治基础 ‎22.“1498年,达·伽马在印度获得了建立商埠的许可,到16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在西非和东亚之间建立50多处贸易商埠。”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 A.葡萄牙人 B.西班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 ‎23.1746年2月10日,英国首相配兰因与英王乔治二世政见不和,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遂让普特尼重新组阁,但普特尼不是下院议员,得不到下院的支持。当他邀请上届内阁的阁员入阁时,被冷言回绝。无奈之下,他只好在2月12日辞职。这一事件后,英国 ‎①责任内阁开始出现 ②议会掌握了最高立法权 ‎③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④首相必须得到下院支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4.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认为: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1787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 ‎ A.立法权控制司法和行政权力 B.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 ‎ ‎ C.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配权力 ‎25.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内燃机的广泛推广 D.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26.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 ‎ A.恩格斯坚持采用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马克思主义理论随时代进步而发展 ‎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 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的赞同 ‎27.“它能远距离传输,还能选择利用水力、燃料等多种资源生产,成本低廉。同时,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传输能量,而且还在于它可以传递信息。从它开始踏上近代技术舞台的时候起,就同时显示了它为社会充当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职能。”‎ 材料反映的科技成就 A.率先应用于新兴棉纺织业 B.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 C.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D.推动电力工业的建立发展 ‎ ‎28.1917年3月,“彼得格勒自发的示威游行转变为士兵起义……布尔什维克无力影响革命自发性蓬勃展开的过程。” 这次“革命”‎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完成了“四月提纲”的任务 C.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9.右图所示反映的是二战后的一次大国较量。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美苏通过谈判结束核危机 B.美苏冷战下发生了局部热战 ‎ C.苏联在冷战对抗中占据优势 D.美国全境受到短程导弹威胁 ‎30.1991年12月9日至10日,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在荷兰举行会议,会议明确了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具体时间表,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第一次表明了使欧洲共同体本身获得防务能力和防务手段的愿望。此时,欧洲一体化 ‎ A.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两国走向和解 B.构筑了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实力 ‎ C.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 D.加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4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31.(10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 ‎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32.(10分)在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不断调整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 ‎——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 材料二 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三 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政府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三,归纳宋朝通商惠工的主要措施及其积极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认识。(1分)‎ ‎33.(10分)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新兴的太平洋贸易成为新的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摘编自张顺洪等著《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兴起的主要条件。(4分)‎ ‎(2)据材料指出“大帆船贸易”衰落的原因。(2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帆船贸易”对各大洲发展进程的影响。(4分)‎ ‎34.(10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息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昙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这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时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这动》‎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代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郎、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3分)‎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3分)‎ ‎(3)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 ‎ 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4分)‎ 高一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5 DBDBA 6-10 BCBAC 11-15 CDACB ‎ ‎16-20 DBBAC 21-25 AABCA 26-30 BDAA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40分 ‎31.‎ ‎(1)主要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级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4分)‎ ‎(2)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分)‎ ‎(3)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 妥善处理。(2分)‎ ‎32.‎ ‎(1)政策:农商并重。(1分)‎ ‎ 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霸业)。(1分)‎ ‎(2)主张:重农抑商。(1分)‎ ‎ 原因:农业是经济基础;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国家收入,危及政权统治。(任 ‎ 答其中2点2分)‎ ‎(3)措施:立税则,规范商税征收;严惩官员侵商、扰商行为。(2分)‎ ‎ 影响:调动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促进了商业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分)‎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基本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和统治者的 ‎ ‎ 需要影响着商业政策的调整。(任答其中一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33.‎ ‎(1)主要条件: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明朝开放海禁;中国商人积极参与;‎ ‎ 中国与美洲市场的互补。(4分,任意4点)‎ ‎(2)原因:英国确立海上霸权;自由贸易潮流的冲击。(2分)‎ ‎(3)影响: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欧经济转型;白银流入促进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繁 ‎ 荣;美洲财富被大肆掠夺;黑奴贸易加剧非洲的贫困与落后。(4分)‎ ‎34.‎ ‎(1)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 ‎ 大。(3分)‎ ‎(2)积极作用: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3分)‎ ‎(3)实质任务: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2分)‎ ‎ 主要因素: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