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南阳市 2019 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 历 史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 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40 小题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 法分配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 A.国家项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C.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 2.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3.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 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4.下面是某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 的“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 后患无穷,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教训 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B.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防止地方权力过重,加强中央集权 5.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 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B.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C.制度改革使丞相权力削弱 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 6.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 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 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7.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 581 年 到 12 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 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8.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 易败”。由此可见,宋明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 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C.“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 D.士阶层不再参与“民之反” 9.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 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 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 10.明代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务的官员,称谓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官员 的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 差大臣承办的多是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C.封建统治危机曰益增多 D.地方自主权力得到加强 11.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把部落和民族束之高阁吧!”是古代雅典一 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12.马克思指出,在古代罗马,“同所有一般的民法一样,继承法并不是一种原因,而是一种 结果,是从现存社会经济组织中得出的法律结论,这种经济组织是以生产资料即土地、原 料、机器等的私有制为基础的。”据此可知罗马法 A.强调帝国利益至上 B.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C.根植传统意义深远 D.与其经济发展适应 13.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说“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 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托克维尔称赞的体制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 C.中央集权制 D.三权分立 14.学者余秋雨曾这样评价 17-18 世纪某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 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 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A.法国共和政体 B.英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民主共和制 D.德国君主立宪制 1.5.约翰·亚当斯在谈及对美国革命的内涵和意义的看法时认为,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 “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由此,约翰·亚 当斯认为 A.美国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更是社会革命 B.美国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受到英国影响 C.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基于对英国的感情依赖 D.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美国建立的根本原因 16.“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 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 A.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C.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 D.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 17.下表为 19 世纪上半期德意志经济年表。 据此可推知,德意志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普鲁士发展成为民族统一的中坚力量 C.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D.民族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18.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大量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资料,还派人编译了《国际法》,这是西方国际法学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林则 徐此举 A.推动了晚清政治体制变革 B.开启了西方法制中国化的历程 C.适应了与列强斗争的需要 D.奠定了政治近代化的理论基础 19.咸丰十一年(1861 年),上谕命督抚要“不拘资格”保举武职人员,于是督抚纷纷借军功 之名保举下属官员。《清史稿》记载称:“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固不 能以大计举例绳其后也。”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削弱 B.清政府适时调整用人体制 C.清朝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D.国家权力转移到督抚手中 20.下图列出了 1645 年、1725 年、1843 年、1865 年四个年份清代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 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B.职务管辖地域范围越来越大 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21.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 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C.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2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引发了近代某个重大事件。该事件后 A.中国社会改造出现了重大转机 B.中国民主革命发展已山穷水尽 C.民主革命开始获得更广泛的外援 D.消除了国人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23.从 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的召开到 1922 年 7 月中共“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 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 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坐产生这样 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解 C.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 D.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2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受挫后,共产国际曾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 些“稳固”的地区去,“积蓄力量,以便重新展开全面进攻”。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 A.全面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 B.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存在严重的“右”倾错误 D.利于新型革命道路的探索 25.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 “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 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 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 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B.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26. 1938 年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中,决定“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 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国民政府遂在后方各省迅速发展交通事业,赶筑 多条省际和国际交通要道,同时加快航运的整治和开辟新的空中航线。这些举措 A.表明了抗战相持阶段已经到来 B.体现了国民党持久抗战的意图 C.反映出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 D.促进了后方经济建设良好发展 27. 1949 年,美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写道:(1947 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 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这是因为此次“胜利”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为解放军战略决战创造良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解放军南下解放南京 28.欧文把自己创立的“新和谐公社”的生产目的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作了对比,发现资本 主义的生产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公社的生产则是直接为了满足公社全体成员和社会的物质 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说明 A.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局限性 B.欧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新的探索 C.社会主义社会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D.国际工人运动得到迅速发展 29.《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 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 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以上论述 A.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B.阐述了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发展的作用 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30.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 代化’要求决定的。在城市和乡村、在‘上层’和‘下层’正日益尖锐的矛盾就是这种要求的反 映。”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B.十月革命完成了国家富强任务 C.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的要求 D.反沙皇专制是十月革命的日的 31. 1952 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 门上的一把钥匙”:1984 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取决 于 A.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B.政府政策的导向 C.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国家建设的需要 32.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 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 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33.下表反映了 1991-1993 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 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A.“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B.“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D.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34.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 年 6 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 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 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35.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前指示:“对这次会议持积极态度,力争在朝鲜问题和印度 支那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促进国际形势的缓和……打破美帝对我国的封锁禁运,相机改进 同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这次国际会议 A.是对“一边倒”方针的阐释与体现 B.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标志着反帝反殖团结合作的亚非精神形成 D.使新中国国际大国地位得以体现 36. 《论中国》一书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 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 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两只拳头如击”反美抗苏 D.奉行真正的“不结盟” 37.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 20 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1977 年 1989 年 1997 年 政府间国际组织(个) 21 37 52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个) 71 677 1163 A.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 B.中国综合国力和地位的全面提升 C.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独立外交 D.中国冲破两极格局开展新型外交 38. 1949 年联邦德国建国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 1969 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联邦德国对 外政策的转变 A.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 B.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C.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 D.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39.有学者认为: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过渡形态,但毕 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 40 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 的发展道路。以下可以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朝鲜半岛的分裂 B.联合国的成立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D.世贸组织的建立 40.对于德国统一,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强调自己主动给德国的北约身份放行,美国 总统布什与其国家安全顾问的联合回忆录《重组的世界》中认为是美国的主动倡议迫使戈尔 巴乔夫接受了德国的北约身份;德国总理科尔的回忆录《我要的是德国统一》对该问题避而 不谈。这反映出 A.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叙述 B.单一视角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C.个人记述缺乏研究价值 D.美苏两国主宰德国统一进程 第 II 卷(非选择题 40 分) 二、非选择题(41 题 16 分、42 题 15 分、43,题 9 分,共计 40 分) 41.(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公元前 l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 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 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 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 整个帝国人口约 5 400 万,意大利约有人口 600 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 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 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 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 户齐民”有 5 900 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 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 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 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 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6 分) 42.(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 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 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治安地区大体包括从包头连接黄河下游、 新黄河、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的地区。……为了迅速达到治安的目的,当固定地配备 相当的兵力……除上述以外的占领地区,则作为作战地区。……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 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 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 1938 年 12 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材料二 日本在 1945 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 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 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 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由于中国抗日战 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 了很大提高。……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 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金冲及《20 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l)分析材料一,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不得摘抄材料原句)(4 分)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 明。(6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理解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 的重要枢纽”?(5 分) 43. (9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 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 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以及北部与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 隶人数达成的妥协,以及北部与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事实上,整个现 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 主。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近代西方两个国家的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 实运用准确,语言规范,说明符合逻辑。)(9 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40 小题 60 分) 1—5:CBDDC 6—10:CCBBB 11—15:CDBBA 16—20:CDCAC 21—25:BAADB 26—30:BCBDC 31—35:DABAD 36—40:BABAB 二、非选择题 41.(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任答两点即得 4 分)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 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 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任答 三点即得 6 分) (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 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任答三点即得 6 分) 42.(1)变化:速决战改为长期作战;集中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扶 植傀儡政权。(任答两点即得 4 分) (2)原因: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3 分)不全 面。(1 分)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2 分) (3)理解:抗战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显示了中华民 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民族凝聚力增强);增强了中国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 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5 分) 43、示例: 观点:善于妥协的民族才能走向真正的民主(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3 分) 说明:美国 1787 年宪法实现了大州与小州的妥协、南方与北方的妥协,使美国建立起现代 民主政治;英国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相互妥协,使英国通过“光荣革命”走上议会民主道路; 法国君主派和共和派的妥协,使共和制度得以最终确立。(美、英、法任答两个国家即得 6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