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对应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文化特征成为中国此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符合材料中“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的说法,故A正确;B是秦代,C是在西汉,D是唐代,与材料时间不符, 应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知识解答即可。‎ ‎2.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主张由他提出的是(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 “制天命而用之” D. “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仁政”思想。故A正确,排除B、C、D。‎ 点睛:根据所学,孟子的思想主要有:性本善,民贵君轻的“仁政”思想。‎ ‎3.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 )‎ A. 墨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儒家 ‎【答案】B ‎【解析】材料选自《韩非子·有度》,意思是: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强大;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据此判断材料反映的是法家思想主张,故本题答案为B项;其余三项均不符题意,排除。‎ 点睛:准确解读“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联系法家思想主张即可。‎ ‎4.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A. 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 B.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 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 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董仲舒的主张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主张君权神授,故A正确。董仲舒的材料未涉及对君主暴政的制约,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且孟子的思想不能说重大理论缺陷,故C排除。汉代没有争霸战争的需要,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 ‎5.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 A. 百家争鸣 B. 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三教合归儒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这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所提出的建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项正确。A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B是秦始皇采取的文化政策;D是宋明时期,故排除AB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可知道答案。‎ ‎6.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项排除;D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故选A。‎ ‎7.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故排除带④的选项即可。所以本题选择A项符合题意,其他选型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 ‎8.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程颢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心学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的主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材料中慧能的观点“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和心学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D正确。A孔子的思想与心学无关,排除;BC两人的思想是理学,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 ‎9.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物本源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这个新的角度也就是从万物本源出发,C项正确。最能体现矛盾对立转换的是老子的思想,其是道家惯常的角度,而且到宋代时也非“新角度”,排除A。天人感应由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不符合题干中“新的角度”的表述,排除B。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可知,从人的本性出发的角度出现于宋代以前,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材料时间“宋代”,二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0.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节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项是强调读书人要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说法正确,但不符设问,排除。B项出自南宋名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显示了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说法正确,但不符设问,排除。C项意思是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与题意不符,但符合设问,所以选C。D项是由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说法正确,但不符设问,排除。‎ 点睛:解决本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材料“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节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意思,抓住设问要求“不能体现”,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1.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 )‎ A. 工商皆本 B. 反对礼教 C. 反对君主专制 D. 注重实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依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故C符合题意。A也是黄宗羲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B为李贽的主张;D为顾炎武的主张。‎ 点睛: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与黄宗羲该主张相符,即反对君主专制。‎ ‎12.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 )‎ A. 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 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 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反对不结合实际而谈理论,强调结合实际进行研究,主张经世致用,D项正确。材料多次强调“清谈”,反对不结合实际而谈理论,但并非痛恨孔孟学说本身,排除A。材料反对不结合实际而谈理论,强调结合实际进行研究,这并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源,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佛学,而是强调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排除D。‎ ‎13.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害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贵民之古义,不舍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 A. 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 B. 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C. 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D. 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作者首先肯定“梨洲(黄宗羲)……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但“细绎《待访录》之立言……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反专制的进步思想是继承早期儒家民本思想以抨击当时僵化、反动的理学主张,但批判并不彻底,“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且其实质依然没有超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范畴,B符合题意。黄宗羲主张虽有近代民主色彩,但与近代资产阶级民权思想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A错误;明清进步思想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但并不彻底,C错误;黄宗羲时代的中国并没有产生资产阶级,不可能反映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 ‎(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2)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范畴。‎ ‎14. 《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适趣闲文者特多。”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B. 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C. 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D. 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市井俗人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可知,市民阶层兴起,对文化有了新的需求,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可知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但这是材料的现象,并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民主进步思潮产生在材料中未反映,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市井俗人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可知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化兴起,不是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15. 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斩竹漂塘”“荡料入帘”插图,图片所反映的这项古代中国重要发明是( )‎ A. 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 B. 经毕升改进而出现革命性变革 C. 书写材料中的一次伟大革命 D. 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造纸术的发明与利用 ‎16.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印刷术的发展 B. 科举制度完善 C. 造纸术有突破 D. 图书成为商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成就。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宋代士大夫家藏书多,而书属于印刷品,这是由于印刷术的发展而造成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藏书多和科举制度完善无直接的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造纸术有突破是在东汉而非宋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藏书多而未强调图书成为商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印刷术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17. 《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 A. 战国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舶商之船……风雨晦暝时,凭针盘而行”可以得出指南针应用与航海,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该项技术出现在北宋时期,D符合题意;而战国时期出现的指南针,A不合题意;BC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指南针 ‎18. 集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注重诗意,集中体现了创作者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这一艺术创作特点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 )‎ A. 唐诗 B. 草书 C. 文人画 D. 京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集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注重诗意”结合所学可知这属于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故本题选C项。ABD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艺术·文人画 ‎19. 书法艺术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多变的字体表达了丰富的艺术追求。下列书法作品的字体中,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图A是楷书,楷书形成于东汉,字体方正,规矩严整,不注重抒发书法家的感情,A错误;图B是隶书,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不注重抒发书法家的感情,故B错误;图C是小篆,小篆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不太注重抒发书法家的感情,故C错误;图D是草书,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故D正确。‎ ‎20.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戏曲艺术——京剧及其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艺术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正确评断历史人物,A、C两项错误,排除。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B项表述准确,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戏曲艺术·京剧及其特征 ‎【名师点睛】关于京剧要注意把握京剧形成的的阶段。第一,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京剧初步形成。第二,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京剧正式形成。京剧由南方剧种(徽戏等)演变而来,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被称为“国剧”,与中医、国画并称为中国“国粹”。‎ ‎21.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以上材料反映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 )‎ A. 实施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B. 抵制外国侵略,挽救王朝危机 C. 挣脱封建枷锁,关注世界新知 D. 注意世界时局,发展民族经济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外国的技术抵制外国的侵略, B项正确。地主阶级代表魏源并不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没有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性,所以也就没有主张改变政治制度,排除A。帮助人们挣脱封建思想的枷锁,促使人们注意世界形势是《海国图志》的客观上的影响,而不是其主观目的,排除CD。‎ ‎22. “愚以为在今日,又宜鉴诸国。……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哉。”这句话反映的核心观点是 ( )‎ A. 洋为中用 B. 中体西用 C. 师夷长技 D. 古为今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哉”可知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本国的封建统治,这是洋务派中体西用观点的体现,B项正确。洋为中用概念太泛,可知技术、制度、思想文化,排除A ‎。材料强调中体西用,而不是师夷长技,排除C。D项说法与材料强调中体西用不符,排除。‎ 点睛: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哉”,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3.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 开始开眼看世界 B. 坚持“中体西用” C. 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故D正确。开始开眼看世界,在鸦片战争时期,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B排除。普遍接受西式教育,过于绝对,故C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大批领土丧失、主权沦丧,作为封建王朝的领导中枢的李鸿章,在大厦将倾之际,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因此提出了“自强”、“求富”、“明智”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有其进步性,也由于时代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科举改革思想经历了逐步发展过程,从19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他的侧重点在于改革科举内容,关注西方科技,而不是否定科举制度本身。‎ ‎24. 郑观应《盛世危言》中有:“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此段材料反映了( )‎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B. 中学西渐 C. 师夷长技以制夷 D. 既要学习西方工商科技,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其强调了发展工商业、兴学校发展教育科技,变宪法学习西方的政治, 其主张涉及到学习西方的西方的工商、科技、制度,所以选D。材料涉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A项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学西渐,而是强调既要学习西方工商科技,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B。C项只体现学习技术,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 ‎25.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发布的《通令尊崇孔圣文》中指出:“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而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这表明其根本目的是( )‎ A. 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 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D. 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尊孔复古,其“尊孔”的根本目的是为复辟帝制做好舆论准备,D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是批判儒家思想的解放运动,排除A。袁世凯尊孔复古的目的不是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而是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排除B。袁世凯尊孔复古不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是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排除C。‎ ‎2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据此推断,“探索”的结果是他们( )‎ A. 进行了洋务运动 B. 发动了二次革命 C. 开展了新文化运动 D. 掀起了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可知,资产阶级激进派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进行探讨和思考,故认为中国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更要进行思想革命,体现思想革命的是新文化运动,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而是主张要进行思想革命,排除A。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续,结果也是失败,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而是主张要进行思想革命,排除D。‎ ‎27. 下图《宽容》展示北大各具特色的风流人物。其中辜鸿铭主张忠于中国之政教;刘师培主张君政复古;陈独秀主张民主科学等。由此可知该画主要体现的实质( )‎ A. 文化的全面革新 B. 教育的重要意义 C. 大学的教育地位 D. 开放的办学思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干中辜鸿铭主张忠于中国之政教;刘师培主张君政复古;陈独秀主张民主科学等信息,结合图片名称《宽容》以及图片中持不同观点的学者站在一起,可知这与蔡元培校长的“兼容并包”办学思想有关。从题干中的辜鸿铭主张忠于中国之政教可知文化全面革新不准确;教育的意义在于传播知识、解放思想、提高国民素质,图片无法反映这些内容;材料也没有通过政府对大学教育的重视以提高其地位。因此排除ABC三项。因此D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28. “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 …… (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A. 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B. 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 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 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信息“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立交思想的统治地位,故A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9.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 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洋务运动时期处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了中国对社会器物的变革。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体现了中国提倡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其余选项不能概括材料内容。‎ ‎30. 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 )‎ A. 李大钊 B. 陈独秀 C. 蔡元培 D. 胡适 ‎【答案】A ‎【解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连续发表两篇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A正确。‎ ‎31.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它成熟于( )‎ A. 大革命时期 B. 井冈山时期 C. 延安时期 D. 新中国成立时期 ‎【答案】C ‎【解析】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时间大体上是自1935年至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此时中共中央所在的是延安,故C正确。‎ ‎32.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是( )‎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延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故C项正确;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要叙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态度、作用和地位,与题意不符,排除A;井冈山时期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主要论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B;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主要介绍在建设社会主义时应该协调好的各种关系,排除D。‎ ‎33.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 “以阶级斗争为纲”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联系所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回答即可。‎ ‎34.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 A. 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 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 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 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B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1992年这个时间点,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向纵深发展,B正确;实行改革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建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一国两制”是80年代初提出来的,排除A、C、D。‎ ‎35.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A. 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问题 B. 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问题 D. 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代表”主要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所以本题选C,A、B、D与题干要求不符。‎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6. 关注民生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特色之一,新三民主义含有一定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  )‎ A.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B. 反对民族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C. 限制小私有者 D.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答案】D ‎【解析】旧三民主义中民权也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排除A;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都反对民族压迫,发展资本主义,故B错误;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都没有限制小私有者,新三 ‎ ‎ ‎37.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其依据包括:( )‎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④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新的时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这一论断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都正确,④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新的时期,不符合资产阶级繁封建的性质,因此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38. 1905年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其中民权主义的核心内涵是( )‎ A. 扶助农工 B. 创立民国 C. 推翻满清统治 D. 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D ‎【解析】1905年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其中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故B正确;扶助农工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的三大政策的内容之一,与民权主义无关,排除;推翻满清统治属于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C;1924年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属于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D。‎ ‎39. 有学者说,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创新和发展,说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这些话包括( )‎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③社会主义革命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⑥ C. ①②④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②④⑥项,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故①②④⑥项正确;邓小平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不包含革命理论的内容,故③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理论,不属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故⑤项错误。故答案为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内容 ‎40.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因为( )‎ A. 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 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 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基本一致 D. 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因为“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基本一致”, ,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二、材料解析题 ‎41. 材料一 孔子作为封建社会文化的奠基人来看,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来巩固统治和防止贵族内部腐化,所以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另一方面,又因为孔子生当春秋末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扩大,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从前谭嗣同说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 ——摘编自苏渊雷著《读史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来源 材料二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 ‎【答案】(1)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处于大变革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宗法制和分封制崩溃,奴隶社会走向瓦解;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出现;思想文化上周礼崩溃,教育和学术下移;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思想宗法思想或者周礼“德治”思想。‎ ‎(2)儒学以维护礼教伦常为前提;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接受、推崇和推广。‎ ‎(3)变化: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开始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提倡经世致用。‎ 时代特征: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解析】(1)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得到重视,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但是在西汉以后,经过历任儒家思想家们的努力发展,逐渐成为思想领域里的主流。‎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宋代儒学的发展主要是宋明理学,魏晋南北朝传统儒学面临极大的挑战,儒家学者用佛道精神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可回答宋明理学的内容。宋明理学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儒家思想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获得发展,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出现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可回答明清进步思潮的主要内容。所体现的时代特这主要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背景来答。‎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 ――摘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1)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三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其主张的相同之处。‎ ‎(2)指出材料二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与材料三主张的相似点。‎ ‎(3)‎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两位先生”的含义,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答案】(1)派别:分别是洋务派、维新派。共同主张: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2)派别: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相似点: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3)“两位先生”分别指民主与科学。历程: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解析】试题分析:‎ ‎(1)“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体现了李鸿章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体现了康有为维新派的政治变革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2)“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体现了郑观应早期维新派的政治变革主张,主张立宪法、设议院,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康梁维新派相比,虽然早期维新派没有付诸政治实践,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相似点都在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3)陈独秀为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陈独秀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 “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中“两位先生”既是指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要科学的看待人生的态度。根据上述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 ‎43.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中外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切进步和发展都必须从思想观念的变革开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答案】(1)①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②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 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①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②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③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 ‎(3)①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②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1)潮流:根据材料二图1提供的信息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可得出“世界潮流”的趋势,可从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方面归纳。重要思想:根据材料二图示2和20世纪初的提示应该理解为旧三民主义思想。历史作用:结合所学可以从旧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作答即可。‎ ‎(2)背景:材料二引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结合其时间(井冈山时期),联系所学,回答背景问题。情怀:根据“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从对革命的态度和信念来回答。理论:联系所学井冈山和延安时期的背景与毛泽东思想发展历程回答。‎ ‎(3)理论:联系中共十二大的重要内容回答。核心:根据南方谈话的重要内涵回答。‎ ‎(4)特点:可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等方面分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