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

洛阳一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未体现性状分离的是 A. F1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 B. F1的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 C. 花斑色茉莉花自交,后代中出现绿色、花斑色和白色三种茉莉花 D. 黑色长毛兔与白色长毛兔交配,后代出现比例相等的黑色长毛兔和白色长毛兔 ‎【答案】D ‎【解析】‎ ‎【详解】A、F1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属于性状分离,A错误;‎ B、F1的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属于性状分离,B错误;‎ C、花斑色茉莉花自交,后代中绿色和白色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C错误;‎ D、白色长毛兔在亲代和子代中都有,黑色色长毛兔与白色长毛兔交配,后代出现比例相等的黑色长毛兔和白色长毛兔,不是性状分离,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要识记性状分离的概念,明确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P和Q是同一生物不同细胞,经测定发现P细胞中的核DNA含量是Q细胞中的一半。对两细胞所处时期的解释正确的(  )‎ 选项 P细胞 Q细胞 A 有丝分裂后期 有丝分裂前期 B 正常的体细胞 减数分裂后产生的生殖细胞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正常体细胞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有丝分裂后期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若P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Q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则两细胞中DNA含量相同,A错误;若P细胞是正常的体细胞,Q细胞是减数分裂后产生的细胞,则Q为配子,DNA含量为体细胞P的一半,B错误;若P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NA经过复制加倍;Q细胞是正常的体细胞,则P细胞中的DNA含量是Q细胞中的两倍,C错误;若P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NA含量等于正常体细胞的DNA含量,Q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NA含量为正常体细胞的两倍,所以P细胞中的DNA含量是Q细胞中的一半,D正确。‎ ‎3.某雌性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一个极体中核DNA分子数为M,则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和初级卵母细胞中形成的四分体数分别是 A. M、M/2 B. M. M C. 2M、M/2 D. 2M、M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动物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极体,是第一极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第一极体中核DNA分子数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即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数为2M个,又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数已完成复制,所以卵原细胞没有复制时核DNA分子数为M个,因此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M条;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后形成四分体,所以在初级卵母细胞中形成的四分体数为M/2个,故选A。‎ ‎4. 关于人体内等位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精原细胞在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存在着等位基因的分离现象 B. 有丝分裂过程中因为无同源染色体所以没有等位基因 C. 性染色体上不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 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可能引起人体产生等位基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等位基因分离,故A正确;有丝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因此有等位基因,故B错误;性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等位基因,比如两条X染色体上,故C错误;外界环境(如射线)的影响可能导致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形成新的等位基因,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假如下图是某生物体(2n =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有基因A或a C. 若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D. 该细胞的子细胞有2 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细胞中着丝点分裂,且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染色体④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A或a,B正确; C、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染色体③是其同源染色体,由于形态大小不同,所以③表示Y染色体,C正确; D、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所以子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6.若A和a,B和b,C和c分别代表三对同源染色体,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四个精子是( )‎ A. AbC、 Abc、 abc、abC B. aBC、AbC、ABc、ABC C. AbC、 aBc、 AbC、aBc D. ABc 、ABc、aBC、aBc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A、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2种基因型的精子,AbC、Abc、abc、abC是4种不同的精子,A错误; B、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2种基因型的精子,aBC、AbC、ABc、ABC是4种不同的精子,B错误; C、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2种基因型的精子,AbC和AbC是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aBc和aBc是由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C正确; D、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2种基因型的精子,ABc、ABc、aBC、aBc是3种不同的精子,D错误。 故选:C。‎ ‎7.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 B. 此细胞含有其母细胞一半的细胞质 C. 此细胞可形成两种基因型的子细胞 D. 此细胞中的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详解】A、该生物基因型为AaBb,因此图示细胞中基因a可能是交叉互换产生的,也可能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A正确; B、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若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由于初级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则细胞中含有的细胞质不是其母细胞的一半,B错误; C、此细胞可形成AB和aB两种基因型的子细胞,C正确; D、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所以细胞中的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形成,D正确。 故选:B。‎ ‎【点睛】易错点:B项中,不能根据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判断性别,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8. 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内,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主要取决于( )‎ A. 同源染色体的复制 B.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 C.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 染色体着丝点的分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都进行复制,A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B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都导致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C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点都发生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D错误。‎ 考点: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9.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有人在两个小桶中分别放了10个、50个玻璃球。下列对他这种做法的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 会影响配子出现的概率,从而导致结果误差 B. 两个桶中玻璃球数量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 C. 玻璃球数量少的桶代表雄性生殖器官 D. 玻璃球数量多的桶代表雄性生殖器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 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两个小桶中的玻璃球数量虽然不同,但只要每个桶内两种颜色球的数量相同就不会影响配子出现的概率,A错误; B、两个小桶中的玻璃球数量虽然不同,但只要每个桶内两种颜色球的数量相同就不会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 C、由于雄配子数量远多于雌配子,因此玻璃球数量少的桶代表雌性生殖器官,C错误; D、由于雄配子数量远多于雌配子,因此玻璃球数量多的桶代表雄性生殖器官,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B项中,两桶的球数量虽然不等,但只要满足D:d=1:1即可,即两种颜色的球比例相等。‎ ‎10.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下列与果蝇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同 B. 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数目不同 C. 在没有变异的情况下,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只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精子 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而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或是体细胞的2倍,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有丝分裂时期的细跑染色体数目不同,A正确; B、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是XX,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是X或XX(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两者的性染色体数目可能相同,B错误; C、正常情况下,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通常只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精子,C正确; D、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B。‎ ‎11.基因型分别为ddEeFF和DdEeff的2种豌豆杂交,在3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且各自控制一对 具有显隐性关系的 相对性状的条件下,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2个亲本的个体数占全部子代的 ( )‎ A. 1/4 B. 5/8 C. 3/8 D. 3/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详解】双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为:ddEeFF(隐显显)和DdEeff(显显隐),要求子代表现性不同于2个亲本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比例,可以先求出子代与双亲相同表现型的比例,再用1-相同=不同,然后一对一对等位基因分别计算即可。表现型与ddEeFF相同的概率为1/2×3/4×1=3/8,表现型与DdEeff相同由于后代全是Ff ,故相同的概率为0,因此与双亲表现型相不同的概率为1−3/8=5/8。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和应用,把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不同对的基因之间用乘法,即根据分离定律来解自由组合的题目,是解题的关键。‎ ‎12.已知玉米有色籽粒对无色籽粒是显性,现将一表现为有色籽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例是1: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B. 控制玉米的有、无色籽粒的有关基因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 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与植株X相同 D. 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两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测交是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交配,用于检测杂合子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比例关系;由题意知,一有色籽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是1:3,则玉米籽粒的有色可能是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个显性基因同时存在表现为有色,否则表现为无色;测交实验可能是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1:1:1,其中AaBb为有色,Aabb、aaBb、aabb为无色,因此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例是1:3,判断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A错误; B、玉米的有、无色籽粒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由于测交是杂合体与隐性个体杂交,所以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仍为双杂合体,与植株X的基因型相同,C正确; D、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三种,其中两种为单显性,一种为双隐性,D错误。 故选:C。‎ ‎13.如下图所示,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紫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种植物中能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B. 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2为蓝花植株,1/2为紫花植株 C. 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其后代全自交,白色植株占5/32‎ D. 植株DdRr自交,后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基因D能控制酶D的合成,酶D能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紫色物质1;基因R能控制酶R的合成,酶R能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紫色物质2;两种紫色物质同时存在时可形成蓝色物质,所以蓝色的基因型为D_R_,紫色的基因型为D_rr、ddR_,白色的基因型为ddrr。‎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紫色的基因型为D_rr、ddR_,包括DDrr、Ddrr、ddRR、ddRr四种,A正确; B、Ddrr×ddRR→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Rr(蓝色):ddRr(紫色)=1:1,由此可见,后代中蓝花植株D_R_为1/2,1/2为紫花植株ddR_,B正确;‎ C、DDrr×ddRr→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Rr(蓝色):Ddrr(紫色)=1:1,先分析第一对:Dd自交,后代为3D-:1dd;再分析第二对,1/2Rr、1/2rr自交,后代1/2×3/4R-=3/8、5/8rr,由此可见,后代中白色植株占ddrr=1/4×5/8=5/32,C正确;‎ D、DdRr自交后代D_R_(蓝色):D_rr(紫色):ddR_(紫色):ddrr(白色)=9:3:3:1,后代紫花占6/16,紫花纯合子DDrr占1/16,ddRR占1/16,共2/16,可知后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1/3,D错误; 故选:D。‎ ‎14.如图表示某雄性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B. 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同源染色体 C. 该细胞中有两对姐妹染色单体,1与2,3与4‎ D. 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则2也是Y染色体,3与4是常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因此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又由于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根据图表示某雄性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则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 ‎【详解】A、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知,该细胞没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因此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是均等分裂,根据图表示某雄性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该细胞不可能是第一极体,A错误; B、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复制形成的相同染色体,B错误; C、本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已分裂,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上下对应的染色体相同,C错误; D、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即减二后期时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因此如果1是Y染色体,则2也是Y染色体,3与4是常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15.下列有关孟德尔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F1高茎豌豆自交所得F2中出现了高茎和矮茎,这是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 B. 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推测出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验证其假说是否正确 C. 若含有a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则Aa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 D.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及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基于对减数分裂的研究而提出的假说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F1高茎豌豆自交所得F2中出现了高茎和矮茎,这是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 B、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推测出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测交实验不能推测F1产生配子的数量,B错误; C、含有a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则Aa产生的雌配子A:a=1:1,雄配子A:a=2: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C正确;‎ D、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及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在杂交和自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D错误。 故选:C。‎ ‎16.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 F 1 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为 1∶1∶1∶1。有关该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F 1 雌果蝇产生了四种配子 B. 控制体色和翅型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 F 1 雌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 D. F 1 雌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规律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详解】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BbVv)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4种配子,A正确。‎ 比例不是1:1:1:1,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这一基本条件,即因为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产生4种配子说明发生了交叉互换,C正确。‎ 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遵循分离定律,D正确。‎ ‎【点睛】技巧: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交叉互换的知识为依据分析判断基因的连锁与交换定律有关知识并做出正确判断。‎ ‎17. 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 B. L点→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 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 MN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答案】C ‎【解析】‎ 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①正确;②M点所示为受精过程,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②正确;③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阶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③错误;④MN段表示受精作用,该过程中核DNA含量发生了加倍,④正确。‎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分析曲线图:图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其中a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规律;b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18.对几种生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进行观察,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假设和推论正确的是 A. 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下一时期细胞中央将出现赤道板 B. 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在这一阶段 C. 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可发生在这一阶段 D. 若图丙表示雄果蝇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c组细胞中可能出现四分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乙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丙图中染色体数目有三种数值,应该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其中a组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前期、中期,b组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组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赤道板只是一个空间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细胞结构,不会出现在细胞分裂过程中,A错误; B、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某阶段,则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而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后期,B错误; C、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某阶段,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发生在这一阶段,C正确; D、若图丙表示果蝇精巢内的几种细胞,c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可能出现联会现象,则c组细胞中不可能出现四分体,D错误。 故选:C。‎ ‎19.某种自花传粉的植物,抗病和易感病分别由基因R、r控制,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B、b对抗病基因的抗性表达有影响,BB使植物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表现为弱抗病。将易感病与抗病植株杂交,F1都是弱抗病,自交得F2表现易感病:弱抗病:抗病的比分别为7:6:3。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亲本的基因型是RRBB、rrbb B. F2的弱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1/3‎ C. F2中全部抗病植株自交,后代抗病植株占8/9‎ D. 不能通过测交鉴定F2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易感病与抗病植株杂交,F1都是弱抗病,自交得F2表现易感病:弱抗病:抗病的比分别为7:6:3“分析可知,该性状的两对控制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其中F1的基因型为BbRr;再“结合BB使植物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表现为弱抗病”可知,亲本基因型为bbRR和BBrr,F2中易感病的基因型为BB_ _、Bbrr和bbrr,弱抗性基因型为BbR_,抗性的基因型为bbR_。‎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bbRR和BBrr,A错误;F2弱抗性的基因型是BbR_,包括BbRR和BbRr两种,没有纯合子,B错误;F2中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是bbRR和bbRr两种,比例为1:2,所以抗性植株自交,其中bbRR的后代全部是抗性;bbRr自交,后代抗性:不抗性=3:1,因此F2全部抗病植株自交,后代不抗病的比例是2/3×1/4=1/6,抗病植株占1-1/6=5/6,C错误;F2中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包括BBrr、Bbrr、bbrr、BBRR、BBRr,它们与bbrr测交,后代都是易感病个体,因此不能用测交法判断F2易感病个体的基因型,D正确。‎ ‎20.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基因决定雌株。G对g、是显性,g对是显性,如:Gg是雄株,g是两性植株,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Gg和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B. 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 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 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柑,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及考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从题意可知,Gg、Gg-均为雄性,不能杂交,A项错误;两性为gg-可产生两种配子,B项错误;两性植株gg-可自交可产生g-g-雌株,C项错误;若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则纯合子比例会比杂合子高,D项正确。‎ ‎21.某二倍体动物的某细胞内含有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且细胞膜开始缢缩,则该细胞 A.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B. 正在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 将形成配子 D. 正在发生DNA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要紧扣题中的关键词“细胞膜开始缢缩”,说明细胞即将分离形成子细胞,这有两种可能: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再充分利用题中所给的另一条件“含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从而排除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该生物是二倍体生物,此时细胞膜开始缢缩,说明此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相等,说明着丝点已分裂,故不可能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说明每一极有5条染色体,所以每一极中一定无同源染色体,即该细胞不可能为有丝分裂后期,因此该细胞只能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结合选项可知该细胞将形成配子。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如图为某种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可能属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是(  )‎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④‎ ‎【答案】C ‎【解析】‎ 卵细胞是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①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①错误;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但是细胞质均等分裂,属于精子的形成过程,②错误;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可能是卵细胞的形成过程,③正确;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属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④正确,因此可能属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是③④,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卵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过程形成的,且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出现两次不均等分裂。‎ ‎23. 雄蛙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C1、C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S1、S2)。比较C1与C2、S1与S2细胞核中DNA数目及其贮存的遗传信息,正确的是 A. DNA数目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B. 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C. DNA数目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D. 遗传信息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有关细胞分裂相关知识,C1、C2‎ 是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而有丝分裂重要特征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所以C1和C2的DNA数目和遗传信息相同;C、D错误。 而S1和S2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重要特征是同源染色体平分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有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所以DNA数相同,但遗传信息不同。A错误,B正确。‎ ‎24.下列关于测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于检测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的数目 B. 测交后代结果均为显性∶隐性=1∶1‎ C. 检测基因型未知的显性个体的基因型 D. 孟德尔根据测交实验作出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的假设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详解】A、测交是指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由于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所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能直接反映F1的配子类型及比例,A错误;‎ B、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若F1的某配子存在存活率降低等现象,则测交后代结果不为显性∶隐性=1∶1,B错误; C、测交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如果测交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此显性个体为杂合子,C正确; D、孟德尔根据根据自交后代3:1的分离比作出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的假设,根据测交实验得出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的结论,D错误。 故选:C。‎ ‎25.某种牛的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基因型为HH的个体呈红褐色,基因型为hh的个体呈红色,基因型为Hh的个体中雄牛呈红褐色,而雌牛呈红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体色为红褐色的雌雄两牛交配,后代雄牛可能呈红色 B. 体色为红色的雌雄两牛交配,后代雌牛一定呈红色 C. 红褐色的雄牛与红色雌牛杂交,生出红色雄牛的概率为1/2‎ D. 红色雄牛与红褐色雌牛杂交,生出红色雌牛的概率为0‎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基因分离定律,考查根据分离定律对子代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并结合题干信息确定表现型及相关概率的计算能力。‎ ‎【详解】体色为红褐色的雌牛基因型HH与雄牛H 交配,后代雄牛不可能呈红色hh,A错误.‎ 体色为红色的雌牛Hh或hh和雄牛hh交配,后代雌牛一定呈红色Hh或hh,B正确.‎ 红褐色的雄牛H 与红色雌牛Hh或hh杂交,由于亲本是各种基因型的概率无法确定,所以生出红色雄牛的概率无法计算, C.错误 红色雄牛hh与红褐色雌牛HH杂交,生出雌牛的概率为1/2,全部是红色,所以概率是1/2,D错误.‎ ‎【点睛】前提是基因遵循分离定律;关键是紧紧把握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雌牛红褐色HH、红色Hh、hh;雄牛红褐色H 、红色hh.‎ ‎26.某种鼠的黄色与鼠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A、a控制),正常尾与卷尾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T、t控制)。黄色卷尾鼠彼此杂交,得子代:6/12黄色卷尾、2/12黄色正常尾、3/12鼠色卷尾、1/12鼠色正常尾。由此所做出的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上述遗传现象仍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上述遗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因子T纯合致死 C. 彼此杂交的黄色卷尾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Tt D. 子代鼠色正常尾和鼠色卷尾杂交,后代鼠色卷尾:鼠色正常尾=2: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已知一对黄色卷尾鼠杂交,得子代:6/12黄色卷尾、2/12黄色正常尾、3/12鼠色卷尾、1/12鼠色正常尾,比例为6:2:3:1.逐对分析:黄色卷尾鼠彼此杂交,子代中黄色:鼠色=8:4=2:1,对于毛色来说,性状发生了分离,说明该黄色卷尾鼠的黄色是杂合子,且黄色是显性性状,纯合致死;卷尾:正常尾=3:1,说明该黄色卷尾鼠的卷尾是杂合子,且卷尾是显性性状,综合分析两种性状,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子代中黄色:鼠色=2:1,不符合3:1的分离比的原因是控制体色的基因A纯合致死,导致后代性状分离比偏离9:3:3:1的情况,B错误;‎ C.由于每对性状的后代都发生了性状分离,所以彼此杂交的黄色卷尾亲本的基因型都为AaTt,C正确;‎ D.亲本的基因型是AaTt,则子代鼠色正常尾的基因型为aatt,鼠色卷尾的基因型为aaT_,它们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2/3aaT_、1/3aatt,即鼠色卷尾:鼠色正常尾=2:1,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内容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对于性状分离比偏离现象进行解释和推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不容忽视的是致死现象。‎ ‎27.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 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 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答案】D ‎【解析】‎ ‎【分析】‎ 碗豆是自花闭花授粉的,可避免其他植珠花粉干扰,做杂交实验时则必须对母本去雄,进行人工授粉;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是: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形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通过测交实验进行演绎推理,测交的结果是,子代出现两种基因型,比例为1:1;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的个体数目都进行了记载,并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详解】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为实现亲本杂交,应在开花前去雄,A错误; B、研究花的构造必须研究雌雄蕊的发育程度,B错误; C、不能根据表现型判断亲本的纯合,因为显性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表型一样,C错误; D、“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内容,D正确。 故选:D。‎ ‎28.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那一项属于其研究过程中的“演绎”( )‎ A. 测交预期结果:高茎,矮茎接近于1∶1‎ B. 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 C.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 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演绎推理的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则F1高茎与矮茎进行杂交,后代会出现高茎∶矮茎接近于1∶1的分离比,A项正确;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均属于假说内容,B、C项错误;测交结果为:30株高茎,34株矮茎,属于实验的验证,不属于演绎过程,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遗传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9.一杂合子(Dd)植株自交时,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 A. 1∶1∶1 B. 4∶4∶1 C. 2∶3∶1 D. 1∶2∶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的计算: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Dd植株中雌配子有1/2D、1/2d,雄配子d有50%的致死,说明雄配子是 ‎1/2D、1/2×1/2d=1/4d,也就是雄配子中有2/3D、1/3d。 所以后代各种基因型的频率:‎ 雌雄配子以及后代基因型概率 ‎2/3D ‎1/3d ‎1/2D DD1/3‎ Dd1/6‎ ‎1/2d Dd1/3‎ dd1/6‎ 故后代各种基因型所占的比例为:DD:Dd:dd=2:3:1 故选:C。‎ ‎30.下面某家族 遗传病系谱图,基因用A、a表示,已知5是纯合体。请据图回答: 12与13基因型都为Aa的概率是多少(   )‎ A. 1/20 B. 5/9 C. 1/5 D. 4/5‎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图示为某家族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1和2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7,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AA、Aa,患病个体的基因型为aa。‎ ‎【详解】7个体患病为aa,则表现正常的双亲1和2个体均为Aa,1和2个体所生的6和9个体基因型为1/3AA、2/3Aa,5是纯合体,表现正常,其基因型为AA,5和6个体所生12个体的基因型为Aa占1/2×2/3=1/3,AA占2/3;4个体患病为aa,则10个体为Aa,9和10个体所生后代为aa=1/2×1/2×2/3=1/6,Aa=1/2×1/3+1/2×2/3=1/2,AA=1-1/6-1/2=1/3,则表现正常的13个体的基因型为2/5AA、3/5Aa;故12与13基因型都为Aa的概率是1/3×3/5=1/5。 故选:C。‎ ‎31.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 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答案】C ‎【解析】‎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后代表现型只有一种无法证明,A错误;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说明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但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说明F1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所以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C正确;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只能验证,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伴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配子中只存在等位基因中的其中一个.杂合子的配子种类能够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杂合子测交能验证基因分离定律。‎ ‎32.采用下列哪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为纯种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 F1 的遗传因子的组成 A. 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 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 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学会在不同的要求下应用不同的方法(测交法、自交法、杂交法)来进行鉴别。‎ ‎【详解】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为纯种,可用测交法;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别显隐性,可以用杂交法或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常用自交法;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常采用测交法。综上所述,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3.紫色企鹅的羽毛颜色是由复等位基因决定的:A1—深紫色、A2—中紫色、A3—浅紫色、A4很浅紫色(近于白色)。其显隐性关系是:A1> A2> A3> A4(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若有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交配,则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可能是 A. 1中紫色:1浅紫色 B. 2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 C. 1深紫色:1中紫色 D. 1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1很浅紫色 ‎【答案】C ‎【解析】‎ 深紫色企鹅的基因型为:A1A1、A1A2、A1A3、A1A4,所以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交配,有以下四种情况: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1)交配,后代小企鹅均为深紫色;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2)交配,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为:1深紫色:1中紫色;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3)交配,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为:1深紫色:1浅紫色;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4)交配,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为:2深紫色:1中紫色:1很浅紫色.A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34.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可能为9∶7、9∶6∶1或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可能是(   )‎ A. 1∶3、1∶2∶1或3∶1 B. 3∶1、4∶1或1∶3‎ C. 1∶2∶1、4∶1或3∶1 D. 3∶1、3∶1或1∶4‎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分析: (1)12:3:1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2)9:6: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3)9:3:4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4)13:3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 (5)15: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6)9:7即9A_B_:(3A_bb+3aaB_+1aabb)‎ ‎【详解】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 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3; 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2:1; 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 故选:A。‎ ‎35.用豌豆进行遗传实验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 杂交时,须在花蕾期人工去雄 B. 自交时,雌蕊和雄蕊都无需除去 C. 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D. 人工授粉后,应套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豌豆属于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进行杂交实验时,父本提供花粉,母本提供卵细胞,应避免自花传粉,并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详解】A、杂交时,对母本须在花蕾期人工去雄,防止自花传粉,A正确;‎ B、自交时,可让其自花传粉,雌蕊和雄蕊都无需除去,B正确;‎ C、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C错误;‎ D、人工授粉后,应套袋隔离,防止外来花粉干扰,D正确。‎ 故选C。‎ ‎36.如图所示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对此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①过程 B. ②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 M、N、P分别代表16、9、3‎ D. 该植株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减数分裂,②表示受精作用,③表示生物性状,其中M、N、P分别代表16、9、3。‎ ‎【详解】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A正确; B、②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即受精作用,B正确; C、①过程形成4种配子,则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的方式是4×4=16种,基因型=3×3=9种,表现型为3种,说明具备A或B基因的表现型相同,C正确; D、该植株测交后代基因型以及比例为1(A_B_):1(A_bb):1(aaB_):1(aabb),则表现型的比例为2:1:1,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 ‎37. 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两亲本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香味性状一旦出现即能稳定遗传 B. 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C. 两亲本杂交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1/8‎ D. 两亲本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3/64‎ ‎【答案】C ‎【解析】‎ 分析柱状图,图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后代中:抗病和不抗病的比为50:50=1: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是Bb与bb;无香味和有香味的比值为75:25=3: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是Aa与Aa;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所以香味性状(aa)一旦出现即能稳定遗传,A正确;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其后代不可能出现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aaBB,C错误;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子代香味相关的基因型为1/4AA、1/2Aa、1/4aa,分别去自交得到aa的概率为3/8,子代抗病性相关的基因型为1/2Bb和1/2bb,所以自交得到BB的概率为1/8,所以得到能稳定遗传的香味抗病植株的比例为3/8×1/8=3/64,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已知子代表现型分离比推测亲本基因型:‎ ‎①9∶3∶3∶1⇒(3∶1)(3∶1)⇒(Aa×Aa)(Bb×Bb);‎ ‎②1∶1∶1∶1⇒(1∶1)(1∶1)⇒(Aa×aa)(Bb×bb);‎ ‎③3∶3∶1∶1⇒(3∶1)(1∶1)⇒(Aa×Aa)(Bb×bb)或(Aa×aa)(Bb×Bb);‎ ‎④3∶1⇒(3∶1)×1⇒(Aa×Aa)(BB× )或(Aa×Aa)(bb×bb)或(AA× )(Bb×Bb)或(aa×aa)(Bb×Bb)。‎ ‎38.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现将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F1代再自交产生F2代,将F2代中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3代。问F3‎ 代中灰身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 (  )‎ A. 3∶1 B. 5∶1 C. 8∶1 D. 9∶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纯种灰身果蝇(BB)与黑身果蝇(bb)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Bb,F1再自交产生F2,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去除F2中所有黑身果蝇,则剩余果蝇中,BB占1/3、Bb占2/3,则B的基因频率为2/3、b的基因频率为1/3,让F2灰身果蝇自由交配,F3中BB所占的比例为2/3×2/3=4/9、Bb占2×2/3×1/3=4/9、bb占1/3×1/3=1/9,所以F3中灰身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8:1。 故选:C。‎ ‎39.某单子叶植物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叶片抗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为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的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采用花粉染色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和③杂交 B. 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①和②杂交 C. 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杂交 D. 若将①和④杂交所得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可观察到比例为1∶1∶1∶1的四种花粉粒 ‎【答案】C ‎【解析】‎ 分析】‎ 单子叶植物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由于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所以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和④杂交,A错误;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②和④杂交,依据花粉的形状和花粉的糯性与非糯性两对相对性状可以验证,B错误;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较为合理,先杂交再自交,经过选育,最终得到稳定遗传的性状,C正确;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AattDd),产生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将会看到四种类型的花粉,且比例为1:1:1:1,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40.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合子(F1)自交后代(F2)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对以下哪代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 ( )‎ A. F1植株和F1植株 B. F2植株和F1植株 C. F1植株和F2植株 D. F3植株和F2植株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子的形成(胚和胚乳的发育)阶段完成于母本体内,胚(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其基因来自于父本和母本双方;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其基因仅来自母本一方,所以子代胚的性状(如子叶颜色)在母本植株上即可观察到,而种皮的颜色要在下一代植株上才能体现出来。‎ ‎【详解】豌豆的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亲本杂交后所结种子的种皮基因型应与其母本一致,所以要表现出F2代种皮的性状,必须等到F2种子种下后,长成植株(F2代植株),再结出种子(即F2代子代),才能体现出来;子叶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F2子叶的性状在母本(F1代植株)结出种子(种皮是F1代,胚是F2代)时就能够体现出来,B正确。 故选:B。‎ ‎41.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 aabbcc的棉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则F1的棉纤维长度范围是( )‎ A. 6~14厘米 B. 6~16厘米 C. 8~14厘米 D. 8~16厘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问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求出子一代显性基因的个数范围即可。‎ ‎【详解】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子代有六种基因型,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显性基因个数分别为4、3、3、2、2、1,棉花纤维长度分别为,6+4×2=14厘米、6+3×2=12厘米、6+2×2=10厘米、6+1×2=8厘米,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涉及基因的累加效应的现象,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体细胞中含有显性基因的个数判断棉花纤维长度。‎ ‎42.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题涉及到4种性状 B. 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C. 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D. 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意设控制大鼠毛色的基因是A、a和B、b两对基因,根据F2中灰色:黄色:黑色:米色=9:3:3:1可知A、a和B、b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_B_灰色;aabb米色;A_bb或者aaB_表现黄色或黑色,F1灰色基因型是AaBb,亲本大鼠基因型是AAbb×aaBB。‎ ‎【详解】A、设控制大鼠毛色的基因是A、a和B、b两对对基因,根据F2‎ 中灰色:黄色:黑色:米色=9:3:3:1,故此题涉及到1种性状即大鼠毛色的4种表现型,A错误; B、F1与黄色亲本杂交,F1灰色基因型是AaBb,产生的配子有四种:AB、Ab、aB、ab,亲本黄色大鼠基因型为AAbb或aaBB,故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表现型有2种,B正确; C、F1中的灰色大鼠一定是杂合体,F2中灰色大鼠A_B_,可以是纯合体,也可以是杂合体,C错误; D、F2黑色大鼠A_bb或aaB_与米色大鼠aabb杂交,只有Aabb或aaBb与aabb杂交后代才会出现米色大鼠,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aabb的概率为2/3×1/2=1/3,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43.某生物兴趣小组对学校草坪的某种雌雄同花的植物进行了遗传学研究,发现该种植物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他们查阅资料后发现,该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对该对性状进一步研究,该小组随机取红花和白花植株各60株均分为三组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杂交方案 杂交结果 A组 红花×红花 红花∶白花=14∶1‎ B组 红花×白花 红花∶白花=7∶1‎ C组 白花×白花 全为白花 ‎(1)根据______________组结果,可以判断红花一定为显性。‎ ‎(2)试解释A组结果没有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原因______________。‎ ‎(3)B组亲本的红花中,纯合与杂合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判断B组杂交结果中某红花植株是否为纯合体,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 (2). 红花亲本中并非都是杂合子(还存在纯合子) (3). 3∶1 (4). 让该红花植株自交,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解析】‎ ‎【分析】‎ 由A组合红花×红花的后代14红花:1白花,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因而可判断红色是显性,白色是隐性。‎ ‎【详解】(1)根据图表A组分析,红花×红花杂交后代出现14红花:1白花,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红色是显性,白色是隐性。 (2)A组结果没有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红花亲本中并非都是杂合子。 (3)B组中的白花个体为隐性纯合子,因此F1中7红花:1白花就代表了亲代中的所有红花亲本所含显隐性基因的比为显性基因:隐性基因=7:1,如果设显性基因为R,杂合子Rr的比例为X,只有Rr才能产生1/2r,故1/2X=1/8,X=1/4,即RR:Rr=3:1。 (4)要判断B组杂交结果中某红花植株是否为纯合体,最简单的方法是让该红花植株自交,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明确性状的显隐性,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注意红花亲本中并非都是杂合子综合作答。‎ ‎44.小鼠体色有灰、黄、白三种颜色,眼色有褐色和黑色两种。为研究其体色与眼色的遗传,研究人员将一对灰身褐眼的小鼠杂交,F1的表现型及数量统计如下表: ‎ 黄身褐眼 黄身黑眼 灰身褐眼 灰身黑眼 白身褐眼 白身黑眼 ‎151‎ ‎10‎ ‎301‎ ‎19‎ ‎149‎ ‎9‎ ‎(1)小鼠体色由__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眼色由__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褐色眼有____________种基因型。‎ ‎(2)控制眼色的基因,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控制体色和眼色的基因,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 ‎(3)取上述子代中一只褐眼小鼠做母本,一只黑眼小鼠做父本,杂交后代中出现黑眼个体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1). 一 (2). 两 (3). 8 (4). 基因的自由组合 (5). 基因的自由组合 (6). 1/5‎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分析表格信息可知,灰身小鼠之间交配,子代的黄身:灰身:白身=161:320:158≈1:2:1,因此小鼠的体色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不完全显性;褐眼小鼠之间交配,子代褐眼:黑眼≈15:1,因此小鼠的眼色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三对等位基因来说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黄身褐眼:黄身黑眼:灰身褐眼:灰身黑眼:白身褐眼:白身黑眼≈15:1:30:2:15:1=(1:2:1)(15:1),因此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1)由分析可知,小鼠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眼色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双隐性纯合表现为黑眼,褐眼的基因型是9-1=8种。 (2)由分析可知,控制小鼠眼色和体色的3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 (3)假设小鼠的眼色由A(a)、B(b)基因控制,则子代小鼠的基因型是A_B_:A_bb:aaB_:aabb=9:3:3:1,褐眼小鼠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比例是1:2:2:4:1:2:1:2,与黑眼基因型(aabb)父本杂交,后代出现黑眼的比例是4/15×1/4+2/15×+2/15×1/2=1/5。‎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将不同的性状拆分,单独观察,如褐眼小鼠之间交配,子代褐眼:黑眼≈15:1,则判断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45.如图所示,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造成,发生在____________期. ‎ ‎(2)图2中的_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CD段.‎ ‎(3)图2甲细胞中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丙细胞中含有________条染色单体.‎ ‎(4)图2丁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如果该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________(是/不是)Y染色体.‎ ‎【答案】 (1). DNA分子复制 (2).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 (3). 丙、丁 (4). 4 (5). 8 (6). 次级精母细胞 (7). 不是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其中AB段表示G1期;BC段表示S期,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包括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详解】(1)图1中BC段由1条染色体上1条DNA,变成1条染色体2条DNA,形成的原因是由于DNA分子复制造成;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由于图1中的CD段,染色体:DNA=1:2,所以图2中丙、丁对应图1中的CD段。 (3)图2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丙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2条染色单体,即含有8条染色单体。 (4)图2中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根据丙判断该动物为雄性,故丁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由于XY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已分离,所以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常染色体,一定不是Y染色体。‎ ‎【点睛】易错点:第(4)问中,注意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 ‎46. 家禽鸡冠的形状由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与性别无关。据下表回答问题:‎ 项目 ‎ 基因组合 ‎ AB同时存在 (A__B__型) ‎ A存在,B不存在(A_bb型) ‎ B存在,A不存在(aaB__型) ‎ AB都不存在(aabb型) ‎ 鸡冠形状 ‎ 核桃状 ‎ 玫瑰状 ‎ 豌豆状 ‎ 单片状 ‎ 甲:核桃状×单片状→F1:核桃状,玫瑰状,豌豆状,单片状 ‎ 杂交 组合 ‎ 乙:玫瑰状×玫瑰状→F1:玫瑰状,单片状 ‎ 丙:豌豆状×玫瑰状→Fl:全是核桃状 ‎ ‎(1)甲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甲组杂交Fl代四种表现型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乙组后代F1中玫瑰状冠的家禽与另一纯合豌豆状冠的家禽杂交,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在理论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让丙组Fl中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表现为玫瑰状冠的有120只,那么表现为豌豆状冠的杂合子理论上有只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中纯合子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测交 1:1:1:1 (2)核桃状:豌豆状=2:1 (3)80 (4)1/4‎ ‎【解析】‎ ‎(1)甲组表示双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称为测交,测交结果比例为1:1:1:1。‎ ‎(2)乙组F1中玫瑰状冠基因型为AAbb(1/3)、Aabb(2/3),与纯合豌豆状冠(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2/3)、aaBb(1/3),表现型为核桃状和豌豆状,比例为2:1。‎ ‎(3)丙组F1基因型为AaBb,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玫瑰状冠(A_bb)占3/16,有120只,豌豆状冠杂合子(aaBb)占1/8,有80只。‎ ‎(4)基因型为AaBb与Aabb个体杂交,后代纯合子有1/2×1/2=1/4。‎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