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点主题专项练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点主题专项练三

www.ks5u.com 主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中西方思想的交流 热点主题专项练(三)‎ ‎1.(2015·四川广元一模)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材料二 1916年秋,康有为请政府于宪法中定孔教为国教。陈独秀连加痛驳,谓孔教与帝制有不可分的因缘,孔子提倡的道德礼教为封建时代的道德礼教,他的伦理学说与共和立宪政体相违。此后,李大钊、吴虞等人也对礼教进行了大力批判,胡适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 材料三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古代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 ‎ (1)材料一中你会选择哪些资料作为研究孔子的史料,并说明理由。‎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待孔学的态度,概述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 ‎ (3)根据材料三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则,举例说明当前我们应如何对待儒家文化?‎ ‎ 解析 第(1)问,分析资料甲、乙、丙,运用材料分类史学研究法判断。第(2)问,第一小问,‎ 结合材料二中信息以及教材中康有为“托古改制”概括康有为的态度;第二小问,结合1913年至1915年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来作答。第(3)问,从材料三中信息提炼出“继承和发展”与“抵御和克服”两点来作答。‎ ‎ 答案 (1)资料:甲、乙。‎ ‎ 理由:资料甲、乙出自儒家经典,属于原始史料或“第一手资料”,可信度高。‎ ‎ 资料丙属影视文艺作品,有艺术夸张成分,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历史。‎ ‎ (2)态度:革新、改造和利用。(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 背景:政治: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对内独裁专制,妄图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利益,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 思想:①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 (3)说明:①继承和发扬:“和为贵”和“君子和而不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勤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主张民为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 ②抵御和克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等级思想;“三纲”的道德戒律,宣扬封建礼教,“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人性;等等。‎ ‎2.(2015·四川达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西学东渐是表述西方文明输入中国的省略语。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材料一 学类 生产关系 文明阶段 主要内容 传播途径 ‎“中学”‎ 封建生产关系 农耕文明 ‎“四书”‎ ‎“五经”‎ 传统教育和科举 ‎“西学”‎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工业文明 近代科学技术 新式学校教育 ‎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势。”就其制度而言,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在西学的影响下,‎ 中国至少有三次大的思想观念的更新……。‎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3版 ‎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受到西方的影响刺激,中国人开始对西方的历史产生兴趣。西方史学著作的翻译,早期有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莫维廉的《大英国志》,这些译著也影响到中国人对西方历史的研究,如魏源的《海国图志》、王韬的《法国志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 但历史学本身的转变,则要到20世纪初,梁启超受到西方民族主义史学影响,主张为国家国民社会而非朝廷的新史学。西方19世纪盛行的实证主义史学,也在此时传入,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也影响到史学界。到了民国初期,这些史学思潮逐渐落实于史学界,史学家们开始用不同于传统史学的方式撰写中国史,中国现代史学逐渐形成。‎ ‎ 中国传统史观是一元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是静态的,是以古代为尊的。但受到西方新的历史知识的影响,不得不承认西方亦有一自成系统的文明,甚至如古埃及年代更早于中国。而进化观念的传入,根本上改变历史时间的观念,由静态变为动态,由视古代为最理想的社会,逐渐接受文明逐渐进步的想法。‎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化》‎ ‎ (1)有人认为,“中学”到了近代所面临的机遇并不佳,请从“中学”本身的内容特点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其机遇不佳的原因。‎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近代以来引入中国的“三种制度”。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的“三次思想观念更新”。‎ ‎ (3)根据材料三,归纳在西学影响下,中国近代史学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 解析 第(1)问,本身特点可以从中国古代科技特点来分析,社会原因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据所学知识可知,判断引入中国的“三种制度”;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归纳说明。‎ ‎ 答案 (1)本身:①传统“中学”不具备质变出近代意义的科学与技术的基础;②重政治、伦理,轻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 社会:①封建制度落后;②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③推行“闭关锁国”政策;④排斥异族文化。‎ ‎ (2)制度: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苏维埃制度或社会主义制度。‎ ‎ 观念:洋务思潮(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思潮(君主立宪思潮);实业救国思潮;民主共和思想;民主科学思想。‎ ‎ (3)变化:①翻译西方历史学著作;②撰写介绍西方国家的历史著作;③出现“为国家国民的新史学”;④实证主义史学传入;⑤马克思主义传入影响到史学研究;⑥中国现代史学逐渐形成;⑦由传统的中国“一元”史观向世界的“多元”史观转变;⑧由静态史观向动态史观转变。‎ ‎3.(2015·浙江衢州五校模拟)对人自身的关注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东西方文化传统都充满人文关怀。但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东西方在人文主义发展中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东方侧重人的社会性,西方则更重视人的个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孔子反对以俑殉葬,因为俑像人形,他愤愤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的马棚失火,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不问马。这些思想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爱。‎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二 儒学不是宗教,而是一种行为准则。圣人教导我们“成仁”“成圣”,但没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佛家就告诉你为什么要“修行”“成佛”,因为这世界太苦了,谁也不能摆脱生老病死;道家也告诉你为什么要“得道”“成仙”,因为“道”是万物本原。所以,魏晋以后儒家与“佛”“道”一对阵稀里糊涂就败下阵来了……于是宋代儒家学者就把儒学上升到思辨层次,并提出来“存天理、灭人欲”……教材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评价更多的是否定,但它太适用今天中国的社会状态了。‎ ‎——袁腾飞 ‎ 材料三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 ‎——薄伽丘《十日谈》‎ ‎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 材料四 文艺复兴以来……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过于偏激,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的下降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因而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 ‎——《简谈西方文学史——理性与原欲》‎ ‎ (1)结合所学,指出早期儒家思想中体现材料一观点的内容。‎ ‎ (2)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儒学家是如何把儒学上升到思辨层次的?你认为袁腾飞老师说“存天理、灭人欲”太适用今天中国的社会状态了的理由是什么?‎ ‎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 ‎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思想家为解决材料四中的问题而提出的主张。‎ ‎ 解析 第(1)问,材料一提及思想为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爱,结合孔子、孟子的主张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宋明理学内容回答;第二小问,从“存天理、灭人欲”的积极作用对我们改革开放带来的不正之风的借鉴意义方面思考作答。第(3)问,从材料三第一段第一句话可看出其强调人的价值,第二句强调人的平等;第二段可以看出其强调人性的伟大。第(4)问,据材料四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启蒙运动内容针对这些问题回答相关的主张。‎ ‎ 答案 (1)内容:孔子的“仁”,孟子的“民贵君轻”。‎ ‎ (2)如何:将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提出“天理是万物本原”,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 理由:“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感,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尤为难能可贵。‎ ‎ (3)内涵: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平等,歌颂人性的伟大。‎ ‎ (4)主张: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社会契约、三权分立。‎ ‎4.(2015·四川绵阳二模)无论中国传统思想还是西方传入的思想,都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以“礼”和“仁”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 材料二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取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 材料四 会议时间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 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及其理由。结合上述材料,依据董仲舒、梁启超的时代背景和主张,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 (2)有人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请用材料三予以论证。后来孙中山又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回答后者与前者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经历了照抄照搬到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转变。根据材料四并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简要叙述这一转变。‎ ‎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礼”有保守性角度说明;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严等差,贵秩序”的信息分析说明“礼”维护等级秩序是其保守的原因;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可以从董仲舒和梁启超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背景和主张。第(2)问,根据材料三信息从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分析继承、变化及发展。第(3)问,根据材料四表格中信息,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主要的革命活动,分析哪些属于照抄照搬,哪些属于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 答案 (1)保守方面:“礼”的主张。‎ ‎ 理由:在新旧交替时期主张恢复奴隶制等级秩序。‎ ‎ 董仲舒: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利用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以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梁启超: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变革即将到来,梁启超认识到孔子思想缺乏民主思想,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 (2)论证:继承:继承了西方启蒙思想中的民权思想。‎ ‎ 发展:将政治民主和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二者同时进行。‎ ‎ 变化:民族主义发展为反对帝国主义。‎ ‎ (3)叙述:中共一大对中国国情缺乏正确的判断,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将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中共一大将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以后一直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