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2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说明: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 和第 I 卷(非选择题)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将第 I 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 在答题卡上,将第 I 卷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选择题,共 60 分) 第 I 卷 一、选择题: 本卷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1.汉文化深受儒学影响,对“身份等级”的理念情有独钟,对“长幼尊卑”划分得十分清楚。 因此,皇位更替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作用。这 样,皇位传承时斗争的激烈程度略有缓解。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B.儒学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统治秩序 C.宗法制开始遭到破坏 D.清朝仍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重义轻利”;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由此可见,两位先 哲相似点是 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加强个人修养 D.公民意识 3.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 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 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 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 A.老子和苏格拉底 B.孔子和柏拉图 C.孟子和亚里士多德 D.韩非和柏拉图 4.《礼记》中说: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 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 5.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 “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 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 学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6.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 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 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 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7.在元代,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可 也就是在元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 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这说明元朝 A.民族歧视,控制思想 B.等级森严,制度矛盾 C.重视礼教,维护统治 D.重视理学,以备顾问 8.吕思勉说:“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已 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 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作 者是在强调 A.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 B.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C.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 D.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 9.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 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 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权利的失控 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民主思想的出现 10.1988 年,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宜言:“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 2500 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下列言论能反映孔子智慧的是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B.治民无常,唯法为冶 C.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1.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 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 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A.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 C.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12.自程朱理学以来,儒家形成了以个人人性修养为主的思想路线。明末东林党精神领袖顾宪 成说:“官辇毂(在朝廷做官),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 世道,君子无取焉。”东林党人强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 事关心。”据此可以推知,东林党人的志向 A.继承发展程朱理学注重个人人性修养的文化传统 B.开辟了明末清初社会批判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之路 C.反映了明末官场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和士人隐居 D.取决于精神领袖顾宪成等人的日常讲座和熏陶 13.有学者把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哲人比喻成最爱吵架的战友,下列主张能体现 他们共同性的是 A.提倡开明专制 B.主张三权分立 C.反对封建专制 D.主张暴力革命 14.苏格拉底曾说:“安提丰(注: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 乐;而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 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 A.立足现实,追求完美 B.物质富足,精神白由 C.人欲有度,服从神性 D.清心寡欲,讲究道德 l5.阿尔贝蒂(1404 一 1472)写道:“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他本人的成就充分 证实了这一格言。这位佛罗伦萨的贵族不仅是剧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风琴演奏家、 歌唱家,而且是建筑师、数学家、考古学家,并且年轻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跑步、摔跤和 登山运动员。他的言行 A.体现了高超的文学成就 B.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 C.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 D.首次将人置于世界中心 16.自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 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 14、15 世纪,欧洲的英、 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17.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摆脱痛苦而悲惨的自然状态,寻求和平并使和平得到 保障,就互相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将原有的所有自然权利交给主权者。而这种授权一 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宜布。这反映出,霍布 斯的思想 A.背弃了主权在民说 B.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C.符合共和主义理念 D.完善了社会契约论 18.“人人生来同等自由和独立,并具有某种固有的天赋权利……其中有享受生活和自由, 依靠获得并拥有财产,及追求并得到幸福和安全”,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诞生于 A.古希腊城邦 B.文艺复兴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19.《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该著作的主要思想是 A.人民主权 B.三权分立 C.人非工具 D.信仰得救 20.1610 年,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曼纽尔·迪亚士在《天问略》中文版中告诉中国读者,最 近一位著名的西方智者已经设计制造了一个极好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月亮看起来放 大了 1000 倍,土星的光环也清晰可见。下列评价与这位西方智者的科学贡献相符的是 A.开创了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开创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 C.为生命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D.为现代物理学提供理论基础 21.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成为近代 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们“睁眼看世界”的原因是 A.受到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引 B.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需要 D.意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 22.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吏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 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举:选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 到 1898 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B.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京官们在 1898 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 23.学者马勇认为:“甲午战后,朝野上下很快重建了维新共识,着力克服先前三十多年洋务 新政埋头经济不问政治的偏向,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民间经济、政 府管控之外的社会逐渐发育和成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级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在政 府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成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体西用”成为维新共识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创建 C.社会团体彻底摆脱政府管控 D.君主立宪进入改革议程 24.1902 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 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 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25.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 信最终丧失殆尽”。这说明 A. “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 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 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 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 26.1919 年 12 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 国粹’。”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称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与国渣, “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 理国故的功夫”。这表明胡适 A.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 D.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27.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 絮也。“氏”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据此推知 A.早期的纸原料与丝有关 B.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 C.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 D.纸已经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28.孙中山说: “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 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准 确的是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B.其思想体系体现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意识形态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第一次提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变革的方案 29.1992 年 9 月 21 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新的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017 年 4 月 20 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天舟一号”的首飞, 标志着我国已正式启动“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空间实验室”的收官之战,为空间站阶 段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以下关于该发展战略,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 B.我国世纪之交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C.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 D.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 30.2017 年 7 月 30 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新中 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20、歼 -10C,红旗-22 等六种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 放后 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 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 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 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 第 II 卷 (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 2 小题,共 40 分。将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31.(20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 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 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 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 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 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 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 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 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 新轨未立”,这种转型 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6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 社会转型的表现。(8 分)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 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6 分) 32.(2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 500 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 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葬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 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 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 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 1687 年在巴黎出版,1682 年传教士向教会呈现了 400 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 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秦、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 漫着进步的气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 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 阶 段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第 一 阶 段 1840 ~ 1860 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 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 二 阶 段 1860 ~ 1895 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 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 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 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 三 阶 段 1895 ~ 1900 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 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 步开辟了道路。到 1897 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 33 个,新 式学堂 17 所,出版报刊 19 种。到 1898 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 300 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文流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 析原因。(12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10:BCBDB ACABA 11-20:CBCDB ABCAA 21-30:BBDAA AAABA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20 分) (1)政治上: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 强; 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自晚唐两税法改革后,农民的人身依 附关系减弱; 文化上:宋代理学诞生,儒学思想进一步走进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世俗文化流行。(政 治、经济、文化角度各答一点记 2 分,共 6 分) (2)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办近代机器工业。(2 分) 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 (2 分) 思想自由化、科学化: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2 分) 对外开放化:总理衙门(或外务部)的设立,外交大使的派出。(2 分) (3)表现:从法制遭到践踏与破坏到提出依法治国并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 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2 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2 分)从民主制度遭到破坏到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 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2 分) 32.(20 分) (1)中国态度: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 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2 分) 影响:使中国失去了现(近)代化的机会。(2 分) 西方态度: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化。(2 分) 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任答一点 2 分) (2)变化:从基本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2 分)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 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复杂历程。(4 分) 原因: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风起云涌;自然经济逐步 解体,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努力寻求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 道路;世界联系逐步紧密,中外交流日益加强,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每点 2 分,任答 三点 6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