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1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海口市国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海南省国兴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中段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最富诗意的职业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中,留下了诸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诗歌形式。其中有许多经典名篇名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最富诗意的职业。而正是这个职业的出现,才让我们今天品读到更多当时精彩的诗篇。这个职业有个动听的名字――采诗官。 在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最古老的一种。中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因为长年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秦朝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西汉刚刚建立之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了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汉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采诗官的工作主要是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采诗官在属于他们的时代里,事实上担当了国家民意调查员、新闻记者和国家诗歌记录者。《汉书·艺文志》曰:“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采诗官》一诗中也写道:“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由此可见,采诗官为古代诗篇的流传和采集做出了很大贡献。 采诗官是一个以诗歌的名义走遍天下的职业,因此其本身也充满着诗意。民间的疾苦往往通过采诗官收集整理的民歌为统治者所了解。可惜,历史久远,我们已无法知道这些采诗官的名字,他们已经在历史的深处浓缩为一个名词,我们无法看清他们的脸。但是他们或许想不到,他们在那些沉沉的夜里刻下的象形文字,将会成为一个古老国度的文学头,正如蜜蜂在采花的时候也从没有想到过,它们会带一个声势浩大的人间的春天。 1. 下面关于“采诗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古代如果没有这种最富诗意的职业“采诗官”,我们今天就很难品读到更多当时精彩的诗篇。 - 24 - B. 在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悠久历史中,采诗官是最古老的一种职业。 C. 采诗官以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为主要工作,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为目的。 D. 采诗官的职业富有诗意,与其走遍天下时凭借着诗歌的名义密切相关。 2. 下列对原文的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采诗官在诗歌方面贡献很大,可惜在古代时这个职业却不为人知。 B. 采诗制度历史久远,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中断,汉武帝时,开始恢复并逐渐光大。 C. 历史上有文献资料记载过采诗官的工作,可证明其在古代诗篇的流传方面的作用和采集诗歌时的艰辛付出。 D. 采诗官通过收集整理民歌让统治者了解到了民间的疾苦。 3. 下面的分析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诗歌的许多经典名篇中,有不少是通过采诗官才呈献给后人的。 B. 采诗官的成就,与统治者的重视、社会的稳定繁荣程度,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 C. 采诗官的工作虽然是采诗,但因为他们接触基层,往往能够发现反映重大社会问题。 D. 采诗官的名字在古代是保密的,而且也要化装蒙面,所以他们其实是无名英雄。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考核概念的题目命题点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 B项,“采诗官是最古老的一种职业”错误,原文“在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最古老的一种”,选项去掉了“在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 - 24 - A项,“可惜在古代时这个职业却不为人知”错误,原文首段说“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最富诗意的职业。”意思是,与流传很广的诗歌相比较,后人不了解古代采诗官这个职业。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D项,“而且也要化装蒙面”错误,原文末段“可惜,历史久远,我们已无法知道这些采诗官的名字,他们已经在历史的深处浓缩为一个名词,我们无法看清他们的脸。”只是形象地说明,采诗官的名字没有历史记载,我们只能知道采诗官这个职业。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聚集了大批陪读家长的毛坦厂镇,探求当地真实的“高考生态”。 陪读妈妈: 黄晓,今年43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任务”除了陪读上高二的18岁儿子,还需要照顾好因儿时发烧而失去自理能力的22岁女儿。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虽说要带着女儿重新适应新环境,但黄晓只要想到能每天和儿子见面,心里就很幸福。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黄晓说,自己除了洗衣做饭,就是照顾女儿,而做饭一般都是烧儿子或者女儿喜欢吃的,“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看他脸色就知道他考得好不好。”她说。儿子晚上回家后学习一般会到12点半,而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 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 一间约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74岁的陪读奶奶李仁珍正坐在床边听着收音机,她孙子徐鹏是毛坦厂中 - 24 - 学的高一学生。20多年前,不到50岁的她在老家开始了陪读生活。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毛坦厂陪读,上一次是小孙女读高中时。在李仁珍看来,她不愿给晚辈添麻烦,“陪读”孙辈也是为了给子女们减轻压力,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陪读8个孙辈也并非值得一提的事。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 (摘编自澎湃新闻2018年6月28) 材料二: 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备战。 近日,记者来到毛坦厂镇发现,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预定火热。在毛坦厂镇的一家托管中心,二层的楼房被隔成数个单间,每个单间里都配有床铺桌椅,这里的房间已经被预订过半,有些学生已经将物品搬进寝室。在开学前,这里将住满学生,托管老师会代替孩子们的父母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 据了解,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在2500到3000元人民币之间,价格根据所选房间的大小而定,费用包含房租、伙食以及洗衣服等服务费用。 暑期放假,学生们在补习功课,家长则选择在小镇上做生意或者在服装加工厂打工,利用放假的时间工作赚钱,以此补贴家用。据了解,在服装加工厂通常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尽管收入不高,但对于陪读家长来说,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 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 (摘编自(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中国新闻网2018年6月29日) 材料三: 日前,中国青年报杜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陪读现象对2003人进行了项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 24 -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几类。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城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度追求、-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换进陪读队伍。 (摘编自赵婀娜《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人民日报》2017年9月7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陪读家长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的生活,而在学业上,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与孩子之间则一般很少交流。 B. 大批学子前来毛坦厂中学求学,使得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项目火热,孕育了毛坦厂镇火热的“陪读经济”。 C. 虽然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较高,但家长们可以选择在当地做生意或打工以补贴家用,这样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 D. “陪读大军”产生的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二是部分家庭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 24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陪读明确表示赞成的却不到四分之一,而明确表示反对的超过了三分之一。 B. 中小学阶段家长陪读的比较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家长陪读的就比较少,原因可能主要是不同阶段的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很大的差异。 C.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当然人们也认为陪读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例如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等。 D.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压力很小甚至没有压力,可见,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并不一定希望家长陪读。 6. 围绕“陪读”这一现象,以上四则材料中,每则材料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C 6. ①材料一具体描述陪读家长真实的状态;②材料二指出陪读现象带动了“陪读经济”的发展;③材料三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们对于陪读的看法;④材料四分析了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C项,“这样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错误,依据材料二“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可知,选项将程度夸大。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C项,“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错误,从材料三的数据看,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占44. 5%)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大,相反,认为帮助小、没有帮助甚至起反作用的合计超过了一半。 故选C。 【6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依据“大批陪读家长的毛坦厂镇,探求当地真实的‘高考生态’”和下文关于陪读妈妈和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的介绍可知,这是描述陪读家长的情况; 材料二,依据“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可概括出陪读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是问卷调查,关于陪读现象2003人从六个方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材料四,依据“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可知这是探究原因。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 24 -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域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做《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7. 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4 - A. 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C. “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 D. 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至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8. 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 9. 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 【答案】7. D 8. (1)山城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2)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3)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4)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 9. (1)“变”在注重于雕琢字句和推敲音律上。这从他创作的《秋兴八首》和《诸将五首》以及指导儿子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上可以看出。(2)诗歌中触及社会实际问题的内容被蒙盖在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里,使后来的读者迷惑陶醉于诗的形式中而忽略了它的内涵,这反倒不如《写怀》《宿江边阁》这样质朴的诗歌亲切感人。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分析比较,判断正误。 D项,“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错误,原文写“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辞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是说很多人读诗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而并不是杜甫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能力。应对这类问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注意要准确、全面。 - 24 - 本题从“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估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等句中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抓住全文的内容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观点态度。 抓住第④段中关键句“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展开,结合文本中具体的例子阐析。如“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等。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谓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泥水)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徒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围。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建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 24 -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成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清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股富。湖水多药,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富蓄泄之限,江湖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提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除”“拜”,均指授予官职。“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指贬官、降职。 B.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苏轼属大夫,故死为“卒”。 D. 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12.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苏轼家教良好,聪慧。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他,他听到古今成败得失的故事,常能说出其中的关键。 B. 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期府判官时,百姓贫图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 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治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 24 - D. 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答案】10. A 11. B 12. D 13. (1)等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史书,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籍。 (2)苏轼筑屋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武卫营”为名词,作“诣”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D;“事”为名词,作主语,谓语为“急”,其前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B项,“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错误,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 24 - D项,“在杭州首次任职时”错误,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不是首次任职;“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误,依据“以为湖水富蓄泄之限”可知,还用来排泄湖水。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比,等到;冠,二十岁;属,写;日,每天;言,字。 (2)庐,名词作动词,建屋;使,派;卒,最终;全,保全。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关键。等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史书,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籍。任职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 24 -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接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筑屋住在提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话,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术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西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第二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浪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 下面是对杜甫的《登高》的贫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4 - 朗读时,读准语调语气很重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朗读时,“风急”要读得很凄寒;读“天高”时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读出那种空旷渺远的感觉。 B. 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天的特点。 C. 颔联采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D. 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15.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此诗颈联14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分析。 【答案】14. C 15.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C项,“颔联采用了拟人……手法”错误,颔联中只有对偶,没有拟人。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要结合全诗的语境,同时对于重要的诗人还要知人论世,全面深入地加以分析鉴赏。 颈联中,“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极言“地之远”,也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作客”点出客居异乡的漂泊之苦,而一个“常”字更是道出离乡漂泊之久,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 “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异乡怀人、老病孤独形象跃然纸上。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 24 -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杯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收复失地时的英雄气概。 【答案】 (1). 青青子衿 (2). 悠悠我心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金戈铁马 (6). 气吞万里 如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是提示,同时注意“衿”的书写;(2)“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是提示,同时注意“尊”“酹”的书写;(3)“刘裕当年率军北伐收复失地时的英雄气概”是提示,同时注意“戈”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 ,时节如流。”新的一年已经到了。2019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 ,( - 24 -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国际局势如何 ,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岁月不居 风雨兼程 风起云涌 变幻莫测 B. 沧海桑田 风雨同舟 风吹浪打 变幻莫测 C. 岁月不居 风雨兼程 风吹浪打 风云变幻 D. 沧海桑田 风雨同舟 风起云涌 风云变幻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B. 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C. 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D. 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 B. 人民都要紧紧依靠我们 C. 人民只要紧紧依靠我们 D. 我们就要紧紧依靠人民 【答案】17. C 18. A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岁月不居:指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结合“时节如流”分析,选用“岁月不居”。风雨兼程:形容在风雨中仍然不停的赶路,有一种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雨同舟:指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前面是“70年披荆斩棘”,所以后面意思应该跟它并列,用“风雨兼程”。风起云涌: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风吹浪打:比喻险恶的遭遇或严峻的考验。根据前文“不管乱云飞渡”可知,此处是在说环境险恶,所以应该用成语“风吹浪打”。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迅速,捉摸不定,变化多端,难以揣测。风云变幻:像风云那 样变化不定。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也比喻事物复杂、变化迅速。根据文意此处是在说动荡的局势,所以应该用成语“风云变幻”。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搭配不当,应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C项。“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此句成分残缺,缺介词“为”,应该是“为……而不懈努力”,排除B项、D项。故选A。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此题根据前文“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可知,“人民”是“坚实根基、执政的最大底气、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所以“新征程上”都要依靠人民。根据后面“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可知,主语应该是“我们”,得出结论所以“在新征程上”,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4 -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__________________,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__________________,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③__________________,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答案】 (1). ①也可能对身体产生损害 (2). ②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 (3). ③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解析】 试题分析:①处,根据横线前“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若使用不当”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就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意思的句子;②处,根据横线前“逐渐被吸收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和横线后“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血液中药物浓度越来越高”意思的句子;③处,根据横线前“然而”和横线后“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药物浓度不是越高越好”意思的句子。 21.下面是育仁中学学生王梅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六处表达不当,请找出来并修改。 《语文报》编辑同志: 您好! 我是有仁中学学生王梅,荣任我校学生文学社社长。久闻你刊大名,很是仰幕。现奉上拙作《油城新晚》一篇,敬请拜读。还望赶紧回示! 此致 敬礼! 2019年10月15日 王梅 【答案】①荣任——“ 担任”②你刊——“贵刊”:③拜读——“斧正”④赶紧——删去或改为“能够”⑤很是仰幕——内心仰幕或很仰慕⑥落款处,名字与时间调换位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表达得体及应用文格式。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荣任”是称颂别人光荣担任某一职位,不能说自己,应改为“担任”; - 24 - “你刊”谦敬不当,称呼对方杂志应为“贵刊”; “很是仰慕”过于口语化,不符合语体特点,应改为“内心仰幕”或“很仰慕”; “拜读”是自己读别人的作品,这里是请对方帮自己改正作品,应改为“斧正”; “赶紧”具有命令口吻,用语不礼貌,应删去; 落款处不符合文体格式,名字与时间应调换位置。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高中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有人说高中是人生的新起点,还有人说高中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高一的同学们,你希望拥有怎样的一段高中时光,你会在高中的一页上书写出什么文字,你将如何面对高中生活中的困难,请以“高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高中”的认识、思考与展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我的高中生活 不知不觉中,我已成为一名高中生。当第一次踏进高中教室的那一刻,一张张陌生的脸庞再一次提醒我,三年的初中生活就这样悄悄地远去了,留给我的只有回忆,回忆那些人,那些事,那间伴随我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教室。没想到操场上那些以前嬉戏的、奔跑的身影,那些熟悉的面孔此刻已经成为幻影。如花的校园,已物是人非,不禁生出不尽的感慨。 可是岁月从来不会给人们留下伤感的时间,很快,月考就开始了。很遗憾,我这个曾经别人眼中的“佼佼者”,成绩大幅下降,于是我开始观察、反思。原来实际中的高中生活比我想象中的高中生活不容易得多。我总是将初中的思维定势不自觉地搬到高中学习中来,显然,没有什么效果。高中生活不一样于初中生活,高中学习资料也不一样于初中。高中更注重自学,预习、复习、练习,均需要我们主动来完成,老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罢了,那种完全依靠于老师“包打天下”的学习念头已经“黄鹤一去不复返”。 还好有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我重新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心态,借鉴进步学生的学习方法,争分夺秒,但有条不紊,终于又恢复了以前的名次。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经历,我真正明白了,无论你曾经的成绩是多么优秀抑或多么糟糕,高中都是一个新的起点,高中三年会非常公平地回报你的付出,打击你的堕落。 - 24 - 比起初中生活,高中生活就像一幅神秘的画卷,让人猜不透,看不清,只能一步步脚踏实地走下去,认清方向,明确目的,不断反思自己以前走过的路。既然选取了高中,便义无返顾、风雨兼程。 有人说高中阶段是最美好的时光,这美好不仅仅因为此时的我们拥有大好的青春,也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收获了真挚的友谊,最重要的是,高中三年充满了奋斗的回忆,收获了宝贵的知识。我始终坚信一句话,“知识就是财富”,并不是说知识会给我们带来直接的财富提升,而是知识能够改变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改变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让你有更坚定的信仰、更卓越的追求、更崇高的理想。人们常说“知识会改变命运”,而这命运绝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更是祖国的命运。 习主席说:“青年一代,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 让我们相约,三年的高中生活,扎扎实实打造一个美丽的大学梦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用心审准题意,否则“欲速则不达”。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要求以“高中”为话题,体现考生对“高中”的认识、思考与展望。这样的题目审题难度不大,但要写出优秀的文章就得在语言、结构以及深刻性上更胜一筹,尤其是主题方面。材料中写“有人说高中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有人说高中是人生的新起点,还有人说高中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那么高中为什么是“最美好的时光”?为什么说“高中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新起点”的含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在作文中有所体现。此外,作文还应结合高一阶段已经经历的生活,甚至是高中与初中生活的不同来谈“高中生活怎么过”,避免空洞地喊口号。最重要的一点是,作文一定要体现出当代高中生应有的风貌,内容、情感要充满正能量。 立意: - 24 - (1)我对高中生活的看法。 (2)高中,这样过更好。 (3)美好的高中生活。 (4)奋斗的高中生活。 素材: (1)进入高中学习,我们就已经迈出了青春的又一步,但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不会像转变称谓一样简单,高中不是初中的简单继续,而是一种转折和爬坡。在高中这个新起点上,首先要重新定位自己,调整好心态。也许你是踌躇满志的来到新学校,希望能展现自我风采,但在这个新集体里人才济济,以前出色的你不再拔尖,还可能成绩不尽如人意,名次下滑……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这些挫折,但你千万要记住:不能就此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我们要用不懈的努力来证明自己。 (2)也许你在初中时表现一般,入学成绩比别人低,但不能就此盲目断定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因为入学成绩只是代表过去,证明不了现在和将来,新的竞争刚刚开始,谁胜谁负还看今朝。 (3)高中生应该有理想,没有理想,就如同汽车没有了方向盘。高中生应该立长志,万万不可常立志。定下的目标,就要为之不懈努力,不能遇到了一些困难就改变了志向。 (4)古人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高中生一定要发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精神,既富于崇高理想,又始终脚踏实地,诚诚恳恳地做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5)生活就是一方沃土,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纪律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都会奠定我们高中以后的命运。选择从现在开始,让良好的习惯成就我们的未来。 (6)愿高中生活让我收获知识和友谊,让我褪去幼稚的外衣,给我成长与理想。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我的高中生活” 紧扣话题。文章从告别初中的感伤、初入高中的陌生写起,通过月考的失利,阐释“高中是人生新的起点”;接着以实际的高中生活指出:比起初中生活,高中生活就像一幅神秘的画卷,让人猜不透,看不清,只能一步步脚踏实地走下去,认清方向,明确目的,不断反思自己以前走过的路;接下进一步阐释高中生活美好的意义;最后以习主席的话引出自己对于三年后“大学梦”的期许。 - 24 -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 24 - - 2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海南省海口市国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精编《“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计划要点
- 2017-2018学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Word版)
-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A版数学必修第二册习题:7-1-2 复数的几何意义
- 海南省东方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 数学理卷·2019届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二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理)试题(解析版)x
- 高中任教工作总结及研究计划报告(通用)
- 酒店人员个人工作总结三篇
-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
- 【精品】班级工作计划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