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1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25题 每题2分 共50分) 1.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 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 ② 梭伦的法治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③ 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 ④ 雅典城邦已经实现了高度繁荣的民主 A.① ② B.② ③ C.③ ④ D.① ④ 2.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3.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4.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知识丰富 B.文章写作 C.政治 D.汉族文化 5.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6.《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7.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地主特权 8.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9.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10.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死刑。”对此材料中的“它”解读全面的是 A.阻碍了社会公民道德的发展 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危及了国家安全 D.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发展,需彻底废除 11.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1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列强以自身利益作为其外交政策出发点 B.意大利不守信用,背信弃义 C.同盟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 D.协约国方面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13.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14.1918年,世界因患“西班牙流感”死亡几千万人,交战各国几乎都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这反映了 ( ) A.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灾害因素能够影响战争进程 C.传染病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D.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疾病 15.杰弗里·帕克说:“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在这里他认为德国失败的原因是 A.军事战略的失误 B.工业实力的不强大 C.内部矛盾的激化 D.人民群众的不支持 16.1938年张伯伦说:“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英国该外交政策 A.长期保全了英国的既得利益 B.直接导致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C.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 D.在德国入侵波兰战役中发展到顶峰 17. “国际纵队”中有100多名中国籍战士,当西班牙内战失败后,一批“国际纵队”的战士在听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情况后,坚持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其中有22名医生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救亡工作。这些最能说明( ) A.中国和西班牙具有相似的国情 B.“国际纵队”的国际主义性质 C.法西斯的侵略和反法西斯的斗争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中国帮助西班牙,西班牙也必然会帮助中国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但到1948年后,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美国对日政策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冷战局面的出现 B.日本开始采取亲美政策 C.朝鲜战争的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 二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核武器的产生有利于世界和平 B.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打破 C.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 D.美苏核竞赛给世界带来了和平 20.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符合的是 ( ) 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管理东北三省 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 D.同意苏联提出的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21.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期间在餐桌上向美方代表提议"为和平和废除在国外的一切军事基地干杯",美方代表回答说:"咱们只为和平干杯。"美国这种态度的实质是[] A.以强大的军事优势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 B.认为和平髙于一切 C.因敌视苏联而拒绝了苏方的建议 D.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 22.自从2004年3月马德里发生恐怖爆炸事件导致西班牙和一些拉美国家从伊拉克撤军后,伊武装分子扩大对外国驻伊人员进行绑架的规模,以人质要挟外国撤军。据统计,2004年4月以来,伊境内已先后发生了涉及20个国家的80多名外国人遭绑架事件。此外,连日本、菲律宾等国政府也因欲出兵伊拉克而受到“基地”组织的警告。上述材料表明( ) A.和平与发展已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B.恐怖主义已成为影响地区和世界安全形势的一个新的不稳定因素 C.恐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霸权主义行为 D.恐怖活动主要是针对干涉内政行为实施的 23. 2009年7月,某国际机构做出决定,"延长联合国和非盟驻苏丹达尔富尔混合维和部队的任期,以保护达尔富尔地区平民并确保人道主义援救人员的安全"。该机构是 A.联合国安理会 B.联合国难民署 C.国际法院 D.世界卫生组织 24.邓小平说:"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这句话最能说明 A.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B.新的世界大战是不会爆发的 C.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D.第三世界的落后和贫困是潜在的战争威胁 25.近几年来大量出现下图这样的公益广告。导致这类广告大量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B.可持续发展理念广泛传播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工业化导致自然资源大量消耗 二、材料解析(50分) 26.(24分)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地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欧化” 的主要措施。(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于2014年2月15日举行了第47届悼念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祭礼。总商会希望借这个悼念仪式让新加坡年轻一代牢记日本占据时期的悲惨日子,同时让人民了解自由与和平的可贵,以及全面防卫的重要性。这项活动也是“全面防卫日”的重点项目之一。 材料二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强调牢记历史,维护正义与和平。敦促日本领导人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加坡、中国确立“公祭日”(“全面防卫日”)的共同原因(6分)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确立的“公祭日”与新加坡的“全面防卫日”的本质区别。(6分)中国的这一举措有何现实意义?(8分) 高二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1-5ABCDD 6-10 CCDAD 11-15 DABBB 16-20 CCACD 21-25ABACC 2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的信息概括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文明以及教育等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二中“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围绕教育现代化的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可依据材料一、二,从学习的方向以及对近代化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 (1)特点:“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6分) 措施: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引进西方民主政体,建立宪政体制;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6分) (2)影响: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2分) 尝试: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等。(6分) (3 )共同:向西方学习;促进本国近代化。(4分) 27.【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让新加坡年轻一代牢记日本占据时期的悲惨日子,同时让人民了解自由与和平的可贵”和材料二“强调牢记历史,维护正义与和平”可知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都希望后人不忘历史、珍惜和平。第二小问从活动涉及范围、“公祭日”的活动规格以及目的来思考。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于2014年2月15日举行了第47届悼念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祭礼”可知新加坡是社团组织的活动,从材料二“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可知中国通过政府立法来祭奠日本侵华期间的死难者。第二小问从材料二“敦促日本领导人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来分析。 27. (26) (1)原因: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都希望后人不忘历史、珍惜和平。(6分) 特点:“公祭日”活动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具有广泛性;比较规范和隆重;目的侧重于唤醒公众珍惜和平。(6分) (2)区别:新加坡是社团组织的活动;中国通过政府立法来祭奠日本侵华期间的死难者。(6分) 意义:有利于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为维护亚洲的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吸取教训,建设强国;牢记使命,奋发图强。(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