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0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 课标分解 考纲细化 考题预测 结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从人生价值角度,分析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现象,分析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用价值观理论说明大学生如何就业,实现人生的价值。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理论分析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物质性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 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题型以体现类、原因类、启示类为主,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的作用等知识的理解。主观题题型以体现类、原因类为主,往往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综合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 【每课知识网络】 【融汇贯通】 把握一个主体: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树立两种观念:树立群众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理解五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与社会。 该讲主要以“社会发展的物质性”为主线,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基本动力、基本矛盾,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从整个教材来看,本讲是对唯物论的延伸,从社会角度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所以我们在复习中必须要把握好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实践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同时将辩证唯物论与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区分清楚。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真题感受体会命题方向 2017年高考试题 1.(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0).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名师点睛】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互联网思维属于社会意识,是信息技术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又对信息时代起着反作用。 2.(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社会意识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①项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也可以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因此②项正确,③项错误;春节期间,北京、上海等地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故④项正确;正确选项为C。 【名师点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存在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要求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3.(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33)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 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 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名师点睛】“材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一般是强调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强调如何做,做什么,而不是强调事物是什么,事物怎么样的内容。 4.(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仅仅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2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 【答案】(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解析】(2)此题考察范围是社会历史主体,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角度作答。 2016年高考试题 1.(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内涵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这些知识点基本都是属于记忆的知识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考生只需要准确记忆,在做题时小心审题就可以排除错误的选项。 2.(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2)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 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本题强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而劳动者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而且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③说法不属于唯物史观,因此本题选B。 【考点定位】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名师点睛】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3.(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30)2016年年初,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查处了一批传播淫秽色情、谣言、暴恐、赌博、诈骗等违法信息的网站,这一净网行动的哲学依据有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③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④人的各种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考点定位】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涉及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问题。解题时一定要明确, 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是否正确有客观的标准,要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材料中的净网行动就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4.(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31)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人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C 【考点定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改革的性质和目的 【名师点睛】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上层建筑不包括经济方面的内容。 5.(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32)0.015 -0.04毫米,这是90后铣工张志坤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控铣项目中摘得金牌的精度,然而像张志坤这样的人还是凤毛麟角。今天,我们呼唤工匠精神,呼唤的不仅是一个个技艺超群的职业英雄,更是一群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这是因为 A.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B.劳动群众是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C.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研读“我们呼唤工匠精神,呼唤的不仅是一个个技艺超群的职业英雄,更是一群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为什么要呼唤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 爱岗敬业、创新创业”,因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故D项正确;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的说法错误,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方法,正确答案是D。 【考点定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中要注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指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在质上,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量上,人民群众是大多数,其主要的,稳定的成分是广大劳动群众。 2015年高考真题 1.(2015年课标卷Ⅰ16)党的十八大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 ②④ B.①③ C. ①② D.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 【名师点睛】本题以依法治国为背景,考查唯物史观的有关知识。解答时把握关键词“法”,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调整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表现,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解答此类试题要分清是上层建筑的调整,还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从而得出到底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还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同时要正确理解我国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2.(2015年上海卷26)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决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因为( ) A.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B.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参与者 C.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改革的归宿点 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答案】D 【解析】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其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故D适合题意;A、B、C不构成本题的原因,排除。 【考点定位】人民群众的地位 【名师点睛】解答哲学题的关键是看考查的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一般情况下问原因主要是理论依据,即世界观依据,问怎样做强调的是方法论。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知识点,要综合人生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进行考虑。 3.(2015年上海卷30) 上海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大难民城市之一和拯救难民非常出色的城市,上海不仅接纳过3万犹太难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而且创造了战时保护难民的 “上海模式”。从哲学角度看,要在这段动人的历史侧面中提炼出上海的城市内涵,我们应该( ) A.建立纪念馆,举办展览会,对历史遗迹实现活态保护 B.以史为镜、去芜存菁,从深层次上认识国际人道主义 C.搜集、汇总救助难民的成功案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D.在声张正义与和平理念驱动下,历史素材进行挖掘 【答案】B 【考点定位】上海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大难民城市之一和拯救难民非常出色的城市,创造了战时保护难民的“上海模式”,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求我们以史为镜,从深层次上认识国际人道主义,B适合题意;A、C、D均不适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解答哲学试题,一定要明确把握材料关键信息,然后提取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而且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尽管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但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客观的标准,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4.(2015年江苏政治34)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妥善应对。为推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某市政府做了如下工作: ◇组织有关部门,调查了本地的民生状况,获取了相关数据。 ◇召开改善民生专题协商会,邀请有关专家、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群众代表参加、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出台了促进创新创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等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在政务网上开辟专栏,接受群众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和意见反馈。 (1)请简要分析该市政府工作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6分) 【答案】(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 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生活与哲学和政治生活的相关内容,主要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等 【名师点睛】(1)本题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为背景材料,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让经济增长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问题设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主体是政府,根据材料内容,让经济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方面分析 5.(2015年海南政治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2)运用社会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10分) 【答案】(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4分)我国倡导的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理念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3分)有利于凝聚共识,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合作、共同发展。(3分) 【解析】(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题,明确设问的知识限定范围是社会意识作用,可以首先据此回忆课本基础知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不用性质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不同;其次根据设问的方向可知属于原因意义类试题,可以围绕设问方向明确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对各国人民、对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合作、共同发展都发挥积极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等知识。 【名师点睛】(2)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根据设问既要认识正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作用,也要认识到错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阻碍作用。并且把设问点“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放到材料和现实中去综合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6.(2015年浙江文综政治40)祠堂是崇宗祭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W村要把祠堂文化转化为礼堂文化。(10分) 【答案】(2)W村的祠堂文化必须加以转化,因为它有局限性,尤其是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意识,影响村民团结,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礼堂文化既继承祠堂文化的积极因素,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考点定位】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第二问,属于小切口题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在于,把小切口的理论分层,逐层加以分析说明,否则混在一块说,得分不会很高。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归纳总结】 1.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4)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是矛盾的。图示如下: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 最突出地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知识拓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比较 类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区别 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易错警示】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不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独立存在。 3.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罢了。 4.注意把握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两重性。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同的。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发生作用。 【典题探究】 【例1】教育部近日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因为历史就在那里。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基于 ( ) ①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的 ③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④要坚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变式精练】 1. 2016年4月15日是新国家安全法实施以来的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并未因此而同步提高,一些领导干部对国家安全风险挑战认识不足,社会公众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不容乐观。这说明(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④我们要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题目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并未因此而同步提高”表明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入选。“一些领导干部对国家安全风险挑战认识不足,社会公众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不容乐观”表明了我们要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④入选。①③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选D。 2.流行语,是一个国家的“口头禅”,在大众中口口相传,承载着这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流行语像社会生活中一根根敏感的神经,潜入一个民族的肌理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这说明( ) ①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方向 ②社会意识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存在状况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必定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归纳总结】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5.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6.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及解决 (1)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知识拓展】 (1)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有机整体,反映社会的全貌。 ②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支配着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应该首先或者着重加以解决的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易错警示】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两种矛盾运动是一样的吗? (1)两种矛盾运动存在密切联系: ①矛盾着的双方的关系都是辩证统一的。②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最终影响生产力。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同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充分证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两种矛盾运动是有区别的:①两种关系所处的统一体不同。②两种关系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的具体内容不同,得到的规律不同。 2.社会基本矛盾(即根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 3.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又通过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直接动力。 4.社会进步的内涵、原因和趋势。 【典题探究】 【例2】2017年1月23日 ,国家人社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长卢爱红在人社部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与企业养老保险分道运行的“双轨制”合并为“单轨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双轨”并为“单轨”的改革 ①体现了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③体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旨在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变式精练】 3.2017年,浙江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等方面优化政府供给, 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达到百姓、企业和政府共赢,这一改革 ①彰显人民主体地位 ②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 ④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题目中,浙江加快推进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达到百姓、企业和政府共赢,这一改革彰显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故①②③入选。④选项与题意无关。选A。 4. 从农业免税到个税调整,从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基本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从最低的工资标准的持续提升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加快建设等,收入分配改革已在路上。下列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收入分配改革体现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同生产力发展总是同步的 ④收入分配改革体现了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A 考点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归纳总结】 1.人民群众的概念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认识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作用 具体阐释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产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依据。 ②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③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④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 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知识拓展】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关系 ①区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②联系: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于人民群众,才能有所作为。 (2)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区别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根本区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但是无论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多大,最终还要受社会存在制约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 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易错警示】 1.党的群众路线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之坚持下去,付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2)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这样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可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致的。 2.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典题探究】 【例3】习近平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说: “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习近平的这一论断的依据在于 ①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推动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矛盾双方的互相依赖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正确的价值观对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变式精练】 5. 2017年我国将确保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面对日益严峻的减贫局面,能不能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硬骨头,能不能打赢这场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攻坚战,根本还在于精准施策、严格落实精准扶贫。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关于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要看准贫困原因 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扶贫攻坚要重视量的积累 ③精准扶贫必须超越历史条件,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点睛】要准确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2)事物发展必须经历质变的飞跃,但是质变也有上升的和倒退的质变之分,不能认为质变就是发展。 6.2016年11月30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上指出: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州人民的心而跳动。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发展的源泉 ③优秀的文艺作品源于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④社会主义文艺应该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