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天津市渤海石油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年天津市渤海石油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2014 年天津市渤海石油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真谛. 取缔. 孝悌. 瓜熟蒂.落 有的.放矢 B.包庇. 奴婢. 媲.美 筚.路蓝缕 刚愎.自用 C.驿.站 后裔. 臆.断 神采奕.奕 自怨自艾. D.嗜.好 对峙. 吞噬. 恃.才傲物 舐.犊情深 解析:A 项中“孝悌”的“悌”读作“tì”,其他四个均读作“dì”。B 项中“媲美”的“媲” 读作“pì”,其他均读作“bì”。D 项中“对峙”的“峙”读作“zhì”,其他均读作“shì”。 只有 C 项中五个加点的字皆读“yì”,故选 C。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甄别 演绎 白内瘴 金榜题名 B.迂腐 乔迁 号码薄 两全齐美 C.逍遥 宣泄 挖墙脚 不胫而走 D.真谛 整饬 翻老帐 共商国是 解析:A 白内障;B 号码簿,两全其美;D 翻老账。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古往今来,总有一些勇敢者在钱塘潮涌之际,与潮搏击, 出人的活力和勇气。 ②“十一”黄金周期间,十多万游客来到杨柳青 这里的民俗艺术。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 , 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 一日能大展宏图。 A.展示 观赏 妄自尊大 B.展现 参观 夜郎自大 C.展现 观赏 妄自尊大 D.展示 参观 夜郎自大 解析:“展示”重在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展现”重在显现出,一般后跟上“出” “在”等词语后跟宾语。“参观”重在实地观察,“观赏”重在欣赏。语境为游客看民俗艺 术,应选“观赏”。“妄自尊大”是强调盲目自大,强调由于狂妄和虚妄而自尊自大。“夜 郎自大” 强调由于眼界狭隘而自尊自大。根据句意,李白不是毫无根据的自大,③句应该 选择“妄自尊大”。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的道路。 B.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 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C.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 的根本任务。 D.有些网站可以申请免费的个人主页,这样你只要将自己的信息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全世界 的人就可以了解你的情况。 解析:B 表意不明和语序不当,还没到时间改为‚“还没到上课时间”,村民来听课改为“来 听课的村民”。C 两面对一面,去掉“我们能不能”。D 语序不当,两个分句主语不同,第 一个分句的主语“你”应置于“只要”后。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是( ) A.承认不懂,才能从不懂变懂;承认不会,才能从不会变会。 B.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C.我们要集中力量打好“三大战役”——扫除“黄、赌、毒”、打击假冒伪劣、制止公款吃 喝、把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为经济建设增加动力。 D.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 解析:B 句号放到引号外,C 项后三个顿号改为逗号,D 冒号改逗号。 答案:A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9 分) 北京等全国多个城市近日遭遇的持续数天的雾霾天气,让一个在外国人中间流传若干年 的略带玩笑的叫法——“北京咳”,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专家表示,中国已经进入污染高 发和污染面积日趋扩大的时期,末端空气污染控制已不足以解决问题,PM2.5(可入肺颗拉 物)防治需下重拳,从源头治理,大力控制燃煤总量增速过快的趋势。同时,要加大机动车 尾气排放整治力度。 据称,“北京咳”是外国人在中国期间产生的一种呼吸症状,主要出现在 12 月至 4 月 间,表现为干咳咽痒,类似外国人水土不服的一种表现,即到了北京就发作,离开北京后会 自然消失。一些南方人也表示,他们到北京或北方一些城市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最近老是有人问我‘北京咳’,医学上根本就没这个词儿。”北京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医师何权瀛对记者说,引发咳嗽的原因很多,包括抽烟、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气候原 因和空气污染等等。 北京大学教授潘小川则对记者表示,“北京咳”的表现更像是医学上讲的“人体耐受”, 因为免疫力不同,有些人变换环境会出现类似于水土不服的反应,包括咳嗽、腹泻等等。 “空气污染是毫无疑问的(导致‘北京咳’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 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图君则明确地表示,北京市空气中 PM2.5 浓度过高,人体如果长期吸入, 会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和组织结构的损害。 “PM2.5 污染悄然吞噬摔的不仅是城市的蓝天,还有公众健康和国民经济。”绿色和平 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说。 潘小川等专家表示,PM2.5 粒径小,能通过呼吸系统被人体直接吸入,沉积到肺泡,甚 至可通过肺直接吸收而到达体内其他器官。如果长期吸入 PM 2.5 的污染空气,会导致人体 呼吸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和组织结构的损害,并可引起暴露人群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 亡率的明显增加。与此同时,PM2.5 所携带的重金属、PA H S(多环芳烃)等物质增大了暴 露人群的罹患癌症的风险。 空气污染也造成极大经济损失。2007 年世界银行对中国空气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估算 得出,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失占 GDP 的 3.8%。 2012 年 12 月 5 日,国家环保部发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 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全国涉及近 14%国土面积的 47 个城市到 2015 年前, 完成 PM2.5 下降 5%的指标;对于空气污染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城市,必须编制空气污染达标 规划。 2012 年 6 月 1 日,北京市的汽柴油执行京 V 标准,首次规定了颗粒物的排放限值。在 12 月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中, “十二五”期间,全国重点区域 PM 2.5 年均浓度要求 下降 5%,而北京则是 15%。与此同时,在中国过半的 PM 2.5 超标的城市里,至今只有北 京明确提出了 PM 2.5 在 2030 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治理时间表。 “按照近期颁布的国家规划,中国大部分超标城市需要至少 20 年把空气质量治理到国 家二级标准。这意味着下一代人要继续时刻暴露在高度威胁健康的污染中,而中国的公众等 不起 20 年。”周嵘道。 潘小川等人的研究指出,PM 2.5 治理和防护,需要多管齐下,不仅需要公众提高自我 保护意识并掌握有效的防护手段,更需要政府带头深入对中国 P M2.5 的研究与监测,制定 相关的治理政策。 6.下列有关“北京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北京咳”是非北京人在北京期间产生的一种呼吸症状。 B.“北京咳”主要出现在 12 月至 4 月间,主要表现为干咳咽痒。 C.“北京咳”的表现像是医学上讲的“人体耐受”,因免疫力不同,可能会因环境变换而出 现不适反应。 D.“北京咳”是类似外国人水土不服的一种表现,离开北京症状会自然消失。 解析: A 项原文第 2 段开头部分“‘北京咳’是外国人在中国期间产生的一种呼吸症状” 可知,该选项扩大了范围。 答案:A 7.对导致“北京咳”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空气污染是导致“北京咳”的原因之一。 B.PM2.5 粒径小,能通过呼吸系统被人体直接吸入,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及其他器官系统和组 织结构的损害。 C.抽烟、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及气候原因等也会引发咳嗽。 D.有些人变换环境会出现类似于水土不服的反应,包括咳嗽及其它一些症状。 解析:原文第 5 段结尾处说,人体“人体如果长期吸入,会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和其他器官系 统和组织结构的损害”,可知 B 项错。 答案:B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空气污染只是对人身体有危害,对经济影响不大。 B.按照近期颁布的国家规划,中国大部分超标城市需要 20 年把空气质量治理达标。 C.在中国 PM2.5 超标的城市里,只有北京明确提出了 PM 2.5 在 2030 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 治理时间表。 D.在 2012 年颁布的《规划》中,“十二五”期间,全国重点区域 PM2.5 年均浓度要求下降 的比例,北京比其他地区高。 解析:第 8 段“空气污染也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可知 A 项“对经济影响不大”错。原 文倒数第 2 段为“按照近期颁布的国家规划,中国大部分超标城市需要至少 20 年把空气质 量治理到国家二级标准……”可知 B 项错。原文倒数第 3 段为“在中国过半的 PM2.5 超标的 城市里,至今只有北京……”可知 C 项错。 答案:D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21 分) 下坡或者上坡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 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 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 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 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 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 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 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 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 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 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 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 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 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 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 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 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 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 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 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 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 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 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 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 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 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 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 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 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9.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3 分) 解析: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老周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事业 红火不忘老朋友说明他有情有义,见到受伤老人主动积极救助说明他有责任感,先让老人写 下证明说明其有理智。 答案:①重情义,热心助人。②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③理智冷静,善于保护自己。(每 点 1 分) 10.小说开头一段关于路的描写和议论,看似闲笔,实为精妙之处,请简析其作用。(3 分) 解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 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对于路的描写与议论,应围绕小说的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等方面来回答问题。情节上,为下文在这条路上发生车祸作 铺垫;在人物形象和主题上,与老周救人受到不同议论与对待的现象正相吻合,也暗示了当 今社会人们道德的滑坡与升华。 答案:①照应小说标题(下坡或者上坡)。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在这条路上发生车祸作铺垫。 ③同一条道路,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与老周救人受到不同议论与对 待的现象正相吻合,也暗示了当今社会人们道德的滑坡与升华。(每点 1 分) 11.小说结尾处老周为什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解析:本题是要简析小说结尾写“老周”变得“如此兴奋”的原因及作用。原因可从小说中 的情节中概括出,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 确性,因而很兴奋。至于其作用的回答,也应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这几个方面来考 虑问题。 答案:①提示了老周的心理: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 明”的正确性,因而很兴奋。②老周的兴奋与“皮夹克”的沮丧、失望 形成鲜明的对比, 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锋芒所指。③引发读者深思:当今社会,要不要做好人?如何做好人? 这社会风气到底怎么了?从而深化了小说主旨。(每点 2 分) 12.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 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 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5 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赞同和反对都可以,从不同 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答案:赞同老周:①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 样做,既善良又有 理性。②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是最理想 的。 反对老周:①抢救生命第一,容不得犹豫、拖延;②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不应该有附加条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观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 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 分,论述合理给 3 分。) 13.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一醉方休”埋下 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 “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 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 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 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D.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 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 E.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 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解析:B.“我”只是提醒老周别管闲事,以免惹出麻烦,后来的救人行动“我”都全程参与 其中,与袖手旁观说风凉话的“看客”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D.“我”的县政府机关干部身 份是通过对通过对机关的位置和路的下坡上坡的描写中表露出来的,“我”的言行和处事方 式不能表明这种身份。选对一项得 2 分,选对二项得 4 分。 答案:B D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20 分)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 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 李振故善 , 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 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 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 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 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 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 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 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 “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 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1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书法 B.遨与李振故善. 善:善良 C.世目.以为三高士 目:看作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门徒 解析: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意思是“唐明宗祖庙名遨,因避讳,所以世人以 其表字相称”,字:人的表字;B“遨与李振故善”意思是“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善: 友善,交好;D 项“与乎石门之徒异矣”意思是“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徒:同一 类的人。 答案:C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 及其所之.既倦 C.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击沛公于坐 D.鼓无一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 解析:D 都是语气词 A.于是,就;竟,却。B.代词,他;动词,到,往。C.于是;趁机。 答案:D 16.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3 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解析: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 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答案:C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 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 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 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解析:B 项“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答案:B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3 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2 分)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 分) 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 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答案:(1)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 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 (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 作老师。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 分)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9.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4 分) 解析:由颔联中两个人格化的动词“侵”和“傍”,可以明显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至于第二问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由分到总,先细述分说相关的各种景象描写,再总结概 括整个意境特点。 答案: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1 分)描绘了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景象。雨后黄昏 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 (1 分)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1 分)的壮观(1 分)景象。 20.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分) 解析:这虽是一首边塞诗,却以满腔热情,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 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 好愿望。最后两句:“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如果说 上一联中还隐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此时确乎停止战争了, 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 的高兴情怀。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 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秋原”二字,又 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前四 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有生气,把景色装点得 更加美好。于是,那明丽清爽的画图,愈益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那悠然绵邈的韵味情致, 也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作者借描绘傍晚塞外雨后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之后,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 的草原上游猎的悠闲图景(1 分)以及义正辞严地告诫企图犯边的胡人,唐朝军队严阵以待, 守护边疆,(1 分)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1 分)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1 分) 五、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5 句。(5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4)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5)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______, 靡有朝矣。(《氓》)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哀”“鉴”“至”“已”“谏”“孤鹜”“窈窕”“夙” “寐”等。 答案:(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3)悟已往之不谏 (4)落霞 与孤鹜齐飞 (5)歌窈窕之章 (6)夙兴夜寐 六、语言表达 2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 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 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 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 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长戚戚。 根据上文,请概括出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每点不超过 6 个字)(4 分) 要素一:___________ 要素二:___________ 要素三: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试题要求我们概括出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我们看文 段总共有五句,第一句没有涉及幸福指数因素,排除在外。第二句谈的是物质财富与幸福指 数。第三句谈的是社会公平公正与幸福指数。第四五句谈的是个人心态与幸福指数。所以我 们可以概括为:物质、公平、精神。 答案:经济富裕(物质) 社会公平(公正) 良好心态(精神) 2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运会已经于 2013 年 9 月 12 日在辽宁省闭幕,第十三届全运 会将于 2017 年在我市举行。请你写一段话,向全国体育健儿介绍天津,并欢迎他们来津比 赛。(8 分) 要求:①至少介绍两种具有天津特色的风物; ②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③语言连贯、生 动;④不少于 80 字。 解析:解答时既要考虑到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还要语言连贯、生动,还需介绍两种天津特色 的风物,如众所周知的大麻花和狗不理。字数不得少于 80 字。 答案:示例:天津,西邻首都北京,东处渤海之滨。她地理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交通 便利发达,历史文化悠久,是华北平原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热情好客的津城人民热烈欢 迎全国各地的体育健儿届时参加十三届全运会,在展示您的体育风采、夺取优异成绩之余, 您还可以品尝到津城名吃大麻花和狗不理。 七、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 分) 你要活得随意些,你就只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活得辉煌些,你就只能活得痛苦些;你要 活得长久些,你就只能活得简单些。——汪国真 对以上的材料的观点,你持怎样的态度呢?请结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以“活得_______”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不少于 800 字;⑤不得套作,不 得抄袭。 答案: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