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2-1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2018 学年度 余姚中学 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第 一 学 期 出题人:王建林 审题人:任斓 注意事项:1、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 3 分,共 24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胚胎(pēi) 创痕(chuāng) 强颜(qiáng) 长歌当哭(dàng) B.龟裂(jūn) 筵席(yán) 骄横(héng) 更相为命(gēng) C.粗犷(guǎng) 纤维(xiān) 挨打(ái) 殒身不恤(yǔn) D.菲薄(fēi) 汲取(jí) 坳堂(ào) 恰如其分(fè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我极报歉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 意,其中是有些不相识的。 B.我国幅原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特产。适应风土,因地制宜,努力发展传统生产, 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C.母亲骄傲,腹部的妊娠纹象征孕育和新生;遇害者脖颈上可疑的道道抓痕、身体上 深浅不一的刀伤,组成罪孽的恐怖条痕。 D.在这充满“装修”、“装饰”的年代,一种振撼自脚踵而起。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 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 影婆娑,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 B.所选野生植物包括:水生的荷花、茭白、菖蒲、旱伞草、慈姑等,湿生和中生植物 包括芦苇、象草、白茅和其他茅草、苦苡等。 C.而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 然之物的美。 D.生物学家第一次从整个基因组的规模去认识、研究一个物种或者多个物种(通过比 较基因组学)的全部基因,而不是大家分头一个一个去发现、研究自己“喜欢”的基因。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者之间有时也相互模仿,比如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 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B.三个人用美声、民族、原生态三种唱法共同演绎一曲观众耳濡目染的老歌——《草 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会是什么效果?震撼! C.人生在世,俯仰之间,能追求卓越,获得一番非凡成就可谓不枉一生,然而能做到 尽其所能亦是人生一大幸事。 D.生活中常见“隐居”类的老人,退休后过不了几年,就变得苍老、憔悴、易怒、脆 弱,呈日薄西山之相,被人们称为“老小”,凡事总要“让”着他。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使蛇反而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涉足的领域。 B.没有观众,没有证人,没有期待,也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 让自己倒下所驱使的。 C.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却并不一定是在厄运中被显 示的。 D.结果表明,试验是卓有成效的,建成不到三个月的栈桥式护岸,基本实现了在湖水 变化很大的状态下,仍然保持亲水性和生态性的目标。 6、选出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或课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长亭送别》写张生进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的离愁别绪,表现了张 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重爱情,轻功名”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反封 建反礼教的主题。 B.《渔父》一文以简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 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而屈原则是一个始终坚守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 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的形象。 C.《逍遥游》一文通过对鲲鹏飞离北海时壮观气势的描绘,以及它与多种小动物的对比, 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精神达到一种绝对自由 的境界。 D.《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序言,文章先写景叙事,后抒情 和议论,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永的感伤中,表露了作者得过且过的人生观。 7.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 念驱使我们。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 来描述。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 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⑤这个信念就是:世 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②①④③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⑤③①④ D.①④②⑤③ 8.请为下面这段说补写一个结尾,以揭示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40 字以内)(3 分) 维奥斯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一次有人问她最难忘的是什么,她说:“是我的 21 岁 生日。” 接着,维奥斯特很有感触地叙述了那天的情形:父亲带我到纽约去玩,我穿上盛装, 自觉漂亮极了。途中,我进了洗手间,在洗手间里照镜子,得意得不能自己。当我从洗手间 出来下楼时,人人都在看着我,难道我如此引人注目吗?随后我听到身后有响声,回头一看, 原来我的鞋跟上沾着草纸,一卷草纸正跟着我滚下楼,我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在看我。 “从那天起,”维奥斯特说,“每当我觉得不可一世时,总回头看看。” 回头看看, 。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9 分) “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 微博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不超过 140 个字符的片断式言说,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 时通讯,还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崭新模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微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一条 信息随着微博用户“滚雪球”式转发,一传十,十传百,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 千万次的阅读,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 然而,微博的意义远不止于“快速”。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中“传”者与“受”者的显 著分野,微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传统互联网时代,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网上,没有 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在 Web2.0 时代,我们借用这句话说:“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 是机构还是个人。”在微博上,无论你是机构,还是名人,都同普通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 言权,“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平等也意味着选择的空间。在微博上,一条留言被阅读的次数,决定于发言者被关注的 程度。微博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发言者予以关注,“听”与“不听”,“听”谁说的权利,全 在于每位网民自己手中。诚然,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有着吸引更多“粉丝”的天然资本, 然而,从长远来看,能否取得更多公众的稳定关注,本质上取决于政府的发言质量,是否坦 诚,是否贴近,是否有用。 “微”是一种琐碎的表达。140 个字的容量限制,意味着寥寥数语即可成篇。这使不善 言者增添自信,也决定了这个平台拒绝宏大叙事,拒绝长篇大论,拒绝高高在上。对于政府 和机构而言,要在这个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就必须抛弃“公文式语 言”,适应这种平实的、人性化的交流,精思慎言,依靠有效的信息、坦诚的交流来吸引关 注,留住“粉丝”。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这是国内某微博的广告语。对于普通网民而言, 当原本需要“仰望”而略显“遥远”的政府机关化身为自己关注的列表中的一个普通的 ID, “政府机关”便也具备了如同面对面朋友般的亲近与亲和感。政府微博上,一条条柴米油盐 的信息可能显得细微甚至平淡,但在这种细微和平淡的交流背后,正是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 政治文明的点滴彰显。 9.下列对“微博的本质”的理解,符合作者所要强调的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博是一种琐碎的表达,是有 140 个字符容量限制的片段式言说。 B.微博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具有及时性和互动性特征。 C.微博是一种人际交流新模式,以平等的交流方式区别于传统媒体。 D.微博是一种为人津津乐道的全新的媒体形态,传统媒体难以比拟。 10.下列对文中四句引文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是说传统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特点。 B.“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是说在微博上人人平等。 C.“人人都有麦克风”,是说在机构、名人之后,普通用户才拥有发言权。 D.“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点明微博具有平等交流的实质。 11.下列对“‘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的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微博上,每个人、每个机构或组织都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 B.每位网民都有选择的空间,有自由选择发言者并予以关注的权利。 C.政府机关与普通网民细微和平淡的交流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D.政府和机构能在微博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20 分) 择死与择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 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 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 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 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 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 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 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 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 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 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 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 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 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 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 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 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 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 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 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 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 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 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 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 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 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 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2.请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仔细阅读第 4 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 间的联系。(6 分) 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 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4 分)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条理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6 分) (1)屈原择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择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择死与择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6~22 题(共 2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 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 为秋 ,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 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 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 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 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 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 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 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1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未有知其修者 修,长 B.且适南冥也 适,到,往 C.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勉,勉励 D.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痛恨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B.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C. 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D.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8.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B.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C.恨私心有所不尽 D.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B.衣赭衣,关三木 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0.下列句子在句式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彼且奚适也 A.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B.之二虫又何知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齐谐》者,志怪者也 21.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2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夫 竹 中 虚 外 直 刚 而 自 遂 柔 而 不 挠 有 萧 散 静 幽 之 意 无 华 丽 奇 诡 之 观 凌 夏 日 以 犹 寒 傲 严 冬 而 愈 劲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23-24 题。(6 分) 送沈下贤谪尉南康 张 祜 秋风江上草,先是客心摧。万里故人去,一行新雁来。 山高云绪断,浦迥日波颓。莫怪南康远,相思不可裁。 【注】 沈下贤:吴兴人,张祜好友。南康:今属江西赣州市。 23.白居易评此诗云“从头便是断肠声”,请分析张诗首联的这一特色。(2 分) 2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 分) (三)默写(共 9 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1)世人皆浊, ?众人皆醉, ? (2)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_______________?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4)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 。 (5)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四、作文(60 分) 26.阅读下面几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论述,把文化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新课程改革实施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越来越多的学校结合地方 和本校的文化特色,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课程。 ③ 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阿来的《尘埃落定》、刘亮程的《一 个人的村庄》等作品,都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的烙印。在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审美享受之余, 也让我们感受到地域文化对作家,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的巨大影响力。 你所在的地域、所在的学校,甚至是所在的班级,应该也会有很多独特的文化。请结 合某一具体的文化现象谈一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写作要求:①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超出材料要求作文②字数 800 以上③ 体裁为议论文 余姚中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1.C(解析:A 强颜 qiǎng B 骄横 hèng D 菲 fěi)2.C(A 抱歉 B 幅员 D 震撼) 3. C 4.B(解析:“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应改“耳 熟能详”。) 5.D(解析:A 缺主语 B 句式杂糅 C 逻辑错误)6、D 一死生为虚诞 7.答案 C (由“这个信念”和“必定有种信念驱使我们”可知⑤在②句后,由“在古代” 和“可是发展到现代”可以推知④在①后,排除 A、B 两项,由于①句中有“这个信念”, 如果放在句首代词的指代无法落实,所以排除 D 项。) 8.参考答案:往往会发现人生的疵点,这些疵点无不让人警醒,引人深思 9.试题分析:C(作者所强调是“微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10.试题分析:C(“人人都 有麦克风”,是说大家拥有平等的发言权。) 11.试题分析:D(不能体现“平等”。) 12.(4 分) 阐释了中国式的生命含义: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 死,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引出了下文屈原的择死和司马迁择生的意义。 13.(6 分)本题难底较大,答案表述不求一律。下面是对三句话的内容与句间关系的解说, 供教师阅卷参考—— 第一句,作者以揣度的口吻提出对“偏差”的思考。读者可以体味出 作者的倾向,即“偏差”是“故意所致”。第二句,作者仍以揣度的口吻表述,实际上,提 示了前一句所谓“故意”的原因。这两个“疑问句”,不在于质疑,而在于解疑。第三句, 作者明确提出自己对“政治”的见解,表达不赞同世人“故意”制造的“偏差”,即忽视屈 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终结了前两句所谓的“疑问”。(解说每句话的内容,3 分; 能指出语句的表达特点和句间联系,2 分。意思对即可。) 14.(4 分)(1)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 所吟,死得浪漫。(3 分。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整理,意思对即可。)(2)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 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2 分。“与君臣伦理观念决裂”, 不可少。) 15.(6 分)(1)屈原择死,是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以死明志。(2 分) (2) 司马迁择生,体现了伟大的叛逆精神,受刑忍辱,以生践志(2 分)(3)他们择死与择生的 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对中华民族崇高生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 分) 16.D(恨,遗憾)17.C 18.A 19.B 20.B 21.彭祖如今因长寿而特别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至于那些被正义公理激愤的人不是这样,这是有迫不得已的缘由(情况) 22 夫 竹 中 虚 外 直 / 刚 而 自 遂 / 柔 而 不 挠 / 有 萧 散 静 幽 之 意 / 无 华 丽 奇 诡 之 观 / 凌 夏 日 以 犹 寒 / 傲 严 冬 而 愈 劲 23.开篇借景抒情,借秋风、江草等意象抒发了友人离别时凄伤情感;又直抒胸臆,点出了 旅行人的心痛;诗人一开始便饱含感情,动人愁肠,可谓“从头便是断肠声”。 24.通过“新雁”这一意象,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不舍;谪地南康山高水远,表达了对友人 前途的担忧之情;末句告诉友人,南康虽远,但友谊不断相思不断,又有对友人的些许宽慰。 (分析 1 分结论 1 分,答出两点给 4 分) 25.26.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理科综合试题
-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统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 口腔正畸学(相关专业知识)-试卷5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比的意义 ︳冀教版 (1)
- 物理·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 江苏专版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阶段测试02
- 一年级上册美术课件-17漂亮的染花纸 |广西版 (共11张PPT)
- 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作业
-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