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统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统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第三次统测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 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B ‎【解析】由“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结合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分裂的形式可以看出政治形势影响了儒学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丰富儒学的内容主要是指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法家;D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2.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所谓“王道”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对“王道”理解正确的是(  )‎ A. 孟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 B. 孟子主张“为政以德”‎ C. 孟子的仁政理想最终指向“王道” D. 以武力、刑法、权势统治天下 ‎【答案】C ‎【解析】材料介绍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可以看出王道思想是一种儒家的仁义思想的有一种体现,他的所有思想都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王道,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孟子主张的使用一种开明的君主制;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说法与孟子的思想不符。‎ ‎3. 郑人游于乡校,批评执政,有然明者建议子产(郑子产,郑国卿)毀掉乡校。子产说:“何为?夫人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毀之?”郑子产(  )‎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重视民意和與论 C. 有意加强中央集权 D. 具有早期民权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乡校”是百姓对国家政治发表意见的场所。材料中子产的意思是百姓认为好的我们就实行,百姓认为不好的我们就改正,他们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可见,子产重视民意和舆论,B正确。材料说的是子产重视民意,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A。本题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C。民权是指人民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力,民意与民权并不相同,排除D。‎ ‎4. 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 C. 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的思想 D. 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 ‎【答案】D ‎【解析】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荀子继承了这一观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与礼治的关系,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在;B选项错在“完整”二字;C选项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发展。‎ ‎5. 《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  )‎ A. 宗法家族的特色 B. 以儒入法的特色 C. 同态复仇的特色 D. 严刑峻法的特色 ‎【答案】B ‎【解析】材料“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中“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D项错误;材料“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魏律”体现的是我国古代法律的相关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 点睛:材料“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是解题的关键。‎ ‎6.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 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答案】C ‎【解析】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弥补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故C正确;A项不涉及“天经地义”的信息;B中三纲五常没有上升到天的高度;D中是对传统儒学批判。‎ ‎7. 成书于南宋的《论学绳尺》包含了 156篇科场范文,该书首卷《论诀》为名家的文章心得,心得之一便是“‘性’、‘理’、论易晦,宜明白”。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 科举制度逐步僵化 B. 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 C. 八股文体初具雏形 D. 科举推动理学的通俗化 ‎【答案】D ‎【解析】“论易晦,宜明白”等字眼强调了在科举制的推动下理学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了,即科举推动理学的通俗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科平制度逐步僵化是在明清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社会对科举制度重视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南宋时期还没有八股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8.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 A. 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B. 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 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 儒家伦理的普及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宋出现许多通俗教育读本,倡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逐渐普及,影响到民众生活,故D正确;南宋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代表当时社会动荡人心败坏,故A错误;通俗教育读本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和“商业发达影响农业”无关,故D错误。‎ ‎【名师点睛】‎ 根据关键信息“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知是在民众中普及儒家伦理。‎ ‎9. 顾炎武说:“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 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具有(  )‎ A. 勇于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B. 批判理学虚伪的革新精神 C. 积极进取的社会责任意识 D. 揭露封建专制的无畏精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事关民生国命者”“扶危定倾之心”等,材料主旨,即体现“两人为天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积极进取的社会责任意识”,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顾炎武、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0.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11.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 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 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杂剧具有浓厚的世俗化、生活化的特征,更加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B项正确。材料强调元杂剧的产生是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而不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教化功能,而是强调元杂剧的产生是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排除C。D项错误,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与元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科举制度被废除等史实不符,排除。‎ ‎12. 中国宋代绘画中常常追求“中和”之美,所谓“中和”就是适中与和谐,主张对象的折中与统一,要求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这反映出宋代绘画(  )‎ A. 注重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B. 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C. 审美观与审美标准发生巨变 D. 注重抒发自己的主观情趣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意思可知“中和”之美的审美观显然是受到了儒学中的中庸思想的影响,故此题选B。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绘画注重写实的这一情况,故A可排除;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可以直接排除;注重抒发自己的主观情趣,是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的特点,故D可排除。‎ 点睛:“中和“是千百年来中国在审美中话之不绝的灵魂,中庸而和谐的美谓之中和。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核心。在绘画中体现就是主张对象的折中与统一,要求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 ‎13. 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 A. 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 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D. 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A ‎14. 古希腊的先哲很注重数学,柏拉图从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则广泛采用同时代的数学成就进行哲学反思。这反映了古代希腊(  )‎ A. 数学研究和哲学思想相互推动 B. 数学成果有助于人文精神发展 C. 数学成果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 D. 先哲们开始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答案】B ‎【解析】由“柏拉图从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则广泛采用同时代的数学成就进行数学反思”可以看出数学的发展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思想相互推动”不符合题意,题干主要是是数学推动人文精神;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数学成果的实用性;D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世界本原问题”。‎ ‎15.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这说明他(  )‎ A. 强调个体的感受和自由 B. 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秩序 C. 注重人的理性和价值 D. 主张人的品德高于一切 ‎【答案】C ‎【解析】苏格拉底的观点强调人只有认识自己的本性,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注重人的理性和价值,故选C。AB与材料无关,排除;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16. 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主要是基于文艺复兴(  )‎ A. 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 B. 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 C. 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 D. 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中“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用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D正确。文艺复兴旨在宣传资产阶级文化,AB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实质。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弱,思想家们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学生需准确掌握文艺复兴的实质,结合材料得出答案。‎ ‎17. “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这反映了(  )‎ A. 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组成部分 B. 文艺复兴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 此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的矛盾并未激化 D. 人文精神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教皇与世俗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具体来讲就是教会与世俗之间的关系是以教会允许一种以人为主导的精神为代价才维持平稳的,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与此无关;B选项错在本题并不是讨论文艺复兴的意义;C选项说法错误,此时教会与资产阶级矛盾已经很严重了。‎ ‎18. 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然而在1456 年古腾堡(Johann Gutenberg)在美茵兹(Mainz)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使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变。据此可知(  )‎ A. 宗教改革后不再需要神职人员 B. 印刷圣经的出现导致宗教改革 C. 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 D. 美茵兹是德国宗教改革的中心 ‎【答案】C ‎【解析】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之后,一般信徒无法读到圣经的情况得到了改变,而宗教改革的结果之一就是一般信徒皆可读到圣经,也就是说印刷术为宗教改革的进行提供了条件,故选C。‎ ‎19. 马克思·韦伯认为,传统的天主教鄙视世俗劳动……但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是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导致资本的积累。作者旨在强调(  )‎ A. 新教理论助推了资本主义发展 B. 新教废除禁欲主张任意享乐 C. 新教教义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 D. 新教信仰必须借助特定仪式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导致资本的积累”,可见,新教理论助推了资本主义发展,故选A;由所学,‎ 新教废除禁欲主张节俭,排除B;新教教义“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并非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排除C。‎ ‎20. 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谴责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冷冰冰的理性化规则,他们把其看成是法国的文化霸权。材料意在强调(  )‎ A. 对启蒙运动的人文反思 B. 启蒙运动根植专制传统 C. 理性主义摒弃人文主义 D. 启蒙运动开展的排它性 ‎【答案】A ‎【解析】材料重点强调对理性主义的谴责,谴责把人的个性从属于冷冰冰的理性化规则,所以是对“理性之光”的启蒙运动的反思。故A 项正确。启蒙运动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追求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故B项错误。理性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所以C项“摒弃”、D项“排他”错误。‎ ‎21. “18世纪没有跟着以往的哲学学说中的那种思维方式亦步亦趋;相反,它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树立了自已的理想”。这个“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指(  )‎ A. 哥白尼的日心说 B.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 C. 牛顿力学体系 D. 瓦特改良蒸汽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的哲学是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树立了自已的理想,进行理性的思考;而“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是指牛顿力学体系,其以数学和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科学,为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是指牛顿力学体系,与哥白尼的日心说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 是指牛顿力学体系,而不是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排除B。材料强调“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 是指牛顿力学体系,而不是瓦特改良蒸汽机,排除D。‎ ‎22.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与该文学作品创作风格相似的美术作品是(  )‎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该文学作品创作风格属于浪漫主义,而选A《自由引导人民》也属于浪漫主义,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现实主义绘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绘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立体画派,不属于浪漫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3. “色彩成为一种语言符号、一种灿烂的文辞,并以图像形式反映真实,其形象没有绝对的轮廓,物体之间相互由光线与空间连接,使人对之产生一种瞬时的感受。”从此类作品中我们可以体验到(  )‎ A. 浪漫主义的感性 B. 印象主义的光影 C. 现实主义的细节 D. 现代主义的夸张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色彩成为一种语言符号、一种灿烂的文辞”“物体之间相互由光线与空间连接,使人对之产生一种瞬时的感受”信息可知是印象派的特点,印象派强调光和色彩,强调捕捉人对外部世界的瞬间印象,故B项正确。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与材料不符,排除A。现实主义强调真实的细节描写,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与材料不符,排除C。现代主义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以印象派特点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色彩成为一种语言符号、一种灿烂的文辞”“物体之间相互由光线与空间连接,使人对之产生一种瞬时的感受”等,结合印象派的内容即可知道答案。‎ ‎24. 爱迪生发明了每次只能一个人观看的“活动视镜”,并在美国注册了专利,但不愿多缴费用以将专利权扩展到欧洲。卢米埃尔兄弟等人改进了此技术,可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电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这说明(  )‎ A. 欧洲科学技术水平逐渐赶超美国 B. 美国的专利制度尚未完善 C. 对行业前景的判断影响技术发展 D. 专利保护促进了技术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爱迪生因为对“活动视镜”前景不乐观而不愿多交专利费,结果卢米埃尔兄弟取得了电影发明权,这实质上说明爱迪生对行业前景的判断影响了电影技术发展,故C项正确;AB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点睛:说明类选择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爱迪生对“活动视镜”不愿多交专利费——卢米埃尔兄弟改进技术发明电影,这反映的实质是爱迪生对电影前景的判断导致电影发明权旁落。‎ ‎25.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  )‎ A. 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 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 C.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 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出对待西方政治体制学习中,洋务派持有不同的观点,这种辩论也促进了传统观念的嬗变,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的都是洋务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前者不是格致之学,而是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显示洋务派内部的争论,不代表广泛性,故D项错误。‎ ‎26. 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向日本派出近代中国第一个驻日外交使团,黄遵宪为参赞随团赴日。十年后创作完成《日本国志》,该书刊行后更多地是受到日本人的关注,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从而名满海内。这反映了(  )‎ A. 国人真正意识到了落后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国人认同君主立宪制 D. 洋务运动的破产 ‎【答案】B ‎【解析】从材料“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导致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真正”;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D项。‎ ‎27. 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吏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举:选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B. 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 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 ‎【答案】B ‎【解析】冯桂芬涉及到政治制度方面的问题,也就说明了早期维新思想是突破了“器物”限制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属于维新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敌对而非一致反对变法图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8. 胡适曾说:“我曾向我的(《新青年》)同事们建议,我们这个文化运动既然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它就应撇开政治,有意识地为新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文化”基础。”此建议(  )‎ A. 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真谛 B. 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 试图将运动限定在思想层面 D. 旨在促成文学革命的开展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胡适主张新文化运动应撇开政治,应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反映了胡适个人对新文化运动的期望,所以本题选C。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可以排除。‎ ‎29.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讲到:“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此论表明梁漱溟(  )‎ A. 顽强抵制西方新思想的传播 B. 反击当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C. 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 D. 其思想与“中体西用”大致相当 ‎【答案】C ‎【解析】根据“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表明梁漱溟所要复兴的是儒家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C正确;材料“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表明梁漱溟认为新文化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说法不妥,不能表明他顽强抵制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排除A;材料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梁漱溟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没有涉及“西用”,排除D。‎ ‎30. 白话文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体。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这主要是因为(  )‎ A. 政府的大力提倡 B. 思想启蒙的需要 C. 政治变革的推动 D. 白话文通俗易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白话文之所以流传开来,主要得益于新文化运动中倡导新文学,宣传新思想,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白话文的流行主要得益于思想启蒙的需要,并不是政府的大力提倡,排除A。白话文的流行主要得益于思想启蒙的需要,并不是政治变革的推动,排除C。白话文通俗易懂是其自身的优势,但白话文的流行主要得益于思想启蒙的需要,排除D。‎ ‎31. 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 ‎ A. 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B. 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 C.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D. 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承认工人阶级有成立工会和享有言论、出版、罢工等自由,对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孙中山“扶助农工”政策的体现,说明三民主义得到新发展,A项正确。孙中山的政治立场不变,依然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孙中山三民主义得到新发展,排除C。D项说法错误,孙中山的政策有利于团结工人阶级,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排除。‎ ‎32. 1924年3、4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 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 A. 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C. 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 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24年……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中“民权主义”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故D选项正确;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旧三民主义内容,故A选项错误;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只是孙中山思想的来源之一,不是孙中山的本质目的,故B 选项错误;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属于民族主义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等相关知识,特别注意区分民权主义的内容的变化,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新三民主义的 “民权主义”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3. 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可知,这一观点应出自《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34.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本质都是(  )‎ A. 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B.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C. 一贯坚持把阶级斗争放在首位 D. 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还是邓小平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者本质的共同点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出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从中共二大开始,已经制定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而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新民主义性质,排除B。邓小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排除C。‎ ‎35. 水平伸开的布是平坦的,而当你在布上放一个铅球,布面就会弯曲了,这时再放一个小玻璃球在布上,它就会滚向中央的铅球。同理,星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弯曲,“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弯曲的现象。材料所描述的理论(  )‎ A. 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B. 推动欧洲启蒙运动进程 C.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 D. 准确预见海王星的存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理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是物理学的重大发展,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所描述的理论和启蒙运动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相对论不涉及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准确预见海王星的存在是根据牛顿的理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二、材料解析题(3道题共30分,其中38、39题任选一道作答)‎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欧洲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对中国风(Chinoiserie)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欧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那时,中国的商品、书法、绘画争着买;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丝绸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国王的王后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做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 ‎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及莱布尼茨《中国近事》 ‎ 材料二 法国的皮埃尔·索拉内特于1783年发表的《1774—1781年东印度和中国之行》说孔子思想也不过是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情、梦幻、格言警句和古老的童话与一点点哲理糅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某学者有如下论述:1789年以后中国的威望黯然失色,除去欧洲新的社会结构使中国思想在政治上变得无用这一事实之外,还找不到其他解释。其中之一是19世纪中国已不是18世纪的中国了……。最大的原因是欧洲文明的巨大进展,它现在开始是在远远超过中国的水平上运动着。 ‎ ‎——摘编自《康乾盛世的历史报告》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欧洲兴起“中国风”的原因并概括其表现。 ‎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并谈谈你对此变化的认识。‎ ‎【答案】(1)原因:中国国力强盛。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推动。迎合了当时欧洲各个阶层的需要。欧洲社会转型的需要 ‎ 表现:物质:瓷器、茶叶、丝绸。 ‎ 思想:儒家学说等。艺术:书法、绘画、园林等。 ‎ ‎(2)变化:由狂热追求到对19世纪欧洲文明具有无比的优越感,否定中国传统文明。 ‎ 认识: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是逐步深入的,有其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西方学者根据个人的立场或为了自己的学说而对儒学进行评价,看法是片面的。西方人对东方的了解与西方自身所处的时代有关。西方世界对儒学的看法与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关。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也离不开我们中国人积极地发展壮大自己,开展自我宣传、充分运用作为大国的话语权,在交流中日臻和谐。‎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时间“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结合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中西方的史实可从中国国力强盛、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推动、迎合了当时欧洲各个阶层的需要、欧洲社会转型的需要等方面思考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商品、书法、绘画争着买”“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丝绸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做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等信息可从物质(瓷器、茶叶、丝绸)、思想(儒家学说)、艺术(书法、绘画、园林)等方面概括其表现。‎ ‎(2)第一小问,关于变化,概括材料即可,根据材料一可知西方狂热追求中国;根据材料二“令人费解的事情、梦幻、格言警句和古老的童话与一点点哲理糅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最大的原因是欧洲文明的巨大进展,它现在开始是在远远超过中国的水平上运动着”可知否定中国传统文明,19世纪欧洲文明具有无比的优越感。第二小问,关于“西方眼中中国形象”变化的认识,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主要是受其自身局限性、个人立场、对东方了解的程度、以及中西综合国力的对比等方面影响;另外还可从我们中国应积极发展壮大自己、宣传自己、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答。总之,紧扣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37.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 材料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进一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更像是“两条线”:在一条线上人们努力地追求制度的变革;而在另一条线上人们在不断地折腾“文化”,不断地在“西化”与“反西化”之间反复。 ‎ ‎——摘自秦晖《“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阶段”或者“两条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 观点:近代中国文化发展呈现“西化”与“反西化”的特点。 ‎ 论述: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企图以西方先进的科技、器物维护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的政治民主、宪政、人权、自由、平等等理念,宣传进化论、唯物论等科学观念;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宗旨,任用新、旧等各派人士任教,使中西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 ‎ 结论:近代中国文化在“西化”与“反西化”的竞争和斗争中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给出的“三阶段”和“两条线”都是对中国近代化的过程的一个总结,因此在回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联系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史实来分析,主要从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来谈,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自“中国通商以来,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而吾之法权日削。”中华法系“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其在近代受到强烈冲击。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 ‎ 改革始于沈家本奏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最终程序法得以制定,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分,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司法机关的改革是改革重点。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下设民刑庭,并设推事和庭长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工作。大理寺还有统一解释法律的权利,其解释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都察院的职能得以净化,开始向现代行政监察机构靠拢。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 ‎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司法制度改革。‎ ‎【答案】(1)特点:①借鉴西方司法制度,全面系统地改革,地方参照中央。②区分程序法与实体法,确定诉讼审判制度。③重点在司法机关改革,确立司法独立原则。④引入西方近代监体系。 ‎ ‎(2)评价:①确立了中国司法的独立地位,加速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②在清末新政背景下的司法制度改革,旨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③改革的深度有限且最终失败,但却是以后司法进步的基础。‎ ‎【解析】依据材料“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 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的信息逐条归纳回答。‎ 依据材料中“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回答。‎ ‎3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不久,包拯改任监察御史。他提出建议:“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锢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 ‎——选编自《宋史·包拯传》译文 ‎ ‎(1)根据材料,概括包拯在监察御史任内提出的建议。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拯流芳千古的原因。‎ ‎【答案】(1)建议:练兵选将,充实和巩固边防;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整顿吏治;对补荫弟子实行考试制度;废罢按察使之职。 ‎ ‎(2)原因:忠君爱国;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严格执法;不畏权贵,为民伸张正义。‎ ‎【解析】(1)建议:根据“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废罢和禁锢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概括归纳。‎ ‎(2)原因:根据“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概括总结。‎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