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东北师大附中重庆一中等六校2020届高三1月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20年重庆一中高2020级高三上期第一次诊断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管子·轻重乙》说:“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这说明当时我国农业 A. 仍处于原始农业阶段 B. 铁犁牛耕已普遍使用 C. 向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D. 封建小农经济已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管子指出必须具备耜、铫、镰、耨、锥、铚等多种农具,才能保证农事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管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我国古代农业已经朝着“精耕细作”的模式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因为完成农业必须要具备多种农具,可知农业脱离了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发展起来,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里只提到了农具的种类,没有涉及其使用范围,无从得出“普遍使用铁犁牛耕”的结论,B选项错误。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在材料里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 2.战国时期荀子指出“圣人不求知天”;阴阳五行家邹衍把“五行相生相克说”用来解释朝代的兴亡更迭;西汉司马谈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由此推知,先秦诸子 A. 忽视了对客观规律的探求 B. 关注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C. 混淆了人道与天道的区别 D. 关注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荀子、阴阳家和司马谈的话体现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注的不是未知的“天”,而是”朝代兴亡“和国家“治”的学问,由此推断,诸子关注的共同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B选项符合题题意;“忽视客观规律”与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不符合,A选项错误。阴阳家用阴阳“相生相克”解释朝代兴亡不能说诸子“混淆了人道和天道的区别,C选项错误。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大一统局面还没有形成,诸子不是针对统一局面来讨论治国道理的,D选项错误。 3.唐朝科举考试进士科包括帖经,诗赋、策论三场。第一场要求对儒家经典(治国安邦之道)十分熟悉;第二场要求文学、文化素养;第三场要求能对现实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这一做法 A. 使古代科举制度趋于完善 B. 有利于选拔实用型人才 C. 有利于社会尚学风气形成 D. 凸显选拔制度公平公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唐代进士科考试的三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在选拔官员时,要求他们熟悉治国安邦的道理,有文学素养,能对现实重大经济、政治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B选项符合题意。唐代进士科的三场考试不能证明科举制度在考试、选拔、录用等都已经趋于完善,A选项错误。进士科举行三场考试的做法不能直接推动社会读书尚学风气形成,C选项错误。进士科举行三场考试的做法,无法体现选拔的“公平公正”,D选项错误。 4.南宋时期,通往海外的海港城市不仅仅是瓷器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如以广州为中心的潮州窑、西村窑;以泉州为中心的德化窑、建阳窑。这表明,制瓷生产 A. 商品性和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 B. 与政府重商政策的导向密切相关 C. 主要是为了满足海外市场需求 D. 民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南宋时期海港城市兼具制瓷、生产两种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了当时制瓷业生产的商品性和对市场的依赖性都有所增强,A选项正确.南宋政府并没有推行重商政策,制瓷业的生产销售连接,与政府导向无关,B选项不符合题意。只是沿海城市的制瓷和销售连接,不能证明当时整个制瓷业生产都以满足海外市场为主,C选项错误。宋代民营手工业规模尚未超过官营手工业,D选项错误。 5.19世纪晚期,据一外国商会访华报告说:“印度棉纱正在扼杀当地仅有的一些棉花种植业,而印度棉纱一旦织成棉布,就打击了土布,还程度较轻地打击了进口灰衬衣布。”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A. 机器缫丝业的迅速发展 B. 家庭手工业正趋向破产 C. 经济入侵的客观建设作用 D. 社会经济结构巨大变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报告,印度的棉纱棉布进入中国,冲击中国的棉花种植业、土布制造业,与其它国家的商品争夺中国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近代中国受西方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活跃起来,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更多的市场和劳动力,西方经济侵略在客观上起了建设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印度棉纺织品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与机器缫丝业的发展业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针对家庭手工业进行分析,不能得出其趋向破产的结论,B选项错误。仅进口棉布、土布和进口灰衬衣布的竞争,不能证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动,D选项错误. 6.1929年,党中央刊物《红旗》在一篇文章中称赞:“朱毛所领导的农民游击队,能以代表着一切革命民众武装反抗的要求,横行于湘、鄂、闽、粤各处。这种英勇的斗争无论它这一次的结果是胜利与失败,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说明 A. 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B.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C. 与国民党对峙的苏维埃政权成立 D.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9年中共中央党报对朱毛“领导游击队”进行“武装”斗争,及其在湘鄂闽粤各地取得的一定成果给予肯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中国革命力量已经进入农村,开始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A选项符合题意.。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B选项错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后,才有了国共两个政权的正式对峙,C选项错误。材料只说到游击队、武装斗争,没有提到根据地的建立发展,D选项不符合题意。 7.马克思在名著《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只能向那些不发达国家显示其未来的景象。”下列史实,背离此观点但可以印证“未来的景象”的是 A.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B. 十月革命和新中国成立 C. 巴黎公社的成立 D.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认为工业化发达国家最先向不发达国家展示未来景象,即率先实现社会主义,与其相背离的事件有,十月革命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使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B项符合题意。发达工业化国家展示的“未来景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属于民主主义革革命,A项错误。巴黎公社发生在相对发达的工业国法国,C选项不符合题意。空想社会主义首先在英法这两个工业化发达的国家产生,D选项错误。 8.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并与俄罗斯、美、法等大国建立不同类型“伙伴关系”:进入21世纪,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积极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并积极开展“反恐”外交。中国政府此举意在 A.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 继续贯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D. 构建全方位对外关系新格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不同地区组织和联合国进行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多种层次的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的这些努力意在构建全方位外交关系的新格局,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和众多国家、国际组织,全方位合作的主要意图不是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A选项错误。中国和多个国家多个领域的合作,主旨不在贯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选项错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与发展技术合作、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等活动的主要意图不符,C选项错误。 9.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 生活是为了发展自身的潜能 B. 学校教育以全面发展为宗旨 C. 对现世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注 D. 放弃对基督教神学的狂热崇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学校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变化,特别是强调古典文学学习和体育锻炼,提高个人素质的内容,体现了其对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注,C选项符合题意。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对象和内容的改变,不能表明当时人们的生活目标是为了发展潜能,A选项错误。学校教育强调学习古典文化,增强个人体质,不能证明其以“全面发展”为宗旨,B选项错误,学校教育内容的世俗化并不能说明当时人们放弃了对基督教神学的崇拜,D选项错误。 10.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革命领袖们却不得不动员国民军队——由乐于并渴望为祖国而战的,有政治觉悟的公民组成军队。这种变化可以说明 A. 革命者已放弃“君权神授” B. 法国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C. 欧洲封建制度正走向衰落 D. 启蒙思想对法国社会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法国从路易14强调的国家是国王的国家,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革命者强调国民军队,为祖国而战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19世纪前后,法国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B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国王的国家到公民的国家,与“君权神授”观点无关,A选项错误。法国人从国王的国家到公民的国家这一观念的变化,不能说明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将走向衰落,C选项错误。大革命时期,法国公民乐于并渴望为祖国而战的思想,不是启蒙思想强调的“理性主义”的体现,D选项错误。 11.18世纪以来英国的消费现象……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英国社会消费观的变化,是因为 A 英国人较早掌握现代营销战略 B. 英国群众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C. 群众消费水平受奢侈风的影响 D. 海外事业和工业革命的经济效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以后,随着海外贸易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社会消费观发生变化,从只有上层人购买奢侈品,发展到普通人也购买奢侈品,D选项符合题意。营销战略等不是普通人购买到奢侈品的主要原因,A选项错误。英国群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是现象不是原因,B选项错误。影响普通群众消费水平提高的是商品数量和生产能力,不是奢侈风气,C选项错误。 12.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集体农庄需要完成国家规定的生产计划并实行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农场的全部收获归国家所有。苏联政府这种行为旨在 A. 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 B. 迅速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C. 支持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 提高社会主义影响力和号召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要求集体农庄实行义务交售制度,国营农场的收获物全部国有,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C选项正确。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已经是公有制,A选项不符合题意。苏联义务交售和产品国有,目的不是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B选项错误。义务交售和产品国有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目的不在于提高社会主义影响力和号召力,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年光绪帝批准《奏定学堂章程》,制定了一套以日本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教育改革是从改革科举、创办新学堂和鼓励出国留学开始。其中分科大学和通儒院的毕业生可以授予举人功名。儒学仍然被认为是学业的基本内容,同时强调在学习外国的政治和法律时宜看全文,而不是学习其细枝末节。在各类学堂中都有军事训练课。根据学部的统计,1904年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人数为92169人;在1909年学堂为52348所,学生为1560270人。此后,新式学堂的毕业生在政府中占有重要的职位,代替了传统的有功名的人。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直至1957年结束。调整的方式是:合并专业、院系、撤销学校,建立新的专业学院,保留一小部分以文理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调整的原则是:按照大学、专门学校和专科学校三类分别进行调整,各大行政区至少有1所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和培养师资的大学。在院系调整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新兴工科大学的发展,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等学校迁至内地。这次调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有了较大改变和发展。 ——摘编自金一鸣主编《中国教育类别与结构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教育改革特征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进行高校教育改革的原因及其意义。 【答案】(1)特征:以日本为模式进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仍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教育改革新旧体制同时并存;教育改革发展迅速;教学内容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先进知识相结合;原因:20世纪初期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思想的影响;封建儒学正统观念的长期存在;晚清政府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 (2)原因;新中国成立,政权性质变化;我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一五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借鉴苏联教育经验;出于国防安全考虑将高校内迁。意义:使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有了较大改变;提高了工农阶层的文化素质;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为工业建设培养了专门人才。 【解析】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一中“制定了一套以日本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从改革科举、创办新学堂和鼓励出国留学开始”,“儒学仍然被认为是学业的基本内容,同时强调在学习外国的政治和法律时宜看全文”,“1904年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人数为92169人;在1909年学堂为52348所,学生为1560270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本质、模式、内容、体制和效果等方向,概括晚清政府教育改革的特征。原因:根据材料一中“1904年光绪帝批准《奏定学堂章程》”等信息,从民族危机加重、西学影响加深、正统思想深厚和维护统治需要等方面,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20世纪50年代初”,“特别强调了新兴工科大学的发展,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等学校迁至内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性质、工作重心、建设重点、苏联经验和国防环境等主客观多方面,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进行高校教育改革的原因。意义:根据材料二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有了较大改变和发展”,“各大行政区至少有1所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和培养师资的大学”,“强调了新兴工科大学的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宏观上教育结构的改变、到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素质的作用等方面,分析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原则民主”指的是把民主当作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而加以赞美的态度。而“程序民主”,指的则是一种把民主当作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来予以认同的态度。两者的基本差异在于:前者关心的主要是一般意义上的保障社会公正的必要性问题,比较抽象,带有“务虚”的意味,也都带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后者则更多地关注如何实现人民大众对政治决策过程的实际参与,属于“务实”的精神,也更善于接受客观现实的限制。两者之间不免会发生一些矛盾,但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层面。 ——摘编自马克思《世界文明史》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了“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统一 论述: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力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提出未来社会理想蓝图。同时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以其政治制度实践,实现了“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统一。例如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发表《独立宣言》宣言指出“人人生而平等,并为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集中体现了美国革命者对“原则民主”的认同。进而又把“原则民主”精神付诸于政治实践。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为《独立宣言》所宣布的各项政治民主原则提供了有效保障。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以及联邦政府内部的分权来达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制衡,以体现“原则民主”对自由、民主、平等等核心价值的追求。 综上,“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统一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有力推动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通过阅读材料,明了“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含义,理清两者的关系,然后归纳出材料的核心观点,即“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是同一个问题,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等,将其明确表达出来。接下来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如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分析民主原则和程序原则的统一及其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论证过程中以两到三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对程序民主和原则民主相辅相成的关系分析说明,最后对这一观点进行升华,即明确其在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也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或世界古代史上民主政治的程序性及原则性的关系,对材料观点进行论证说明。论证过程中,要注意论题明确,逻辑清楚、表达清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和十八年(494年)一月,北魏孝文帝亲临朝堂,宣布诏令,迁都洛阳。几天后,又下诏免除迁户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政府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是年八月,洛阳金塘宫建成,诏令在洛阳城内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采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分姓定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给予不同的特权。……后又陆续宣布改姓、易服、禁胡语。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多数人不会说汉语,不擅农业,人心恋旧。事隔不到半年,一场反对改革、反对汉化的武装叛乱便从朝廷内部发生了。留在平城的鲜卑旧贵族多数都参与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答案】(1)改革涉及政治制度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改革渗透着中国儒家思想伦理;改革以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目标;改革体现对前朝体制的借鉴。 (2)积极影响:北方社会农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消极影响;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也将当时汉人门阀政治的弊端带给了北魏;同时打破了鲜卑人自身固有的凝聚力;为鲜卑族的消亡、北魏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下诏免除迁户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政府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在洛阳城内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采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分姓定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给予不同的特权”,“陆续宣布改姓、易服、禁胡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理念、目标和策略等方面,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2)影响:根据材料“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多数人不会说汉语,不擅农业,人心恋旧”,“一场反对改革、反对汉化的武装叛乱便从朝廷内部发生了。留在平城的鲜卑旧贵族多数都参与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辩证方法,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就政治、经济、民族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年战争结束后,法国人轻而易举地重新占领了老封和束埔寨。但在越南,一场消耗战却旷日持久。美国人在南越支持反共产主义的天主教领导人吴庭艳。先是以资金和武器援助,然后发展到派“顾问”、战斗部队和轰炸。……美国在1973年赢得了它自己在1954年所反对的东西,为此付出的代价是:46000名美国人战死,60万南越军民死亡,北越死亡人数估计为90万。而且这场战争对美国社会组织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其中包括美国士兵吸毒上瘾、激烈的国内冲突、因高达1460亿美元的战争总支出造成的财政负担而被忽视的日益恶化的国家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越南战争的影响。 【答案】(1)背景:印度支那问题的产生,越南的分裂;冷战思维,美苏争霸的影响;美国支持南越政权,干涉越南内政。 (2)影响:越南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结束了分裂,实现统一;消耗了美国的国家实力,国内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国际局势:美国被迫调整对外政策,实行战略收缩,美苏争霸呈现出美守苏攻态势。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中“1945年战争结束”,“美国人在南越支持反共产主义的天主教领导人吴庭艳。先是以资金和武器援助,然后发展到派‘顾问’、战斗部队和轰炸”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冷战时期的国际大形势、到历史上的印度支那问题,从越南分裂到美国对越南干涉等方面,概括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 (2)影响:根据材料中“46000名美国人战死,60万南越军民死亡,北越死亡人数估计为90万”,“对美国社会组织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其中包括美国士兵吸毒上瘾、激烈的国内冲突、因高达1460亿美元的战争总支出造成的财政负担而被忽视的日益恶化的国家问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辩证方法,从越南的统一和损失,美国的损失和问题、国际局势的发展和美国外交调整等方面,简析越南战争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左宗棠的远征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次向“西域”的大举征伐。由于北京做出政治决策和授权左宗棠能动用巨额款项,1876年6月,他终于把六万多的人马开进清属突厥斯坦。左宗棠早就决定他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东准噶尔。并曾储备了1.5万支来复枪,在兰州的兵工厂制造枪弹和炮弹,……左宗棠曾致书进攻吐鲁番的张耀说:“安集延虐使其众,官军抚之以仁。”……到1878年初,清军已光复全疆。1884年刘锦棠成为新疆第一任巡抚。……来之不易的中国这个新行省,必须小心谨慎地处理好,使之足以与俄国的影响相抗衡。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收复新疆的影响。 【答案】(1)新疆自古是中国领土一部分;清政府的正确决策;左宗棠军事部署正确周密;军事准备充分;对新疆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 (2)影响: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行政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与安全;维持了中俄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平衡。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由于北京做出政治决策和授权”,“第一个目标应该是东准噶尔”,“储备了1.5万支来复枪,在兰州的兵工厂制造枪弹和炮弹”,“官军抚之以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战争性质、国家政策、军事部署、军事实力和各民族支持等方面,分析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中“1884年刘锦棠成为新疆第一任巡抚”,“使之足以与俄国的影响相抗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军事胜利、新疆管理、国家统一和地区稳定等方面,简析收复新疆的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