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合集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案合集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1 古 诗 三 首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劳动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体现童趣的诗歌,查找范成大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 诗的世界里。 诗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有诗意与情趣。 交流课前收集的体现童趣 的诗句,初步感悟儿童活动的乐趣。‎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又要走进诗歌的花园,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 一) 。 拿出笔, 在你的课堂记录本上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强调“园” 是“公园”‎ 的“园”,“杂”字下面是带钩的木,最后三笔分别是竖钩、撇、点)‎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范成大。‎ 215‎ 介绍作者范成大: 字致能, 早年自号此山居士, 晚号石湖居士。 其诗语言清 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4.现在让我们走进春末夏初的农村, 看看大人们都在忙什么, 孩子们在做什 么有趣的事。‎ 设计意图:‎ 引用与童趣相关的诗句,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 读准诗歌,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诗, 对于读不准的字你是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 问同学、 问家 长……)‎ ‎“昼”是翘舌音,“耘”是整体认读音节,“供”读第四声。‎ ‎2.再读诗歌,试着把握诗歌的节奏。(课件出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4.结合课文插图, 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这首诗写了农村大人们在 耕织,小孩子在学着种瓜。)‎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文中的乐趣, 从而有效诱发学 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多元的感受。‎ 三、 自读自悟, 理解诗意。‎ ‎1. 释题: “四时” 怎么理解?“杂兴” 是什么意思?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四 时: 四季。 杂兴: 各种兴致, 随兴而写。 诗的题目意思是作者随兴写下一年四季农 村里的情景。)‎ ‎2.学生自读自悟, 交流诗意, 与同学交流读懂的词语, 不懂的借助工具书理 解,或者问老师。‎ ‎3.教师指导点拨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15‎ 耘田:在田间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 农民白天去田间除草, 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 农家男女各有各的家 务劳动。‎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 句意: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种与织布,但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设计意图:‎ 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 感悟诗情。‎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 想一想, 在农村, 人们除了要耘田, 还要干什么?(播种、插秧、 犁田、‎ 施肥、除虫、喂猪……)你体会到了什么?‎ ‎(2)课件相继出示:农民耘田图、 夜晚搓麻图, 用几句话说说图上人们是怎样 劳动的,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说。‎ ‎(3)引读:大人们真能干啊——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农民们太忙碌了——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 最有趣的是谁?(孩子)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也傍……学……) 你体会到了 什么?(引导想象,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 ‎(2)出示小孩种瓜图,说说孩子的神态、动作等。‎ ‎(3)引读:真是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 种瓜。‎ 真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懂事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可爱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以老农自居, 想象一下, 范成大会和农民说些什 么?会和学种瓜的孩子说些什么?(师扮老人,学生扮农民和童孙)‎ ‎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15‎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劳动人民的乐趣。‎ 五、 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 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荞麦花一片雪白, 油菜花差不多 落尽正在结籽。‎ 白天长了,篱笆边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感悟。‎ 这首诗写江南初夏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 杏子肥、 麦花白、 菜花稀”‎ 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 使学生感受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让 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儿女: 耘田 绩麻 (勤劳、 忙碌、 热爱劳动)‎ 童孙: 学种瓜 ‎(天真可爱、 热爱劳动)‎ 第二课时 稚子弄冰 村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215‎ 能借助注释, 自学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教学方法】‎ 抓住关键的几个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 流利、 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 体会《稚子弄冰》 中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和孩子无忧无虑、 天真烂漫的天 性。‎ ‎3. 能想象并说出《村晚》 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 童年是纯真、 难忘的岁月 , 在儿童眼中, 一切都是新鲜的, 一切都 是美好的。 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 有童心的诗人,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 在他们的诗词中, 我们能清晰地看到 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 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 ‎(一) 解诗题, 知诗人。‎ ‎1. 理解题目意思。‎ ‎2. 了解作者: 杨万里, 著名文学家、 爱国诗人, 与陆游、 尤袤、 范成大合称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设计意图:‎ 借助对诗人背景的了解,理解古诗内容。‎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215‎ ‎1.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古诗,了解诗意。自学要求: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 工具书, 或与组员探讨, 理解字词, 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诗意: 清晨, 儿童将夜间冻结在金属盆中的冰块取出, 提在手中轻轻敲打,‎ 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 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 的事情?(板书“趣”)‎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板书)‎ ‎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 到“当银钲” 再到“敲玉磬” 至最后的“忽作玻璃 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对“玻璃”“玉磬”“银钲”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设计意图:‎ 从字词出发, 以“趣” 为着眼点, 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儿童生活的联系,‎ 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 感受儿童的心理, 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 乐。‎ 三、 学习古诗《村晚》 。‎ ‎(一)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 ‎(“村晚” 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由此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 的。)‎ ‎(二)读准古诗。‎ ‎1.读准字音,读正确,读流利。‎ ‎2.按节奏读出韵味。‎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理解古诗意思。‎ ‎1.教师点拨。‎ 215‎ 陂(bēi):池岸。‎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漪(yī):水中的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腔:曲调。‎ 信口:随口。归去:回去。‎ ‎2. 诗意: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 池水灌得满满的, 山衔住落日一起把影 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 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 调的乐曲。‎ ‎(四)领悟诗情。‎ ‎1.诗的题目是“村晚”,乡村的傍晚有什么景物?(读前两句)‎ ‎2.学习前两句。‎ ‎(1)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 ‎(2)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 ‎(3)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样子,生动形象。‎ ‎(4) 诗人把池塘、 山、 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 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 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5)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抓住用得巧妙的几个字,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图画。‎ ‎3.学习后两句。‎ ‎(1) “横” 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 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 表现了牧童 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 ‎(2)这些景物色彩和谐、 基调清新, 有了这样的环境, 牧童自然就优哉游哉、‎ 其乐融融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3)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体会儿童的无忧无虑。‎ 四、 拓展其他古诗。‎ 215‎ ‎1.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舟过安仁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梅子留酸软齿牙,‎ 收篙停棹坐船中。芭蕉分绿与窗纱。‎ 怪生无雨都张伞,日长睡起无情思,‎ 不是遮头是使风。闲看儿童捉柳花。‎ ‎2.根据三首古诗的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古诗积累量, 并让学生改写成短文,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 训练了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稚 子 弄 冰 ‎“趣” : 脱、 穿、 敲——儿童的天真淘气 村 晚 饶有生趣的乡村晚景图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字,读准1个多音字。‎ 215‎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园子里的“我”自由自在生活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感悟园子里的自由自在。‎ ‎【教学过程】‎ 一、 激趣谈话, 导入新课。‎ ‎1.童年的生活总是让人终生难忘, 童年的记忆总是五彩缤纷。 作者萧红一生 魂牵梦萦的是祖父的园子。 今天, 我们就随着萧红富有诗意的语言, 一同走进祖 父的园子,感受作者童年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2.学生课前交流收集到的关于萧红的资料。‎ ‎3.教师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 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 的背景中, 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又设置了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215‎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 注意读准字音。 通过查阅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同桌交流 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晃:huǎng①明亮:明~~。②光芒闪耀:~眼。③很快地闪过: 一~十年。‎ huàng摇动,摆动:~荡~动~悠 ‎3.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4.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 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 玩耍 ‎(第 4—14 自然段) ; 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 都是自由的(第15—16 自然段) ; 在 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7—19自然段)。‎ ‎5. 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记忆中祖父的园子色彩鲜艳, 景物众多, 祖父经常在 园子里劳作,“我” 也经常在园子里玩耍, 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我” 也是自 由、快乐的。‎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对《祖父的园子》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三、 走进园中, 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出示课件, 自学提示: 想想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园子。 (学生找出相关的 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并在书的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一)初进园子,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 自由读课文的第 1—3 自然段, 想一想: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板书: 生机 勃勃)‎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相机指导朗读。‎ 祖父的园子里, 昆虫丰富多彩, 非常可爱, “我” 非常喜爱它们。 作者描写 得这么细致, 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 一个美好的童年, 让“我” 对那里的一 切都难以忘怀。‎ ‎(二)再进园子,感受园子的自由快乐。‎ ‎1.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一段也是写园子里的景物的?(第 16 自然段)‎ ‎2.自由读第16自然段, 看看这段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自由 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板书:自由)‎ 215‎ ‎3.抓住“花”“鸟”“虫”,感受园子里的自由自在。‎ ‎(1)哪句话直接写出了自由自在呢?‎ 指名回答, 并出示: 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 就怎么 样,都是自由的。‎ 齐读句子。‎ 作者说“一切都活了”,都有哪些事物活了呢?(花、鸟、虫子)‎ ‎(2) 师引读: 作者是如何形容花活了的?→生接读: 就像睡醒了似的。 (课件出 示句子)‎ 体会: 这花在作者眼里仅仅是花吗?(人、 伙伴) 对呀, 花像人一样会睡醒呢!‎ 不是叫醒的, 也不是惊醒的, 而是自然而然地睡醒的, 这就是自由呀! 谁愿意来 读出这份自由?‎ ‎(3) 师引读: 作者是如何形容鸟活了的?→生接读: 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课件 出示句子)‎ 体会: 鸟儿飞得多高啊! 它若是不想回来,有没有人怪它?(没有) 因为它是 ‎——自由的。谁来读?‎ ‎(4) 师引读: 作者是如何形容虫子活了的?→生接读: 就像在说话似的。 (课件 出示句子)‎ 想象:如果你是虫子,你会说什么呢?(园子真美啊!在园子里真自由啊!)‎ 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虫子自由、快乐的心情。‎ 指导朗读: 这些动物、 植物都活了, 就像是“我” 的小伙伴一样, 它们自由 自在地生活在园子里。谁想把它们都读活了?‎ ‎4.抓住“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进一步感受园子的自由自在。‎ ‎(1)在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呢?(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课件出示: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太阳也不知道。‎ 指名读句子。‎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它们的自由自在的呢?(从多次出现的“愿意”和“随意”‎ 中感受到的。教师标出课件中的“愿意”和“随意”)‎ 师生合作读: 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 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 215‎ 就爬上房……‎ ‎(2)小结: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真不愧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啊!(教师手指板书中的“自由自在” )‎ 指导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朴素的文字, 普通的景物, 处处传达着“我” 的 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这段。‎ 四、 总结。‎ 园中的一切景物都是自由、 快乐的, 那么“我” 在园子中, 有什么感受呢?‎ 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感受祖父的慈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自由自在)‎ 二、走进园子,感受祖父的慈爱。‎ ‎1. 在作者眼里, 一切都是自由的, 就正如她自己所说: “要做什么, 就做什 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2.究竟作者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呢?出示课件, 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文 章相关段落,标出“我”做的那些趣事,认真体会。‎ ‎3.交流:“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1)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 ……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 .‎ ‎。 有时不但没 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紧扣“瞎闹”,体会“我”的自由。‎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调皮。‎ ‎(2) “其实哪里是铲, 不过是伏在地上, 用锄头乱钩 ‎. .‎ 215‎ 一阵。 我认不得哪个是 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结合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体会“我”是在帮倒忙。‎ ‎(3) “玩腻了, 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 祖父浇菜, 我也过来浇,但不 是往菜上浇, 而是拿着水瓢, 拼尽了力气, 把水往天空一扬, 大喊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雨啰 . . . .‎ ‎!‎ ‎.‎ 下雨啰 ‎. . .‎ ‎!‎ ‎. ’” . .‎ ‎①“我”和祖父浇菜有什么不同?(一个往菜上浇,一个往天空扬)‎ ‎②想象:“我” 大喊着下雨时的神情是怎样的?(天真烂漫、 欢快、 激动……)‎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4.“我” 在园子里自由自在, 调皮得很。 那么, 这快乐和自由是谁带给“我”‎ 的?(祖父) 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呢?(慈爱、 疼爱孙女) 你又是从哪儿读出的?请同 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1)抓住第12自然段中的“慢慢”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抓住第8—10自然段中祖父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 从这 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3)祖父的笑里隐藏着怎样的情感?(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 ‎(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5.在园子中, 孙女爱胡闹, 祖父从来不恼, 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 在他的宽 容、 耐心呵护下,“我” 才可以如此在园子中纵情嬉戏!那么这个园子在“我” 心 里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座充满爱的乐园)‎ 215‎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 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真正走 入文本,抓住文本进行深入理解,体会祖父的慈爱。‎ 三、 课外延伸, 聆听作者的心声。‎ ‎1.阅读链接,升华主题。‎ 读罢课文,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园子简直就是充满快乐和 自由的人间乐园。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2.作者写园子, 其实是在回忆她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和疼她爱她的祖父。 你 明白作者写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吗?(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 感激和怀念之情)‎ ‎3.推荐原著,探究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祖父的园子》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 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呼兰河传》。‎ 设计意图:‎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 特别 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 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 我们更应义不容 辞地带领学生阅读原著。‎ ‎【板书设计】‎ ‎2 祖父的园子 眷恋、 怀念 215‎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 15 个生字, 读准 1 个多音字“燕”。‎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者对不同地方的月 亮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抓住句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解题。‎ ‎1. 看人看眼睛, 读文读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 215‎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同学们, 文章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 题目、 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 我 们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季羡林)‎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难读的词语,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浩渺篝火旖旎徘徊澄澈嚼烂 点缀恍然大悟离乡背井 燕yàn:燕窝、燕子、海燕、燕雀、燕麦 yān:燕山 ‎2.再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层?‎ ‎(2)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那些地方的月亮美吗?‎ ‎3.学生自学交流。‎ ‎4.学生汇报:共有7个自然段。‎ 课文写了故乡的月亮(第 1—4 自然段) 、 外国的月 亮(第5 自然段) 、 北京的 月 亮(第6自然段)。‎ ‎5.作者对月亮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呢?现在我们首先来看故乡的月亮。‎ 三、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一)故乡的月亮。‎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 却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作者由月 亮想到 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什么情感?‎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 数星星、 捉知了、 看月 亮、 做梦都跟 月 亮有关,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215‎ 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 所以下面提到了 山,还写了水。‎ ‎(二)外国的月亮。‎ ‎1.外国的月亮是怎样的?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 ‎2.学生读文,勾画,交流。‎ ‎3.外国的月亮:美妙绝伦。但作者还是忘不了故乡的月亮。‎ ‎(三)北京的月亮。‎ 北京的月亮怎样呢?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 作者住的朗润园是赏月胜地。但作者想到的依然是故乡平凡的小月亮。‎ ‎(四)深入体会思乡之情。‎ ‎1. 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 亮, 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 亮?既然这些地 方的月亮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这是对比, 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 故乡月亮的喜爱, 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 ‎2.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 (第 6 自然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 而是由许多人、 景物、 故事和场景构成的, 是融汇 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 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 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 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 因此, 即使许多平 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和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 ‎4.由于作者不能回去, 所以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事物“月 亮” 上, 文章虽然 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 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 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 散的特点。‎ ‎(对比、借景抒情、形散神不散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215‎ 四、 总结。‎ ‎1.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 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 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 诗句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 被广为传诵, 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用它来 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 总结: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 走出了国门, 但没有走出那 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 他走进燕园, 走上了大学的讲台, 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 的乡土情结; 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 步入了辉煌的人生, 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 的平民情结。有人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五、 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摘抄到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3‎ ‎*‎ 月 是故乡明 外国的月 亮: 美妙绝伦 北京的月 亮: 风光绝妙 对故乡月 亮的喜爱, 对故乡的眷恋 215‎ ‎4 *梅 花 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葬、腮”等12个生字。‎ 215‎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引趣, 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图。‎ ‎2. 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 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喜欢它的 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设计意图:‎ 由同学们熟知的梅花引入课文,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为课文的学习设置 了悬念。‎ 二、 初读课文, 扫除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能读通读顺课文。‎ 215‎ 三、 再读课文, 理清叙述的顺序。‎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第2自然段):外祖父教“我” 读唐诗宋词, 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件事(第3自然段):外祖父分外爱惜“墨梅图”。‎ 第三件事(第4—11自然段):外祖父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 第四件事(第12—13自然段):离别前,外祖父把 “墨梅图”送给“我”。‎ 第五件事(第14—15自然段):临别时, 外祖父又把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送给 ‎“我”。‎ ‎2.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层。‎ ‎(首尾各为一层,中间为一层,全文分三层。)‎ ‎3.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 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 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 的爱国心。 这样前后呼应, 首尾连贯, 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 的思想感情。最后一段有点明中心的作用。‎ ‎4. 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 反映了他对祖国 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设计意图:‎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 体会外祖父的情感。 (三次流泪)‎ 出示自学提示: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学生自学,‎ 勾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1.吟诗落泪——思乡之泪。‎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之类的句子, 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 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1)外祖父常常教“我” 读唐诗宋词, 说明: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不 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 适当解释说明诗句的出处、 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 215‎ 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他思念祖国, 却身在 异乡,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山 中 送 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在山中送走了好友, 夕阳西坠关闭柴门。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朋友啊你能 不能回归?‎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朋友,希望朋友早日回来的思想感情。‎ 浣 溪 沙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薄薄春寒无声息地侵入小楼, 早上的天阴着好像是在深秋。 屋内画屏上轻烟 淡淡, 流水潺潺。 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 天空中飘洒的 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忧愁悲慨之情。‎ ‎2.心想归而身不行——无奈之泪。‎ ‎(1)“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2)外孙女的哪句话直接刺痛了外祖父那根敏感的神经?——“外公, 您也回 祖国去吧!”‎ 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 却不能回去, 他难过地哭了, 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 深的眷恋。‎ ‎(3)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那只因未到伤心处啊!外祖父思念家乡、 眷恋 祖国, 他想回国却不能回, 多么心酸, 多么无奈啊!此时的泪是什么泪?——这是 无奈的泪水。‎ ‎3.送别时眼含的泪水——深情之泪。‎ ‎(1)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 14、 15 自然段, 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 215‎ 面?(指名说)‎ ‎(2)想象这令人心酸的场面,如果请你来读,你准备怎么读?自己先想一想,‎ 练一练。‎ ‎(3)出示课件:‎ 船快开了, 母亲只好狠下心来, 拉着我登上大客轮。 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 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4)老师也被这个画面深深感动着。(教师范读)‎ 第14自然段中有一个词特别揪心, 是哪个词?(衰老) 外祖父为什么会一下子 衰老了许多?‎ ‎(5) 你知道外祖父此时又为什么流泪吗?此时的泪是什么泪?——这泪水饱含 着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深情意,是饱含深情的泪水。‎ ‎(6) 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这颗心, 万千愁情都融入了这颗心, 无尽的泪水都 汇聚在这颗心。靠什么来传达外祖父的这颗心?请你再读读这段话。‎ ‎(7) 这是怎样的手绢?——这还是那块轻飘飘的、 被风一吹便飘走的手绢吗?‎ 读出它的沉甸甸——船快开了……血色的梅花。‎ 设计意图:‎ 学生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教师重点抓住几句话点拨, 使学生理解得更加 深刻。‎ 五、 深入体会“梅花魂” 。‎ ‎1.出示自学提示。‎ ‎(1) 梅花有什么特点?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共同 点?(默读第13自然段)‎ ‎(2)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 ‎(1)赞美梅花的精神。 (教师相机出示梅花图片, 体会“不怕风欺雪压” 的精 神)‎ 学生自读,要求:读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15‎ ‎(2)小结:外祖父之所以爱梅花, 爱的是梅花的精神——有品格、 有灵魂、 有 骨气(板书:品格、灵魂、骨气)。‎ ‎(3)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的人都具有梅花的品格。‎ ‎(4)介绍有气节的人物:几千年来, 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你 都知道哪些?(指名说)‎ ‎(苏武)受尽屈辱十九年,爱国之心不变。‎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抗日英雄赵一曼)毒刑拷打何所拒,民族气节显忠魂。‎ ‎(杨靖宇)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江姐)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3. 小结: 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气节的人, 就像梅花一样有品格、‎ 有灵魂、有骨气,他们的精神就是梅花魂!‎ ‎4.深入理解课题: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 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 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不管受到怎 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 的精神,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 神。 (引导学生理解“梅花魂” 不仅是指梅花的精神, 更象征我们中华民族的精 神)‎ 板书:民族魂(再次满怀深情齐读课题)‎ ‎5.这种中华民族的精神,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表示这颗心, 非要用一个词来 形容这个魂, 我想, 最好是用一首歌的歌名“中国心”。 这不仅仅是外祖父的一 颗心, 更是无数像外祖父一样的海外华人的一颗心。 他们像外祖父一样, 虽然身 在异国他乡, 但时时眷恋着祖国。 同学们,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播放歌曲 ‎《我的中国心》 ) , 让我们在心里永驻一颗中国心。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民族气 节的人物。(音乐声中下课)‎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 拓展, 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 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让 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215‎ 六、 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板书设计】‎ ‎4‎ ‎*‎ 梅 花 魂 梅花: 不怕风欺雪压, 有品格、 有灵魂、 有骨气。‎ 中华民族: 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 215‎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 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 通过相互交流, 感受不同阶段的童年生活的纯真、 美好, 激发学生对生活 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 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 ‎2. 耐心听别人讲话, 边听边做记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提前向大人了解童年的事情。‎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引发情感体验。‎ ‎1. 播放歌曲《童年》。‎ ‎2. 《童年》 这首歌好听吗?‎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 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我们的童年是五彩的,那么,‎ 大人们的童年是怎样的?今天, 我们将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 , 了解他们小时候 的故事。 (板书: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知的歌曲, 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 二、 明确要求, 指导交际。‎ 215‎ ‎1.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想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 生读要求, 讲理解(口语交际让我们了解大人的童年, 提问的时候注意使 用礼貌用语。 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 一边听一边作简单的记录, 不要随意打断 别人……)‎ 三、 小组交流。‎ ‎1.先说说你准备了解谁的童年,如:邻居、父母、祖父母等。‎ ‎2.列提纲。 可以从这些方面提问: 他们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在家里吃什么、 穿 什么, 姐妹之间如何相处) 、 学校生活(学校里教室环境怎样、 学过哪些课文, 在 学校里玩什么游戏等)和社会生活中难忘的事情(人们都做些什么事情) 。‎ ‎3. 整理交流后的结果, 还可以谈谈自己在课前了解到的大人们小时候的故 事。‎ 四、 课堂展示。‎ ‎1.各组选派代表发言, 推举说的最好的同学上台谈自己了解到的大人的童年 及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评价。‎ ‎3.听了你们所介绍的难忘的童年, 老师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 在这里 也想和大家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五、 总结。‎ 今天的口语交际课, 我们了解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童年生活, 人们的童年 生活有笑、 有泪、 有喜、 有忧, 同时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我们现在童年的美好、‎ 纯真, 让我们珍惜童年, 热爱我们美好的生活吧。 最后, 让我们再次和着那舒缓 的音乐,一起唱起歌曲《童年》,来结束这一节课吧。‎ 设计意图:‎ 前后呼应,再次在优美的音乐中结束课堂,让学生对童年的生活回味无穷。‎ 六、 布置作业。‎ 回家以后,继续走进大人的童年,了解他们的生活。‎ 215‎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1. 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 ‎2. 说说大人的童年和自己的感受。‎ 215‎ 习作: 那一刻, 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那一刻,把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2.文章具有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抓住那一刻,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抓住那一刻,把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 播放照片, 感受成长。‎ ‎1. 师: 上课之前, 先请同学们欣赏几组照片, 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幻灯片播 放学生婴幼儿、孩童、小学时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 ‎2.学生猜猜图片中的人物。‎ ‎3. 师述: 刚才欣赏照片的时候, 很多同学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有些同 学忍不住惊叫起来。 看到我们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大家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 215‎ 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 老师看这些照片的时候, 也是感慨万千。 转眼间, 同学们 已经从咿呀学语、 蹒跚学步的娃娃, 长成了少年, 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 板书 题目:那一刻,我长大了。‎ 设计意图:‎ 用几组学生婴幼儿、 孩童、 小学时的照片导入新课, 目的是创设情境, 同时 让学生感受成长、 感受变化, 从而激起学生多彩的回忆, 为下面讲述自己长大的 故事做好铺垫。‎ 二、 明确目标、 审清题目。‎ ‎1.学生读第14页,说说这次习作的目标。‎ ‎2.学生汇报这次的习作目标。‎ 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 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还要把自己受 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自己当时的感受。‎ ‎3. 解题: “那一刻” 告诉我们在文章中要突出让自己成长的细节, 尤其是对 表现文章主题的那一刻的刻画。‎ ‎“长大”则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内心的触动,甚至是震撼。‎ 设计意图:‎ 学生审清文章的题目,明确习作目标。‎ 三、 引导选材。‎ ‎1.习作指导。‎ ‎(1) 应该写最近发生的事, 以表现“长大了” 的主题, 并重点表现自己的进 步, 也可以选取“我” 成长过程中的前后两件事做对比, 以突出“我长大了” 这 一主题。‎ ‎(2) 可以先写自己对“长大” 的理解, 并抒发自己渴望长大的心情, 然后写 一件事表明自己真正长大了。‎ ‎2.选材引导。‎ ‎(1)在挫折中成长(难忘的经历或锻炼)。‎ 可以写一次沉痛的教训,学会坚强、学会乐观。‎ ‎(2)在反思中成长(理解爱、回报爱)。‎ 215‎ 由一件事触发了心灵,学会反思、体谅他人。‎ ‎(3)成长的路上,万事万物皆我师(人生感悟)。‎ ‎①在阅读中成长。从书中懂得了道理。‎ ‎②在生活小事中成长。由生活中的小事,感悟到成长。‎ ‎③在自然中成长。由自然感悟到做人的道理,感悟到成长。‎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选材,引发学生反思自己成长中的事情。‎ 四、 七嘴八舌话成长。‎ ‎1. 师: 翻开记忆的相册, 长大的冲动, 长大的快乐, 现在想来, 历历在目。‎ 同学们, 你们是在哪一刻感觉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你做了一件什么事?你是怎么 想的?‎ ‎2.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3.学生汇报交流令自己感觉到成长的故事。‎ ‎4.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关于成长话题的材料。‎ 五、 例文引导。‎ ‎1.例文:那一刻,我长大了 ‎“长大”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有很多人认为, 成长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而我却认为, 成长有时只在一刹 那间。‎ 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 天很晴朗, 爸爸妈妈一齐去逛街了, 妹妹被她同学约 出去玩了。 家里只剩我一个人, 看着家里凌乱不堪的样子, 我忽然觉得有些不能 忍受,于是决定打扫一下。‎ 说干就干, 先从哪里做起呢?不如先从客厅干起吧。 我又擦又拖,忙了好半 天, 而后是大小卧室、 卫生间、 厨房。 之后该整理物品了, 我一边思考一边摆放 物件, 偶尔环视物品摆放成这样是否合理, 相互搭配是否和谐。 等到一切都井然 有序了, 却发现自己早已腰酸背痛, 满头大汗。 我不由自主地想: 妈妈每隔几天 就要这样打扫一次,她难道不累吗?‎ 其实,真正让我发现自己长大的,并不只是这一件事,还有小学的那一天。‎ 215‎ 接近小学毕业的一天下午, 语文老师布置了作业: 明天每人带一个鸡蛋, 保 护它三天。 我们都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第二天, 我一来到教室, 就看见 好多同学的鸡蛋碎了, 蛋黄、 蛋清流了一地。 我不禁吸了一口凉气, 摸了摸我的 鸡蛋, 还好, 没碎。这天的气氛与往常完全不一样, 平时, 班里的“女强人” 一 下课就去教训把她惹急的男生,而这天,她变成了一个“淑女”。‎ 就这样, 到了第三天, 班上同学的鸡蛋都碎了, 我们同时也明白了老师的用 意:父母每一天不都这样“心惊肉跳”地看着我们长大吗?我们就像这一个个鸡蛋,‎ 每一天都在父母小心翼翼的呵护下成长,父母关心我们胜过关心他们自己。‎ 父母保护我们就像我们保护鸡蛋, 务必很留意, 很谨慎, 很小心翼翼……我 的眼前顿时浮现了一幅幅父母保护自己子女的画面。‎ 在那一刻,我明白我已经长大。‎ ‎2.说说文章的精彩之处在哪里, 作者是如何开头和结尾的, 哪里表现出了“那 一刻,我长大了”。‎ 六、 课堂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 我发现, 此时此刻, 同学们真的长大了, 记得有位 名人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 善于观察,勤于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二课时 讲评作文 ‎【课时目标】 作文讲评, 学生修改。‎ ‎【教学过程】‎ 一、 教师介绍这次作文的整体情况。‎ 二、 优秀作文展示。‎ ‎1.说说这次作文的习作目标是什么。‎ ‎2.读优秀的作文。说说这篇习作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字词句、文章的结构等多方面来评价)‎ 三、 教师阅读一篇较差的作文。‎ ‎1.说说这篇文章的问题在哪里。‎ ‎2.师生探讨该如何修改。‎ 215‎ 四、 同桌互相修改、 小组修改。‎ 五、 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板书设计】‎ 习作: 那一刻, 我长大了 ‎1. 解题: 要突出“那一刻” 让自己成长的细节。‎ ‎2. 要求: 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记录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 215‎ 语 文 园 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表达感情的不同方法。‎ ‎2. 模仿着写情景。‎ ‎3. 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学、 交流, 教师引导点拨、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使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1. 了解表达感情的不同方法。‎ ‎2. 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模仿着写一写情景。‎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平台。‎ ‎1. 读读交流平台, 说说表达感情有哪些方法。‎ ‎2. 学生汇报:‎ 体会作者感情的方法: 抓住直接抒情的句子;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 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我” 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 体会到的感情。 (板书)‎ ‎3. 《月 是故乡明》 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4. 以《梅花魂》 为例, 小组交流,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5. 学生汇报并说说这些课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外祖父几次的哭是直接表达感情; 珍爱“墨梅图”是从字里行间来表达感情。‎ 215‎ ‎6.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把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运用于写作中。‎ 设计意图:‎ 通过找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深入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 词句段运用。‎ ‎(一) 先读读要求: 读下面的句子, 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 再选择一种情景,‎ 照样子说一说。‎ ‎1.“亮得……热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2.小组交流,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 ‎3.学生汇报。‎ ‎4.忙得:他夜以继日地忙着。忙得恨不得一人分成几个人来用。‎ 冷得:这天气真冷,冷得我的小脸都发紫了,路上也没有了行人。‎ 吵得:教室里真吵,吵得我的脑袋都快炸掉了。‎ 静得: 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静得只听见滴答滴答的钟表 声。‎ 快得:他跑得真快,快得一眨眼就不见了。‎ 辣得:我被这辣椒辣得直冒汗,辣得直流眼泪。‎ 设计意图:‎ 由例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想一想下面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 ‎1.先读读第16页的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这三组句子都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 ‎2.教师点拨:‎ 第①句通过对比感受到了作者更加思念故乡的月 亮,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 情。‎ 第②句“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表现出母亲浓浓 的思乡情。‎ 第③句虽然写绍兴的乌篷船精致, 但作者还是喜欢姑爹的小船, 可见姑爹的 小船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15‎ ‎3.说说对比的好处。‎ 通过对比,更容易表达作者的情感。‎ ‎4.学生小组交流,照样子写一写,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预设: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尖些。‎ 设计意图:‎ 体会运用对比来表达作者感情的方法。‎ 三、 日积月 累。‎ ‎1.出示一幅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点评)(预设:①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 儿子在床上酣睡; ②夜已深了, 母亲不辞辛苦地用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 祝愿 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他早日归来。)‎ ‎2.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 你想起了哪首诗?(引出《游子吟》 )‎ ‎3.简介作者:孟郊, 唐朝著名诗人, 他很早便失去了父亲, 与母亲相依为命。‎ 他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 当了一名县官。 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之后, 回忆往事, 思绪万千的时候写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4.解诗题:‎ 游子:出门远行的人;吟:吟诵、吟咏。‎ ‎5.学生读准、读通古诗,教师帮助正音。‎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比喻儿女的心意。‎ 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阳光。‎ ‎6.学生交流古诗的意思。‎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 正给准备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 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 迟不回来, 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 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 正像小草难以 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深的恩情呢?‎ ‎7.诗中哪两句写出了儿子的心声?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15‎ ‎(就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深的恩情呢?)‎ ‎8.悟诗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父母的爱, 伟大无私。 通过儿子临行前母亲的一些举动来表达父母对儿女无 私的爱, 号召我们要懂得父母的那份爱之心, 努力奋斗, 将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 恩。‎ ‎9.你是如何报答自己的母亲的?‎ ‎10.名言积累:‎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设计意图:‎ 积累古诗,并引导学生感受伟大的母爱。‎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一)交流平台。‎ 直接抒发; 从字里行间体会; 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我”; 有感情地朗读。‎ ‎(二)词句段运用。‎ ‎(‎ ‎)得(‎ ‎)‎ 通过对比来表达感情 ‎(三)游子吟:感受伟大的母爱。‎ 215‎ 第二单元单元 ‎5 草船借箭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设计意在指导学生“课内得法, 课外活用。” 引导学生先理解“草 船借箭” 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再通过朗读、 讲故事、 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 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 然后侧重抓住人物各自的语言描写, 进行精细的剖析, 来 感受鲜明的人物思想与形象。 整个设计突出引导学生感悟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 215‎ 个性的方法,以便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目标:‎ ‎1. 认识 7 个生字, 会写 14 个生字, 正确读写“妒忌、 都督、 推却、 迟延、‎ 探听、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有妙用、 神机 妙算”等词语。‎ ‎2. 分角色朗读课文, 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3.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 经过, 结果, 并能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人物的不同形象,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体验阅 读名著的乐趣,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 经过、 结果, 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 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 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 课文中要求学生体会的重点句子、 自学要求等制成课件或小黑板。‎ 学生: 搜集《三国演义》 的资料。‎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认识生字, 理解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感受人 物特点。‎ 一、 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 草船借箭 (学生齐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草船借箭》 选自《三国演义》。 学生交流对《三国演义》‎ 215‎ 的了解。‎ 教师小结导入: 有人说《三国演义》 是一部谋略之书, 而《草船借箭》 则是 谋略中的谋略; 也有人说《三国演义》 是一部智慧之书, 而《草船借箭》 则是智 慧中的智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谋略与智慧的故事。‎ 二、 自读课文, 初步感知。‎ ‎(一) 自由读课文, 把生字读准, 句子读通, 把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 出示词语: 妒忌 商议 曹军 退却 都督 军令状 延迟 探听 幔子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虚实 动静 学生认读, 教师指导容易出错的字词。‎ ‎(三) 交流读书收获。‎ ‎1、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梳 理课文脉络(接受任务——借箭准备——借箭经过——如期交箭), 弄清事情的 起因、经过和结果。‎ ‎2、 我们刚才读了课文,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 (诸葛亮、 周瑜、 鲁肃、 曹操)‎ 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三、 精读“借箭经过”, 领悟“神机妙算”。‎ ‎(一) 同学们都觉得诸葛亮最聪明, 那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 看看诸葛亮 果真是“神机妙算”吗?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可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主研读, 教师巡视辅导。‎ ‎(二) 交流研究成果, 教师相机引导品读、 感悟(根据学生的汇报, 紧扣前 后有联系的语句,进行灵活机动的处理。):‎ 知天文 ‎1、 生汇报, 出示文字, 相机引导体会:‎ 课件:“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 . . . 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1) 军令状是什么? 诸葛亮为什么要立下军令状?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2) 假如你是诸葛亮, 你怎么读他的这几句话? 指导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 215‎ 竹。‎ 课件: “第一天, 不见. . . . . 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满天,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 这句太罗嗦, 没有动静干脆不写, 直接写“第三天四更时候, 诸葛亮 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更好吗?清楚,简练。改不改?为什么?‎ 组织讨论, 小结, 指导朗读。‎ ‎(2) 假如你是诸葛亮, 看到这样大的雾, 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指导朗读: 读出暗自高兴, 得意的语气。‎ ‎2、 联系这两组句子:‎ ‎“为什么要等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 ” 找下文中有联系的句子。”‎ ‎“这场大雾是不是碰巧遇上的呢? ” 找上文中有联系的句子。‎ ‎(1) 完整地朗读这前后联系的两句话。‎ ‎(2) 评议、 小结: 同学们这么聪明, 通过研究这两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 体会到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早已预见到的, 他了解气象知识, 能充分地利用 天气的变化进行“借箭”,这正是所谓“知天文”(板书)。‎ 识人心 ‎1、 生汇报, 出示文字, 相机引导:‎ 课件: “诸葛亮笑着说. . . . .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天亮了就回去。”‎ ‎(1) “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言下之意是什么? 你们这些小诸葛亮想一想,‎ 替诸葛亮把没有明说的意思说出来,看你说得对不对?‎ ‎(2) 组织讨论, 指导朗读: 读出诸葛亮的肯定语气。‎ 课件: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 . . . 箭好象下雨一样。”‎ 齐读后讨论,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曹操的谨慎、 多疑; 放箭的多)‎ ‎2、 联系两组句子:‎ ‎(1) 诸葛亮对曹操的判断准确吗?‎ ‎(2) 评议、 小结: 通过研究这几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 同学们体会到诸葛 亮对自己的对手了如指掌,准确地判断曹操多疑、谨慎,不敢派兵,只会放箭,‎ 此乃诸葛亮的又一高明之处“识人心”。(板书)‎ 215‎ 晓地理 ‎1、 生汇报, 出示文字, 相机引导体会:‎ 课件: “曹操知道上了当. . . . . 要追也来不及了。”‎ 什么是顺风顺水?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 . . . . 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 . . . . 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 “船头朝西,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掉 转船头,仍旧逼近”,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最后的效果怎样呢?‎ ‎(2) 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2、 评议、 小结: 通过有联系的这几句话, 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考虑问题特 别全面, 布置安排非常周密, 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借箭” 之后及时赶回,‎ 如此的“晓地理”不正是神机妙算吗 ?(板书:晓地理)‎ ‎3、 学生自由朗读这几句话。‎ ‎(三) 小结过渡: 我们研究“借箭的经过”, 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那 么文中的另外几个人物,周瑜、鲁肃、曹操他们又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四、 自由读课文, 感受人物特点。‎ ‎(一) 自由读书, 找出相关句子, 感受周瑜、 鲁肃、 曹操的性格特点。‎ 可同桌分角色读, 说说话里包含的意思。‎ 课件提示: 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 你认真研究一下他们的对话, 能否体会到 对话里包含着的意思,能否体会到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想法。‎ ‎(二) 全班交流, 揣摩人物内心, 体会周瑜、 鲁肃、 曹操的性格特点。‎ ‎(周瑜的妒贤忌能、 用心险恶, 鲁肃的忠厚守信, 曹操的多疑谨慎)‎ ‎(三) 练习感情朗读。‎ 五、 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学生质疑。‎ 对于《草船借箭》 这个故事, 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疑问了?‎ 学生质疑, 简单的当时解决, 值得讨论的有价值的问题留作课后讨论。‎ 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知天文、 识人心、 晓地理的诸葛亮, 如此的神机妙算 才取得了草船借箭的成功, 你能用别的四字词语来评价一下诸葛亮吗? (知识渊 215‎ 博、智慧超群、足智多谋等)‎ 课后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 识人心 神机妙算 晓地理 教学反思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课伊始, 利用多媒体视 频片段的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典名著的文化魅力。‎ 形象思维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 学生观看视频后, “草船借箭”的故 事情节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剧中主人公诸葛亮和周瑜的各自形 象会直观进入学生的印象世界, 同时也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到底 课文是怎样写出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的呢? 教材里的故事情节与视频是否相 同?学生的思维就这样被激活, 并产生一连串的困惑, 如同一株将要破土而出的 嫩芽,一缕春风、一滴春雨也会将其润化,助其长大。‎ ‎2. 角色体验, 消化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好语文,‎ 重在实践与体验。 为了让学生能深入了解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本节 课采取了“演故事” 的形式, 让学生成为故事中的人物, 在表演中, 学生能走进 人物的内心,体会其心理活动,这是学生了解人物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215‎ 215‎ ‎6 景阳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 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 大框架的设计为主,‎ 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 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 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 空间。 同时, 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意在围绕重 点片段“武松打虎的细致场面描写” 而展开,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 合作探究为主 线, 以教师顺势指导为辅线。 通过学生自主研读、 体会作家用词的准确、 生动的 同时, 演故事、 讲故事、 感受故事里无形的语言魅力, 最后探究课文的其他内容 与“打虎” 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不仅在故事情节上感受深刻, 而且在文章的布局 谋篇上也有所领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读准文中生词、 多音字及难读难 懂的词句,并理解意思。‎ ‎2、 用速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及 写作重点。‎ ‎3、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 英雄形象的。学习全面地看待人物形象。‎ ‎4、 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 学习全面地看待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请你们听首歌吧, 这首歌和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其中之一有关, 听一听,‎ 猜一猜和哪一部有关?对,就是《水浒传》(板书)‎ 今天我们来读一个选自《水浒传》 中的故事, 名字是——景阳冈 215‎ ‎2、 这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主要人物是? 武松。‎ 课前大家都做了充分的预习, 来, 拿出你的自主学习单。‎ 二、 合作交流 ‎1、 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 有些词句不好懂。 第一步, 扫除字词障碍, 你是 怎样做的?‎ ‎(1) 课件出示: 筛酒 这个词语谁来读。 一起读 什么意思? 是的。‎ ‎(2)(出示句子: 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 但有过往客商, 可趁午间结伙过冈,‎ 请勿自误。)a.这个句子不好读,谁来试试。‎ b. 加上停顿记号, 你再来读。 好多了。 c. (“但有” 变红) 但有怎么讲? d.‎ 请勿自误是告诉过往客商?‎ e. 看到这样的警示句, 你觉得这大虫怎样? f. 接着看, (出示榜文) 读, 什 么意思?这告示加上官府的印信, 就是榜文。 官府都出榜文来警示了, 说明问题 怎样?‎ ‎(3) 所以文中店家道(出示课件):“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 天晚了出来伤人, 已经伤了 三二十条大汉性命。 a. 指生读。 b. 这大虫就是——老 虎 c. 老虎在现在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是随便能打的吗? 那这只老虎打得,‎ 打不得?‎ 生: 打得, 因为它已经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 师: 对, 这就是一个恶贯满盈的连环杀手呀。 所以武松打虎大快人心。‎ 三、 品读课文, 感受武松的性格特点。‎ ‎(一) 读武松打虎场面, 感受人物性格。‎ ‎1、 自主学习第二步, 整体感知课文。 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指名 读。同意吗?你是个会读书会思考的孩子。‎ ‎2、 故事情节条理清楚, 你认为哪一部分最精彩?‎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好, 就让我们走进武松打虎的场面。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 写武松打虎?我们读一个人物, 通常要关注他的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 外貌 215‎ 等。那读这一部分我们该关注的是?武松的动作。‎ ‎3、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 也做了批注, 现在再用两三分钟的时间默 读这一部分,看有没有新的收获。‎ ‎4、 同桌先互相交流一下画出的句子还有武松给你留下的印象。‎ ‎5、 我们一起来交流。 注意交流的时候先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谈谈你对武松 的印象。‎ ‎(1) 预设:‎ 生: 说时迟, 那时快, 武松见大虫扑来, 一闪, 闪在大虫背后。 我读出武松 的灵活。‎ 师: 多好, 就像他这样读句子谈感受。(老师奖励你把这个词语写在英雄的 旁边,注意书写的时候一定要工工整整。)继续。‎ 生: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 就双手抡起哨棒, 使尽平生气力, 从半空劈下来。‎ 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他的力气很大。‎ 师: 给她换个词语 生: 力大无穷、 力大无比。‎ 生: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 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 按下地去。‎ 师: 你做的批注是 生: 武松武艺高强。 很机智。‎ ‎(2) 大家很会读书。 a. 现在大家想一想, 这只老虎一跳出来, 武松就开打 了吗? 武松是怎么做的?‎ 生: 老虎一跳出来, 武松是闪在青石旁边。(预设: 生: 武松在躲, 师: 是 有躲得意思,为什么作者没用躲,而用了一个?生:闪)‎ b. 出示武松见了……武松一闪, 又闪在一边。‎ 武松一共闪了几次?(四次) 初见老虎, 武松一闪再闪, 你怎么看? 预设:‎ 生: 很害怕。 师: 有道理。 还有 生: 他是为了 消耗老虎的体力, 武松很聪明。‎ 师: 你这样想, 你也很聪明。 生: 武松的动作很灵活。‎ c. 不了解敌人, 上来就就硬拼, 可以吗? 对, 那是莽夫的行为, 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 原来武松这么机智, 聪明。 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师生、 男 女读)‎ 215‎ d. 此时此刻, 武松摸清了老虎的底细, 还要不要闪下去?继续闪下去会……‎ 狭路相逢勇者胜, 此时, 不是老虎死就是武松亡。 所以此刻武松只有一条路, 那 就是:打虎 ‎(3) 看武松怎么打(课件)‎ a. 这些句子都是写武松打虎的, 找一找, “打” 这个字出现了几次? 一次。‎ 那打的动作还有哪些?预习时你圈出来了吗? 谁来读读你圈的词语。‎ b. 我们一起来看, 谁想读。“抡” ——力气不够。 有力不在声高, 在于语气 和感觉,(师:示范)再来试试。‎ 生: 抡、 劈、 丢、 揪、 按、 踢、 提、 打。‎ c. 同学们,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武松打虎是一种打法吗? 他是又抡, 又劈,‎ 又揪, 又按呀, 这么多的方法, 武松是在乱打一气吗?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读读这个词(就势) 生读。 什么意思?‎ d. 对, 见机行事, 不同情况下, 不同的打法, 这武松真是打得巧, 打得妙啊。‎ 来, 大家一起读这些句子再现当时打虎的激烈场面。 生齐读 e. 这武松可是使尽平生气力打呀。你知道武松有多大气力吗? 来看——生快速 浏览课件。‎ 你想说——这武松真是力大无穷; 这武松真是神力呀。‎ f. 谁想自己来读一读这些武松打虎的句子? 指读一 有点味道, 如果再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谁来试试。 另一名加动作读。‎ ‎6. 太精彩了。 就是这一打, 让武松成了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板书: 英雄)‎ ‎7. 现在大家静下心想, 我们现在能看到这惊心动魄的打虎场面, 是武松打得好,‎ 还是作者写得巧, 写得妙呢? 单一个打, 就有了不同的动作, 不同的方式, 看来 这精彩的描写太重要了。‎ ‎8. 武松是英雄, 他(有勇有谋、 力大无穷、 机智灵活), 读这两个句子, 你 又读出什么? (出示句子: 武松吃那一惊, 酒都变做冷汗出了 。 /定睛一看, 一 棒劈不着大虫, 原来打急了 , 却打在树上, 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 只拿着一半在 手里。)‎ a. 体会的好, 请你把词写在这儿。 生板书。 另一生接着回答。‎ 215‎ b. 即使是无所畏惧、 机智勇敢的英雄, 也有害怕紧张的时候呀。‎ ‎(二) 吃酒、 上冈、 下冈 ‎1、 那武松喝酒上冈这两部分, 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武松呢? 我们来交流,‎ 还是按刚才的方法,(读句子,谈印象。)‎ 预设:‎ 生: 我从武松敲着桌子叫道∶ “主人家, 怎么不来筛酒? ” 觉得武松很豪爽。‎ 师:说豪爽是在表扬他, 这武松敲着桌子叫到, 还有点? 生: 粗鲁, 没 礼貌。 师:说的好,写上去 生: 武松道∶ “这可奇怪了 !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 我觉得武松很冲动 很鲁莽。师:他在质问店家。‎ 生: 店家对武松说“三碗不过岗, 让武松少喝酒, 可武松却说“别胡说! 难 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觉得武松很倔强。‎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 语言不多, 却用了三个感叹号, 应该怎样读? 生: 别 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师: 这武松真是倔强, 店家越劝, 武松就越要喝。 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生: 我还觉得武松很逞能, 店家劝他景阳冈上有虎, 他不听, 还要上去。‎ 生: 武松说道: 我是清河县人, 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 几时听说 有大虫!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师: 逞能又倔强, 用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任性,‎ 生: 武松: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 你留我在家里歇, 莫不是半夜三更来 谋我财, 害我性命, 却把大虫吓唬我还很多疑, 店家这样劝, 他却怀疑人家谋他 的钱财,害他的性命。‎ 师: 有道理, 请你把疑心重重写在黑板上。‎ 生: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 一定会叫店家耻笑, 算不得好汉, 不能回去。”,‎ 他很爱面子。也请你写上去。‎ ‎2、(出示三笑的句子) 默读这三个句子, 这是武松打虎之前的表现。 武松笑 了几次?这武松说话老在笑,他在笑什么?你怎么看他?写上去。‎ ‎3、 这武松打虎之前一笑再笑, 打虎之后, 还笑得出来吗? 谁关注了武松下 215‎ 冈时的句子。‎ ‎4、 课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武松打虎, 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他吃酒、‎ 上冈的部分呢? (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 为写他勇打猛虎作了很好的铺 垫, 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 倔强的性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武松,)‎ ‎5、 看板书:武松他(生读黑板词语), 原来他也是个平凡之人呀。(板书:‎ 凡人)‎ 四、 拓展延伸 ‎1、 武松因为优点而亲切可敬, 因为缺点而真实可爱。 在 70 回本的水浒传里,‎ 作者施耐庵把最多的篇幅,最多的文字给了武松,课件:师引读——‎ 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二十六回: 郓哥大闹授官厅 武松斗杀西门庆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这样来评价武松:‎ 课件出示: 武松天人者, 固具有鲁达之阔, 林冲之毒, 杨志之正, 柴进之良, 阮 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武松真是很厉害的人, 他兼具了梁山其他好 汉的优点)生汇报。‎ 金圣叹评价武松的同时, 也让我们对其他英雄人物有所了解, 比如鲁智深的 豁达明理, 林冲的凶狠, 杨志的正气, 柴进的善良, 阮小七的敏捷, 李逵的直爽 豪迈,吴用的才智,花荣的风度,卢俊义大方轩昂,石秀的机警谨慎。‎ 水浒一百单八将, 个个性格鲜明, 丰满而真实, 走进这本书, 你才能全面地 认识这些英雄人物,才能品悟到语言的精妙,才能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板书设计 景阳冈 打 215‎ 武松 → 虎 闪、 抓、 踢 扑、 掀、 剪 智勇双全 凶猛 教学反思 ‎1. 方法引领, 一举两得。 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自学思考, 利用精读课文 中学会的阅读方法来解决课文中出现的问题。 但学生需要教师为其引领具体的方 法。 如本节课的精读环节所出示的课件: 思考大乐园, 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在最 有效的时间内围绕课文重点进行自学的导引。 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能快 速地抓住课文重点, 达成学习目的。 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也教会了 学生学习的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2. 品析动词, 积累语言。 本文在动词的运用上, 很有特色, 对表现武松打 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起到了烘托、 增色的作用。 所以本节课注重了品析动词,‎ 通过找一找、 读一读、 换一换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引导学生 将这些词语内化。‎ 215‎ ‎7 猴王出世 ‎【设计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 第一回。 主要写了花果山 215‎ 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 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 体会石猴 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 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 而《西游 记》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 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 是学习祖国语言的 典范,也是学生喜欢读、乐意读的好书。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准备: 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 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 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文, 回带来一些障 碍。 所以, 课前, 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 熟读课文, 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 录。‎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 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用精读、 略读、 默读、 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 品读语言文字, 感受石猴形象,‎ 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 兴趣。‎ ‎【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导读法。‎ 215‎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 感受其形象; 品味语言, 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 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 自学课文, 查找资料, 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难懂的字词做注释,‎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 出示孙悟空图片: 孙悟空是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 中的一人物形象,‎ 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这个神通广大,无人不晓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 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215‎ ‎1、 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 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出示词语: ●名曰: 名字叫作。 ●石窍: 石头边隙。‎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信: 信用; 其: 可以。‎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 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 ‎●②拱伏无违: 伏在地上, 朝上礼拜, 没有违抗的。‎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盖自/开辟以来, 每/受/天真/地秀, 日精/月 华, 感之/既久, 遂/有/灵通 之意。 意思是 (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 了灵气)‎ 三、 了解大意, 整体感知猴王形象。‎ 课件出示: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与同桌交流一下。‎ ‎(1) 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 (板书: 来历——仙石迸 裂。)‎ ‎(2)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板书: 成王——跳水寻源。 )‎ 小结过渡:仙石迸裂, 化出一个石猴, 往水帘洞一跳, 跳出一个猴王, 从这 里开始, 一个美猴王的形象, 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那么, 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 用怎样的语言, 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 活,去发现,去感受。‎ 四、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课件出示):‎ ‎(1) 盖自/开辟以来, 每/受/天真/地秀, 日精/月 华, 感之/既久, 遂/有 ‎/灵通之意。‎ A、 自由读, 指名读, 正确读出节奏。‎ B、 意思: (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 日久天长, 有了灵气)‎ 215‎ ‎(2) “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 A、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B、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请再读一读。‎ ‎( 语言简练,三字句,采用排比的手法)‎ C、指导朗读,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小结: 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 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 跳跃、 有节 奏。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自由自在,亲和友善的猴子。‎ ‎(二) 研读“猴子成王” , 感受语言的魅力。‎ ‎1、 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 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交流,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⑴连呼了三声, 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 应声高叫道: “我进 去!我进去!”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勇敢无畏, 毛遂自荐, 自信, 身手不凡……)‎ ‎(课件出示)⑵石猴端坐上面道: “列位呵,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 你 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 出去又进来, 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 各享成家之福, 何不拜我为王? ”‎ ‎①读了这写,联系你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孙悟空,说一说你眼前孙悟空 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敢作敢为,当仁不让……)‎ ‎②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五、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 同学们, 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 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 一珠灿烂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 ‎2、 播放《美猴王》 主题曲, 师: 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 六、置留作业,鼓励阅读名著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 读《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你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 希望同 215‎ 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来历: 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猴)‎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人)‎ 神通广大 (神)‎ 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 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时, 我 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 首先, 学生自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读 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听“课文范读视频”,图文结合,更好了解内容。‎ 再围绕“石猴 是怎样出世的, 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等问题读读议议。 接着再 读课文, 以“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 为线索, 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形象。‎ 最后, 结合本组的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组织学生演演猴王出世 的故事,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在整个教学中, 我认为有三处亮点:‎ 一、 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人物形象。‎ 如: “这句话是什么描写? ” “通过抓住动作、 语言的描写, 读出了你心中 猴王的形象, 这是阅读的好方法。 ”‎ 二、 借助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兴趣 图文版的《西游记》 课文朗读,美猴王的图片, 《西游记》 主题歌, 每一次 的引入, 都能调动学生亲近文本的兴趣。‎ 三、 感受文字的魅力。‎ 在“读懂课文内容” 这一教学的难点时, 指导还不够充分, 所以, 在以后的 教学中, 学生在读悟文本时, 显得力不从心。‎ 215‎ 215‎ ‎8 红楼春趣 设计说明 ‎《红楼春趣》 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节选 自曹雪芹的《红楼梦》 第七十回, 题目为后人所加。 课文讲述的是宝玉、 黛玉等 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 塑造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 学会课文中的“恰、 屉” 等 9 个生字, 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 正确、 流 利地朗读课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读重点语句, 通过阅读、 想象等策略, 大致读懂课 文,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品味本文语言, 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激发阅读《红楼梦》 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 大致读懂课文内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 后组织学生交流, 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 抓住文中细节描写, 品味文章准确 生动的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大致读懂课文内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了解小说中 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师生谈话, 导入课题。‎ ‎1. 播放《红楼梦》 插曲。 师生交流, 了解《红楼梦》 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 215‎ ‎2. 老师朗诵:(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曹雪 芹在《红楼梦》 的第一回里这样说。 是啊, 几百年来, 有多少人在探索着《红楼 梦》 的秘密, 可是, 有谁能了解其中的滋味呢? 这节课, 让我们走进其中一个片 段, 去了解宝玉、 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 红楼春趣) 学 生齐读题目。‎ ‎3. 谈话激趣: 《红楼梦》 中贾宝玉、 林黛玉的故事, 在我国广为流传。 黛玉 很小的时候, 母亲去世, 父亲把它送到荣国府, 与外祖母贾母一起生活。 宝玉是 黛玉二舅父的儿子, 也是贾母的宝贝孙子。 课文讲述的就是宝玉、 黛玉等在大观 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第七十回, 题目为后人所 加。(板书:放风筝)‎ ‎4. 简介《红楼梦》。‎ ‎《红楼梦》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以贾、 王、 史、 薛四大家族背景,‎ 既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 情故事。 同时, 又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 昭示了当时社会的 世态风貌。可以说,《红楼梦》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5. 简介作者。‎ 曹雪芹, 名霑, 字梦阮, 号雪芹, 又号芹溪、 芹圃。 清代著名文学家, 小说 家。 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 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 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 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 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 楼梦》。‎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 初读, 解决字词。‎ 教师先范读, 之后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正确, 通顺,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不懂的地方标下来和同桌交流。‎ ‎1. 阅读要求:‎ ‎(1) 自由读文, 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把课文读 通读顺,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 自学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生字新词,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15‎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 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和难读的句子, 多读几遍。‎ ‎(4)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 ‎2. 指名多个学生合作读课文, 师生评议, 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检查学 习效果,相机指导。‎ ‎(二)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圈画文中描写的人物, 以及人物外貌、 语言的句段, 在 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交流资料, 说说读对文中人物的了解。 文中登场人物的图片及简介。‎ 三、 了解内容, 感受人物。‎ ‎(一) 自主阅读。‎ ‎1.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故事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 ‎(1) 课文中的人物很多, 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2) 本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3) 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2. 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班内汇报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 了解故事内容。‎ 第一部分(1—2 自然段) 主要叙述看到了挂在树上的风筝, 黛玉等人决定拿 出风筝放晦气。‎ ‎1. 一语未了, ……断了绳, 拿下他来。”‎ ‎(1) 从“众人吓了一跳” 你感受到什么? (从对众人的神态变化的描写中 感受到众人的注意力集中。)‎ ‎(2)“丫鬟们出去瞧时, 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 丫鬟的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借用人物语言引出风筝, 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 故事。)‎ ‎(3) 从“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 不知是谁家的, 断了绳, 拿下他 来。’”一句中众丫鬟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挂在树梢上的风筝很漂亮。)‎ 215‎ ‎(4) 指名朗读, 师生评议。‎ ‎2. 宝玉等听了, ……我且拿起来。”‎ ‎(1) 从宝玉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宝玉认出了树梢上的风筝是谁的。)‎ ‎(2) 从紫鹃的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紫鹃想把风筝据为己有。)‎ ‎(3) 指导朗读, 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人物语气。‎ ‎3. 探春道: “紫鹃也学小器了。 ……咱们也放晦气。”‎ ‎(1) 从探春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了解到放风筝放晦气是一种风俗。)‎ ‎(2) 从黛玉的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黛玉寄人篱下, 多愁善感, 所以提 出放风筝放晦气。)‎ ‎(3) 指导朗读, 读出自己的感受。‎ ‎4.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注意读好人物对话, 注意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第二部分(3—6 自然段) 主要叙述了贾宝玉和众姐妹、 丫头们放风筝的欢乐 场景。‎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说说自己从放风筝的过程中了解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可以把自己了解到的和感受到的标一标、写一写。)‎ ‎2. 小组交流, 整理记录。‎ ‎3. 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 ‎(1) 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众人虽然忙乱, 但都很欢乐。‎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 ……一面拨起籰子来。‎ ‎(指名朗读。)‎ ‎(2) 感受到人们的和谐和快乐。 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 命丫头们在院外敞 地下放去。(指名朗读。)‎ ‎(3) 细致的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中流露出和谐、 欢乐的气氛, 也让人感受 到众人盎然的兴致。 宝琴笑道: “你这个不大好看, 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 凤凰好。” ……宝玉又兴头起来, 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 说:“把昨儿赖大娘送 的那个大鱼取来。”(指名朗读。)‎ ‎(4) 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小丫头惋惜的心情, 探春的上解人意, 宝 玉的兴致高涨。小丫头子去了半天,……便叫:“放起来。”(指名朗读。)‎ 215‎ ‎(5) 从宝玉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中, 感受到众人都高兴地把风筝放了起来,‎ 唯独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 怕被人嘲笑而着急的心情; 从宝玉的语言中又让人感 受到一个可爱的公子哥的形象。‎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他便恨的摔在地下, 指着风筝说道: “要不是个美 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指名朗读。)‎ ‎(6) 从黛玉的动作描写中了解到黛玉的娇弱, 从众人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中 感受到人们对黛玉的祝福。 黛玉见风力紧了……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 咱们大家都放了罢。”(指名朗读。)‎ ‎(8) ……那风筝都飘飘飖飖, ……一会儿就不见了。(指名朗读。)‎ ‎①“飘飘飖飖” 是什么意思? 它的近义词有哪些? 把这个词语换成“别的近 义词好不好? (飘飘飖飖” 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随风飘动。 它的近义词有飘飘洒 洒、 飘飘悠悠、 摇摇荡荡、 摇摇晃晃、 飘飘忽忽、 飘飘荡荡等。“飘飘飖飖” 写 出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 换成其他词语不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 (板书:‎ 姿态:飘飘飖飖)‎ ‎②“鸡蛋”“黑星儿” 描写了什么? 风筝为什么由“鸡蛋” 变成了“黑星儿” ?‎ ‎(“鸡蛋”“黑星儿” 描写了越飞越高、 越飞越远的风筝的形状。 因为风筝越飞越 高、越飞越远,看到的形状很快发生了变化——变小、变模糊。)‎ ‎③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哪些? (“一时”“展眼”、“再展眼”) 从 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风筝随风飞去后很快消失。)(板 书:形状:鸡蛋、黑星儿)‎ ‎④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风筝被绞断了线, 随风而去, 越飞越高。 开始,‎ 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 后来, 风筝迅速飞去, 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 最后, 风筝在天空中消失。 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 程, 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 写得十分生动具体, 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 常欢快的心情。)‎ ‎(9) 众人仰面说道: “有趣, 有趣!”(教师范读。)‎ 这段描写把放风筝这一场景的描写把故事推向高潮。 从对众人的语言、 动作 中感受到放风筝给众人带来的无比的快乐。‎ 215‎ ‎(三) 感受人物形象。‎ ‎1. 小组交流, 文中的哪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 人?(挑选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 ‎2.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并小结。(板书: 贾宝玉、‎ 林黛玉、丫头们)‎ ‎(1) 宝玉细看了一回, 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 心中欢喜, 便叫》: “放 起来。”(读一读,感受贾宝玉的率直纯真。)‎ 他便恨的摔在地下, 指着风筝说道:“若不是个美人儿, 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读一读,感受贾宝玉借助风筝表达的自己关爱女性的品质。)‎ ‎(2) 黛玉笑道: “可是呢。 把咱们的拿出来, 咱们也放放晦气。”(读一读,‎ 感受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黛玉见风力紧了……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 咱们大家都放了罢。”‎ ‎(读一读,感受林黛玉的娇弱。)‎ ‎(3)丫头们听见放风筝, 巴不得一声儿, 七手八脚, 都忙着拿出来: 也有 美人儿的, 也有沙雁儿的。 丫头们搬高墩, 捆剪子股儿, 一面拨起籰子来。(读 一读, 从小丫头们的心理活动描写“巴不得” 和动作描写“手忙脚乱” 中感受她 们的快乐和活泼。)‎ 众人皆仰面说道:“有趣, 有趣。”(读一读, 感受众人热爱美好事物的心情。)‎ ‎(三) 指导朗读: 在朗读中了解放风筝的过程, 感受人物的心情, 了解人物 的特点,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 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1. 课堂总结: 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文章中贾宝玉和众姐妹、 丫头们在大观园 中放风筝的欢乐情景, 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学会了借助人物 语言、 动作、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板书: 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 向往)‎ ‎2. 拓展延伸:‎ ‎(1) 提出要求: 下面是《红楼梦》 中描写“凤辣子” 的一个片段, 作者对 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真可谓是妙笔生花,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彩,‎ 215‎ 你能从中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吗?‎ ‎(2) 学生阅读。‎ ‎3. 布置作业: 课下希望同学们从《红楼梦》 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阅读, 读 出《红楼梦》 中悠久的历史, 读出《红楼梦》 中灿烂的文化, 读出作者表现人物 特点的独到之处。‎ 板书设计 ‎8. 放风筝 贾宝玉 姿态: 飘飘飖飖 林黛玉 放风筝 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 往 丫头们 形状: 鸡蛋、 黑星儿 教学反思 课堂导入, 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这样才最有效果。 学生都 喜欢猜谜语, 教学本课时, 我首先出示“风筝” 的谜语, 学生猜出来后, 我立即 出示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放风筝的乐趣, 随后导入: “经典名著 ‎《红楼梦》中也有一段放风筝的精彩描写,让我们快去看看吧。”用这种方法,‎ 直观、形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活跃思维。‎ 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针对“放风筝” 这一特定的活动, 开展对比阅读, 如 出示高鼎的《村居》 , 让学生是感受“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快乐 活泼的场景; 欣赏歌手陈燕唱的《放风筝》 歌曲, 感受放风筝的心情。 这样拓展 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立体的、全面的。‎ 215‎ 215‎ 第二单元知识小结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栅(zhà)覆(fù)聊(liáo)‎ ‎(2)难写的字 籍:左下是“耒”,右下是“昔”。‎ 覆:上面是“西”的变形,左下是“彳”,右下是“复”。‎ 聊:左窄右宽,右边是“卯”。‎ ‎(3)多音字 畜 仆 刨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航海荒岛流落潮水凄凉水源 野兽帐篷援救寂寞恐惧联想 宴会面积淡忘文明忧郁计算 缺乏防止日历仪器望远镜自动 事实制造缺少栅栏介意无非 处境苦闷理智控制知足隔绝 境地缘故热带袭击防御手段 解除不可思议焉知非福远眺 ‎(2)近义词 畏惧~恐惧凄凉~凄惨安慰~宽慰 野蛮~蛮横缺乏~缺少简陋~粗陋 相信~信任消失~失踪仍然~依然 聪明~聪慧缘故~原因温柔~温和 恼怒~愤怒混乱~杂乱一模一样~毫无二致 215‎ 无济于事~于事无补乌合之众~一盘散沙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得意扬扬~扬扬自得 头晕目眩~头昏脑涨绝望~失望荒唐~荒诞 疲乏~疲惫悲伤~悲痛诚心诚意~真心实意 满不在乎~毫不在意 ‎(3)反义词 畏惧➝勇敢凄凉➝繁荣安慰➝责备 简陋➝豪华野蛮➝文明前所未闻➝司空见惯 相信➝怀疑消失➝出现聪明➝愚蠢 熟悉➝陌生温柔➝粗暴示弱➝逞强 混乱➝整齐舒服➝难受一模一样➝天壤之别 无济于事➝行之有效乌合之众➝如鸟兽散 聚精会神➝东张西望得意扬扬➝垂头丧气 伤心➝高兴绝望➝如愿遵守➝违反 辉煌➝黯淡喧嚣➝清净派头十足➝垂头丧气 ‎(4)词语归类 ‎①AABB式词语:舒舒服服 类似的词语: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安安全全 整整齐齐安安静静干干净净 ‎②AABC式词语:跃跃欲试 类似的词语:栩栩如生津津有味斤斤计较 勃勃生机闷闷不乐铮铮铁骨振振有词 ‎③ABAC式词语:一模一样 类似的词语:自生自灭一生一世无声无息 轻手轻脚百发百中无边无际有声有色 ‎④描写十分遥远的词语:天涯海角 类似的词语:千里迢迢千山万水不远万里长途跋涉 山高水长 山遥 路远水远山长 215‎ ‎⑤含有数字的词语:九牛二虎之力 类似的词语: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六神无主 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五光十色五湖四海 ‎⑥量词 一座荒岛一丝安慰一艘船一道刻痕一条狗两只猫 一批货 一 根木桩一场梦一只麻雀 一块石头一个圆圈一条细缝一道寒光三头牛 一种享受一群大雁一辆敞篷车一张沙发椅一番工夫 一只小艇 ‎⑦动词 走遍荒岛搭起帐篷布置处所调整生活方式 闭上眼睛射出寒光拱起腰伸直腿张开大嘴刺进肉皮 提着奶桶 挣 断缰绳长满荆棘张开翅膀叙述经过恢复原状 ‎⑧修饰词 寂寞的生活野蛮的宴会荒无人烟的岛可怕的荒岛 孤独的人 受尽 折磨的处境深重的经历淡黄的头发瞪大的眼睛光滑的脊背 绝望的心 情 热心的听众动人的情节 ‎⑨形容勇敢的词语:临危不惧冲锋陷阵奋不顾身挺身而出 身先士卒 浴血奋战 二、佳句积累 ‎1.描写外貌的句子 那是一只大黑猫,脖子下面有个白斑点。他的皮毛平滑, 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他的爪子收缩着,灰白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细缝,样子十分温柔。‎ 这句话抓住大黑猫的脖子、 皮毛、 爪子、 眼睛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生动具体 的描写,表现了大黑猫在尼尔斯的眼里是那么的漂亮和温柔。‎ ‎2.描写语言的句子 他一看见男孩就叫了起来:“叽叽, 叽叽, 快看放鹅娃尼尔斯!快看拇指大的小 人儿!快看拇指大的小人儿尼尔斯·蒙尔耶松!”‎ 215‎ 这句话借麻雀的语言,交代了男孩的身份和姓名。“一……就……”和一连 三个“快看”,表现了麻雀的惊异和嘲笑。‎ ‎3.描写动作的句子 他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拱起腰,伸直了腿,四脚抓地,尾巴变得粗而短, 两耳 朝后,嘴里嘶叫着,瞪大的眼睛冒着火星。‎ 这句话主要是对大黑猫动作的生动细致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大黑猫发怒时 表现出来的凶狠与残暴。‎ ‎4.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他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 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 这句话描写了尼尔斯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尼尔斯其实也是一个好孩子, 他 也在慢慢地发生转变,变得会为别人着想,变得学会关心父母了。‎ 考试点睛 人物描写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①画出文中描 写人物外貌、 语言、 神态、 动作、 心理活动的句子。 ②从人物描写的句子中, 你 感受和体会到了什么?‎ ‎5.含有哲理的句子 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 宽慰的东西。 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 在困境中, 我们可以把好处 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这段话既是鲁滨逊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的体现,也蕴含着一些深刻的道理,‎ 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地看待问 题, 勇敢地面对困难和现实,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有时坏事也有可能变成好事。‎ 三、考试热点 ‎1.《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课文的主要内容常以小标题填空的形式考 查。‎ ‎2.《骑鹅旅行记(节选) 》 一课, 对小男孩尼尔斯的人物评价, 常以判断正误的 形式考查。‎ 215‎ ‎3.《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 一课, 对汤姆•索亚的人物评价, 常以判断正误 的形式考查。‎ ‎4.本单元作文,常以概括某部课外名著的主要内容的形式考查。‎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法]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推荐理由:《海底两万里》 中情节设置古怪离奇,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充满神秘 色彩的海底世界;语言生动有趣,既是艺术的语言,又是科学的语言, 对各种海底 事物的说明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特别是那艘鹦鹉螺潜艇,让读者如痴如醉。‎ 阅读方法:《海底两万里》可以和本单元的几篇关于历险的文章进行对比阅 读, 从写作线索、 表达技巧、 语言特色、 人物描写、 叙事方法、 思想感情等方面,‎ 比较它们的异同,从中感受外国文学名著的魅力。‎ 第三单元单元 ‎《综合性学习: 遨游汉字王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谐音及谐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了解谐音的特点, 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初步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 热爱之情。‎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15‎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谐音现象, 发现汉字的谐音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初步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 搜集有关谐音现象的资料。‎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实物导入, 激发兴趣 ‎1. 从奥运福娃导入, 认识谐音。 什么是谐音?‎ ‎2. 师: 利用汉字同音字或近音字, 代替本字, 产生的有趣现象, 叫做谐音。‎ ‎3. 师(板书课题) : 有趣的谐音(生齐读)‎ 二、 闯关游戏, 趣识谐音 ‎1. 第一关: 智开谐音门 ‎①激趣导入。‎ 师: 中央电视台《幸运 52》 邀请我们去参加谐音知识闯关游戏, 你们有信心 接受挑战吗?‎ ‎②师: 今天我们到的第一关是一座百年老宅。 门上有两幅年画, 年画中画有 光身的小胖娃娃, 双手抱着一条大鱼, 窗户上雕刻着蝙蝠、 瓶子等。 这表示什么 意思呢?‎ 生: 福到、 年年有余、 五福临门、 平平安安。‎ 师: 在民间, 由于以福为吉, 在大门上贴“福” 字, 有时故意将“福” 字倒 过来贴, 取“福到了” 的口彩。 这里的“到” 与“倒” 谐音。 民间年画中鱼是最 流行的题材, 以“鱼” 谐“余” (表示富余) , 表达的意思就是: 希望每年的日子 都能过得很富余、 富足。 像“福到、 年年有余” 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谐音“口 彩”,“口彩” 也就是吉祥话, 目的图吉利、 讨彩头。 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 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 字义不同的汉字, 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它是极富民 俗特色的语言形式,是民俗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215‎ ‎2. 第二关: 闲住谐音馆 ‎(1) 师: 第二关可不简单了, 这是一些歇后语(在课本 P45 页) , 请同学们先自 由读一读,看看从中发现了什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梁山伯军师——吴(无) 用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四月 的冰河──开动(冻) 了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 在先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 声在外 ‎(2) 情境填空, 再分男、 女读, 齐读。‎ ‎(3) 师(小结) :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短 小、 风趣、 形象, 十分自然贴切。 谐音歇后语就是用同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字, 从 而更进一步体现它的意义。 它们的特点是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 产生俏皮风趣 的表达效果。‎ ‎3. 第三关: 妙探谐音院 ‎(1) 师: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第三关谐音书院。 看, 书院大门上有什么?‎ 生: 对联。‎ 上联: 二三四五, 下联: 六七八九。‎ 师: 给它补上横批, 并说说哪里有谐音, 表达了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 请展示一幅课前搜集的谐音对联, 考考大家, 并说说哪里有谐音。‎ 师(小结) : 谐音对联就是利用语言文字同音、 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到 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 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看了这些对联, 我 们对汉字谐音的了解就更深入了。中华汉字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内涵。‎ ‎4. 第四关: 趣游谐音阁。‎ ‎(1) 师: 不仅仅是对联, 在古诗中也经常可以见到谐音的妙用。 全班先自由读 一遍,小组合作找一找谐音字,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竹枝词 刘禹锡 215‎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2) 师: 默读下面这首诗, 找找哪个地方有谐音?表达什么意思?‎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3) 师(小结)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有的语言含蓄委婉, 古诗中运用谐音, 寄 寓感情,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5. 第五关: 喜逛谐音街 ‎(1) 师: 接下来我们到谐音街听听笑话吧!请看书本上的笑话“琵琶与枇杷”。‎ 先自己看书读一读, 小组练习讲一讲, 然后再请一个同学来讲。 说说这个故事有 趣在哪里?‎ ‎(2) 师: 我们再来看看一个更有趣的笑话“耳朵在此”。 小组先试讲, 也可以 排成小品。评一评,说说这个故事有趣在哪里?‎ ‎(3) 师: 讲一个课前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略)‎ ‎(4) 师(小结) : 你看, 平时我们要说好普通话, 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或 闹出笑话。‎ ‎6. 第六关: 乐走谐音村 师: 今天,我们要闯的最后一关是“谐音村”。 瞧, 村长苏籍来迎接我们, 你 们知道他的姓名的真实含义吗?‎ 生: “苏籍” 和“书籍” 是谐音。‎ ‎(2) 师: 这个村的人都利用汉字谐音的手法来给孩子取名。 你看: 周嘉乐、 彭 友豪、许悦。分别是什么字的谐音?‎ ‎(3) 师: 介绍自己身边有谐音人名的人。‎ ‎(4) 师(小结) : 谐音不仅出现在歇后语、 笑话里, 还出现在对联、 古诗、 口彩 中,甚至连取名也会运用到谐音。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儿歌。 (生读)‎ ‎(5) 宣布优胜队, 颁发奖品。‎ 215‎ 三、 巧用谐音, 创作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 巧用谐音创作吉祥话, 祝福亲人、 朋友或老师。‎ 四、 体验作业, 课外延伸 ‎1. 课后继续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资料和同学交流。‎ ‎2. 搜集有关汉字起源的资料。‎ 215‎ 第三单元知识小结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挪(nuó)徊(huái)蚁(yǐ)绽(zhàn)‎ ‎(2)难写的字 藏:容易少写下面“臧”字左边的三笔。‎ 蒸:容易少写最下面的“灬”。‎ 揉:左窄右宽,右上是“矛”,不是“予”。‎ 偎:左窄右宽,“畏”字左下不要多写“丿”。‎ ‎(3)多音字 旋 薄 挨 吭 215‎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空虚叹息徘徊蚁穴翻箱倒柜念叨 停顿晃动碰倒原谅惆怅休止时光 惊惶亲吻依偎挽回消逝 ‎(2)近义词 聪明~聪慧确乎~的确旋转~转动 觉察~察觉遮挽~挽留叹息~叹气 徘徊~踌躇蒸融~融化盼望~渴望 昏暗~阴暗答应~同意明媚~明朗 简单~简易吓唬~惊吓焦急~着急 兴奋~高兴原谅~饶恕耽搁~耽误 缥缈~虚无急遽~急剧孤独~孤单 惆怅~忧郁 ‎(3)反义词 去➝来谢➝开聪明➝愚蠢空虚➝充实 枯➝青散➝聚旋转➝静止徘徊➝果断 盼望➝渴望昏暗➝明亮答应➝拒绝 明媚➝昏暗简单➝复杂焦急➝冷静 兴奋➝平静原谅➝埋怨缥缈➝真实 急遽➝缓慢孤单➝热闹惆怅➝兴奋 ‎(4)词语归类 ‎①ABB式词语: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 类似的词语:笑哈哈笑眯眯笑嘻嘻笑盈盈 绿油油黑洞洞蓝湛湛红彤彤白花花 ‎②AABB式词语:念念叨叨空空落落 类似的词语: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安安全全 整整齐齐安安静静干干净净舒舒服服 215‎ ‎③ABAB式词语:咔嚓咔嚓 类似的词语:研究研究练习练习活动活动 锻炼锻炼思考思考表扬表扬分析分析 ‎④ABCB式词语:一动不动 类似的词语:应有尽有出尔反尔将心比心 倚老卖老人云亦云毅然决然心服口服 ‎⑤含有数字的成语:千门万户一动不动 类似的词语: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六神无主 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五光十色五湖四海 ‎⑥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的词语:翻箱倒柜 类似的词语: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含辛茹苦 忍辱负重开天辟地咬文嚼字装腔作势 ‎⑦量词 一滴水滴一块方砖一个蚁穴一本电影画报 一派荒凉 ‎⑧动词 拨弄蚁穴翻看画报闭上眼睛 ‎⑨修饰词 悄悄地挪移逃去如飞的日子游丝样的痕迹 绽开的泡沫无可挽回地消逝漫长而急遽的变化 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又大又重的洗衣盆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滴, 生动形 象地说明日子是多么的渺小,消逝得是那么迅速,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 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215‎ ‎2.拟人句 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 我躺 在床上, 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 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日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子在伸手 遮挽时、 躺在床上时、 睁开眼睛时, “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从我身上跨过, 从我 脚边飞走” “又溜走了一日” ,“我” 眼睁睁看着时间“去得匆匆” , 却无法挽留,‎ 心中充满无限的惋惜与无奈。‎ ‎3.排比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 候。‎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自然界中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景象, 表 明大自然景物的交替更迭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4.反问句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省自己过去的日子,警醒自己不能虚度年华,‎ 要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才不会枉活一世。‎ ‎5.精彩句 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 它们不停下来,‎ 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这句话借描写事物来表现人物的心情,通过描写母亲的腿, 既写出了母亲家 务的繁忙,任务的繁重,劳动的艰辛,也写出了“我”不停地跟在母亲身后追问,‎ 好几次差点儿被她踩到或把她绊倒,表现了“我”内心的焦急之情。‎ 考试点睛 仿写句子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①照样子, 把句子 补充完整。 ②照样子, 写一句话。‎ 三、考试热点 ‎1.《匆匆》一课,要求全文背诵,考试时常以默写填空的形式考查。‎ 215‎ ‎2.《那个星期天》 一课, 心理活动描写很精彩, 考试时常以句子仿写的形式考 查。‎ ‎3.两则《习作例文》和第五单元习作,考试时常以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 达内心的真实感受的形式考查习作水平。‎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朱自清《春》‎ 推荐理由:在这篇“贮满诗意” 的“春的赞歌” 中, 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 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乃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 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春》这篇文章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 但它更是朱自 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阅读方法:这篇文章可以和《匆匆》 一文进行对比阅读, 在阅读中体会朱自清的散 文在整体构思、写作手法、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215‎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设计说明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 的第 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 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 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 士的宽广胸襟, 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 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 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 宋爱国诗人, 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 早怀报国大志, 中年从军西南, 壮阔的 现实世界、 热烈的战地生活, 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示子遹》 所 追忆的“中年始少悟, 渐欲窥宏大”;《九月 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所自述 的“诗家三昧忽见前, 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 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 壮怀郁云霞, 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 他 晚年退居山阴, 而志气不衰, 铁马冰河, 时时入梦,“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对 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 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 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 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 携家带口流连辗转, 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 风 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 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 安定祥和的日子, 想起这些, 诗人悲喜交加, 欣喜若狂, 喜极而泣, 以轻快活泼、‎ 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 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 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215‎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 学会会认字, 理解字义, 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 语。‎ ‎2.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并默写古诗。‎ ‎3.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 通过看插图、 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 热爱古诗, 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感受诗人的爱国 情怀。‎ ‎5.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 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解题入境。‎ ‎1. 教师朗诵:‎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 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 了解乐府诗: 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 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 其性质与《诗经》 中“颂” 相 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 导入课题: 这节课, 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板书课题:‎ 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215‎ ‎5. 了解题目: 《从军行七首》 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 载于 ‎《全唐诗》 卷一百四十三。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 云暗雪山)。‎ ‎《从军行》 乐府曲名, 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 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 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 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 借助注释, 理解诗意。‎ ‎1. 初读古诗, 整体把握。‎ ‎(1) 教师范读:‎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 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声音洪亮,读得有板有眼。‎ ‎(3) 指名多个学生朗读, 师生评议。‎ ‎(4) 学生齐读古诗。‎ ‎2. 再读古诗, 理解诗意思。‎ ‎(1) 理解诗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学生闭上眼睛, 教师轻声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②互相交流, 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 (青海湖、 铺天 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③问题交流:‎ a. 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 省西部边境。 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 因位于河西走廊南 侧,又名南山。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 4000—6000 米,‎ 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b. 课件出示雪山图, 学生观赏图片, 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 215‎ c. 作者王昌龄诗句中描写的雪山和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 (不一样) 你是从 哪里知道的?(青海长云暗雪山)‎ d. 水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 (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 从青海 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 烽烟滚滚, 银光皑皑的雪 山顿显暗淡无光。)‎ e. 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 (指名朗读。)‎ ‎④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 了?‎ a.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 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饱含 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b. 将士们远离家乡, 远离亲人, 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心情也是暗淡的。‎ c.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⑤“孤城” 是哪座城? (即玉门关。 玉门关, 汉武帝置, 因西域输入玉石取 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 堡附近。)‎ ‎⑥你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接触过和玉门关有关的诗句吗? (羌笛何须怨杨 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 汉朝设置的边 关名, 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 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 ‎⑦联想到这些诗句, 再读这句诗, 说能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从边塞孤城上 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⑧引导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 理解时调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 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 远远望去, 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 烽烟滚 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到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 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⑩谈话过渡: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 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黄沙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15‎ ‎(2) 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 理解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学生齐读诗句, 指名多个学生朗读, 师生评议。‎ ‎②谁来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 将士身 经百战, 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 但是只要边疆战患还没有肃清, 就决不解 甲还乡。)‎ ‎③引导交流: “穿金甲” 是“穿上金甲” 吗? (不是, “穿” 是磨破的意思。‎ ‎“穿金甲” 意思是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 让人感受到征战时间之久, 战争的 激烈频繁。)‎ ‎④指导感情朗读: 在朗读中表现出战争的惨烈; 读出戍边将士的豪壮语言,‎ 表达出戍边将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回家的决心, 表达出戍边将士一颗赤诚的爱国 之心。)‎ 三、 总结全诗, 感情升华。‎ ‎1. 同学们, 古代战争的惨烈绝非我们能想象得到的, 在中华诗词这一历史长 河中诸如“一将功成万骨枯”“白骨掩蓬蒿”“秦时明月 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战争也牵动着无数个家庭,‎ 无数个家庭的亲人无不牵挂着戍边的亲人。‎ ‎2. 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 首以盼; 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 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 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 请你们大声地告诉边关将士们的亲人, 告诉他们将士 们为什么‘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3. 教师小结: 在这首诗里, 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 感受到了 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 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 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4. 熟读成诵, 试着默写。‎ 四、 了解作者, 积累古诗。‎ ‎1. 简介作者。‎ 王昌龄:(698—约 757) 唐代诗人。 字少伯, 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 人。‎ 215‎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 进士及第, 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 734 年(开元二十 二年) 中博学宏词, 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 尉,再迁江宁丞, 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 737 年(开元二十五年) 秋, 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 748‎ 年(天宝七年) 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 尉。安史乱后还乡, 道出亳州,‎ 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称, 擅长 七绝, 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 材, 描绘边塞风光, 激励士气, 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2. 拓展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 组诗共七首, 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 我 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六首大家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深入感悟。‎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 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 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 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 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 碎叶城西秋月 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 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 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 马踏深山不见踪。‎ 215‎ ‎3. 希望同学回家之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 请教别人、 上网浏览等方法收集其 他诗人的更多的边塞诗读一读, 思一思, 议一议, 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 豪放。‎ 五、 总结学法, 学以致用。‎ ‎(一) 总结学习方法, 导入新诗的学习。‎ ‎(1) 小组交流总结《从军行》 的学习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 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初读古诗, 借助注 释理解词句;再读古诗,借助画面了解大意;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感情。)‎ ‎(3) 请同学们借助《从军行》 这首诗的学习方法, 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 这首诗, 一句一句地读, 边读边看注释, 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 首, 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二) 导入 ‎1. (出示音乐 渲染气氛) 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 谁 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 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 师 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杜甫简介)‎ ‎2. 过渡 今天, 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 是他“生平第一快诗”。 它就 是——(出示课题)‎ ‎(三) 初读诗。‎ ‎1. 齐读课题、 解题。 (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 过渡 由于战乱, 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 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 此时, 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 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 写下了 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 学生自由读诗, 要求读正确, 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 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 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215‎ ‎(四) 理解诗的大意 ‎1、 小组讨论 ‎2、 交流理解诗意 ‎3、 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 悟诗情 ‎1、 过渡: 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 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 的情感呢?(喜)‎ ‎2、 找出诗中“喜欲狂” 的句子交流后(出示这几句话) 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 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 深切体会“喜欲狂” 心情 ‎①过渡: 作者的这份“喜” 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 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你就会有切身体会, 请 看大屏幕(出示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 》 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 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 , 当你面对这一切,‎ 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 一把辛酸泪” 啊!而今, 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 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 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 此时此刻, 诗人心情 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 KJ 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 , 学生感 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 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 能不“喜欲狂” 吗?读——‎ 想到这些, 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 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 深情朗读“喜欲狂” 的这几句话。‎ ‎(五) 渲染主题 ‎1、 诗人“喜欲狂” 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15‎ ‎2、 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录音朗读)‎ ‎(六) 课外拓展 过渡: 自古以来, 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 诗篇。 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 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 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 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七) 总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 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 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 的楷模, 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 气, 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 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 抓住关键字词, 理解诗歌的意思, 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品读诗歌, 感受诗歌的意境, 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品读诗歌, 想象诗中的意境, 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 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 引导学生进入作者 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渲染气氛。‎ 师: 唐宋, 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 无数的诗人就像夏 夜的繁星, 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今天, 让我们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 板书: 宋 陆游 师: 陆游, 一位我们并不陌生的诗人。 谁能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他?‎ ‎(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简答)‎ 师: 他是“南宋四大诗人” 之一, 生前即有“小李白” 之称。 他年少的时候 215‎ 就立下“马上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 的志愿。 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 而 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今天, 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 一起感 受他在68岁写下这首诗的情怀。来,一齐来把课题读一遍。‎ 生: 齐读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 师: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师: 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 为什么?‎ 生: 感 师: “感” 是什么意思?‎ 生: 感想、 感受、 感慨。‎ 师: 从课题中, 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呢? 哪个字告诉了你?‎ 生: 凉 感受到清凉 师: 诗人仅仅只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 来,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 首古诗。‎ 二、 初读诗歌, 感受音韵之美。‎ 师: 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 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读的不错, 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一种音律、 节奏美, 下面请同学们自 由朗读诗歌,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 生: 自由读诗歌。‎ 师: 好, 相信同学们已做好充足的准备, 现在我想请男生出来读读这首诗。‎ 师: 有一种豪壮的美感。 谁来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意呢? (用自己的话说, 自 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同学们,这短短的 28 个字就描述了诗人这么丰富 的内心情感!全班再读。‎ 三、 品读诗歌, 体会作者的心。‎ 师: 诗歌不仅有音律美, 更重要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情语皆心语。 诗 人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 那么, 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 作者描写了“三万里河” 和“五千仞岳” 这两样景物。‎ 师: 我们一齐来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215‎ 师: 谁来说说“三万里河” 指的是什么? 提示 往东入海。‎ 生: 指的是黄河。‎ 师: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她发源于我国 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 师: 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 生: 不是, 是突出了黄河的长。‎ 师: 仅仅是长吗? 你还可用哪些词、 句来形容黄河呢?‎ 生: 我可用“气势磅礴、 一泻千里、 惊涛骇浪、 波涛汹涌” 等词语来形容。‎ 九 曲 黄 河 万 里 沙 . . . . . .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 . . . . 君 不 见 黄河 之 水 天 上 来. .....‎ 师: 说得很好, 你很善于积累, 我眼前仿佛浮现了黄河挟风带雨卷起万里沙 的磅礴气势,一起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 “五千仞岳” 呢? “岳” 指的是什么? 高山, 西岳华山。“仞” 是什么意 思长度单位, 七、 八尺为“仞”;“五千仞岳” 说明了华山怎样? (高) 高到哪种 程度(上摩天,直入云天)你能用哪些词、句来形容华山?‎ 师: 直插云霄、 耸入云天、 高耸入云、、、、、、 白居易——东窗对华山, 三峰 碧参差......来, 带着你们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行诗。 此时此刻, 你感受到了什 么?(祖国山河壮丽)板书:壮丽河山 师: 祖国河山如此壮丽, 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 生: 高兴、 激动、 自豪、 兴奋 师: 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让每个发言的学生读)。‎ 师: 你们琅琅的读书声让我感受到了你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是啊, 江 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怎不令人留恋、 沉醉、 自豪? 让我们带着这种 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师: 不要停, 把这首诗读完。‎ 师: 读完后两句, 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悲凉、 悲伤)‎ 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 215‎ 生: 从“泪” 字体会到的。‎ 师: “泪” 流到了哪种程度? (尽) 泪流完了, 哭出的是血、 是痛, 这是何 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同学们, 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 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 兴奋 才是啊!可是诗人的心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心痛如斯啊?‎ 生: 这些美好的河山被敌人占领了。‎ 师: 你是从诗歌哪里知道的? (胡尘)‎ 师: “胡尘” 指的什么? (结合王昌龄的《出塞》“不教胡马度阴山”) 胡就 是金兵,“胡尘”指的是灰尘吗?(不是)是什么呢?‎ 生: 是金人马蹄溅起的灰尘。‎ 师: 仅仅是马尘吗? 金人只是在那里赛马么? 到底是指什么?‎ 生: 指金人残暴的统治, 对中原百姓残酷的镇压、、、、、、‎ 师: 此时此刻, 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些什 么?(生想象金兵横行的画面。)‎ 师: 倒在马蹄之下的都是? (生: 遗民) 有哪些人呢?‎ 生: 有老人、 妇女、 儿童等 师: 他们在金兵的铁蹄下干什么? 流泪, 流到了哪种程度? 那滴滴泪是什么 泪?‎ 生: 是血泪, 是痛苦的泪、(愤怒、 期盼……)!!!‎ 师: 金兵横行, 遗民泪尽, 国破家亡, 生灵涂炭, 这是何等的(凄凉) 啊!‎ 板书: 凄凉 但是他们绝望了吗? (没有) 他们每天每夜、 每时每刻仍然 ‎(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他们“望” 的是什么?‎ 生: 期望王师赶走侵略者, 收复失地。‎ 师: 是啊! 侵略者铁蹄溅起的尘土, 却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 仅仅是期 望吗?是苦苦地乞望, 仅仅是遗民在乞望吗? (生: 还有我们的诗人, 还有许许 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 师: 他们苦苦地乞望着, 盼啊! 盼! 读 ——南望王师又一年。‎ 215‎ 师: 又一年是多少年? 是一年吗? (一年又一年)‎ 师: 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这 65 年之久, 又一年, 是整整65年呐, 780‎ 个月, 23739 个日日夜夜啊! 他们(引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齐读)‎ 师: 一年过去了, 读。‎ 师: 5 年过去了。 ——(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10 年过去了。 ——(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65 年过去了。 ——(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同学们, 他们的盼、 他们的望, 实现了吗? 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 他 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 我们一起再看到这一首诗《题临安邸》‎ 生(读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 州作汴州。‎ 师: 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 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 最繁荣的一个 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以《清明上河图》 生动地再现了汴梁的繁华与富裕: 风 景如画、 街道纵横、 店铺林立、 人来人往……但是这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 一刻起, 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 城 市萧条, 人民流离失所。 汴州失守了, 中原沦陷了, 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 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 他们过上了暖风袭人、 昏昏欲醉的日子。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 这里的游人是谁? 他们在干些什么?‎ 生: 游人指的是南宋的统治者们, 他们花天酒地, 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 根本把中原大地的百姓忘得一干二净了。你们可知(引读:遗民泪尽. . . . . . )‎ 你们的行为让遗民们内心是何等的(悲凉) 啊?‎ 师引读: 那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们, 你们到底在干些什么?‎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那让人悲凉的南宋权贵们, 你们到底要干些什么?‎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215‎ 师: 此时此刻, 遗民们对王师尽管还存着期望, 但是一年两年, 甚至八十年 的苦难中,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失望啊!‎ 再读(后两句)‎ 师: 是啊! 奸臣当道, 小人横行, 多少英雄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岳武穆含 恨风波亭, 韩世忠终老洞庭湖。 但是, 他们绝望了吗? 他们抗战到底的信念动摇 了吗?‎ 生: 没有。‎ 师: 尽管南宋君昏臣庸, 但诗人那对祖国的热爱, 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 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读(《示儿》内容)‎ 师: 此时此刻, 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 你深切地感受 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师: 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 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对祖 国无限的热爱, 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 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 有感》‎ 师: 诗人那份对祖国至死未渝的爱, 那拳拳爱国心, 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位 中华儿女心头。读——《示儿》‎ 师: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面对强敌的入侵, 面对沦陷的家园,‎ 面对人民的悲泣, 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 杜甫忧心如焚, 陆游更是临终遗嘱;‎ 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 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 一同流芳百世,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的人。来,让我们一起激情背诵这首《满江红》!‎ 师: 就让我们在激昂的古诗诵读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作业设计:‎ ‎1.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 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 你想说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 度日如年的百姓, 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 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选择一处, 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小练笔)‎ 215‎ ‎2. 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 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 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 了解这首 诗的写作背景,从而理解诗意。‎ ‎3. 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 想像诗中生动, 传神的画面, 从中 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 思想的博大精深,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孩子们, 你们喜欢背诵诗歌吗? 你们都会背哪些诗人的诗歌? 谁能为我们背 一背杜甫的诗歌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咱们班的孩子啊,‎ 个个都是小诗人。‎ 一、 赏析《春望》 导入新课。‎ ‎1. 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首诗作为礼物送给大家, 希望孩子们喜欢。(课件 出示《春望》师配乐深情并茂背诵。简介诗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Zan) 。‎ ‎【诗文解释】‎ 215‎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 春天来临, 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 看 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 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听老师诵读你感受到了……(示意学生举手说感受。)‎ 师总结: 是啊, 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爱国情。 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 是谁呢?‎ ‎2. 这就是杜甫, 你了解他吗? (CAI: 杜甫的画像) 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 一下这位诗人?‎ 杜甫的诗一贯是沉郁忧愁的, 可以说在他的脸上很少看见笑容, 可是有一天,‎ 一个特大的喜讯从天而降, 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被打开了, 于是倾泻而出他的生 平第一快诗——生齐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 字面识题。‎ 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谁来说说。‎ 重点讨论交流“河南河北”。 师: 这个河南河北和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一样 吗?谁来说说。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指的就是河南省河北省。‎ 二、 初读古诗,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读出节奏。‎ ‎1. 初读古诗,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特别正音涕、 子、 裳、 还、 即。‎ ‎(1) 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为什么如此触动了诗人呢? 让我们走近杜甫, 走 进这首诗吧。 徐老师要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首诗, 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注意停 顿。‎ ‎(2) 检查朗读 谁愿意来读读前面四句? (CAI: 前面四句诗歌)‎ 但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 初闻涕泪满衣裳, 在这首诗里应该读 chang, 古人 上为衣,下为裳(cháng),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诗读一遍。‎ 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词与我们现在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听: “却看妻子 ‎(qī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现在生活中妻子(qī zī) 指老婆。 古诗中的妻子(qīzǐ) 你猜是什么意思呢?‎ 215‎ 谁愿意来读读后面这四句? CAI: 后面四句诗歌(师评价: 多好呀, 字正腔 圆。 特别是这个即字他读得多准呀,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们连 起来把整首诗读读。‎ ‎2. 师生共同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同学们我们读诗呀光读正确读通顺还是不够的, 咱们得读出诗的节奏, 注意 我们这里的诗是七律, 一般上停顿的时候两个两个再一个再两个。 每个同学在下 面再练练,读出他的节奏来啊。(CAI:整首诗的节奏)‎ 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多好呀, 字正腔圆, 抑扬顿挫。 你看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了节奏, 孩子们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三、 带着疑问, 自学古诗, 理解诗意。‎ ‎1. 孩子们, 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 理解诗意有哪些方法? 总结出(课件出 示: ①结合注释、 串词意,成句意, 串句意, 解诗意②联系背景、 查阅资料。 ③‎ 诵读品味。)‎ ‎2. 读着这一首诗, 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吗? (生质疑)‎ ‎3. 孩子们, 带上你的笔, 因为不动笔墨不读书; 带上你的工具书(网络),‎ 那是不说话的老师; 带上我们总结的学习方法; 带上你周围的小伙伴, 互相取长 补短。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借助注释,利用网络一起去读懂这首诗的意思。‎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 ‎4. 汇报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都解决了心中的哪些疑问?‎ 四、 再现生活, 体验感悟解诗情 ‎1. 孩子我们刚才初步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 其实读诗呀, 我们还得从文字 当中读出画面, 读出声音, 读到诗人的情感深处去。 读着这首诗在你的眼前你仿 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人此时是那么的高兴, 课文当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诗人是那么那么的高 兴。那是?(板书:喜欲狂)(CAI:喜欲狂、漫卷诗书喜欲狂)。‎ ‎2. 让学生默读, 找出从哪些词语中看到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喜欲狂” 的心 情。‎ 215‎ 孩子们, 我们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到到诗人“喜欲狂” 的心情? 我们不着急,‎ 让我们再静静地来读读这首诗, 拿起笔来, 圈一圈, 划一划, 品一品, 哪些词句 告诉我们诗人是欣喜若狂,可以再在边上作上批注。‎ ‎(1)“涕” 出的泪, 让狂喜倾泻而下。 品析: “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交流: (CAI: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并板书: 听、 涕泪) 你 能想象一下诗人他的眼里, 他的脸上? (生说) 脸上是笑, 眼里却是泪啊。 是啊,‎ 真是悲喜交加、泪流满面啊。你来读读。‎ 师; 一切苦难在今天都已成为过去, 此刻, 诗人心里充满了———喜悦! 那 么,这满衣裳的泪,还是什么样的泪?(是激动的泪、喜悦的泪啊!)‎ 师: 高兴得哭了就叫……(喜极而泣)‎ 师: 回想那苦难的八年, 这泪里还有? (悲伤)‎ 师: 这泪里有喜有悲, 真所谓百感交集。 谁来读第一句话, 读出百感交集。‎ 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重返故乡而喜吗? 他还为什么 而喜?‎ 太棒了一连说了五个喜他为战乱平息, 祖国重归统一而喜; 他为老百姓不再 流离失所, 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 在这“喜欲狂” 里, 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 情。齐读。‎ ‎(2)“漫卷诗书” 的胡乱席卷狂喜。‎ 默读交流: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CAI: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看,(板书: 看) 此时此刻和他患难与共、 历经风雨的妻子儿 女怎么样?(愁云不再,高兴万分。)‎ 孩子们在此之前, 他们肯定在忧愁, 在担心, 他们都忧愁些什么, 担心些什 么? 八年战争中杜甫一家过的是什么日 子, 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地在网络上查 找。‎ 现在这些忧愁一扫而光, 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谁来用你的声音让我们大 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呀, 可今天却:‎ 漫卷诗书(板书: 漫卷),透过一个“漫” 字,(将漫字变红) 看到了什么样的情 215‎ 景?这是何等的高兴啊! 如果此时你是他的儿子你会怎样对爸爸说? 如果此时你 是他的女儿, 你会拉着他的衣角说——? 是啊, 从此以后, 不必妻离子散, 天各 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怎不让诗人“喜欲狂”!个别读、齐读。‎ ‎(3)“放歌” 与“纵酒” 的癫狂释放狂喜。‎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喜欲狂? CAI: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他一边歌唱 一边喝酒,他怎么唱怎么喝呢?‎ 老师告诉你们诗人此时已是 51 岁了, 在古代 51 岁已经是很老很老的老人了。‎ 一个老年人他还如此的狂野, 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平定了安史之乱, 那安史之乱 到底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在网络上搜索, 择其重点用 自己的语言交流。‎ ‎(4)“即” 与“便” 的速度让狂喜跨越千山万水。‎ 你还从会从哪些词句看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喜欲狂” ? CAI: 即从巴峡 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 (板书: 想)(生说) 他想到 了故乡的一草一木, 想到了故乡一山一水, 想到了故乡的亲朋好友, 他恨不得马 上就回到故乡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这两句诗里,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诗人归心似箭? (将即、 从、 穿、 下、 向变 红)(板书: 穿、 下) 从剑外到洛阳真的那么容易吗? 真的那么方便吗? (课件 出示诗人回乡路线图) 诗人从四川三台出发经过巴峡, 然后经过重庆沿长江而下 经过巫峡, 一路长途跋涉来到洞庭湖边, 经过汉口北上到达襄阳。 然后再到洛阳。‎ 孩子们这一条弯弯曲曲的诗人假想的路线告诉你什么? 过这么一条线路那真是 长途跋涉、 甚至是风餐露宿啊。 可是在诗人的想象中那仿佛就是千里江陵——一 日还。 仿佛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诗人的眼里, 故乡、 美景、 洛阳就在眼 前, 就让我们读出诗人那种迫切那种归心似箭。(齐读) CAI: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 升华情感, 拓展延伸 ‎1.(配乐) 同样是春天, 同样是杜甫, 在《春望》 一诗中面对繁花老泪纵横,‎ 在这里却欣喜欲狂。看似不同但表达了诗人同样的情怀,为国而悲,为民而喜,‎ 爱国爱民。(板书:忧国忧民)‎ 215‎ ‎2. 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古诗, 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感受到了真挚的爱国之 情。 让我们和杜甫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起为祖国的统一而喜, 为人民的安居乐 业而喜。配乐齐读 ‎3. 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 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 的诗读一读, (课件出示推荐诗篇) 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 想想杜甫为 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 涕 泪 看 喜欲狂 漫 卷 忧国忧民 想 穿 下 教学反思 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时, 我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摘录几首陆游的 诗歌或南宋时期有关爱国的诗歌, 感受那个时代志士们忠怀忧国, 关注国家命运 的时代精神。 上课开始, 我让学生从课题质疑, 联系其他诗作, 串联起来, 理解 诗人的爱国情感。 我问学生: “读了课题, 你明白诗人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 夜走出家门吗?” 学生联系《示儿》 中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可以明白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 时, 我设疑: “为 什么南宋朝廷不去解救那些饱受欺凌的遗民呢?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沉默 时, 我加以点拨:“能从《题临安邸》 一诗中找到原因吗? ” 学生恍然大悟, 不 215‎ 禁吟诵起来: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从而体会到“遗民” “南 望王师又一年” 而不得,“泪尽” 的痛楚。 通过联系, 新旧知识互相沟通, 不仅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学生读解能力的提高。‎ 教学《从军行》 时, 学生没学过边塞诗, 对边塞诗了解不多, 不能充分感受 边塞的凄凉、 粗犷。 教学开始, 我以“边塞” 一词导入, 引导学生欣赏王维的边 塞名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接着欣赏独具特色的边塞图片, 在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边塞诗的兴趣以后, 引出诗人名字, 并揭示课题《从军行》 。 再出示 唐朝疆域图, 简要介绍《从军行》 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边塞这个地方 的位置,并且为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做铺垫。‎ ‎1 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 毛 泽东惊悉这个噩耗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表现了毛 泽东常人的情感, 超人的胸怀。 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 一个片断, 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 哀莫大于老年丧子, 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 需要极大的意志力,读后让人肃然起敬。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选编课文的目的: 一是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走进伟人的世界, 了解伟人和普通人一 样有丧子之痛, 又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宽广胸怀; 另一方面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 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215‎ ‎1 、 学习9 个生字。 2 、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 普通人的情感世界。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时安排1 课时。‎ 课前准备 ‎1 、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 、 搜集毛岸英有关资料。 3、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图片, 导入新课 ‎1 、 导入: (出示毛主席图片)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 诗人, 是我们 的伟大领袖, 他的智慧和风采非比寻常。 作为一位父亲, 他也同样关爱着自己的 孩子, 他也有普通人的喜、 怒、 哀、 乐, 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 去感 受毛主席失去儿子的情感世界。这节课, 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板书课题: 2 7 * 青山处处埋忠骨(理解课题: 忠骨)‎ ‎2 、 在青山的掩映下, 在深沉的思绪中, 让我们的记忆回到抗美援朝的年代。‎ 打击美国侵略者, 援助朝鲜, 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 也有毛主 席深爱的长子──毛岸英。(观看课件, 了解课文背景, 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 本,创设情景,催发学生的情感。)‎ ‎3、 出示学习目标:‎ ‎1 、 学习9 个生字。 2 、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 普通人的情感世界。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 学习生字, 读通全文 ‎1 、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 遇到生词查查 字典、词典。‎ ‎2 、 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读字词: 拟定、 勋鉴、 殉职、 奔赴、 踌躇、 黯然。‎ 215‎ 读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3 、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完成填空: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 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 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 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从整体把握文本, 初步感知, 了解大意, 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三、 个性阅读, 自主感知 ‎(一) 读通课文, 知晓三封“电报”‎ 师: 课题是毛泽东收到三封电报以后回电的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用波浪线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二) 示范导学, 体会主席情怀。(1—4 自然段)‎ ‎1、 师: 失去儿子, 主席悲痛。 请看第一封电报。‎ 出示: 主席勋鉴:‎ 今晨, 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 洪学智。 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 尔后。 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 慌中未能劝告住他, 致使敌机的汽油弹击中。‎ 主席的儿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一位同学朗读。‎ 师: (板书: 闻噩耗) 听闻噩耗以后, 主席万分悲痛。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四自然段, 把自己深受感动的词语和句子, 用横线画下来多读几遍, 再把自己的 感受批注在文中。请记住两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2 、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师:‎ 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请抓住关键词语体会。 (1)“从收到这封 电报起,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 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 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 师提示: 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 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师: 你们了解岸英吗? 找到书上句子。‎ 生: 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大儿子, 当年地下党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 后来 送到苏联留学,又到农村锻炼,现在又来到了战场。‎ 215‎ 师: (补充资料, 出示主席与岸英一起合影的图片) 主席有三个儿子, 五岁 的岸青流浪街头的时候被警察打伤头部, 一直治疗, 岸龙在战争中不幸失踪, 再 无信息。 长子岸英, 受尽了苦难才回到主席身边。(出示地图) 可是美国人把魔 掌伸向了朝鲜, 想消灭了朝鲜以后, 进攻中国。 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派 彭德怀带领自己的儿子和几十万志愿军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 主席 多么希望经过朝鲜战场上锻炼后回来做自己的接班人啊, 可是---- 岸英同志为 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生: (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 学生自学, 朗读感悟。(学生自学课文 5---10 自然段)‎ 第二封电报和第三封电报的内容有什么不一样呢?‎ 当秘书把这两封电报给主席时, 主席说了什么? 做了什么? 想了什么?‎ 课文中, 哪些句子的描写让你感动? 为什么感动? 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觉得毛泽东作为主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父亲, 又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合作讨论、 自主学习课文第 5---10 自然段, 先用横线 划出文中描写主席外貌、 神态、 动作、 心理的句子, 再完成以上自学任务。 待会 儿, 我要看一看, 评一评, 哪个小组合作最愉快, 讨论最热烈, 学习最有效, 发 言最积极, 下课后, 这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就能得到一份小礼物作为奖励。 学生自 学后汇报。‎ 师: 第二封电报和第三封电报内容意见不一。‎ ‎(出示第二封电报和第三封电报, 学生朗读)‎ ‎……岸英是主席的儿子, 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 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请求 把岸英葬在朝鲜。‎ 师: 这是两封意见不同的电报。 圈出“破格” 两字, 能明白吗?‎ 生: 其他的战士牺牲在朝鲜战场是不能够回家的。 因为他是主席的孩子, 唯 一的一个健康的孩子,可以破格把尸体运回家乡。‎ 师: 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 决定权在主席手中, 可是主 215‎ 席最后的决定却是让儿子埋在朝鲜的土地上。 默读第五自然段, 最能打动你的词 句圈话出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 (默读第五自然段)‎ 师: 我们心中一定有很多的体会。‎ 生: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 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 恋”,“强忍” 两个字让我感觉到毛主席内心的无限哀伤, 但是, 他还要安慰自己,‎ 人家的父母也悲痛, 没有见到儿子的遗体, 我要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多么了不 起的人啊。‎ 生: 主席太了不起了, 他想到的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利益, 他想到的是朝鲜人 民的请求,他想到的是满足朝鲜主席的愿望,他的胸怀多么宽广啊!‎ 师: (板书: 伟人的胸怀)‎ 生: 主席非常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 其他的战士 牺牲后都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也要和普通人一样,真是一个伟大的人。‎ 师: 在朝鲜战场上, 我们有四十多万志愿军死伤战场上。 在这以前, 毛主席 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 此时, 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了心爱 的长子, 哀莫大于老丧子, 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 但艰难抉择后的批示是 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 那博大的胸怀令人震撼。 让我们再次 深情朗诵主席的批示──‎ 生: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 我请一生读读第八自然段。‎ 生: (朗读第八自然段)‎ 师: 如果, 我把第八自然段文章的内容去掉是否可以。‎ 生: 可以, 因为上下能连起来了。‎ 生: 不可以, 虽然, 毛主席下了决心尊重儿子的意愿, 但是内心还是很疼很 疼的,写不下去的。‎ 四、 发挥想象, 表达主席情怀 师: 他毕竟是一位父亲啊! 一直想了一个晚上才写下了电文, 是伟人, 也是 常人, 这就是毛泽东, 常人的情怀, 伟人的胸怀。 这篇文章最感人的就是对主席 215‎ 的神态、 动作、 心理的描, 把一个普通的父亲形象和一个伟人的情怀淋漓尽致地 表现在我们的眼前。请几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面的句子。‎ 出示: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 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 恋。‎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右手指指写字台, 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岸英! 岸英!” 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 情不自禁地楠楠着。‎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师: 这一个晚上, 10 多个小时主席又是经过了怎样的煎熬, 而最后作出伟大 的抉择呢?请我们结合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人的胸怀写一小段他的神态动作、 心 理活动。‎ 学生写话。‎ 师: 我们走进了主席忍痛写批示的那一个晚上, 你笔下的主席是怎样艰难地 度过一个晚上的。‎ 生: 主席坐在床上, 辗转反侧, 一支接着一支吸烟, 眼前浮现出和岸英在一 起的情景, 心痛不已, 把儿子的尸体接回来是一种破例, 我应该尊重朝鲜人民的 意愿。他拿起笔,老泪纵横,挥笔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 “辗转反侧、 一支接着一支吸烟、 心疼不已” 刻画了常人情怀,“挥笔写 下”、“应该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是伟人的胸怀。‎ 生: 主席在卧室里, 不停徘徊着, 目光黯然, 泪流满面, 岸英, 岸英, 你在 朝鲜的国土安息吧!你永远在父亲心中。‎ 生: 主席踌躇着, 神情憔悴, 目光呆呆地看着自己和岸英的照片, 嘴里喃喃 地,岸英,永别了,永别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生: 主席半躺在床上, 眼睛一直望着窗外, 嘴里喃喃地, 岸英! 岸英! 我的 好儿子,父亲对不起你,把你留在了朝鲜,你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师: 主席是一位领袖人物, 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 他和每位父亲一样深深爱 着自己的孩子, 他最后的抉择尊重了朝鲜人民的意愿, 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 命家的博大胸襟。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读课题 生: 青山处处埋忠骨。‎ 215‎ 四、 深化感悟、 领悟写法 ‎1、 配乐朗读:‎ 师: 毛主席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 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 众, 此前, 他的弟弟、 儿子等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 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 生读: ⑴“从收到这封电报起,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只是一支又一 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师: 痛失爱子, 主席他不说一句话、 不吃一口饭。‎ 生读: (2)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 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目光中流露出无限 的眷恋。‎ 师: 痛失爱子, 主席他黯然神伤, 他泪水涟涟。‎ 生读: (3)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那神情分明在说, 岸英难道真的不 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右手指指写字台, 示意 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师: 痛失爱子的他, 心如刀绞, 他是父亲, 但他更是主席。 他有厚重如山的 父爱,他,更有深邃如海的革命胸怀。于是,主席决定----‎ 生: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 痛失爱子的他, 心如刀绞, 他是主席, 但他更是父亲。 他有深邃如海的 革命胸怀,他,更有厚重如山的父爱。于是---‎ 生: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就是毛主席, 他有凡人情感, 更有伟人风范!‎ ‎2 、 我们体会了毛泽东, 作为父亲的常人情感, 也体会了他, 作为伟人的超 人的胸怀。 那么, 本课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 作 者是通过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来体现主席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⑴通过对毛泽东动作、 语言、 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 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 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 岸英!”。‎ 又如动作描写: “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只是一支又 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 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还 215‎ 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的眷恋。”‎ ‎⑵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 岸英不都平平安安 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 就让我见见遗 体吧!”‎ 五、 拓展或布置作业: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如: 人物的语言描写、 动作 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摘抄下来,再仿写。‎ 板书设计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失子之痛(不说不吃吸烟皱眉) 常人之父 超人抉择(安葬在朝鲜) 伟人心胸 教学反思 文中写了毛泽东收到从朝鲜发来的三封电报, 知道自己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后 的痛苦心情, 面对彭德怀和金日成两人对毛岸英遗体处理的不同要求, 毛泽东处 于艰难抉择的境地。此时,我适时插入说话练习,让学生研读文本,进行练习。‎ ‎“作为父亲, 毛岸英是为国捐躯的第六个亲人, 毛主席多么想(儿子能活着回来),‎ 多么想(再见他一面) ; 可是, 毛岸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志愿军战士一样, 作为 主席, 他不能(运回来) , 不能(特殊化) 。 毛泽东有着(常人的情感) , 更有 ‎(伟人风范) ! ” 这个练习帮助学生把上下文融会贯通, 充分理解主席当时矛盾 的心理,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由衷地发出赞叹: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 的……这次借助说话练习, 让学生学以致用, 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进一 步帮助学生理解主席当时的矛盾、痛苦的心理,感悟到毛主席顾全大局,无私、‎ 宽阔的胸襟。‎ 215‎ ‎1 1 军神 设计说明 这篇文章写了刘伯承元帅年轻时眼睛受重伤后, 坚决不用麻醉药, 忍受巨痛、‎ 一声不吭进行手术治疗的故事, 表现了军神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表达了 作者对他的敬佩和赞扬之情。 课文按“求医治、 手术前、 手术中、 手术后” 的事 情发展顺序,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现人物品质。‎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10 个一类生字并规范书写, 会认10 个二类生字, 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悦”“镇定”等词语。‎ ‎2. 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抓住人物对话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会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抓住人物的对话、 神态和动作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体 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4. 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 神态、 语言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 现人物的写法。‎ 215‎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抓住人物的对话、 神态和动作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体 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2. 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 神态、 语言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 现人物的写法。‎ 难点:‎ 学习抓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评价设计:‎ ‎1. 通过检查学生预习、 针对学困加强指导训练方式落实字词、 读书的教学目 标。‎ ‎2. 在读书感悟中, 采用多种形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体悟作者的表达方 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 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 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准备: 完成预习单 教师准备: 1. 设计预习单; 2. 制作教学课件; 3. 课前查看预习单, 了解学情,‎ 调整教案。4.熟读课文,查阅“军神”的相关课程资源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 整体感知——初读感知, 整体把握 ‎(一) 揭题导入。‎ ‎1. 谁能说出共和国的十大元帅?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共和国的元帅之一刘 伯承的故事,题目是《军神》。‎ ‎2. 板书课题, 学生随教师书空。 注意“神” 的偏旁是“示字部”、 一点。‎ 齐读课题。‎ 215‎ ‎3. 大屏幕出示刘伯承元帅生前的一组照片, 简介元帅生平。(刘伯承, 中华 人民共和国元帅, 他在硝烟与战火中度过了几十个春秋, 戎马生涯七十多年, 他 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人们不仅尊称他 为“军神”, 还有人称他为“武神”“教书先生”“编外参谋”等, 这每一种称呼 的后面, 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那么, 《军神》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呢?‎ ‎(真实的照片, 极富感染力的语言, 让刘伯承元帅光辉而鲜活的形象印入学 生的心田, 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崇敬之情, 带着这样的情感走入文本, 为后面的教 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这样的情境创设, 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急于探求“军 神”背后的故事)‎ ‎(二) 初读课文, 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 借助预习单检查(课件出示)‎ ‎(1) 读准字音 伤势镇定损伤颤抖崭新勉强不禁擦着汗麻醉药头缠绷带邮局职员晕过去 指名检查, 重点突出学生读错的字音, 结合组词引导学生识记字形。‎ ‎(2) 读好长句子 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 他对诊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说:“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 请您给治治。”‎ 指名读长句子。‎ 教师示范朗读, 破折号停顿的时间不要超过顿号停顿的时间。‎ ‎(3) 指名分段读课文。‎ 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 流利, 有感情。 读错的地方纠正。‎ ‎(4) 再读课文, 初步读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默读课文, 思考: 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交流汇报(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概括每段的段意。)‎ 教师板书: 求治——术前——术中——术后 再次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刘伯承元帅年轻时一次眼睛负伤 215‎ 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 环节二、 部分理解——精读感悟, 重点突破。‎ ‎(三) 精读感悟, 感受人物形象 ‎1. 再次快速浏览全文, 找到沃克医生称赞军神刘伯承的话, 并画下来。 (大 屏幕出示重点句, 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一块会说 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军神”是什么意思? (通过查字典, 理解“军神” 是指有超凡能力的杰出 军人。)‎ ‎2. 齐读这句话, 体会沃克医生说这句话时带着怎样的感情(惊讶、 激动、 赞 美、崇敬……)。‎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读这个句子.‎ ‎3. 引导质疑: 此刻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问题预设: 沃克医生为什么说刘 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4. 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其实这些“为什么” 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 只要我 们用心去读课文,去体会,你一定会从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问题阅读讨论、 合作解疑; 教师参与讨论。 )‎ ‎(带着自己的疑问, 与文本进行全身心的对话, 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 能力 和阅读经验,进行自我解疑的尝试,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自主实践过程。‎ 同时,个性化的学习,也需要群体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 第二课时 环节二、 部分理解——精读感悟, 重点突破。‎ ‎(三) 精读感悟, 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 进行集体交流。‎ ‎1. 指导阅读直接写刘伯承的内容。‎ ‎(1) 预设汇报一:‎ 出示并引导学生理解: 要动手术了, 可年轻人却坚决不愿意使用麻醉药。 他 恳切地对医生说:“眼睛离脑子很近, 我担心使用麻醉药会损伤脑神经。” 沃克医 生愣住了:“你,你能忍受得了吗?”年轻人平静地说:“能。”‎ 215‎ ‎(从刘伯承主动要求不使用麻醉药和“平静地说” 体会到对手术中要忍受的 痛苦, 刘伯承已做好了准备。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 这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 刘伯承意志的顽强?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语言”。)‎ ‎(2) 预设汇报二:‎ 出示并引导理解: 年轻人一声不吭, 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 汗如雨 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 ‎(从“一声不吭”“紧紧抓住”“汗如雨下”“竟被抓破” 体会到刘伯承在手 术中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 体会到他意志多么顽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 这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刘伯承意志的顽强?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神态”‎ ‎“动作”)‎ ‎(. 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手术台上” 的片断。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 刘伯承承受的剧烈疼痛, 去体会体会他意志的顽强。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第3和第4自然段。)‎ ‎(3) 预设汇报三:‎ 出示并引导理解: 年轻人脸色苍白, 勉强一笑:“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72‎ 刀。”‎ ‎(从“脸色苍白”“勉强一笑” 和“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72 刀” 体会到他 手术中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进而再次认识到这是从“神态” 和“语言” 体现刘伯 承意志的顽强。)‎ 老师相机引出: 据医生介绍, 摘除眼球手术要比割口子疼几百倍、 上千倍,‎ 因为视神经和颅内神经紧密相连……, 而刘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 整 整承受了72刀!他的毅力多么令人敬佩! 请同学们再读第四段、 第五段, 读出你 的敬佩之情!‎ ‎2. 指导阅读写沃克的内容。‎ 教师引导: 我们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 抓住了刘伯承的动作、 神 态和语言感受到了刘伯承意志顽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是一位军神! 那么, 课文为什么还用大量的篇幅, 具体写沃克医生的动作、 神态 和语言呢?请把这些描写找出来,想一想为什么。‎ 215‎ 预设汇报一:‎ 出示并引导学生理解: “不, 你是军人!” 沃克医生有些不悦地说: “我当过 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1) 引导学生从沃克医生对刘伯承身份的判断, 体会到刘伯承伤势很重,‎ 他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的意志很顽强。‎ ‎(2) 出示刘伯承这次负伤前后经过的资料, 让学生体验更加强烈明晰。‎ ‎(3) 从沃克医生的这句话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不悦中含有一定的佩服)‎ ‎(4) 能读出你的这种理解吗? 学生练习, 然后指名展示。‎ 预设汇报二:‎ 出示并引导学生理解: 沃克医生愣住了: “你, 你能忍受得了吗? ”‎ ‎(1) 从“愣住” 这种神态体会到要求不使用麻醉药大大出乎沃克的意料;“能 忍受得了吗”体会到沃克的担心。体现出刘伯承超凡的毅力。‎ ‎(2) 读出这种理解。‎ 预设汇报三:‎ 出示并引导理解: 手术中, 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 这次却双手微微颤抖。 他 对年轻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 ‎(从“微微颤抖” 和沃克的话体会到沃克医生为年轻人不使用麻醉药做手术 而感到紧张和担心,反映出做这样的手术,年轻人要承受多么大的痛苦!)‎ 预设汇报四:‎ 出示并引导理解: 沃克医生擦着汗, 对年轻人说: “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一共多少刀? ” 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 你是一 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1) 从沃克医生的动作、 神态、 语言体现了沃克医生的紧张、 担心、 惊讶和 对刘伯承超人毅力的敬佩。‎ ‎(2) 有感情地读第五段, 读出沃克医生由衷的赞美!‎ 预设汇报五:‎ 出示并引导理解: 沃克医生关上手术室的门, 俯下身子亲切地注视着年轻人:‎ ‎“请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215‎ ‎(从沃克一生的神态和语言体现出他对刘伯承的关爱、 友好和敬佩。)‎ 教师小结: 从刘伯承的神态、 动作、 语言描写我们直接感受到刘伯承的超人 的意志, 这种写法叫“正面描写”; 从沃克医生的神态、 动作、 语言描写我们感 受到沃克医生的紧张、 担心和敬佩, 间接地感受到刘伯承超人的毅志, 这种写法 叫“侧面描写”。(教师相机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节三、 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读写训练 ‎(四) 升华情感, 小结写法。‎ ‎1. 为了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课文不仅从正面直接抓住了刘伯承手术 前、 手术中、 手术后的动作、 神态和语言进行描写, 还从侧面抓住了沃克医生的 动作、神态和语言进行描写。这样,就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感人。‎ ‎2. 小练笔: 你最熟悉的人是谁? 他(她) 有什么优点? 请写出他的一件事,‎ 注意抓住他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把内容写具体。‎ ‎(五) 延伸拓展。‎ 这节课, 我们读懂了《军神》 这个故事。 请同学们课余时间查阅刘伯承的相 关资料,看看他还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拓展语文学习广阔天地,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此环节设计与开课遥相呼 应。)‎ 板书设计:‎ 求治语言(正面描写)‎ ‎11 军神术前动作 术中 术后神态(侧面描写)‎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本案设计,思路清晰, 主线明确, 目标定位准确。 老师在教学中, 以沃克对 刘伯承的态度变化为主线, 以“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为问题情境, 通过自主 阅读, 自主讨论, 领悟刘伯承勇敢、 坚强、 镇静的性格。 设计实现了教学从“整 体——部分——整体” 的理想结构特点,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 合芝作、 探 215‎ 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与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 和谐而又统一。 这样的教学, 学生获得了知识, 发展了能力, 同时, 在元帅人格 魅力的熏陶下,情感得以升华。‎ 不足之处:‎ 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 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同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 因 此在分析沃克医生的表现时,分析的不够透彻。‎ 215‎ ‎1 2 清贫 设计说明 本文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同志于 1935 年在狱中写下的。 文章用简洁朴 实的语言, 叙述了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情景, 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 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的革命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词。‎ ‎2.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方志敏的崇高精神。‎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分角色朗读、 圈画等学习运用语言、 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 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 展开小组讨论, 说一说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 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 主义信仰。‎ 教学重难点:‎ 学习运用语言、 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215‎ 课件、 搜集有关于方志敏的故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读文识字, 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课件展示, 讲述方志敏的故事, 注重他在狱中的经历, 强调他的为人品质。‎ ‎2. 交流资料: 课前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方志敏的资料以及小故事, 谁来把你 搜集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从中你体会到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 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对方志敏同志产生初步了解,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二、 预习检查。‎ ‎1. 解题: 何谓“清贫” ? 出示课件。‎ 学生先尝试解释, 然后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讨论, 确定“清贫” 的意思。‎ ‎【设计意图: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先从学生已知的“词语” 入手, 再逐步丰 富学生对课文人物精神的理解。】‎ ‎2. 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 流利。‎ ‎(1) 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疑难字词, 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 ‎(2) 全班交流, 解决疑难 奢侈: 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矜持不苟: 庄重谨严, 丝毫也不马虎。‎ 企望: 期盼, 希望。‎ ‎(3) 指名朗读, 检查预习。‎ 三、 自读自悟。‎ ‎1.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思考: 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抓住概括事件的要素来说: 谁在什么情况下 做了什么。‎ ‎(方志敏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情景。)‎ ‎2. 学生汇报交流自 学情况, 教师引 导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文章的脉 215‎ 络。‎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 深读感悟, 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 深读感悟。‎ 出示中心问题: 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 结合具体的字、词、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要求: 边读边画, 品读词句, 并在旁边作批注。 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主抓关键, 关注重点。】‎ ‎1. 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思考。‎ ‎2. 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参与其中, 了解情况。‎ ‎3. 全班交流, 品词析句,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使学生在交流中补充、 完善和提 升认识。】‎ 预设一 第九段 那些地方体现了方志敏的清贫? 抓住具体的词句来说说怎么体会出来的?‎ 唯一: 什么意思? 除了这两件东西之外他还有别的东西吗? 方志敏参加革命 后,家里被烧被抢了十几次,很可能除了这两件东西之外,什么都没有了。‎ 传世宝: 什么是传世宝?什么样的东西通常被称为传世宝? 在这里指什么?‎ 为什么加双引号?方志敏将这两件东西奉为“传世宝”别人怎么看? “齿冷三天”‎ 什么意思?富翁们可能怎么笑话他?这样笑话他, 方志敏还将这两件东西作为传 世宝, 我们体会到方志敏怎样? 在乎这些笑话吗? (清贫, 而且甘于清贫, 清贫 并没有使他感到羞耻, 反而让他感觉是个宝。) 读出这种感觉来! 老师范读(感 受到乐观,甘于清贫)‎ 读到这里让我们感觉到了方志敏生活的“贫”。‎ 联系方志敏的身份,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15‎ ‎“我从事革命斗争, 已经十余年了。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 我一向是过着朴素 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 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作为共产党的一个高级将领, 方志敏“十余年”“一向” 过着朴素的生活 难能可贵, 值得敬仰。 而且他“经手的款项” 总在“数百万元”, 他依然能克己 奉公, 甘于清贫, 令人敬佩, 可以说“两袖清风, 一身正气” 是他一生的写照他 的清贫关键在清。)‎ ‎“这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 颇似奇迹, 或认为夸张; 而矜持不苟, 舍已为 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数百万元在今天看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一点一滴, 还可以换成那个词? 谁 来谈谈对“一点一滴”这个词的理解,读出来!‎ 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方志敏同志参加革命之后, 反动派就恨上他家了, 他家被烧被抢十几次了。‎ 锅碗瓢盆都被砸了,粮食被抢了,他的母亲实在没有办法,才去向方志敏要钱,‎ 你们猜方志敏是怎么说的?‎ 你们想知道方志敏当时是怎样说的吗? 方志敏说: 妈, 我是当主席, 可当的 是穷人的主席, 哪里是官。 苏维埃刚建立, 革命才有个头, 我们每个人的饭钱才 ‎7 分呀!‎ 方志敏对母亲说这句话时心理可能怎么想的?‎ 忠孝难两全呐!方志敏回绝了母亲的要求, 这回我们再来说说方志敏的“贫”‎ 是因为什么?(清)‎ 此时, 我们对方志敏是怎样的感情? 让我们怀着对方志敏的敬佩之情再来读 读这句话。‎ 预设二 第二段 在方志敏被俘, 两个国民党士兵搜身时, 哪又让我们看到方志敏的清贫。 说 说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读出来。‎ 交流重点:‎ ‎“满肚子热望” 说明国民党兵认为从方志敏身上一定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意外 215‎ 之财, 因为方志敏当时是红1 0 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 在 他们看来方志敏应该和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一样十分有钱。 但是事实是方志敏清贫 一生,清廉一生。‎ ‎“从上身摸到下身, 从袄领捏到袜底”, 这传神的动作描写把国民党士兵贪 婪丑恶的嘴脸刻画的淋漓尽致, 并且把这当作一件趣事来谈可以看出方志敏面对 被捕毫不畏惧, 这恰恰是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与蔑视。 这种胸襟和气度着实令人敬 佩。‎ 敌人搜遍全身之后只发现了一块表和一支笔, 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方志敏 身上居然一个铜板都没有。 这一看似“有趣” 的事实恰恰证明了方志敏清贫廉正 的高尚情操。‎ 师追问: 方志敏被捕时身上仅有的这两样东西说明了什么?‎ ‎“表” 和“笔” 都是方志敏进行革命工作所必需的, 说明方志敏心里想的只 有革命事业。‎ 预设三 体会国民党兵士的贪婪。‎ 国民党的伟人们不信, 他们认为这颇似奇迹, 或认为夸张。 两个国民党兵士 不信, 他们满肚子热望的想从方志敏这里发洋财。 同学们找找他们搜钱时搜了几 次,都是怎么搜的?‎ 课件出示。‎ 看看他们的几次动作, 再看看他们的心情, 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那个词语中 体会出来的?‎ 我们通常拿什么东西用“捏” ? (细小的东西) 他们是怎样捏的?‎ 这还不算完, 他们还不止捏了一次,‎ 这次是怎么捏的? 自己捏捏体会体会, 换成别的词可以吗?‎ 从他们的心情上, 你又看出什么?‎ 他们见搜不出什么, 又采取了另一种手段——威吓 他们是怎样威吓的? 我们应怎么读?‎ 同桌分角色练着读读 分角色朗读, 老师读叙述部分。 评价他们读的怎样?‎ 215‎ 方志敏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现在怎么还笑得出来? 这是什么笑? 淡淡的表现出什么?‎ 下面我们带着对敌人轻蔑的笑, 讥讽的笑, 带着方志敏被捕时的从容、 淡定 再来读读方志敏的话!‎ 预设四 学习最后一句。‎ 为了党, 为了阶级, 为了革命事业, 方志敏甘于清贫, 因为清贫能使他身更 正, 眼更明, 心更亮, 清贫能使他战胜困难, 清贫能使他找到前进的方向。 用书 上的一句话就是: “清贫, 洁白朴素的生活, 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 的地方!”齐读。早在赣东北时,方志敏就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方志敏到底是不是这样做的, 读读方志敏的事迹, 你们就知道了。‎ ‎3 名同学读, 教师配乐。‎ 这是方志敏因清贫而具有的正气, 大义灭亲, 这就充分向我们证明着这句话,‎ 读。‎ 这是因清贫而明理, 这又一次向我们证明———‎ 这是因清贫而乐观, 这还是在向我们证明———(齐读)‎ 但在我们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困难不止这些, 爬雪山、 过草地, 没有弹药,‎ 粮食短缺等等, 革命者也不止方志敏一个, 上到毛主席, 下到普通士兵, 千千万 万。但他们都具有这样的美德——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让我们再读这句话。‎ 方志敏是清贫的, 革命者是清贫的, 但却有人说他们很富有, 你同意吗? 那 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者,他们的“富有”是什么呢?‎ 说的太好了, 清贫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正是因为这些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 者精神的富有,才是我们革命能够成功,新中国能够成立的原因。‎ 小结: 1935 年 8 月 6 日方志敏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牺牲时年仅 35 岁, 方 志敏清贫的一生用 8 个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那就是“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透过他的清贫,我们看到了他伟大人格的富有。‎ 郭沫若同志也曾用一首诗来盛赞方志敏烈士。 我们一起读!‎ 在革命过程中, 向方志敏烈士那样的革命者有千千万万, 课下我们就找来他 们的事迹读读,让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感受伟大精神的洗礼。‎ 215‎ ‎【设计意图: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深化学生对本课思想情感目标 的达成。】‎ 二、 拓展阅读 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片段), 谈谈你的感受。‎ 朋友! 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 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 我想你们是和我 一样的见解, 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咳! 母亲! 美丽的母亲, 可爱 的母亲, 只因你受着人家的压榨和剥削, 弄成贫穷已极; 不但不能买一件新的好 看的衣服, 把你自己装饰起来; 甚至不能买块香皂将你全身洗擦洗擦, 以致现出 怪难看的一种憔悴褴褛和污秽不洁的形容来! 啊! 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 一个天 生的丽人, 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 站在欧洲、 美洲各位华贵的太太面前固然是 深愧不如,就是站在日本小姑娘面前,也自惭形秽得很呢!‎ 听着! 朋友! 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呀! 她似乎在骂着:“难 道我四万万的孩子, 都是白生了吗? 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 一天到晚的睡 不醒吗?他们不知道用自己的伟大的团结力量, 去与残害母亲、 剥削母亲的敌人 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 把母亲装饰起来, 成为世界上 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 三、 有效练习 ‎(一) 读拼音, 写生字。‎ ɡǒu zhuānɡ zhì fú 一丝不( ) 小事一( ) ( ) 地有声 被( )‎ piàn xiā ɡuà ǎo 诈( ) 睁眼( ) 白大( ) 棉( )‎ ‎(二) 选词填空。‎ 热望 企望 失望 ‎1. 一个兵士一面说, 一面弓 着背又将我的衣角 裤裆细细地捏了 一遍,‎ ‎( ) 有新的发现。‎ ‎2. 两个国民党兵士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 满肚子( ) 在我身上搜出 一千或八百大洋, 发个意外之财。‎ 215‎ ‎3. 当他们到处搜寻也毫无所得时, 他们是多么( ) 啊!‎ ‎(三) 思辩: 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 物质丰富, 清贫还需要吗? 请写一篇 ‎300 字短文。‎ 板书设计:‎ 清 贫 积蓄 一只手表 一支自来水笔 一个铜板也没有 身无分文 财产 几套旧汗裤褂 几双缝底线袜 少得可怜 矜持不苟 舍己为公 教学反思 教学中, 当学到句子“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 对于这句话很多学生不是 很理解, 都说:方志敏的“趣事” 到底“趣” 在哪里? 我让学生首先理解: 趣事,‎ 是指本身就有趣的或者人们感兴趣的事情、 有趣味的事。 接着让学生找出方志敏 与士兵的对话内容, 同桌分角色朗读。 通过分角色朗读, 加深语言感受。 朗读对 话, 学生明白“趣事” 之“趣” : 明明方志敏身无分文, 但国民党士兵偏以为发 财机会已到, 而终于发财梦破灭。 学生明白作者以幽默的表达方式无情地嘲讽了 国民党士兵贪婪、 无耻的丑劣行径,表达了革命者以“清贫”为自豪的情感。‎ 以后在教学“趣事” 这一段中, 应该让同学们分角色对话, 抓住国民党两个 士兵的内容来学, 让学生先找出描写他们的动作、 神态、 语言的句子, 小组朗读 后进行评比, 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性格,深刻领悟到对话描写以及动作、‎ 语言描写的魅力。‎ 215‎ 第四单元知识小结 一、 字词盘点 ‎1. 字 ‎(1) 难读的字 凿(záo) 避(bì) 僻(pì)‎ ‎(2) 难写的字 锤:左窄右宽,右边“垂”的第二横最长。‎ 凿:下面“凵”里面不是“羊”。‎ 避:注意“辶”里面左边部分不是“启”。‎ 砖:注意第八笔是竖折撇,一笔写成。‎ 泰:注意下边部分是“氺”。‎ 鼎:上边是“目”,下部注意要写得左右对称。‎ ‎(3)多音字 燕 劲 埋 难 为 兴 嚼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埋头整理书籍文件含糊军阀 215‎ 避免组织警察局势严重新闻 纷乱喊叫闪亮抽屉僻静剧烈 粗暴便衣魔鬼包围肥胖苦刑 自杀严峻态度残暴匪徒拘留 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昏倒 过度革命解放彻底意义文学 剥削压迫缺点批评指出改正 意见兴旺五湖四海共同目标 责任解救奋斗牺牲应当必要 炊事员制度寄托 ‎(2)近义词 如~像似~像等闲~平常吟~诵 焚~烧若~像坚劲~刚劲 千锤万凿~千锤百炼粉骨碎身~粉身碎骨 恐怖~恐惧沉着~冷静幼稚~天真 会意~领会含糊~模糊占据~占领 残暴~残忍粗暴~粗野严峻~严厉 兴旺~旺盛压迫~欺压寄托~寄寓 采用~采纳哀思~悼念批评~批判 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照顾~照料斑白~花白 厉害~严重安顿~安置艰苦~困苦 结实~健壮脆弱~软弱灿烂~绚丽 抽噎~抽搭无边无涯~无边无际 喜出望外~大喜过望 ‎(3)反义词 快➝慢清➝浊出➝入放松➝紧张 坚劲➝动摇清白➝污浊幼稚➝成熟 粗暴➝温和沉着➝慌张含糊➝清楚 215‎ 严峻➝和气残暴➝仁慈沉重➝轻松 勇敢➝懦弱坚决➝犹豫兴旺➝萧条 团结➝分裂坚持➝放弃采用➝舍弃 衰弱➝健壮低沉➝高亢艰苦➝舒适 严厉➝和蔼服从➝反抗收敛➝放纵 饱满➝干瘪浪费➝节约粗糙➝光滑 灿烂➝暗淡奄奄一息➝生龙活虎 ‎(4)词语归类 ‎①ABCC式词语:怒气冲冲热气腾腾 类似的词语:气息奄奄千里迢迢情意绵绵 秋波盈盈衣冠楚楚白发苍苍人才济济 ‎②ABAC式词语:不慌不忙 类似的词语:冷言冷语一五一十人来人往 一心一意十全十美百发百中毛手毛脚 ‎③描写外貌的词语:满脸横肉 类似的词语:膀大腰圆披头散发虎背熊腰 衣冠楚楚相貌堂堂冰肌玉骨冰清玉洁 ‎④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喜出望外 类似的词语:兴高采烈喜形于色喜上眉梢 喜不自胜喜不自禁喜气洋洋喜笑颜开 ‎⑤量词 一支手枪一间小屋一张脸一份报一个目标一个战士 一个水塘 一根缝衣针一条蚯蚓一丝笑意一条小鱼 ‎⑥动词 整理书籍取出手枪挤满屋子收拾行李执行绞刑 捡起报纸 剥削 人民压迫人民提高勇气 皱紧眉头克服困难安定情绪增强信心收敛笑容擦干眼泪 ‎⑦修饰词 215‎ 可笑的问题耐心地讲含糊地回答僻静的小屋恐怖的眼光 粗暴的 吼声残暴的匪徒平静而慈祥的脸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新鲜的鱼汤 热 气腾腾的鱼汤目不转睛地看着低沉的声音轻轻地摇摇头 饱满的情绪 不停地念叨金色的光芒 ‎⑧描写精神品质的成语:高风亮节拾金不昧助人为乐 任劳任怨 勤勤 恳恳扶贫济困除暴安良 扶老携幼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漠的沙比作雪,把天空的弯月比作明晃 晃的弯刀,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的景色。‎ ‎2.拟人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的精神和品质。‎ ‎3.排比句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 互相帮助。‎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说明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 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 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4.精彩句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 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句话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 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 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215‎ 三、考试热点 ‎1.《古诗三首》 一课, 三首古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考试时常考查古诗 句运用的写作手法。‎ ‎2.《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课, 考试时常考查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以及文 章的写作顺序。‎ ‎3.《为人民服务》一课,课文的第2、4自然段,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阅读的 形式考查。‎ ‎4.《金色的鱼钩》 一课, 课文题目的含义和对文中人物的评价, 考试时常以判 断、选择的形式出现。‎ ‎5.第四单元习作,常以命题作文《我的心愿(梦想、理想) 》 的形式考查。‎ 考试点睛 古诗的写作手法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①写出 下面的古诗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②理解古诗句运用的写作手法有什么好 处。‎ 四、 “1+X” 阅读 推荐篇目: 王愿坚《七根火柴》‎ 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通过七根火柴的故事,描写了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的 艰难困苦, 体现了无名战士保存火柴的艰难,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英勇顽 强、 无私忘我、 忠于党和革命的崇高精神。‎ 阅读方法: 这篇文章可以和《金色的鱼钩》 一文进行对比阅读。 二者都是以事物 作为题目, 反映的主题思想也大致相同, 两者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 表现了文中人物无私忘我、忠于党和革命的崇高精神。‎ 第五单元 ‎22 人物描写一组 教案设计 215‎ 设计说明 ‎《人物描写一组》 是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五单元作家笔下的人专题中的第一篇 精读课文, 由 3 个独立的片段组成。《摔跤》 是《人物描写一组》 中第一个片段,‎ 选自作家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 题目为编者所加。 这个片段主要写了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 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 在摔跤的过程中, 他 时时处处想使巧招, 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 塑造了小嘎子和胖墩儿这 两个鲜活的儿童形象。 片段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兼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使小嘎子顽 皮机敏、 争强好胜、 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 堪称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人物描写一组》 中第一个片段, 选自作家老舍的小说《骆 驼祥子》, 本文中的“他” 就是祥子。《临死前的严监生》 选自清代作家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 第五、 六回, 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题目为后人所加。 这个片段记叙 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 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 直到赵氏挑掉了一 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三个片断分别描写了小嘎子、 祥子、 严监生三个人物形象, 每一个片断,‎ 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摔跤》 主要侧重于动作描写,《他像 一棵挺脱的树》 侧重于肖像描写, 《临死前的严监生》 通过对严监生的两根手指 和几次摇头这些细节描写, 将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个片断都 是人物描写的经典。‎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 (1) 准备相应的名著片段。 (2) 制作教学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 (1) 借助工具书, 自学生字词。 把课文读通读顺。 (2) 了解《小 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三部作品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片段一: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一、 紧扣主题, 激趣导入 215‎ ‎1. 教师导学: 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 我们结识了不少各具特色的人物——‎ 顾全大局的蔺相如, 知错能改的廉颇,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在咆哮的洪水中舍小 家顾大家的党支部书记, 在长征路上为照顾小战士而牺牲的老班长……这些人物 有着鲜明的特点, 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开始, 我们要走进一组新 的课文, 继续认识和亲近这些特点突出的人物形象, 感受他们的特别。 (板书课 题:13人物描写一组)‎ ‎2. 激趣导入: 你们看过《小兵张嘎》 吗? 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谈感 受)‎ ‎3. 过渡: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张嘎与胖墩儿摔跤比赛的情景。 (板书课题:‎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读题,注意“嘎”读ɡǎ。‎ 设计意图: 教师利用所学知识建立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便于帮助学生明确学 习的主题, 辅助学生建立知识的体系。 同时从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谈起, 有利于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习本课的话题。‎ 二、 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正音: 精神抖擞(sǒu) 、 裆(dānɡ) 、 挠(náo) 、 拽 ‎(zhuài)。‎ ‎2. 教师指名读课文, 其他同学听后评价。 (从字音是否准确和朗读是否流利 两方面评价)‎ ‎3. 教师提问: 谁能说说课文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 语文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 只有通过对字词的掌握, 才能达到 对句子的理解, 进而才能去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性学 习, 因此,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在为下面研读课文奠定基础。 另 外, 教给学生运用 有效又便于操作的方法去学习字词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 研读“嘎子”, 体会特点 ‎1.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 明确要求: 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情景, 并画 出文章中描写小嘎子摔跤时动作的词句, 用“△” 标出表示动作的词。 想一想这 些词句可以体现小嘎子的什么特点。‎ 215‎ ‎2. 学生自读课文, 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 ‎3. 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朗读。‎ ‎(1) 起初, 小嘎子精神抖擞, 欺负对手傻大黑粗, 动转不灵, 围着他猴儿似 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①读句子, 说一说小嘎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和 同学讨论。‎ 预设:‎ 生 1: 我从小嘎子摔跤时“总想使巧招, 下冷绊子” 可以看出小嘎子争强好 胜、机敏、富有心计的特点。‎ 生 2: 小嘎子摔跤时有自己的战术, 他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 想 巧胜对手。‎ ‎②想象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画面, 读出当时的情景。‎ ‎③评价学生的朗读。 (是否让听者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 ‎(2) 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 终于三抓两挠, 揪在了一起。 这一来,‎ 小嘎子可上了当: 小胖墩儿膀大腰粗, 一身牛劲儿, 任你怎样推拉拽顶, 硬是扳 不动他。‎ ‎①读句子, 找出描写摔跤时的动作的词。‎ 预设:‎ 生: 作者用了“转、挠、 揪、 拉、 拽、 顶、 扳” 等词, 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 子摔跤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②指导学生边读边配上动作体会。‎ ‎③评价学生的朗读。 (趣味评价, 烘热课堂气氛。 )‎ ‎4. 总结学习方法。‎ 教师导学: 我们在学习时通过入情入境的阅读,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特点,‎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 这种“读——品——想” 的方法对同学们读懂课文会有 很大帮助。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灵活运用。‎ 设计意图: 有道是“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本环节中引导学生从感悟 人物的动作描写入手,在教师的有序引领下,学生充分体会到动作描写的魅力,‎ 215‎ 学习到了理解课文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迁移提供可能性。‎ 四、 对比阅读, 感受形象 ‎1. 教师导学: 作者在描写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场景时, 不仅写了嘎 子, 还描写了胖墩儿的动作、 语言。 用“____” 标出描写胖墩儿动作的词语, 并 细细体会。‎ ‎2. 学生运用“读——品——想” 的学习方法品读重点词句。‎ ‎3. 学生汇报读书收获, 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并评价朗读。‎ ‎(1) “是吗? ” 小胖墩儿跳起来。 立刻退后两步, 一闪身脱了单褂儿, 叉着 腰说,“来吧, 是一叉一搂的, 还是随便摔? ” (从“跳、 退、 闪、 叉着腰” 的动 作可以看出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能手。)‎ ‎②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 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 了。 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 咕咚一声, 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从这个侧 面可以看出小嘎子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 )‎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迁移学习 能力。 在“研读‘嘎子’ , 体会 特点” 这一环节中, 学生已经掌握了“读——品——想” 的方法, 继而将这种方 法迁移到学习胖墩儿的动作描写上来, 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又能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和迁移类推的能力,可谓学以致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习方法。‎ 五、 情境朗读, 再现“摔跤”‎ ‎1. 教师趣味导学: 对照课文中的语句, 把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场面表演出 来。‎ ‎2. 分组表演, 全班评价。‎ ‎3. 教师指导朗读, 体会重点词语的运用。‎ 设计意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提高学生学习 效率最 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牢牢地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将呆板的语言 文字, 内化成生动的课本剧表演, 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升华, 而 且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妙趣横生,可谓一举两得。‎ 六、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 过渡: 通过刚才精彩的表演和会心的朗读, 我想, 小嘎子和胖墩儿的形 215‎ 象一定活在同学们的心中了。 那么, 在同学们的心目中, 小嘎子和胖墩儿到底是 怎样的一个人呢?‎ ‎(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横线上, 填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小嘎子________的胖墩儿。 (关于小嘎子, 可填聪明、 活泼、 顽 皮等;关于胖墩儿,可填沉稳、憨厚、老实等。)‎ ‎2. 引问: 你喜欢小嘎子, 还是喜欢胖墩儿?‎ ‎3. 教师总结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 塑造了两个人特点 鲜明、 天真可爱的人物。 小嘎子活泼, 调皮; 胖墩儿沉稳, 憨厚, 只要读过这段 文字, 相信对这两个人物就会过目不忘。 那么, 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这两个 人物形象的呢?用了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4. 讨论, 反馈: 作者主要采用动作描写的方法, 准确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 也兼用语言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特点。运用这样的方法,‎ 就使读者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动作, 听到了人物说的话, 整个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 我们的眼前,栩栩如生。‎ 设计意图: 一堂好的语文课, 应有浓浓的语文味, 如何引领学生发现文章的 写作特点, 积累有效的写作方法更是一堂好课必须完成的任务。 本环节的设计正 是为了落实这一目标。 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学习 , 均应引导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提炼写作方法,以便指导其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写作。‎ 七、 迁移阅读, 读写练习(作业)‎ ‎1. 拓展阅读《小兵张嘎》。‎ ‎2. 读写迁移练习: 写一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第二、 三回合。‎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 中关于第二学段的习 作要求阐述: 尝试在习作 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素材,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本课的学习 对学生来 说, 正是典型的迁移学习 写作的理想平台, 因此, 在本课结束时, 布置学生运用 所学的方法和积累的语言素材再写写两人比赛的第二、 三回合, 既满足了学生的 表达的欲望,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 第二课时 片段一: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215‎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 会认“铸、 颧” 等 3 个生字, 会写“剃、 腮” 等 3 个生字,‎ 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和理解“挺脱、格局、杀进他的腰”等词语。‎ ‎2.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车夫的性格特点, 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3.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 激 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一、 激趣导入 ‎1. 《骆驼祥子》 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 最初于 1936 年发表在 杂志《宇宙风》。 小说描写了 20 年代, 老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这部 小说大量应用北京口语、 方言, 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 是现代白话 文小说的经典作品。课件出示有关图片。‎ ‎2. 作者简介:‎ 舒庆春(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 字舍予, 笔名老舍。 本名 舒庆春, 生于北京, 中国现代小说家、 著名作家, 杰出的语言大师、 人民艺术家。‎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 称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牛天 赐传》《骆驼祥子》 等, 短篇小说《赶集》 等。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 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3. 谈话揭题: 祥子是《骆驼祥子》 一书的灵魂人物, 是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 夫。 年轻时的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善良纯朴, 热爱劳动, 对 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他像一棵挺 脱的树》中的“他”就是祥子。(板书课题: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老舍 祥子)‎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 初读, 解决字词。‎ ‎1. 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 扫除字词障碍。‎ ‎2. 出示词语。‎ 铸成 颧骨 伤疤 ‎3. 指名读词语, 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 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215‎ ‎1. 读书要求。‎ ‎(1) 读书要细心, 读不通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要求读得准确、 流利。‎ ‎(2) 遇到不理解的生词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实在不理解的画 下来留作讨论。‎ ‎(3) 不动笔墨不读书, 将感受深刻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 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指名接力读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顺。 师生随机 纠错,并适当解答同学们的有关疑问。‎ ‎3. 再读课文, 思考: 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形象的。‎ ‎4. 小组讨论, 选代表发言。‎ 三、 深入读文, 探究形象 导语: 本文选自《骆驼祥子》, 作者是老舍, 题目 为后人所加。 小说讲述了 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一生, 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本文所选片段 中的“他”就是指祥子。那么,祥子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画出描写祥子外貌的句子,仔细体会人物的特点。‎ ‎(一)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 ……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1. 同学们先读读这段文字, 再看课文中的插图, 看自己能了解到什么。‎ ‎2. 小组交流, 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1)“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 二十来岁, 他已经很大很高,‎ 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 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 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作者通过对祥子装束、 体态、 身段的素描, 准确 而真实地表现了祥子身体的健壮, 性格的朴实、 充满生气。(板书: 体态、 性格 健 壮、朴实、充满生气)‎ ‎(2)“看着那高等的车夫, 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 好更显出他的铁扇 面似的胸, 与直硬的背; 扭头看看自己的肩, 多么宽, 多么威严! 杀好了腰, 再 穿上肥腿的白裤, 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 露出那对‘出号’ 的大脚! 是的, 他 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 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这部分课文通过祥子的 心理活动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祥子的健壮、 朴实、 充满生气, 从中也能感受到祥子 215‎ 的自豪和充满信心。(板书:装束、体态、性格 健壮、朴实、充满生气)‎ ‎4. 指导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 他没有什么模样, 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 ……他就很像一棵树,‎ 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朴实憨厚)‎ ‎1. 同学们先读读这段文字, 再看文中插图, 看自己能了解到什么。‎ ‎2. 小组交流, 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1)“他没有什么模样, 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 头不很大, 圆眼, 肉鼻 子, 两条眉很短很粗, 头上永远剃得发亮; 腮上没有多余的肉, 脖子可是几乎与 头一边儿粗; 脸上永远红扑扑的, 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 小时候在树下睡觉, 被驴啃了一口。” 这一段人物素描, 几乎是没有任何修饰,‎ 却细腻逼真,如在目前。(板书:人物素描 细腻逼真)‎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 它包括人物的身材、 容貌、 服饰、 打扮以 及表情、 仪态、 风度、 习惯性特点等。 肖像描写能够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反映 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时应有一定顺序。‎ ‎(2)“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 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 都那么 结实硬棒, 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 只要硬棒就好。” 这段话通过对祥子心理 活动的描写表现了祥子的健壮、 充满生气, 从“结实硬棒” 能看出他对自己体能 的信心。(板书:体力、性格)‎ ‎(3)“是的, 到城里以后, 他还能头朝下, 倒着立半天。 这样立着, 他觉得,‎ 他就很像一棵树, 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祥子比喻成了一棵树, 生动形象地把祥子的性格特点及外貌特征展现于我们的 眼前。 表达了作者对祥子的赞美——健壮、 朴实、 充满生气。(板书: 健壮、 朴 实、充满生气)‎ ‎4. 指导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朗读中与作者一同欣赏这个 旧中国的北京人力车夫。‎ ‎5. 播放有关影视作品的选段,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四、 课堂小结, 鼓励阅读 215‎ 老舍善于写人, 他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 老舍是语言大师, 他创造性 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 , 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老 舍也说:“《骆驼祥子》可以朗读,他的语言是活的。”‎ 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这部小说。‎ 第三课时 片段三: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一、 谈话导入, 了解背景 ‎1. 谈话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吴敬梓作品的特点。‎ ‎2. 简介《儒林外史》。‎ 过渡: 《儒林外史》 是中国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 它是清朝作家吴敬梓花了 近 20 年写成的。 在《儒林外史》 中有一个场景, 虽然只有区区三百多字, 却一 直被人们视为人物描写的一段“经典”。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神奇的文 字——《临死前的严监生》,请大家齐读课题。‎ ‎(1) 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抓住“临死” 一词体会, 要读得轻一点。 )‎ ‎(2) 教师板书课题: 临死前的严监生。‎ ‎(3) 相机指导“监” 的读音, 指名读出“监” 的另一个读音。‎ 设计意图: 从学生平时读课外书谈起,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容易激发学生阅 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并从读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字眼通过朗读表达感情。‎ 二、 初读课文, 感受“富有”‎ ‎1.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 插图, 以及课文题目 下的“阅读提示” 学习 课文。‎ ‎2. 学生默读课文, 把握课文内容。 注意把课文读准确、 读通顺。 边读边想:‎ 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3.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监、 侄、 郎。 )‎ ‎(1) 指名读生字, 相机提醒这几个生字易写错的地方。‎ ‎(2) 交流难读懂的字词, 如: 监生、 再不回头、 郎中、 一声不倒一声、 哥子 等。‎ ‎4. 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说说从阅读提示中知道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有钱 215‎ 人)‎ ‎(出示课件) : 《儒林外史》 一书中的描写。‎ 他家有十多万银子, 钱过百斗, 米烂陈仓, 僮仆成群, 牛马成行。‎ ‎(1) 指名读这句话。‎ ‎(2) 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学生感悟严监生家财万贯、 富可敌国。 )‎ 设计意图: 由于文中一些字词学生较难读懂,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 通过 自 学扫清字词障碍,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 通 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 的良好习 惯。 另 一方面通过《儒林外 史》 中关于描写严监生富有的句子, 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的富有, 为下文感悟严 监生的吝啬做铺垫。‎ 三、 再读课文, 感受“病重”‎ ‎1. 过渡: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看看课文写了严监生临死前是怎样的情形?‎ 大家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2. 学生再读课文, 感受“病重”。‎ ‎3. 学生交流读书情况: 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 ‎(奄奄一息、 病入膏肓、 身患重病、 气若游丝等。 )‎ ‎4. 出示课件: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 医家都不下药了。 把管庄的家人 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1) 指名读句子。‎ ‎(2) 点评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指导, 要读得轻, 语速稍慢。‎ ‎(4)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 按照常理, 严监生那么富有, 如今人之将 死,他应该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有感情朗读, 入情入境地读, 深入体会临死前严监生病入膏 肓的情形。为下文体会人物形象做铺垫。‎ 四、 精读课文, 感受“吝啬”‎ ‎1. 过渡: 同学们, 《儒林外史》 这部著作享誉中外, 只要一说起严监生, 大 215‎ 家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招牌动作, 你们知道是什么动作吗? 请大家动 笔用“____”画出这个句子。‎ ‎2. 学生默读课文。‎ ‎3. 指名读句子。 出示课件:‎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的, 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 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4. 教师读句子, 学生想象画面。 (师范读句子)‎ ‎5. 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听到的声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两个指 头。‎ ‎6. 学生理解“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 的意思。 (鼓励学生模仿咳 嗽的样子。)‎ ‎7.教师引问: 濒临死亡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 这个“总” 字用得好呀,‎ 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 引导学生品读句子, 感悟严监生的吝啬。‎ ‎(生读句子) :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的, 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9. 教师导学: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的, 真难受啊,‎ 真痛苦啊, 可他在难受中总不得断气, 在痛苦中挣扎着伸出两个指头, 到底严监 生有什么放心不下, 有什么牵挂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 完成以下表格: (猜测内 容、严监生表现这两项为学生填写内容。)‎ 出示课件:‎ 人 物 猜测 内容 严监生表现 大 侄子 215‎ 两个 亲人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 侄子 两笔 银子 两眼睁得滴溜圆, 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越发指得紧了 奶 妈 两位 舅爷 把眼闭着摇头,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 氏 两茎 灯草 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 登时就没了气 ‎(1) 学生默读课文, 动手完成表格。‎ ‎(2) 指名汇报表格填写的情况。‎ ‎①结合表格, 看看严监生奄奄一息, 濒临死亡, 他牵挂的是什么? (两茎灯 草)‎ 师相机板书: 两茎灯草。‎ ‎②指名读描写严监生的句子, 其他同学想象一下: 当时他心里是什么感受?‎ ‎(难受、焦急)‎ ‎③指导学生带着难受、 焦急的感情把描写严监生的语句读一遍。‎ ‎④教师引问: 同学们, 严监生苦苦挣扎, 不得断气, 竟然是为了燃着的两茎 灯草! 读到这里, 你想说些什么? 能否找个恰当的词送给他? (吝啬、 小气、 爱 215‎ 钱胜过爱生命。)‎ 师板书: 爱钱胜过爱生命。‎ 设计意图: 要体会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 的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 那是一 个春雷慢吐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自 主读文, 品味关键句, 从而让学生一步一步感 受到严监生总不得断气的啼笑皆非的牵挂, 让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深入脑海。 引导 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 教给学生学习 的方法——通过朗读, 联系上下 文感知语言的温度, 想象画面, 并亲自 演示模仿, 体会当时严监生病入膏肓的情 形, 让学生不断积蓄形象感受, 为后面体会严监生的吝啬做铺垫, 满足学生的阅 读期待。‎ 五、 感情朗读, 体会写法 ‎1. 出示课件: (描写严监生的语句, 学生带感情读出严监生的吝啬。 )‎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两眼睁得滴溜圆, 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越发指得紧了;‎ 把眼闭着摇头,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 登时就没了气。‎ ‎2. 学生结合上述语句, 说说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来刻人物形象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动作、 神态。 )‎ ‎3. 教师设疑引问: 描写人物可以从动作、 神态、 语言、 心理活动等几方面 进行。 有道是: 言为心声, 但是为什么本文却没写严监生的语言呢? 我看是作者 忽略了吧?(生汇报)‎ ‎4. 小结: 我们在描写人物时, 还得联系实际, 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描写。‎ 设计意图: 老师有意设疑, 激发学生思维, 懂得描写人物应该从实际情况入 手, 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描写, 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选择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 而达到促进写作水平提高的目标。‎ 六、 学习方法, 升华练笔 ‎1. 过渡: 我们写作刻画人物的时候, 如果能抓住人物的动作、 语言、 神态 等进行描写, 相信我们也能写出性格鲜明、 有血有肉的人物来。 请大家选择自己 熟悉的一个人,写出他的特点来。‎ 215‎ ‎2. 学生进行小练笔, 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读小练笔, 其他学生点评。‎ ‎4. 师小结练笔情况。‎ 设计意图: 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 让学生把习 得的表达方法运用到写作中,‎ 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到写, 读写结合, 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 检查学生的学习 效 果。‎ 七、 拓展阅读, 促进积累 ‎1. 出示课件, 拓展阅读。‎ ‎(1) 莎士比亚剧作《威尼斯商人》 中的夏洛克。‎ ‎(2) 巴尔扎克小说《人间喜剧》 中的欧也妮· 葛朗台。‎ ‎(3) 莫里哀剧作《吝啬鬼》 中的阿巴贡。‎ ‎(4) 果戈理小说《死魂灵》 中的泼留希金。‎ ‎2. 教师鼓励学生阅读名著名篇, 感受同是写吝啬鬼, 但作者的写法各有千 秋,鼓励学生学习不同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 由学习 本课, 拓展到感受名著名篇的魅力, 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 识面,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另一方面学习不同作者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积累。‎ 板书设计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祥子: 装束、 体态、 身段、 体力、 性格——健壮、 朴实、 充满生气 老舍: 人物素描——细腻逼真 教学反思 在以后教学中,需要增加游戏环节, 通过“猜一猜” 的活动, 让学生把学习 到的人物形象进行回顾, 拓展补充阅读涉猎到中外经典名著人物形象, 激发学生 阅读兴趣, 拓宽学生阅读面, 加深对人物描写方法的领悟, 为写作中的迁移运用 打下基础。‎ 215‎ ‎14 刷子李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设计以“先教后学, 以教导学” 的教育思想为主要教学策略, 并将 重点定位在读写结合上。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 性, 突破难点——领悟刻画人物的不同手法。 最后, 结合学生语文实际进行小练 笔活动,开展随阅练笔,以此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 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 (1) 熟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 摘录描写刷子李 技艺高超的语句。‎ ‎(3) 借助网络了解粉刷这门职业。‎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1. 导学: 今天, 老师把一位俗世奇人请到我们的课堂来了, 先让我为同学 们介绍一下他,看看你能否猜出他是谁?(根据第 1 自 然段描写, 显示语段, 教 师描述。)‎ ‎(1) 听完老师的介绍, 你能猜出他的名字吗? (刷子李)‎ ‎(2) 说说你这样认为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这个关 联词说一句话: 因为他刷墙刷得特别好, 而且姓李, 所以我称他为“刷子李”。 ) (板 书课题:23‎ ‎* 刷子李)‎ ‎(3) 教师引问: 读了这段话, 如果要你在刷子李前面加一个词, 你会加什么?‎ ‎(板书: 技艺高超)‎ 设计意图:“依标靠本” 是这节课的主要根据。 文章的第 1 自 然段极力写刷 215‎ 子李的手艺很高,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 屋里什么都不用放, 单坐着, 就 如同升天一般美。 最让人叫绝的是, 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 干完活, 身上绝没有 一个白点。” 这样写吊起了 读者的胃口。 因此, 利用这段话作为导语, 激发学生 阅读的兴趣, 顺势引导学生用关联词“因为……所以……” 说说为什么称呼他为 ‎“刷子李”?从而达到既揭示课题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双重效果。‎ 二、 自学导读, 明确要求 ‎1. 学生自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 明确学习要求。‎ ‎2. 学生归纳学习要求:‎ ‎(1) “刷子李” 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方面?‎ ‎(2) 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的技艺高超的?‎ ‎(3) 找出精彩语句, 体会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自 主开发已有的课程资源, 引出略读课文前面的阅 读提示, 将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利用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进行自 主学习 和探 究上。‎ 三、 阅读课文, 了解“刷子李”‎ ‎1. 学生根据归纳的学习要求默读课文, 勾画圈点, 做批注。‎ ‎2. 教师巡视, 点拨指导。‎ ‎3. 学生汇报: 课文中最能体现“刷子李” 技艺高超的句子。‎ ‎(1)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 悠然摆去, 如同伴着鼓点, 和着琴音,每 一摆刷, 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 极是好听。 啪啪声里, 一 道道浆, 衔接得天衣无缝, 刷过去的墙面, 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出示习题训练:‎ ‎①句子描写了______________, 抓住他刷墙时的________、 ________和刷墙 后的________等细节进行描写,反映了“刷子李”的______________。‎ ‎②我会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刷子李” 的技艺高超: ______________。‎ ‎(出神入化、 天衣无缝、 出乎意料、 不可思议……)‎ ‎③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句子, 要把“刷子李” 高超的技艺读出来。‎ ‎(2) 过渡: 课文还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刷子李” 的技艺高超?‎ 215‎ ‎①“最让人叫绝的是, 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 干完活, 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这是通过衣着显示他的技艺高超。)‎ ‎②“可刷子李一举刷子, 就像没有蘸浆。 但刷子划过的屋顶, 立时匀匀实实 一道白, 白得透亮, 白得清爽。”(这是通过刷浆时娴熟的动作显示他的技艺高超。)‎ ‎……‎ ‎(3) 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读, 教师的导, 为后面的写作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抓 住重点的语句,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明白文字背后的表达目 的和效果, 更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知道若要让人相信“刷子李” 的技艺确实那么高超, 就应该抓 住人物的细节描写。‎ 四、 再读课文, 领悟写法 ‎1.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要点, 领悟文章写作方法。 (师生配合总结文章写法。 )‎ ‎(1) 注重细节描写, 塑造人物个性。‎ ‎①学生自主画出文中对“刷子李” 黑衣黑裤的几处描写, 品读谈体会。‎ ‎②再读“刷子李” 刷浆时娴熟的动作描写和令人吃惊的白点的细节描写, 体 会人物在作家笔下简直神了,活了!‎ ‎(2) 一波三折的叙事, 引人入胜。‎ 导学: 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见识了“刷子李” 的技艺高超, 大家都信了吧! 文 中“刷子李” 的徒弟曹小三信吗? 他是一开始就信吗? 请大家看大屏幕(教师课 件 导 学 ) , 文 章 一 开 始 是——(半信半疑) ; 然后是——(相信) ; 接着发现白点就——(不相信了) ;‎ 最后发现那是一个洞——(深信不疑)。 这样写, 文章就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 果。‎ ‎(3) 采用对比手法, 烘托人物形象。‎ 导学: 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 的自信对比,‎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之情。‎ ‎2. 课件出示《泥人张》 供学生阅读, 进一步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归纳出写作方法, 然后阅读同类作品, 从而加深学生对 215‎ 这类描写人物的方法的感受,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体会作 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更好地为习作所用。‎ 五、 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 ‎1. 教师导学: 课前, 老师布置同学们观察一个技艺高超(或有某项专长) 的 人, 现在请你运用课文的写法, 具体地写出他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 (提示:‎ 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 ‎2. 学生练笔, 教师巡视。‎ ‎3. 交流、 点评。‎ 设计意图: 写是读的最终目 的, 通过前面的读突破了难点, 领悟了写法, 课 前又布置学生对某人的某个特点进行了观察, 也降低了写的难度。在学生练笔后,‎ 主要从学生能否运用课文的写法和平时积累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评价, 从而引 导学生掌握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的写作方法。‎ 六、 点面结合, 拓展延伸 ‎1. 把刚才的练笔改写成一篇写人的习作。‎ ‎2. 推荐阅读《俗世奇人》《快手刘》 等经典写人的小说。‎ ‎3. 教师出示献给“刷子李” 的一首诗, 全体齐读。‎ 你从茫茫人海中走来,‎ 朴实的如同你手中的刷子,‎ 一袭黑衣, 诠释了铮铮诺言,‎ 一手绝活, 演绎了永世精彩,‎ 一番教诲, 书写了人生传奇!‎ 于是, 我们明白了,‎ 享受平凡生活,‎ 可以演绎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 其一, 拓写成篇, 进一步训练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 方法。 其二, 使学生加深对这类人物的感受,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便于学生较全 面地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其三, 一首酣畅淋漓的诗歌结束全课, 概括人物 的独特魅力,彰显生活的真谛。‎ 215‎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刷子李》 教学设计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法,‎ 明确自学要求, 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 写作的兴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本课教学, 主要有以下两点启发。‎ ‎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 参照“阅读提示” 设计几个重 点问题, 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自主阅读学习。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行 朗读课文, 在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 围绕“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 作者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有哪些句子描写最精彩” 等问题交流讨论。 学生 在此过程中阅读、 发现、 欣赏、 咀嚼和感受。 这样,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阅读水平,积累了阅读经验。‎ ‎2. 目 标求简明, 过程求简要, 引导求简练。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把本课教 学定为两大板块: 聚焦文本内容, 从细节描写中感知“技艺高超”; 聚焦表达形 式,提炼写作方法,指导学生练笔。‎ 第五单元知识小结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诞(dàn)械(xiè)逆(nì)锲(qiè)‎ ‎(2)难写的字 辩:中间是“讠”,注意与“辨”相区别。‎ 215‎ 蟋:注意右上不要写成“采”。‎ 诞:右边是“延”,不要写成“廷”。‎ 械:注意右边是“戒”,不是“戎”。‎ ‎(4)多音字 与 钉 华 屏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洪亮盲人清脆单调加速齿轮 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真理 定理定律学说创立司空见惯 疑问洗澡学院机械教授逆时针 实验论文顺时针见解结论正确 转动测量善于事例见微知著 解答灵感领域机遇锲而不舍 ‎(2)近义词 弓缴~弓箭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洪亮~嘹亮 清脆~清亮单调~单一加速~加快 跳动~跳跃入神~入迷唯恐~担心 拒绝~谢绝丑恶~丑陋恐怖~恐惧 证实~证明和谐~和睦真理~真谛 研究~钻研敏锐~敏感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无独有偶~成双成对静止~停止 顺序~次序停留~保留憎恶~厌恶 高傲~骄傲失望~绝望难过~难受 普通~一般聪明~聪慧陌生~生疏 215‎ 讨论~商量调整~调理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3)反义词 专心致志➝心不在焉洪亮➝低沉清脆➝沉闷 单调➝复杂加速➝减速入神➝分神 拒绝➝答应丑恶➝美丽柔和➝强烈 真理➝谬论独立➝依赖诞生➝死亡 偶然➝必然敏锐➝迟缓司空见惯➝鲜为人知 无独有偶➝独一无二静止➝移动憎恶➝喜欢 高傲➝谦虚失望➝希望难过➝高兴 普通➝特殊聪明➝愚蠢陌生➝熟悉 没完没了➝戛然而止全神贯注➝东张西望 ‎(4)词语归类 ‎①ABB式词语:急匆匆 类似的词语:圆溜溜黑洞洞蓝幽幽蓝悠悠 响当当赤裸裸脏兮兮阴森森 ‎②ABAC式词语:摆来摆去 类似的词语:冷言冷语一心一意再三再四 一五一十自由自在人来人往毛手毛脚 ‎③描写动物叫声的词语:狗吠 类似的词语:鸡啼鸟鸣狼嚎牛哞虎啸 马嘶龙吟猿啼鹤唳乌啼鸦噪 ‎④含有反义词的成语:无独有偶 类似的词语:舍本逐末上下其手天罗地网 一张一弛古往今来一决雌雄出将入相 ‎⑤形容学习认真刻苦的成语:专心致志 类似的词语: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凿壁偷光 废寝忘食囊萤映雪悬梁刺股以一知万 ‎⑥量词 215‎ 一个老人一把小刀一层玻璃一个真理一个梦一本书 ‎⑦动词 发出声音引起注意跨渡大洋发现真理拍拍脑袋 ‎⑧修饰词 洪亮地响和谐的声音美丽的世界丑恶而恐怖的东西 司空见惯的现 象 反复的实验小小的蚯蚓偶然的机遇全神贯注地看书 鄙夷不屑的神 情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刚升起来的太阳比作车盖, 把正午的太阳比 作盘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同时间看到的太阳的形状特点。‎ ‎2.拟人句 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各种的虫在草丛中的鸣叫声看作人在唱不同 的歌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晚虫子鸣叫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 情。‎ ‎3.反问句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 并且能自动地 发出和谐的声音,表现了“我”对自己的猜想的肯定。‎ ‎4.精彩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话说明了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反问句变陈述句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①下面 的句子表达的意思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三、 考试热点 215‎ ‎1. 《文言文二则》一课,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翻译重点词句的形式考查。‎ ‎2. 《表里的生物》一课,常以判断的形式考查对文中的“我”的人物评价。‎ ‎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文中的三个具体的事例常以课内阅 读的形式考查。‎ ‎4.《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一课, 想象丰富独特, 常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考查对 未来上学方式的想象与展望。‎ ‎5. 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常以编写科幻故事的作文形式考查 习作水平。‎ 四、 “1+X” 阅读 推荐篇目: 李媒《奇想与发明》‎ 推荐理由: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概述文章要说明的问题: 任何 一次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发明的动机与灵感。 着重点出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与常 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往往能引燃发明者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接着举实例说明。‎ ‎“一次性成像照相机” “两轮传动脚踏车” “隐形眼镜” 的发明者都是在日常生 活中产生的创造灵感,抓住了机会,经过潜心研究而获得了发明成果的。 最后总结 全文: 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 。 并告诉人 们, 只要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即善于观察, 抓住契机就可以有 所发明、 有所创造。‎ 阅读方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内容浅显易懂,可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 进行对比阅读,从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观点、议论方法、文章结构等方 面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叙事方 法。‎ 215‎ 第六单元 ‎ 15 自 相 矛 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会认 2 个生字, 会写 4 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 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 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激 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215‎ 理解古文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读懂、读通古文,并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 说起寓言, 同学们并不陌生, 它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 告诉人们一 个深刻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观天, 亡羊补牢, 守株待兔……)‎ 看来, 同学们知道的寓言故事真不少。 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则文言文形式的寓言 故事。‎ ‎2.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3.谁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呢?‎ ‎4.教师小结:矛和盾分别是冷兵器时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确切地说,‎ 矛用来刺, 盾用来挡。 那么围绕着矛与盾, 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 读一读这则寓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 而义自见。” 这是我们 学习文言文的诀窍。‎ 设计意图:‎ 由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 引入课文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解 释题目的意思,为学生理解“自相矛盾”做铺垫。‎ 二、 读懂、 读通文言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划分朗读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誉之曰:“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 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 其 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带领学生对照所划分的朗读节奏,读文言文。‎ ‎3.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读课文。‎ 215‎ ‎4.小组读、个人读、自由读、全班齐读。‎ 三、 疏通大意。‎ ‎1.教师: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准确, 还要读懂。 接下来的学习中, 希 望同学们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学习文言文有什么方法?‎ ‎(1)结合注释;(2)联系上下文;(3)查字典;(4)反复朗读。‎ ‎3.学生小组合作了解文言文大意。‎ 出示:‎ 楚人: 楚国人。 鬻(yù) : 卖。 誉: 称赞, 这里有夸耀, 吹嘘的意思。 陷: 刺 破。利:锋利。‎ 以:用。弗:不。应:回答。‎ ‎4.这则文言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赞美自己的盾, 说: “我的盾很坚固,任何 武器都无法刺破。” 接着, 他又夸起了他的矛, 说:“我的矛很锋利, 没有什么东 西是它穿不透的。” 有的人问他: “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 会怎么样?” 那人 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交流理解古文的意思。‎ 四、 教师总结。‎ 这篇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 精读课文、 理解寓意。‎ ‎1. 楚国人是如何夸盾的?说说他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 215‎ 教师板书: 盾——坚, 物莫能陷, 并表演)‎ ‎2. 楚国人是如何夸矛的?说说他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矛——利, 于物无不陷,并表演)‎ 设计意图:‎ 让学生大胆想象楚国人的神态、 动作,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体会 楚国人的夸大其词。‎ ‎3. 楚国人被这么一问, 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想象这位楚国人的样子, 仅仅 是“弗能应” 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此时的窘态吗?‎ 楚国人哑口无言, 在场的人都笑了。 当然, 这个笑呀, 可不是认同的笑, 而 是怎样的笑呀?(嘲笑)‎ 那么请问, 大家在笑什么呢?‎ 设计意图:‎ 体会楚国人当时的窘态。‎ ‎4. 学生讲故事, 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讲讲这个故事。‎ ‎5. 总结道理。 (板书: 言过其实,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 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着边际、 自相矛盾, 就会使自己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所 以在说话时应多斟酌, 多注意不要自相矛盾, 这样才能避免尴尬的发生) 。 说说 学习收获。‎ ‎6. 读着文中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 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事……‎ 例如: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 “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 那就是我 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 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 惊奇地问: “什么?‎ 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自相矛盾的说法。‎ 三、 背诵小结。‎ ‎1.学生齐背诵。‎ ‎2.教师小结: 课文学到这儿, 我们不仅把这则寓言读通了, 弄懂了, 而且还 215‎ 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 虽然这则文言文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 但却向我们展示 了如此丰富的内涵,我们不得不佩服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之美。‎ ‎【板书设计】‎ ‎15 自 相 矛 盾 盾(坚) ——物莫能陷 矛(利) ——于物无不陷 道理: 不能言过其实, 自相矛盾, 否则不能自圆其说。 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 求是。‎ 215‎ ‎16 田 忌 赛 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会写8个词语。‎ ‎2.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法, 使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思维方法, 理解田忌取得胜利 的原因,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思维方法。‎ ‎3.理解赛马的过程,从中领会只有善于观察,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田忌取得胜利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 激趣法、质疑法、自主合作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215‎ 整体感知课文,并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讲清楚。‎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 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 当时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 有一名大将 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根据课题质疑:和谁赛?赛几场?怎么赛?赛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出示词语检查。‎ ‎2.快速浏览一下全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赛马的过程?‎ ‎3.再读课文,说说田忌赛了几场?怎样赛的?赛的结果怎样?‎ ‎4.引导学生把故事的经过说具体。(教师相机板书)‎ 田忌赛马的经过。 田忌先用(‎ ‎) 对齐威王的(‎ ‎) ,接着用 ‎(‎ ‎)对齐威王的(‎ ‎),最后用(‎ ‎)对齐威王的(‎ ‎) 。‎ 比赛结果是田忌(‎ ‎)。‎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故事的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说完整, 是这一单元的重点, 所 以,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故事说完整。‎ 三、 课堂总结。‎ 215‎ 田忌为什么能在比赛中获胜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总结了这一课,又为下节课做铺垫。‎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田忌赛马获胜的原因, 并抓住人物的神态、 语言、 心理, 品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巩固旧知, 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故事说完整的能力及为本节课的学习做 好铺垫。‎ 二、 理解田忌取得胜利的原因。‎ ‎1.顺势设问: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2.教师出示:脚力相差不多的马,只要安排好出场顺序,就可以获胜。‎ 板书:巧妙安排出场顺序这个计策谁想出来的?‎ 板书:孙膑献计 三、 学习“孙膑献计” 部分。‎ ‎1. 这么好的主意, 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 齐威王也想不到, 孙膑却想出来 了?(出示问题)‎ ‎2. 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想一想。 (出示: 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知己知彼)‎ 设计意图:‎ 通过读文,学生能体会到孙膑的聪明才干是田忌获胜的关键所在。‎ 四、 角色朗读, 品读人物。‎ ‎1.学习了这篇文章, 我们认识了 3 个历史人物。 现在你能不能结合课本中描 写人物的语言、神态的词语对他们进行评价?你觉得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 215‎ ‎2.齐威王作为齐国的一国之君, 在比赛中失败了, 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为齐威 王当一次军师,想出让齐威王再赢回来的对阵图?小组交流,画一画。‎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独特的见解。‎ ‎3.教师小结。‎ 从以上的探索中, 我们知道除了文中所描述的比赛的那种对阵形势以外, 其 他的对阵顺序田忌都不能取胜, 孙膑当场就做出这种选择, 真不愧是一位足智多 谋的军事家。‎ 五、 总结。‎ ‎1.两千年前的这个故事一定给了你很大的启发,说一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2.(出示课件)总结: 以后我们遇到什么事, 都要善于观察, 善于分析, 调整 思路,扬长避短,敢于打破常规,认真思考,抓住要害。‎ ‎3.像这样以弱胜强的例子,历史上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既总结了本课内容, 懂得了道理, 又引导学生拓展到了课外, 课内与课外很 好地结合起来。‎ ‎【板书设计】‎ ‎16 田 忌 赛 马 巧妙安排出场顺序 比赛获胜 孙膑: 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足智多谋。‎ 215‎ ‎17 跳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215‎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由读, 抓重点词句分析等方法, 让学生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到桅 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及孩子得救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明白遇事应 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学习方法】‎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感悟。‎ ‎【教学重点】‎ ‎1.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把故事讲完整。‎ ‎2.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的原因以及船长的冷静和机智。‎ ‎【教学难点】‎ 了解孩子、 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事件发展中的不同表现, 理解船长让孩子跳水 是最佳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把故事讲完整。‎ ‎2.初步体会猴子的调皮、放肆、顽劣。‎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课题质疑。‎ ‎1. 同学们, 你们喜欢看跳水吗?这是一项体育项目, 在各种赛事上,我国的 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 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15‎ ‎2.(出示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我们一 起来看课文。‎ ‎3.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 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 如《战争与和平》‎ ‎《复活》等等。‎ 二、 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的人物,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 猴子逗孩子, 孩子追猴子, 发生了危险, 船长让孩子 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4.学生填写第88页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在理解了文章的字词后, 引导学生按起因、 发展、 高潮和结局的顺序讲这个 故事,单元重点在这一环节得以体现。‎ 三、 体会猴子的放肆。‎ ‎1.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猴子非常放 肆?‎ ‎2.品读描写猴子的句子。‎ ‎(1) 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因为猴子模仿人的动作, 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来, 用牙齿咬, 用爪子撕。 撕得更凶了) 。‎ ‎(2)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猴子有什么特点?‎ ‎(顽劣、气人、放肆)‎ ‎3.总结: 这只猴子太放肆了, 它挑逗孩子, 因为有了猴子的挑逗, 孩子才一 215‎ 步步爬到了桅杆的顶端,那么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呢?我们下节课再讲。‎ ‎【板书设计】‎ ‎17 跳 水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孩子跳水——水手 们救孩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孩子、 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体会船长处理问 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文学大师列夫· 托尔斯泰的《跳水》, 通过初读课文,‎ 我们知道文中先后出现了哪些角色?(板书:水手猴子孩子 船长)‎ ‎2.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些角色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水手逗猴子, 猴子逗孩子, 孩子追猴子,孩子遇险,孩子得救。‎ 二、 品读“险” 。 (自读课文 2—4 自然段)‎ ‎(一) 课件出示思考题。‎ ‎1.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 (1) 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 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 在班上汇报交流。‎ ‎(二)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 水手逗猴子, 猴子逗孩子, 那么孩子有什么表现呢?‎ ‎2. 孩子的表现: 孩子哭笑不得→孩子气得脸都红了→孩子气极了。‎ ‎(1) (猴子逗孩子, 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 孩子“哭笑不得”, 很尴尬)“哭 笑不得” 是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 由于猴子 215‎ 摘下孩子的帽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 使孩子受到了羞辱, 但他又拿猴子没办法,‎ 只能哭笑不得)‎ ‎(2) 引导: 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 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 此刻, 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 也太丢面子了。 我一定要追上 这只可恶的猴子, 夺回帽子, 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很生气, 于是爬上桅杆上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3) 引导: 体会孩子“气极了” 的心情, 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 因。‎ ‎3.水手们三笑。‎ 小结: 一笑猴放肆, 二笑孩尴尬, 三笑孩生气, 这样推波助澜使孩子身陷险 境。‎ ‎(三)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1.出示句子。‎ ‎(1)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抓住“吓呆” 一词, 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过许 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的情景(太危险的情景)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只知道傻站 着, 更深入感悟孩子处境的危险(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从水手们的表情“全 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可以看出。‎ ‎(2) 孩子只要一失足, 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 帽子, 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 他就会跌到甲板上, 摔得粉碎。 退一步讲, 即使不失足, 也 难以回转身来, 桅杆太高、 太险) 从文中“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 也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等词句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处 境十分危险。‎ ‎2.(1) 引导: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 千钧一 发、危在旦夕……)‎ ‎(2) 教师指导朗读: 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 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215‎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调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 三、 品读“跳” 。‎ ‎1. “正在这时候” 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 发的紧急关头, 这句话是个过渡句, 上文讲孩子处境危险, 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 处理)‎ ‎2. 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 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自读课文的最 后两个自然段, 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的。 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 想 一想: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向海里跳?‎ ‎(这时, 救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跳水了, 孩子难以回转身来, 摔下来就没有 命了。船长担心孩子,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 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 你会怎样做呢?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让学生各 抒己见)(让水手撑开海绵垫或床上被褥在下面接着, 找直升飞机, 让水手爬上桅 杆救孩子……可是时间不等人,孩子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4. 想一想: 在那个危急的时刻, 为什么船长的办法是最好的?这是一位什么 样的船长?(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5.此时此刻, 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你为了一顶帽子, 差点儿失足跌 到甲板上, 这不是勇敢, 而是莽撞) (你想过没有, 万一失足, 你会给亲人、 朋友 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 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今后做事 一定要想想后果……)‎ 四、 总结全文。‎ ‎1.“跳水”这篇文章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课文给予人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作者本意是赞扬船长在紧急关头沉着镇 定、 机智果断的品质; 还可以从孩子过于生气激动而失去冷静, 因而陷入险境的 角度受到启发: 遇事要冷静; 读者还可以从水手们的起哄促使孩子陷入险境中得 到启发:开玩笑要有分寸,不要太过分。‎ ‎2.教师总结: 枪口下的跳水, 是应对几乎无计可施的生命险情时一个父亲的 机智果断、 沉着冷静的体现。 船长的选择源自他丰富的经验、 超人的智慧以及对 孩子深切的爱, 让我们深刻地去理解父爱吧!另外, 我们应该明白生命对于我们 215‎ 只有一次, 无论做什么事情, 我们都要注意安全, 考虑后果, 危急时刻要沉着冷 静,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 ‎【板书设计】‎ ‎17 跳 水 水手戏猴(起因)‎ 猴子逗孩(发展)‎ 孩子追猴、 横木遇险(高潮)‎ 跳水得救(结果)‎ 215‎ 习作: 神奇的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根据情境编故事, 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过程与方法:‎ 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险的兴趣, 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把探险的经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包括关于热带雨林的知识、沙漠的知识、‎ 团队探险的知识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把探险的过程想象具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诱发探险欲望。‎ 同学们, 每个人内心深处, 都有一个探险的梦。 这节课, 老师就和大家一起 圆这个梦——进行一次模拟探险。‎ 设计意图:‎ 215‎ 由学生心中的探险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了解习作的要求。‎ ‎1. 学生读第 89 页的习作要求,说说这次习作的要求。‎ ‎2. 学生汇报这次的习作要求。‎ 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把遇到的困境、 求生的方法写具体, 如果能把心情的 变化写出来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 了解这次的习作要求,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 想象探险的经历。 (小组交流)‎ ‎1.学生选择最愿意合作的伙伴,组成探险队。‎ ‎(教师提示:在探险过程中,老师会参与其中的一队)‎ ‎2.场景:茫茫沙漠、热带雨林、海中荒岛……‎ ‎3.装备:选择恰当的探险工具。‎ ‎(1) 探险, 必须要带上一些必备的工具。 请各个探险小队想一想, 你们准备 带哪些工具去呢?为什么带这些工具?‎ ‎(2)每队确定自己认为最需要的三件工具。‎ 预设:‎ 第一件东西是烟幕弹。遇到野兽袭击时,迷惑它们以掩护自己逃跑。‎ 第二件东西是指南针。 因为在森林里, 如果迷失了方向可以利用指南针来指 引道路。‎ 第三件是压缩食品。 方便携带且可以充饥, 而且能量足(师纠正: 是热量足) 。‎ ‎4.再想象可能遇到的险情,并说明求生的方法。‎ 我们准备带麻醉枪。遇到猛兽可以麻醉他们,使自己得以脱身。‎ ‎5.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始探险之旅。‎ ‎6.提示习作方法:记录探险片段——记录难忘时光——最难忘的一个片段。‎ 友情提醒:‎ A.你的经历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吗?‎ B.探险队员们相互合作齐心协力了吗?‎ 215‎ C.你所带的探险工具都派上用场了吗?‎ 设计意图:‎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冒险、 探险、 历险, 无疑是其生命成长历程中 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求。 这种无中生有的虚拟情境, 无疑对满足学生强烈的冒险 欲望提供了极佳的机遇。‎ 四、 例文指导, 巩固提升。‎ 探 险 之 旅 美丽的森林永远是那么的迷人, 里面永远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 怀着对大自 然的憧憬和对丛林历险的向往, 我们一家人决定到那美丽的森林去开始奇妙的探 险之旅。‎ 开始的几天, 探险充满了欢乐, 野外的空气清新, 风景优美, 各种各样的植 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但是,到了第四天,因为所带的饮用水不够,‎ 所以我们只能去小溪边打水,因为丛林太大,我和妹妹在打水的途中迷路了。‎ 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糟糕的事情, 不巧的是手机还没有信号。 我焦急地对 着周围的树大喊大叫, 可是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回音。 我开始想到一些在电影里出 现的怪物和那些恐怖的画面。 不过, 很快, 我提醒自己不要再胡思乱想了, 那些 根本不存在, 我要坚强起来, 我要镇定起来, 找到大路。 我开始仔细回想在网上 查找到的资料: 只要找到小溪, 沿着溪水就可以找到大路。 我现在要先确定方向。‎ 我把一根火柴大小的木棍立在地上, 再把手表放在地面上, 让表的短针与木棒重 合, 六点钟方向就是北方。 走了一阵又一阵, 一路上, 我和妹妹走走停停, 妹妹 问我会不会再也见不到疼爱我们的爸爸妈妈了, 我连忙安慰妹妹说我们很快就会 找到大路的。 虽然那样说, 但是我的心里还是有些害怕。 森林空气潮湿, 我们走 了许久, 天渐渐暗了下来。 寒意袭来, 我俩不得不生火取暖了, 爸爸妈妈看见火 光,也就发现了我们。‎ 通过这次经历, 我学会了在险境中要保持镇定, 我战胜了自己, 最终带着妹 妹脱离了险境。‎ 设计意图:‎ 结合例文,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以达到巩固要点的目的。‎ 215‎ 五、 动笔记录, 描述探险之旅。‎ ‎1.激发写作兴趣: 虽然这次探险是虚拟的, 但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经历对 大家来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如果我们将它记录下来, 那么当我们回首往事 的时候, 将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下面, 就请同学们拿起笔, 记下探险过程中那难 忘的场景吧。‎ ‎2.学生习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生修改作文; 培养学生的探险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出示优秀作文。‎ ‎1. 说说这次作文的习作要求。‎ ‎2. 教师读优秀作文, 说说其优点,为什么会吸引人。‎ 二、 出示有问题的作文。‎ ‎1. 教师读作文, 说说该如何修改。‎ ‎2. 教师指导: 探险工具用得怎样?险境中如何求生?‎ 三、 小组修改作文。‎ 四、 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板书设计】‎ 神奇的探险之旅 遇到的困境 探险工具的使用 求生的方法 215‎ 语 文 园 地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215‎ ‎1.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2. 了解古代与现在词语意思的统一。‎ ‎3. 抓住文章中描写时间的句子,体会其对文章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4. 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5. 积累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 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时间的描写对文章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2.了解古代与现在词语意思的统一。‎ ‎3.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4.积累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 体会时间的描写对文章起到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平台。‎ ‎1.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田忌赛马, 孙膑是如何制定计策的?从中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 《跳水》 一文中船长采用了什么方法救孩子?可见船长镇定果敢, 机智过 人。‎ 设计意图:‎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体会文章中人物不同的思维过程。‎ 二、 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15‎ ‎1.学生首先读读这些词语。‎ 吾盾之坚 ‎.‎ 坚 ‎.‎ 固 弗能应 ‎.‎ 应 ‎.‎ 答 道 ‎.‎ 旁李 道 ‎.‎ 路溺而不返 ‎.‎ 返 ‎.‎ 回 冀复 ‎.‎ 得兔重复 ‎.‎ 守 ‎.‎ 株待兔守 215‎ ‎.‎ 候 ‎2.学生再读,说说有什么发现。‎ 现代文中的这些字和古文中的这些字的意思一样。‎ 设计意图:‎ 古今对照,让学生了解古今意义的统一。‎ ‎(二)读一读, 注意加点的部分, 说一说自己类似的体验, 再选择一种体验写 一写。‎ ‎1.学生读读这两段话,从加点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2.第一段中的句子是说时间漫长: 四十秒钟(时间很短暂) , 但大家已经觉得 很长了,体现了当时形势的危急,人们心情的急切。‎ ‎3. 第二段中的句子是说时间流渐之快: 几十年, 几百年, 几千年(说明时间 很长),但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4.小组交流: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设计意图:‎ 学生对时间有不同的体会,表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三)具体说说叶圣陶为什么这样修改作文。‎ ‎1.叶圣陶简介: 中国作家、 教育家、 出版家, 社会活动家, 为我国的教育事 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2.作文修改主要抓住下面几个方面:‎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3)把长句改成短句。‎ ‎(4)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3.今天我们学习了修改作文的方法, 以后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修改我 们自己的作文了。‎ 215‎ 设计意图:‎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 日积月 累。‎ ‎1.先读一读,正音。‎ ‎2.学生交流这些短语的大致意思。‎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豆蔻花在开放的时候,非常的丰满,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5 岁的女子行及笄之礼, 表示成年; 20 岁的男子行弱冠之礼, 表示成人; 30‎ 岁时,能立身处世;40 岁时, 可以免于迷惑; 60 岁时, 人进入花甲之年; 能活到 ‎70 岁, 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100 岁, 是期颐, 人到了 100 岁就需要保养、 修养身 体了。‎ ‎4.学生再次互相交流。‎ ‎5.学生再读,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 学生积累有关文学常识的句子,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一)交流平台: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二)词句段运用。‎ 古今意思的统一;对时间的不同表达;修改作文的方法。‎ ‎(三)日积月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 设计说明:‎ 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 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 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课文从“我” 的所见所感入手, 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 具, 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 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 最后 说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相关链接:‎ ‎1. 马克· 吐温: 美国作家, 原名萨缪尔?克里斯曼。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镀金时代》《王子与贫儿》《哈里贝利·芬历险记》等。‎ 215‎ ‎2. 威尼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 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 周围被海洋环绕,‎ 由118个岛屿组成, 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 有“水城” 、 “百岛城”‎ 之称。 全城有 117 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 靠 400 多座桥梁把他们连结起来。 威 尼斯风光秀美, 古迹甚多, 有 120 座哥特式、 文艺复兴式、 巴罗克式大教堂, 120‎ 座钟楼, 64 座修道院, 40 座宫殿, 是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 威尼斯城热闹非凡,‎ 但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 也不见红绿交通灯, 小艇就是“公共汽车” 。 威尼斯 的小艇威尼斯水城同样闻名于世。‎ 教学目标:‎ ‎1. 认识 6 个生字, 会写 10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能联系上下文理 解词语的意思。‎ ‎2.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6 自然段, 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 领会抓住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 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表达方法。‎ ‎4. 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 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 感受 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教学重点:‎ ‎1、 了解小艇与人们生活以及威尼斯的关系。‎ ‎2、 领会作者抓住特点把人们的活动同景物、 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威尼斯水城优美图片、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视频 教学方法:‎ 运用直观语言, 借助多媒体, 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理解课文内容。 由于威尼 斯是一座水上城市, 河道即是马路。 学生缺乏这些实际生活体验, 在理解课文内 容上有难度, 体味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更难了。 教学时, 先让学生紧扣课题 质疑, 梳理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接着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资料, 教师适时适度 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简要介绍威尼斯是一座“水城” 、“百岛城” 、“桥城”‎ 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 同时给学生展示威尼斯水城的图片,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 性认识, 通过与一般城市、 马路、 汽车的比较, 展开合理的想像。 以便更好地理 215‎ 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预习探究 ‎1、 板书课题 ‎2、 质疑、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梳理: 威尼斯在哪里? 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小 艇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小艇?‎ ‎3、 交流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 ‎4、 教师补充用课件做成的“威尼斯水城” 的美丽图片、 让学生说说发现了 什么?‎ ‎5、 教师小结:‎ 在意大利北部的亚德里亚海滨, 蔚蓝色的海水中散布着一百多个小岛, 勤劳 勇敢的威尼斯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些小岛上营建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 家园, 整座城市内 107 条水道纵横交叉, 117 座桥梁横跨水道, 连接着 108 个小 岛。 因此, 威尼斯水城有“千桥之城” “水上城市” 之称。 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 水城同样闻名于世。‎ ‎(“学贵有疑” , 提出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方法, 而且学生自己提出 问题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有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交流资料、 教师补充图片简介 威尼斯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是让学生感受威尼斯的美, 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 下基础)‎ ‎6、 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并说说你对威尼斯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二、 合作交流 ‎1、 交流读懂的词语 ‎2、 交流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3、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教师小结: 同学们很会学习、 自己读懂了这么多的内容。 下面让我们一同走 进课文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感受威尼斯小艇的独特魅力。‎ ‎(这样设计的目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又理清了作者的思路。 便于下一步有 215‎ 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三、 品读体验 ‎(一) 、 自由读课文的二、 三两自然段(解决课前提出的小艇的样子这一问 题)‎ ‎1. 课件出示描写小艇样子的段落。‎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 又窄又深, 有点像独木舟。 船头和船艄向 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 小艇有哪些特点? (长、 窄、 深, 两头翘起, 轻巧灵活。 )‎ ‎(教师出示对比句)‎ a、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 又窄又深, 有点像独木舟。 船头和船艄 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b、 威尼斯的小艇很长, 又窄又深, 船头和船尾有点翘, 行动轻快灵活。‎ 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 再和同桌讨论讨论, 然后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运用了三个比喻句来写小艇的样子。 第一句写制作比较讲究, 长、 窄、 深, 联 想到“有点像独木舟”; 第二句写小艇的形状, “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 ; 第三句 写小艇的行动, “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 轻快灵活。 对小艇由静到动地描写生动、‎ 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 课件出示小艇, 齐读课文。‎ 师: 作者之所以能写得那么具体、 真切, 是与作者长期细致的有顺序、 抓 特点的观察分不开的,我们写作文时也注意仔细观察,动静结合进行描写。‎ ‎(设计目的是先让学生读句子, 读懂小艇的特点, 同时了解作者巧用比喻描 写事物的方法。 再课件展示小艇的样子, 这样学生不仅从语言描述中感受到小艇 的美, 更从直观上认识到小艇的独特与美丽。 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加深了对课 文的理解。)‎ ‎2. 过渡: 坐在这样的小艇里, 你会有什么感受, 你想做什么呢? (聊天,‎ 拍照,看风景……)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 、 学生交流感受:‎ 太美了, 景色很独特, 令人陶醉 215‎ ‎(2) 、 师: 坐着小艇游览水城, 真是有看不完的美景, 说不完的情趣啊! 带 着这美好的感觉我们一起把第 3 小节读一遍。‎ 学生齐读。‎ 教师小结过渡: 多么诗情画意啊,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坐在小艇里。‎ 这么美的小艇若没有船夫,再美的小艇也发挥不了作用,读描写船夫的文字。‎ ‎(让学生谈感受主要是为把书读好做准备的。 因为当学生能有感情朗读文章 的时候,他也就理解课文,并且能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深化理解。)‎ ‎(二) 、 第四自然段 ‎1、 看这里的船夫怎么样?请同学们把第4小节读一读。‎ ‎2、 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在哪里呢? 指名说, 互相补充。‎ ‎3、 船夫的驾船绝技真是令人叹服啊! 假如我就是驾驶小艇的船夫, 你们 夸我,该怎么说呢?‎ 学生用第二人称夸船夫的驾驶技术。‎ 也可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现场直播威尼斯小艇的船夫是如何驾驶小艇的。‎ ‎4、学生先自己练习说,再同位相互说,最后指名说。‎ ‎(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又不知不觉的把课文 背诵下来了。把机械记忆巧妙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 教师过渡;坐在这样的船夫驾驶的小艇里一定是件幸福的事,看谁来了 ‎(三)、默读五、六自然 ‎1、他们乘着小艇去做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第5、6 小节。‎ ‎2、 课文中讲了哪些人乘船去干什么?‎ ‎3、仅仅是这些人用小艇吗?,还会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 ‎(教师、 邮递员、 医生、 学生、 工人……)‎ ‎(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同时体会小艇的重要性。 这样就解决了学生课前提出的 关于小艇作用的问题)‎ 小结过渡: 看来, 在威尼斯, 人们的生活、 学习、 工作都离不开小艇。 这是 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的独特的风情, 是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 更 加美丽。‎ 215‎ ‎4、 白天, 人们乘坐着小艇去忙着做各自的事, 那么夜晚呢? 请同学读第 6‎ 小节。‎ ‎5、 这时的威尼斯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指名回答(很美、 很静) , 你是怎 么体会出来的?‎ 学生答:高大的石头建筑、古老的桥梁、大大小小的船只,沉沉地入睡了 ‎6、 高大的石头建筑、 古老的桥梁、 大大小小的船只, 在柔柔的月 光下静 了下来, 是一下子静下来的么?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再读这一段, 回答, 抓 住“渐渐沉寂”、“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沉沉地入睡了” 来体会 ‎“静寂笼罩这座水上城市, 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 这 一句写的多美,多亲切呀!‎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回答, 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7、 “……又沉沉地入睡了。 ” 从“又” 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回 答, “又” 说明威尼斯每天都如此, 当小艇行驶在水面上时, 威尼斯就热闹无比;‎ 当小艇停泊后,威尼斯就沉沉地入睡了。)‎ ‎8、 当小艇行驶时, 威尼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当小艇停泊后, 寂静围绕 着威尼斯入睡,这些情景的产生都与什么有关?(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小艇、‎ 从威尼斯的人们、还有威尼斯特殊的地理环境来回答)‎ 师: 威尼斯的动, 威尼斯的静, 都充满着情趣, 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 古 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美。作者写威尼斯的动态美是抓住(人们的活动)来写的,‎ 写威尼斯的静态美是通过(生齐: 景物)来描写的, 这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生 齐:对比),展现出了威尼斯独有的风情。‎ ‎10、 指导朗读: 威尼斯是由喧闹转入寂静, 在读的时候也应该体现出这种变 化。指名读,配乐朗诵。齐读。‎ ‎(通过引导学生弄得文章一动一静的对比描写, 感受文章语言美、 威尼斯的 景物美。并通过配乐朗读来深化。同时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小结: 威尼斯是美丽的, 小艇更是奇丽的。 它是威尼斯一道独有的风景,‎ 威尼斯也正是因为有了小艇才拥有了那些迷人的风情。‎ ‎(明白作者为什么写小艇这一问题)‎ 215‎ 四、 巩固延伸 ‎1、 让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一起来欣赏威尼斯的小艇的独特风情, (课件展 示)。‎ ‎(优美的画面、 悦耳的音乐、 加上生动的解说词, 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威 尼斯及小艇的特有魅力。深化了对全文的理解。)‎ ‎2、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威尼斯的小艇你最想用哪个词?(生说生板书)‎ ‎(这样检查了学生对威尼斯小艇的认识,真正理解了全文)‎ ‎3、再一次齐读课题,师说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课前让学生提出问题,现在回顾一下。看学生是否都解决了)‎ ‎4、 课件展示《威尼斯之夜》 , 体会它的写法。 并与《威尼斯的小艇》 比较。‎ ‎5、 小练笔: 用一段话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 要写出特点。‎ ‎(设计这个小练笔, 目的在于迁移内化本课的写作方法, 体现由读到写的训 练)‎ 板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 重要、 忙碌、 快乐 可爱、 舒适、 奇特 ‎……‎ ‎(设计意图: 我的板书实际上不是固定的, 是由学生来完成的, 是教师要求 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小艇时, 让学生即兴完成的。 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又升华了学生对威尼斯小艇的感情。)‎ 教学反思 借助“多媒体” 启发学生想象。 威尼斯, 这个异国他乡的地理风貌, 对学生 来说是十分陌生的。 完全有必要先对威尼斯的奇特风光, 诸如河道、 古建筑、 桥 梁、 小艇、 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伊始, 让学生通过录像“游 览” 一下威尼斯水城,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为课文提 供信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15‎ 215‎ ‎19 牧场之国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 理解、 欣赏、 评价 的能力。 而这种“感受、 理解、 欣赏、 评价的能力” 只有通过深入地阅读体验才 能获得。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引导学生体会表情 达意的重点词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 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 积累语言。 通过有感情地、 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 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要求:‎ ‎1 . 认识 8 个生字。‎ ‎2 .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 . 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教学重点. 难点:‎ ‎1 . 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 进一步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 ‎2 . 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 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 丰富语言积累。‎ 215‎ ‎3 . 明白课文四次写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小组交流预习收获, 课件出示预习学案, 重点交流第 4 项和第 6 项 预习学案:‎ ‎1. 查阅资料, 了解荷兰 ‎2. 学习 8 个生字, 两个多音字, 在文中划出词语, 读熟。‎ ‎3. 读通课文(二至三遍), 说说荷兰的牧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 读透课文(三至四遍), 体会: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在文中出现四次,‎ 每次是指什么?‎ ‎5. 理解: 仪态端庄 镶嵌 悠然自得 这 三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6. 夜晚的牧场与白天有什么不同?‎ 一、 导入新课 师: 刚才同学们交流的很认真, 马上就要上课了, 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放松 一下(播放荷兰运河、风车、牧场等几组图片)‎ 上课!‎ 同学们, 观看图片时有什么感受? 这是哪里? 你对荷兰有哪些了解?‎ 的确, 荷兰不仅是水之国, 花之国, 还是牧场之国。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这个 可爱的国家——荷兰,去领略牧场的田园风光。 齐读课题——牧场之国 下面, 老师先来了解大家对词语和课文的预习情况 二、 检查预习, 了解学情 ‎1. 检查词语的认读: (出示词语课件) 抽查一个小组同学, 每人只读一个词,‎ 然后全班齐读。‎ 理解词语: 仪态端庄 镶嵌 悠然自得 ‎2. 检查课文的朗读: 抽查小组 1 号同学, 每人一段 ‎3. 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问: 牧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师: 看来, 大家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咱们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 以学定教, 重点突出 ‎——抓住“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条主线, 切入教学 215‎ ‎1. (出示课件):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文中出现了四次, 每次具体指什 么?请默读第二自然段, 看看在这段中介绍了怎样的荷兰? 画出相关的句子。(教 师巡视指导)‎ ‎2. 生读出相关句子(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师: 这里的牧场是怎样的? 概括它的特点:‎ 板书: 花牛成群 师引: 是呀, 成群的花牛就像一个大家庭, 牧场就是它们快乐的家园。(点 击课件, 出示: 快乐家园) 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又和谐的田园牧场风光吧! 齐 读这一段 总结学法:‎ 同学们, 刚才在理解这一段时, 是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的?‎ ‎(出示课件):‎ ‎1. 抓住“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个中心, 句默读这一段, 画出相关句子;‎ ‎2. 想一想这几句话是写了牧场上的什么?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的特点;‎ ‎3. 最后有感情的读一读。‎ ‎3. 用同样方法自主学习第 3、 和第 4 自然段 ‎4. 师生互动交流这两段的理解和感受 生汇报, 师板书: 骏马飞驰 羊群悠然 ‎5.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两段 总结, 引导想象:‎ 同学们, 广阔的草原, 无垠无际, 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草原是牛儿的乐 园, 是马儿的王国, 是羊儿的天堂……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 白天的牧场 上, 除了作者描写的这些, 还有哪些景象让人陶醉? (轻声播放《美丽的草原我 的家》笛子曲):花牛……有的在……有的在……它们饿了就啃上几口嫩草,渴 了就到运河边上喝水,高兴时还会撒撒欢儿;骏马……;山羊……;牧场上空,‎ 蓝天、 白云、 转动着的风车……这是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是一种和谐之美。)‎ 板书: 白天 和谐之美 215‎ ‎6. 学习最后一段 问: 夜晚的牧场是什么样的? 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 夜晚 一片安静 引导理解: 如果说白天的牧场是一种和谐之美, 那么, 夜晚的牧场就是一种 ‎——‎ 板书: 静谧之美 ‎7. 指导朗读: 有谁能忍心打破这种宁静之美呢? 让我们轻声的、 缓慢的走进 这傍晚的牧场 ——齐读 四、 拓展延伸, 领悟写法特点 过渡:‎ 同学们, 作者以生动的语言, 清晰的结构, 把我们带进了美丽的牧场之 国,让我们领略了牧场的田园风光,这种写景的方法我们应该学习。‎ 出示课件:‎ 学生默读课文, 领悟文章写法:‎ ‎1. 总结写法特点:‎ 特点一, 第一段开门见山, 直入主体, 总领下文。 齐读 特点二: 中心句重复出现, 贯穿全文, 突出强调了牧场的特点。 既是对本段 内容的总结,同时又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一、 领悟结构特点 ‎1. 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 起到什么作用?‎ ‎2.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在每段中起什么作用?‎ 二、 领悟语言特点:‎ 文中哪些语句你最喜欢? 说说为什么?‎ 语言上的特点是: 充分想象, 恰当的运用比喻、 拟人手法, 使语言生动鲜活。‎ ‎2. (出示课件) 积累句子:‎ ‎1. 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 有时站立不动, 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牛犊的模样像 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2. 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 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215‎ ‎3. 黑色的猪群, 不停地呼噜着, 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 成千上万的小鸡, 成 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 的王国。‎ 五、 布置作业 模仿本课的写法, 介绍一处自己观赏过的景点,‎ 如: 美丽的苍源河 巍巍苍山 ‎……‎ 出示课件:‎ 仿写练习:‎ 美丽的苍源河 第一段: 开门见山点出主体, 总领下文 第二段: 河水 第三段: 两岸花草树木 第四段: 彩虹桥 (夜晚的景色)‎ 以“这就是美丽的苍源河” 为中心, 重复出现在每段中, 贯穿全文。‎ 板书设计:‎ 花牛成群 白天 骏马飞驰 和谐之美 ‎22. 牧场之国 山羊悠然 夜晚 一片寂静 静谧之美 教学反思 抓住:“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个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展开对课文的理解:‎ 从感受牧场上的景物特点,到领悟文章的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荷 兰的牧场, 动物们自由、 快乐、 满足, 以及蓝天白云、 牧场牛羊、 运河碧水构成 的大自然的和谐之美;领悟作者围绕中心句描写白天和夜晚的牧场的不同风景。‎ 通过拓展教学,指导仿写练习,实现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 215‎ ‎20 金字塔 设计说明 ‎《金字塔》一文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 语言平实流畅, 描写细致。 介绍了埃 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 写出了外观宏伟、 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 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借物写人,‎ 借“金字塔”建筑,讴歌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以及勤劳。两篇课文在结构、‎ 内容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内容互相印证。‎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文中的“译、 愧” 等 12 个生字, 读准字音, 理解字义。‎ ‎2. 指导学生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理清文章脉络。‎ ‎3.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初步体会金字塔 的雄伟与神秘,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 了解两篇课文介绍金字塔的不同方式, 发现两篇课文中相互印证的内容。‎ ‎5. 搜集资料,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 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 和智慧;了解两篇课文介绍金字塔的不同方式,发现两篇课文相互印证的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 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 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 教学过程 一、 师生谈话, 导入课题。‎ ‎1. 谈话激趣:‎ 215‎ ‎(1) 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巴比伦、 中国)‎ ‎(2)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 说到中国,‎ 你会想到哪些古建筑? (万里长城、 故宫布达拉宫、 颐和园、 秦始皇陵、 赵州桥、‎ 黄鹤楼、岳阳楼……)‎ ‎(3) 说到埃及, 你又会想到什么? (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4) 展示资料: 老师曾经让同学们课下收集有古关埃及和金字塔的图文资 料,谁来展示一下你收集的资料。(利用投影展示多个同学收集的资料。)‎ ‎2. 导入课题。 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让我们和作者穆青一起走进 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板书课题:金字塔)‎ 穆青(1921---2003) , 当代著名新闻记者。‎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 初读, 解决字词。‎ ‎1. 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 扫除字词障碍。‎ ‎2. 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3. 指名读词语, 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三、 再读课文, 深入探究。‎ ‎(一) 学习《金字塔夕照》‎ ‎1. (板书: 金字塔夕照)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圈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 小组交流, 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 文章采用描写式开头的写法, 通过把对金字塔壮丽景色的描绘来作为 文章的开头,用形象的描绘推出说明对象,给读者以形象、具体的感受。‎ 在金色的夕阳下, ……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这些文字调动了 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又因循着语言固有的意思和想象的功能, 是语言艺术与视觉 艺术交融渗透的产物。通过这些极具色彩的景色描写,使得文章信息含量巨大,‎ 加上光与影的刻画更细致入微, 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 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 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板书:开阔而雄浑的画卷)‎ 215‎ ‎(2) 文章对意境的描绘十分出色。 文章意境之美, 可以说是得益于其对音 乐、 美术、 摄影等的借鉴上。 作者十分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的、 局部性的特色,‎ 并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 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 例如: 在金色的夕阳下, 金 色的田野, 金色的沙漠, 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 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 简 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这些文字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通过这些极具色彩的 景色描写, 使得文章信息含量巨大, 加上光与影的刻画更细致入微, 给人呈现一 种立体画面感。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3) 接着作者又写在金字塔边看到的情景及自己的感受。‎ 从少小时候起, 我就听说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 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 如今, 当我来到金字塔下, 望着这人间的奇迹, 更经不住思绪激荡。 我不知道 “金 字塔” 这个译名中的“金”, 最早是怎么到来的, 究竟出于象形, 还是会意? 无 论哪一种考虑,我认为都是绝妙的。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金”的汉字;‎ 说它会意, 几千年来, 在人们的心目中, 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 人类劳 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①作者运用浓重笔墨描述自己的感受, 歌颂了人类伟大的创造。‎ ‎②这些形象的描绘, 描绘出金字塔的神秘和绝美, 十分形象、 具体。 就这样,‎ 作者层层展开,带领着读者一起欣赏它的外部形象——多像一个“金”的汉字,‎ 感受几千年来金字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 人类劳动 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板书:比金子还贵重)‎ ‎(4) 最后, 作者通过金字塔自身的鲜明对照, 抒发了对金字塔夕阳无限好 令人陶醉的情怀, 饱含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 同时又 有作者眼见的现实写照,流露出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板书:怀古的幽思)‎ 那一片迷人的金色, 简直把你融化进一个神奇的境界, 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 引起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4. 教师小结: 《金字塔夕照》 既是一篇典型的“风貌通讯”, 又是一篇独具匠 心、 极具意境之美的散文。 在作者流畅又饱含韵味的文笔下, 展现出了一幅幅金 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描述厚重文化遗产,歌颂人类伟大创造。‎ ‎5.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15‎ ‎(二) 学习《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 (板书: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借助课文旁边的批注读 懂课文,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 小组交流, 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教师相机引导交流:‎ ‎(1) 从金字塔的重量、 体积、 底面积了解到金字塔的庞大。‎ 塔的重量: 约 600 万吨 塔的体积: 约 260 万立方米 塔基面积: 约 5. 3 万平方米 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用具体数字进行说明, 准确地说明了金字塔重 量大、体积大、底面积大的特点。‎ 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通过具体数字使人感受到修筑工程的浩大、 艰 巨, 其规模的巨大而令人惊叹。 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板书:工程 的浩大、艰巨,其规模的巨大)‎ ‎(2) 建造金字塔过程中的采石、 运输、 施工等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板书:‎ 建造工程未解之谜)用大约 230 万块石材砌成, 平均每块重2.5 吨。 整个胡夫金 字塔相当于 50 层楼高, 塔基面积有 126 个篮球场那么大, 体积是 1 万多个教室的 总和。‎ 当时的人们是怎么修筑金字塔的?‎ 你能说一说当时的人只怎样运送这些石头的吗?‎ ‎(3) 如此精湛的工艺, 出自几千年前的工匠之手, 叫人难以置信。 金字塔 以其高超的建筑技巧而得名。 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 中间没有任 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 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 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 石块之间的缝隙。你能说一说当时的人是怎样将这些石头叠加在一起的吗?‎ ‎(4) 数据之谜: 更为令人吃惊的奇迹, 并不是胡夫金字塔的雄壮身姿, 而 是发生在胡夫金字塔上的数字“巧合”。(板书:数据未解之谜)‎ 塔高的 10 亿倍正好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从塔基的正中间向正南正北画一 条延长线,正好可以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 215‎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数字“巧合” 还在不断地出现: 几个数字所显示的精确 的等式,使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都迷惑不解。‎ 等式一∶ (金字塔) 自重×l0l5=地球的重量 等式二∶ (金字塔) 塔高×l0 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 5 亿公里)‎ 等式三∶ (金字塔) 塔高平方=塔面三角形面积 ‎……‎ 谁能相信, 这一系列的数据, 仅仅是偶然的巧合?‎ 还有, 金字塔的塔基正位于地球各大陆引力中心。‎ 还有, 大金字塔的尺寸与地球北半球的大小, 在比例上极其相似。‎ 这些数字的“巧合” 说明了什么呢?‎ ‎(5) 古埃及一览: 了解古埃及其他方面的文明成就。‎ ‎①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岸边? (人类的文明大多发育在河流沿岸,‎ 在那个时期人们都是沿河流定居的。 尼罗河水每年定期泛滥, 淹没陆地, 滋润土 壤, 使耕地肥沃, 农业发达。 埃及因此成为历史上最早不用将全部劳力投入到农 业生产的国家之一。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放在其它用途,比如建造金字塔。)‎ ‎②几千年前, 埃及人已经在天文学、 数学、几何学、 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 高的成就。比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并规定每年 12 个月 ,‎ 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 ‎③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1954 年在胡夫金字塔旁的地下 发现的大木船,也是用作运载国王灵魂升天的。)‎ ‎④除了金字塔, 古埃及人还有石窟陵墓、 神庙等多种令人惊叹的建筑成就。‎ ‎(三) 引导学生了解两篇课文中的相互印证的内容。‎ ‎1. 金字塔的建造位置:‎ ‎(1) 在金色的夕阳下, 金色的田野, 金色的沙漠, 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 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2) 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 它每年定期泛滥, 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 泥。金字塔就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2. 周围的环境:‎ 215‎ ‎(1) 远远望去, 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 似乎一切金色的来源, 都 是从它们哪里放射出来的。‎ ‎(2) 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 这些船能在尼罗河上航行。‎ 在尼罗河上游, 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人的采石场遗迹。‎ 除了金字塔, 古埃及人还有石窟陵墓、 神庙等多种令人惊叹的建筑成就。‎ ‎3. 智慧的结晶:‎ ‎(1) 从少小时候起, 我就听说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 向往着它神秘 的风采。 如今, 当我来到金字塔下, 望着这人间的奇迹, 更禁不住思绪激荡。 ……‎ 说它会意, 几千年来, 在人们的心目中, 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 人类劳 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2) 用大约 230 万块石材砌成, 平均每块重25 吨。 整个胡夫金字塔相当于 ‎50 层楼高,塔基面积有126个篮球场那么大,体积是1万多个教室的总和。‎ 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 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 每 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4. 不解之谜:‎ ‎(1) 那一片迷人的金色, 简直把你融化进一个神奇的境界, 使你充满豪迈 的感觉,引起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2)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塔高的 10 亿倍。 从塔底的正中间向正南正北 画一条延长线, 可以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 四、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1. 小组讨论: 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 借助课文内容, 大胆推测, 小组长整理 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师生评议, 教师评议。‎ 五、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 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 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 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 垒石块这两件事, 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板 书: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2. 试写调研报告。 以课堂学到的知识为主, 介绍你的探究成果, 可以联系你 215‎ 的课外知识,加以介绍。‎ 板书设计 开阔而雄浑的画卷 金字塔夕照 比金子还贵重 怀古的幽思 金字塔 埃及人的勤劳和智 慧 工程的浩大、 艰巨, 其规模的巨大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建造工程未解之谜 数据未解之谜 教学反思 在以后教学中, 如下环节需要改正:‎ ‎(1) 板书时, 板书为: 金字塔: 重 230 万块——2. 5 吨, 这是不对的。 第 一,只能说埃及金字塔的石块重,而不能说金字塔重;另外, 2. 5 吨不是总重,‎ 而是每块的重量,所以,可以纠正为:230万块×2.5吨。‎ ‎(2) 拓展练习的时候,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如果时光倒流, 你可以回到古 埃及时代,面对金字塔的建造者们,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以“我想对您 说 ” 为开头, 写一段话。应该把“您” 修改“你们”, 因为面对的是一个 群体,不是一个个体。‎ 215‎ 215‎ 第八单元 ‎21 杨氏之子 设计说明 对于学生来说, 这篇课文是个里程碑——标志着从这里开始, 他们开始与文 言文亲密接触。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 一般会觉得文言文很难读、 很难懂, 如 果引导不慎, 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 我打算按照学 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多读, 在读中理解、 感悟,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 体验, 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 学习文言文真有趣! 为他们以后的文言文学 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预设目标 ‎1、 结合注释理解词句, 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读通课文。‎ ‎2、 创设情境,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对话, 以及对“未闻”“应声答曰” 两词的 辨析来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 学会“……氏”“未闻……” 的迁移运用。‎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学习文言 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 最好的方法也是读, 重点在读, 难点也在读, 在朗读上必 须有时和量的保证。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 更应该多读少讲, 使学生在读 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 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 课时 预设过程 ‎(一) 自我介绍, 理解课题 ‎1 、 自我介绍 215‎ 师: 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班上课。 谁想认识我?‎ 师: 吾乃尚氏之女。‎ 你们都了解到了什么? (尚氏就是姓尚的人家, 之就是的。 尚氏之女就是姓 尚人家的女儿)‎ ‎2、 鼓励学生自我介绍 师: 谁也来这样自我介绍一下?‎ ‎3、 引入课题, 解题。‎ 今天这节课, 我们要认识一个人, 此人为——(杨氏之子)。 读课题。‎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读通读顺 ‎1 、 这篇课文是一篇古文, 昨天我们回去预习了课文, 能不能说说初读古文 的感受?‎ ‎2、 师范读: 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 我想来读一读。 你们认真听一听,‎ 我读的和你昨天回去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梁国/ 杨氏子/ 九岁, 甚聪惠。 孔君平/ 诣/ 其父, 父/ 不在, 乃/ 呼儿 出。 为/ 设果, 果/ 有杨梅。 孔/ 指以示儿/ 曰:“此/ 是君家果。” 儿/ 应声答 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 师: 从老师的读中, 你知道了读古文要注意什么?‎ 小结: 对! 不仅要读对, 而且要做好适当的停顿。 你们愿意读吗?‎ ‎4、 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5、 检查读, 随机指导朗读 ‎(1) 5 人分句读 ‎(相机指导: 诣、 应的读音)‎ ‎(2)渗透学法: 最后两句挺难读的, 再去读一读, 用“/” 做好正确的停顿。‎ 过渡: 咱们已经把这篇课文读对了! 如果能读懂它, 那就更棒了!‎ ‎(三) 精读讲解, 反复朗读, 明白大意 ‎1 、 再次自由读 215‎ 师: 同学们, 再去读一读课文, 和同桌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不懂的地方可 以做个记号。‎ ‎2、 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渗透学法 ‎(1) 预设 1: 指导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看注释 师: “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 这句话讲的是?‎ 师: 你说的“很(非常)” 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 相机板书: 看注释 ‎(2) 预设 2: 指导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 全班朗读: 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 乃呼儿出。‎ 师: 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他的父亲不在家, 就 把儿子叫出来。)‎ 过渡: 孔君平是他父亲的好朋友。 常常到他家玩。 当爸爸的不在, 就叫他的 儿子出来玩了。看看,他儿子是怎么做的?‎ 引读: 为设果, 果有杨梅。‎ 师: 谁为谁设果?‎ ‎(引导学生理解, 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所以应该是杨家 小儿为孔君平设果。)‎ 相机板书: 联系上下文 ‎(3) 预设 3: 指导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利用工具书 过渡: 这杨家小儿这么懂礼貌。 孔君平就忍不住逗他了——‎ 引读——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 师: 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 再利用工具书(板书: 再利用工具书) 自己 发出声音,说说最后两句话的意思。‎ 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家禽” 的现在意思和古文中的意思。‎ ‎3、 小结: 看! 用上了这几种方法, (指板书) 咱们读懂了课文。‎ ‎(四) 品读句子, 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 你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哪? 再去读一读这两句, 把自己的体会写在 215‎ 旁边。‎ 出示句子:‎ ‎2、 交流, 研究“妙”‎ 师: 他的回答妙在哪?‎ 预设 1: 姓氏上做文章 ‎(1) 根据回答, (适时板书) 杨梅, 孔雀 ‎(2) 小结: 孔君平说杨梅, 杨氏之子马上由他的姓联想到孔雀。 以姓氏巧 妙做答,杨家小儿的回答真妙呀!)‎ 预设 2: 说话委婉 ‎(1) 师生对答 ‎(教师扮演杨氏之子, 学生扮演孔君平,读时, 教师故意落掉“未闻” 两字。)‎ ‎(2) 鼓励质疑, 读懂“话外音”。‎ 师: 你们有什么意见吗?‎ 生: ……‎ 师: 他的言下之意是?‎ ‎(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也就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果子)‎ ‎(3) 小结: 原来是这样的意思, 看! 不仅否定了孔君平的观点, 更委婉地 回答了他的话。妙!现在我要当当真正的杨氏之子。‎ ‎3、 指导朗读,‎ ‎(1) 同桌自由练习对读 随机指导“应声答曰”(体味杨氏之子的马上应答)‎ 随机指导读出孔君平“逗” 的语气。‎ ‎(2) 师生对读、 男女生对读。‎ ‎5、 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 多精彩的对话啊! 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 会怎么说?‎ 师: 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 聪惠 师: 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215‎ 生: 智慧 板书: 聪慧 ‎6、 拓展提高 ‎(1) 如果此时, 来的是这么几个人? 杨家儿子还会怎么回答?‎ 出示:‎ 此是君家果。‎ 未闻( ) 是夫子家( )。‎ 李先生梅先生石先生柳先生 杨先生 ‎(2) 请同桌选择 1——2 个话题, 对一对。‎ ‎(3) 交流 小结: 杨家小儿甚是聪慧, 咱们班的孩子亦聪慧也! 思维之敏捷, 语言之巧 妙,另郭氏之女佩服佩服呀!‎ ‎(五) 熟读成诵、 推荐读物 ‎1、 再读课文 ‎2、 熟读背诵 师: 学古文没有捷径, 唯有多读多背诵, 方能学以致用。‎ ‎(1) 同桌互背诵 ‎(2) 指名背诵 ‎(3) 齐背诵 ‎3、 推荐读物 师: 短短 40 分钟, 让我们走近了聪慧、 懂礼的杨家小儿, 领略了他的风采。‎ 其实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点《世说新语》, 课后, 同学们可以找到这本 书,读一读,相信你们肯定会有所收获!‎ ‎(六) 布置作业 ‎1、 将本课生字表中的生字认真地写上 3 个, 找你的同桌相互评一评。‎ ‎2、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215‎ 杨梅--------------杨氏子 聪慧 孔雀--------------孔君平 教学反思 主题拓展阅读,进行方法迁移。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拓展《世说新语》 中 另几个聪慧之语, 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本篇课文的经验学习新的文言文, 培养了学 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 215‎ ‎22 手 指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手指》 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人生感悟” 专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 组教材教学要求: 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 又要引 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 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 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 用, 根根有力量, 不再有什么强弱、 美丑之分了” 。 这篇课文语言风趣幽默, 结 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 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 能够通 过课文感受课文的内涵及情感, 但学生在找到答题点事不知如何组织语言, 如何 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更完整地表达出来。 所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表 达能力。‎ 设计理念:‎ 让语文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语文。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语文学习应激 215‎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本设计又根据“阅读 提示”的要求, 按照“感知--感受--感悟” 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 设计了七个教 学环节, 重在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适当点拨。 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 提高 略读能力,扩大阅读面”。从而培养学生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作文。‎ 教学目标:‎ ‎1、 读读记记“堂皇、 渺小、 附庸、 养尊处优” 等词语。‎ ‎2、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 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 法。‎ ‎3、 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 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一) 师谈话: 孩子们, 你们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图。‎ 出示《千手观音》 图欣赏。这么优美的动作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学生: 手)‎ ‎(设计意图: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抓住学生喜欢漫画, 激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 ‎(二)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三) 引导学生依次说出每根手指的名称。(出示课件)‎ ‎(四)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我们先来大概了解一下, 我们还学过他的一篇 文章《鹅》(出示课件)‎ ‎(五) 接着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丰子恺(出示课件) 和他的漫画。‎ ‎(设计意图:; 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 解,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读文。 边读边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2、 交流。 屏幕出示: 齐读。(板书: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215‎ ‎(设计意图: 有助于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主要内容。)‎ 过渡: 这句话概括指出了五根手指姿态不同, 性格不同, 各有所长 各有所 短。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姿态和性格呢?‎ 三、 自读课文, 理解内容 ‎(一) 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优缺点呢? (出示课件)‎ ‎1. 在书中勾画(长处用√ , 短处用×)(同桌学习大拇指的优缺点, 四人小 组学习食指、中指的优缺点,自学无名指和小指。)‎ ‎2. 为了突出所写手指的特点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以描述的。(用虚线标 注),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 汇报交流(边汇报边出示课件)‎ ‎1. 五个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 不同的性格。‎ ‎(1) 大拇指: 短处: 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 头大而肥, 构造简单, 只 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过渡: 作者从体型、 头型、 构造三方面, 寥寥数笔, 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 然纸上。‎ ‎(2) 食指: 短处: 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 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 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 中指: 短处: 养尊处优, 做事名义上参加, 实际并不出力; 长处: 地 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身体最高,曲线优美。‎ 堂皇什么意思? (本义形容气势宏大, 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4) 无名指和小指: 短处: 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长处: 体态秀丽,‎ 样子可爱。‎ 附庸什么意思? (本义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文中指无名指和小 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2.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 读中品, 读中悟。 师: 作者把每根手指的 特点都写得这样准确生动。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他们的特点写出来的呢? 我们来看 第二自然段。(屏幕呈现第二自然段。)‎ ‎(1) 水要喷出来, 叫他死力抵住; 血要流出来, 叫他拼命按住; 重东西翻倒 215‎ 去,叫他用劲扳住。(出示课件)‎ 这段话是对大拇指的描写。 用排比句式表达出大拇指吃苦耐劳、 默默奉献 的特点。‎ 师: 哪些关键词可以体现出大拇指吃苦耐劳、 默默奉献的特点呢?‎ 生: 相帮扶住 死力抵住 拼命按住 用劲扳住 师: 无名指和小指是娇生惯养的小姐, 那么大拇指是家中的什么人呢?‎ 生: 它就像家中吃苦耐劳的大哥一样勤勤恳恳。‎ 师: 男孩子读出吃苦耐劳的大哥形象。‎ 师: , 大家注意, 文中写大拇指时用了单人旁的他,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2) 拿笔的时候, 全靠它推动笔杆; 遇到危险的事, 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 险; 秽物、 毒物、 烈物, 他接触得最多; 刀伤、 烫伤、 轧伤、 咬伤, 他消受的机 会最多。(出示课件)‎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 运用了排比的句式, 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 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3)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 所以曲线优美, 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出示课 件)‎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寥寥几笔, 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老师小结: 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 呵护的良好环境之中。 即文中提到的有两 个保镖,做事因为身体最高出工不出力,因此中指是幸福的,优越的,高傲的,‎ 这就叫养尊处优。‎ 这里又用了幽默诙谐的语言具体描写了中指的特点。‎ 全班齐读, 读出养尊处优的中指。‎ ‎(4)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 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 美的两瓣。(出示课件)‎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 强调了无名指和小指做出的兰花状的姿态是最优美 的。‎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法的指导, 也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联系 215‎ 实际, 了 解五指的特点, 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 重点, 突破难点。)‎ 过渡: 我们这边在讨论五根手指, 瞧, 那边的手指们早按捺不住了, 请欣赏 四、 课本剧表演悟道理。‎ ‎1. 课本剧: 五个手指的故事 从前, 有一位长者听到五个手指在议论:‎ 大拇指说: 我最粗, 干什么事都离不开我。 别的四个手指都没用。 食 指 说:‎ 大拇指太粗,中指太长,无名指太细,小拇指太短,他们都不行。‎ 中 指 说: 我的个子最高, 只要我一个人就能做很多事。‎ 无名指说: 真讨厌, 大家都不给我一个名字, 我真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 小指说: 他们长得那么长、 那么粗, 有什么用? 我是小而灵, 我的作用最大。‎ 长者听了他们的对话, 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 你们都说自己最有用, 那么我 就请你们来比一比, 看看到底谁的作用大。 于是这位长者拿出两只碗, 其中一只 里面放了一些小豆子, 要求五只手指分别把这些小豆子拿到另一只碗里。 结果可 想而知没有一只手指能完成这件事。‎ ‎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 团结就是力量)‎ ‎(设计意图: 赋予手指生命之情感,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在争论中 明白道理,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 五、 回归课文, 揭示道理 ‎(一) 你认为这和文中哪段文字相符? (出示课件) 女孩子齐读 ‎(出示课件) 理解中心句"手指的全体, 同人群的全体一样, ……"‎ 男孩子、 女孩子轮流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总结人生启示, 有助于学生阅读量的增 加,理解力的提升。)‎ ‎(二) 结合生活实际, 举几个团结就是力量的例子。 如: 拔河, 共同努力战 胜灾难。‎ 用名言警句小结本课 ‎(设计意图: 将文本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处处讲团结,‎ 时时想到团结才能成功的道理。)‎ 215‎ ‎(三) 亲爱的孩子们: 把书翻到 16 面, 饱含深情地读读阅读连接。‎ ‎(设计意图: 利用课内的时间补充《手》 的阅读, 激发学生感受同是启示性 的文章, 但不同内容, 不同写法的内涵与魅力。)‎ 六、 总结全文: 课件展示 七、 开放性作业: (任选一题)‎ ‎1、 改写课文, 如《手指的自述》 或部分改写《xx 指的自述》。‎ ‎2、 这篇课文写出了五指的特点, 强调了团结的意义。 请你将它改写成 一篇童话故事,让五指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如《五指争功》。‎ ‎3、 其实不光手指, 我们身边有许多事物也是这样呢! 也可以这样写一写呢!‎ 比如我们的五官——耳、 眉、 眼、 鼻、 口, 他们也姿态各异,性格迥然, 各有特 点, 各有作用, 各有长短, 说不定还各有喜忧呢! 如果你也像丰子恺先生那样写 一写, 一定也非常好玩吧! 请以《五官》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手 指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反思 ‎《手指》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留心生活、‎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写作很有特色,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 结构清晰严谨, 主题鲜 明突出。 但是文章语言通俗易懂, 告诉我们的道理也不太难理解, 因此我觉得教 学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手指的特点的。‎ 因此在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同位合作朗读课文, 为后面总结“团结就是 力量” 的道理作铺垫; 接着再次浏览课文, 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然后重点合作交 流五根手指的特点, 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在这过程中, 先分组分任务, 然 后汇报交流, 在全班展示时, 在汇报五指优缺点时, 随机理解“堂皇、 附庸” 的 意思, 并让他们发挥想象把这些手指想象成我们, 像什么样的人; 在汇报用了什 215‎ 么修辞手法具体描述五指的特点和体会时, 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分析了写大拇指的 自然段。 在学生归纳出大拇指特点的基础上, 我让他们细读了这个自然段。 找关 键词, 体会分号的用法,作者把大拇指当成人来形容,体会出作者的风趣幽默;‎ 汇报食指时让学生上台打标点符号, 巩固分号的用法; 在汇报中指时理解“养尊 处优” 的意思, 更体会中指的优势。 总之, 我觉得虽然是略读课文, 我们教师也 应该抓住有效的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领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时, 我先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找出作者是怎样理 解五指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用表演课本剧的方式显现道理, 然后引导学生举出生 活中有哪些例子,再总结“团结就是力量”名言警句。‎ 最后总结全文时, 利用填空的办法回顾全文, 理解课文, 感悟道理。 这篇课 文教完,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作文,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五官”。‎ 这节课的不足就是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完全可以再放开, 让学生的语言再 幽默些, 这样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的含义并且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 而且对 班级中不善表达的同学关注有些少,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3 童年的发现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 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依据这一要求, 本设计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出发, 首先通过课前让学生搜集、 交 流有关资料, 让学生对生物学的知识有所了解, 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围 绕“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展开阅读, 在文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 律的, 再去分析作者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通过有感情朗读, 品析文中的 重点语句,交流议论,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目标 215‎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本课7个生字并能熟练拼写,理解“澄澈、 困窘、‎ 天赋”三个词语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大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 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发现”的过程, “我” 的伟大的“发现” 是怎么来的, 从而培养 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寻根问底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 迫害的危险”等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教师出示一些关于胚胎发育的图片, 问: “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 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 师: “这叫做胚胎,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这么小小的一个 胚胎发育形成的。 人胚胎发展的规律现在对你们来说还比较难懂, 但费奥多罗夫 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究竟他真的发现了什么, 又是怎么发现的 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他童年的发现。”(板书“童年的发现” )‎ ‎(二)、带问题读课文,找出相关信息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学习生字。‎ 澄(chéng)澈、胚(pēi)胎、天赋(fù)、岂(qǐ)止、绞(jiǎo) 尽脑 汁(zhī)、困窘(jiǒng)‎ 理解“澄(chéng)澈、天赋(fù)、困窘(jiǒng)”的意思 ‎2、带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我”的“发现”是什么,画出相关句子。‎ ‎3、让同学说出自己找到的答案。反馈信息,“我”的“发现” 集中在第十 三段。‎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 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 又折合成一个月 。‎ 215‎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三)循果查因,理解“发现”的过程 ‎1、师:“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呢?是谁告诉他的呢,还是他自己 想出来的?”‎ ‎2、仔细阅读第三到十三自然段,画出“发现”过程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小组 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出“发现”的流程图。‎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并维持课堂纪律和注意时间 的把握)‎ 流程图:‎ 我和同学都梦中飞翔,产生好奇 请教老师,老师解答问题 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 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得出“发现”‎ ‎3、 反馈信息。‎ 让小组代表自由回答得出的答案,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整理出一个清晰的 过程 ‎① 我做梦总回梦到自己在飞翔,而且发现其他同学也一样,于是产生强烈 的好奇心。‎ ‎(借助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过同样或类似的经历,‎ 大胆想象)‎ ‎② 我们一起请教老师,请老师回答我们的问题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 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通过这些一连串的句子让学生 感受“我”的求知若渴。)‎ ‎③ 老师的回答没有完全揭开“我”心中的谜, 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 于是通过抓鱼等的活动进行探究。‎ ‎④ 通过自我思考,终于找到的答案。‎ 从图中的信息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 的这一伟大的“发现” 源于对事物的 215‎ 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引导学生平时要大胆地思考问题,‎ 发现问题。举例科学家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和“澄(chéng) 澈、天赋(fù) 、困窘(jiǒng) ”‎ 的解释。‎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3、预习下文,想想“我”的这一伟大的“发现”符合科学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和同学都梦中飞翔,产生好奇 请教老师, 老师解答问题 勇于发现问题 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 大胆思考问 题 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得出“发现”‎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认真地读了三遍, 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 和“胚胎发育规 律”上, 总是想着: 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鸟” 有 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上网查找了胎 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 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内容。 作者童年天真可爱, 爱寻根 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 那么, 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 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 读课文, 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 同时又和我一样, 对“胚胎发育规律、 进 化论” 等问题充满了好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 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 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 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 感悟融为一体?最后, 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以“发现” 为线 索, 引导学生质疑提问, 主动探究, 养成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 同时, 通过课外 知识的补充阅读, 满足学生兴趣, 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 以“形象” 感悟 215‎ 为线索,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 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 享受 童年发现的快乐。 读通了课文, 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 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 边思考的习惯, 学得扎实到位。 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 欣赏了课文的语言 特色, 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较好地做 到了语言文字训练。‎ 21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