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22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鲁迅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等级班测试一(第四分册第一单元)历史试题
鲁迅中学历史等级班测试一 2019.4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新航路开辟的最大意义。所以“分水岭”的含义是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A. 美洲 B. 非洲 C. 亚洲 D. 大洋洲 【答案】C 【解析】 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他以为这里就是印度。 3.1522年9月6日,西班牙国王举行褒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给远航归来的勇士,他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以下属于这次远航经历的是 A. 第一次横跨大西洋到达美洲 B. 第一次到达非洲最南端 C. 第一次经印度洋到达印度 D. 第一次由大西洋经太平洋印度洋回到大西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班牙国王举行褒奖仪式”“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可知,材料内容指的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由大西洋经太平洋印度洋回到大西洋,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横跨大西洋到达美洲的是哥伦布,故A选项错误;第一次到达非洲最南端的是迪亚士,材料内容指的是麦哲伦,故B选项错误;第一次经印度洋到达印度的是达·伽马,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4.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 B. 亚洲、非洲、美洲的黄金储量丰富 C. 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D. 欧洲人聚敛财富的强烈要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问题,所以排除A项。B项内容与材料不符合,所以排除B项。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实质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不是为了聚敛财富,所以排除D项,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 5. 有学者认为,15世纪欧洲的绘画把人放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它严格按照物理学规律来绘画,肯定自然主义,反对中世纪的象征主义,为近代科学创造了一个理论前提。该观点 A. 描绘了艺术与科学的必然关系 B. 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 C. 否定了神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D. 诠释了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历史条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15世纪欧洲的绘画为近代科学创造了一个理论前提”可知是绘画的发展对科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不是强调二者之间的必然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把人放在真实的世界中”“肯定自然主义”得出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神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强调绘画对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并不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必然历史条件,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 6. 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A. 维护教皇权威 B. 主张圣像崇拜 C. 倡导信仰自由 D. 支持宗教改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威廉·廷得尔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这说明他主张宗教改革,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A项和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信仰自由”,故C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 7.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 倡导人的解放 B. 否定基督教 C. 宣扬《圣经》精神 D. 否定教皇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管他”可知,路德是在否定教皇的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世俗政权的突出地位,没有涉及人的解放,基督教和《圣经》精神,故A、B、C项错误。 8.马克思说:“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指出了路德思想双重作用 B. 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 C. 批判了路德背离人文主义精神 D. 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等信息可知,马克思揭示了路德改革破除了天主教的信仰,但又用对圣经的信仰代替了它,也就是路德改革有双重作用,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但同时也指出路德改革“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方面的局限性,因此B选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指出路德宗教改革的双重作用,没有体现批判路德背离人文主义方面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双重性,不仅仅体现使人摆脱教会束缚,故D选项不全面。 9.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一切臣民在需要时都得作效忠至尊的宣誓,承认亨利而否定教皇的宗教领袖地位。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B. 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 C. 摆脱罗马教皇控制 D. 维护民族国家利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教会国有,国王是宗教的领袖,这样主要是为了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所以答案选B。A、C、D都是目的,但是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 10.近代社会的巨变迫使人们扔掉以往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标签,重新思考‘我是谁’”。以下选项与这一论断相符的是 A.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唤起“人的觉醒” B. 英国的启蒙思想家否定君权神授 C. 法国启蒙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主义 D. 欧洲的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近代社会的巨变迫使人们扔掉以往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标签”“重新思考‘我是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近代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符合材料中对“我是谁”的思考,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从英国开始,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不符合材料中的“我是谁”的思考,故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思想,主要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不符合材料中“重新思考‘我是谁’”,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迫使人们扔掉以往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标签,重新思考‘我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指的是近代意大利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而不是指欧洲的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故D选项错误。 11. 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A.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 西欧社会的转型 C. 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D. 整体世界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5至16世纪西欧出现了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世俗的君主权利不断加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抨击了封建教会的精神独裁和封建专制制度,解放人们的思想,西欧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故选B。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 12.“人文主义”、“古典文化”、“世俗化”是某书中的核心概念。该书研究的主题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提倡世俗社会的幸福,反对教会的来世观,具有世俗化倾向,故A正确;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古典文化”无关,排除BC;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与“古典文化”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文主义”、“古典文化”、“世俗化”,联系所学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和特点分析解答。 13.确立“议会至上”原则的法律文献是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合众国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议会至上”原则,故A正确;《独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的文告,不符合题意,排除B;《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C;《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D。 14.由于立场的差异,对哥伦布到达美洲一事,下列哪一方面最有可能引起争议? A. 前提条件 B. 航海过程 C. 具体路线 D. 后果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一方面为欧洲带来了财富,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人看来哥伦布是一个英雄;但另一方面,哥伦布发现美洲,给当地土著居民带来屠杀、疾病和奴役,对他们来说新航路开辟是个灾难,哥伦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盗。因此,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后果影响从不同立场来看有不同观点,是最可能引起争议的。其他各项均是既定的史实,不大可能引起争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关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前提条件、航海过程、具体路线,史学界也存在分歧,但不是最有可能引起争议的,排除ABC三个选项。 15.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 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所谓的“理性“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具有独立的判断,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此相悖;C选项错在集体观上;D选项与此无关。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理性”概念的掌握,理性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文艺复兴时期单纯的人性论已经无法适应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要求。 16. 某统治者拥有征税权,可以组织军队,常常援引“凡使君主高兴的就具有法律效力”的古谚。这位统治者是 A. 军事强人 B. 专制君主 C. 等级君主 D. 立宪君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凡使君主高兴的就具有法律效力”说明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属于专制君主,B正确;材料说明的不是军事强人,A错误;等级君主不符合题意,C错误;君主立宪下君主权力较小,D错误。 17.“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A. 伏尔泰 B. 狄德罗 C. 卢梭 D. 孟德斯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孟德斯鸠的思想。 A、B、C项,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卢梭代表作为《社会契约》,在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宣称“人生而自由的”,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可见三者均与法律没有直接联系。故A、B、C项错误。 D项,结合所学知识,孟德斯鸠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所以才有了“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即各国的法律都必须结合本国实际,不能违背本国人民;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也就是“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其代表作为《论法的精神》,题干中的这句话就出自《论法的精神》。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 【名师点睛】思想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代表人物有四位: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我们印象中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往往都是他的“三权分立”理论,但是他在法律与自由的态度上也有着精辟的论断。他认为法律不能违背人的意志,法律应该体现出理性。这也是他作为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一种理解和歌颂,是启蒙运动的主力之一。 18.“一个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的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返回乌合之众的混乱状态,也不能将他们自己的人格从承当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集体身上。”持以上观点的思想家是 A. 洛克 B. 霍布斯 C. 伏尔泰 D. 孟德斯鸠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材料信息“不得到君主的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说明该思想家不反对专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中只有霍布斯的主张符合材料的观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洛克主张分权学说,限制君主权力;伏尔泰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而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三者都反对君主专制,故排除A、C、D三项。 【考点定位】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霍布斯的思想 19. 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卢梭的主张不同的是 A. 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 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 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启蒙思想家洛克主张社会契约,分权思想,强调行政立法和外交分属于议会和国王,由此可知其主张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推翻君主制,所以选A,B、C两项是两者的共同点,D项所述与“国家政治”无关。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洛克、卢梭 20. 以下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航海线路图,其中1497年至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进行航海探险的目的地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1497年至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先人开辟的航路,越过非洲最南端,沿着非洲东海岸北行,越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故选C。①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②是迪亚士到达好望角;④是环球航行。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名师点睛】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 (1)迪亚士:1487—1488到达好望角; (2)达·伽马:1497-1498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3)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 (4)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实现环球航行。 二、非选择题 21.填写下列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15—6世纪主题: (1)经济: (2)政治: (3)思想: (4)对外: 【答案】主题: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1)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及发展 (2) 欧洲封建制度仍占主导地位,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的矛盾日趋尖锐 (3)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的思想解放 (4) 早期殖民扩张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主题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具体体现在政治方面,欧洲封建制度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方面,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15-16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渐瓦解;思想方面,14世纪欧洲开始文艺复兴运动,人们的思想开始被解放,16世纪出现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外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者,14-15世纪开辟新航路,侵占掠夺殖民地,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答案】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人文主义。 【解析】 【详解】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和所学从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背景、德意志的四分五裂的状态以及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等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可知鼓励追求财富;依据材料二“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可知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依据材料二“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可知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一和二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等思想可知共同精神是人文主义。 23.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也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现代化的进程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但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以下是18-19世纪世界现代化演进中典型事件。准确辨识事件发生国的地理位置,将事件字母填入答题卡对应的方框内。 A.英国工业革命B.日本明治维新C.设立总理衙门D.践行铁血政策E.颁布《解放宣言》F.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①1: ;②2: ;③3: ;④4: ;⑤5: ;⑥6: 。 (2)列举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因素。 政治: 经济: 思想: 科技: 【答案】(1)①E②A③D④F⑤C⑥B (2)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逐渐确立、完善,并对其他国家与地区产生深刻影响经济:工业化浪潮由西欧席卷全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思想:启蒙运动引领西欧社会变革,进而溢出欧洲在美洲、亚洲等其他地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科技:两次工业革命在提高科技水平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化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北美,美国公布《解放宣言》,故E;②指的是英国,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符合,故A;③指的是德国,德国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故D;④指的是俄国,俄国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故F;⑤指的是中国,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设立总理衙门,故C;⑥指的是日本,日本推行明治维新,故B。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因素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开展,发明新式交通工具,使得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政治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并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思想方面,启蒙运动引领西欧社会变革,同时推动近代科技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关系方面,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24. 伏尔泰眼中的中国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 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问题: (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 (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 (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答案】(1) 水平l:基于有效的证据进行准确推断 ·明清时期。因为西欧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是在明清时期过1.5亿的。 其他答案:错误的推断,或结论与证据不一致,或只有结论没有理由。 (2) 水平l:能全面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中国的君主和政府很开明,有完备的官僚选拔体制;中国有完善的法律,法律是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础之上的:中国尊崇孔子学说,没有宗教迷狂,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充分 其他答案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l:能够将伏尔泰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是对文化他者的一种理想化诠释,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 投射于他者的结果。 水平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法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水平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 ·伏尔泰对中国的描绘有夸大和误解的成分 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伏尔泰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反对教会权威。 【解析】 (1)依据材料中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的身份,推测出伏尔泰描绘的中国文明的时代。(2)材料中“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是对科举制度的赞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说明中国较有完善的法律;“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对中国伦理道德和法律的赞美;儒教不是宗教,更加理性。(3)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抓住关键:伏尔泰的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赞美中国文化是有他的现实目的,借用中国文化中的部分内容为法国国内的启蒙运动、反封建斗争服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