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1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数学压轴题12套1
1、(2011 吉林)如图,梯形 ABCD 中,AD∥BC,∠BAD=90°,CE⊥AD 于点 E,AD=8cm, BC=4cm,AB=5cm.从初始时刻开始,动点 P,Q 分别从点 A,B 同时出发,运动速度均 为 1cm/s,动点 P 沿 A-B--C--E 的方向运动,到点 E 停止;动点 Q 沿 B--C--E--D 的方向运动, 到点 D 停止,设运动时间为 xs,△PAQ 的面积为 ycm2,(这里规定:线段是面积为 0 的三 角形) 解答下列问题: (1)当 x=2s 时,y=---- cm2;当 x= 2 9 s 时,y=----- cm2. (2)当 5≤x≤14 时,求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动点 P 在线段 BC 上运动时,求出 S 梯形 ABCD 时 x 的值. (4)直接写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使 PQ 与四边形 ABCE 的对角线平行的所有 x 的值. 2、(2007 河北)如图 16,在等腰梯形 ABCD 中,AD∥BC,AB=DC=50,AD=75,BC=135.点 P 从点 B 出发沿折线段 BA-AD-DC 以每秒 5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 C 匀速运动;点 Q 从点 C 出发沿线段 CB 方向以每秒 3 个单位长的速度匀速运动,过点 Q 向上作射线 QK⊥BC,交折 线段 CD-DA-AB 于点 E.点 P、Q 同时开始运动,当点 P 与点 C 重合时停止运动,点 Q 也 随之停止.设点 P、Q 运动的时间是 t 秒(t>0). (1)当点 P 到达终点 C 时,求 t 的值,并指出此时 BQ 的长; (2)当点 P 运动到 AD 上时,t 为何值能使 PQ∥DC ? (3)设射线 QK 扫过梯形 ABCD 的面积为 S,分别求出点 E 运动到 CD、DA 上时,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 t 的取值范围) (4)△PQE 能否成为直角三角形?若能,写出 t 的取值范围;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3、(2008 河北)如图 15,在 Rt ABC△ 中, 90C , 50AB , 30AC ,D E F, , 分别是 AC AB BC, , 的中点.点 P 从点 D 出发沿折线 DE EF FC CD 以每秒 7 个单 位长的速度匀速运动;点 Q 从点 B 出发沿 BA 方向以每秒 4 个单位长的速度匀速运动,过 点Q 作射线QK AB ,交折线 BC CA 于点G .点 P Q, 同时出发,当点 P 绕行一周回 到点 D 时停止运动,点Q 也随之停止.设点 P Q, 运动的时间是t 秒( 0t ). (1) D F, 两点间的距离是 ; (2)射线 QK 能否把四边形 CDEF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若能,求出t 的值.若不能, 说明理由; (3)当点 P 运动到折线 EF FC 上,且点 P 又恰好落在射线QK 上时,求t 的值; (4)连结 PG ,当 PG AB∥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 4、(2011 山西太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 OABC 是平 行四边形.直线l 经过 O、C 两点.点 A 的坐标为(8,o),点 B 的坐标 为(11.4),动点 P 在线段 OA 上从点 O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向 点 A 运动,同时动点 Q 从点 A 出发以每秒 2 个单位的速度沿 A→B→C 的方向向点 C 运动,过点 P 作 PM 垂直于 x 轴,与折线 O 一 C—B 相交 于点 M。当 P、Q 两点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设点 P、Q 运动的时间为 t 秒( 0t ).△MPQ 的面积为 S. (1)点 C 的坐标为___________,直线 l 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每 空 l 分,共 2 分) (2)试求点 Q 与点 M 相遇前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 t 的取值范围。 (3) 试求题(2)中当 t 为何值时,S 的值最大,并求出 S 的最大值。 (4)随着 P、Q 两点的运动,当点 M 在线段 CB 上运动时,设 PM 的 延长线与直线l 相交于点 N。试探究:当 t 为何值时,△QMN 为等腰三 角形?请直接写出 t 的值. A E C D F G BQ K 图 15 P 5、(2011 四川重庆)如图,矩形 ABCD 中,AB=6,BC= 2 3 ,点 O 是 AB 的中点,点 P 在 AB 的延长线上,且 BP=3。一动点 E 从 O 点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 OA 匀速运动, 到达 A 点后,立即以原速度沿 AO 返回;另一动点 F 从 P 点发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 度沿射线 PA 匀速运动,点 E、F 同时出发,当两点相遇时停止运动,在点 E、F 的运动过程 中,以 EF 为边作等边△EFG,使△EFG 和矩形 ABCD 在射线 PA 的同侧。设运动的时间为 t 秒 (t≥0)。 (1)当等边△EFG 的边 FG 恰好经过点 C 时,求运动时间 t 的值;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等边△EFG 和矩形 A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S,请直接写出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和相应的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3)设 EG 与矩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的交点为 H,是否存在这样的 t ,使△AOH 是等腰三角 形?若存大,求出对应的 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解:(1) 2;9、 (2) 当 5≤ x ≤9 时 y= S 梯形 ABCQ –S△ABP –S△PCQ = 2 1 (5+ x -4)×4 2 1 ×5( x -5) 2 1 (9- x )( x -4) 2 6572 1 2 xx 2 6572 1 2 xxy 当 9< x ≤13 时 y= 2 1 ( x -9+4)(14- x ) 352 19 2 1 2 xx 352 19 2 1 2 xxy 当 13< x ≤14 时 y= 2 1 ×8(14- x )=-4 x +56 即 y=-4 x +56 (3) 当动点 P 在线段 BC 上运动时, ∵ 15 4y S 梯形 ABCD 15 4 × 2 1 (4+8)×5 = 8 即 x ²-14 x +49 = 0 解得 x 1 = x 2 = 7 ∴当 x =7 时, 15 4y S 梯形 ABCD (4) 9 101 9 61 9 21x 说明:(1)自变量取值不含 9,13 可不扣分 2、解:(1)t =(50+75+50)÷5=35(秒)时,点 P 到达终点 C. ……………(1 分) 此时,QC=35×3=105,∴BQ 的长为 135-105=30. ………………(2 分) (2)如图 8,若 PQ∥DC,又 AD∥BC,则四边形 PQCD 为平行四边形,从而 PD=QC,由 QC=3t,BA+AP=5t 得 50+75-5t=3t,解得 t= 125 8 . 经检验,当 t= 125 8 时,有 PQ∥DC.………(4 分) (3)①当点 E 在 CD 上运动时,如图 9.分别过点 A、D 作 AF⊥BC 于点 F,DH⊥BC 于点 H,则四边形 ADHF 为矩形,且△ABF≌△DCH,从而 FH= AD=75,于是 BF=CH=30.∴DH=AF=40. 又 QC=3t,从而 QE=QC·tanC=3t· CH DH =4t. ∴S=S⊿QCE = 1 2 QE·QC=6t2; ………………………………………………………(6 分) ②当点 E 在 DA 上运动时,如图 8.过点 D 作 DH⊥BC 于点 H,由①知 DH=40,CH=30,又 QC=3t,从而 ED=QH=QC-CH=3t-30. ∴S= S 梯形 QCDE = 1 2 (ED+QC)DH =120 t-600. …………………………(8 分) (4)△PQE 能成为直角三角形. ……………………………………………………(9 分) 当△PQE 为直角三角形时,t 的取值范围是 0<t≤25 且 t≠ 155 8 或 t=35. …(12 分) (注:(4)问中没有答出 t≠ 155 8 或 t=35 者各扣 1 分,其余写法酌情给分) 下面是第(4)问的解法,仅供教师参考: ①当点 P 在 BA(包括点 A)上,即 0<t≤10 时,如图 9.过点 P 作 PG⊥BC 于点 G ,则 PG=PB·sinB=4t,又有 QE=4t = PG,易得四边形 PGQE 为矩形,此时△PQE 总能成为 直角三角形. ②当点 P、E 都在 AD(不包括点 A 但包括点 D)上,即 10<t≤25 时,如图 8. 由 QK⊥BC 和 AD∥BC 可知,此时,△PQE 为直角三角形,但点 P、E 不能重合,即 5t-50+3t-30≠75,解得 t≠ 155 8 . ③当点 P 在 DC 上(不包括点 D 但包括点 C), 即 25<t≤35 时,如图 10.由 ED>25×3-30=45, 可知,点 P 在以 QE=40 为直径的圆的外部,故 ∠EPQ 不会是直角. 由∠PEQ<∠DEQ,可知∠PEQ 一定是锐角. 对于∠PQE,∠PQE≤∠CQE,只有当点 P 与 C 重合,即 t=35 时,如图 11,∠PQE=90°,△PQE 为直角三角形. 综上所述,当△PQE 为直角三角形时,t 的取值范围是 0<t≤25 且 t≠ 155 8 或 t=35. 3、解:(1)25.(2)能. 如图 5,连结 DF ,过点 F 作 FH AB 于点 H ,由四边形CDEF 为矩形,可知QK 过 DF 的中点O 时,QK 把矩形CDEF 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注:可利用全等三角形借助割补 法或用中心对称等方法说明), 此时 12.5QH OF .由 20BF , HBF CBA△ ∽△ ,得 16HB . 故 12.5 16 174 8t . (3)①当点 P 在 EF 上 6(2 5)7 t≤ ≤ 时,如图 6. 4QB t , 7DE EP t , 由 PQE BCA△ ∽△ ,得 7 20 25 4 50 30 t t . 214 41t . ②当点 P 在 FC 上 6(5 7 )7t≤ ≤ 时,如图 7. 已知 4QB t ,从而 5PB t , 由 7 35PF t , 20BF ,得5 7 35 20t t . 解得 17 2t . (4)如图 8, 213t ;如图 9, 397 43t . (注:判断 PG AB∥ 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当 60 2 7t ≤ 时,点 P 下行,点G 上行,可知其中存在 PG AB∥ 的时刻, 如图 8;此后,点G 继续上行到点 F 时, 4t ,而点 P 却在 下行到点 E 再沿 EF 上行,发现点 P 在 EF 上运动时不存在 PG AB∥ ;当 65 7 7t≤ ≤ 时,点 P G, 均在 FC 上,也不 存在 PG AB∥ ;由于点 P 比点 G 先到达点C 并继续沿 CD 下行,所以在 67 87 t 中存在 PG AB∥ 的时刻,如图 9;当8 10t≤ ≤ 时,点 P G, 均 在CD 上,不存在 PG AB∥ ) 4、解:(1)(3,4); 4 3y x (2)根据题意,得 OP=t,AQ=2t.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 50 2t 时,如图 l,M 点的坐标是( 4 3t t, ). 过点 C 作 CD⊥x 轴于 D,过点 Q 作 QE⊥ x 轴于 E,可得△AEO∽△ODC ∴ AQ AE QE OC OD CD ,∴ 2 AE QE= =5 3 4 t ,∴ 6 5 tAE , 8 5EQ t ∴Q 点的坐标是( 6 88 5 5t t , ),∴PE= 6 18 85 5t t t A E C D F BQ K 图 6 P G A E C D F BQ K 图 7 P(G) A E C D F BQ K 图 8 P G H A E C D F BQ K 图 9 P G ∴S= 21 1 4 1 2 16(8 )2 2 3 5 15 3MP PE t t t t ②当 5 32 t 时,如图 2,过点 q 作 QF⊥x 轴于 F, ∵ 2 5BQ t ,∴OF=11 (2 5) 16 2t t ∴Q 点的坐标是(16 2 4t , ),∴PF=16 2 16 3t t t ∴S= 21 1 4 32(16 3 ) 22 2 3 3MP PF t t t t ③当点 Q 与点 M 相遇时,16 2t t ,解得 16 3t 。 ③当 163 3t 时,如图 3,MQ=16 2 16 3t t t ,MP=4. S= 1 1 4 (16 3 ) 6 322 2MP PF t t (3)① 当 50 2t 时, 2 22 16 2 160( 20)15 3 15 3S t t t ∵ 2 015a ,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直线 20t , ∴ 当 50 2t 时,S 随 t 的增大而增大。 ∴ 当 5 2t 时,S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 85 6 . ②当 5 32 t 时, 2 232 8 1282 2( )3 3 9S t t t 。∵ 2 0a ,抛物线开口向 下. ∴当 8 3t 时,S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128 9 . ③当 163 3t 时, 6 32S t ,∵ 6 0k .∴S 随 t 的增大而减小. 又∵当 3t 时,S=14.当 16 3t 时,S=0.∴ 0 14S . 综上所述,当 8 3t 时,S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128 9 。 (4)当 60 13t 时,△QMN 为等腰三角形. 5、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考数学压轴题12套1
- 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春练习新人教版
- 高中化学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3盐类的水解2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和水解反应的利用跟踪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选修4
- 2018版高考数学(理)(苏教版,江苏专用)大一轮教师文档讲义:第四章4-5第2课时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 慈母情深PPT部编版5上课件
- 数学卷·2019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8-01)
- 福建省龙岩市2020届高三毕业班5月教学质量检查数学(文科)试题
- 专题67 几何概型的方法破析-备战2018年高考高三数学一轮热点难点一网打尽
- 国旗下讲话稿之国旗下讲话稿:文明创建还没有结束
- 某局机关党建工作专项整治自查自纠报告范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