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7年级语文教案:第7讲 课外文言文阅读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七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7讲 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内容 1、能运用课内学习积累的文言文知识,解释课外文章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能够理解简短的议论类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中的关键信息。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通过短文阅读引出本节课主题;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初步探讨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1、你能读懂下面这篇短文吗? 子禽①问曰:“多言与少言,何益?”墨子曰:“蛙与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②,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③也。” 【注释】①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②擗:通“敝”。 ③时:切合时机。 请探讨这篇文章讲了什么道理?是通过什么方式讲道理的? 翻译: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苍蝇、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分析:墨子就“多言有益乎?”这个问题,采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说明了一个道理:说话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切合时机,抓住关键,一语道破。 2、预习作业探讨与交流分享 教法指导:初步讲解古代论说文的特点,重点通过实例分析文本,讲解阅读方法,并通过巩固练习进行强化,注意过程中的讲练结合。 【知识梳理】 古代的论说文 论说文是古代散文的大宗。它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这些都是和记叙文相区别的。 我国古代论说文体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代的先秦诸子散文,实际上就是论说文。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已具论说文雏形;及至《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各家著作,不仅多数篇章都已经以论说文的形式出现,而且有的篇章还直接以“论”名题,如《庄子•齐物论》、《荀子•天论》等等。 说,也称杂说,它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早期的“说”是谋臣向君主献计献策的“说辞”,要求深入浅出,生动婉转,多借助比喻、传说、寓言等来增强说服效果。后来“说”体由口头转向书面,演变成阐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的文体,形式自由活泼,带有杂文、杂感性质,或侧重记叙,或侧重议论。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一般不采用“论”这种体裁。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典型例题】 (一)问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4.你能尝试着翻译这篇文章吗? 答案: 1. ①提出 ②也许,或许 ③增加 ④判断,解决 2. 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3. 学习中要勤于提问 4.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二)勤训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1、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莫尚乎勤 ②一日之计在于晨 ③而旨则远矣 ④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3、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4、你能尝试着翻译这篇文章吗? 答案: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①更重要 ②计划 ③意义 ④像,比得上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4、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巩固提升】 强弱之辩 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①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②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③其弱也。 注释①奉:尊重,此指陪衬。②御:支配,此指显出。③辍:停,此指消除。 1、解释加点词 ①夫强不自强________ ②强为弱者所宗________ ③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________ 2、翻译句子 岂怯懦之谓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尝试着翻译这篇文章吗? 答案: 1、①句首发语词,无义 ②推崇 ③极,最 2、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柔弱的人吗? 3、强与弱是相对的。 4、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水是天下最柔软的。金属虽然刚强,折断它却不可以续接;水虽然柔弱,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那么水的柔弱能成就它刚强的一面,金属的刚硬不会消除它柔弱的一面。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浦东新区2012学年第二学期初一语文期末试题 万事莫贵于义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②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注释:①今:若,如果。②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3、解释文中加点词。(2分) 何故? 故曰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2分)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15、表明本文观点的句子是“ ”。(1分) 16、历史上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的人很多,如 (请列举一位,写出人名)(1分) 答案: 13、(1)原因 (2)所以 14、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15、万事莫贵于义 16、文天祥、谭嗣同、刘胡兰等等 翻译: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 ②俭以养德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案: 1、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 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请大家总结下课外论说类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1、关注标题与注释 2、找出关键句,多为抒情议论句 3、注意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 二、谈谈本节你们的其他收获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 巩固练习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读了全文,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是周公劝诫儿子最关键的内容?并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文中,周公以“ ”(用原文填空)来形容自己的勤奋辅君,以此来教育儿子要以谦恭态度来治国安邦。 3、文中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你从中看出周公具有怎样的品德? 答案: 1、子勿以鲁国骄士。翻译: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轻视人才。 2、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3、谦虚谨慎,重视人才。 翻译: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二、预习思考 (一)下节课主题:《期中考试复习》 (二)预习作业:熟悉期中考试范围,复习课内重点篇目 《背影》节选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1分) 2、请按照原文,依次填入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这段话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描绘父亲的形象。(2分) 4、写送子上车时,父亲对儿子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话表达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5、“我赶紧拭干了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联系全文看,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朱自清 2、攀 缩 倾 3、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4、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 5、害怕父亲以及其他人看见 6、作为文章的线索,通过对背影的反复描写抒发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