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铁人中学2017级高三学年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统治 ‎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引文的大意是: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由此可以看出:秦末农民起义和西汉“七国之乱”,与郡县制无关。“秦制之得亦明矣”则肯定了秦朝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无关,仅是材料表达的部分意思,不够全面,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是由于汉初实行分封制,而材料论述的是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排除。‎ ‎3.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生的时间可能是( )‎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秦朝 D. 西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强调了诸侯只享受极高的经济待遇而不再参与政事,说明了诸侯的权利已经受到极大的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只可能出现在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之后,故答案选D项,C秦朝实行的郡县制,A西周和B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与题意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4.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科举制冲击到了贵族特权,而不是完全否定,所以A不正确,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所以B不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录取,重视的是知识和才能,而不是品德,所以D不正确,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科举制 ‎5.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选A;结合所学,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排除B;秦朝的朝议制度属于集体议事制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事权的分割,排除D。‎ ‎6.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论衡》‎ 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 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三个历史文献的记述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家庭农业生产模式,C正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开始确立”,排除D;材料只是反映农业经营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无法体现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铁犁牛耕技术推广”的结论,排除A。‎ ‎7.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的影响是 A.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B. 直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D. 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答案】C ‎【解析】‎ 题干仅反映官营手工业中人力要素的市场化,A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中后期,与材料“清朝完全废除匠籍”时间不相符合;根据题干信息“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可知,清朝官府对官营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这利于手工业者参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使民营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这一规定的实行,势必影响官营手工业的规模,使手工业的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故C项正确;‎ 选项与材料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 点睛:明清时期,由于守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民营手工业所取代,政府不得不适应这一形势,进行相应的管理制度的调整,废除匠籍制度。这一措施导致了手工业行会组织发生重大改变,进而影响到手工业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8.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 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C. 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明代万历”与“机工”朝伫桥头等“雇佣”,只掌握技术而无机、房可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开始出现受"雇"机工出卖劳动,雇主“机户”购买劳动力,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 “发展”和“增加”,A项错误;纺织业劳动者入城,不能推出明代农业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多余, B项错误;D项在中国明代并不存在,有违史实。‎ ‎【点睛】本题考查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要求运用材料,准确判断,熟练掌握重点概念的本质,即资本主义萌芽和“雇佣”的关系。‎ ‎9.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 以物易物是商贸主要方式 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朝取道江南经江西越大庾岭到广东的两条商道忙碌的情形。结合明朝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判断D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未涉及。‎ ‎【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10.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 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11.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 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 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 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 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B符合题意;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A不正确;C是属于“伦理”方面的范畴;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不正确。‎ ‎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A.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B. 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 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 D. 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来看,黄宗羲企图通过加强法治、加强学校舆论,通过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来限制君权。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但不主张建立民主政治,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黄宗羲主张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排除;C项材料与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无关,排除。‎ ‎【点睛】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13.据史书记载,明代“毗陵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而布置间,讹谬尤易”,清代亦用“用铜、铅为活字”。这说明 A. 活字开始大多为金属材质 B. 铜、铅活字印刷已比较流行 C. 铜、铅活字比较适宜印刷 D. 中国印刷术继续领先于世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毗陵人用铜、铅为活字,视版印尤巧便”,可以看出铜、铅活字比较适宜于印刷,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沈括发明的是胶泥活字;从材料中看不出铜、铅活字印刷已比较流行的情况,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 ‎14.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乐府机构,并加强了对民间信息的采集。故《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乐府作品得以上达天听。这表明乐府诗 A. 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一定意义 B. 助推了汉赋的兴起与发展 C. 成为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 D.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答案】A ‎【解析】‎ 乐府诗关注民间的疾苦,体现出政府对于民众的关怀,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故A正确;汉赋属于贵族文学,乐府诗属于民间文学,故B错误;C中主要渠道说法错误;D中人文主义色彩不符合题意。‎ ‎15.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 限制权力滥用 B. 防止官员腐败 C. 培育权利观念 D. 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 ‎“限制权力滥用”应当是在权利行使机制上要有约束制度,或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材料说的是官员在就职前和18岁男子在行使公民权利前,材料“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体现了古代雅典的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A项不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故C项说法不全面。‎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很容易选择A项。初读材料感觉题目并不难,但本题不能用排除法来完成,完全依靠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它与以往的考查点有所不同,不是简单的以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而是通过设置材料情境,这个情境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需要正确的理解A、D两项才能得出答案。‎ ‎16.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格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A. 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B. 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 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 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人文精神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是要从人的视角看待世界,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是重视理性思考的作用,故选D。材料没有提到宗教,所以排除A;结合所学,普罗泰戈拉追求功利,忽视道德,排除B;C只是揭示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遭遇,没有上升到本质的高度,排除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古希腊的人文精神的觉醒﹒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 ‎【名师点睛】普罗塔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具有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提出“知德合一”、“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等观点,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家极为相似。‎ ‎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伏尔泰此举主要是为了 A. 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B. 为新教作舆论宣传 C. 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D.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伏尔泰都不反对君主制,故可排除A;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不是宗教改革家,他不会为新教作宣传的,故可排除B;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体现了对当时法国现实的不满,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支撑,故本题选C;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客观可能会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但这是影响,不是目的,故可排除D。‎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点睛:解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本题的要求是理解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排除不是关于目的表述的选项,再结合所学知识来确定其准确的目的,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18.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后果 B.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D. 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加强了“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也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加剧了美洲殖民地和欧洲的差距,因而“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故A项正确;黄金和白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不是阻碍,故B项错误;“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故C项错误;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哥伦布船队,该议会讨论的应该是西班牙人登录美洲的意义,故D项错误。‎ ‎1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 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 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来看,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不涉及材料后半部分,排除;C项只涉及到了工业革命的一部分因素,排除;D项材料主旨是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而不是工业资本的流通,排除。‎ ‎20.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 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B. 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D. 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首相从受到议会弹劾而下台到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而继续任职,表明议会的权力也受到了制约,反映了责任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材料现象是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故排除A,D项正确。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不断发展完善,B项中“最终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C。‎ ‎21. 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 A.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 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 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但是如果国会重新表决,以2/3以上的多数通过的话,则总统的否决无效,故选A。BC与题意无关,D不符合美国宪法的规定,故排除。‎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三权分立 ‎22.1850年时巴斯夏这样描述祖国的种种乱象:“一贯性的反对、议会斗争、街头起义、革命、意想不到的变故、小集团、幻想、人人可以提出的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治理的要求……政策对一切事务的人为干预、资本和劳动人为的错误配置、引发无谓的摩擦、波动、危机和损失的根源等等。”这反映出法国 A. 政治动荡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 B. 工业革命发展缓慢成果不能共享 C. 人们受启蒙思想影响渴望民主政治 D. 外敌入侵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答案】A ‎【解析】‎ 材料“一贯性的反对、议会斗争、街头起义、革命、意想不到的变故、小集团、幻想、人人可以提出的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治理的要求”反映了当时政局动荡的社会现实,材料“政策对一切事务的人为干预、资本和劳动人为的错误配置、引发无谓的摩擦、波动、危机和损失的根源等等”体现了社会不稳定,由此可以得出,当时政治动荡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的信息,B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 ‎23.某西方学者写道:“《国际歌》中‘饥寒交迫的奴隶’,乃是与电灯、马克西姆机枪和‘科学’的种族主义同时代的维多利亚后期的现代发明。”作者试图说明 A. 欧美工业化进程加速 B. 巴黎公社诞生的重要原因 C. 工业化加速社会分化 D. 工业革命主要集中于英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饥寒交迫的奴隶,乃是与电灯、马克西姆机枪和科学的种族主义同时代的维多利亚后期的现代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巨大飞跃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分化。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后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失败之后才产生了《国际歌》,排除;D项依据材料“电灯”可知,材料表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德国、美国为中心,排除。‎ ‎24. 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 A. 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 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 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 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谣谶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故D正确。谣谶没有科学性,不可能预示历史的走向,故A排除。谣谶没有科学性,也不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故B排除。谣谶没有科学性,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建立与谣谶 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城市风气的转变,即由淳朴转为奢靡……“象(像)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十五、六世纪以后南北各地所普遍存在的”。既承认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出现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又指出“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商贾地主奢侈腐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明清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其中明代人陆楫的“崇奢黜俭”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陆氏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的主张 ‎——摘编自钞晓鸿《明代社会风习研究的开拓者傅衣凌先生--再论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奢靡”风习的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降,英国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对各类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分野,奢侈消费经济兴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亚当·斯密也站在政治经济学立场为奢侈消费和商业辩护…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 ‎——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人陆楫的奢侈消费观点,说明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明朝中后期和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差异。‎ ‎【答案】(1)观点:奢侈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 意义: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冲击了封建伦理与等级观念,是对理学家禁欲主义的批判与唾弃;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觉醒,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任答3点即可)‎ ‎(2)原因:工场手工业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海外贸易的繁荣;社会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任答4点即可)‎ ‎(3)中国: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地主、商人将资金用于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城乡消费的差异性,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未能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英国: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刺激了国内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任答3点即可)‎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其中明代人陆楫的‘崇奢黜俭’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陆氏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的主张…”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人陆楫的奢侈消费观点是奢侈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依据材料中“正是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影响到了城市风气的转变”、“象(像)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冲击了封建伦理与等级观念,是对理学家禁欲主义的批判与唾弃、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觉醒,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方面说明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及时间信息结合所学从18世纪工场手工业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海外贸易的繁荣、社会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等方面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的原因。‎ ‎(3‎ ‎)依据材料一“‘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明清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结合所学可从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城乡消费的差异性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未能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等方面简析中国明朝中后期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影响。依据材料二“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结合所学从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刺激了国内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等方面简析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影响。然后对比即可得出两者的差异。‎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列出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几种分期方法:‎ 第一种 第一期形态为孔、孟、荀为典型的入学之铸造时期,第二期形态为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性的时期。‎ 第二种 孔、孟、荀为第一期,汉儒为第二期,宋明理学为第三期。‎ 第三种 第一期为先秦时期,即原始儒学阶段;第二期为秦汉以后,儒学走向民间,并与政治密切结合时期。‎ 运用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儒学的分期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在材料中任选一种分期方法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分期方法,并加以论述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观点:我同意材料中第三种分期方法,第一期为先秦时期,第二期为秦汉以后。‎ 论述:先秦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后经孟子、荀子等不断发展完善。先秦儒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实现“德治”“仁政”,为后世儒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儒学思想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并始终没能被统治者完全采纳。‎ 秦汉时期,董仲舒融合道、法、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使之更加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使儒学与政治更加紧密的结合。宋明理学的出现,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是儒学进一步哲理化和世俗化。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儒家理念越来越被普通民众广泛接受。‎ 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在先秦时期为创建时期,秦汉以后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结合,并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过程的时间划分,最好是在材料中选一种分期方法进行论证。如同意材料中第三种分期方法,第一期为先秦时期,即原始儒学阶段;第二期为秦汉以后,儒学走向民间,并与政治密切结合时期。根据所学古代儒学发展的历程特征来进行说明,先秦时期是儒学的形成发展时期,但儒学思想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并始终没能被统治者完全采纳。秦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使儒学与政治更加紧密的结合。宋明理学使儒学进一步哲理化和世俗化。最后总结升华即可。‎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重要条件;主要领先内部进行资本积累;缺乏有利的政治条件.‎ ‎(2)原因: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可以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重要条件;此时的德国四分五裂所以工业化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时没有大规模的对外侵略,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资金主要来自于内部的积累。‎ ‎(2)结合所学可知1870年左右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依据“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可以得出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依据“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得出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依据“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可以得出充分利用了科技革命的成果。‎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德国(工业化的启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