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30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六次考试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六次考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容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 从中国油画发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正经历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衔接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革命胜利以后,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着力宣扬这个时期一直倡导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按西方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很显然,流行艺术是文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它实际上从来没有对现状的批判,它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有文化工业的既有逻辑,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作为国际潮流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反映,本质上它是一种移植的文化。 (摘编自荣剑《第三空间:抽象艺术的中国力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油画在艺术生产领域具有某种最典型的包容性,因此中国油画的国际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的民族记忆也就没有了冲突。 B. 从古典写实的再现艺术逐渐过渡到抽象意象的表现艺术,这表明油画艺术在中国和在西方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 C. 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不一样,中国写实主义油画,表达特定时期的民族记忆,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D. 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流行艺术作为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并没有对现状进行批判,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油画形式的国际性和内容的民族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引起下文。 B. 文章第二段,从革命胜利前、后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写实主义优化形成的原因。 C. 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特点、发展及其产生的一些影响。 D.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阐述西方艺术变迁的规律,论述中国流行艺术崛起的深层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被在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下所形成的艺术形式所取代,与当时的革命进程有关系。 B. “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成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这对艺术的发展来说,不一定完全是坏事。 C. 如果流行文化通过某些途径消解了艺术的神圣性,就有可能导致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欧洲艺术中心地位的崩塌。 D. 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的因素,由此可知,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强拉因果,原文的意思是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包容它的国际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民族记忆的冲突,不是说两者没有冲突;B项,只是“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具有相同进程,另外,“油画艺术”应为“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油画艺术”。C项,“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形式不一样”错,参见原文“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 2. 试题分析:原文第二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是革命胜利后,革命胜利前,阐述的不是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 3. 试题分析:“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意繁荣的前提”推理不严密,绝对化。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混淆范围。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地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以壁顶为观察点,变化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B.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敲一敲”溜索,表现领队认真负责,“瞟一眼”,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 C. 文中写到了骏马和雄鹰这样的动物形象,与人物形象相映衬,隐喻了人应该像雄鹰那样飞翔、像骏马那样奔驰。 D. 小说中表现的驮队的人际关系,是为了表达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学会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思想。 5.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6.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结合文中形象,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4. B 5.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6. 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英勇无畏的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小题一】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小题一】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小题一】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小题一】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乌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实事证明,塞罕坝人越节制,大自然的回馈就越慷慨。如今,塞罕坝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每年将创造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方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人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批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C. 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D. 建设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B. 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C.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坝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E. 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05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答案】7. C 8. BD 9. ①党中央对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科学决策,制定了具体目标,对建设美丽中国有坚定的决心;②地方政府切实贯彻中央部署,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③对环境保护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对环境污染实行严厉的法治④百姓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人理解、对美丽环境的热切期待、对生态保护的积极行动。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仔细阅读材料,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C项的“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的说法不准确。根据在材料二的第二节“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语气要注意细节方面的表述和推理的严密性。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仔细阅读材料,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阅读材料知道:A项的“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的说法不准确。材料三是通过一系列数字展示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C项中“创造了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每年将创造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E项说法绝对。原文找不到这样的意思。 9. 试题分析:题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本题考查分析和筛选信息。题目考的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原因。由文出题,答案自然就在上述的四则材料中。仔细阅读而和分析材料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筛选并整合答案。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一语在四个材料中仔细筛选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概括。比如,根据“材料一”中“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二”中塞罕坝这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可归纳出答案第②点;根据“材料三”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和图片中的相关数据可归纳出答案第③点;根据“材料四”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可归纳出答案第④点。总之,阅读四则材料后,回答这个问题要有条理地,从材料中提到的不同方面筛选概括一下答案要点:党中央的科学决策和坚定的决心;地方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和整治环境污染的力;百姓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人理解和对生态保护的积极行动。 点睛:筛选整合信息,就是带着问题,从材料中准确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的、无用的、干扰的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④文中的概括句;⑤文中的过渡句;⑥文章的标题;⑦文后的注释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能力。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基本考点:一是从名词概念出发,要求考生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要求考生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要求考生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求考生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焞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①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淳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门人舁置山谷中而免。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书秦桧言:“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贪噬之性,不言可见。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岂意为之已。甚乎。”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引年告老,转一官致仕。十二年,卒。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 【注释】①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视为奸党,称为“元祐党人”,加以打击。程颐名列其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B. 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C. 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D. 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B. 布衣,即麻布制成的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着锦绣之服,多着布衣,因而常用“布衣”来借指平民。 C. 处士,古代指有才能而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官员,后来也泛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 D. 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朝以后形成固定制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尹焞敬待老师。他因不愿诋毁老师程颐而放弃科举考试;朝廷征召他,他祭祀老师之后才上路。 B. 尹焞德才兼备。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认为,在学问和品德方面,近年招揽的士人没有能超过他的。 C. 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举荐和征召,但屡次推辞,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 D. 尹焞反对议和。金人遣使议和,他上书朝廷并致信秦桧,直言陈述和议的危害,但都没有得到回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 (2)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 【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致使尹焞隐藏了治国才能,不能被当时朝廷任用,不符合陛下急切求贤的本意。(“韬藏”,隐藏;“国器”,治国才能;“为”,表被动;“侧席”,指坐不安稳,形容求贤心切。(2)不知道是陛下未曾深入谋划仔细考虑呢,还是朝中的大臣没有把其中的利害告诉您呢?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现在北国使臣就在朝堂之上,天下人忧 虑愤恨,如果和议一旦达成,他们一天天更加强大,我们一天天更加疲弱,日渐被剥削,天下有沦为夷狄之地的危险。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对称句子“彼日益强”与“我日益怠”。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B项,“处士,古代指有才能而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官员”说法错误,“处士”不指官。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说法错误,皇上认为他“恬退”在授予“处士”后。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本题两句的得分点有:“韬藏”,隐藏;“国器”,治国才能;“为”,表被动;“副”,动词,符合;“侧席”,急切,指坐不安稳,形容求贤心切。“不识”,不知道;“尝”,副词,曾经;“抑”,连词,或者、还是;“以”,介词,把;“以”的宾语省略。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尹焞字彦明。年少时拜程颐为师,曾参加进士考试,发出的策问有诛杀元祐党人的议题,尹焞说:“唉,还可以凭借这求得俸禄吗!”没有答题就走了出来,告诉程颐说:“我不再参加进士考试了。” 于是尹焞终身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靖康初年,种师道推荐尹焞,说他德行高尚可以安置在皇帝身边以备劝勉讲论,皇帝将他召到京城,但他不想留下,皇帝赐号“和靖处士”。 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联合上奏:“河南平民人士尹焞学问穷究事物的根源本质,品德具备中正平和的特点,近年招募延揽的士人没有能够超过他的。朝廷特意征召,却只是赐号‘处士’让他回去,致使尹焞隐藏了治国才能,不能被当时朝廷任用,不符合陛下急切求贤的本意。祈望皇上对他特别加以赏识提拔,来抚慰士大夫的愿望。”皇上没有回复。 第二年,金兵攻陷洛阳,尹焞全家被害,尹焞死而复生。绍兴四年,他停留在涪州。涪州是程颐研读《周易》的地方,他开辟了三畏斋来居住,周围的人都不认识他。侍读范冲举荐尹焞代替自己,授为左宣教郎,尹焞称病辞谢。范冲奏请赠给尹焞五百金作为路费,派遣漕臣奉诏到涪州亲自送他启程。六年,他才开始上路,写文章祭拜程颐之后才走。 宋高宗赵构渡江南迁,这时赵鼎已经离任,张浚独自做宰相,递上奏章举荐尹焞,说他的学问修养有远超时人的地方,请求下令江州的守臣迅速将他从水路送到京城。尹焞又一次称病辞谢,皇帝说:“尹焞可说是安于退让啊。”下诏让他做秘书郎兼说书,催促他启程,尹焞才入朝进见就职。不久,尹焞称病告假,授予代理礼部侍郎兼侍讲。 这时金国派遣张通古、萧哲来与宋朝议和,尹焞上奏章说:“我看到本朝遭遇辽、金战祸,自古以来未曾听闻,中原地区没有能人,导致他们侵扰我国。如今又要进行和议,那么人心将一天天远离。不知道是陛下未曾深入谋划仔细考虑呢,还是朝中的大臣没有把其中的利害告诉您呢?”又给秦桧写信说:“现在北国使臣就在朝堂之上,天下人忧虑愤恨,如果和议一旦达成,他们一天天更加强大,我们一天天更加疲弱,日渐被剥削,天下有沦为夷狄之地的危险。天下人痛心怨恨深入骨髓,金人如狼虎一般贪婪侵夺的本性,不言而喻。天下人正把这件事寄希望于您,希望有办法改变现状,哪里料到已经这样做了。太严重了。他的奏章和信都未获回复,于是尹焞坚决辞却了新的任命。请求告老还乡,转任一个官职后退休。绍兴十二年,尹焞去世。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4. 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入手,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 “一片飞花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 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子中的“且看”是只管看的意思,“莫厌”是不推辞的意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尽情行乐的意愿。 D. 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大量虚字的使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 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物是人非的伤感。 15. 本诗尾联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表达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CE 15. 本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背后隐藏的还是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C中的“且”是姑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E刘诗中的景象不同于杜诗中小堂和苑冢因无人居住和照管而变得荒凉破败的景象。其次,“物是人非”也不准确,主人逝去小堂荒凉破败,墓冢无人管理,石雕麒麟倒卧在地,这些都不能说是物是人非,而是物人两非。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本题重在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结合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作答本题,通过对诗歌的理解,本题可以作答为,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的 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荣枯,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尾联表面上是写作者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是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方衲”和“凿圆”来作比喻,说明自己与小人在一起很难相合,因道不同而不能相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 (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1). 何方圜之能周兮 (2). 夫孰异道而相安 (3). 故不积跬步 (4). 无以至千里 (5).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跬”会写成“硅”,“至”会写成“致”,此外还要注意“圜”“孰”等易写错的字。记准字形要理解字义去记忆。较长的句子要记准,不要掉字,如“夫孰异道而相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82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盛誉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每天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②平顶山特大矿难发生后,一些死难矿工家属面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黍离之悲和对一些煤矿领导的愤慨。 ③莫言坦言,他获奖后一直对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一切冷眼旁观,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认识人世、认清自我的机会。 ④刚刚还是烈日当头照,一转眼,老天爷的脸一沉,狂风怒吼,大街上尘土飞扬,整个城市瓦釜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⑤在颁奖会上,捧起奖杯的张玲说:“这次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实在是意想不到的不虞之誉,我的内心既激动,更忐忑。” ⑥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金砖会晤上的重要讲话,将更多的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黃钟大吕,言犹在耳。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能力。②④⑤成语使用错误。②使用对象错误。“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不能用来形容语境“平顶山特大矿难给自己造成的悲痛”。④曲解词意。“瓦釜雷鸣”:瓦釜,沙锅,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此处用来指“城市大雨倾盆的景象”用词不当。⑤语义重复。“不虞之誉”:意想不到的赞扬。“不虞”本身就是“意想不到”的意思,属语义重复。”①“风尘仆仆”:形容奔波,忙碌劳累。③“冷眼旁观”:(1)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边观看;(2)多指可以参与而不愿意参与。此处用前者义。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①③⑥成语使用符合语境,正确。所以选A项。 点睛: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语境义→成语义→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成语题误点设置: 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⑤搭配不当,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为缓解大气污染,保护公众身体健康,按照《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试行)》,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二级)临时交通管理措施。 B. 全国残障少年儿童艺术大赛颁奖典礼暨汇报演出将于12月16日下午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企业代表等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活动。 C. 2017年央视春晚,强调“正能量”元素。节目从小人物的故事中寻找素材,将“深人生活、扎根群众”的故事搬上春晚舞台。 D. 临近岁末,一个个美食节遍地开花,12月16日三亚国际美食节开幕,然而这看似热闹繁华的展会,网友却吐槽为路边摊垃圾食品大合集。 【答案】C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文言文阅读图书销售表现抢眼,市场上大概有几百个品种,但图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令人震惊。 ②网络之上,不乏飞短流长者,他们热衷传播一些“小道”消息,以博人眼球,冲击法律底线,戏耍社会大众的认知,我们应坚决抵制。 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满怀信心,才能勇敢进取,挥洒自如。宽阔的操场上,1200多名高三学生,在国旗下宣誓,给自己加油。 ④学会拒绝,学会淡然,是现代社会公民交际的基本素养。对于责任和义务要勇于担当,而对别人过分的不情之请,也要敢于说“不”! ⑤彼岸,就是我们念兹在兹的诗和远方吧。理想、青春、诗意,这些即使在暗夜里也会闪烁幽光的词汇,每一个都能征服我们年轻的心灵。 ⑥研讨会上,大家对雄安新区的规划蓝图见仁见智,时而争辩不已,面红耳赤,平日健谈的规划专家刘集,却一反常态,不赞一词。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⑤⑥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注意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①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语境为译作水平低,属于望文生义。 ②飞短流长:指造谣生事,搬弄是非。此处使用恰当。 .................. ④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此处谦敬失当。 ⑤念兹在兹:形容对某事非常重视,念念不忘。此处使用恰当。 ⑥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此处使用正确。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记忆力是用于帮助创造力的,每一个记住的知识最终应该应用,①_____。在今天科技飞跃的时代,由于电脑的出现,搜索引擎的帮忙,记忆力(包括计算力)②_____。哪个博闻强识的人也赢不了谷哥度娘,还有六叔(360搜索)。这就告诉我们创造力的重要远大于记忆力,要想在这个你争我斗的世界站稳继而强大,发挥创造想象,展现创造才能,结出创造成果才是重中之重,学业之本。至于记忆力,注重方法论,再下点儿工夫,每个人都能让别人刮目相看;但③______,记忆力也仅限于天才的表演,于实践无益。 【答案】 (1). 最好是应用于创造 (2). 已显得没以前那么重要 (3). 如果没有创造力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语句前后的语意关系,开头是“记忆力是用于帮助创造力的”,可见此段重点论述的是“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关系,所以①应是和“创造力”有关;② 句后面是“这就告诉我们创造力的重要性远大于记忆力”,所以此句应该是“强调记忆力不重要”;③句是一个转折的句子,后面是记忆力前面应该是假设没有“创造力”。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重大比赛或考试前去“祈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里约奥运会之前,主教练郎平曾带着女排的姑娘们去普陀山祈福,而在这届奥运会中,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登奥运冠军宝座。可见,“祈福”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强选手或应试者们必胜的信心,而有了必胜的信心,势必会在赛场或考场上超常发挥,这样就一定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只要有好的心态,就必然能获得成功。 ①有了必胜的信心不一定就能在赛场或考场上超常发挥。 【答案】②在赛场上或考场上超常发挥,不一定就能实现自身的价值。③有好的心态不一定就能获得成功。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文中表述绝对的地方“样就一定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只要有好的心态,就必然能获得成功”。 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生只做一件事?太无聊了!跟你有同样感慨的人大概不在少数,从“斜杠青年”近些年来的大行其道就可窥见一二。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的代名词。斜杠青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生活方式。 与“用一世执一事”的人不同,斜杠青年代表着人们对可能性、对自由的向往。但一个踏踏实实的斜杠,并不容易被划下,斜杠青年,并不是将自己的职业侧面简单罗列,而是真正拥有多种行业间平行切换并获得价值的能力。 那么,你是愿意将来成为一名这样的斜杠青年,还是愿意在专一职业领域坚持到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人人斜杠何以精专 “斜杠青年”的定义是:他们不满足于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有人认为“斜杠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青年都选择多元生活,其专业程度又怎么能比得上只专注于一门事业的人?人人斜杠,何以精专? 国家就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每个劳动者都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只有每部分零件都发挥其最大的能力,整个机器才会运行的更有效率。青年人兴趣广泛固然是好事,可若放眼整个社会,其利弊便有待商榷。 法国著名画家约瑟夫·雷杜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玫瑰花。任凭法国革命大潮汹涌,政权更迭,甚至人头落地血流成河,他只是画他的玫瑰花。整整20年,雷杜德以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完成《玫瑰图谱》。书中169种楚楚动人的玫瑰,成为世界玫瑰的经典。 约瑟夫只为画玫瑰而来,只专注于一项事业,以一种近乎于痴的态度投身其中,他唯一的事业是绘画,唯一的身份是画家,成功的秘诀便是精专。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但这也是一个需要专注、执着的时代,我们需要真正沉下心来,去做我们最擅长最感兴趣的工作。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只能择其一而为之。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的人,必是专注于一念的人唯有专注最动人。可是,在如今的生活压力下,又有几人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斜杠,表示多一种选择,自然,多一种选择多条路,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甘于寂寞,于滚滚红尘中,坚守一些东西。 战后日本工业为何崛起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本国工业中培养专业性人才,只精通于一处,并采用终身聘用制,于是,无数精专于一处的工人使日本整个工业体系有了质的飞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为一大事来。”是啊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不知道有多少聪明人一生都没有做好一件事。做一件事很容易,但专注的做好一件事很难。 我们可以给自己打出很多标签,但我们需要真正有建树于一个领域,否则,标签在再多,也毫无用处。只有沉下心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于一处专注,方能有所作为。人生为一大事来。人人斜杠,何以精专? 【解析】试题分析:斜杠青年是一个新生词,其含义是我们审题立意的切入点,由此可以有如下角度:从其特点谈“多元思想与多元生活”“生活需要多样化”;从赞美的角度看,“斜杠青年”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从专家的角度看,可以分析“斜杠青年”的意义;从反对的角度看。“斜杠青年”对职业的专注度值得思考。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可从“斜杠青年”本身、赞同、反对的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语文卷·2018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六次考试试题(解析版)
- 2020职场秘书工作礼仪 秘书工作技巧
- 2020学年高中物理 第一章 静电场 专题第9节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 玩笑大王记叙文
- 数学卷·2018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数学试卷(文科)(解析版)
- 2012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名校试题汇编:电学、光线和热学实验
- 2019高中化学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 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 2020年护校毕业生医院3000字实践报告范文
-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数学(文)试题 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