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技巧(练)-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技巧(练)-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备战2017年高考二轮讲练测 训练基础 ‎1.【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月考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蝶恋花·秋思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①。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辘牵金井:辘(lì lù),指往井里汲水时辘轳转动的声音。金井,指用黄铜等装饰护栏的井。‎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叙事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这首词是按时间顺序来写景叙事的。(1分)②“月皎”“乌栖”表明是在夜里,(1分)“更漏将残”表明夜将尽,(2分)“辘牵金井”(人到井边汲水)和“鸡相应”则表明天已渐亮。(1分)(分析部分,若答上阕是写离别前,下阕是写离别时和离别后,可给3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时间、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第一个角度来写景的。‎ ‎(2)上阕中的“冷”字有何妙处?下阕中的“难听”又该如何理解?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用“冷”来形容睡了一晚的红枕,巧妙揭示出人物哭之悲和哭之久,以致泪水把枕芯都浸湿变冷了;(2分)另外,“冷”字也为下文写离别的到来奠定了凄冷悲伤的感情基调。(1分)②“难听”并非指离别时说的话不好听,相反的,离别时叮咛嘱咐的话很缠绵动情,很中听,(1分)只是因离愁满怀,不忍细听,(1分)生动地写出了人物之间情深意重、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1分)‎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上阕中的‘冷’字有何妙处?下阕中的‘难听’又该如何理解?请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一般炼字多考查动词、形容词, “冷”形容睡了一晚的红枕,巧妙揭示出人物哭之悲和哭之久,以致泪水把枕芯都浸湿变冷了; “冷”字也为下文写离别的到来奠定了凄冷悲伤的感情基调。 “难听”并非指离别时说的话不好听,相反的,离别时叮咛嘱咐的话很缠绵动情,很中听,只是因离愁满怀,不忍细听,‎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织”字化虚为实。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本题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2.【2017届宁夏中卫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然后完成8-9题(10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1)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2分)颔联中“芳草 ‎”“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2分)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2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借景抒情。‎ ‎(2)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答案】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2分)诗歌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3分)‎ ‎【解析】注意结合诗句中的“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等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句子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中的“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等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句子作答。‎ ‎3.【2017届山西怀仁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双调】折桂令·过金山寺①‎ ‎【元】赵禹圭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 诗句成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 ‎【注】①这首曲当是赵禹圭任镇江府判时作的。金山寺:在江苏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上,为东晋时所建。‎ ‎(1)元代散曲作家周德清说“此词称赏者众”,请根据一、二句,具体分析其“称赏”之处。(5分)‎ ‎【答案】示例一:曲子起句写长江浩渺,气势磅礴,视野开阔;接着写水面上漂浮的“云山”,山上的亭台楼阁,都倒映在水中,清澄明丽,摇曳生辉。前两句通过侧面烘托、以动衬静等手法来表现金山寺的高大、壮观。示例二:第一句用“浩浩西来”的长江作为背景,以动衬静,渲染金山寺的雄伟壮观;第二句用“云山”,即云雾缭绕的山来侧面烘托金山寺的高耸入云。示例三:写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相互交织,融为一体。长江的动点染出山的静,与物的缥缈衬托出山的壮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如本题写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相互交织,融为一体。长江的动点染出山的静,与物的缥缈衬托出山的壮观。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2)试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6分)‎ ‎【答案】这首散曲塑造了一位具有豪迈气概和开阔脚禅的抒情主人公(词人)形象,“长江浩浩”“天地忘怀”,表现了作者有豪迈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分析,隐隐透露了对现实的迷惘(失望)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陈居士”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本题“长江浩浩”“天地忘怀”,表现了作者有豪迈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分析,隐隐透露了对现实的迷惘(失望)心情。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 ‎4.【2017届四川成都七中高三零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9 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①。‎ ‎【注】①南冠、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分析本诗在写景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6 分)‎ ‎【答案】①写景富有角度变化:首联全景描写长安,颔联仰视,颈联俯瞰。②写景选取秋天典型景物:残 星、大雁、菊花、莲花,韵味清远,与思乡归隐的情感相契合。③写景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匠心独运:‎ 流动的云雾宫阙,飞动的大雁,静静开放的紫菊,红花落尽的睡莲,秋意清冷、闲雅静穆中回荡哀婉悠扬 的笛声,让人黯然神伤。(其他可以认可的答案:写景融入情感,情景交融;首联写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写景时巧用修辞,比喻拟人的使用,借莲花、菊花的仪容,更好地表现伤感意绪。以上各点答出一点给2‎ 分;每点关键术语1分,分析1分;答对三点得6 分。)‎ ‎【解析】注意从仰视,俯瞰的顺序、视听结合的角度,动静结合的手法和比喻拟人的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 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 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 ‎【答案】尾联表达诗人故园之思、归隐之意。(一点1分,2分)写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 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简析尾联诗句内容,2分)此处用典故“鲈鱼正美”,‎ 用西晋张翰、左传楚囚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点出术语“用典”1分)‎ ‎【解析】注意首先分析分析尾联的内容,然后结合尾联运用“西晋张翰、左传楚囚”的典故分析诗人故园 之思、归隐之意。‎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 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 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 意首先分析分析尾联的内容,然后结合尾联运用“西晋张翰、左传楚囚”的典故分析诗人故园之思、归隐 之意。‎ 训练提升 ‎1.【2017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忆秦娥①‎ 刘辰翁 中斋上元②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①本词是刘辰翁于南宋灭亡后和邓剡之《忆秦娥》而作。邓剡号中斋,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一直未仕。②上元:即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烧灯节。南宋的上元节,都城临安热闹非凡。③梅发:白发。‎ ‎(1)上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主要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描写了今日风雪交加,朝京人绝的景象,(1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通过临安上元节昔盛今衰的对比,反映物是人非以及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1分)(如果学生从情与景的关系作答,可酌情给分。)‎ ‎【解析】注意答出对比(反衬)的手法。然后分析对比的对象:描写了今日风雪交加,朝京人绝的景象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临安上元节昔盛今衰的对比,再答出效果:反映物是人非以及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注意是对比的手法。‎ ‎(2)“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2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句子中的词语“当时月”“烛泪”“梅发”作答。‎ ‎2.【2017届浙江温州中学高三上11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②挼(ruó):揉搓。‎ ‎(1)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 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 , ”句的注释。(2分)‎ ‎【答案】咏梅(梅花),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解析】注意诗歌的形象的确定和诗意的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 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2)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答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能分析出早年赏梅和晚年赏梅的不同即使2分),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或:运用了反衬的手法(1分),以昔衬今,以少女赏梅时的欢快闲适衬托晚年赏梅时的落寞孤寂(2分),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或答“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也可给分)。【评分标准】答出手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准确4分。‎ ‎【解析】答出“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然后解释什么和什么对比,什么反衬什么,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对比和反衬。‎ ‎3.【2017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1)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紧扣“秋”字写景的?请试作分析。‎ ‎【答案】抓住秋天的典型意象描写秋景:黄叶满地,古木萧瑟,寒花凋零,幽泉断断续续。突出秋天凄寒荒寂的特点。‎ ‎【解析】颔联和颈联紧承上文“行幽谷”‎ 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像是快枯竭了似的。此题答出作者看到的秋天特有的景物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景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选择了哪些意象;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分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2)这首诗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借用庄子“机心”典故,表明自己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可是野鹿见了我为何还要惊恐呢?其实是故作旷达之语,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孤独忧愤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4.【2017届河北保定市高三上摸底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 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答案】BC(答对1项得2分,两项得5分) ‎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 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 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设问方式有“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试比较哪 一句更好”“某个句子的作用是什么”等。这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 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训练高考 ‎1.【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选D项。古诗词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A项中“白雪”与“清江”,词 性相对,颜色“白”对“清”,名词“雪”对“江”。B项中“诸弟”对“一身”,“诸”“一”都是数字 相对。C项中“供多病”与“答圣朝”动宾结构相对。D项中“极目”与“萧条”词性不相对。因此选D 项。‎ ‎【考点定位】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诗词的对仗知识。首先要明白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 构成一对华美语句。对仗必须遵守的规则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同,词意相关,结构一致,平仄相对,没 有重字等。另外还要考虑到一些数词、颜色词等。‎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答案】D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代诗歌中切题的知识。诗人都非常重视切题,诗歌切题的手法主要有点题和扣题 二大类。诗歌点题,从性质上分,还可分为:明点——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暗点——‎ 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的点出题意。诗歌扣题也有明扣和暗扣之分。本题 题目是“野望”,解答时可以根据选项的内容,结合题目进行比对即可。‎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解析】‎ 试题解析: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拨】本题明确考查学生赏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标题、作者及注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表示情感的词语等方面考虑。。解答本题是首先分析标题“野望”,可以根据平时训练的经验推断,诗人抒发的情感应该是“望”景抒情,联系作者的《登高》就更能很好地理解。然后从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表示情感的词语入手,联系作者杜甫的诗歌特点,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是忧国之情,思家之情以及孤身飘零悲苦之情。‎ ‎2.【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往岁”“记 今夕”可判断出时间的不同,因此选A。‎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题从选项设置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解答 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例如诗歌中的关键 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的回忆。所以选A。‎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 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 分析作答。B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所以选B。‎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 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 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就是考查写景的角度,即视觉和听觉。思考时,应从选项诗句是从哪些 写景角度来写的,是否体现出这两个角度来判断。‎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 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答案】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 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 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 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 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 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 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便 可根据作者苏轼、题目及关键词语及诗句分析作答。‎ ‎3.(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答案】C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大意、作者情感、诗句赏析能力和对名篇名句的记忆能力。答题时首先 要结合注释将诗句大意读懂,揣摩准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仔细阅读题中各选项表述,将其逐字逐句地同 诗句意思对照,努力发现异同,以便确定正误。‎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3分)‎ ‎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 ②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答案】①C ②B ‎【解析】‎ 试题分析:①B项没有写声音。②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 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回答此题第一问,要抓住题干中“以声写声”一语,准确体会其含义,再据之分析各选项表 述,答案不难得到。要答好第二问名句默写类试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 和记准字形,尤其是对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同音字和形近字以及生僻字,要加倍注意。‎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 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 ‎② 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 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寄情山 水的名句。‎ ‎【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容易写错的字有:皋、舒啸、赋、寓等。‎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要答好名句默写类试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 尤其是对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同音字和形近字以及生僻字,要加倍注意。‎ ‎19.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 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答案】《醉翁操》的上阕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的做法得以流传的欣 慰。下阙写鸣泉虽不复存,但鸣泉之美妙乐曲却仍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 得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题综合考查对诗意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对名篇名句的分析和记忆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准 确理解并分析《醉翁操》全词的意思,准确把握作者在其中所表达的事项情感;然后再努力回忆《醉翁亭 记》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其不同。不难知道,《醉翁操》重在赞美醉翁,而《醉翁亭记》则重 在抒发作者对陶醉自然的情感。‎ ‎4.(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木兰花慢 ‎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熟悉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语句,从中找出和“浔阳”“月”相关的诗句即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实际上是变相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根据题干要求,可以看出答题范围是白居易《琵 琶行》,这篇文章要求全文背诵,所以此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关键是写出和“浔阳”“月”相关的 诗句,需要学生对所记忆的知识进行筛选。因此学生在平时的记忆名句过程中,不可死记硬背,一定要理 解记忆。‎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 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写作手法鉴赏,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知道描写角度有哪些,然后再结合原 诗分析判断。描写角度有从描写景物的空间角度、色彩角度、感官角度,从写作手法的动静角度、虚实角 度、正侧面角度、直接间接角度等。本题描写琵琶演奏的角度,结合原诗分析应属于写作手法中直接描写 和间接描写。此题不仅需要判断正确描写角度,还要结合诗句分析出。关键是写出“正面描写角度”或“直 接描写角度”“乐曲本身”和“侧面描写角度”或“间接描写角度”“听者角度”。因此学生平时要掌握 诗歌的写作手法,同时学会结合诗句分析。‎ ‎5.(2015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 城郭为虚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2分)‎ ‎【答案】春江花月夜  ‎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在平时要加强对学过课文,尤其是名篇的记忆、背诵和默写。‎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A。‎ ‎【名师点睛】回答此类题目,功夫在平时。对于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著名作品,平时一定要多读多诵,‎ 常念于口,下力气记住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的名字。同时顶好还要动动笔头,着重把那些自己容易写错的字 写正确。‎ ‎(2)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 ‎【答案】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 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县分析两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感悟,然后抓住题干中“人生感悟的差异”一语,对两首诗中抒发人生感悟的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才归纳作答。‎ ‎【考点定位】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回答此类题目,要先将两首诗的大意读懂。第一首张说的《邺都引》,是作者纵观魏武帝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壮历史和身后遭遇时,联想自己被奸佞小人攻讦的现实,不禁感慨万千而写的。写得激情奔涌,慷慨悲壮,但诗情又紧和缅怀魏武的题旨,做到诗情恣肆而有节制,思想内蕴而易外传。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诗人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6.(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 ‎(4)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 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家点睛】概括诗句描写的画面,这样的题型学生平时训练很多,难度不大。但是本题要求概括前六句 描写月夜的画面,在概括上增大了难度。第一、二两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 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诗人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 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 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廖。前六句是一句一景。‎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 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赏析,但是题干已表明是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这就降低 了难度。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想象、移位、梦境等虚写的手法,眼前现实的景物是实写,这 样学生分析起来有话可说,方向明确。最后七、八两句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 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些联想是虚写。自己长期滞留异乡,眼前的皓月引发诗人对家乡亲人 的思念,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 ‎7.(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摇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摇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冶的原因。(4分)‎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干的关键词源于诗的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本诗是一首律诗,首联统领全诗,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因此,要把握“开颜”的原因,就要立足于整首诗。联系诗歌标题,结合诗的首联,可知是朋友新居落成,自己心情闲适;颔联和颈联写景,有山有水,有松有花,景色优美;颔联写新居的自然环境,颈联写新居主人对新居环境的营造,疏种碧松,可筛明月;多栽红药,以妆春天,此联也见诗人品味高雅;尾联既是对朋友的赞美,也是抒写志趣相同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江苏卷古诗鉴赏通常是从诗句的理解、艺术技巧的鉴赏和思想感情的分析这三个方面的来考查,三个小题也是切合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样的逻辑思维及思维过程。诗歌内容的理解,江苏卷还是秉承以往的命题特点,立足于全诗,但考查点还是在具体的某一诗句上。本题的考查,延续了2014年的考查内容与模式,此题考查同2014年的第⑵‎ 小题,是个常规性题目,也没有什么难度。‎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颔联和颈联来考查表达技巧的鉴赏,与往年没有什么变化,也是个常规性的题目,但虽是所选的诗歌没有什么阅读障碍,因本题的答题角度和层次较为复杂,考生考虑问题往往挂一漏万,因而还是有些难度的。本题选材好,命题点也抓得好,题虽好,但在答案设置和拟定上还是显得仓促,考虑不周的。一是所拟答案,只是几个方面的罗列,估计试卷批改时还需作较大调整;二是赏析离不开表达效果的分析,所给的答案除了“移步换景,富有层次”外对表达效果的分析是有所缺失的。表达效果可根据情况来分说或总说。最后,“铺陈”也值得商榷。‎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 试题分析:把握诗歌中诗句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都应该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本题考查诗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更是应该根据整首诗的理解来分析把握。对此,要首先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另外就是结合全诗的内容来分析,从诗的标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为友人的新居落成而写的,诗的首联为“起”,点题并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喜欢闲适,到朋友新居“开颜”;颔联和颈联通过写景,来表现新居的景色优美,主人品味的高雅,诗人心情的闲适;诗的尾联“合”,“新居”只是诗歌的形象,也就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它承载的是高雅,是闲适,无论文书再多都能找到“诗人在此间”,因此这两句诗也即尾联所表现的也就是:一对新居主人的赞美,二诗人羡慕,向往,三诗人与友人志趣相投。‎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第一题立足于诗的首联,第二题考点在颔联和颈联,本题是在尾联;第一小题根据分析,第二小题赏析写景艺术,为艺术技巧赏析题,第三小是是思想情感分析题。命题者的指导思想还是在考生能读懂诗,能赏析诗,切合江苏卷的考试说明;第一题到第三题,其着眼点从首联,到颔联、颈联,再到尾联;其考查点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再到为什么写,层次清晰,总的来说,中规中矩,难度不大。从诗歌的特点来看,诗首联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从考题所给的答案来看,第三小题的答案只是对第一小题答案的再概括。由此来看,有重复考查之嫌。‎ ‎8.(2015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答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3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能力,指向明确,难度适中。题型属于传统形式,没有什么新意。这类题目考生解答时先要点明句子所写内容,然后指出该句所用手法,总结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本题所选诗句从内容来看是写山中之景,那么手法上,首先就要考虑写景的常用手法来,如动静、声色、视听等。‎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 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5分)‎ ‎【解析】‎ 试题分析:从作者角度看,骆宾王虽曾为侍御史,但曾因事下狱,一直不得志。结合诗句来看,前三联描写了一幅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全诗选取的“兰”“槐”“松”“桂”等意象,皆可象征一种高洁的品性,表现出作者追求坚贞高洁品格的志向;尾联“一遣樊笼累”联系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和作者观点态度的鉴赏与评价,指向明确,题型属于传统形式,难度适中。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骆宾王的诗歌,了解骆宾王的终生志向与人生际遇,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骆宾王《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为借夏日之景抒发厌倦世俗、渴望归隐情志之作,与14年四川卷诗歌鉴赏题题材上接近,易于考生理解,而骆宾王也是考生所熟悉的一位诗人,总体来看,选材恰当,命题合理。考生结合对诗人生平的了解,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9.(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解答时需要同时思考两首诗写景的手法,并比较其不同,然后再组织答案。命题人将课内同一作者的诗歌引入到高考试卷中,并不是新题型,这种做法体现了一种高考与基础年级教学接轨的思想,提醒广大考生重视课本、回归课本,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值得提倡。‎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二问考查尾联对抒发情感的作用。对于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来说,第一问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岑参,考生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诗歌,对这个诗人并不陌生,所以,解答这一问时,考生只需结合自己对诗人的了解,分析诗句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第二问,指向不是很明确,可能会引起考生误读。通常情况下,这类题目考查的是情感和结构上的作用,可是本题第一问已经考查到了情感,而本诗尾联又是以议论作结,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外乎升华情感之类,所以考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或者只能将两问合为一个问题来答。至于答案中给出的“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值得讨论,第一问的答案已经得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也就是说本诗的主体情感是“爱国”,而不是“思乡”,那么第二问的答案又把“思乡”放在了首位,这是否前后矛盾呢?‎ ‎10.(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 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 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这两字的本义出发,结合诗句大意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重点是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就题目要求赏析的字眼从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其 对诸如使诗句内容更形象生动、使感情表达更酣畅淋漓等方面的作用。答题时最好采用先具体后概括、或 先分析后总结等形式,首先对诗句加以解释,然后再对其作用做总体概括。‎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 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分析感情的题目,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参考诗题和注释结合作者身世进行分 析。此题中,对于作者,只是从注释中知道是一位爱国诗人,答题时要抓住这个关键(须知,题目的注释 一般都含有解题信息)。同时要注意其中所用的典故“闻鸡起舞”,分析典故中的祖狄这个人和作者在思想 的上的关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