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30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8 议论性文体阅读(含解析)
专题18 议论性文体阅读 一、【2018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 ①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②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套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教。 ③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④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⑤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事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29 ⑥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就这样跨入了门槛。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就可能过不了经典化的门槛。 ⑦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界限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知识精英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⑧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 (原文/韩少功,基于命题需要有改动) 5.下列对“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典通常指那些具有典范、指标、基石意义的作品,经典也是一个弹性概念。 B.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经典作品身上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 C.读书人掌控着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所以经典的确定往往与他们有关。 D.经典切合读书人的总体心理需求,所以他们齐心合力,使经典的价值历久不衰。 6.下列对“经典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典化”的过程有赖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 B.“经典化”往往离不开某些方面的特定推力,更离不开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C.“经典化”往往经由特定的人,基于特定的目的,凭借特定的方式来建构。 D.“经典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程度。 7.下列对“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畅销读物往往不具备作为经典所必需的良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畅销读物虽然能够流行于世,但却过不了经典化的隐秘门槛。 C.畅销读物往往不符合人类长久以来秉持的较为广泛的价值共约。 D.畅销读物虽然能够被“建构”,但却无法经受时间的检验。 【答案】 5.B 6.D 7.D 【解析】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B项的表述不准确,从第一段中“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可知,经典并不一定能够体现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 6.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D项有误,从“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可知,“经典化”的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人心的淘汰和遗忘。 29 二、【2018年中考湖南邵阳卷】议论文阅读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在我们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0.第②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9 21.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B.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C.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22.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 【答案】 19.“母语是教育的起点”或“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 20.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母语”比作“文化母乳”,形象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21.B 22.示例: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写一手好字,不但便于与人交流,还体现我们个人的修养和情趣。同时,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血脉。用键盘打字,字体规范、速度快、准确性高。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汉字书写,也要重视键盘打字,把键盘打字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手段。 【解析】 19.试题分析: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 2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知识的迁移能力。答此题,要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把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利弊得失讲清楚。特别是要把汉字书写的意义谈出来。 三、【2018年中考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29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官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侍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7.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18.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9.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 【答案】17.首先提出“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这个观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文物开放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只有文物开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18.举例论证。有力论证了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的观点。 19.(1)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2)实现价值增值;(3)涵养文化自信;(4)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5)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 1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段论证层次的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整体理解,答题时应对本段内容 点睛:文章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因而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的时候,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结合各种论证方法的独特作用进行分析。 29 19.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的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筛选符合题意的内容概括作答。作答时可结合“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 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这些语句概括作答。 四、【2018年中考江苏扬州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余荣华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6.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17.第③段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被网友反复点赞”? 18.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9.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80—100字) 材料:5月14日,航船空客A319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驶舱压力、每秒250米的直面风、零下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见被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答案】16.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 精忠报 29 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17.这句话点出了在社会稳定的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高风险岗位上的奉献者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引发了人们对这些行业和奉献者的关注。 18.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中处处是英雄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略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 五、【2018年中考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胸中常积一股气 陈鲁民 ①人食五谷杂粮,自然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要由气而生,又变成气而发泄。因而,一个真正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建立大功大德的人,都是胸中常积一股气,使其久不发散,用气来支撑自己、刺激自己、磨砺自己。 ②胸中要常积一股浩然正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胸中无不时刻郁积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正气,才能舍身报国,杀身成仁,如同屈原、文天祥、谭嗣同;有了这股正气,才能刚正不阿,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不向魑魅魍魉屈服,如同“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秋瑾,拍案而起宁死不屈的闻一多,宁饿而死不食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他们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正气歌。 29 ③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天下不平,世间不公,看在眼里,积在胸中,蓄势而发,就常成惊人之鸣,醒世之音。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而抗争,成国人的精神领袖;梁漱溟为农民收入低、贡献大、负担重而鸣不平,不惜当面顶撞,秉义直言,被错误批判20年,耿介之心,后代景仰。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那么他们可能都是好好先生,安然无恙,寿终正寝;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不平之气,让他们走向辉煌,成为不朽。 ④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人不得志时,受屈辱磨难时,虎落平阳、凤凰落地时,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再具体来说,譬如考试升学、奖励表彰、升级提职不如意时,胸中总会不同程度地郁积一些郁闷之气,这股气虽然是个人之私气,也同样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列举的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后而成就事业的楷模,其实几乎都是胸中郁积着郁闷之气,这种气使他们不沉沦,不堕落,不懈怠,终于战胜苦难,走出困厄。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①,别家离国,受尽屈辱,儿子被杀还做成肉羹逼他吃掉,他心里也气得很,这一股气在心中转来转去,发酵积聚膨胀放大,终于转变成了一本经典著作《周易》。 ⑤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在心,闷闷不乐,怨天尤人,那确实有害身体,于事无补,还不如不生气,少生气。反之,如果我们能把胸中郁积之气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化为翻身雪耻的精神,化为竞争向上的志向,化为坚韧不拔的韧劲,那气就越多越好,越浓越好。 ⑥君不见,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大功德者,无一不是借气而生,凭气而斗,因气而争,为气而胜。志愿军在朝鲜打胜仗,原因就是“钢少但气多”;王进喜为了扔掉贫油国的帽子,“肺都气炸了”;钱学森、邓稼先为造“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争气,殚精竭虑。总之,打仗要靠气,建设要靠气,科研要靠气,国家强盛要靠气,个人成功也要靠气,什么事情要干好都离不开气啊! 【注释】①羑Y?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汤阴一带。 (选自《读书与人生》2013年第3期,有删改) 20.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1.仿照第③段的结尾,用“如果……,那么……;正是因为……”句式,为第④段周文王著《周易》的例子做分析。 22.简要回答第⑤段的作用。 23.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面对千疮百孔、步履维艰的现实,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大声疾呼,希望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 B.读《藤野先生》,鲁迅眼见麻木的国人在围观同胞被杀,耳旁却又传来日本人的欢呼声,胸中郁积一股不平之气,他决定弃医从文,来挽救国人的灵魂。 C.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看见屋上“三重茅”被风卷走,南村群童又欺他老无力,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便想着拥有“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 D.读《水浒传》,林冲先是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府,后又遭陆谦设计,火烧草料场,胸中郁积一股郁闷之气,最终雪夜上梁山。 【答案】20.胸中常积一股气。 29 21.示例: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郁闷之气,那么周文王可能就此沉沦,郁郁而终;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郁闷之气,让他著成经典著作《周易》。 22.第⑤段补充论证了胸中郁积的一股气是否有益,关键在于能否转化,这样可以使论证更严密。23.C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文章题目“胸中常积一股气”即是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本题是对学生句子仿写的考查。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要 六、【2018年中考山东威海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29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有删改) 19.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 20.阅读第④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 21.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2.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23.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改变。 【答案】 19.照片描述了三名男子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阅读的故事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阅读伟力”的论述;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阅读能丰盈人的内心” 20.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的人;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的人;懂得读书“能养人精神”的人。 21.(1))举例论证; (2)阅读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从而引起外在的改变 22.阅读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阅读可以收获知识与智慧,让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能够坚定前行的意志:阅读能解放心灵,让人生之路无限广阔;阅读必然指向内心的丰沛,从而让人有外在的改变) 23.曾有一段时问,学业考试复习让我忙碌不堪,心生抱怨,我读了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书中福楼拜在忙碌中依然会捕捉生活之美,这种做法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懂得了“人可以忙碌却不可庸碌”的道理,在忙碌中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解析】 19.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解答作用类试题要结合文章特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 29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21.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⑤引用论证: 七、【2018年中考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胸存大道自从容 周铁钧 ①大道生万物,百态出自然,天地人寰统归大道。《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不是小道,不是小我;大道是理想信念、天性尊严、国家社稷、百姓黎民。胸存大道,就会处变不惊,淡定从容,蕴含浩然正气,尽展光风霁月。 ②“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人诬陷,被处极刑。在刑场上,他给来送行的太学生弹奏了古曲《广陵散》。他面琴席坐,神色安详,初起音律幽淡,逐渐沉郁悲愤。弦断音止,嵇康仰天大笑,起身信步走向断头台。他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愤世抗俗,用生命维护了高洁傲岸的尊严;他不卑不亢,激昂豪迈,用琴声演绎了一曲大道从容的千古绝响。 ③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屡遭贬谪,九死一生,他依然能在孤独中不断成熟,修得淡泊与宁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经过了自省的沉淀、洗刷了偏激的淡定,是无须声张的厚实、散发光辉的睿智。他于灾难之后重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家社稷,一心为黎民苍生。 29 ④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践行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纵然形势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依然如朝阳般喷薄,似苍松般挺拔。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 ⑤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惨遭迫害、国破家亡时,仍胸怀收复失地、雪耻报国的激昂,这是古代民族英雄气节崇高的大道从容;西南联大师生在山河破碎、颠沛流离时,仍与国家民族共进退,这是现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大道从容;_______________。他们的大道从容表现为坚守节操,心存家国,恪尽职守。 ⑥普通百姓,或许少有气吞山河的舞台,也没有慷慨悲壮的机遇,但诚实友爱、奉献互助,担家责、守国法,就是烟火平民的处世大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唯有胸存大道,才能无所畏惧,勇于担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2.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 23.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24.从下列材料中选取最恰当的一个事例,加以改写,作为论据补到第⑤段横线处。要求切合文意,与上文句式相似。 ①美国拳王阿里,虽备受歧视且曾被判入狱,但他仍积极争取黑人平等,呼吁世界和平。他的座右铭是:“死神面前,我大笑。” ②2015年5月,杨科璋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中,奋勇冲进火海,救出一名幼童,尽到了消防战士的职责,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③开国元勋陈毅血战梅岭时,面对重重敌兵,他抖抖军衣,掸掸军帽,安然落笔:“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答案】 22.举例论证。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 23.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两个事例,总结什么是胸存大道,引出下文对如何践行大道的论述。②文脉贯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24.消防战士杨科璋在火势凶猛、生命危急时,仍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抢救儿童,这是当代青年舍生忘死的大道从容。 【解析】 22.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和论证的分论点。“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此段论述的分论点即下文的观点句“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注意找到问题的位置后就在问题的周围找寻答案,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 23.试题分析:考查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结构上的角度分析作答。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都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此题也不例外。只是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把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及对文章结构严谨的意义答出来。 29 八、【2018年中考四川巴中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①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国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全周不再“黄金”。 ②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③许多家长常告诚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转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和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④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⑤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⑥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孩子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29 ⑦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2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6.第①段有何作用? 27.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2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29.现实中,超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中、高考竞争,已发展到从早教识字背诗,再到双语幼儿园、“小升初”选拔学生。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案】 25.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26.引出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7.比喻论证28.B 29.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25.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筛选与概括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定是一句完 点睛:举例论证的作用: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道理论证的作用: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对比论证的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比喻论证的作用: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29 2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是一道选择题,可从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比对,得出答案。根据第二段内容“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可以看出,A项有误,故选:A。 29.本题考查阅读观点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出自己对超前教育的看法即可,注意语句要通顺,表达意思要明确。 九、【2018年中考四川成都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也说颜值 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颇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 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祢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有删改) 10.第⑥自然段引用英国人戈登在著述中的文字后,原稿还引用了如下资料,但作者修改文章时将其删除,请分析删除理由。 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29 11.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下面哪一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有“值”不在“颜”高 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 C“颜”外之意 【答案】 10.(1)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这句话的意思是: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读书速度慢。自己性格鲁钝,别人一目二三行,自己怎么快也不能看完一行。 (2)原稿引用这一资料,证明曾国藩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读书速度慢,判断比一般人要慢。(3)文段的分论点是:“才补颜不足”。如果引用这一资料,则不能证明分论点。因此应该删去。 11.A。理由:(1)A项:有“值”不在“颜”高,表明“值”最重要,处首位,“颜高”处次要地位。符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对人的判断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故选A。 B项:德才兼备,无“颜”何妨。突出了德才兼备的内容,认为没有“颜”也没关系。不符合文章主要内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C项:“颜”外之意。突出了“颜”的深层含义,缺少“德才”的内容。不符合文章主要内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解析】 1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合文章中心论点对文章的标题进行分析与理解。A项强调了“值”的重要性,作为题目比较恰当;B项没有突出“颜值”的作用,不合适;C项没有突出“德”的价值。 十、【2018年中考四川乐山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拒绝阅读就是拒绝美好 ①一个人对文化品的需求程度,实际上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反映。一个拒绝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很高文化素养的。 ②现在,大多数的人都在一门心思追逐财富,每天不肯拿出哪怕一个小时来阅读。其实,这些人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们不懂得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一个只是拥有财富而没有文化的人,不过是财富的管家罢了。 ③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发生着让人痛心的事,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是一个专业工具罢了。比如两个弹奏钢琴的人,两人同样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一个是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他在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一个却仅仅是个熟练的演奏者,他看重的仅仅是钢琴的技法。他们最后的区别是:前者成了伟大的钢琴家,后者仅仅是个钢琴演员。 29 ④专业知识可以获得文凭,可以成为硕士、博士,但那不是文化。一个社会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没有这样的文化追求,是可怜的,也是不可能和谐发展的。 ⑤很多海外的华人,现在最苦闷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他们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过着优裕的生活,说着流利的外语,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非常空虚。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了文化的归属感。说自己是华人,对于中华文化一无所知;说自己是外国人,自己又没有外国人的血统。我们所熟知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就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祖国文明的渴望和追求。 ⑥很多华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从国内购买大量的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课。 ⑦事实上,身居国内的人,这样的危险同样存在。很多的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财富管理者,仅仅精于自己家族和企业的业务领域,而对于社会文明则茫然无知。这样的茫然和无知,导致的后果是他们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漠视。 ⑧中国慈善事业的严重滞后,富人缺少同情、帮助弱者的善良情怀,就是这种缺失的直接后果。说到底,就是文化的严重缺失。 ⑨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缺失的危机。放眼我们的社会,有哪些人心怀着巨大而崇高的社会责任心在认真地阅读?我们现在不缺少财富,缺少的是文化素养,是巨大的社会责任心,是善良的人文情怀。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的美德,是一个社会的价值核心,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良心。 ⑩阅读使人丰富文化知识,提升道德品格,涵养崇高情怀。而一个人只有培植了崇高品格,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谈论的“阅读”不是指对专业教科书的学习,更多的是指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阅读。 B.一门心思追逐财富、缺乏文化阅读容易导致对社会文明的无知和社会责任的缺失。 C.作者拿钢琴家和钢琴演员的事例进行对比,揭示了“文化阅读能够让人发展得更好,挣钱更多”的道理。 D.很多海外华人从中国购买大量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课,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获得文化归属感。 8.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点明阅读与文化素养的关系,结尾揭示阅读与道德、品格、情怀等人文素养的关系,虽一线贯通,却始终未能点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指出拒绝阅读的弊端,中间列举三类人因各种原因而缺少文化阅读的事实,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揭示阅读的重大意义。 C.本文层次分明。第③④段论述大学生缺少文化阅读的弊端;第⑤⑥段举海外华人因孩子缺乏中华文明而苦恼的事例,论述了文化阅读的重要性;第⑦—⑨段举富人缺少文化素养的事例论述文化缺失的后果。三个层次,条理分明,井然有序。 D.文章各部分衔接紧密,如第⑦段“事实上,身居国内的人,这样的危险同样存在”这一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9 9.下列对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思路严密,如第⑦段中“很多的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财富管理者”与第②段的画线句形成照应。 B.这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性文章,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线索,思维跳跃而随意,从大学生到海外华人,又突然跳到富二代、富三代等。 C.第②段用现在大多数人不肯花时间读书这一现象引出后面的论述,第③—⑨段从大学生、海外华人、国内富人的事实展开论证,得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缺失的危机”这个结论。 D.第②段中“……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贴切地揭示了财富、文化素养与人的关系。 【答案】 7.C 8.A 9.B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了解论题及 十一、【2018年中考四川南充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29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8.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20.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 21.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 【答案】 18.(1)第②段: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2)第④段: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或: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就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19. 29 对比论证;文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进而证明了中心沦点。 20.海伦•凯勒尽管身体残疾,但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作家、教育家,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吴王夫差,作为一囡之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置天下苍生于不顾,骄奢淫逸,误己误国 21.①观点明确,积极健康,语言表述简明严谨;联系实际 【解析】 1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分论点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概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⑤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本题作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主要”一词,从文章的第3段来看,运用了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其作用结合文章的分论点分析作答。 点睛:文章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因而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的时候,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结合各种论证方法的独特作用进行分析。 20.试题分析:考查补写事实论据的能力。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紧扣论点概 十二、【2018年中考浙江湖州卷】非文学作品阅读 何为诗人 余秋雨 余秋雨: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己经有了《诗经》。 《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史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29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 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丛治辰: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余秋雨: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他不知道用什么区训导比尔呢。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万小龙: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把“诗人”放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坐标上,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余秋雨: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知道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诗人就是诗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选自《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删改) 10.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下那个是( ) A.《诗经》被我们先人当做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C.“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目的在于说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1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 29 (2)请写出一位符合这一“新理解”的诗人(本卷出现过的诗人除外),并简述理由。 12.有人说:“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并联系你的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10.B11.(1)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2)示例:李白。无论是“举头望明月”的静夜思乡,还足“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精神追求,李白就是一个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12.示例(1):同意。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当然是有用的,它可以让我们好好地活着。“诗”对物质生活而言,确实没有实质性的用处,但是它可以让生命具有诗人气质,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诗意,过一种诗化的生活,拥有诗性,活出诗情。诗,可以让我们与众不同。示例(2):不同意:诗,当然可以让我们活得美。这个“美”是精神的、气质的,它确实可以让我们在尘世中"诗意地栖居”。但是知识未必只是让我们“活着”。知识也可以让找们活得“美”。“知识改变命运”“美美地生活”就是这个道理,示例(3):需要辩证地看待。知识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让我们活得美,诗,可以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诗意地栖居”,这本身就是“有用”。它们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让我们活得美。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分析错误,意在说明有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1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诗人”就是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人介绍。 十三、【2018年中考浙江绍兴卷】阅读两封信,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人际交往”的两封信 【甲】 青春热线编辑: 你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很不自信。我很怕别人忽略我、讨厌我。每当我和别人打打闹闹或者开玩笑时都很开心,但是之后我又在想,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太疯了?有时我会遇到心眼儿多、圆滑的人,他们其实只是占了点小便宜,但我总感觉他们要害我。我有时也会怀疑,是不是我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但就是始终无法放下戒备心。和别人接触我总是提心吊胆,把他们说过的话翻来覆去地想。 29 我害怕与别人接触。接触过后我又很自卑,怕别人讨厌我,我总感觉我的性格有问题,但是我的好朋友都说我的性格很好,我又觉得他们在骗我。我好恐惧,好焦虑,你能帮帮我吗? 沉 思 【乙】 沉 思: 你好!认真读完你的来信,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你在与人交往时内心的纠结和困扰。这样的矛盾情绪让你感到很恐惧、很焦虑,也很迷茫、很无助。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和心情。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同一性探索”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人会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并以此为参照来对自己评价和定位。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随着成长以及心理能量的不断积累,我们的关注点就会慢慢从外部转移到内部,也就是从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转变为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可。到这个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就会有“批判接受”的能力,可以平静地接纳善意的、有改进意义的评价,而不理会那些不公平的或不切实际的评价。 从你来信的叙述中,我基本可以推测你的心理发展正处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尚未完成的阶段,所以会格外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感到“提心吊胆”,生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种状态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心理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你也不需要过于焦虑。但是,如果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会极大地有利于积极、顺利地完成这个成长任务。 自我调整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一是学会悦纳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二是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学会悦纳自己是在自我同一性探索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为对周围人际关系的种种担心和猜疑,折射出的正是我们对自己的不满意。如果潜意识里有一个不舍理的信念,认为自己不值得别人喜欢,不值得被爱,现实中我们往往会把这种信念投射到周围人的身上,认为别人会讨厌自己,对自己有看法。但如果我们能够从内心真正接纳自己,愿意无条件地去爱那个真实但不完美的自己,就会发现“别人觉得我不好,我就一定不好”这个不合理信念的荒唐之处,就能够淡定豁达地做最好的自己,从而达到由内而外的身心和谐,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圆满状态。 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是我们照顾好自己感受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自我同一性完成的一个标志。举个例子来说,你信中提到的一个场景,当遇到心眼儿多、圆滑的人时,知道他们只是要“占点小便宜”,那么要忍让接受还是拒绝反抗呢?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心理界线来作评估:如果是无关痛瘁的事情,自己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面对且不会造成困扰,那就可以接受;如果是触碰到了自己的心理底线,忍让会令自己内心很不舒服,那么就要毫不犹豫地拒绝。你所提到的戒备心,其实也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你并不需要完全放下戒备心,更不需要违背自己内心的感受去信任或迎合别人,只需要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既不草木皆兵,也不开门揖盗。 当然,这两个方面的调整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需要你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但我相信,只要你愿意,一定能够凭借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完成发展任务,照顾好自己的感受,自信、乐观地经营好自己的人际交往,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理正能量。 29 小月儿 (选自《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心箱》2015年6月30日,略作删改) 10.“沉思”来信有何目的?你觉得“沉思”看了“小月儿”的回信会有哪些启发? 11.选出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 ) A.“沉思”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拒绝与人交往。 B.“小月儿”认为人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依旧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C.“小月儿”建议“沉思”要无条件接纳真实但不完美的自己,努力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圆满状态。 D.“小月儿”结合“沉思”的来信内容,分析了戒备心的危害,并指出如何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 12.根据对象选择得体的语言才能达到劝说的效果。以【乙】文画线句为例,结合加点词分析“小月儿”劝说的效果。 13.“心箱”是有关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知名栏目,走过了十五六个春秋,可是近两年这个栏目停办了,很多读者大呼可惜,强烈要求继续开办,你赞同吗?结合这两封信和生活经验阐述理由。 【答案】 10.“沉思”描述自己人际交往的困惑,是为了寻求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启发:不要过分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自我调整(学会悦纳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 11.C 12.“小月儿”用“本身”“过于”等词,从心理发展规律上,客观而科学地指出“沉思”的这种心理状态是正常现象,宽慰她(他)不用特别紧张焦虑;“只要你愿意”鼓励“沉思”主观努力,“我相信”“一定能够”等词,充满鼓励期许之味。“小月儿”这样的劝说语言,让“沉思”更好地认同接受自己的建议,从而达到劝说的目的。 13.赞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个栏目方便他们咨询心理问题,并能得到专业的解答;如果自己也有类似的心理问题,也会深受启发;我们从这些专业的解答中,获得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劝说的方法,提高劝说的能力。 不赞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纯属个人隐私,公开刊登在报纸上不太合适;这个栏目的停办一定也有某种客观的原因,如大量信件的处理,回复信件的专业人员不够等;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这种书信体的传统栏目需要改版创新。 【解析】 10.试题分析:从“沉思”的来信中的“我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很不自信”和“我好恐惧,好焦虑,你能帮帮 29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常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从“小月儿”回信的第三段中的“这种状态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心理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你也不需要过于焦虑”可以看出A项“‘沉思’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拒绝与人交往”说得过于严重,是错误的。从“小月儿”回信的第二段中的“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随着成长以及心理能量的不断积累,我们的关注点就会慢慢从外部转移到内部,也就是从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转变为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可。到这个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就会有‘批判接受’的能力,可以平静地接纳善意的、有改进意义的评价,而不理会那些不公平的或不切实际的评价”可以看出B项“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依旧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错误的。从“小月儿”回信的第五段中的“你并不需要完全放下戒备心,更不需要违背自己内心的感受去信任或迎合别人,只需要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既不草木皆兵,也不开门揖盗”可以看出D项“分析了戒备心的危害”是错误的。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得体。要求结合加点词语分析“小月儿”的劝说效果。“劝说”的意思 十四、【2018年中考浙江义乌卷】阅读两封信,完成小题。 29 关于“人际交往”的两封信 【甲】 青春热线编辑: 你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很不自信。我很怕别人忽略我、讨厌我。每当我和别人打打闹闹或者开玩笑时都很开心,但是之后我又在想,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太疯了?有时我会遇到心眼儿多、圆滑的人,他们其实只是占了点小便宜,但我总感觉他们要害我。我有时也会怀疑,是不是我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但就是始终无法放下戒备心。和别人接触我总是提心吊胆,把他们说过的话翻来覆去地想。 我害怕与别人接触。接触过后我又很自卑,怕别人讨厌我,我总感觉我的性格有问题,但是我的好朋友都说我的性格很好,我又觉得他们在骗我。我好恐惧,好焦虑,你能帮帮我吗? 沉 思 【乙】 沉 思: 你好!认真读完你的来信,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你在与人交往时内心的纠结和困扰。这样的矛盾情绪让你感到很恐惧、很焦虑,也很迷茫、很无助。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和心情。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同一性探索”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人会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并以此为参照来对自己评价和定位。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随着成长以及心理能量的不断积累,我们的关注点就会慢慢从外部转移到内部,也就是从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转变为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可。到这个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就会有“批判接受”的能力,可以平静地接纳善意的、有改进意义的评价,而不理会那些不公平的或不切实际的评价。 从你来信的叙述中,我基本可以推测你的心理发展正处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尚未完成的阶段,所以会格外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感到“提心吊胆”,生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种状态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心理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你也不需要过于焦虑。但是,如果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会极大地有利于积极、顺利地完成这个成长任务。 自我调整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一是学会悦纳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二是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学会悦纳自己是在自我同一性探索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为对周围人际关系的种种担心和猜疑,折射出的正是我们对自己的不满意。如果潜意识里有一个不舍理的信念,认为自己不值得别人喜欢,不值得被爱,现实中我们往往会把这种信念投射到周围人的身上,认为别人会讨厌自己,对自己有看法。但如果我们能够从内心真正接纳自己,愿意无条件地去爱那个真实但不完美的自己,就会发现“别人觉得我不好,我就一定不好”这个不合理信念的荒唐之处,就能够淡定豁达地做最好的自己,从而达到由内而外的身心和谐,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圆满状态。 29 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是我们照顾好自己感受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自我同一性完成的一个标志。举个例子来说,你信中提到的一个场景,当遇到心眼儿多、圆滑的人时,知道他们只是要“占点小便宜”,那么要忍让接受还是拒绝反抗呢?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心理界线来作评估:如果是无关痛瘁的事情,自己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面对且不会造成困扰,那就可以接受;如果是触碰到了自己的心理底线,忍让会令自己内心很不舒服,那么就要毫不犹豫地拒绝。你所提到的戒备心,其实也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你并不需要完全放下戒备心,更不需要违背自己内心的感受去信任或迎合别人,只需要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既不草木皆兵,也不开门揖盗。 当然,这两个方面的调整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需要你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但我相信,只要你愿意,一定能够凭借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完成发展任务,照顾好自己的感受,自信、乐观地经营好自己的人际交往,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理正能量。 小月儿 (选自《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心箱》2015年6月30日,略作删改) 10.“沉思”来信有何目的?你觉得“沉思”看了“小月儿”的回信会有哪些启发? 11.选出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 A.“沉思”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拒绝与人交往。 B.“小月儿”认为人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依旧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C.“小月儿”建议“沉思”要无条件接纳真实但不完美的自己,努力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圆满状态。 D.“小月儿”结合“沉思”的来信内容,分析了戒备心的危害,并指出如何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 12.根据对象选择得体的语言才能达到劝说的效果。以【乙】文画线句为例,结合加点词分析“小月儿”劝说的效果。 13.“心箱”是有关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知名栏目,走过了十五六个春秋,可是近两年这个栏目停办了,很多读者大呼可惜,强烈要求继续开办,你赞同吗?结合这两封信和生活经验阐述理由。 【答案】 10.“沉思”描述自己人际交往的困惑,是为了寻求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启发:不要过分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自我调整(学会悦纳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 11.C 12.“小月儿”用“本身”“过于”等词,从心理发展规律上,客观而科学地指出“沉思”的这种心理状态是正常现象,宽慰她(他)不用特别紧张焦虑;“只要你愿意”鼓励“沉思”主观努力,“我相信”“一定能够”等词,充满鼓励期许之味。“小月儿”这样的劝说语言,让“沉思”更好地认同接受自己的建议,从而达到劝说的目的。 13.赞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个栏目方便他们咨询心理问题,并能得到专业的解答;如果自己也有类似的心理问题,也会深受启发;我们从这些专业的解答中,获得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劝说的方法,提高劝说的能力。 29 不赞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纯属个人隐私,公开刊登在报纸上不太合适;这个栏目的停办一定也有某种客观的原因,如大量信件的处理,回复信件的专业人员不够等;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这种书信体的传统栏目需要改版创新。 【解析】 10.试题分析:从“沉思”的来信中的“我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很不自信”和“我好恐惧,好焦虑,你能帮帮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常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从“小月儿”回信的第三段中的“这种状态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心理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你也不需要过于焦虑”可以看出A项“‘沉思’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拒绝与人交往”说得过于严重,是错误的。从“小月儿”回信的第二段中的“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随着成长以及心理能量的不断积累,我们的关注点就会慢慢从外部转移到内部,也就是从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转变为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可。到这个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就会有‘批判接受’的能力,可以平静地接纳善意的、有改进意义的评价,而不理会那些不公平的或不切实际的评价”可以看出B项“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依旧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错误的。从“小月儿”回信的第五段中的“你并不需要完全放下戒备心,更不需要违背自己内心的感受去信任或迎合别人,只需要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既不草木皆兵,也不开门揖盗”可以看出D项“分析了戒备心的危害”是错误的。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得体。要求结合加点词语分析“小月儿”的劝说效果。“劝说”的意思 29 2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