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图强,出现了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一系列变法。这些变法(  )‎ A. 引发了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 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D. 引起了诸侯国经济政治地位变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革命时期,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变了诸侯国经济政治地位,故D项正确。 春秋时期各国为取得对别的诸侯国的支配权进行争霸战争,故A项错误。 各诸侯国进行以法家为指导思想的富国强兵变法运动,故B项错误。 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需要掌握战国时期改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以及各国改革的目的和结果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战国时期改革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此材料可说明(  )‎ A. 商鞅变法十分彻底 B. 军功爵制推行得力 C. 秦国重视招揽人才 D. 贵族势力严重削弱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可知C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战国至秦朝选拔人才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3. 我国历史上,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  )‎ A. 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B.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C.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D. 明朝政府绘制“鱼鳞图册”‎ ‎【答案】B ‎【解析】故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的私有,故B正确。 A项说的是按亩征税,没有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故A错误。 均田制的封建时代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形式,故C错误。 明朝时封建土地私有制早已经确立,故D错误。 故选:B ‎。 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推动秦国的富强,为秦国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 ‎《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一书中曰:“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下列内容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A. “燔诗书而明法令” B.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C. “为田开阡陌封疆” D. 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答案】C ‎【解析】A属于愚民,不符合题意; B属于辱民,不符合题意; D属于穷民,不符合题意; C是改革土地制度,故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 2.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 A. 遭到了普遍反对 B. 忽视了道德教化 C. 最终必然会失败 D. 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答案】B ‎【解析】“残伤民以峻刑”“得人者兴”“恃德者昌”“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表明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忽视了道德教化,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残伤民以峻刑”“得人者兴”“恃德者昌”“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3.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答案】D ‎【解析】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 1.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 A. 整顿吏治 B. 迁都洛阳 C. 汉化政策 D. 颁布均田令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整顿吏治历朝历代均有该措施,故A项错误。 洛阳是北魏以前很多朝代的都城,非北魏首创,故B项错误。 汉化政策是少数民族改革向汉族学习的政策,不属于首创,故C项错误。 题干中“开创性”措施的一项是“颁布均田令”,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并被隋唐沿用,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孝文帝改革内容及其影响对选项的分析,注意限定信息“开创性”措施。 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  )‎ A. 少数民族领袖实施的封建化改革 B. 在争霸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C. 挽救民族危亡的自救运动 D. 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答案】A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实质”,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是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他改革的目的是加强鲜卑人的统治,因此他实施的改革就是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故A项正确。 当时南北朝对峙,不存在争霸战争,故B项错误。 当时北魏强盛,故C项错误。 当时尚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实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限定信息“实质”,结合孝文帝改革目的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实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 3. 王安石变法中,“起于周之司市(管理市场之官吏),汉之平准……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的法令是(  )‎ A. 市易法 B. 青苗法 C. 募役法 D. 保甲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起于周之司市(管理市场之官吏)”,可知该法令涉及市场管理领域,“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故A项正确; “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故B项不符合题意; ‎ ‎“募役法”将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故C项不符合题意; “保甲法”是加强对农村的统治,维护农村社会治安。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起于周之司市(管理市场之官吏)”。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 1. 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  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一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  )‎ 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免役法 D. 均输法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可以看出这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内容,故A项正确。 B项涉及的是市场管理,排除。 C项涉及的是徭役,排除。 D项涉及的物质调配问题,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需要掌握青苗法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青苗法的内容对“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青苗法的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苏轼曾评论王安石变法:“熙宁(宋神宗年号)以前……诸役人常苦逆送,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  )‎ A. 市易法 B. 募役法 C. 保甲法 D. 均输法 ‎【答案】B ‎【解析】募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包括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轼评论的是募役法,故B正确; 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故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募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包括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 3. ‎《文献通考》载:“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此内容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 A. 青苗法 B. 农田水利法 C. 市易法 D. 方田均税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青苗法是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就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 农田水利法是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 市易法是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 方田均税法是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程度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方田均税法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方田均税法的内容对材料的分析。 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 1. 下列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有(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整顿太学 ⑤将兵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都和民生有关,故①②③正确; 整顿太学与文教相关,排除④; 将兵法与军事相关,排除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涉及民生问题” 本题考查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了王安石变法,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包括(  ) ①注重破格使用人才 ②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③改变旧的土地制度 ④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注重破格使用人才属于二者共同的内容,商鞅强调军功爵制,是主张改革科举制。都是破格使用人才。 ②商鞅重视农业的发展,王安石也重视农业的发展,这是由于封建政权的性质所决定的。 ③是商鞅变法改变旧的土地制度,而王安石变法没有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④商鞅变法强调连坐制度,而王安石变法也主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要求学生结合两个变化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准确把握,其次要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准确把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对比分析的能力。 ‎ 1. 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 A. 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 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C. 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D. 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答案】C ‎【解析】A.美国罗斯福新政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A项错误。 B.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B项错误。 C.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没有改变社会性质,俄国废除农奴制和日本明治维新改变了社会性质,C项正确。 D.美国罗斯福新政是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中国改革开放是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体制,俄国废除农奴制也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巩固沙皇统治,只有明治维新是解决民族危机,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以近现代中外著名的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 2.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下列各项中关于中国古代改革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商鞅变法赋予了秦国新的生命力 B.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 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整顿吏治 D. 这些改革给我们今天的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答案】C ‎【解析】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富国强兵,解决积贫积弱的问题,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故C项不符合史实,ABD三项表述都正确。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本题以当今社会的改革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重大的改革,考主要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3. 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说“人竭力想规划和控制事件的发展,第一次想恢复或创立一些称心的条件。思想家在盘算人们怎样才能够最好地生活在一块,怎样才能最好地对他们加以管理和统治。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这-“革新的时代”就是被中外思想家、史学家盛赞的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 年的“轴心时代”,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期 最能佐证卡尔•雅斯贝尔斯这一观点的历史现象是(  )‎ A. 铁器发明 B. 百家争鸣 C. 商鞅变法 D. 争霸战争 ‎【答案】B ‎【解析】”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百家争鸣,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 1. ‎《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说明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  )‎ A. 嫡长子继承 B. 兄终弟及 C. 大宗与小宗对立 D. 神权与王权结合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要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故A正确。 BCD材料均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 ‎ 2. 西周建国之初,伯禽至封国鲁,变其俗,革其礼,坚持以周礼治国,逐渐使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成为周王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这表明分封制的实行使(  )‎ A. 西周影响不断扩大 B. 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 诸侯争霸愈演愈烈 D. 民族矛盾得到解决 ‎【答案】A ‎【解析】A伯禽被分封到鲁国后坚持以周礼治国,逐渐使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表明西周影响不断扩大,正确。 B中央集权形成于秦朝,排除。 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排除。 D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变其俗,革其礼,坚持以周礼治国,逐渐使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震慑并管理东方。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  )‎ A. 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 B. 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 C. 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 D.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 ‎【答案】D ‎【解析】A.本项错在彻底二字上,故排除; B.本项错在完全二字上,故排除; C.材料中并未涉及君主专制,故排除; D.春秋时期出现县-郡,战国时期出现郡-县,这说明地方行政体制中,已经出现了集权的趋势,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郡县制,侧重于考查的是郡县制出现的原因。 本题考查对郡县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 B. 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 C. 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 D. 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结合所学可知,三司分割了丞相的财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 A项“完全”说法错误,应排除。 三司使掌财权,但是并不是行政权,故A项说法错误。 D项无从体现,应排除。 故选:B。 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掌握北宋二府三司制下三司的职权和作用。解题的信息是“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结合三司制下三司的职权和作用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北宋二府三司制下三司的职权和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  )‎ A. 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 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C. 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 D.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内容,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问题,故D项正确。 推恩令的实行正是为了解决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的弊端,不是强化这一体制,故A项错误。 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 推恩令与巩固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掌握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判断出是推恩令的内容,结合推恩令的目的和作用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推恩令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新规:兵士罢归家乡,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官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或轻田租,十五税。这些规定旨在(  )‎ A. 限制土地兼并 B. 恢复农业生产 C. 增加赋税收入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材料“兵士罢归家乡,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官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或轻田租,十五税”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内容,故A项错误。 材料“兵士罢归家乡,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官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或轻田租,十五税”能够保护农民土地,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或轻田租,十五税”这项措施无法增加赋税收入,故C项错误。 “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这些内容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 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答案】B ‎【解析】A.夏商西周时期,实际上王权与神权是逐渐的结合的过程。 B.从材料可以看出商周时期由重视天命,到重视德行,可以看出西周时期以德治国的思想逐渐形成。 C.材料没有体现出天子权力的变化。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不是材料的重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要求学生结合夏商时期以及西周时期政治统治的特点来分析。 要搞清楚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统治政策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3.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以此衡量,下列选官制度的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 ①世官制阶段  ②察举制阶段前期 ③九品中正制时期  ④科举制阶段。‎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④③②① D. ④②③①‎ ‎【答案】D ‎【解析】①世官制是以血缘关系确定各级贵族的权位; ②察举制度出现在汉朝,举孝廉各一名,建立人才选拨制度; ③九品中正制是世界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④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开选拨人才的制度; ‎ 因此,其程度顺序为④②③①; 故选:D。 本题以选官制度为考查背景,考查对选官制度内容知识点的把握与理解。 解答本题掌握:世官制是以血缘关系确定各级贵族的权位;察举制度出现在汉朝,举孝廉各一名,建立人才选拨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世界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开选拨人才的制度。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1. 阅读下到材料。 材料一: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丈轨表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如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同时指出这些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 ‎【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理由,根据材料一“但国家兴白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丈轨表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得出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根据材料二得出理由二、三: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政治统治。第二小问的主要目的,根据材料一“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得出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维护统治。 (2)第一小问的措施,商鞅,根据材料三“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得出“燔诗书而明法令”(或毁灭儒家书籍);孝文帝,根据材料四图片得出“移风易俗“(或穿汉服,行汉礼等)。第二小问的作用,商鞅,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加强思想统一;孝文帝,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得出:加快封建化进程(或促进民族大融合)。 (3)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直接作答:以推进土地制度(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改革。 故答案为: (1)理由: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北魏政治统治。 主要目的: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维护统治。 (2)“燔诗书而明法令”(或毁灭儒家书籍);加强思想统一。 “移风易俗“(或穿汉服,行汉礼等);加快封建化进程(或促进民族大融合)。 (3)以推进土地制度(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改革。 启示:改革需要坚定的信念敢于和旧势力斗争,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复杂的。(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和图示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图示、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郡县制追求权力集中和行政效率,其势在合,官僚取代贵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郡县制萌芽于春秋,成熟于战国,完善于秦汉。春秋时期,在外部威胁加剧的情况下,一些诸侯国国君因为战事需要,遂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起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制度。 --《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直至汉朝,郡县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分封制不同,都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 --《中国郡县制》‎ 材料一中的“官僚政治”的实质是什么?周代实行的什么地方行政政治制度体现了“贵族政治”?‎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那县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后长期实行的根本原因。‎ ‎【答案】‎ ‎【小题1】(1‎ ‎)依据材料一“郡县制追求权力集中和行政效率,其势在合”、“遂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起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制度”等可知实质是中央集权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依据材料二“与分封制不同,都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 ”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作用有: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本原因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故答案为: (1)实质:中央集权体制。政治制度:分封制。 (2)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根本原因: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与分封制不同,都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对郡县制的评价。依据材料二“都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总体难度适中。 ‎ 1. 材料 1925年的“五卅运动”直接促成了英、美、日等十二国与北洋政府的北京关税特别会议召开。1927年7月,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发起关税自主运动,广大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南京国民政府遂开始了关税改革。1928年7月宋子文与马克漠所定条约签字,美国第一个同意中国关税自主。在该条约《整理中关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规定:“历来中、美两国所定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拆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分别与国民政府进行缔约谈判,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1928年12月7日,中国颁布海关进口税则,税率分为7级,最低税率为7.5%,最高税率为27.5%。 --摘编自易继苍《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作用。‎ ‎【答案】(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1925年的“五卅运动”直接促成了英、美、日等十二国与北洋政府的北京关税特别会议召开。1927年7月,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发起关税自主运动,广大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南京国民政府遂开始了关税改革。1928年7月宋子文与马克漠所定条约签字,美国第一个同意中国关税自主”,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关税自主,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或“五卅运动”的推动);国民政府刚刚成立,迫于财政上的需求;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面对日益高涨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西方列强作出了一些让步。 (2)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历来中、美两国所定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拆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分别与国民政府进行缔约谈判,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1928年12月7日,中国颁布海关进口税则,税率分为7级,最低税率为7.5%,最高税率为27.5%”,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 ‎)背景: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关税自主,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或“五卅运动”的推动);国民政府刚刚成立,迫于财政上的需求;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面对日益高涨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西方列强作出了一些让步。 (2)作用:利于增加国家关税收入;国民政府获得了关税自主权,中国收回了部分的经济主权,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使国民政府利用海关来保护自身的各种利益提供了可能;但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背景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