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23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十)
2020年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3分)荀子日:“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种观点( ) A.否定宗法等级制度 B.背离孔子礼治主张 C.追求人与人的平等 D.成为当时统治思想 2.(3分)管仲改革之前,齐国允许私人从事盐铁生产,由国家征收部分税收,盐铁业利润大部分由私人业主所得,政府所得并不多。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此举( ) A.开创了“工商食官”制度 B.发挥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扼杀了传统的民间手工业 D.与民争利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 3.(3分)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史上几次导致王朝覆灭的重大农民起义几乎都首发于黄河流域,这里是小麦种植最悠久的地区,由于耕作条件不良,一旦土地兼并,往往导致农民起义;而水稻的种植区则相对泰平,因为南方有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这种观点( ) A.违背基本的唯物史观 B.体现独特的历史解释 C.忽视一定的时空逻辑 D.缺乏科学的家国情怀 4.(3分)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 ) A.造纸术的发明 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C.指南针的应用 D.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5.(3分)清朝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据此可知(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清朝发展快 第29页(共29页) B.工商业的发展倒逼政府限制特权 C.清政府对工商业经济持扶持态度 D.工商业群体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6.(3分)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将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寄居。但是,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民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B.“华夷之辨”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C.《南京条约》是一份不平等的条约 D.广州自古缺乏开埠通商的历史传统 7.(3分)如表显示了不同时期晚清政府外交应对挑战时的举措。无法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 1842年 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 1860年 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 1864年 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 1901年 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 1911年 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A.具有被动性与保守性 B.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C.忽视国家利益的维护 D.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8.(3分)1932年2月22日,美国人罗伯特•肖特驾战机从南京返回上海,途径苏州城郊上空与日机激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牺牲地点在吴县车坊乡。苏州人民深切缅怀肖特的义举,曾先后两次立碑纪念,后皆因故毁拆。2014年9月1日,罗伯特•肖特入选国家民政部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肖特的义举( ) 第29页(共29页) A.加速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反映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说明法西斯行径不得人心 D.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9.(3分)1937年8月22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少将旅长的蔡炳炎从常 州奔赴前线前,写信给妻子:“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此时( ) A.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政府 B.武汉会战结束,中国丧失大半国土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合作抗日 D.抗日战争爆发,日本正在筹建“伪满洲国” 10.(3分)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对于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是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势。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这体现了雅典( ) A.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 B.民主自由的局限性 C.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 D.审判制度的局限性 11.(3分)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B.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 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 第29页(共29页) 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 12.(3分)“科学的进步通过广大公民的个人启蒙促进了社会进步。启蒙思想高扬人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为启蒙运动时代科学的繁荣开辟了道路。并 深刻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理性主义 B.浪漫主义 C.自由主义 D.社会主义 13.(3分)18世纪80年代,不管签署的是《邦联条例》还是《联邦宪法》,美国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精英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邦联条例》到《联邦宪法》的转变过程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 A.选择宪法和政体的观念基本不变 B.希望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 C.坚持奉行妥协机制和实用精神 D.力图确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体制 14.(3分)1787年美国宪法在阐述政府的目的时,使用了“树立正义”、“促进公共福利”、“得享自由“等“中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由此可见,美国宪法( ) A.超越了最初的阶级属性 B.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C.调和了各个群体的矛盾 D.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15.(3分)曾有人提出过这样﹣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该公式在苏俄(联)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经济改革 D.斯大林模式 16.(3分)1983年中央同意广东试点内地居民赴港探亲旅游,拉开了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序幕。1997 年起,“港澳游”名额限制放宽,出境手续更便捷。2003 年,港澳“自由行”全面开展。这种放宽趋势( ) A.源于“一国两制“政策成功运用 B.标志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体现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D.推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第29页(共29页) 17.(3分)列宁在《论妥协》中指出:“真正革命的政党的职责不是宣布不可能绝对不妥协,而是要通过各种妥协(如果妥协不可避免)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阶级、自己的革命任务,忠于准备革命和教育人民群众走向革命胜利的事业。”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真正革命的政党“的是( ) A.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目标 B.主动促成国共两党合作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D.坚持武装斗争革命路线 18.(3分)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①④ 19.(3分)2018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习近平指出,17年来,上海合作组织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 ( ) A.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B.构建了结盟而不对抗的新型国家关系 C.有利于欧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反映多极化格局下全球治理的新思路 20.(3分)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小题13分,第22小题15分,第23小题12分,第24小题10分,第25小题10分. 第29页(共29页) 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引自《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技成果 时间 重大科技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成为能够制造大型锻造机械的国家 第29页(共29页) 1964年10月 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是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66年10月 战略核导弹研制成功 提高了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 1967年6月 氢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是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1970年4月 东方红号卫星发射成功 新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3年 “银河”计算机研制成功 推动了我国信息化建设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2003年10月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 中国成为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增强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6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引自《中国现代科技成就大观》 材料四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引自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的报告 阅后回答: 第29页(共29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1840~1860年和1957~1976年两次错失科技革命机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怎样的科技发展战略? 23.(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 (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第29页(共29页) 24.(10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5.(10分)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787年5月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推举华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费城的仲夏夜异常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月17日,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 ﹣﹣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29页(共29页) 2020年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3分)荀子日:“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种观点( ) A.否定宗法等级制度 B.背离孔子礼治主张 C.追求人与人的平等 D.成为当时统治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分析即可,并正确把握荀子思想主张。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荀子反对反对官员的世袭制度和等级制度,普通民众只要有德行有才华,一样有上升通道,由此可知,体现了否定宗法等级制度,故A项正确。 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礼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背离,故B项错误。 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受到统治者重视,成为统治思想是在西汉,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荀子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分)管仲改革之前,齐国允许私人从事盐铁生产,由国家征收部分税收,盐铁业利润大部分由私人业主所得,政府所得并不多。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此举( ) A.开创了“工商食官”制度 B.发挥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扼杀了传统的民间手工业 D.与民争利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策。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商食官”制度开创于西周时期。 第29页(共29页)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政策有利于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结合所学知识,“扼杀了传统的民间手工业”中的“扼杀了”表述绝对化。 D.“与民争利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3.(3分)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史上几次导致王朝覆灭的重大农民起义几乎都首发于黄河流域,这里是小麦种植最悠久的地区,由于耕作条件不良,一旦土地兼并,往往导致农民起义;而水稻的种植区则相对泰平,因为南方有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这种观点( ) A.违背基本的唯物史观 B.体现独特的历史解释 C.忽视一定的时空逻辑 D.缺乏科学的家国情怀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农民起义的发生与南北方农业及其环境有关,进而得出答案。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由于南北方耕作条件和农作物的不同,导致农民起义几乎都首发于黄河流域,而南方相对稳定,由此可以看出材料对农民起义发生地点及其原因具有独特的见解,故B项正确。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农民起义的发生与农业及其环境有关,没有违背唯物史观,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对时空逻辑的忽视,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家国情怀,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4.(3分)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 ) A.造纸术的发明 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C.指南针的应用 D.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第29页(共29页) 【分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解题的关键是“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解答】“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其主要是因为雕版印刷术的推广,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四大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5.(3分)清朝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据此可知(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清朝发展快 B.工商业的发展倒逼政府限制特权 C.清政府对工商业经济持扶持态度 D.工商业群体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商专卖”“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发展,市镇经济繁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代改变了官专卖制,通过商专卖政策在工商业领域实行间接遥控。这表明,工商业的发展迫使政府限制特权,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故排除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没有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6.(3分)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将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寄居。但是,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民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B.“华夷之辨”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第29页(共29页) C.《南京条约》是一份不平等的条约 D.广州自古缺乏开埠通商的历史传统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是“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 【解答】“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表明“华夷之辨”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除它的影响任重而道远。 7.(3分)如表显示了不同时期晚清政府外交应对挑战时的举措。无法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 1842年 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 1860年 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 1864年 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 1901年 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 1911年 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A.具有被动性与保守性 B.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C.忽视国家利益的维护 D.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主要考查晚清时期的外交。 【解答】通过材料中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清政府逐步开始重视国家利益,注重保护国家的主权以及人民力,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符合题意。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是伴随外国侵略而变化的,说明其具有被动性,保守性,故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转化,说明中国外交开始趋向近代化,故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第29页(共29页) 材料信息反映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的漫长过程,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性,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8.(3分)1932年2月22日,美国人罗伯特•肖特驾战机从南京返回上海,途径苏州城郊上空与日机激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牺牲地点在吴县车坊乡。苏州人民深切缅怀肖特的义举,曾先后两次立碑纪念,后皆因故毁拆。2014年9月1日,罗伯特•肖特入选国家民政部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肖特的义举( ) A.加速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反映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说明法西斯行径不得人心 D.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在七七事变之前。当时还没有进入抗战的相持阶段。 B.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人帮助中国抗战没有体现出美国政府的态度。 C.从材料可以看出当地人民缅怀在抗战中牺牲的美国人。反映出了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行径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 D.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是在一九四二年初。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日本对华侵略产生的影响。 9.(3分)1937年8月22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少将旅长的蔡炳炎从常 州奔赴前线前,写信给妻子:“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此时( ) 第29页(共29页) A.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政府 B.武汉会战结束,中国丧失大半国土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合作抗日 D.抗日战争爆发,日本正在筹建“伪满洲国”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抗战初期的基本史实。 【解答】通过材料中的时间“1937年8月22日”值和所学知识可知,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故A正确; 武汉会战结束于1938年10月,排除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排除C; 日本筹建伪满洲国是在1932年,排除D。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初期的主要事件。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0.(3分)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对于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是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势。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这体现了雅典( ) A.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 B.民主自由的局限性 C.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 D.审判制度的局限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以及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A.材料是讲公民在享受政治权利的过程中受到限制,不是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 B.材料是讲公民的权利特征,不是强调民主自由的局限。 C.从材料内容中,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可以看出,尽管有些人是公民,但是他们必须要从事劳动,没有更多的机会去行使自己的权利,所以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 D.材料没有侧重强调审判制度的局限。 故选:C。 第29页(共29页)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希腊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1.(3分)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B.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 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 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可知,哥伦布远航既要经济侵略也要文化侵略,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 题干中未提及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CD选项排除。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2.(3分)“科学的进步通过广大公民的个人启蒙促进了社会进步。启蒙思想高扬人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为启蒙运动时代科学的繁荣开辟了道路。并 深刻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理性主义 B.浪漫主义 C.自由主义 D.社会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启蒙思想高扬人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为启蒙运动时代科学的繁荣开辟了道路。并 深刻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判断出是启蒙运动,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启蒙思想高扬人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为启蒙运动时代科学的繁荣开辟了道路。并 深刻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可知,反映的是启蒙运动,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故A项正确。 B项是对理性主义失望和反思,排除。 C项强调市场的作用,排除。 第29页(共29页) D项是无产阶级思想,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启蒙运动及其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分)18世纪80年代,不管签署的是《邦联条例》还是《联邦宪法》,美国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精英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邦联条例》到《联邦宪法》的转变过程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 A.选择宪法和政体的观念基本不变 B.希望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 C.坚持奉行妥协机制和实用精神 D.力图确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体制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民主政治的确立进程,关键信息”不管签署的是《邦联条例》还是《联邦宪法…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 【解答】根据材料”不管签署的是《邦联条例》还是《联邦宪法…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结合所学可知,《邦联条例》未能解决中央与地方、各州的矛盾,使新生美国面临各种危机,《1787年》宪法颁布后,实行联邦制、三权分立体制及民主选举,使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利益实现了妥协,巩固了新生资本主义政权,故C项符合题意。 A项,美国实现由邦联向联邦制的转变,排除。 B项,题干并非强调权力的制衡,排除。 D项,题干强调《联邦宪法》的实行有利于缓和各种国内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而非强调建立何种形式的政体,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民主政治的确立进程,本题应结合,《1787年》宪法颁布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 14.(3分)1787年美国宪法在阐述政府的目的时,使用了“树立正义”、“促进公共福利”、“得享自由“等“中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由此可见,美国宪法( ) 第29页(共29页) A.超越了最初的阶级属性 B.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C.调和了各个群体的矛盾 D.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中性’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1787年宪法用了比较抽象、“中性”的字眼来阐述政府的目的,这些原则能够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群体的美国人所采用,从而显示出很强的普适性,故B正确。 美国1787年宪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故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对各个群体的普适性,并不是调和了各个群体的矛盾,故排除C。 不同群体均可以通过维护宪法中这些原则的名义来争取权利,能在一程度上体现这部宪法的权威性,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美国1787年宪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3分)曾有人提出过这样﹣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该公式在苏俄(联)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经济改革 D.斯大林模式 【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解答】列宁认为:在政治上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其表现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正确; ACD排斥市场,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6.(3分)1983年中央同意广东试点内地居民赴港探亲旅游,拉开了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序幕。1997 年起,“港澳游”名额限制放宽,出境手续更便捷。2003 年,港澳“自由行” 第29页(共29页) 全面开展。这种放宽趋势( ) A.源于“一国两制“政策成功运用 B.标志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体现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D.推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解答】A.出国旅游放宽的趋势并非源于一国两制政策的成功运用,排除; B.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排除; C.出国旅游放宽的趋势体现了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影响深远,正确; D.经济特区创立推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改革开放成就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17.(3分)列宁在《论妥协》中指出:“真正革命的政党的职责不是宣布不可能绝对不妥协,而是要通过各种妥协(如果妥协不可避免)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阶级、自己的革命任务,忠于准备革命和教育人民群众走向革命胜利的事业。”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真正革命的政党“的是( ) A.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目标 B.主动促成国共两党合作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D.坚持武装斗争革命路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A.之所以说共产党是民主革命世纪真正的革命政党,主要是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B.主动促成国共合作不能体现出是革命政党的特点。 C.革命政党是要完成革命的任务,而不是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坚持武装斗争不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特征。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表现。 18.(3分)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第29页(共29页)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①④ 【分析】本题涉及历史事实的构成层次,结合选项中陈述的历史史实,根据历史事实的构成层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①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又包含电报、电话出现等历史信息,正确;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包含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包含设置海南经济特区,正确; ③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历史信息,不是包含的关系,排除;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与美国的新经济政策之间没有联系,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历史事实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历史事件包含关系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此材料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 19.(3分)2018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习近平指出,17年来,上海合作组织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 ( ) A.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B.构建了结盟而不对抗的新型国家关系 C.有利于欧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反映多极化格局下全球治理的新思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区域合作,要求学生结合上海合作组织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上海合作组织不光是一个经济区域合作组织,材料不是强调经济区域的发展。 B.材料中强调是不结盟。 C.上海合作组织包括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有利于欧亚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D.上海合作组织没有体现出对全球的治理。 故选:C。 【点评】 第29页(共29页)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0.(3分)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分析】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具体考查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的趋势。 【解答】根据材料“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 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A项,材料无法体现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排除; B项,材料强调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排除; C项,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符合材料,正确; D项,材料无法体现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的趋势,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特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小题13分,第22小题15分,第23小题12分,第24小题10分,第25小题10分. 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 第29页(共29页)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意在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历史现象差异的能力。注意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准确记忆和认识,同时要对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有综合的把握。 【解答】(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破朋党之私”、“徇私舞弊之限制”等信息,从打破特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等角度概括。 (2)根据关键词“集中”、“正统”、“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行概括总结。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创新、公平理念、激发奋斗精神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29页(共29页)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点评】材料分析题是高考文综历史常见的一种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历史高考中的材料题和问答题有打破界线的趋势,材料题解析题向问答题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这种材料解析题的题目考查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扩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掌握这类题型的解法非常重要。我认为应把握以下三方面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1)认真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明确中心是前提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 (2)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收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 (3)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 2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引自《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技成果 时间 重大科技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成为能够制造大型锻造机械的国家 1964年10月 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是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66年10月 战略核导弹研制成功 提高了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 1967年6月 氢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是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1970年4月 东方红号卫星发射成功 新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第29页(共29页) 1983年 “银河”计算机研制成功 推动了我国信息化建设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2003年10月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 中国成为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增强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6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引自《中国现代科技成就大观》 材料四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引自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的报告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1840~1860年和1957~1976年两次错失科技革命机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怎样的科技发展战略? 【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科技。(1)本小问,抓住题干时间,结合所学从这两个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科技、人力以及方针战略等方面分析;(3)本小问,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紧扣时代特征,结合所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 第29页(共29页) (1)本小问的原因,1842~1860年的原因结合清政府政治、选官制度、社会政局以及列强侵略等方面分析;1957~1976年的原因,结合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左倾错误、文革影响以及中苏关系恶化分析。 (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和材料三的内容可以得出科技成果众多;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些项目或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保障、科技发展方针战略、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等方面分析。 (3)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时代特征可知,我们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自主创新战略。 故答案为: (1)1842~1860年:清政府腐败无能;“八股取士”的做法;列强的殖民侵略;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1957~1976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中共的“左倾”错误影响;“文革”的动乱影响;中苏关系恶化。 (2)主要特点:科技成果众多;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些项目或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主要原因:社会制度的确立,成为科技发展的政治保障;党和政府制定了正确的科技发展方针和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热情投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自主创新战略。 【点评】本题考查对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状况的把握,认识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 第29页(共29页)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 (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要求学生结合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和特征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工业化,要求学生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1)从材料可以看出布哈林和斯大林都是要保卫苏维埃政权,只是不含认为应该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来发展工业,主张放慢速度,而斯大林则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来发展,强调加快工业化速度。 (2)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化建设是从中国国内和国际环境出发,正确处理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做到了统筹兼顾,不断地探索出适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故答案为: (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点评】 第29页(共29页) 解答本题首先要对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准确把握,其次要了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特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材料的能力。 24.(10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记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史实来分析材料。 (2)本题重点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学生可以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来分析。 (3)本题重点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来分析。 【解答】(1)结合材料内容和孝文帝改革等内容,我们可知主要包括,改革官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材料中的“胡乐、胡舞”反映了,向少数民族学习,民族融合的加强。 (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重点改革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有:民族融合汉化为主,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民族融合方式多样化。 (3)结合材料知识,我们可知,通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也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第29页(共29页)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点评】回答的要点是要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融合的需要,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强,最后,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5.(10分)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787年5月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推举华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费城的仲夏夜异常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月17日,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 ﹣﹣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宪法诞生的背景和目的,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诞生时期的基础知识来回答问题。 (2)本题重点考查华盛顿为代表的美国开国精英们,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就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要结合美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知识来回答。 【解答】(1)结合材料内容和美国宪法制定的背景,我们可知,当时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扭转美国建国初期的严峻形势,材料中可知,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协调了各方之间的关系,让各方做出了妥协,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促成了宪法的制定。 第29页(共29页) (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我们可以看出,华盛顿的优良品质体现在,担当历史责任,不贪恋权力,一心为民。华盛顿对美国民主政治发展功不可没,他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成立了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并且开创了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的政治先例,这一切都为美国民主政治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故答案为: (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作用:协调各方关系;让与会代表做出妥协(让步);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促成宪法的制定。 (2)品质:勇于担当;不贪恋权力。 贡献: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典范。 【点评】美国1787宪法的意义: (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实行。 (4)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5)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5/28 9:07:26;用户:复圣中学;邮箱:fszx519@xyh.com;学号:37091097 第29页(共29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