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2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阳泉二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 二 语 文 命题、校对:史晓芳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清代的词坛被誉为词林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清词只是宋词的简单重复或再现,而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词家辈出而又流派纷呈。 流派是指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的若干作家组成的一个团体或者群落,流派的产生是文学繁荣的标志。清代词坛上的流派纷呈,是建立在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群体认同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到了清代,词才最终确立了自己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才真正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而地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客观环境因素,清代词坛的风格流派便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从明崇祯初年到清顺治朝的四十多年的时间,是以陈子龙、李雯等为领袖的云间词派盛行的时期,云间属于当时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这一派词人标举南唐、北宋词,称他们的创作是“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陈子龙《幽兰草题词》)。他们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但因纠缠于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观念之中,有意同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保持距离,所以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并非相一致。虽然如此,云间词派还是开启了一个词风转变的历史时代。另外,在明末清初的词坛上还有浙江嘉善地区的“柳州词派”,以及以王世祯为首的广陵词人群体,后者是清代第一次形成的大规模的词人流派。 从清顺治七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之间的四十多年,为阳羡词派活跃的时期。这是清初另一个规模更大的词学流派,将陈维崧作为自己的宗主和领袖。这一词学流派开始从观念上反拨“词为艳科”“小道”的传统偏见,在理论上主张崇情主意、不拘一格,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从创作实践来看,他们把“哀民生之多艰”和“惟歌生民病”的诗学传统,运用到词的创作之中,用民生疾苦和家国之痛的切肤感受,代替词人风流的“浅斟低唱”和“偎红倚翠”,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可以说,到了这一词派出现,清词的嬗变才真正形成。 正值阳羡派衰落和浙西词派渐兴之间,在北京的词坛上活跃着被称为“京华三绝”的曹贞吉、纳兰性德和顾贞观。纳兰的《饮水词》以才气运词,凄绝冷艳的格调辅以深厚真挚的感情,得南唐二主词之情致,其悼亡篇可称千古一绝,读之令人心碎肠断。他们三人虽然没有立帜结派,但走的都是“独抒性灵”的创作道路。 康熙朝时,词坛上再次诞生了另外一个影响更大、延续时间长达百年之久的词派,这就是以朱彝尊为旗帜的浙西词派。浙西词派的词人实际上并不完全是浙江人。朱彝尊作为该派的宗主,其词既有愤然慷慨之作,又有轻逸流丽之篇,或重情的渲染,或主景的描绘,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嘉庆、道光而后,清代词坛上重新出现一个较大的词派——常州词派,这一词派也长达百年之久,但其中堪称大家的词人并不是很多。张惠言是此词派的宗主。 道光咸丰以后的清代词坛,在常州词派以外产生了不少的词作名家,如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他们把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纳入到词的创作之中来,就像杜甫的“诗史”一样,创作出了一批堪称是“词史”的作品。还有所谓“清末四大家”的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和况周颐,他们的作品成为清代词坛即将衰落之前的一丝回光返照。 (节选自《词林观止》) 1.下列关于清词为“中兴时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词的“中兴”说的是再现和恢复了宋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水准。 B.清代词坛涌现了大批的词人并且产生了众多的流派。 C.清词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 D.清词是在元、明两个朝代词创作的低迷之后的重新振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文学流派的若干作家必须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 B.纳兰性德为代表的“京华三绝”,因相同文学主张和凄绝冷艳的格调,也形成了一个流派。 C.“清末四大家”的作品是清词即将衰落之前的可称赞的佳作,四人之后清词也就乏善可陈。 D.阳羡词派对清代词风的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秉承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从“词为艳科”转变为关注民生疾苦、家国之痛,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浙西词派的宗主朱彝尊,理论上主张崇情主意、不拘一格,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B.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人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可以作为另外一种形式的史书来读,所以被称作“词史”。 C.虽然宋词成就斐然,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但只有到了清代,才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 D.云间词派标举南唐、北宋词,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开启了一个词风转变的历史时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莲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永远的门”为标题,突出小说的主题。两位主人公“永恒”地被“门隔断,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开的封闭隔阂。 B.小说的主人公的情感受到的传统守旧观念的束缚,“门”表现了其内心的悲苦,突出了人生的遗憾 C. 小说多次写到郑若奎的花瓶和鲜花。这从侧面展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生活、性格开朗的人,内心充满强烈的爱情愿望。 D.门是情节的落脚点,门永远不能开启,又永远不能关闭,戛然而止,给人不尽的启发。 5.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6.小说以“一扇画在墙上的门”结尾,请简要赏析(4分)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共28分) (一)文言文知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 周洪谟,字尧弼,长宁人。正统十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博闻强记,善文词,熟国朝典故,喜谈经济。 景泰元年,疏劝帝亲经筵,勤听政,因陈时务十二事,再迁侍读,天顺二年掌南院事。宪宗嗣位,复陈时务,言人君保国之道有三:曰力圣学,曰修内治,曰攘外侮。帝嘉纳焉。 成化改元,廷议讨四川山都掌蛮,洪谟上方略六事,诏付军帅行之。进学士。寻为南京祭酒。上言南监有红板仓二十间,高皇后积粟以养监生妻孥者,宜修复。帝允行之。母丧服阕,改北监。十一年,言士风浇浮,请复洪武中学规,帝嘉纳,命礼部榜谕。崇信伯费淮入监习礼,久不至。洪谟劾之,夺冠带,以儒巾赴监,停岁禄之半,学政肃然。先圣像用冕旒十二,而舞佾豆笾数不称,洪谟请备天子制。又言:“古者鸣球琴瑟为堂上之乐,笙镛柷敔为堂下之乐,而干羽则舞于两阶。今舞羽居上,乐器居下,非古制,当改。”尚书邹干驳止之,洪谟再疏争。帝竟俞其议。 迁礼部右侍郎。久之,转左。以蔡《传》所释璇玑玉衡,后人遵用其制,考验多不合,宜改制,帝即属洪谟。洪谟易以木,旬日而就。十七年进尚书。二十年加太子少保。二十一年,星变,有所条奏,帝多采纳。弘治元年四月,天寿山震雷风雹,楼殿瓦兽多毁。洪谟复力劝修省,帝深纳之。洪谟矜庄寡合,与万安同乡,安居政时颇与之善。至是,言官先后论奏,致仕归。又三年卒,年七十二。谥文安。 洪谟尝言:“士人出仕,或去乡数千里,既昧土俗,亦拂人情,不若就近选除。王府官终身不迁,乖祖制,当稍变更。都掌蛮及白罗罗羿子数叛,宜特设长官司,就择其人任之,庶无后患。”将殁,犹上安中国、定四裔十事。其好建白如此。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二周洪谟传》) 公,蜀人也,治《书》,年二十六未娶,少有奇质,历官翰林,专心问学文词简直有理致尤熟国家典故议论建白缘饰吏事应对宾客为卓尔不群之才为天下儒宗,稽古礼文之事多所建明,于邦礼之任,可谓克称而无负者矣。国朝以来,既居显位,有文名,而又深于经术者,一人而已。 (节选自丘濬《赠礼部尚书周尧弼致仕序》)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专心问学文词/简直有理致/尤熟国家典故议论/建白缘饰/吏事应对/宾客为卓尔不群之才/ B.专心问学文词/简直有理/致尤熟国家典故/议论建白缘饰吏事/应对宾客为卓尔不群之才/ C.专心问学/文词简直有理致/尤熟国家典故/议论建白/缘饰吏事/应对宾客/为卓尔不群之才/ D.专心问学/文词简直有理致/尤熟国家典故/议论建白/缘饰吏事应对/宾客为卓尔不群之才/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成化改元,成化是年号,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B.服阕,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古代在丧事中有许多习俗:做官的要告“丁忧”回乡守孝,孝服满后再陈请复职。“三年”守孝中不能参加宴会应酬等,否则经人告发就要办罪。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把官职交还给皇帝,称“致仕”。 D.明朝时期,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周洪谟是进士出身,他博闻强记,擅长写文章。景泰元年,陈述当时政务的十二件事以及国君保国之道,被皇帝赞许采纳,两次晋升任侍读。 B.周洪谟担任南京祭酒时,上疏请求修复南监红板仓,得到允许。崇信伯费淮入监学习,长久不到,遭到周洪谟的弹劾,受到夺去冠带、减岁禄一半的处罚。 C.周洪谟指出先圣像用冕旒十二,而舞佾豆笾数与之不相称,请求按天子的礼制设置,并请求遵照古制,改变舞羽、乐器的位置。皇帝最终同意他的建议。 D.周洪谟善于利用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来规劝皇帝。成化二十一年,星宿变异,周洪谟上疏陈述;后来,天寿山震雷飓风降冰雹,他借机劝谏皇帝要修身反省。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十一年,言士风浇浮,请复洪武中学规,帝嘉纳,命礼部榜谕。 (2) 洪谟矜庄寡合,与万安同乡,安居政时颇与之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小题。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南唐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B.“别时容易见时难”,是人们在生活中普通的人生体验,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C. 词人以浓墨重彩的手法渲染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D.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12. 对“流水落花春去也”一句作简要赏析。(4分) (三)默写(本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3.(1)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来描述蜀地与秦塞的连接,其诗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共12分) 1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的《卜算子》以鸿雁不肯栖寒枝的形象表达自己不向世俗低头的高洁品质,在婉约词中鹤立鸡群。 B.于是,在办公楼、公园内,在小区里、报刊亭,这一份带着柠檬香味的报纸,迅速成为市民炙手可热的话题。 C.部队生活是艰苦的,可是每到读报时间,拿起《毕节日报》,那些高强度训练、执勤带来的苦累立即便会涣然冰释。 D.2018年,在美、以等反对伊朗势力推波助澜下,正在开启的“中东乱局3.0时代”如何演变牵动各方。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对于奥运明星孙杨无证驾驶的行为,杭州交警给予了与同类违规行为相同的处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B. 在那些父母性格温和、情绪平和的孩子身上,往往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抗挫折能力更突出,看待世界也更加宽容。 C. 受冷空气南下的影响,预计今天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将迎来降雪最强时段,请相关城市注意防范。 D. 每一件青铜器如果说都铭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么青锕器修复工作便是将这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拼补起来。 16.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既然张教授先抛砖引玉了,那我也就谈谈我的观点。 B. 这幅《大漠苍鹰图》是鄙人年轻时代的涂鸦之作,能够获得国家大奖,实属侥幸。 C. 曹丕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擅长诗文及辞赋,所以忝列“三曹”之中,不足为怪。 D. 同学们,在高考之路上,请相信老师,配合老师,你若诚心跟随,我必鼎力相助!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电影《一代宗师》上映,但导演王家卫肯定想不到,自己的电影上映后, ① 。不少人狠批,且言辞极端:“巨烂片”,“垃圾片”、“稀奇古怪”…… 用各种负面评价宣泄感情 ,甚至还有不少人在网上号召大家“千万不要去看”。 ② ,影片“完美”,“一如既往很王家卫,文艺范十足”……谩骂派斥力挺派为“装文艺”,而力挺派则将谩骂派定位为“土老帽”。 ③ ,大喷脏词,甚至有老友为此绝交。 四、作文(4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0月28日上午10时许,位于重庆万州区的万州长江二桥上,一辆载客的22路公交大巴车在与一辆小轿车发生撞击以后,从近四十米高的桥面坠入长江。事后经公安机关调查,确认该事故造成包括司机与乘客在内的共15人遇难。 该起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惨烈的结局让人们对事故的缘由猜想连篇。11月2日,随着公交车黑匣子被打捞出水面,事件的真相才终于被揭示。 起因是一位刘姓女乘客因错过目的地站要求停车,司机冉某以该处无公交车站拒绝。于是刘某对司机大加指责,司机不断回头解释与争吵。当车经过万州长江二桥时,矛盾逐渐升级,女乘客突然拿起手机两次砸向司机头部,司机放开方向盘进行回击,双方开始殴打,而其他乘客此时也未能及时上前劝阻,最终导致车辆失控,与迎面的小轿车碰撞后冲出二桥护栏坠江,造成车上15个鲜活的生命在3秒内瞬间消逝。 在救援人员忙着对失踪人员救援的同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谣言。比如“公交车司机凌晨K歌导致开车时睡着引发事故” “大巴和小轿车相撞的原因系女司机驾驶的小轿车逆行”……由此引发网友议论与谩骂。这次相关权威部门的真相披露和辟谣工作相当及时,事故真实情况和相关调查结果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让民众了解真相。 要求: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题答案 高 二 语 文 1.A (“再现和恢复了宋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水准”有误) 2.B(“凄绝冷艳的格调”有误) 3.A(“理论上主张崇情主意、不拘一格”有误) 4、C、(性格开朗不当) 5、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必要铺垫。 6.小说结尾点题。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能够理解为许多人的心灵之门,深化了中心。作者运用空白艺术,简约而含蓄,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深沉的思考。 7.C 8.D(殿试分三甲) 9.A(宪宗嗣位,言人君保国之道,帝嘉纳焉。) 10.见参考译文。 11、C白描手法 12、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好景一去不复返,呼应上片“春意阑珊”,暗喻国破家亡,人 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了。表达了留恋惋惜、哀痛沧桑之情 13(1)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D 15.A(B缺主语C表意不明,有歧义。D项语序不当。) 16.B(A项“抛砖引玉”谦词;C项“忝列”是谦词;D项“鼎力相助”是敬词) 17. ①竟能引发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②也有人大赞③双方各执己见。 〖参考译文〗 周洪谟,字尧弼,长宁人。正统十年,进士及第。授官编修。博闻强记,擅长写文章,熟悉本朝典故,喜欢谈经世济民的道理。 景泰元年,上疏鼓励皇帝亲临御前讲席,勤奋处理国政,于是陈述当时政务的12件事。两次晋升任侍读。天顺二年掌管南院事务。宪宗继位,又陈述当时政务,说国君保国之道有三个:一是致力圣学,一是整顿内政,一是抵御外侮。皇帝赞许采纳了他的建议。 成化元年,朝廷讨论讨伐四川山都掌蛮,周洪谟上奏策略六件事,皇帝诏令交付军帅施行。晋升学士。不久任南京祭酒(校长)。上疏说南京国子监有红板仓20间,是高皇后积存粮食以养监生妻子儿女的,应该修复,皇帝允许施行。为母亲服丧期满,改调北京国子监。十一年,上疏说士风浇薄浮靡,请求恢复洪武年间的学规。皇帝赞许采纳,命令礼部张榜晓谕。崇信伯费淮入监学习礼制,很久没到。周洪谟弹劾他,夺去他的伯爵冠带,让他穿戴儒生巾帽赴监,停岁禄的一半,(自此)学校政令严肃秩序良好。先圣孔子像用冕旒12条,而祭祀时舞佾豆笾的数量与之不相称,周洪谟请求使用天子的礼制使其完备。又说:“古代鸣球琴瑟是堂上的音乐,笙镛柷敔是堂下的音乐,而干羽则在两边台阶舞蹈。现在舞羽居上,乐器居下,不合古制,应当改正。”尚书邹干反驳阻止,周洪谟再次上疏争辩,皇帝最终同意他的建议。 晋升礼部右侍郎。很久之后,调任左侍郎。因蔡《传》所释璇玑玉衡,后人遵守沿用他的旧制,考察验证多不符合,应该改制,皇帝就委托给周洪谟。周洪谟改用木材制造,十多天就完成了。十七年,晋升尚书。二十年,加官太子少保。二十一年,星宿变异,有奏疏分条陈述,皇帝大多采纳。弘治元年四月,天寿山震雷飓风降冰雹,楼殿瓦兽多被毁。周洪谟又极力劝谏修身反省,皇帝认真采纳了他的建议。周洪谟矜持庄重很少和人交往,与万安同乡,万安担任宰相时和他交情很好。到了万安被贬逐后,谏官先后议论上奏,周洪谟就退休回乡。回乡三年后去世,享年72岁。朝廷赠谥号文安。 周洪谟曾说:“士人任官,有的离乡几千里,既不明任职之地的风俗,也违背人情,不如就近选拔授官。王府官员终身不升迁,违背祖先制度,应当稍稍变更。都掌蛮及白罗罗羿子多次反叛,应该特设长官司,就近选拔他们本族的人担任,或许没有后患。”临终时,还上奏安定中国、平定四方民族的10件事。他就是如此喜欢提建议。 周尧弼公,四川人,研究《尚书》,到26岁还没有成家。从小就有优良禀赋,先后连任翰林,专心钻研学问,文章诗词简朴质直有义理情致,尤其熟稔国家典章制度,议论朝政,提出建议,处理公文,应对宾客,是卓尔不群的人才。周公是天下儒士的宗师,考查古代礼制文化习俗之类的事情,大都建树彰明,对于邦交礼仪的任用,可以说是能够胜任并且没有一点不称职的地方。明朝以来,既身居高位,又有文名,并且精通经术的人,只有他一个人罢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