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9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A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9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A卷)(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期中考试题 高二生物A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 B. 抗利尿激素增加 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B ‎【解析】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内环境中水分减少,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加,B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接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刺激增强,C错误;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尿量减少,D错误。‎ ‎2. 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和氧  ④Na+ ⑤血浆蛋白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正确;二氧化碳和氧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正确。综上所述,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有②③④⑤,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判断内环境成分的标准是存在于细胞膜以外、生物体以内的化学物质。‎ ‎3.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能参与第二道防线的免疫细胞是 A. B细胞 B. T细胞 C. 吞噬细胞 D. 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故选C。‎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名师点睛】免疫概述:‎ ‎4. 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在人体血糖调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升高 B.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降低 C.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降低 D. 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升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A、B项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被氧化分解和转化成其他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水平降低,C项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升高,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5. 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会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增加 C. 组织液减少 D. 淋巴减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会造成局部组织水肿,选B。‎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6.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A. 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 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 ATP的合成和水解 D. 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的结构决定的,兴奋经过突触时突触小泡膜会与神经元细胞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此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解:A、神经递质的分泌过程是胞吐,存在膜的融合与转化过程,A正确;‎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透性变化,相应的离子通道发生开放或关闭,B正确;‎ C、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消耗能量,存在ATP的水解和合成过程,C正确;‎ D、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因此信号分子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D错误.‎ 故选:ABC.‎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7. 一位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工作的科学家,当他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其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如图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 ‎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 ‎ ‎②身体耗氧量变化 ‎ ‎③肾上腺素分泌量 ‎ ‎④汗腺的分泌量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通过有关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对传来的兴奋进行分析综合,再将兴奋通过有关传出神经传到相应的效应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的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①④错误;同时,骨骼肌收缩、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代谢,增加身体的耗氧量,以加快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产生更多的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②③正确。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点”在于抓住曲线的变化趋势: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相应的生理变化逐渐增强,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所学“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的知识展开联想逐一分析各选项。‎ ‎8. 下列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A. 猎豹追逐斑马,使得猎豹和斑马跑的越来越快 B. 大熊猫吃竹子 C. 出现了光合作用,大气富含氧气后才出现有氧呼吸的生物 D. 蚜虫为蚂蚁提供蜜露,蚂蚁保护蚜虫 ‎【答案】B ‎【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大熊猫吃竹子获得了能量和物质,没有说明大熊猫对竹子的影响,B正确。‎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点睛】深入理解共同进化的概念范畴、延伸和区别。‎ ‎9. 以下事实能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的是 A.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B.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C. 大脑H区受损,导致听不懂别人讲话 D. 意识丧失的病人可以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D ‎【解析】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但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错误。针刺指尖引起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由低级中枢控制的,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错误。大脑皮层H区受损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只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C错误。排尿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当人的意识丧失时不能控制排尿,而意识恢复能够控制,所以可以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从而体现高及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其中包括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嗅觉中枢和语言中枢等。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例如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但是,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也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会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 ‎10. 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导致基因库变化的原因 B. 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 C. 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一定会导致种群基因库的改变,A正确;共同进化过程可以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如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就是共同进化的体现,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C错误;生物多样性从不同的层次上可以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11. 由于高铁的修建,一座山林被分为两个区域,恰好导致山林中的野猪隔离成了两个数量相等的种群,若干年后,可能 A. 两个野猪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 B. 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一定相等 C. 高铁的修建破坏了该山林的物质循环 D. 该山林中两个野猪群的性状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的影响等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因此两个野猪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A正确;开始时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相等,但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若干年后这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不一定相等,B错误;高铁的修建并没有破坏该山林的物质循环,C错误;该山林的水平结构会不断发生改变,D错误。‎ ‎12. 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出现耐药性,长此以往,应对细菌感染,人类将无药可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抗生素的使用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会引起细菌的定向变异 B. 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 “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病菌发生了进化 D.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是细菌对抗生素进行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且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不能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A错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群落,B错误;“耐药性”基因突变导致基因频率改变,进而导致细菌进化,C正确;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实质是抗生素对细菌选择的结果,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基因突变是不定向性,抗生素的使用只是对具有抗药性的细菌进行了选择,而不是诱导细菌发生了抗药性突变。‎ ‎1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过敏反应 B.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C. 免疫调节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 D.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都属于免疫器官 ‎【答案】A ‎【解析】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调节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抗体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器官。故A项选出。‎ ‎【考点定位】与免疫有关的一系列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考生深刻理解免疫相关知识,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对外来物质过度敏感引起的反应叫过敏反应。解答此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抗原后引发的异常的体液免疫,具备体液免疫的基本特点如特异性记忆性等。②过敏反应的“过敏”指免疫防御功能过强或过于敏感。‎ ‎14. 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乙家庭夫妻表现都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是红绿色盲患者,从优生学的角度考虑,甲、乙家庭应分别选择生育 A. 男孩,男孩 B. 女孩,女孩 C. 男孩,女孩 D. 女孩,男孩 ‎【答案】C ‎【解析】甲家庭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病,父亲患病(XBY)母亲正常(XbXb),所以他们的孩子中女孩患病,为XBXb,男孩正常,为XbY,所以应该生男孩;乙家庭中红绿色盲是伴X隐病,根据“妻子的弟弟是红绿色盲患者”,则妻子有1/2的可能是XBXB,有1/2的可能是XBXb,丈夫正常为XBY,所以他们的孩子中,女孩都不会患病,男孩可能患病,所以应该选择生女孩,所以本题答案为C。‎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15. 如图是一个血友病遗传系谱图,从如图可以看出患者7的致病基因来自 A. 1 B. 4 C. 1和3 D. 1和4‎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7是患者,基因型为XbXb,其中一个Xb来自母亲5号,5号的Xb只能来自母亲1号;男孩6号色盲,基因型为XbY,Xb只能来自母亲3号,故选C。‎ 考点:色盲的遗传 ‎16. 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调查某一城市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为a,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发病率为b,则该城市女性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几率分别是 A. 小于a、大于b B. 大于a、大于b C. 小于a、小于b D. 大于a、小于b ‎【答案】A ‎【解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若某一城市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为a,则该城市女性红绿色盲的几率小于a;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若某一城市人群中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发病率为b,则该城市女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几率大于b。答案是A。‎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17. 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B.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来诊断 C. 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D. 近亲结婚可使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率大大增加 ‎【答案】D ‎【解析】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人群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A项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而健康人的红细胞呈两面略凹的圆饼状,因此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来诊断,B项错误;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C项错误;近亲结婚从共同祖先继承的相同基因的种类增多,可使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率大大增加,D项正确。‎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 ‎18. 下列属于诱变育种的是 A. 杂交水稻 B. 无籽西瓜 C. 黑农五号 D. 抗虫棉 ‎【答案】C ‎【解析】杂交水稻属于杂交育种,A错;无籽西瓜是利用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错;黑农五号属于诱变育种,C正确;抗虫棉属于基因工程育种,D错。故选C。‎ ‎【考点】育种原理和方法 ‎【点睛】能正确区分各种不同的育种方法和原理。‎ ‎19. 人的基因突变不包括DNA分子双链中 A. 碱基对G—C变成T—A B. 因某种原因增加了一对碱基G—C C. 因某种原因缺失了一对碱基G—C D. 因某种原因缺失了大量的基因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的概念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念是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ABC三个选项适合基因突变的范畴,D选项缺失的不仅仅是碱基对,是以基因为单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范畴。故选项D符合题意。‎ ‎【考点】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点睛】深入理解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概念范畴、延伸和区别。‎ ‎20. 下列关于育种原理或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著名育种专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品种,这是利用了分离定理 B. 英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小绵羊,这里只利用了染色体变异原理 C. 二倍体植株的花药离体培养,并经秋水仙素处理,使之成为纯合子,这体现了基因重组原理 D. 乘宇宙飞船上过太空的辣椒种子结出的果实较平常的大一倍以上,这是诱变育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故A错误;克隆技术的原理是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故B错误;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故C错误;太空椒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育种,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 诱变育种有很多突出优点,也存在一些缺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结实率低,发育迟缓 ‎ ‎②提高变异频率,加快育种进程 ‎③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 ‎④茎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 ‎⑤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 A. ①④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结实率低,发育迟缓属于多倍体的特点,错误;②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所以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频率,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因而加快育种进程,正确;③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所以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频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正确;④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属于多倍体的特点,错误;⑤因为基因突变具有少利多害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所以人工诱变产生的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大量的供试材料,正确;综上分析,正确的是②③⑤,所以B选项正确。‎ ‎22. 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时,发现某人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不可能的原因是该病人的亲代在形成配子时 A.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初级精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未分开 B.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初级卵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未分开 C.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卵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 D.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精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人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则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2+X和22+XY或22+XX和22+Y两种情况。如果是前者,则卵细胞正常,精子异常,其形成原因是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后期,两条性染色体移向一极;如果是后者,则卵细胞异常,精子正常,其形成原因是XX是同源染色体,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后期,两条性染色体移向一极;也可能是相同染色体,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期,两条性染色体移向一极。所以选D。‎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染色体异常情况,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3. 袁隆平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的现状,被提名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关于杂交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染色体重组的原理 B. 杂交能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 C. 杂交后代表现出优良性状就成为优良品种 D. 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 ‎【答案】D ‎【解析】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基因重组的原理,A错误;不同物种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杂交能将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B错误;表现出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不一定就是优良品种,如显性杂合子,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同时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误;杂交育种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因此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D正确 ‎【考点定位】杂交育种 ‎【名师点睛】学生对五种育种方法理解不清 五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方法 ‎ 原理 ‎ 常用方法 ‎ 优点 ‎ 缺点 ‎ 代表实例 ‎ 杂交 育种 ‎ 基因 重组 ‎ 杂交 ‎ 操作简单,目的性强 ‎ 育种年限长 ‎ 矮秆抗病小麦 ‎ 诱变 育种 ‎ 基因 突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等 ‎ 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 ‎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 高产青霉菌株 ‎ 多倍 体育 ‎ 染色 体变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 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 种 ‎ 异 ‎ 操作简单,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品种 ‎ 所得品种发育迟缓,结实率低;在动物中无法开展 ‎ 单倍 体育 种 ‎ 染色 体变 异 ‎ 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 ‎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 技术复杂,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 ‎ ‎“京花1号”小麦 ‎ 基因 工程 育种 ‎ 基因 重组 ‎ 将一种生物特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细胞中 ‎ 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 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 转基因抗虫棉 ‎ ‎24. 下列关于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单倍体在植株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 ‎②单倍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 ‎ ‎③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只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 ‎④单倍体细胞中只含有两个染色体 ‎ ‎⑤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都是单倍体 A. 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③⑤‎ ‎【答案】A ‎【解析】‎ ‎①由生殖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都属单倍体,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的单倍体有二个染色体组,①错误;②单倍体是由生殖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所以细胞中不是只含有一个染色体,②错误;③单倍体是由生殖细胞直接发育而来,所以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③正确;④单倍体是由生殖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所以细胞中不一定只含有两个染色体,④错误;⑤单倍体是由生殖细胞直接发育而来,所以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都是单倍体,⑤正确;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25. 下列现象属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 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 剧烈运动后,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 C. 胰岛B细胞受损出现尿糖 D. 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答案】C ‎【解析】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颤栗可以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故A错误;‎ B、剧烈运动后血浆pH值有所下降但在正常范围内7.35-7.45之间;故B错误; C、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尿糖已无法维持血糖稳态;故C正确;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增加,尿液量减少以维持体内水分;故D错误。 故选C.‎ ‎26. 媒体报告一大学生在1000米的体质检测后倒地猝死,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乃至青少年体质的讨论.检测体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内环境成分是否维持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 中暑是产热和散热不平衡造成体温急剧升高引起的,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关 D. 长期不吃早餐,虽然通过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答案】D ‎【解析】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A正确;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中暑是因为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C正确;长期不吃早餐,体内缺少能源物质糖类,导致血液中缺少葡萄糖,虽然通过胰高血糖素而不是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D错误。‎ ‎27.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 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广 C. 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 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是一致的 ‎【答案】A ‎【解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A正确;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局限,B错误;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是一致的,D错误,‎ ‎28. 关于人脑各部分对生命活动的调节,错误的叙述是 A. 大脑皮层有言语区 B.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 C. 脑干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D. 下丘脑具有调节体温、水平衡的功能 ‎【答案】C ‎【解析】大脑皮层有语言有关的区域,称为言语区,A正确;小脑能维持身体平衡,B正确;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C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和水平衡中枢,D正确。‎ ‎29. 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是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过敏 C. 地方性甲状腺肿 D. 艾滋病 ‎【答案】C ‎【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A错误;过敏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B错误;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缺碘引起的,不属于免疫系统相关疾病,C正确;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免疫缺陷病,D错误。‎ ‎30. 下列都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A.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B. 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 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疫苗后不再患有百日咳 D.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 ‎【答案】C ‎【解析】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皮肤的屏障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都是因为体内含有抗体或记忆细胞,这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是人体的第一道或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解题关键能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能理清人体的三道防线,明确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31. 2009年春晚,我国航天科研工作者手捧“太空花”展现于国人面前。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培育“太空花”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 从飞船上带回的实验植物并非都长成如愿的美丽“太空花”‎ C. “太空花”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物种 D. “太空花”的出现丰富了自然界的基因种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太空花”的出现是由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A正确;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所以实验植物并未都长成如愿的“太空花”,B正确;“太空花”虽然是基因突变的产物,但只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从而丰富了自然界中基因的种类,但并未产生新物种,只是个别性状的改变,C错误;“太空花”由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从而丰富了自然界的基因种类,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32. 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D ‎【解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3. 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 刺激强度的大小 B. 感受器的灵敏性 C. 传导过程中突触数量的多少 D. 效应器的灵敏性 ‎【答案】C ‎【解析】刺激强度的大小、感受器的灵敏性、效应器的灵敏性和传导过程中突触数量的多少,都影响反射时间的长短,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传导过程中突触数量的多少。‎ 点睛:本题考察学生对反射过程中时间长短的影响因素的掌握,关于这块知识,大家记住一句话,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34. 人在发高烧时食欲降低,其原因是 A. 体温升高,导致肠胃不能及时排空 B. 体温升高,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C. 体温升高,消化酶的活性受到影响 D. 体温升高,破坏了体温调节系统,从而影响了肠胃的吸收 ‎【答案】C ‎35. 2016年7月23日,北京延庆区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发生的老虎咬人事件,造成一死一重伤。在这只老虎的身体中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大的是 A. 细胞内液 B. 组织液 C. 血浆 D. 淋巴液 ‎【答案】A ‎【解析】在这只老虎的身体中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大的是细胞内液, A正确。‎ ‎36. 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各项所示条件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A. 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 B. 食物缺碘——生长激素 C. 过度饥饿——胰岛素 D. 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答案】A ‎【解析】分析曲线变化可知,在特定条件改变时,激素含量由相对稳定到明显增加。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A正确;食物缺碘,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与生长激素无关,B错误;过度饥饿时,血糖浓度会降低,胰高血糖素会增多,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C错误;甲状腺激素会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在温度过低时分泌量才增多,D错误。‎ ‎37. 运动会圆满闭幕,运动员在参加激烈比赛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 B.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 C.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D. 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答案】C ‎【解析】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行调节,使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能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以维持酸碱平衡,B正确;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C错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能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人体体温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38. 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国部分地市对新生儿进行免费筛查并为患儿提供低苯丙氨酸奶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检测出携带者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B. 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 000,则携带者的频率约为198/10 000‎ C. 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可明确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 D. 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 ‎【答案】C ‎【解析】A、苯丙酮尿症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检测出携带者是预防该病的关键,A正确; B、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则携带者的频率约为××2=,B正确; C、苯丙铜尿毒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原理是基因突变,通过染色体检查无法确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通过系谱图也不一定能得到确诊,C错误; D、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以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D正确。 故选:C.‎ ‎39. 国家开放二胎政策后,生育二胎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计划生育二胎的准父母们都期望能再生育一个健康的无遗传疾病的“二宝”。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而且调查群体要足够大 B. 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C. 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可判断其不患遗传病 D. 胎儿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 ‎【答案】B ‎【解析】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调查对象应为患者家系,在人群中随机抽样是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A错误;虽然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也可能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选项C错误;不是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以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选项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是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人类遗传病有关的5个易错点 ‎(1)家族性疾病≠遗传病,如传染病。‎ ‎(2)先天性疾病≠遗传病,大多数遗传病是先天性疾病,但有些遗传病可能在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来,所以,后天性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先天性疾病也有可能是由于发育不良造成的,如先天性心脏病。‎ ‎(3)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会患遗传病,如白化病基因携带者;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4)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5)B超是在个体水平上的检查;基因诊断是在分子水平上的检查。‎ ‎40. 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遗传病是 A. 先天性愚型 B. 原发性高血压 C. 猫叫综合征 D. 苯丙酮尿症 ‎【答案】A ‎【解析】先天性愚型又叫21—三体综合症,是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病;猫叫综合症是染色体片段缺失遗传病;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对比分析可知,最可能是减数分裂异常产生的遗传病是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所以选A。‎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和生物变异 ‎【名师点睛】人类遗传病的特点、类型及实例 二、非选择题 ‎41. 小麦品种是纯合子,控制小麦高杆的基因A和控制小麦矮杆的基因a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小麦抗病的基因B和控制小麦感病的基因b是一对等位基因,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若要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选育矮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所选择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确定表现型为矮杆抗病小麦是否为理想类型的最适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在通过杂交育种方法选育矮杆抗病(aaBB)的小麦新品种过程中,F2产生的矮杆抗病植株中的纯合子占__。‎ ‎(3)某同学设计了培育小麦矮杆抗病新品种的另一种育种方法,过程如右图所示.其中的③表示_______方法,④应在甲植株生长发育的_____时期进行处理,乙植株中矮杆抗病个体占__;该育种方法原理是____________ 。‎ ‎(4)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鉴定出乙植株中的抗病植株.图中育种过程中,基因重组发生在__。(用图中数字表示) ‎ ‎【答案】 (1). AABB和 aabb (2). 自交(看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3). 1/3 (4). 花药离体培养 (5). 幼苗 (6). 1/4 (7). 染色体变异 (8). 病原体感染 (9). ②‎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育种过程有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过程,所以表示单倍体育种过程,其中①表示杂交过程;②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③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形成的甲植株为单倍体植株;④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采用秋水仙素处理;⑤表示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的过程。‎ ‎(1)根据题意,两队基因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欲获得矮秆抗病(aaBB)的小麦,亲本要为纯合子,所以选择亲本基因型只能为AABB和aabb。让亲本首先进行杂交,获得F1:AaBb,让F1进行自交,在F2中选育出aaB_个体,然后让该个体持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2)在通过杂交育种方法选育矮杆抗病(aaBB)的小麦新品种过程中,F2产生的矮杆抗病植株(1/16aaBB、2/16aaBb)中的纯合子占1/3。‎ ‎(3)图中③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该过程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选择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获得的F1为AaBb,其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aB:ab=1:1:1:1,因此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能获得四种比例相等的单倍体幼苗,再经过④秋水仙素诱导所得到的单倍体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形成四种比例相等的纯合二倍体植株,其中矮杆抗病(aaBB)个体占1/4。图示为单倍体育种过程,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4)鉴定植株是否抗病,通常采用相应病原体感染的方法。图中育种过程中,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即图中②过程中。‎ ‎【点睛】本题涉及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考查,解决本题关键要注意亲本的选择要求:“小麦是纯合子”和选择所需类型为“矮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由此确定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其次要注意两种育种都要经过杂交过程,区别在于杂交育种得到的F1是继续自交,直至选育种出不发生性状分离所需类型为止;而单倍体育种是取F1‎ 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选育出所需的类型。‎ ‎42. 下图为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 ‎(1)饭前(AB段)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此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别分泌_______、_______,其中后者主要作用于肝脏,它能强烈促进______________,促进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2)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分泌_________增加的结果。该激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3)(多选)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应该_______。‎ A.多吃香蕉少吃糖 ‎ B.多吃粗粮少吃肥肉 ‎ C.多吃蔬菜不吃巧克力 ‎ D.多吃馒头少吃蜂蜜 ‎【答案】 (1). 肾上腺素 (2). 胰高血糖素 (3). 肝糖原的分解 (4).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5). 胰岛素 (6). 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7). BC ‎【解析】试题分析:正常人的血糖总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这主要是因为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能调节体内糖代谢,前者促进血糖降低,后者促进血糖升高;一些应急状况下,受下丘脑传来的兴奋作用,肾上腺也会分泌肾上腺素调节血糖含量。‎ ‎ ‎ ‎(2)图中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分泌胰岛素分泌增加的结果。该激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3)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居高不下,应该少吃含糖高的食物,多吃粗粮少吃肥肉,多吃蔬菜少吃巧克力,由于香蕉、甘薯等食物中都含有大量的糖类而不宜多吃,所以综合各选项可知,应选BC。‎ ‎【点睛】注意:血糖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其中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来降低血糖含量;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有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作用。‎ ‎43. 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5为红细胞,请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5标号所示结构的具体内环境是[ ]_________。‎ ‎(2)图中所示的液体氧浓度最低的标号是___________。‎ ‎(3)图中内环境中标号__________所示的部分蛋白质最为丰富。‎ ‎(4)此图表示了血浆、组织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是(_____)‎ A.淋巴和组织液 ‎ B.淋巴和血浆 ‎ C.组织液和血浆 ‎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5)血浆正常pH是__________。‎ ‎【答案】 (1). 6血浆 (2). 1 (3). 6 (4). C (5). 7.35-7.45‎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由图可知,1为组织细胞,2为毛细淋巴管壁、3为淋巴,4为毛细血管壁,5为红细胞,6为血浆、7为组织液。‎ ‎(1)根据题意,图中标号5所示结构为红细胞,具体内环境是6血浆。‎ ‎(2)根据氧气扩散原理和途径分析,组织细胞1因不断消耗氧,其氧浓度最低,血浆氧浓度最高,不断扩散到组织液,再扩散到组织细胞。‎ ‎(3)图示内环境中蛋白质最丰富的是6血浆,其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都多。‎ ‎(4)由图可知,血浆和组织液间可相互渗透,故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直接相互转化,选C。‎ ‎(5)血浆中正常PH范围是7.35-7.45。‎ ‎【点睛】本题关键要熟悉图示各部分结构和液体名称,尤其应明确各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44. 下图表示人体后天性免疫过程,依据此图,答下列有关问题: ‎ ‎(1)图中细胞b是__________细胞,A物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_______组成。‎ ‎(3)免疫系统除了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外,更主要的具有___________功能。该功能的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T(淋巴) (2). 抗体 (3). 免疫活性物质 (4). 防卫 (5). 皮肤和黏膜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免疫④中是通过细胞d发挥作用,说明该免疫方式为细胞免疫,而免疫⑤是通过物质A发挥作用,说明该免疫过程是体液免疫;其中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b为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e为记忆(T)细胞,细胞d为效应T细胞,细胞g为记忆(B)细胞,细胞f为浆细胞,物质A为抗体。阶段一为感应阶段,二为反应阶段,三为效应阶段。过程①是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暴露抗原并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细胞免疫中过程②是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并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的过程;体液免疫中过程②是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并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过程③是效应T细胞与含抗原的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 ‎(1)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细胞b为T细胞,A物质为抗体;‎ ‎(2)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3)免疫系统除了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外,更主要的具有防卫功能。皮肤和黏膜组成免疫系统防卫功能的第一道防线。‎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熟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其中关键是区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从题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准确定位图中各字母所示的细胞的名称、物质名称以及数字所示的生理过程,以此作为解题的突破点。‎ ‎45. 下图甲示动物某一结构模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a是__________,f、e、c、b和a共同组成___________。‎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而当其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时,膜内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_________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乙图是甲图中d(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此结构叫___________,当发生反射时,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该物质正常情况下被酶催化分解而失去活性,如果用某种药物破坏该酶的活性,则突触后神经元将___________。‎ ‎【答案】 (1). 效应器 (2). 反射弧 (3). 负电位 (4). 正电位 (5). 局部电流 (6). 突触 (7). 神经递质 (8). 持续兴奋或抑制 ‎【解析】分析题图:根据突触的传递方向来看,甲图中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d是突触,乙图中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 ‎(1)根据突触的传递方向来看,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他们共同组成反射弧。‎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而当其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时,表现为外负内正,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乙图是甲图中d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正常情况下发挥作用后被酶催化分解而失去活性,如果用某种药物破坏该酶的活性,则神经递质持续与突触后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 ‎【点睛】关键点:一是要能正确识别反射弧的组成和突触结构;二是要明确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与产生兴奋时的动作电位以及传导信号。‎ 易错点: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能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也可能是抑制。‎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