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9-27 发布 |
- 37.5 KB |
- 9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高训练
末 隋唐至宋元: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 1.(2018贺州)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主要是肯定大运河( )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便利人们游玩江南 C.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A 2.历史叙述有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北京人能够制造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B.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半坡居民 C.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D.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 3.根据傅乐成《中国通史》内容整理出“大运河开凿情况表”。该表格反映了运河的开凿( ) 时间 征用民夫 开凿情况 大业元年(605年) 河南、淮北诸郡百余万 洛阳引谷洛二水至洛口入黄河,引黄河北入汴水,后入淮水 大业元年(605年) 淮南百姓十余万 疏浚旧日沟通江淮的邗沟 引邗沟水经江都进入长江 大业四年(608年) 征发黄河以北百姓百余万 连接黄河、沁水、卫水和沽河 A.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B.征发大量劳力,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C.充分利用了自然河道或疏通前代旧沟 D.促进南北交通,巩固了隋朝的统一 C 4 .“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唐太宗这段话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核心思想。在其一系列治理国家的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B.减轻刑罚,修订法律 C.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 D.驱逐突厥,加强控制 A 5.《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发明科举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 6.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昭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B 7.有学者描述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贫穷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这一制度是(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军功爵制 D.科举制 D 8.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 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选官制度 C.隋唐时期中国的选官制度领先于世界 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 C 9.《新唐书》中记载:“(卢商)早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证明唐代科举制( ) A.体现了自学成才的途径 B.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 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进士科是入仕的唯一途径 C 10.“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该诗体现了( ) A.分封制度的血缘和等级特点 B.科举制度的公平和机会均等 C.行省制度的首创和高效特点 D.八股取士的腐朽和文化专制 B 11. “它是一种盛产于唐代的陶器,釉彩以青绿黄为主,是闻名于世的精品”。据此可判断它是 ( ) A .青瓷 B .白瓷 C .青花瓷 D .唐三彩 D 12. 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哪个朝代的瓷器 ( )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A 13.古代绘画往往反映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唐朝宫廷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唐太宗接见 吐蕃求婚使者 B.唐玄宗接见 吐蕃求婚使者 C.唐太宗接见波斯使者 D.唐玄宗接见波斯使者 A 14.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反映。唐诗题材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不同侧面反映了唐朝的时代风貌。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唐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C.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 D.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王建) D 15.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B 16.“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辅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D 17.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B 18.右下框内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纪录片的部分目录,请你据此判断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游天竺 D.郑和下西洋 C 19.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朝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A 20.以下统治者的举措与其产生的影响匹配正确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序号 举措 影响 ① 秦始皇统一文字 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②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 ③ 唐太宗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人才 ④ 宋太祖采取崇文抑武策略 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督 21. “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 !” 这表明北宋当时的情况是 ( ) A .武将地位较高 B .武将掌握了国家机密 C .注意防范武将 D .武将不得在朝廷任职 C 22 .北宋与周边的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了连年的战争,北宋军队负多胜少。这一“积弱”局面的形成与宋太祖采取的措施直接有关的是 ( ) A .选拔大批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B .增设机构,官僚机构膨胀,军费开支过大 C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皇帝直接控制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D .实行推恩令,解决了地方政权对中央的威胁 C 23.(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临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 B.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C.中国在宋代就实现了现代化 D.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 24.1974年在福建泉州湾发掘出土的南宋海船,经研究,船底分布13个水密隔仓(如下图),从中可以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宋代商船远达非洲 B.宋代造船技术先进 C.海外贸易收入丰厚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能力提升 B 25.“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 A.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B 26.北宋初,四川地区使用铁钱,但携带很不方便。宋真宗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一种纸币,叫作“交子”,用来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南宋时,纸币的需求量更大,政府就大量印行纸币。这表明交子( ) A.具有市场流通交易凭证的功能 B.促进了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是宋政府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 D.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 A 27.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繁荣的南方经济 C.精巧的手工技艺 D.独特的活字印刷 B 28.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皇帝曾对大臣说:“应派能干的官员去管理市舶机构的事务,鼓励外商前来贸易,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减轻百姓负担。”这表明( ) A.秦国政府严格限制商业发展 B.西晋政府顺应人口南迁浪潮 C.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D.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29.《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 ) 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C 30.《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学习和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B.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C.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C 31.海上丝路盛于宋元,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从科技角度看,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有( ) ①指南针应用 ②造船业发达 ③交子在市场上流通 ④政府的鼓励政策 ⑤国家统一,经济发展 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D 32.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 ) A. 在西藏设立行省 B. 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 在西藏设置卫所 D. 设置驻藏大臣 B 33.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指(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测向技术 C 34.公元8世纪中期在唐朝和大食的一次战争中,一大批唐朝工匠被俘虏,使中国四大发明中一项发明传入阿拉伯,后传入了欧洲并促进了欧洲文化迅速发展。该发明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A 35.培根说过,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下列说法对“改变了整 个世界”这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 A.确立了中国文明古国地位 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C.推动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促使西欧步入了近代社会 D 36.宋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的时代”。这种创新和繁荣的表现是( ) A.发明雕版印刷术 B.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C.改进造纸术 D.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 二、综合题 37.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跻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影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原因:地理环境影响。 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现象:乐舞发达。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频繁。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评价八股取士时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取士。(言之有理,答对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作用: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现象:西方国家学习科举制中设试取才,学优则举之法。(言之有理即可)原因:科举制为西方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言之有理即可) (4)材料三中顾炎武的观点与材料一中杨齐福的观点是否矛盾?请说明你的理由。 不矛盾。理由: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隋唐的科举制 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2.下列所示内容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中央集权弱化 B.地方权力加强 C.皇权高度膨胀 D.社会秩序动荡 C 3.从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趋势是( ) A.君臣礼仪的规范 B.君主专制的削弱 C.君臣关系的融洽 D.君主专制的强化 D 4.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能免”。类 似现象在明代多次出现,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军机处效率低下 C.宦官易于听从皇帝命令 D.八股取士使官吏无能 A 5.“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作者批评的是( )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明朝的八股取士 D.清朝的“文字狱” C 6.“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C 7.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D 8.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 B 9.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A 10.“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与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 )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雅克萨之战 C 11.史料记载:“国姓爷抓住这个机会,于1661年四月三十日拂晓,率领几百只战舰在热兰遮(台湾)城堡可以望见的福摩萨海(台湾海峡)出现。敌方大型帆船约六十艘,各装有两门大炮……海战开始了。最大和最重的赫克托号驶在前面,作战颇为顺利……”该记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清朝军队激战日本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鉴真舍身东渡日本 D.戚继光抗倭 B 12.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台湾岛。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 ) A.接受汉族文化 B.发展海外贸易 C.巩固东南海防 D.鼓励官员进谏 C 13.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比较下列同学们收集的三幅图片,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改变世界贸易的格局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加快殖民扩张的速度 C 14.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各项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有关的是( ) ①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②取得乌兰布通战役的胜利 ③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④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15.下面为某一历史著作的目录片断,这个目录包含了以下哪些内容( ) ①军机处 ②驻藏大臣 ③重农抑商 ④废除丞相,设立内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1 政治结构 3.2 经济制度 16.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相关史实。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D 序号 朝代 相关史实 A 元朝 设立宣政院 B 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 C 清朝 设置驻藏大臣 D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平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C 18.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侵略与反抗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东南: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北: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19.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下列管辖机构设立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域都护 ②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新疆行省 ④澎湖巡检司 ⑤台湾府 A.①②④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③ D.①⑤③②④ C 20.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以下文物可佐证的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征有( ) ①君主专制 ②农耕经济的繁荣 ③中央集权 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21.1816年,清嘉庆帝与大臣孙玉玺有以下对话。帝问:“英国是否富强?”孙答:“彼国大于西洋诸国,因此是强国;至于富吗,是由于中国富彼才富。富不如中国。”帝问:“何以见解?”孙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然后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说明彼富是由于中国富吗?如果我禁止茶叶出洋,则英国会穷得没法活命。”这反映了统治者怎样的心态( ) A.愚昧无知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顽固不化 A 22.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到中国朝见乾隆皇帝。当马戛尔尼炫耀地展示他带来的地球仪时,满朝大臣看到“日不落帝国”居然占据了地球仪上那么大块的地方,他们感到的不是疑惑,而是愤怒:怎么能把天朝大国画得这么小!这表明清廷官员( ) A.已经认识到中国的落后现状 B.对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无所知 C.对西方工业文明持排斥态度 D.对英国的侵略野心缺乏警惕 B 23.“明清时期因为中国商人缺乏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据此可知,造成明清海权弱化的深层次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边疆危机的出现 D.君主专制的强化 D 选项 姓名 时代 主要成就 A 沈括 北宋 著有《梦溪笔谈》,主持开凿北京附近的通惠河 B 郭守敬 元朝 编写《授时历》,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C 宋应星 明末 杰出的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 D 徐光启 明末 著有《农政全书》,被称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4 .下列表格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C 25.全面阐述所载药物知识,对各种药物设立若干专项,分别介绍药物名称、历史、形态、鉴别、采集、加工,以及药性、功效、主治、组方应用等,此书应是(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 B 26. 清朝有“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人们的热情针对的是 ( ) A.《 西游记 》 B.《 三国演义 》 C.《 红楼梦 》 D.《 水浒传 》 27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是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在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后,初步形成于 ( ) A .明朝时期 B .清朝前期 C .清朝后期 D .南宋时 C C 28 . 19 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剧中的曲调和表演方法而形成的一个新剧中是 ( ) A .吕剧 B .京剧 C .豫剧 D .越剧 B 二、综合题 26.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促成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夏,香港推出“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大型汉代文物展,让观众近距离欣赏160组珍贵文物……充分展示了汉代的强大。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巩固时期,而秦朝才是大一统的建立时期,唐朝诗人李白写诗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三 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清乾隆帝称赞承德避暑山庄 墙外寺庙的诗句 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 ——《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材料一赞扬了秦皇汉武在国家统一上分别有什么贡献? 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国家。 (2)读材料二,分析唐太宗的民族思想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唐太宗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唐朝和各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他自己被尊称为“天可汗”。 (3)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清朝百余年“中外一家”和清朝前期的哪些民族政策和措施有关? 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如设置驻藏大臣,设伊犁将军;实行册封制度;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妥善安置起义民族。 (4)回顾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历程,这对我国当前民族关系有什么启示? 民族政策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7.中国有着悠久的海洋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鉴真和尚于天宝九载自扬州开始第四次赴日的尝试时,他的船遭遇逆风而被迫漂流到海南岛,他随后来到了当时最大的海外贸易港口广州。在这里,他看到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他还发现,来自斯里兰卡、伊斯兰世界及东南亚的许多不同族裔的人都在这里访问或定居,“种类极多”。 ——《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 见下图 ——以上材料节选自于逢春 《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 材料三 船队规模庞大,官员、将士、水手多达二万八千人,所乘之船长四十丈、宽十八丈,多达五六十艘。……肃清了张士诚、方国珍已经沦为海盗的余部。配合了对安南、蒙古用兵。发展了与亚非的官方贸易,允许中国商人随同进行贸易……所到之处,都代表明成祖向当地统治者颁送礼服、金印、历法、书籍等,向外国统治者宣传了中华文化。船队每次归航时,各地使节也随同到中国访问,永乐年间,共有381次外国使节访华。 ——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明代卷》 材料四 (清)统治者长期重视西北边防,认为“重新疆所以保蒙古,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即使是因解决台湾问题而留名青史的康煕也有过“台湾省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念头。……嘉庆年间,受“洋盗”蜂起的刺激,朝廷先后颁布《华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八条》等诏令,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摘编自刘中民等《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所述的朝代背景,并概括该历史时期海外交往有哪些内涵。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该时期海外交往发展与统治者怎样的对外态度有关。 朝代:唐朝。内涵:宗教传播、港口发达、商品贸易、海外人员流动。态度:开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总结材料中宋神宗与宋高宗对海外贸易所持的相同观点。 机构:市舶司。观点:海外贸易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3)说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史实。根据材料三概括此事对明朝发展的价值所在。 史实:郑和下西洋。价值:体现出当时高超的造船与航海技术;维护明朝对外的海上交通安全;促进了明朝与沿途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宣扬了明朝的国威;促进了明朝与沿途各国的人员流动等。 (4)根据材料四总结,清朝前期统治者对海事的总体态度是什么? 态度:不支持(严格限制)。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总结,从唐朝到清朝前期,中国海洋文明发展总体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此变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变化:从隆盛到衰落(由盛转衰)。影响:阻碍了对外贸易与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渐失开辟海外市场、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及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中国进一步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