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9-1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第5课 搭石 部编版
5 搭 石 精读课文《搭石》是一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课文按照“介绍搭石——摆放搭石——走搭石——赞美搭石”的顺序展开,通过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从家乡的生活环境谈起,介绍了什么是“搭石”;第2~4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具体写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第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点明主旨,揭示搭石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本课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形成基本的阅读习惯。学习提示中有两点要求:一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示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提高速度,同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时间,以便检测自己的阅读效果。二是“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集中注意力”是最基本的阅读习惯,即阅读时不分心,不走神,能够抵抗来自周边环境和自己内心的干扰;“不要回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策略,即目光不再重新扫视前面读过的文字。 课后第一题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回应学习提示中“记下所用的时间”,二是检测自己在一定阅读时间内能了解多少课文内容,三是交流阅读体会。题中两位学习伙伴提示了重要的阅读方法。其中,“汛期”是很多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紧走搭石慢过桥”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句子,在这些地方学生容易回读。教材以学习伙伴相互交流的形式提出建议,提示学生在哪些地方尽量不要回读。 课后第二题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借助回忆印象深刻的画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对语句的品读,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课文插图给学生展示了“搭石”的样子——搭石连接着河流的两岸,方便人们的生活出行。插图中虽然没有展现人物,却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1.会认“汛、谴”等生字,会写“访、鞋”等生字和“汛期、山洪”等词语,读准多音字“间”;通过创设情境、借助插图、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脱鞋挽裤、间隔、懒惰、谴责、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相背而行”等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掌握并熟练运用“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阅读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体会“摆搭石”“走搭石”中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1.字词教学 对于生字的学习,以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默读课文后,提出识字要求:画出生字词,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以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汛、访、鞋、挽、隔、懒、惰、稳、衡”都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教学“协”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鞋、隔、懒、惰、衡”等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顺序。“讯、访、协”等字,注意部首要正确,列举形近字与之区别。 词语理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借助插图、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其中,“脱鞋挽裤、相背而行”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可以用图示法进行理解。 2.阅读理解 明确阅读要求,强化“提高阅读速度”的意识。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交流:平时阅读时有没有关注自己的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一谈,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期待。 了解阅读效果,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辅助学生真实记录阅读情况,并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本课理解的难点,从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在速读中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主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楚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要会概括第2~4自然段中展现乡亲们美好心灵的三幅画面的内容。 3.表达运用 以小见大是本课的主要写作手法,即借助小事表达真情的方法。课文通过记录身边小事,让读者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谦让,让读者感受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学习并模仿以小见大的写法,抓住平凡小事中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地方,使事情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1.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及与搭石相关的图片,初步了解什么是搭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美好情感。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汛、谴”等生字,会写“访、鞋”等生字,读准多音字“间”,并能理解字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较快速地默读课文,感知课文,体会“搭石”中蕴含的美。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是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 青山绿水、小桥流水、风俗人情…… 2.师生交流,畅所欲言。 3.过渡:于作者而言,搭石构成了他的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课件同步出示图片、课题和作者) 4.介绍作者刘章,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刘章(1939—2020),原名刘玺,字尔玉,笔名东旭,别号“雾灵山人”“燕山痴子”,诗人、作家。主要作品有《南国行》《枫林曲》《映山红》《燕山春》《刘章诗选》《刘章散文选》等。 5.设疑问难: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时,你们联想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请教作者刘章吗? 作者为什么要以《搭石》为题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默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2)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3)速读前三的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 2.运用跳读法再读课文,与默读进行对比。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汛、谴”是前鼻音,“衡”是后鼻音,“绰”是翘舌音;“惰”读duò,不要读成dò;“间”是多音字,在“间隔”一词中读jiàn,不要读成jiān。 4.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注意“访”的最后一笔是撇;“鞋”第二画是短竖,不是竖折;“稳”最后一笔是点。强调书写的正确,“汛”左边是三点水,不要写成言字旁;“挽”右下不要多写一点;“隔”右下里面不要多写一横;“懒”最后一笔不要写成捺;“惰”右上是“左”,不要写成“右”;“衡”笔画较多,注意穿插迎让;“协”的左边是“十”,不要写成“月”。 5.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汛期 山洪 暴发 间隔 唯独 懒惰 平稳 保持 平衡 协调 美感 示意 家常 假如 理所当然 联结 6.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7.默读,要求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课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8.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①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 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板块三 初品“搭石”,引发深思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人们会在什么季节摆搭石?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圈出相关语句,边读边想象家乡的美。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批注。 (1)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学生对默读要求的落实情况。 (2)学生反馈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并明确要点。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2.全班交流,引导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整合答案,课件依次出示下列句子,并一一引导感悟。 句段1: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1)借助图片和字典理解“汛期”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再读这个句子,思考哪些字用得巧妙。 “汛期”指江河水位因降水集中、冰雪融化等季节性上涨的时期。 “暴”字和“猛”字用得巧妙。“暴”字让人仿佛看到了洪水之大,“猛”字让人仿佛看到了溪水涨得快。 (2)学生再读这个句子,思考这句话有何作用。 这句话点明了家乡溪水的特点,为搭石的出现做了铺垫。 句段2: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1)借助动作表演和字典理解“脱”字和“挽”字的意思,再创设情境理解“脱鞋挽裤”这个词语。 脱:取下;除去。 挽:向上卷(衣服)。 读“脱鞋挽裤”这个词语时,让人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脱鞋挽裤,赶集、访友需要——脱鞋挽裤,来来去去都需要——脱鞋挽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需要——脱鞋挽裤,赶集、访友不需要——脱鞋挽裤,来来去去也不需要——脱鞋挽裤。 (2)边读边想象情景,体会句子的作用。 要点1:揭示出小溪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路,与乡亲们关系密切。 要点2:侧面描写,表现出搭石在家乡的重要性。 句段3: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1)借助插图和字典理解“间隔”这个词语。 观察课文插图,可见搭石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间隔”可理解为“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2)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感悟。 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了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 3.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和搭石的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要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通过快速阅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等多种方式展开学习,理解课文,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情感,并从中获得启示。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美的。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同学间相互交流上节课学习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谈谈自己运用了这一方法后在阅读方面有怎样的提高。 3.学生概括上节课所学内容,谈谈哪个内容让自己印象深刻。 4.过渡: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作者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展现了哪些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板块二 聚焦画面,关注表达 1.学生迅速地默读第2自然段。 (1)学生速读课文,教师出示任务。 ①这一部分主要展现了哪个画面? ②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怎样的风景?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指导。 ①摆搭石——早早摆好、及时调整。 ②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和谐的风景。 2.全班交流,结合多媒体的画面展示,课件出示下面的语段,师生共读共悟。 句段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自由讨论,指名答) (2)体会关键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关键词:风景。 ②这里的“风景”不仅指家乡人过搭石的画面美构成的自然风景,更指搭石体现的心灵美构成的人文风景。 句段2: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质疑: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自由讨论,指名答) (2)找出重点描写的人物,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人物的什么品格。 (3)创设情境,理解“踏”字。引导学生假设自己看到一位急着赶路的老大爷,然后上前询问。从对话中理解“踏”字——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出了这位老大爷的善良。最后再有感情地把这句话读出来。 (4)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思考:看见上了年岁的人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青年人呢?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呢?(学生交流)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老大爷)。善良、助人为乐、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学生迅速地默读第3、4自然段。 (1)学生速读课文,教师出示任务。 ①这一部分主要展现了哪些画面? ②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怎样的风景?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指导。 ①走搭石——协调有序、踏声动听、清波人影;互相谦让、尊老敬老。 ②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互相谦让、尊老敬老的风景。 4.全班交流,结合多媒体的画面展示,课件依次出示下面的语段,师生共读共悟。 句段3: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1)以选择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的含义。(出示练习题图片——A.人们着急时就走搭石过河,不急就过桥 B.人们走搭石要走得快,这样才能保持平稳,过桥可以慢慢走) (2)结合对“紧走搭石慢过桥”这一句俗语的理解,体会句子的作用。 用俗语总领这一自然段,点明了走搭石的方法——“紧走”。 句段4: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1)指名朗读,注意“落脚”一词的读音,读luò jiǎo。 (2)引导学生观察句子的结构特点,感受其表达效果。 “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运用这一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从反面说明走搭石要“紧走”的原因;同时,这样的描写与后文“协调有序”相照应。 句段5: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男生女生合作读,读准多音字“行”和叠词“嗒嗒、漾漾、绰绰”。 (2)由生活实际迁移到课本,并组织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协调有序”:刚才男生女生的阅读配合得既默契,又有序,这就是“协调有序”;同样,走搭石的人走得那么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他们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板书:协调有序) (3)老师范读,学生想象人们走搭石的画面,体会比喻句及叠词的作用,列举并积累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结构相似的叠词。 “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走搭石的“嗒嗒”声比喻成轻快的音乐;伴以清波人影,巧用叠词,如“嗒嗒”“漾漾”“绰绰”,有声有色,充分展现了家乡人走搭石时的音乐美、画面美。 叠词积累:波光粼粼、星光点点、烟雨蒙蒙、清风徐徐、白雪皑皑…… 句段6: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学生快速默读,思考:这一句段具体写了哪两个事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想象句段中展现的两个情景,体会并理解“理所当然”一词的含义。 (3)拓展学生思维,根据句段最后一句进行仿写。 事例:给对方让路和背老人过搭石两个事例。 体会:从中不但能看到一幅幅走搭石时的和谐画面,也能感受到人物的美好心灵。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拥有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的品质,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是“从道理上讲应该这样”的意思,说明在家乡人心中,背老人过搭石是很自然、很合乎常理的事情,展现了乡亲们尊老爱老的美德。 仿写示例:假如遇上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弯下腰抱孩子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5.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1)学生速读课文,教师出示任务。 ①说说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②体会这一自然段的作用。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指导。 ①赞美乡亲们如搭石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情感。 ②这是全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点睛之笔,揭示了作者描写搭石的目的——借搭石颂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6.全班交流,结合多媒体的画面展示,课件出示下面的语段,师生共读共悟。 句段7: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老师范读句子,学生注意认清“联结”一词的字形。 (2)学生交流,讨论“联结”一词的含义。(指名答) “联结”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搭石联结着溪水两岸的交通,任人踩踏,供人行走,予人方便;另一方面,搭石正是家乡人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也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7.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总结“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技巧,并提醒学生注意在平时的阅读中实践。 (1)避免发声。实验统计表明,默读每分钟的字数是朗读的4倍。想要提高阅读速度,首先要学会默读。默读的关键在于避免发出声音。在实际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克服唇动、舌动的现象。 (2)减少注视点。阅读过程中,眼睛是以快速眼跳运动中的注视停顿来获取信息的。只要能够减少一行乃至一页文字中的注视点,相应地使视觉幅度扩大,每次注视停顿获得的信息增多,就可以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 (3)缩短眼停时间。眼停时间是指眼睛在每个注视点上停留的时间。减少停留的时间,也会相应提高整体阅读的速度。比如,阅读时对某个词不太懂,但不影响理解课文,可以先不管,继续往下读,等读完后再利用工具书来解决。 (4)避免回视。回视是指眼跳经过某一注视点后又重新返回。回视的次数越多,阅读的速度就会越慢。因此,必须努力克服回视的习惯。一般来说,回视多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阅读缺乏自信,总担心没有完全看清楚。要避免回视,就应在这些方面多加注意。 8.教师提问:说说生活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中体会到怎样美好的情感。 9.学生简单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板块三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心系他人无私奉献 2.小结:同学们,一排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排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一排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刘章爷爷用质朴的语言,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善良、老幼相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言有尽而意无穷。课文篇幅虽然短小,但文中蕴含的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回味。 完成对应训练。 1.构建阅读背景,在阅读中感悟。这是一篇安排学生自主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的课文,因此,阅读的策略和方法的运用及能力的迁移需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角度地读,感受走搭石的人的动作之美、声音之美、倒影之美,更体会到心灵之美和人性之美。 2.引导学生想象,联想美的画面,体会美的情感。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感受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时,让学生把优美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使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乡亲们浓浓的乡情。让学生从中受到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