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8-1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生物 高分突破模拟试卷:名师猜题卷(二)
名师猜题卷(二)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物质不一定含有P元素的是( ) A.酶 B.ATP C.RuBP D.NADPH 解析 酶分子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含有C、H、O、N等元素,不一定含有P元素。 答案 A 2.下列有关显微镜的观察类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黑藻叶片可直接用于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绿体 B.高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洋葱外表皮细胞中流动的叶绿体 C.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时,视野下的橙黄色油脂颗粒主要在细胞间 D.观察根尖分生区时,一个视野中绝大部分细胞被染成深色的棒状小体 解析 黑藻叶片由单层细胞构成,可以直接用于制作临时装片观察,A正确;洋葱外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B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时,视野下的橙黄色油脂颗粒主要分布在细胞中,C错误;观察根尖分生区,一个视野中只有少部分细胞被染成深色的棒状小体,大部分细胞都是在分裂间期,D错误。 答案 A 3.下列关于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严重缺铁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产生乳酸中毒 B.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C.哺乳动物血液中的Ca2+的含量过高会引发抽搐 18 D.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参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解析 严重缺铁的人,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导致氧气不足,所以与正常人相比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增多,更容易产生乳酸中毒,A正确;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减少,B错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Ca2+的含量过低会引发抽搐,C错误;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参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D错误。 答案 A 4.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ATP分子中含3个高能磷酸键 B.胰岛素分子中的两条肽链通过肽键相连 C.一个tRNA分子中含有一个反密码子 D.DNA分子中的两条链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 解析 一个ATP分子中含2个高能磷酸键,A错误;胰岛素分子中的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相连,B错误;DNA分子中的两条链通过氢键相连,D错误。 答案 C 5.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的大小与细菌相似 B.高尔基体由扁平小囊和由这种小囊产生的小泡组成 C.质体分为白色体和叶绿体,白色体贮存脂质和淀粉 D.植物细胞的大液泡是随着细胞的长大,由少数几个小液泡合并发展成的 解析 质体分为白色体和有色体,叶绿体是有色体的一种。 答案 C 6.以玉米籽粒为材料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玉米籽粒先在温水中浸泡的目的是增强细胞活性 B.沸水处理的玉米籽粒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 C.煮沸使细胞失去选择透性,染料分子进入细胞 D.未煮过的玉米胚比煮熟的染色深,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 解析 未煮过的玉米胚因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不会被染色。 答案 D 7.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18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 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是种群的特征,故C错误。 答案 C 8.通过显微镜对胎儿或新生儿的体细胞进行组织切片观察,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 ) A.红绿色盲携带者 B.猫叫综合征 C.唐氏综合征 D.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解析 猫叫综合征、唐氏综合征均是染色体畸变引起的,可通过显微镜对胎儿或新生儿的体细胞进行组织切片观察;镰刀形细胞贫血症虽然是基因突变引起的,但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形,也可利用显微镜观察。 答案 A 9.下图是某种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反应过程还有水的产生 B.该图能体现酶催化作用的专一性 C.底物与酶能否结合与酶的结构有关 D.酶在催化过程中的形状改变是不可逆的 解析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该过程中会产生水,A正确;图中酶和底物特异性结合,能体现酶催化作用的专一性,B正确;底物与酶能否结合与酶的结构有关,C正确;酶在催化过程中的形状改变是可逆的,D错误。 答案 D 10.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放线菌素D可通过与DNA结合以阻碍RNA聚合酶与DNA的结合,抑制RNA的合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放线菌素D能作用于G1期细胞,使其不能进入S期 B.正常条件下G2期细胞中每条染色质(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核DNA含量已增加一倍 C.正常条件下,部分M期细胞中染色体排列在纺锤体的中央 D.秋水仙素通过抑制M期着丝粒分裂引起染色体加倍 解析 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能抑制着丝粒分裂。 18 答案 D 11.下列关于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中心体分开,其间丝状纤维组成了纺锤体 B.中期,换高倍镜可清晰观察到完整的染色体组型 C.后期,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速率被拉向细胞两极 D.末期,质膜在赤道面向内凹陷缢裂完成胞质分裂 解析 洋葱根尖细胞没有中心体,故A错误;染色体组型是指根据染色体的若干特征,将它们配对、分组、排队后形成的图像,用显微镜不能直接观察到,故B错误;后期时着丝粒分裂,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速率被纺锤丝拉向细胞两极,故C正确;洋葱根尖细胞末期出现细胞板完成胞质分裂,故D错误。 答案 C 12.如图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动物细胞增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所示分裂过程发生于睾丸中 B.该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C.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个细胞可能含有两个a基因 D.该细胞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与从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均相连 解析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不含同源染色体,A、B错误;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个细胞可能含有两个a基因,也可能含有两个A基因,C正确;该细胞是高等动物细胞,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与从移向细胞两极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相连,D错误。 答案 C 13.如图是某基因型为TtRr的动物睾丸内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假定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 18 A.处于AF段的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处于FI段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 B.若该动物产生基因组成为Ttr的配子,则分裂异常发生在FG段 C.同一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的细胞在HI段基因型不同,分别是TR和tr D.AF段所对应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FG段所对应的细胞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解析 AF段是有丝分裂,FI段是减数分裂,其中HI段是减Ⅱ。处于AF段的细胞是精原细胞,处于FI段的细胞是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该动物产生Ttr的异常配子,说明等位基因未分离,异常发生在减Ⅰ,即FG段;HI段是减Ⅱ,等位基因已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但是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应该含两个相同的基因,所以基因型应为TTRR、ttrr或TTrr、ttRR;AF段是有丝分裂,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 B 14.将胰岛素基因用32P标记后导入小鼠肝细胞,选取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鼠肝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 B.连续分裂n次后,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1/2n-1 C.该基因可转录多次,产物经加工可形成翻译不同蛋白质的mRNA D.该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解析 该基因可转录多次,产物经加工形成的mRNA是相同的,以此mRNA为模板经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也是相同的。 答案 C 15.下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获得32P标记的噬菌体和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分别用含32P培养液和含35S培养液培养噬菌体 18 B.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延长该组过程①的时间不会造成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C.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子代噬菌体均会被32P标记 D.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B部分放射性含量偏高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解析 噬菌体为寄生生活的微生物,不能直接用培养液培养,A错误;由于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延长混合培养时间后,只需要搅拌充分,并不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子代噬菌体中仅部分会被32P标记,C错误;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B部分放射性含量偏高的原因是混合培养时间过短导致DNA还来不及注入细菌,或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导致细菌裂解后释放出了子代噬菌体,D错误。 答案 B 16.下图为科学家设计的DNA 合成的同位素示踪实验,利用大肠杆菌来探究DNA 的复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获得试管①到试管③,细胞内的染色体复制了两次 B.用噬菌体代替大肠杆菌进行实验,提取DNA 更方便 C.试管③中含有14N 的DNA 占3/4 D.本实验是科学家对DNA 复制方式假设的验证 解析 大肠杆菌细胞内没有染色体,A错误;噬菌体专营寄生生活,不能在该培养液中繁殖,所以不能代替大肠杆菌进行实验,B错误;试管③中含有14N 的DNA 占100%,C错误;本实验是科学家对DNA 复制方式假设的验证,D正确。 答案 D 17.下图是利用某植物(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花粉植株A植株B A.过程②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作用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 18 B.植株A的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1/4 C.过程①是植物组织培养,此过程需一定量的植物激素 D.植株A高度不育,说明生殖细胞不具有全能性 解析 秋水仙素作用于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形成,A错误;AaBb植株生成花粉为:1AB∶1Ab∶1ab∶1aB,故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A为1AB∶1Ab∶1ab∶1aB,为aaBB的可能性为0,B错误;花粉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单倍体,需一定量的植物激素,C正确;花粉细胞培养为单倍体植株,表明花粉细胞有全能性,单倍体高度不育是由于其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形成配子,D错误。 答案 C 18.科技工作者在广西发现了可能是现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野生稻,它们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近缘栽培水稻杂交产生可育子代,以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栽培稻与野生稻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人类的需求及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现代栽培水稻进化的动力 C.通过持续的定向选择栽培水稻,其遗传物质可朝着一定方向突变 D.通过近缘杂交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不改变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解析 万年野生稻与栽培水稻杂交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人类的需求及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现代栽培水稻进化的动力,B正确;遗传物质的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通过近缘杂交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同时也改变了栽培水稻的基因库,D错误。 答案 B 19.图中的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代表体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①② B.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引起③中的液体将减少 C.若组织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则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并受其调节 D.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可代表乳酸,最后经肝脏可再生为葡萄糖 18 解析 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A正确;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内液将减少,B正确;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不能作用于下丘脑,C错误;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可代表其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最后经肝脏可再生为葡萄糖,D正确。 答案 C 20.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的病原体属于病毒,不具有膜结构 B.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 C.HIV能经昆虫传播,不会通过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 D.HIV只能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 解析 HIV具有脂类膜,A错误;HIV感染的途径是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不会由昆虫传播,C错误;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还可以侵染脑细胞等其他细胞,D错误。 答案 B 21.用单侧光照射小麦的幼苗(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麦幼苗的感光部位在尖端 B.幼苗尖端以下部位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 C.一段时间后,幼苗将向左弯曲生长 D.幼苗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解析 受单侧光影响,幼苗尖端部位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多,因而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得快,一段时间后,幼苗将向左弯曲生长。 答案 B 22.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18 A.图示反射弧中,a是传出神经,c为反射中枢 B.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需传到大脑皮层才会形成痛觉 C.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随后产生痛觉属于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 D.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并出现脓液时,说明机体已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 解析 a是传入神经,A错误;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B正确;反射是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完成的,而产生痛觉只是表示兴奋已上传到高级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没有参与,不能称为反射,C错误;伤口出现脓液说明机体已启动非特异性免疫反应,D错误。 答案 B 23.下列关于一个地域的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长时期的稳定平衡密度 B.在该地域中,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都是一样的 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增长速率大,会呈现周期波动 D.种间关系不会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能维持的最大数量,即能长期稳定的平衡密度,A正确;在该地域中,各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有很大区别,B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C错误;种间关系会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错误。 答案 A 24.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K表示环境容纳量),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就不再发生变化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最快 C.在人工控制的实验室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可呈指数增长 D.在自然条件下,限制种群数量无限增长的因素是环境阻力 解析 种群个体数量达到K值后就将保持相对稳定,但仍会有一定的数量波动,A错误。 答案 A 18 25.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连续的薄层 B.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 C.大幅度地植树造林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于CO2过多造成的温室效应 D.野生生物的多样性可以为人类提供广泛的选择余地,以应付未来世界的变化 解析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包括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及适合其生存的环境。 答案 A 26.【加试题】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图甲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光照相同时间,在20 ℃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B.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 ℃相等 C.如果该植物原重X kg,置于暗处4 h后重(X-1)kg,然后光照4 h后重(X+2)kg,则总光合速率为3/4kg·h-1 D.若将乙装置中NaHCO3溶液换成蒸馏水,则在黑暗条件下可测得b曲线 解析 图中虚线表示的是CO2的吸收量,即光合作用净合成量,实线表示的是呼吸消耗量。在25 ℃时,CO2吸收量最大,即光合作用净合成量最大,积累的有机物最多,A错误;在光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30 ℃时光合作用的总量为3.50(净合成量)+3.00(呼吸消耗量)=6.50 mg/h,35 ℃时光合作用的总量为3.00(净合成量)+3.50(呼吸消耗量)=6.50 mg/h,二者相同,B正确;总光合速率为1 kg·h-1,C错误;将乙装置中NaHCO3溶液换成NaOH溶液,则在黑暗条件下可测得b曲线,D错误。 答案 B 27.【加试题】如图是某家系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Ⅰ2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8 A.甲病和乙病均与X 染色体连锁 B.Ⅱ4产生的生殖细胞同时带有甲、乙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8 C.若Ⅱ4与Ⅱ5生了一个正常的小孩,是两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概率为1/14 D.用羊膜腔穿刺的方法发现胎儿的染色体数为47 条,该胎儿患唐氏综合征 解析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甲病的基因为a),乙病为与X 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设乙病的致病基因为b)。Ⅱ4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XBXB、1/2 XBXb,所以Ⅱ4产生生殖细胞同时带有甲、乙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1/2×1/2×1/2=1/12;Ⅱ5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Ⅱ4与Ⅱ5所生的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9,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9,所以若Ⅱ4与Ⅱ5生了一个正常的小孩,携带甲病基因的概率为1/2;关于乙病,Ⅱ4与Ⅱ5所生的后代中,患病个体XbY所占比例为1/8,正常个体所占比例为7/8,携带乙病基因的XBXb个体占1/8,所以正常小孩中携带乙病基因的概率为1/7;因此,若Ⅱ4与Ⅱ5生了一个正常的小孩,是两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概率为1/2×1/7=1/14;人体正常的染色体数为46条,多一条染色体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还有葛莱费德氏综合征等。 答案 C 28.【加试题】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用电导(g)来表示,电导数值大,表示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高,反之则表示对该离子的通透性低。图中曲线Vm表示动作电位的形成和恢复过程,字母A~D位于Vm上;曲线gNa+和gK+表示动作电位的形成和恢复过程中Na+和K+电导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为去极化过程,初期Na+通道几乎立即被激活,Na+迅速内流使膜电位减小至零 B.BC段为反极化过程,膜电位的变化只是Na+内流的结果,C点为动作电位最大值 18 C.CD段为复极化过程,K+的外流速率逐渐超过Na+内流速率,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状态 D.AD段,膜对Na+和K+通透性均会增高,但两者在程度和时间上不一致 解析 由题图可知,BC段的形成是由于Na+内流大于K+外流导致的,B错误。 答案 B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5小题,共44分) 29.(6分)下图表示某草原上植食动物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 (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和被食关系,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________关系叫做食物链。 (2)图中的生态系统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B 表示________________,A 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的能量。 (3)若B 中能量为2.0×109 kJ,C 中能量为1.8×108 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7 kJ,则该生态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________。 (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Aa 占38%,aa占11%,引入8 年后,Aa 占18%,aa 占21%,该物种在引入后种群基因频率如何变化?A 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 (3)若B 中能量为2.0×109 kJ,C 中能量为1.8×108 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7kJ,则该生态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100%=×100%=2.7%。(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Aa 占38%,aa占11%,则AA基因型频率为1-38%-11%=5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推知在原产地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1%+1/2×38%=70%;引入该草原8年后,Aa 占18%,aa 占21%,则AA占1-18%-21%=61%,引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61%+1/2×18%=70%。因此,该物种在引入后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 (1)营养 (2)分解者、消费者 植食动物的同化量 一 (3)2.7% (4)不变 18 30.(7分)科研人员对猕猴桃果肉的光合色素、光合放氧特性进行了系列研究。图1为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示意图,图2为果肉随时间变化的光合放氧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果肉中的光合色素时,取果肉薄片放入含乙醇的试管,并加入适量CaCO3,以防止________降解。长时间浸泡在乙醇中的果肉薄片会变成白色,原因是________。若需绘制果肉中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需以________为纵坐标。 (2)图1所示的装置放于恒温环境中,如果光源及位置固定,且光照充足,果肉薄片数量保持不变,拆去滤光片,单位时间内,氧电极检测到的O2浓度_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单色光下O2浓度。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________来改变氧电极检测的数据。 (3)图2中的5~15 min内,若该段时间内光照、温度均保持恒定,容器内氧气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猕猴桃果肉在5~15 min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________ mol/min。 解析 各种可见光均能用于光合作用,但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图1所示的装置放于恒温环境中,如果光源及位置固定,且光照充足,果肉薄片数量保持不变,拆去滤光片,则果肉薄皮可接受到各种单色光,因此单位时间内,氧电极检测到的O2浓度高于单色光下O2浓度。此外,一定范围内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可增强光合作用,故通过改变CO2(NaHCO3)浓度可以改变氧电极检测的数据。图2曲线表明,在5~15 min内,若该段时间内光照、温度均保持恒定,容器内氧气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最可能的原因是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中NaHCO3浓度(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呼吸速率无显著变化,故氧气增加速率逐渐减小。分析图2可知,黑暗条件下猕猴桃果肉细胞呼吸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为(5-4)/5=2 ×10-8mol/min,光照条件下猕猴桃果肉在5~15 18 min净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8-4)/(15-5)=4×10-8mol/min,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此猕猴桃果肉在5~15 min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4+2)=6× 10-8mol/min。 答案 (1)叶绿素 光合色素溶解在乙醇中 吸光率 (2)高于 CO2(或NaHCO3)浓度 (3)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中NaHCO3浓度(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呼吸速率无显著变化,故氧气增加速率逐渐减小 6×10-8 31.(7分)果蝇的眼色受A、a和D、d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当同时含有显性基因A和D时,表现为紫眼;当不含A基因时,均表现为白眼;其他类型表现为红眼。紫眼亲代雌果蝇与雄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紫眼 红眼 白眼 雌蝇 3/4 1/4 0 雄蝇 3/8 1/8 1/2 (1)A、a和D、d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__定律,A、a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2)紫眼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________。正常白眼雄果蝇的细胞中最多可出现________条X染色体。 (3)F1中红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产生F2,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4)若一紫眼雄果蝇与一纯合白眼雌果蝇杂交,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紫眼雌果蝇∶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2,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该杂交过程。 解析 (1)紫眼亲代雌果蝇与雄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眼∶红眼∶白眼=(3/4+3/8)∶(1/4+1/8)∶1/2=9∶3∶4,是9∶3∶3∶1的变式,由此可推知A、a和D、d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由于F1中雌雄果蝇的眼色表现不完全相同,可推知A、a和D、d两对等位基因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因为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假设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题意可知,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DXd和AaXDY,则子代雌蝇会出现aaXDX-,表现为白眼,与题意不符,故A、a位于X染色体上,D、d位于常染色体上;(2)由(1)可知,亲代果蝇基因型为DdXAXa、DdXAY。正常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 _XaY,其细胞内最多可出现2条X染色体。(3)F1中红眼雌雄蝇的基因型分别为ddXAX-、ddXAY,其随机交配包括ddXAXA×ddXAY、ddXAXa×ddXAY两种情况,则F2 18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白眼=7∶1(或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4∶3∶1)。 (4)紫眼雄果蝇基因型为D_XAY,纯合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DDXaXa或ddXaXa,因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即ddXAXa,则可知亲代果蝇分别为DdXAY、ddXaXa,遗传图解见答案。 答案 (1)自由组合 X (2)DdXAXa 2 (3)红眼果蝇∶白眼果蝇=7∶1(或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4∶3∶1) (4) 32.【加试题】(14分)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回答与果酒、果醋制作有关的问题。 (1)在酿酒过程中,酵母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________。发酵开始时,发酵瓶内看不到气泡冒出的原因可能是酵母菌的________使发酵瓶内出现负压。 (2)下列各项中,与果酒中的酒精浓度有关的是________(多选)。 A.发酵时间 B.发酵温度 C.培养液中糖的含量 D.酵母菌对酒精浓度的耐受程度 (3)不同地域所酿制的葡萄酒风味会有一定的差异,出现风味差异的原因除了与当地相应的土壤、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和葡萄品种有关外,还可能与不同地域酿酒时所用的________等生物因素有关。 (4)在利用果酒制作果醋过程中,如果已获得醋化醋杆菌菌种,可先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________培养,然后接种到发酵瓶中。发酵瓶下口直角玻璃管内塞有松紧合适的脱脂棉球,其作用是________。开始收集果醋前,应检测发酵瓶流出液的________。 (二)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入法培养转基因植物的过程如下图(图中①~④表示相应操作过程)。请回答: 18 (1)如果外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未知的,可以建立一个包括外源基因来源生物中所有基因的________来获取外源基因。图中②过程涉及的工具酶是________。 (2)将外源遗传物质与受体植物细胞(包括原生质体受体)遗传物质重新组合,除了转基因技术外,还有________等方法,这些方法解决了传统育种方法存在的________的缺陷。植物原生质体的获取可以在较高渗透压环境下,用________酶处理根尖、叶片、愈伤组织或悬浮培养细胞的细胞壁。 (3)如果构建重组细胞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如某些中药),可以通过大量培养特定________来达成目的。 (4)如果农杆菌侵染对象为某植物叶片,将被侵染的叶片除菌后进行培养,最终得到转基因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愈伤组织在合适条件下经脱分化形成再生植株 B.再生的芽在细胞分裂素含量较高的培养基上生根 C.叶片在含合适浓度生长素的培养基上经再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D.愈伤组织在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配比较髙的培养基上形成芽 答案 (一)(1)酒精发酵 需氧呼吸 (2)ABCD (3)菌种 (4)扩大 过滤空气 pH (二)(1)基因文库 DNA连接酶 (2)细胞融合或显微注射 远缘亲本难以杂交(或生殖隔离) 纤维素酶和果胶 (3)细胞系 (4)D 33.【加试题】(10分)研究表明经高浓度胰岛素处理肝细胞后,再次施加胰岛素对肝细胞利用葡萄糖作用效果会下降。药物FGF-21(一种可影响糖代谢的细胞因子)能加强肝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为了研究胰岛素和药物FGF-21共同使用对肝细胞利用葡萄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实验。 实验材料与仪器:含有1.0 g/L葡萄糖的细胞培养液、肝脏细胞、不同浓度的胰岛素、不同浓度的药物FGF-21溶液、葡萄糖浓度分析仪等必要实验器材。 (如何培养细胞、测量溶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不要求) (1)实验思路: ①将肝脏细胞置于含有1.0 g 18 /L葡萄糖的细胞培养液中,并加入高浓度胰岛素,适宜条件下培养24小时后,测定培养液中存留的葡萄糖浓度,用于计算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第①步测得经高浓度胰岛素处理后,其24小时葡萄糖消耗率为33%,48小时后测得葡萄糖消耗率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率 (3)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①将表1的结果用坐标曲线的形式呈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表明经高浓度胰岛素处理后,再次施加同一浓度胰岛素对细胞的作用效果________,FGF-21与胰岛素均有________的作用。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是研究胰岛素和药物FGF-21共同使用对肝细胞利用葡萄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故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素和药物FGF-21,因变量是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率,另外实验设计要遵循等量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据此答题。 答案 ②取经高浓度胰岛素处理过的肝脏细胞,平均分为16组,置于含有1.0 g/L葡萄糖的细胞培养液中 ③分别用不同浓度的FGF-21和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处理后,24小时后,测定培养液中存留的葡萄糖浓度,用于计算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率 ④记录数据,统计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率 (3)① 18 或 ②下降 促进细胞吸收(或利用或消耗)葡萄糖 1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