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8-15 发布 |
- 37.5 KB |
- 4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5 古人谈读书 人教部编版(共49张PPT)
25 古人谈读书 第 1 课时 第 2 课时 新课导入 书山有路勤为径,( )。 书读百遍,( )。 读万卷书,( )。 发奋识遍天下字,( )。 第 1 课时 学海无涯苦作舟 其义自见 行万里路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些名言都和读书有关。我国古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对读书也有自己的感受。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 宋 ] 苏轼 初读课文 《 论语 》 :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十分重视学习, 《 论语 》 中不止一处讲到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用“ /” 画出停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论语 》 zhì 识 一 书写指导: “耳”要窄、第二个竖要长、与下提交叉,“止”右竖要长、中间有一短横。 我会写 我会写 书写指导: “母”竖折与横折钩起笔相接、收笔时交叉,一横居中。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论语 》 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品读释疑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小组内互相交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 知 知 知 知 知道 。 同“智”,智慧 。 这句话里面的最后一个“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样吗?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论语 · 为政 》 你们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吗?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此处指聪敏。 好:喜好。 耻:以 …… 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论语 · 公冶长 》 你们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吗?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默。 识: zhì ,记住。 厌:满足。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诲:教诲。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论语 · 述而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它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回顾刚才所学知识,总结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方法,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后三句话。 主要通过注释、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理解句子含义。 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提示: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读音和常用义不太一样。理解这些词语时可以读注释或查阅相关资料。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方法:多听多记、勤奋好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 学习态度:勤奋、进取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学习方法:实践 再读读后三句话,说说你对这三句话的理解,思考:这则文言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古人读书的?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 ? 拓展延伸 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课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同学们,这几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向别人请教;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几则文言文。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古人朱熹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第 2 课时 朱熹( 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 31 岁正式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继承二程(程颢、程颐)思想,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 《 四书章句集注 》《 周易本义 》《 资治通鉴纲目 》《 易学启蒙 》《 诗集传 》 等。 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用“ /” 画出停顿。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 、 眼到 、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 宋 ] 朱熹 二 书写指导: “田”要扁、第一笔竖与第二笔横折的折都稍向里收,“月”稍窄、首笔是竖。 我会写 我会写 书写指导: “甬”横撇要小、末端有一点,“冂”稍宽、里边是两横。 我会写 书写指导: “山”要扁宽,“己”稍扁,起笔横折要小,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长一些。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 、 眼到 、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 眼 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 宋 ] 朱熹 品读释疑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大意。 谓:说。 漫浪:随意。 急:要紧,重要。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三者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的意思是什么?与我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 急:要紧、重要。 今义:着急。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 —— 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同学们,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你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收获吗? 拓展延伸 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课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 、 眼到 、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 眼 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 宋 ] 朱熹 鲁迅的读书五到: 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 拓展资料 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指要认真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让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希望同学们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作为自己以后读书的准则。 教师小结 学完这篇课文,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写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背诵这篇课文。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古人谈读书 好学 —— 好问 诚实 —— 智慧 不厌 —— 不倦 二:心到 —— 眼到 —— 口到 读书方法多 虚心听教诲 一 非生而知之 —— 敏以求之 不及 —— 恐失 不食,不寝,以思 —— 不如学也查看更多